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裕为什么要将司马懿的后人灭族?_刘裕和司马懿

由网友 爽辣经典 提供的答案:

历史上,刘裕是南北朝时期其中一个风云人物,他是南朝宋的开国皇帝。在他的征战过程中,他曾将曹魏时期的重臣司马懿的后人灭族。那么,为什么刘裕要这么做呢?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司马懿的后人在刘裕的时代所处的地位。在南北朝时期,统治者们会对曾经的政治对手做出追诛政策,这种做法既是巩固自己的权力,同时也是为了遏制潜在的政治威胁。司马懿作为曹魏时期的权臣,其家族在这种时期就成为了一个潜在的政治威胁。而且这个家族非常显赫,仍然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因此,刘裕可能认为,将司马懿后人灭族,对于巩固自己在政治上的地位和稳定社会是有利的。

其次,刘裕在灭族的决定上也有个人原因。据史书记载,刘裕本人可能与司马懿后人有一定的纠葛,而司马氏也常常将自己的名字并列上皇帝之名,对于刘裕来说这可能也是一笔政治上的羞辱。因此,他亲自发动了灭族行动。

总体来说,灭族行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也有个人原因在内。不过,无论原因是什么,灭族行动都是一种极端的做法,对于后人可能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历史上强加给后人的身份往往会影响到后人的安全、社会地位以及精神和心理状态。

由网友 围炉煮酒话春秋 提供的答案:

因为司马氏自作孽不可活,刘裕不灭了司马氏一族,国家怕是还将继续乱下去。

司马懿作为厚黑学大师,他虽然没有篡夺魏国江山,但是他杀光了魏国忠臣,为他的后人篡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一点是很让人诟病的。

司马懿去世后,他的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把魏国宗室逼得没有半点尊严,最终到了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掌权时,他就篡夺了魏国江山,建立了西晋。

司马炎前期倒是个不错的皇帝,在经济发展上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但他在后期开始放飞自我,变得骄奢淫逸起来,结果造成官员贪腐横行,党派崛起,宗室权利扩张,外族内迁问题也日益严重,为后来的五胡乱华埋下了伏笔。

司马炎还有个很大的过错,那就是选择了傻儿子司马衷为继承人。

司马衷就是历史上那位"何不食肉糜"的皇帝,他毫无政治才能,他的皇后贾南风又是个善于搞事情的人,结果引发了司马氏诸王的内乱,为了争夺皇位而同室操戈,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王之乱"。

就在司马氏诸王在为争夺权力而相互攻伐的时候,北方的少数民族开始蠢蠢欲动,以匈奴人刘渊为首的几个政权开始入侵西晋,经过十数年的征伐,最终将西晋灭亡。

西晋虽然灭亡了,但以司马睿为首的一部分宗室和士族成员南迁并建立东晋政权,与北方的五胡十六国遥相呼应,史称东晋十六国。

东晋有个很显著的特点,那就是门阀制度很严重,司马氏对士族的依赖很强,没有士族的支持,司马氏是无法坐稳江山的。

王、谢、庾、桓四大姓氏先后登场,最开始是"王与马共天下",后来谢氏也逐渐进入权利中枢,最后庾氏和桓氏也相继登场。

因为司马氏对四大家族的依赖性太强,所以四大家族几乎垄断了朝廷高官,也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权臣,例如王导,戚庾,谢安,桓温和桓玄等人,西晋历代皇帝对这些权臣是又爱又怕,既用且防,但总体处于被动地位。

所以说,东晋的矛盾就是皇室和门阀之间的矛盾,皇帝如果分享权力,那么门阀之间也可以维持平衡,国家也可以保持稳定;但如果皇帝想要搞中央集权,那么门阀就会发起反击了,甚至是篡夺司马氏的江山。

权臣当道,司马氏一族却不争气,除了司马睿好一点之外,其他人都很平庸。特别是西晋诸王,他们骄奢淫耻,除了争权夺利,祸害百姓之外,没有几个人真正有才能,这也是门阀士族无法根除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过东晋虽然偏安一隅,但也十分有野心,他们时时刻刻想着收复北方,所以也数次北伐。不过打仗是要花钱的,所以南方百姓的负担就很重,于是爆发了大规模起义,就比如说孙恩和卢循起义。

孙恩和卢循起义打乱了东晋北伐的部署,也对司马氏政权稳固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这个时候权臣桓玄站了出来,但他不是去平叛的,而是趁乱打劫的,他坐拥荆州富庶之地,兵多将广,很快就吞并了全国三分之二的领土,最后攻入建康,杀死司马道子和司马元显等宗室,然后废掉晋安帝并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楚。

东晋的这一次灭亡,与其说是司马氏家族的灭亡,不如说是因为王谢庾三族衰落而造成桓氏一族一家独大之后的必然结果,因为司马氏没有士族的支持,基本上就是待宰的羔羊,没有半点反抗能力。

桓玄打破了长久以来的政治平衡,却没有士族站出来反对他,这是为何?

因为孙恩和卢循起义的影响太大,到处都闹饥荒,那些腐朽的士族之人,没有任何生存的技能,他们只能抱着金银,穿着华丽的衣服,关着大门整家整家地饿死,他们除了自保之外,对于跟桓玄争夺帝位没有半点兴趣。

但是,桓玄也是个腐朽到极致的人,他也没有什么才能,只不过兵多将广,暂时取得了政权而已。

不过这一切都被一个叫做刘裕的人看在了眼里,他虽然出身寒门,但他深知门阀士卒已经腐朽不堪,一击即溃,所以他觉得自己崛起的机会就在眼前。

刘裕出生于363年,是刘邦的弟弟楚王刘交的二十二世孙,家族在西晋时期跟随晋朝宗室南迁,属于低级士族,只比老百姓的地位高一点。

刘裕小时候家里很穷,母亲因为在生他的时候难产去世,他的父亲甚至连请个父母来照顾他的钱都没有,可见他的家族没落到什么地步了。

刘裕稍稍长大之后,靠砍柴、种地、打渔和卖草鞋为生,日子过得不比刘备好。刘裕虽然很贫穷,但他却很有志气,他总是期望着自己有一天能够出人头地,从而改变家族的命运。

但是,这件事在门阀制度森严的晋朝是很难实现的!因为那时候一个人出生在什么阶级的家族,他这辈子就注定只能干这个阶级之人干的事情,想要让家族地位上升,除非是政权被颠覆了,一切推倒重来!

然而,刘裕出生在一个动乱的年代,这就意味着机会很多。

399年孙恩起义,刘裕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所以果断投军,成为了北府军前将军刘牢之手下的一个小将领。

刘裕的才能很快就展现出来,他屡次率军跟孙恩作战,取得了很大的战功,还逼得孙恩投海自尽,他因此受到朝廷赏识,成为了一名北府军的一名中级将领。

402年桓玄领荆州兵作乱,刘牢之率领北府军对抗桓玄,不料桓玄兵力强盛,刘牢之无法抵抗,刘裕最终攻入建康,建立了楚政权。

刘牢之惧怕桓玄找他秋后算账,于是自杀而死,桓玄之兄桓修成为北府军首领。刘裕审时度势,投靠了桓玄,因此得以保存。

桓修虽然名义上是北府军的一把手,但刘裕在北府军中的声望更高,所以他其实权势更甚,桓玄也不敢小觑他,所以任命他为中兵参军,成为了北府军的实权派。

投靠桓玄只是权宜之计,刘裕只是想借此机会积蓄力量,从而对桓玄发起反戈一击。

孙恩死后,他的妹夫卢循也拉杆子起义,桓玄便派遣刘裕去镇压。

桓玄的妻子刘氏是个能有见识的人,她见刘裕不是等闲之辈,必有异心,所以多次劝桓玄杀掉刘裕,但桓玄依仗刘彧带兵打仗,所以没有听从刘氏之言。

等卢循起义被平灭之后,桓玄觉得天下大定,便开始大肆排挤北府军中旧将,结果搞得北府军中人人自危,许多将领因此聚集到刘裕身边,并跟他密谋反叛桓玄。

404年,刘裕以打猎为名,带着一千七百多人离开建康,在京口发动起义,消灭了驻扎在当地的桓楚及其部众。紧接着,众人推举刘裕为盟主,传檄四方,各地老百姓和寒门中人都纷纷响应。

刘裕作为寒门低级士族的代表,让广大的饱受压迫的底层人民看到了希望,这是刘裕一呼百应的主要原因。

要知道晋朝几十年来都是门阀士族所掌控的,社会虽然固化,但这并不代表底层人民没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他们之所以不反抗,就是因为没有人牵头,而刘裕的出现恰好给了他们这个机会。

桓玄听说刘裕起兵造反了,于是派兵镇压。但桓玄小朝廷已经腐朽不堪,其军中许多将领都是北府军旧将,再加上刘裕又是个能征善战之人,所以刘裕屡次击败桓玄之兵,他的部众也越来越多。

