由网友 徐昌奎 提供的答案:
如果是同时代的人,尤其还是同行在一起切磋,力求完美,精益求精,这个说法是可以的。没有错。
如果不是同时代的人,人家已经作古了,还提那个没什么意义了,如果是想出出风头,那是可以的。站到巨人的肩膀上,说自己也是巨人,也能起到一点效果,甚至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如果是探讨,研究,我们首先承认,我们所具有的基础,底色,是他们那一代人的功劳,我们理所应当比他们要高出许多。
俗话说,"只有状元徒弟,没有状元老师。"他们是前辈,他们所处的年代认识事物的局限,使他们没有时间或者没有条件促使他们把文章写得那么完美。或者说那个时代可能属于新文化运动时期,很多东西还没有定型。也就说朱自清所处的环境,可能就是从古文到白话文的过渡,一些修辞手法的运用还不够成熟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可以认为是试验,试行阶段。
《荷塘月色》所写的东西,是非常美好。但当时那个地方应该可以说就是破烂不堪。就是一个烂泥塘中有少许荷花,作者因为郁闷,就像我们现在的专业作家,写不出东西,感到枯燥无味时,到外边去稍稍散一下心。可以说那个荷塘根本没有什么可赞颂的,而朱自清能把它写得那么美好,更大一部分就是进行了艺术创作,让作品有了艺术效果。有人说可能牵扯到色的成分,那就更无理取闹了,世间一切的美好,都应归结为人的美好,人的美好,又可以说就是女人的美好。至于适不适合小孩子,那是后人的事,那是后来人编者的处理。
要想让作品更好,那必然有所谓的虚假的东西在里边,艺术的需要嘛,否则谁愿意去看。
又或者作者就是在匆匆忙忙中,给学生写的一篇范文,没有仔细推敲。
需要指出的是,作者所处的环境,所处的时代,可不是我们现在的和平年代,那种美好,真的要作者动一番脑筋。
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这样美好,理当写出更好的作品,或者说我们因为所处的环境特别美好,也就促使我们比朱自清写得更加美好。
现代人根本没法和前人比。正如我们当学生的,更多的都比老师有所作为或者水平都会高出老师很多。
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否则我们的社会怎能继续发展呢!
一样事物用多个比喻,这也属正常。因为作者要跟你说明白,用的比喻只是像,但不一定是,所以用更多的比喻,那就更接近你要叙述的事物,那是让你去联想,这有什么不对呢!难道一样事物就规定用一个比喻,去说说了事。一个比喻,就把事物说明白,那也太主观了吧。我们知道主观地叙述一件事情,那是强词夺理,不会受到人们的欢迎。
由网友 空调云 提供的答案: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提到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我的脑海里立刻闪现出这"如梦如幻、如诗如画"的优美画面。这么优雅的比喻,是真正的经典传世之作啊!怎么能说"比喻很多,未见出色"呢?
我不知道余光中先生是在一种什么场合下说的这句话的?但是透过他的这句话,我仿佛闻到了一股浓浓的"几十年山西老陈醋",刚开坛时的那种味道!同时,还伴随着一种深深的妒意:怎么我就写不出这么优美的文字呢?
由网友 莫安营 提供的答案:
余先生,不料你的见识竟平庸到可以做散文。怎么样?这个比喻出彩吗?
余先生批评朱先生《荷塘月色》中的譬喻流于平庸,就算他没有说错。但这种识见本身却是平庸的。
因为,文学理论认为,文词最易袭故蹈常,落套刻板。事实上也是如此。这当然难臻上乘。但是,一味好奇务新,也不一定出彩,反而可能又成新病。进退维谷,是谓两难。
先把朱先生的《荷塘月色》温习一番: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以为"舞女的裙"这个比喻在今日有负面效果,似乎多虑了。其实这个比喻颇有些不平庸。"叶子出水很高",说明这是一件超短裙,在文章恬淡的格调中,此喻却带有几分俏皮,正是大家手笔。说"舞女的裙"在今日有负面效果,这是很奇怪的议论,即使道学冬烘先生,大约也不会如此迂谬的。况且,人家朱先生是以前写的,即使今日不宜,也不必苛责。
以为"出浴的美人"这个比喻"艳俗",也是庸腐之见。某些人一见"浴"、"美人"这类词语,就横加指斥,难道是产生了某些不雅的联想?其实,这是一个常用的比喻,比如咏《海棠花》的诗句:"雨过温泉浴妃子"。《荷塘月色》把荷花比成"出浴的美人",我想到的景致则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很美。
以为一物三喻,太杂,焦点不准,更是荒腔走板。《荷塘月色》连用"明珠""星星""出浴的美人"三喻,并不是随意乱喻,而是从多个角度去描写荷花。"明珠"是说形状珠圆玉润,"星星"是说色泽晶莹闪烁,"出浴的美人"则是说风姿自然清新。
用丰富的比喻来描述事物,是悠久的文学传统。比如《诗经》连用镜、石、席三物来喻"我心"。庄子、"起衰公"韩愈等也喜欢连用比喻。更有甚者如苏轼坡仙,《百步洪》诗四句中竟用了七种形象来喻拟:"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钱钟书大师说,这种多方譬喻,"仿佛是采用了旧小说里讲的‘车轮战法",连一接二的搞得那件事物应接不暇,本相毕现,降伏在诗人的笔下"。
当然,出彩的比喻确实难寻。比如千年以来,形容女子身段的柔美,下笔就是"杨柳腰"。第一个这样喻拟的,值得大赞,久而久之,则沦为平庸。直到《红楼梦》晴雯"水蛇腰"出,才开创出了新局面。容易吗?
