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执迷Y不悔 提供的答案:
一、翁同龢与李鸿章的恩怨情仇
1.翁同龢与李鸿章的恩怨情仇,翁同龢和李鸿章的恩怨,可以追溯到同治年间,两人结下的梁子,可以说是家族世仇了 同治年间,翁同龢的哥哥翁同书在之前平定太平军这件事上,立下了不少功劳,1858年授安徽巡抚,驻节泰州。
2.有人就因为这个推测翁同龢与李鸿章同朝为官,"徇私报复,倾陷排挤,无所不用其极"。
3.翁同龢与李鸿章结怨,正是因 为其长兄翁同书 李鸿章与翁同龢 翁同书于咸丰八年(公元 1858)官至安徽巡抚。
二、翁同龢和李鸿章哪个职位高
1.翁同龢和李鸿章哪个职位高,这就牵扯到慈禧和光绪之间的帝后党争,而李鸿章是坚定的后党,而翁同龢则是帝党的代表人物在慈禧要夺权,自然要首先对翁同龢下手一、后党的代表人物李鸿章 后党是以慈禧太后为核心形成的一股政治势力。
2.北洋水师从立项到成军是靠李鸿章每次一个奏折向朝廷奏报由军机处向皇太后皇帝汇报~买船建军港设置海防。
3.李鸿章是晚清重臣,当朝宰相,根据他的官位,他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确实,在朝廷上几乎没有什么人敢和李鸿章作对,除了翁同龢。
三、翁同酥和李鸿章谁的官大
1.翁同酥和李鸿章谁的官大,李鸿章是相当于宰相的军机大臣(清朝是没有宰相的),翁同龢是光绪的老师,他们都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但是李鸿章是倾向于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翁同龢因为是光绪的老师,相对于是倾向于光绪,同情支持光绪的维新派,他们的关。
2.翁同龢,字叔平,号松禅,江苏常熟人科举状元出身的他,颇受重用,历任户部、工部尚书,军机大臣,并担任过同治和光绪两代皇帝的帝师能成为两代皇帝的帝师,可见翁同酥才华过人且被皇家器重。
3.因此也就不难理解翁同龢会说出"我不是中堂"这样酸溜溜的话了 电视剧《走向共和》翁同龢、李鸿章剧照 反观李鸿章,当时官至文华殿大学士、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
由网友 杨角风发作 提供的答案:
在晚清的朝局中,有两个重要人物,是不得不提的,一个是李鸿章,一个就是翁同龢。
两个人既是合作伙伴,又是竞争对手,既同朝为官,又属不同的阵营,还是私人感情上的死对头。
晚清知名对联:
"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
说的就是上述两个人,显然,这幅对联对他们两个饱含讽刺。
一、
中国人讲究盖棺定论,就是人活着的时候,不好多说,但人死了后,就可以系统客观地去评价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一部电视剧,叫《神医喜来乐》,俺们是老乡,沧州人。其中有喜来乐给李鸿章看病的情节,喜来乐把台湾比作烧饼,把沧州比作烧饼上的芝麻,这么大一块烧饼说丢就丢了,你的病我看不了。
李鸿章当时怒了,说了一句:
"议和是太后让去的,条约是圣上批准的,所以满朝文武都说条约签得好。我也知道,等我百年之后,我一准不是个人啊。可我以为总得等我死了才会有人骂我,没想到我活着的时候,你也敢说这番话。"
这就是李鸿章对于盖棺定论地阐述,他也清楚自己签了这么多卖国条约,死后必然会被骂。但是他也委婉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议和是慈禧太后要求的,条约是光绪帝签字批准的,结果这个锅让他背了。
同样,喜来乐也有小市民的局限性,他只知道签约的是李鸿章,也只敢骂李鸿章。对于真正导致战争失败的太后和光绪帝,却不敢表达意见,这或许就叫反奸臣而不反皇帝吧!
同样的道理,后面对于翁同龢的评价,也仅仅是把他放在了"奸臣"的位置上,而不是去追究他身后的势力。
咦,有人就有疑问了,翁同龢什么时候成了"奸臣"了,教科书中可不是这么写的啊,这是怎么回事呢?
二、
还是回到那副对联,那副对联其实就表明了两个意思:
一是李鸿章太贪心,二是翁同龢太无能,其实这样解释,并没有做到一一对应。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开始逐渐理解了李鸿章和翁同龢,李鸿章也转变成了实干家,翁同龢却成了空想家。
至于贪,其实俩人都贪的,一个是贪财,一个是贪名,当然,大家要明白一个道理:
那就是,历史上没有一个清流是被饿死的,也就是说清流并不清贫,真正清贫的活不下来。所谓的清流,不过是一个阶级罢了,他们总是站在道德的最高点,抱团抨击异见者罢了。
作为高干子弟,货真价实的科举考试状元,且为两任皇帝的老师,还是清流领袖。翁同龢在史书上一直是以正面形象出场,其人品,还是毋庸置疑的,最起码主观上没有做过恶事。
在我们小时候,或者是传统观念中,人就分两种,一种是好人,一种是坏人,非黑即白:
比如坏人,就得有个坏人的样,坏得流脓的那种,像从小就弹球打蛋、放屁呲窝、劁猪煽马切驴蹄、漱梨核子拔烟袋、偷鸡摸鸭子、爬瓜溜西瓜皮……
长大了后看见民女就想上啊,看到老人就想踢啊,看到小孩就想拐啊,等等等等。这类型的坏人,虽然"坏"字写在脸上,但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至少他发坏的后果没有那么严重。
讲这些例子,倒不是翁同龢有多坏,而是要表明,有时候不坏的正人君子,其对国家,对个人,所造成的危害,要远远大于前者!