当年四月,刘裕攻入建康并杀掉桓玄,复立晋安帝。

至此,刘裕已经占据了八个州,他也被推举为都督八州诸军事,总领百官行事,成为东晋实际上的统治者。

东晋末年,朝政腐败,百官放纵,门阀当道,天下分裂。

刘裕当权之后,不但以身作则,高标准要求自己,还严格约束百官,将门阀全部排除出权力中枢,然后任用寒门中有才能之人主事,朝廷风气因此大变。

刘裕还大搞土地改革,让老百姓有田地耕种,还禁止豪门大族兼并土地。

由于国家百废待兴,所以刘裕还减轻徭役和赋税,并鼓励穷人读书,改革人选选拔制度,制定考试规章制度,这样朝廷就可以获得更多有真才实干的官员了。

经过刘裕的一系列改革,东晋的门阀制度基本上土崩瓦解,百姓的日子过得更好了,国家实力也取得了极大提升。

当然,刘裕也是个有抱负的人,他虽然已经实现了改变家族命运的愿望,但他也深知国家还有大片领土没有收复,所以他决定为此努力奋斗一把。

前409年,北燕皇帝慕容超继位,他开始频繁骚扰淮河以北地区,刘裕领兵出征,将北燕彻底消灭,慕容超也被押送到建康斩首。

在消灭北燕之后,刘裕再接再厉,先后灭亡谯蜀和仇池等国,收复了大片领土。

不过,由于刘裕常年领兵在外,晋朝宗室逐渐掌握了部分军权,就比如说司马休之就占据了富庶之地荆州和扬州,掐住了建康的咽喉。

随着司马休之的逐渐做大,他的野心也越来越大,她想要杀掉刘裕,将司马氏的天下给夺回来。

可刘裕岂是那么好惹的,他果断杀掉了司马休之在建康的次子司马文宝及侄儿司马文祖等人,然后发兵荆州,不到一月就击败了司马休之的四万大军,收复了荆州和扬州。

不过,司马休之这个没出息的,在战后之后为了保命,竟然跑去投靠了前秦,成为了晋朝的叛徒。

随着司马休之的败亡,标志着自桓玄叛乱以来各地割据势力的完全终结,东晋再次完全回归统一,并且国土面积还增加了不少。

因为这份功劳,刘裕被任命为都督二十三州诸军事,加领平北将军、兖州刺史、都督南秦州诸军事,并获准开府置官,且获得了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的殊荣。

至此,刘彧登上人生巅峰,他一人掌握晋朝的所有军队,成为了自晋朝建立以来权势最大的一个人。有人就对刘裕说,您一个人支撑着整个朝廷,皇帝早已形同虚设,您为什么不取而代之呢?

刘裕不是不想当皇帝,而是需要一个合适的时机,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功绩不够大,如果贸然篡晋,恐怕人心不服。

事实上,随着司马休之的败亡,晋朝宗室已经没有任何存在感了,晋安帝也被刘裕家族完全架空,朝廷所有政令都出自于刘裕之手,文武百官也都唯刘裕之命是从,刘裕如果自立为帝,完全没有人可以阻止。

但是,刘裕是个有清醒头脑的人,他觉得只有自己取得了前任所无法取得的成就,才能让天下人信服。

于是在416年的时候,刘裕领兵十万,发起了对后秦的战争。金国一年多征战,刘裕攻入后秦首都长安,活捉了后秦皇帝姚泓,后秦就此灭亡。

后秦是五胡十六国中一个比较强大的国家,占据着晋朝关中旧地,是东晋一直想要收复而不得的地方,刘裕却办到了,功劳不可谓不大。

刘裕班师回朝之后,满朝文武都对他称赞有加,纷纷建议封赏他,晋安帝最终封他为相国、总百揆、扬州牧的官衔,以十郡建"宋国",封为宋公,并受九锡殊礼。

刘裕的声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也知道自己称帝的时机到了,便开始积极谋划篡位事宜。

419年1月,刘裕派人杀死了30岁的晋安帝司马德宗,立他的弟弟司马德文为帝,也就是东晋最后一位皇帝晋恭帝。

按道理说,刘裕应该立一个年纪小的皇帝过度一下才对,可是司马德文那时候已经二十三岁了,刘裕干嘛要立他为帝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司马德文是个胆小如鼠,毫无原则,一昧苟延残喘之人,比他的哥哥司马德宗更加懦弱,比较好掌控。

司马德文仅仅在位一年,刘裕就派人拿着禅位诏书去找他签字盖章,他不但不恼怒,反而欣然接受,还夸赞刘裕是延续晋朝多存活二十年的大功臣,自己心甘情愿禅位给他。

实际上,司马德文也不是傻子,他知道自己无法改变什么,所以试图用积极配合的态度来自保。

420年,刘裕正式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宋,司马德文则回去继续当零陵王。

比较搞笑的是,司马德文离开皇宫的时候,文武百官都去向他告别,然后回去朝拜新皇帝刘裕,一切都那么安静祥和,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反对。

为什么没人反对?

原因很简单,因为司马氏统治期间,本就没什么作为,已经完全失去人心了,而刘裕则挽大厦之将倾,给了天下人以生存的空间,大家都很感谢他,所以也都支持他。

对于老百姓而已,谁让他们吃饱饭,他们就支持谁。刘彧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这是司马氏办不到的,所以老百姓自然就支持刘裕了。

当然了,也无人可以跟刘裕对抗,这一点也很重要,因为一小部分反对势力不敢在刘裕实力强盛的时候站出来反抗,也是可以理解的。

刘裕成为皇帝之后,对东晋宗室自然是不放心的,所以他决定将司马氏一族尽数铲除。

让刘裕不放心的其实也不光是司马氏一族,而是整个东晋的门阀士族。

刘裕本人出自于寒门,他深知门阀士族统治的根基深厚,所以他在还没有称帝的时候就开始打击以王谢庾桓等家族了,这些家族之人都无法在朝廷担任高官,只能在底层担任小官,门阀士族因此没落。

在搞定门阀士族之后,刘裕也称帝了,所以他便开始打击司马氏家族,司马德文是他首要的目标。

司马德文退位之后,回到封地秣陵生活,但他骄淫奢侈惯了,平时的生活起居跟皇帝没有两样,刘彧本就想杀他,他还如此作死,实在是看不清形势。

不过,司马德文也知道刘彧要对他下手,所以就整日个老婆褚灵媛躲在房间里,刘彧一时无法下手。

刘彧便买通了褚灵媛的两个哥哥,当褚灵媛生下一个男婴之后,她的两个哥哥就偷偷将孩子处死。

司马德文因此更加惶恐,防备心更强,刘彧见暗杀不可行了,所以就派人带着毒酒去将他跟褚灵媛毒杀。

紧接着,刘彧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大肆捕杀司马氏族人,只有少数人存活,他们逃走之后改名换姓,过起了隐居生活。

据记载,司马氏族人多半改名为司氏、马氏、同氏、仝氏、冯氏和程氏,只有少数人保持司马这个姓氏。

可以确定的是,司马氏一族并没有被全部杀绝,因为经过一百多年的繁衍,司马氏一族的规模太过庞大,且分散在全国各地,不是那么容易全部找到的。

过刘裕的打击,司马氏一族就此没落了,再也没有任何威胁了。刘彧还借鉴了是暗示的失败经验,削弱藩镇,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国家政权得以稳固。

刘彧称帝之后,因为他深知百姓疾苦,所以长期保持着他勤俭节约,清简寡欲的生活作风,还采取了很多有利于百姓的政策,国家因此越来越富足。

刘裕虽然开了篡位之后消灭前朝皇室的风气,但他的这一举动似乎并未遭到历史过多的指责,我想着跟司马氏失人心而刘裕得人心有很大的关系吧。

刘裕总体而言也是个好皇帝,对历史的功劳还是很大的,不过他的子孙就不怎么样了,简直是一地鸡毛,这个以后有机会再讲。

由网友 梁老师说历史 提供的答案: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这要是搁一般人来说,刘裕是谁?俺觉得知道的人,真心不多,但您要说司马懿往这一搁,咱大华夏的人就没不知道的。

老话不是说过吗?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祖孙三代人悄摸兮的就把人家曹魏家的帝位给撬了过去,弄到自己家里,建立了所谓的晋朝。

咱捋直了手指头数数,大华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咱排个最可气的朝代,他能排到前三去。

为嘛呢?

估计说道这里有小伙伴要问了:"为啥这么说呢?"

也许是因为司马懿留下的那祸患,整个晋朝也乱,为了皇帝那顶帽子,兄弟之间那是打破了脑袋的抢,这还不算,还有那些个自己不努力,啥也不是,要啥啥没有,还想借着外人的手弄自家人,再把皇帝的帽子弄到手,这没谁了。

一个八王之乱,这就把外族引入了中原地区,这感情好,请神容易送神难。

这就开启了五胡乱华的时代,八年,仅仅八年的时间,整个华北地区90%的人口没了。

到了霉的是老百姓,五胡压根就不事生产,天天的端着刀枪剑戟,斧钺钩叉打仗,地里别说是庄稼了,长的全是草,人躲里边都瞅不见。

五胡筹备的军粮就是汉人,岂止是凄惨所能概括得了的,活生生的人都能被当做两脚羊来食用,哎!