高才大情的苏东坡,"雪泥鸿爪"、"西子湖"等大出其彩的著名譬喻,也是在有如神助时才偶一得之,不容易呀。
苏东坡说,好文词,既不能庸旧,又不能尖新。两难之际,怎么办呢?只能这样:"以故为新,以俗为雅"。这八个字,说了只当没说。大约也只有坡仙这种千年一遇级别的大佬,才做得到。
总之,出彩的譬喻,偶然能整出一个来,就谢天谢地了。苛求文章中的比喻个个都要无比精彩,显然是不讲道理。
由网友 枯宝 提供的答案:
"针对余光中先生批评朱自清先生散文名作《荷塘月色》‘譬喻虽多,却未见如何出色"你怎么看?"这个问题。我直接找到了这篇《白话美文的模范─读朱自清的散文》仔细阅读,经查证,确实是余光中先生批评朱自清先生的文章。关于这件事情,我的观点是这样的。无论是面对古籍还是当代文学,有一个自己的观点是好的。但是没必要揪着别人的缺点不放。而且每个人喜欢的东西不一样,"甲之蜜糖,乙之砒霜"。自己看不到优点未必别人就没有优点。就像不喜欢别人家孩子,你不理他就完了,干嘛去人家里,还非告诉人爹妈,还非告诉全世界,感觉特别没必要。而且像余光中先生这样的专家学者在文坛地位之高,一个观点就会影响许多人的思想动向。我也通过《白话美文的模范—读朱自清的散文》这篇文章看到了许多批朱的论述。这是我知道有批朱事件,没看到这篇文章前就想到的。批朱的一些人一方面称赞余光中先生文学水平之高,一方面批判朱自清先生文笔之普通。批判之语,言辞空洞,没有说服力。这就是部分人的见异思迁,人云亦云。还有一些人也没好到哪里去。简直是"据理力争",引经据典证明朱自清先生的文学水平之高,诋毁、讽刺、抨击余光中先生诗作之不堪。好一出气势恢宏文学巨匠之间的切磋大戏。我一想到这些,难免有些气愤。作为一个与时俱进的当代人,学习还是只会照搬全抄别人的思想,不会自己思考吗?非要把余光中先生和朱自清先生比出个高低吗?二者在文坛的历史意义是不一样的。我们做一件事,起码得有个目的。我就想问问他们是要干啥,初于什么目的,真有结果了又能咋地,二者有可比性吗?这样的人,我把他们都当成孩子,没有成熟的学习价值观。所以我把这件事造成的不好影响都怪到了余光中先生身上。不该轻易发表这样批评别人的观点,造成了算不上有意义的影响。我对这样的事都是这个态度,但是我很喜欢李敖先生"耍流氓"说的话,意思大概是别人都骂他是王八蛋,他是证明别人为什么是个王八蛋。这段话放在这里似乎不合适,但是对于前人或者别人的的观点或作品有其他意见,做法应是这样的。如若真有瑕疵,你去证明出来。对于李敖先生改余光中先生的诗,我就特别喜欢。余光中先生原诗如下:《无论》:"无论左转或右弯,无论东奔或西走,无论倦步多跚跚,或是前途多漫漫,总有一天要回头,回到熟悉的家门口;无论海洋有多阔,无论故乡有多远,纵然把世界绕一圈,总有一天要回到,路的起点与终点,纵然是破鞋也停靠在那扇童年的门前。"李敖先生改后如下 :"无论东奔西走,无论右弯左转,无论前途多漫漫,无论脚步多缓,总有一天要回看,回看那熟悉的门板,我家乡那个门板,无论沧海多阔,无论归程多远,无论世界给走遍,也要回归起点,无论鞋怎么破,也要拖向那童年的门槛。"我既不那么肯定余光中先生批评朱自清先生的行为。又肯定了李敖先生对余光中先生的诗文的更改。是不是我就否定了余光中先生的全部呢?其实并不是。余光中先生著作等身,而我只看过一部分,虽然也不算太喜欢。但是他的那么多著作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必然是有之过人之处的,只是我才疏学浅,不能完全掌握其精髓罢了。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进步,文化也应当是进步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若没有余光中老师的原版,可能李敖先生写的这个题材作品还不如余光中先生的作品也不一定。所以我的态度是这样的:无论对于先贤经典还是当代文学,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就学习,没有就摒弃。指出对方哪里不甚好,没有什么意义。开卷有益固然是好的。格物致知也没有错。但是揪着没必要的问题不放只是徒劳无益 。我们要深刻地知道,学习不是照镜子而是练脑子。
由网友 依旧小楼客 提供的答案:
我是小楼客,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余光中批评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比喻很多,未见出色"我觉得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这里是一段余光中对朱自清的评价"就凭了这样的一二十篇散文,朱自清能称为散文大家吗?我的判断是否定的……他的观察颇为精细,宜于静态的描述,可是想象不够充沛,所以写景之文近于工笔,欠缺开阖吞吐之势。他的节奏慢,调门平,情绪稳,境界是和风细雨,不是苏(轼)海韩(愈)潮。他的章法有条不紊,堪称扎实,可是大致平起平落,顺序发展,很少采用逆序和旁敲侧击柳暗花明的手法。他的句法变化少,有时嫌太俚俗繁琐,且带点欧化。他的譬喻过分明显,形象的取材过分狭隘,至于感性,则仍停留在农业时代,太软太旧。他的创作岁月,无论写诗或是散文,都很短暂,产量不丰,变化不多。"
朱自清的散文名气极大,很多名篇写的非常好,被中学课本选入普及度高,编者以为《欧游杂记》算是朱自清散文中最好。但在那个名家辈出的时代,朱自清的文章绝对算不得最好,差不多算是二流水平。选入中学课本正因为这些文章本无多少格调,行文简单,文字看似譬喻极多却浅近,而且朱自清文章整体思想情感较为明了直白缺乏层次感复杂性,易于模仿学习。
少年时读朱自清觉得情感真实动人文字优美比喻贴切,还是极喜欢的。十八九岁时读民国其他文人文章,鲁迅的深刻有力直击要害、梁实秋博雅恬淡有趣味、林语堂真名士自风流、周作人的平和冲淡,风格不同文字却都是有力度,旨趣清晰明朗,是作者深厚积淀国学底蕴的体现,而且思想境界明显高于读者,阅读是有所得到的。
朱自清的文章缺少这种境界,读者会有共鸣却得不到,作者的学问偏于纤弱,气韵凝滞不够畅快,思想不够高远沉阔。这里再举两名家文章作类比,徐志摩,徐志摩编者一直认为是现代第一的诗人,但是散文的话就是二流了,大量的辞藻堆砌繁华却少清骨所谓"浓得化不开"。再一位是当代作家余秋雨,高中时读应是极合适的,但是过度的铺排至于矫情,文章缺少了趣味和境界。
再谈一下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是中国当代一位难得的诗文大家。诗自不必说,读者熟知的《乡愁》《乡愁四韵》就足以流传久远。余光中的散文,文字方面,大量诗意语言的运用,读起来通畅无挂碍。写作天马行空信手拈来却一气贯之,确是高手。
这么说一定会遭致很多人的声讨,不过文学一事见仁见智,也并无刻意厚此薄彼,只是读过各家文章后一点看法罢了。
下面我们就这篇著名的《荷塘月色》做一分析。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不齐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享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了,妻已睡熟好久了。
文章通篇是一静物描写,和一幅画并无二致。作者就像坐在池塘边上盯着那一亩荷塘,使劲的写着,为了写而写,整个描写有点繁复显用力过猛。而且文章描写稍显呆板不够灵动,片段化气息不算通畅,并无甚旨趣。余光中所责求的正是景物之外并未传达出多少东西,作者的底蕴才情不够融通,文章也就不够潇洒缺少可玩味处。也可以这么说,朱自清文章写得不错,但绝非大才,不敢铺排开来写,不足以才情动人。
所以,文字这种东西有时真是靠天才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就像气死所有读书人的苏东坡。
至于说到比喻,在本文中除有些刻意外,还算是贴切的。而且这些是朱自清散文的通病并不只《荷塘月色》一文。当然《荷塘月色》还是一篇写景名篇,尤其可供学习模仿。
由网友 雪夜de惊鸿 提供的答案:
两个人的层次就不在一个档次上。余老去世两年了,而朱自清在1945年就已经去世了。在朱自清写诗作文的时候,余光中还没有出生呢。
余老的作品,我只读过那首《乡愁》。
而朱自清的作品,《背影》,《匆匆》,《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当然,还有《荷塘月色》。先生的作品,能从简单的文字里读出真情,每一篇都是精品。
余老也是大才子,在不同的领域都有不凡的表现。但他活了九十多岁,与仅仅活了五十岁的朱先生相比,依然是残星与皓月的关系,没法比的。
他对朱先生的批评,就好比了有些自封为著名的书法家的人批评苏东坡的字,丑化米芾的书法一样。
由网友 乡村解密 提供的答案:
我认为尽管"朱""余"均为文学大师,但就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运用,余更技高一筹。我是比较支持余的"朱文的比喻虽多,却未见如何出色。"这一评论的。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我们不妨举例来看看。