三、
对于翁同龢,咱有一说一,其人并不坏,他比顽固派要开明的多,像维新派的康有为就是他推荐的。他又比洋务派和维新派要保守,尊崇儒家的那一套,也有点排斥外来事物。
晚清认识翁同龢的人,评价他人是聪明的,但是格局方面,还是欠缺:
"自小即长于察言观色,行事处世圆滑。"
费行简在《近代名人小传》中评价翁同龢:
"临事喜纳群言,而不能别其是非,持论不免两歧。"
这句话是啥意思呢?
就是说,翁同龢这个家伙,缺乏魄力,说话办事总是站在道德最高点的。他不干,也能说出自己不干的道理,他干,也能说出他干的道理。这样做也行,那样做也可,在他嘴里,总是能给自己圆场,这就是读书太多的人,迂腐的表现。
他可以喷你是不到黄河心不死,也可以夸自己是不到长城非好汉,他可以喷你是不见棺材不掉泪,他也可以夸自己是车到山前必有路。
这也导致在举荐康有为一事上,他犯了糊涂:
他知道光绪帝肯定喜欢康有为,所以举荐的时候,一直夸他的才干胜自己十倍。康有为是啥人,朝廷上下谁不知道,翁同龢此举算是得罪了顽固派,可是他还不放心康有为,又加了一句:
"人之心术,能否初终易辙,臣异未敢深知。"
得,这下子又把维新派都得罪了……
四、
翁同龢要不要为甲午战争的失败买单?
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甲午战争的失败,责任在翁同龢身上。
在一部历史剧剧中,翁同龢曾经跟李鸿章说了一句"中堂上马杀贼,下马也杀贼呀",这句话其实是有典故的。这还是很久以前了,洪秀全起义后,攻城略地,翁同龢的大哥翁同书,当时是安徽巡抚。是决策接连失误,最后在太平军兵临城下时,丢盔弃甲,竟然弃城逃跑。
曾国藩实在看不下去了,忍无可忍,参了这个翁同书一本,而这份奏折,就是出自李鸿章之手。当时朝廷给翁同书判的是斩立决,消息传到他老爹翁心存耳中,竟然把老头子给活活气死了。
而翁心存此时是同治帝的老师,帝师都被气死了,慈禧太后也就心软了一下,把斩立决改成了流放,翁同书被流放不久就死了,这让翁同龢怀恨在心。
毕竟曾国藩势大,翁同龢无可奈何,但对这个代笔的李鸿章可就不那么客气了。所以,他在剧中说的这句话,就是暗指这件事,不光我翁同龢会做文章,你李鸿章更会做文章,还会杀人呢!
虽然俩人不对付,但毕竟都是朝廷大员,表面上的客气还是得保留的,但操纵舆论,还是很在行的,不要以为现在的人会操纵舆论,那时候的人也会。
翁同龢说李鸿章是:
"宰相合肥天下瘦!"
李鸿章说翁同龢是:
"司农常熟世间芜!"
这两句话也成了刚才我们提到的晚清有名的对联,说的是李鸿章,李合肥吃肥了,但天下瘦了,翁同龢,瓮常熟吃熟了,而天下荒了。
五、
虽说俩人是个人恩怨,但背后却是两大势力在争斗,可以说李鸿章的背后,是曾国藩那一派,湘军(淮军)派。翁同龢属于保皇派,也是顽固派,虽说在戊戌变法过程中跟慈禧有争斗,但他是慈禧这一边的。
因为两次鸦片战争,让清政府意识到了军事实力的差距,随后的太平天国运动,更是揭开了大清朝的遮羞布。这种情况下,是曾国藩为首的地方汉族武装,拼命捂住了大清朝的光身,维护了脸面。
但等到太平天国被镇压之后,主要矛盾就转移了,慈禧皇太后必然不会容忍眼皮底下有这么一支力量的存在。
李鸿章一手创建北洋水师,当然有清朝廷威慑邻邦的作用,同时也让清朝廷对李鸿章有所忌惮。
这就是翁同龢为什么讲,那是你北洋的事,跟我有什么关系?
因为他们潜意识中就把北洋水师当成了李鸿章的私人部队,一旦被视为了私人部队,朝廷怎么可能还会无限制的投入军费?