当年从长安到洛阳再到邺城,你都想象不出沿途的应该挂着树叶的树上,挂的全部都是尸体,城墙上挂满了汉人的人头,尸骨都被整成了所谓尸观,来吓唬老百姓。

时间掐到350年,这样的惨剧才被冉闵所扼制,号召全天下的杀胡令,这一家伙下去仅仅邺都这块被干掉的胡人就高达二十万。

这才把这些个胡蛮打怕了,这才陆陆续续的返回陇西和河套地区。

尤其是最可恨的九大石胡(最为残暴的家伙)被赶回了中亚地区,而在返回的途中,这帮胡蛮依然不忘互相攻击,劫掠对方,甚至又拿起了他们的老传统吃人,能全须全尾回去的也就三层。

所以提到晋朝,咱也没啥好说的,就一个字——乱!

说了这么多,咱也没有进入正题,没办法俺就管不住这张嘴,一出溜就远了,咱把话头拉回来接着聊。

那么这刘裕是干嘛的呢?

就是他终结了晋朝的统治,开启了南北朝的时代。这段时间也是咱大华夏处于大分裂的时代,上接东晋十六国,下接大隋朝。

啥是东晋十六国

说道这里估计有伙伴要问了:"啥是东晋十六国?"

晋朝他分两个阶段,西晋和东晋。这西晋就是司马懿祖孙三代撬人家曹魏的江山得来的天下,后边不就发生了八王之乱吗?

西晋就被五胡乱华搁北方给弄灭了,这不司马家又跑到了南边建立了东晋。

所以西晋是大一统王朝,而东晋偏安一偶蹲南边了,北边被搅和的都不像样了,出现了十六个国。

所以这个时间点上,是东晋十六国并存的,所以咱就叫他东晋十六国。

那么刘裕把这东晋一灭,北边啥十六国不十六国的,这就没了,这就进入了南北朝时期。

这就是整个历史的大背景,有了这大背景,咱聊题主的事,这也好聊了不是。

接着咱说说刘裕这人,有了这打底,咱题主的问题,也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不是。

刘裕其人

刘裕祖上是刘邦的弟弟楚元王刘交,正儿八经的二十二世孙。大家瞅着这数字——二十二世,这也说明时间过于久远了,他们家到了刘裕这辈,已经是家道中落了。

日子过的也苦,说到底也是穷苦人家出生,老母亲为了生他,得了病这就去了,老爹都不想养活他,要不是刘回敬的母亲出手救他,也就没有后来的事。

当刘裕长大之后,这就从了军,也就是在他的带领下,一家伙就把南边这块割据势力铲除的干干净净,使一百年都没有得到统一的南方,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局面。

这不功劳太大,最终被朝廷封了十个郡,搁这地建立了宋国,封为宋公,并受九锡殊礼。

大家伙都知道只要是当朝者给下边的有功之臣整这九锡殊礼,这都落不得好,这有功之臣一定得反。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就要问了:"这九锡殊礼事个啥玩意了?"

不是啥玩意,这是对有功之臣封无可封的时候,所赐下的最高礼仪。

所以最后刘裕这就缢死了晋安帝,拉出晋安帝的弟弟司马德文做了傀儡皇帝晋恭帝。

这个时候的刘裕已经是五十多岁奔六十的人了,他就感觉自己个这身子骨熬不了多久。

所以就逼迫司马德文退位,将帝位让给了自己,顺道他就建立了宋朝。

开头的时候,刘裕那对这司马德文还成,仅仅是被看管起来,用咱现在的词叫软禁了。

其实说道根子上刘裕就没有打算放过司马德文,咱从一件小事就能看出来。

当年司马德文搁软禁期间,就生了个儿子,刘裕听说了,立马就派人给弄死了。

您就说吧,司马德文的儿子都要弄死,您就更加别说司马德文本人了不是。

所以后来刘裕一不做二不休这就要弄死司马德文,就派了一个大臣去干这事,心说一杯毒酒就完事了。

结果这大臣感觉自己个原来就是司马家的臣子,可现在居然要他干掉自己的老主,他下不去手,这道德底线突破不了,所以干干脆脆自己把毒酒喝了。

这事弄的。但这一下子也就惊醒了刘裕,司马家在士族中的影响力还是有的。

最终不仅杀了司马德文,还把司马家杀了干干净净。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说了:"这刘裕做的太不地道了!人家都禅让了,您还这么做,这就有点子过了!"

过了吗?是过了点。但前文咱也说了老天爷留给刘裕的时间并不多,他都是奔六十的人了。

而他做皇帝也仅仅坐了两年而已,如果他知道自己的寿岁,俺觉得他会做的更加的狠辣。

如果老天爷给他二十年的时间,或许他会缓和一点。

其实司马德文的危害不大,危害最大的是士族。

咱就说了三国结束之后,开启曹魏时代,跟着就是司马家的晋朝。您就说吧,这中间要没有士族的支持,哪用的着改朝换代?

接着是八王之乱,说道根子上还是士族之间为了利益进行的争斗,最后弄了东晋十六国出来,而东晋老是想北伐,可回回都不成功,那都有着士族的身影。

所以刘裕防范的就是士族扛着司马这面旗出来弄事,那么为了对付士族,他这就开始整顿吏治,重用寒门学子。

这就奠定了寒人掌机要的政治格局,一举终结了门阀专政的时代,可谓南朝第一帝。

而南朝四个朝代,宋朝是存在时间最为久远的,一共六十年,而且疆域是最大最强的。

而后来的三是一个不如一个。

所以刘裕的贡献就是壮大了皇权,降低了士族的社会地位,寒门学子也可步入官僚的行列,这被后来皇帝所效仿。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由网友 史晓生 提供的答案:

刘裕杀掉司马懿的后人,不仅是为了杀鸡给猴看,也是为子孙后代消除隐患。

公元265年,经过司马懿以及其儿子、孙子等三代共四人的努力,终于在这一年成功地篡夺了曹魏的政权,建立了晋朝,史称"西晋"。

但有道是风水轮流转,西晋在经历了"八王之乱"后逐步衰落直至灭亡,与此同时,东晋建立,在折腾了数十年后,东晋被大将刘裕夺了权,自此,司马氏所建立的王朝彻底宣告灭亡。

而刘裕在建立政权前后,曾对司马懿的后人大开杀戒,不仅将东晋最后两个皇帝杀死,并且还大肆扑杀司马家族人。

那么,刘裕是如何夺了司马氏的政权了呢?他又是因为什么原因,不仅杀司马氏的皇帝,还要灭掉司马懿的后人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正如当年司马昭杀掉魏帝曹髦一样,刘裕杀司马懿后人,一方面是为了稳定自己的统治而必须扫平障碍,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自己建立的政权能长治久安,因此,才会帮助后辈儿孙提前消除一切不稳定的隐患。

刘裕的出身很低,低到与乞丐出身的朱元璋有一拼。

在史料记载中,刘裕的先祖是汉高祖刘邦同父异母的弟弟刘交后裔,虽说刘交在汉高祖时期位极人臣,但经过西汉与东汉数百年的风云变幻后,到了东晋时,刘家已经沦为为"低等士族"。

而到了刘裕的父亲刘翘这一代的时候,那境况就更惨了,他只不过是当地一个小小的功曹,不仅官小言轻,并且薪水极低,养活一家人都成问题。

因此,在刘裕出生时,父亲刘翘曾几度想将刘裕丢掉,不为别的,实在是家里没钱,就连乳母都请不起,最终还是邻人伸出援手,将刘裕接到家里养育,这才没能让刘裕被遗弃。

可想而知刘裕在童年时期,过的是何等的贫困,千余年后的朱元璋小时候也不过如此。

但贫苦的生活,反而让刘裕受到了磨炼,在他长大后,不仅在外貌上极为伟岸,并且因为自小家贫,因此胸怀大志,常常想着如何改变现状,更重要的是,他以孝顺继母而闻名乡里。

但有志向归有志向,能不能实现是另一回事,在门阀制度森严的东晋,一个出身寒门的年轻人,若是想出人头地,基本上是难于登天。

不过,难并不代表没有办法,像刘裕这种身份的人,如果想有所作为,参军是唯一的选择。

刘裕本人也是十分清楚这一点,因此在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义无反顾的选择投戎,成为了当时前将军刘牢之部下。