1.朱之比喻大都直接浅白,缺乏新意,给人一种平淡无奇,略显平庸之感。而余在用比喻时更为含蓄,新颖,更富有想象力。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11句用了14个比喻。比如,将"荷叶"比喻为"亭亭的舞女的裙";将"白花"比喻为"明珠"、"星星"和"刚出浴的美人";将"月光"比喻为"流水";将"青雾"比喻成"牛乳"和"笼着轻纱的梦";将灌木落下的"黑影"比喻为"鬼一般"……这些明喻用得毫无新意,朱所想到的"喻体"跟普通人想到的也差不多,甚至不乏像小学生一样将"脸蛋"比喻为"苹果"一般的例子。
朱在文中较为出色的比喻,一个是将"缕缕清香"比喻为"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另一个是将"灯光"比喻为"渴睡人的眼"。但无论明喻暗喻,与余光中的相比,仍逊色不少。
余的《乡愁》共88字,用了4个暗喻:将乡愁依次比喻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结合前头的量词和叠词搭配,令人拍案叫绝,这确实是常人难以想到的!
2.朱余都追求朴素的文风,但朱之文读起来有一种阴郁之感,这或许与创作背景有关。而余文读来思路清晰,语气坚定,令人眼明气畅。
无论是《乡愁》,还是《白玉苦瓜》,余的表意果断,立场坚定,阳气十足。哪怕是在《等你,在雨中》这样委婉的诗中,仍不乏新奇和想象力:
一颗星悬在科学馆的飞檐
耳坠子一般的悬着
瑞士表说都七点了
忽然你走来
步雨后的红莲,翩翩,你走来
像一首小令
从一则爱情的典故里你走来
从姜白石的词里,有韵地,你走来
当然,人各有所长,朱以散文见长,余以诗歌见长。一位散文家去跟一位诗人比想象力,或许根本就没有可比性。但单论比喻,我认为余光中的水平更高。
(以上仅为个人不成熟的见解,欢迎大家留言讨论,谢谢!)
由网友 快语凡言 提供的答案:
我看朱自清先生的成名散文
文/王书海(2022.2.24)
我很赞成余光中先生的观点!
我们普通人看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觉得很美,因为这种"美"离我们近些,是我们所能欣赏的了的。
朱自清先生的文章很多是写给"中学生"来看的,也适合"中学生"水平的人来欣赏。
如果一个人有了更多的阅历和更高的审美水平,换了新的角度,也许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便不再合于他的胃口。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的确不错,自成一家,堪称"美文"。但包括余光中在内的很多名家、大家对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并不是很欣赏,甚至还颇有微词。
其原因无怪乎以下几点。
首先是朱自清先生的很多散文"浅",抒情直白,手法单一,蕴含的味道不够浓郁,耐不住人的反复品味。不能经久,属于一次性读物。
其次朱自清先生的一些散文所抒发的情感不够自然,有点做作,有人为"造情",虚假之嫌。其实就这一点来说,很多作家的散文作品或多或少都有这种通病。但对于高质量的散文作品来说,这是"硬伤"。像余光中先生一类的文字高手,对此自然难以容忍。
除此之外,朱自清先生的一些散文语言文字的硬伤也不少。比如选入中学课文中《春》《荷塘月色》等。我们读者所见的文字,已非原版,一些语句是已经过专家修改和润色的。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语句给人以并非一气呵成之感,它的流畅度影响了作品的质量。
当然我们不能因为朱自清先生的作品入选就认为它们就是尽善尽美的,就批评不得;也不能因为余光中先生不喜欢朱式的文风,就把朱先生的散文彻底否定。文无第一,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学习他人,尊重他人,不挑剔,不苛求,宽容以待。"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文学与艺术的理想之途。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20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