在军中效力期间,刘裕作战极为勇猛,多次身先士卒,同时,他本人也擅长谋略,靠着这两点,刘裕很快脱颖而出,成为了当时东晋的一名大将。

当时的皇帝是晋安帝司马德宗,他的智商明显有问题,根据史料记载,司马德宗在生下来时就有些不正常,到了他长大后,更是说话都不利索,就连季节交替他都不能分辨。

"帝不惠,自少及长,口不能言,虽寒暑之变,无以辩也。"---《晋书.安帝纪》

说白了,晋安帝就是一个傻子,一个这样的人,让浑身充满谋略的刘裕,怎么能安心地屈居于他之下?不仅刘裕如此,朝中的大臣也是这样的想法。

因此,到了元兴元年(公元402年),东晋著名的权臣桓玄按捺不住,发动了叛乱,东晋政权暂时易主,朝廷被桓玄掌控,此时的刘裕在思虑良久之后,明智的选择了寄身于桓玄之下以行韬晦。

不过,由于刘裕在军中声望很高,桓玄的妻子考虑到刘裕始终是个隐患,就多次建议桓玄杀掉刘裕,但桓玄则认为大可不必,并且,他还要利用刘裕荡平中原,因此,刘裕算是躲过了一劫。

不过,该来的始终要来,就在桓玄称帝后,对刘裕以及其掌控的北府兵展开了清剿,一时间,刘裕损失惨重。

如果没有桓玄的斩尽杀绝,可能刘裕会是桓玄的一员得力干将,但桓玄不给他留退路的做法,让刘裕不得不为了自保,选择站到了桓玄的对立面。

元兴三年(公元404年),刘裕以打猎为由,暗中召集了北府残兵共一千多人,于京口举兵起义,起义军人数虽少,但在刘裕的带领下,势如破竹,很快击败了当地守军。

刘裕起义的消息传开后,天下为之震动,一方面赞叹刘裕的勇猛,另一方面也为刘裕的勇气所折服,因此,响应者不计其数,很快就聚集了一股庞大的势力,而刘裕也顺理成章的成为起义军的首领。

短短数月,刘裕就击败了桓玄的大军,彻底结束了桓玄短暂的统治,而此时的他,不管是在军中还是朝堂上,地位和声望达到了极点,但是他并没有因此志得意满,反而启用武陵王司马遵,总领百官行事,并在一年后,迎晋安帝返回建康,自己安心当了一个东晋的臣子。

那么说,此时的刘裕真的没有取代晋朝的心思吗?其实并不是,他的野心,可不仅仅是当一个臣子,只不过在赶走桓玄后,政局混乱,百业废弛,并且外敌虎视眈眈,他需要时间,将这一切隐患都料理完毕后,才是称帝的时机。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在刘裕掌权后,对内以身示范,以威严约束宫廷内外,让大小官员都认真供职,对外则持续用兵,先后攻灭南燕,荡平荆江,把东晋周边的敌对势力一个个清楚,这样一来,就为自己取代东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到了义熙十三年(公元417年),经过刘裕先后两次的北伐,关中的部分区域,以及整个中原,几乎都在刘裕的掌控之下,巨大的军功,让刘裕的地位已经高到无以复加。

次年,朝廷封刘裕为宋公,并赐九锡殊礼,还赏赐了十个郡作为刘裕的封地,自此,刘裕成了东晋实际的第一人。

身居高位的刘裕,自然不会愿意继续当一个傻子的臣子,因此,在他被封为宋公的第二年,他就派人杀了晋安帝。

不过,他在杀了晋安帝之后,并没有马上登基,而是拥立了晋安帝的弟弟司马德文为帝。

难道刘裕不想当皇帝吗?他非常想,不然他也不会杀掉晋安帝,之所以他没有马上登基,是因为当时出了一个让他不得不忌惮的图谶。

这个图谶上,说"昌明之后有二帝",昌明是东晋孝武帝的字,在孝武帝死后,晋安帝接班,如今晋安帝死了,按照图谶的说法,后面应该还有一个皇帝才对。

别看刘裕在战场上杀伐决断,但对于这种玄而又玄的东西,刘裕还是十分相信的,为了稳妥起见,他不得不暂时按住自己的野心,把司马德文推上位,算是应了图谶的说法。

而司马德文上位不久,刘裕心想终于完成了任务,因此,就迫不及待地让部下写好禅位诏书,逼迫司马德文禅位。

元熙二年(公元420年),刘裕接受了司马德文的禅位,代晋称帝,建立了刘宋政权,同时他封司马德文为零陵王,并表示会好好善待他,不会对他下手。

但真的如此吗?刘裕会放任司马家族的后人繁衍生息,成为自己的隐患吗?答案是肯定不会的。

就在司马德文奔赴封地后,刘裕手下的大将刘遵考在就带着重兵来到他的封地,名为保护,实际上是来监视他的一举一动。

因此,司马德文的日子过得很惨,在他到达封地后不久,生了一个儿子,但刚出生没多久,就被刘裕派人杀掉,对此,司马德文是敢怒不敢言。

为了不遭受刘裕的毒手,司马德文平常极为谨慎,就连饭菜都由其妻子亲自动手烧煮,生怕刘裕派人在其中下毒。

司马德文的谨慎,让刘裕一直没有找到机会下手,最终,他实在是不耐烦,也等不了了,直接派人用被子捂死了司马德文,并在之后,下令诛杀全国范围内的司马家族成员。

也正因为如此,刘裕开了一个恶例,就是他是历史上第一个杀害禅让皇帝的人,自此之后,但凡是禅让的帝王,基本上很少有善终的,究其原因,正是刘裕开了一个不好的头。

而在司马德文死后,东晋的司马家族成员也迎来了灭顶之灾,极大多数人因此被诛杀,只有少部分人靠着隐姓埋名逃出生天。

不知道当年篡夺了曹魏政权的司马懿,以及当街杀害魏帝的司马昭看到这一幕会作何感想?

无论如何,刘裕算是把司马懿祖孙三代四人一手建立起的晋朝给推翻,并对司马懿的后人几乎是赶尽杀绝,虽说不至于灭族,但几乎差不多。

那么,刘裕为什么会在已经称帝的情况下,仍旧不放过司马懿的后人呢?

其实说起原因,并不是特别复杂,刘裕这么做,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后辈儿孙,更是为了自己好不容易打下的基业。

其一,是刘裕当时的年龄迫使他不得不下此毒手

刘裕是在公元420年登基称帝,而根据史料记载,刘裕出生在公元363年,也就是说,在他当上皇帝的那一年,刘裕已经是一个57岁的人了。

57岁,在现代都不算年轻,而在古代更是一个老人了,有道是五十而知天命,而刘裕早已过了知天命之年,况且,古代人的寿命平均都不算很长。

换句话说,刘裕十分清楚,如果不出现奇迹,自己怕是活不了太久了。

并且,刘裕自打年轻时就一直征战沙场,常年的战斗让他的身体状况不容乐观,到了五六十岁这个年纪,各种后遗症颇多。

在这种情况下,他不得不考虑,假如在自己死后,刚刚建立的刘宋政权该怎么办?

众所周知,司马家族在当时毕竟是皇族,虽说被刘裕取而代之,但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隐藏在司马家族其中的还有不小的势力,而这些势力,正是刘裕的心头大患。

他活着还能压制住司马家族,但是他如果死了,恐怕司马家族会第一个跳出来。

并且,当时刘裕的几个儿子,年龄并不大,而他们的手段以及胆识,比刘裕差的不是一星半点,如果司马家族作乱,怕是很难将其扑灭。

因此,在考虑到这些后,刘裕才不得不先下手为强,既然司马家族在未来是一个隐患,那么就将其全部绞杀,这样就可以没有后顾之忧了。

其二,刘裕继位的时间太短,根基不深,此时不杀日后更不好杀

我们都知道,司马家篡位,是从司马懿开始,中间经历了司马师、司马昭,直到司马炎才总算成功,取代了曹魏。

而刘裕呢?他靠着武力,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诛杀晋安帝,紧接着又迫使司马德文禅位,自个儿当了皇帝。

时间短,并且极为仓促,是刘裕上位的特征。

虽说中间刘裕也做了部分安排,比如在杀了晋安帝之后,没有马上登基,反而让司马德文上位,但任谁都能看出,这只不过是刘裕为了图个好名声,所做的手段而已。

并且,他为了快速上位,省去了很多步骤,凭着杀杀杀,从才把皇位夺到手的。

因此,不管是根基,还是在当时士族门阀的口碑中,刘裕的根基和名声都不好,这就为他将来的统治,埋下了一个隐患。

说白了,刘裕的做法在当时很难让那些门阀服气,虽说他们迫于武力,不得不暂时承认刘裕的地位,但日子一长,肯定会借题发挥,以此为由来反对刘裕。

其中尤其是曾经的皇族司马家,更会暗中在背后推波助澜。

而刘裕选择在刚登基就诛杀司马家族,恰恰是最好的时机,此时他的地位和声望达到了极点,哪怕是杀司马家族的人,由于他掌握着独一无二的实力,因此也就没人会说什么,也没人敢说什么。

并且,他也已经杀了晋安帝和司马德文,既然恶名已经抹不去,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杀他个干干净净,不然日后等到司马家族稳住神后,杀起来反而麻烦。

其三,杀鸡给猴看,是刘裕杀司马家族的根本原因

前文讲过,刘裕出身贫寒,堪比明太祖朱元璋,像他这种出身,原本在门阀把持朝政的东晋,是没有机会出头的。

由于刘裕的有勇有谋,同时更是因为时代的因素,造就了刘裕,让他得以以寒门的出身,身居高位,并有实力改换朝代。

但即便是他当了皇帝,全国上下依旧是门阀林立,毕竟这种情况已经存在很久,即便是历经战乱,一时半会也改变不了。

而刘裕深知门阀把持的恶果,这对他建立的政权完全没有什么好处,如果想长治久安,那么只能改变现状。

怎么改变呢?自然是破除门阀林立的局面。

而破除的最直接办法,那就是把这些门阀清除掉,作为曾经的皇族,司马家肯定是最大的门阀,那么,拿他们开刀,显然最为合适。

并且,如果不杀司马家族,那么其他的门阀,就会逐渐团结在司马家族身边,形成一股能与朝廷抗争的势力,这些都是刘裕不愿意看到的。

因此,刘裕想快速地解决这个问题,那么就只能发挥他的强项,那就是破而后立,说得简单点,就是把门阀杀干净。

自然,司马家族也就成为了被杀的首要对象。

刘裕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除了诛杀司马家族的成员外,刘裕在登基后,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国家发展的政策,不仅打破了东晋门阀林立的状态,更多为重用寒门出身的士子,彻底终结了门阀专政的时代,使刘宋政权成为了六朝疆域最辽阔的时期,其本人也被后人称赞为"定乱代兴之君"。

综上所述,刘裕在登基后,对司马家族的后人打死诛杀,是出于自己统治的需要,这样做不仅能避免司马家族成为新政权的隐患,并且还能借此机会,对其他门阀起到震慑的作用,并且,在他登基之初就杀也是最合适的时机,为了自己也为了儿孙,只有杀光司马家族才能安心。

由网友 夏目历史君 提供的答案:

刘裕通过镇压桓玄之乱,接着平定南方与北伐,积累了不少的军功与威望,从而慢慢的掌握了东晋的实权。公元419年,刘裕杀死晋安帝,另立司马德文为傀儡皇帝,是为晋恭帝。

但仅过了一年,即公元420年,年过五十的刘裕深感自己已时日无多,于是逼迫司马德文退位,自己建立了宋。而在这其中刘裕将国号定为宋,为很多人所不解,毕竟刘裕和汉高祖刘邦是有关系的,刘裕的祖先是楚元王刘交,这个刘交又是刘邦同父异母的弟弟,按说有这层血缘关系刘裕国号应该为汉才对。

为何要称宋呢?刘裕将国号定于宋也同样是合理的,它一样有认祖归宗的意思的,刘裕家族世居彭城,彭城又是春秋时宋国的旧地,刘裕命名为宋其实也合理。

回到正题。刘裕建宋称帝后,降十分配合自己改朝换代的司马德文为零陵王,虽然是被封王,但事实上却是被迁往秣陵给看管起来,一切活动被限制了,其实与被软禁无异。

在被软禁之时,虽说司马德文小心翼翼度日,但刘裕依旧深感不安,听说司马德文的皇后生了儿子,立马派人将其杀害。在杀了他儿子没多久后,为免除后患他还是决定杀了司马德文,而在这其中出了一个小变故,那就是刘裕派去毒杀司马德文的一个臣子叫做张伟的,因不忍心谋害旧主选择自己喝毒酒自尽。

这就彻底激怒了刘裕,刘裕认为肯定有不少人心中仍有旧主,于是命自己亲兵翻墙去毒杀司马德文。司马德文拒绝自杀,认为自杀不能投胎为人,于是亲兵将其挟上床,用被子蒙住他脸,将其扼死,东晋最后一位皇帝就这样被杀了。在此之后,刘裕觉得皇帝都杀了,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将司马皇室全部杀害。

刘裕此举可以说是开了个先例了,毕竟在此之前还没有禅位的君主是被杀的,就比如当时离的最近的汉献帝刘协与曹魏末帝曹奂,他们在禅位后都活的好好的。那刘裕为什么要这么做,开这么一个不好的先例呢?

其实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为了稳定自己的新兴政权,刘裕虽说先祖是汉朝宗室,但到了自己这个时候他只是个泥腿子,能有如今的成就,他全靠自己。一般来说这种靠自己能力打天下的人,往往更怕自己的天下被夺去,比如刘邦、朱元璋这样的,都对自己天下有威胁的人很小心谨慎,甚至是猜忌。而当时有不少人依旧念旧主,比如前头说的那个宁愿自己死,不愿去毒杀司马德文的张伟,这很难不让刘裕多想。

而刘裕在称帝后,他抑制士族,重用寒门,他也很担心士族势力因为不服自己的政策选择扶持司马氏叛乱,使得司马氏政权会死灰复燃,对于他来说只有赶尽杀绝才是最保险的,这样让想造反的士族没有任何借题发挥的机会。

再者当时还有一个相当现实原因,刘裕称帝时五十七岁,他深知自己时日无多,而自己的接班人宋少帝刘义符才十七岁,而且心智未开还是个只知玩耍嬉戏的孩子,实际懂得的还不如十七岁的少年,为了儿子着想他也得杀光司马氏以免以后出现后患。

当然也有报复的原因,自己怎么地也是刘氏子孙,蜀汉司马氏派钟会、邓艾灭的,杀光司马皇室颇有复仇司马氏、拉拢刘氏子孙的意思。他对司马氏做的越狠,证明他是真的对司马氏越恨,世间人就越认同他与刘氏关系密切,是正统刘氏子孙。

因此刘裕将司马懿后代灭族理性来说是出于自己统治的需要,感性来说是为了报复。

不过风水轮流转,在刘宋末年,刘裕的后代、也是刘宋最后一位皇帝宋顺帝刘准被迫禅位给了齐王萧道成。当时萧道成派大将王敬则率军入宫,宋顺帝刘准当时年仅十三岁,看到王敬则带这么多人很害怕,于是询问王敬则自己是不是要死,王敬则冷冷答复:"只是让您到另外的宫殿中居住,您家先前取代司马氏一家(指刘裕代晋建宋事)也是这样做的。"

这意思就是结局和司马德文一样,先到外面住一段时间,接着被杀死。听完这句话后,刘准自己也深知已无存活的可能,于是流泪说:"但愿我今后生生世世永不再生在帝王家中!"果然萧道成称帝不久后,刘准便被杀害。刘裕当初为了巩固统治,开了先例,灭了司马氏,而不曾想到后来自己的子孙也尝到了这样的苦果,令人唏嘘!

由网友 小约翰 提供的答案:

有人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意思是说凡事看似偶然间其实带着必然,世上万事必有因果。

东汉时大奸臣曹操趁着天下大乱,挟天子以令诸侯,玩姓刘的于股掌。其子曹丕更是变本加厉、得寸进尺,逼着汉献帝把皇位禅让给曹家,曹丕如愿坐上皇帝宝座 。

可是天道轮回,后来曹魏大臣司马懿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也把曹家的皇帝当木偶去控制。到了后来,司马炎也如法炮制演出了一幕好戏,逼小皇帝曹奂禅让,夺去了曹家的江山。

可不管怎么说,曹操和儿子对禅让的刘家人还算客气,并没有太为难他们,更没有斩草除根。汉献帝死后被封公爵,在禅让后还活了十几年。

"好人"好报,司马昭登上大位以后也善待曹操的后人。虽然夺权不那么名正言顺,但善后做得还算不错,曹家被世袭为陈留王,没有招来后人太多的非议。

不过司马家族可没有那样的好运,因为他们遇到了一个不守游戏规则的主,这个人叫刘裕。

刘裕出生在彭城跟刘邦一样都是江苏人,后来发迹后自称是刘邦的后人。人一旦有点名气都想傍名人,其实他跟刘邦一百杆子都打不着,也没有贵族后代的气质,整个一小流氓、混混。

刘裕虽然吹牛是刘邦弟弟刘交的后代,但家境贫寒,一落地就没有了母亲,父亲一看这小子养不活扔了喂狗算了,刘裕一个亲戚急忙拦住,好赖是条性命,不如让我养养试试看,能不能活下来就看他造化了。谁知道刘裕不但活下来,而且还成了器。

刘裕一天天长大,长得虎背熊腰、浓眉大眼。不爱上学喜欢打打杀杀、舞刀弄棒。而且脾气不好,附近的人都怕他。

不过刘裕不欺负弱小,专门跟有钱有势的人过不去。刘裕有个长处就是为人豪爽,虽然偷鸡摸狗,但出手大方,对朋友很慷慨,身边聚集不少狐朋狗友,时间一长,慕名投奔他的人越来越多。于是刘裕就野心勃勃开始杀富济贫,打家劫舍,拉起了人马造反。

后来司马家族的晋朝统治不稳,天下大乱。公元399年,刘裕被晋朝皇帝诏安在皇帝的军队效力,带兵镇压各地的反叛武装。

刘裕虽然没有文化,不懂兵法,但天生就会打仗,再加上身边有几个非常称职的智囊,因此刘裕带领的部队能征善战,屡建奇功。

刘裕先后先平定大军阀孙恩,又镇压了割据武装头目桓玄,接着消灭桓楚、西蜀、刘毅等反叛武装;最后还诛灭南燕、后秦。不仅如此,刘裕还带兵打败了骁勇的北魏军队,收复了不少失地。

刘裕因为没有文化,开始只知道打打杀杀、建立战功,但后来立功越来越多,官职越升越高,直到跟曹操一样可以带剑入宫,见到皇上不用行礼,权倾朝野、威震四方。刘裕那颗心就不安分了,部下也劝说他,说皇帝已经是傀儡,晋朝的天下全靠你给撑着,何不自己当皇帝?

刘裕的心本来就不安分了,部下一撺掇,立刻水到渠成。公元420年,刘裕效仿晋朝故事,逼迫晋恭帝司马德文把地位禅让给自己,改国号为宋。

刘裕虽然效仿司马昭当了皇帝,但并没有像司马昭善待曹操后人那样善待司马家族,反而把司马家族斩草除根,没有留下一个活口。刘裕为什么如此狠毒呢?

我们知道在正常的社会,人都有改变命运的机会,展现在每个人跟前的机会是平等的。大家一起上学,一起考试一起应聘,靠本事当官,发财。农民的儿子也能当省长,厨师的儿子也能当商业巨头。

但在封建社会不是这样,底层人没有受教育的机会,也没有拼爹的资本,不能走后门去衙门任职,不能找好一份工作,也没有资金做生意。

因此升官发财跟他们无缘,只有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

但总有一些智商高、胆子大、无知无畏的人发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质问,他们不信天、不信命,胆大包天、铤而走险。

但是在封建社会中,尤其在南北朝的门阀政治时期,出身对人的影响是终身性的。由于刘裕出身不高,即使做了皇帝,他也依然拥有强烈的危机感。对于门阀极度的不信任。

司马家族虽然被逼退位,但影响力依然在,仍然有相当多的门阀愿意支持司马家族。如果不除掉这个心腹之患,刘裕无法保证自己的江山能够传递下去。

因为有自己先人司马昭善待曹操后人的先例,晋恭帝觉得自己也会达到刘裕优待,所以就干干脆脆把皇位禅让给刘裕了,刘裕当时也满口答应要让晋恭帝他们好好过日子,谁知道没过多久,刘裕就害死了晋恭帝,还诛灭了人家九族。

两年后,杀人如麻的刘宋王朝创始人刘裕的人生也走到了尽头,终年60岁

刘裕将司马家族斩草除根,除了小人得志、心狠手辣以外,还有一个考虑是担心自己江山不稳、怕司马家族卷土重来。可是他忘了那句话,天下非一人天下,他能从别人那里抢去,谁都可以从他手里拿走,不仅限于司马家族。

刘裕建立的刘宋王朝存在了不到六十年,就被南齐王朝取代,南齐的开国者萧道成不仅做掉刘宋皇帝,而且学习刘裕好榜样,灭掉了刘裕后代。让刘裕的后代留下了一句很有名的话——"愿生生世世,不再投胎帝王家"。

由网友 老夫从来不吹牛 提供的答案:

刘裕可是一个杀了6位皇帝的狠人。本是汉高祖刘邦同父异母的弟弟楚元王22世孙,建立了刘宋政权,南北朝第一个国家,也是东晋王朝的终结者,杀害了东晋最后两任皇帝,也就是司马懿后人。

东西两晋,五胡十六国与南北朝到底是什么关系

要说刘裕,首先得知道南北朝在中国历史上是怎么一回事,因为刘裕建立刘宋,正是南北朝的开始。

1.西晋与东晋

晋朝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一个比较透明的朝代,虽然总共也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但是无论是民间传说,还是话本演义,很少有人以这个朝代为背景,因此普通人对其所知不多。

为什么会这样呢?

实在是因为这个朝代是一个充满了民族耻辱的历史,暂且不说司马懿至司马炎祖孙三代逐渐蚕食、最终篡了曹魏的天下,单单是一个五胡乱华,足以将司马氏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公元290年,晋武帝司马炎去世,将皇位传给了晋惠帝,从此为后面的八王之乱埋下隐患,11年之后,赵王司马伦自立为帝,将晋惠帝赶下了皇位,这算是彻底撕下了晋国皇室内乱的面纱,各个司马氏的皇族纷纷下场,内乱不断。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本来自汉朝就已经臣服,并逐渐由游牧生活向定居农耕生活转变的少数民族,看到了西晋的衰弱,因此开始向中原进军。

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其实有很多,但是主要有匈奴以及鲜卑五族,史称为"五胡"

公元316年,长安失守,西晋最后一任皇帝晋愍帝投降汉赵,西晋灭亡

公元317年,琅琊王司马睿受到王氏的拥戴,在建业称帝,东晋开始。

东晋与西晋因为皇室都是司马懿的后人,所以可以算作一个朝代,只不过东晋的时候,北方被胡人占领,实际控制的疆域有限

2.五胡十六国

五胡十六国基本上相当于西晋被分为两半,北方是五胡十六国,南方是东晋小朝廷。虽然时间上略有差距,因为这16个国家建立的时间,和被灭亡的时间跟东晋并不完全吻合。

304年,巴氐族的李雄匈奴族的刘渊,分别在汉地巴蜀建立成国(成汉)、在中原建立汉赵(前赵)时起,直到439年,最后一个胡人政权北凉被灭,这段时间的北方一共出现了16个比较强大的政权,他们分别是:

前凉、成汉、前赵、后赵、北凉、西凉、后凉、南凉、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后秦。

这16个国家统称为"五凉四燕三秦二赵,并为十六。"其中的四燕,也就是《天龙八部》中慕容复要光复的"大燕",因为四燕都是出自慕容鲜卑。

3.南北朝

相对于前二者来说,南北朝就是一个独立的时期,是从刘裕称帝,东晋灭亡,到隋灭南陈的这一段时期。

公元420年,宋武帝刘裕篡位,东晋正式灭亡,从此南边政权被刘宋取代。

直到隋文帝再次统一之前,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政权,因为这四个政权一直位居南方,没有能一统北方,所以一般称之为"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

与此同时,北方十六国也走到了尽头,但是北方却没有南方那么太平,战乱一直不断,包括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数个王朝。

直到出身于北周的杨坚代周立隋,并最终一统南北,这才结束了这段分裂长达数百年的时期。

因此,从西晋开始,直到隋朝再次统一,无论是南北朝,还是十六国,其实都是一个大分裂的时期,而这个大分裂的罪魁祸首,可以说与晋朝皇族司马氏关系不可谓不大,因此,晋朝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一个比较透明的朝代,很多了解这段历史的人对其感官都不会太好。

南朝第一帝——宋武帝刘裕

刘裕,小名寄奴,所以有人会叫他刘寄奴。虽然是刘邦同父异母弟弟、楚元王刘交的22世孙,但是他出生的时候,大汉已经灭亡一百多年了,自然享受不到大汉宗室的待遇。

早期,西晋灭亡,大量北方贵族南下,就是有名的"衣冠南渡",祖籍彭城的刘裕家族也是其中一员,不过此时的刘家,家世已经落魄,他的门第在当时被归于江左的"低级氏族"

出身不高的刘裕按说在东晋这个注重门阀世家的朝廷,是没有多大前途的,纵观东晋朝廷,所有能有所成就的无不是出生于江左高级氏族。

幸运的是,他出生在东晋末年,早先有孙恩起义,后来孙恩的妹夫卢循再次起事,当时从军的刘裕得以立功,进入了高层的眼中。

公元403年,桓温的儿子桓玄篡位,建立楚国,史称桓楚。第二年,深受桓玄赏识的刘裕聚集北府残兵一千七百多人,举兵起义,并传檄四方,各地纷纷响应。

没多久,刘裕攻克建康城,斩杀了桓玄,晋安帝复位

从此之后,东晋进入了刘裕掌控的时代 。

公元419年,刘裕派人缢杀晋安帝,立其弟、琅邪王司马德文为帝,即晋恭帝。第二年,刘裕称帝,建立刘宋,并封投降的晋恭帝司马德文为零陵王,东晋彻底灭亡,从此进入了南北朝时期。

有的人可能会想,刘裕如果真的是刘邦的兄弟后人,为何不重新建立大汉,而要取名为"宋"呢?

主要原因有三:

1.大汉已经灭亡一百多年,不似东汉,蜀汉,还能衔接上,可以用"人心思汉"来一呼百应,此时过去了这么久,这个名号已经没多少人响应了,再加上他毕竟只是楚元王的后人,不是刘邦的直系子孙,要建的话,楚国可能性更大,可惜楚国已经被桓玄玩坏了

2.五胡十六国中,匈奴人刘渊陈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并建造汉高祖一下三祖五宗的神位进行祭祀,建立汉国,其实就是有重建大汉的意思,可是后来北方因此陷入了多年的战乱,刘渊的"汉"国,对此可谓是"功不可没",所以,此时再建立大汉,不仅名声没有加成,反而还有降低。

3.刘裕祖籍彭城,而彭城在战国时期属于宋国,因此被封为宋公,后来篡位之后,就建立了宋朝。

杀了6个皇帝的刘裕

刘裕一生南征北战,以微弱的出身,能在东晋总揽朝政,与他立下的巨大军功是分不开的。

1.公元404年,刘裕杀了篡位的桓楚国的皇帝桓玄

2.公元410年,刘裕攻灭南燕,尽杀南燕鲜卑王公以下3000人以泄愤,并将南燕皇帝慕容超押送到都城建康之后,被斩首示众。

3.公元413年,刘裕派兵灭亡谯蜀,谯蜀君主谯纵自杀

4.公元417年,刘裕帅军北伐后秦,并将后秦最后一任君主姚泓押至建康,并斩首示众。

5.公元419年,刘裕指派王韶之缢杀晋安帝,立琅琊王司马德文为帝。

6.公元420年,刘裕篡位,司马德文被封为零陵王。第二年,晋恭帝司马德文被刘裕杀害。

刘裕虽然一生征伐无数,可是无论是投降的君主,还是反抗的,甚至是自家的皇帝,都难逃他的毒手,也是为后世开了一个非常不好的头

众所周知,无论是东汉末年的汉献帝刘协,还是曹魏最后一任皇帝曹奂,当他们禅位之后,待遇还是非常不错的,别说被杀,至少表面上都是地位很高的,哪像刘裕一般,直接杀害,因此元人胡三省评道:"自是之后,禅让之君,罕得全矣"。

颇具讽刺的是,刘宋末年,齐王萧道成要求宋顺帝刘准禅位,当齐王的部将进宫之后,宋顺帝对他说:"是准备杀死我吗?"

对方回道:"只是让您到另一处宫殿罢了。您家先祖取代司马氏一家也是这样做的。"

果不其然,不久之后,萧道成称帝,而刘准被杀害。

清人丁耀亢在《天史》中感慨:"刘裕以好杀开国,子孙相承八世而六主被弑,贻厥孙谋,宁无报乎!"

刘裕为何要开此先例,为何要杀了司马氏?

按道理,刘裕能从一个下品氏族,一步一步走到开国皇帝的位置,他的眼光自然不会短浅,不至于做出如此残暴的行为,可是他却偏偏开创了如此一个恶例,到底有些什么样的原因呢?

就我个人浅见,简单点说,有三个方面:

1."寒门掌机要",不杀不足以震慑士族

从王马共天下以来,东晋朝廷一直掌握在世家大族手中,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说的就是东晋的特殊政治形态。

而在这个背景下,出生寒门的刘裕,虽然屡立军功,可是却不足以服众,虽然有讨伐桓玄,重立东晋的大功,但是这些世家大族们依然不买账

于是,刘裕不得不继续南征北战,先后灭亡南燕,谯蜀,后秦等政权,而为了震慑一直对他阳奉阴违的东晋朝臣,他不得不狠下辣手,直接将南燕、后秦的君主俘虏到建康城,用来斩首示众

俗话说,一回生,二回熟,前面杀了外国的皇帝,后面杀起自家皇帝来说,也就顺手多了,反正虱子多了不痒,债多了不愁,这才杀了东晋的两个皇帝。

2.刘裕年纪太大,司马德文太年轻

刘裕虽然跟篡位的曹丕、司马炎是一样的身份,可是他的地位却又跟曹操和司马懿一般,都是靠自己打下来的天下,然而,曹操和司马懿毕竟没有篡位,而是留给了子孙。

刘裕却不一样,当时的时局比三国时期更加混乱,所以他等不得了,直接赤膊上阵,自己称了帝,此时他已经58岁,而被废的司马德文才35岁,一个即将入土,一个还年富力强。

所以,刘裕称帝之后不久,还是终于下定决心,杀死了司马德文。

3.司马氏的影响力大

虽然在我们后世看来,司马氏做皇帝都比较"废",可是在当时注重出身的东晋来说,有着皇族这一身外衣,能做的事情就多了。

司马德文禅位以后,皇后褚皇后生下了一个儿子,刘裕派人将其害死。

司马德文感到恐慌,深怕一不小心就被刘裕杀害,于是整天跟皇后褚氏共居一室,一切饮食也都有褚皇后亲自料理,使得刘裕一时无法下手

421年9月,刘裕命令琅琊侍中张伟携带毒酒一瓶去鸩杀司马德文,可是张伟却不忍心谋害故主,不愿意背负弑主的恶名,但是又怕被刘裕怪罪,以拖累全家,就自己在路上将毒酒喝了

从这就可以看出来,一个已经废弃的皇帝在普通人心目中,或者说崇尚"天地君亲师",君主还在自己双亲地位之上的时代,还是非常有影响力的。

天道好循环,刘裕自己作出了初一,后人也能做得出十五,刘裕自己的后人被人取而代之的时候,也没能幸免,无论有多少原因理由,太过嗜杀,对于君主来说,总归不是什么好事,毕竟上行下效,开了一个大大的坏头

由网友 咕嘟趣话 提供的答案:

想当年,司马家三马共食一曹,夺了曹魏的天下,而且为了稳固自己的权势,还灭了曹氏宗亲曹爽三族,以及一大批魏臣和魏将,可以说司马懿父子三人给后世,开了一个不太好的头。

之后,司马懿之孙司马炎逼魏帝曹奂禅位,但司马炎为人还算厚道,他不但没有杀曹氏一门,还给了曹奂陈留王做,享有使用天子旌旗,行曹魏正朔,郊祀天地礼乐制度皆如魏旧,上书不称臣,受诏不拜的特权。可以说曹奂是历代亡国之君中,待遇最好的一位了。

可惜,司马炎所做的一切,并没有给自己的儿孙带来一个可人的结局。

公元420年,刘裕废晋恭帝自立为帝,从这件事上我们就以看出,刘裕的皇位是废掉晋帝得来的,而不是通过禅让的手段继位的,所以从这件事上来看,在刘裕的眼中晋帝已经形同虚设,毫无利用价值了,而且刘裕的对晋帝一点敬畏之情都没有了。

而与之相对的就是刘协禅让给曹丕,曹奂禅让给司马炎,这个禅让不管是被迫还是自愿,都能从中看出被,曹丕和司马炎对前朝之君还是有一丝敬畏心的。

登基之后的刘裕并没有马上杀掉司马德文,而是同前朝一样,封司马德文为零陵王,正朔、车驾、衣服等都依晋朝规格,这么做并不是刘裕高风亮节,而是刘裕刚刚登基,需要给世人展现出仁君的一面,从而赢得皇位的合法性。

而此时的零陵王司马德文并没有查觉出异样,他以为自己会像曹奂一样安享晚年,可惜紧接着就是一场血雨腥风。

永初二年(421年),刘裕登基一年后,认为天下大局已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便派琅琊侍中张伟携毒酒前往刺杀司马德文,而张伟作为前朝旧臣,见到司马德文后便心生善意,不忍残害旧主,所以当场自饮毒酒而亡。

刘裕得知此事后,深感大事不妙,虽然现在满朝文武对自己称臣跪拜,但是他们心中依然还有旧主的情怀,所以司马德文必须马上就得死,不仅如此,整个司马家族都得死,得让满潮的文武百官断了对东晋的念想,如此,刘宋的江山才能坐的长久。

除了要断了前朝旧臣的念想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刘裕的长子此时年仅14岁,刘裕自己却已经57岁高龄了,而且战争导致自己常年病痛缠身,所以他不得不为自己的继承人着想。试想自己死后,如果司马德文和司马家的宗亲依然活着,很难说前朝旧臣们不会复立司马氏,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刘裕这几十年的经营岂不是付诸东流了。

还有最后一个原因就是,刘裕的祖上是汉高祖刘邦异母弟楚元王刘交,所以他可谓是正经八百的汉朝宗亲,虽然灭汉的是曹魏政权,但刘氏政权蜀汉可是被司马氏灭掉的,所以也不排除刘裕有为祖报仇的可能。

公元422年,仅做了三年皇帝的刘裕重病而亡,其后刘宋皇室先后经历了少帝风波、文帝被杀、废帝之乱、宗室内斗等一系列事件,使得南朝宋仅存在了59年就寿终正寝了。不过刘裕所创造的刘宋政权依然是南朝四个政权中,国祚最久的一个,而这,多少与刘裕灭司马氏一族是有关系的。


我是咕嘟君,传播正能量,从我做起!

由网友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提供的答案:

曹丕代汉、司马篡魏,不管在暗地里多么残忍血腥,在明面上,还是要留一点底线的。

夺位前,老曹家、司马家没少欺负傀儡天子。

但是,只要人家把皇位让出来了,新君都是充满人情味的,不光给人家留条活路,还会人家爵禄富贵。

可是,从刘裕开始,这个底线被突破了。

此后,杀掉前朝亡国之君,成了新传统。

血腥杀戮

刘裕逼迫晋恭帝退位时候,一开始还算"尊重传统"。晋恭帝被封了零陵公,可以继续使用晋的正朔、服饰。

很快,刘裕就暴露了杀机。

司马德文生了个儿子,马上被刘裕害死。

刘裕又想害死司马德文,但司马德文的生活起居都由皇后亲自照顾,实在找不到机会。

刘裕不愿再等,直接让琅琊侍中张伟带毒酒去干掉司马。

熟料,张伟宁死也不愿干,在路上自己喝毒酒自尽了!

刘裕仍不罢休,直接派人越墙而入,要逼司马德文自尽。

司马德文表示:佛教教义,自杀的人不得转世为人,不愿自尽。

兵士们遂直接把司马德文用被子蒙住,用力扼死!

杀人后,兵士跳墙而出。

刘裕呢?亲自率百官送葬,好像不关他的事一样。(不过,即使是当时,所有人都知道,就是刘裕安排杀的人!)

堂堂刘裕,杀司马德文时,连个"莫须有"的罪名都没有罗织,而是直接用"买凶杀人"的黑社会手法!

其后,刘裕又以类似的,几乎连罪名都懒得罗织的方法,屠杀了司马家多位宗室!

为何刘裕非要司马家去死呢?

眼前的教训

司马家已经不是第一次禅让了。

15年前,晋安帝禅让了一次,把天下禅让给了桓玄。

桓玄不但篡了位,还夺了兵权,看起来完全控制了局势!

当时,正是刘裕,以打猎为名,招集了1700个旧部,一举迎回晋帝,恢复了晋室。

刘裕、刘毅以少许兵力起兵,能迅速击败桓玄,不只是因其勇武善战,晋室这面大旗的号召力才是凝聚人心的关键。

如今,屠龙勇士成了恶龙,刘裕自己篡夺了天下,又怎么能不担心司马家这面大旗呢?

毕竟,这是一面曾用了将近200年,经历了数代人的大旗!

而此时的刘裕,面临的情况并不比当年的桓玄乐观。

内忧外患

当年的桓玄,好歹出身大门阀,与天下士族盘根错节,社会基础雄厚。

刘裕呢?虽然据说也能攀上刘邦这门亲戚,但毕竟他本人出身贫寒,是屌丝出身。

当时的天下,门阀掌握了主要的社会资源。

没有门阀基础,刘裕要稳固统治,是真正的"全都靠我们自己"。

刘裕对门阀的态度是相对强硬的。

自他掌权以来,一直在积极推行"土断"。也就是给门阀控制下的人口上户口、收税!

因此,门阀们跟随刘裕,只是刘裕有实力,但就利益而言,他们显然更支持一直以来"优容士族"的司马家!

与此同时,由于东晋内乱乱了许久,许多曾极具影响力的皇族、士族都跑到了"国外"。

诸桓宗亲、司马家,在后秦、南燕、北魏等地,等待着"杀回来"的机会。

刘裕在时,尚可以其威名震慑内外,稳定形势,但一旦有变故,刘宋江山将非常危险!

偏偏,这个变故,很可能很快到来!

传承危机

刘裕是大器晚成的典范。

作为一个老牌屌丝,刘裕36岁才起步,一刀一枪打了出来。

底子薄、起步晚,到刘裕有机会夺位时,已经57岁了!

所以,从刘裕夺位的那一刻起,他就必须刻不容缓地考虑下一代接班的问题了。

偏偏刘裕不光是大器晚成,也是老来得子。

他40多岁时,才生下了第一个儿子。

所以,此时他最大的儿子也才16岁!(而且,其实这个最大的儿子不大靠谱)

他刘裕战功卓著,自然能压得住人,他儿子能接得住吗?

杀司马家皇族,是"灵丹妙药"

自东晋立国以来,大族中作乱者此起彼伏。

琅琊王氏、颍川庾氏等士族领袖,已经在动乱中遭到削弱;桓氏更是身败名裂。

刘裕、刘毅能成功上位,就表明:超级大士族已经被陆续扳倒了!

尽管晋的门阀关系错综复杂,掌握了主要资源,但他们中间,已经没有公认的,具有领袖力的领袖了!

唯一可能的领袖,就是旧主司马家!

刘裕不可能毁掉门阀制度,但是,他可以摧毁门阀的大旗,使他们能够接受刘宋的统治!

愿生生世世,再不生帝王家

刘裕杀司马家宗室的举措,短期来看,是达到了效果。

尽管刘裕长子刘义符不大靠谱,刘宋朝廷乱了好一阵子,但刘宋江山算是稳主了,渡过了最初的风雨飘摇了,还迎来了"元嘉之治"。(当然,"元嘉草草"有点丢人)

刘宋天下延续了近60年,不算短命。

不过,从此之后,"禅让"撕去了最后一丝遮羞布,变得血腥、残忍。

刘裕自己的后人,末代皇帝刘準在禅让后一个月,就被杀,而"宋之王侯无少长皆幽死"!

"愿生生世世,再不生帝王家",正是刘裕后人的哀叹。

自此以后,"禅让之君,罕得全矣"。

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正是刘裕!

由网友 我是越关 提供的答案:

刘裕代晋之前,一般情况下,篡位权臣都会善待亡国之君。曹丕代汉时,汉献帝刘协被封为山阳公,封国甚至延续到了五胡乱华时期。司马炎代魏时,曹魏末代皇帝曹奂被封陈留王,食邑万户,可以说生活上基本与帝王无异。

然而到了刘裕代晋时,这个规矩被无情打破,东晋的末代帝王被杀,皇族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从此篡位权臣屠杀前朝皇帝基本成为了一个定式。

刘裕是刘邦弟弟楚元王刘交的22世孙,和刘备的情况基本相同,都是祖上曾经辉煌过,到了他们这一代人时,已经成为沦落为普通百姓。刘裕甚至也曾经学过刘备,靠着卖草鞋维持生计。也因此在东晋士族门阀掌政的时代,刘裕是一个典型的寒门子弟。

刘裕成年后,参加了谢玄组织的北府军,这一支部队由北方南迁的流民,以及社会下层民众组成,曾经在淝水之战中大破苻坚的百万大军,所以被誉为中国历史上五大精锐部队之一。

刘裕参加了这支部队后,逐渐展露头角成为了部队的核心人物。不过在这期间,东晋内部发生叛乱,桓玄攻入建康,处死权臣司马元显,夺取了东晋的政权。这也让刘裕明白了士族门阀对朝廷的影响,为后来消灭司马氏埋下了伏笔。

桓玄篡位后,大肆迫害北府旧将,因此刘裕选择支持晋室,讨伐桓玄。最终刘裕击溃桓玄,复立了晋安帝,并且都督扬州、徐州、豫州等八州军事,掌握了东晋的大部分军事力量。

刘裕掌权后,紧接着收复淮北,平定各地叛乱,消灭了南燕、西蜀、后秦等割据政权,权力更进一步。此时的刘裕依靠着巨大的军功,在朝堂上的地位显赫无比,因此急于篡夺皇位。

当时的东晋皇帝为司马德宗,据《晋书·帝纪十》记载,司马德宗属于弱智,甚至连冬天和夏天也区别不出来。按说这样的帝王对于刘裕而言根本没有任何威胁,但刘裕毫不留情的缢死了他。

据说是因为当时天下传闻一句谶言"昌明之后有二帝"。"昌明"是孝武帝司马曜的字,也就是说司马曜之后需要再传两个皇帝,晋朝才能灭亡。当时的刘裕为了应验谶语,所以杀掉了司马德操,立司马德文为皇帝,也就是晋恭帝。

司马德文继位后,非常明白自己只是刘裕的傀儡,为了保命,他积极的配合刘裕改朝换代的工作,并且说:"桓玄篡位时,司马氏已经失去了江山,正是因为刘公的扶持,晋朝才能再延续20年,所以我今天禅让给刘公,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公元420年,司马德文禅让给刘裕,刘裕改朝换代,建国号为"宋"。而司马德文退位后被封为零陵王,整日闭门不出,生怕刘裕杀死自己,就连吃的饭食也是自己亲自动手烹饪。不过即便如此,刘裕还是派人用棉被将司马德文闷死。

刘裕继位后,也下令屠杀刘宋境内的东晋皇族。原因在于东晋时期的政治格局为皇室与士族门阀共治天下,因此造成了皇权不振,国内政治斗争不断。为了稳定刘宋的江山,刘裕大肆任用寒门子弟掌政,以此消除士族门阀对皇权的影响。

在刘裕改朝换代的路上,刘裕依靠皇帝的名义提升寒门子弟的政治地位。然而当刘裕篡位成君后,摆在自己面前最大的士族门阀就变成了皇族司马氏,因此司马氏成为刘宋政权内最不安定的因素。况且刘裕篡位时已经年迈,太子刘义符年幼,所以刘裕最需要的就是消灭司马氏。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20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