清朝廷一方面也指望这些汉人武装维护统治,一方面也要时刻压制他们。所以,动不动就克扣点军费,挪用点军资,要么就打打大将屁股,总之,不让你那么舒服。
实际上,李鸿章利用自己的身份和权势,也能自己去筹钱,剧中就有他要找外国银行借款的事,但事实上他不能这样做。
如果他这样做了,那就更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北洋水师究竟是你的,还是朝廷的?
所以,面对军舰落后,武器陈旧,弹药不足的情况,他也只能找朝廷要,找慈禧要,而慈禧任命翁同龢任户部尚书,就是告诉他,没钱!
六、
在这种情况下,李鸿章只能尽可能的消减军费,甚至连烧的煤,都用劣质的,导致发动机损害严重,速度更加缓慢。
弹药也不足,其中最重要的两艘铁甲舰镇远和定远,主炮炮弹仅有3发,打完就没了。甲午海战中,济远号管代方伯谦"临阵脱逃",后来被斩首了,实际上,事后回想一下,是他主炮打光了。没办法,能伤敌舰的只剩尾炮,他调转船头,是为了用尾炮攻击。
当然,这只是一种设想,具体情况已经不得知了。
这种军费不足的情况下,仓促参战,必然会失败,翁同龢还在火上浇油。你李鸿章建北洋水师,耗费了几千万两银子,号称远东第一的舰队,就这么不堪一击,银子是不是都被你贪污了?
李鸿章也没办法,出战是死,不出战或许还有一线生机,于是把剩下的军舰龟缩到威海卫,期待英法来调停战争,于是被日本一锅端了。
翁同龢继续在光绪帝耳边吹风,你李鸿章就是避战,就是怕死,最终逼得李鸿章把陆军也派上去了,同样是惨败。
于是,甲午中日战争后,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不复存在,其所率领的淮军也在陆战中被打得七零八落,受了重创,退出了舞台。
七、
大清国内能威胁朝廷的军事力量就此消亡,虽说割地赔款,但慈禧皇太后,想必睡得更香了,毕竟苦的是老百姓,苦不到他皇太后。
而翁同龢不仅没有被怪罪,还成了维新派的领头人物,深受慈禧和光绪帝信任。
当然,也不是给李鸿章洗白,他也有私心在里面,但大清朝腐败至此,各个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兵败,也就在所难免了。
只是苦了那支北洋舰队,2018年,在大连湾黄海海战旧址附近,打捞上来一艘军舰,它就是"经远号",在上面还出水了很多步枪子弹壳。这是军舰啊,弹尽粮绝之下,士兵用步枪对射,足可见他们的英勇。
也从侧面说明,北洋水师,确实缺大炮的弹药,呜呼哀哉……
当然,这也是一个方面,之所以他俩不对付,原因是一个是帝党,一个是后党。
1886年的时候,慈禧太后良心发现,要还政给光绪帝,不再垂帘听政了。翁同龢这个迂腐的文人就体现作用了,这一点他还写到了自己的日记里,在他的观念里,最高权力(皇位)的禅让,是要三辞三让的。
"三辞三让"是源自于周泰伯让位于季历事,后人称之为盛德,后来就变味了,成了一种潜规则的礼制了。比如曹丕辞了几次后,才勉强接过了汉献帝的皇位,比如李世民,也是一再推辞,才不得不接受李渊的皇位。
所以,翁同龢自作聪明的恳求慈禧太后,不要一下子归政给光绪帝嘛,你还可以训政啊,巴拉巴拉,想塑造一个母慈子孝的典范,此处可怜光绪帝一小会儿。
结果,人家慈禧太后倒不客气,既然你这么强烈的恳求我,我就勉为其难,再训政几年吧!
八、
1886年到1888年,这段时间,其实是两套班子在运作,光绪帝一套, 慈禧太后一套,但军政大事还是慈禧太后掌控。
1888年,光绪帝大婚,这时候是要完全归政给皇上了,慈禧太后也不恋权,时不时去还没修好的颐和园小住,至少她得做个姿态。
在这种情况下,时任户部尚书的翁同龢就开始耍小聪明了,也是从这时候起,北洋水师的经费断了,他开始全心全意促成颐和园的迅速完工:
"南北洋购买,洋枪,炮弹,机器事,暂停两年,所有银子解部充饷。"
后来爆发的甲午战争,主战的翁同龢其实还有他自己的小算盘:
这个算盘也是相当的龌龊,战败了,则可以一举废掉北洋水师,废掉李鸿章的兵权,后面再建大清海军,光绪帝掌握兵权。如果打胜了,更显得光绪帝的威武和自己决策的正确,乘势废掉后党的军权,也不在话下。
只是,翁同龢没有想到战败的代价如此之大,他又反过来埋怨李鸿章去签那不平等条约了:
"宁增赔款,必不可割地。"
实际上,我觉得翁同龢的思想不一定会这么龌龊,也不会那么小家子气而不顾大局。纵然他跟李鸿章有私仇,但是放在了军国大事上,这种气度还是得有的。
九、
翁同龢这么表现的真正原因,其实就是迂腐,他这种文人从政,最大的弊端是不接地气。他根本不认为大清会败给日本,完全是怀着一腔热血,忠君报国的思想主战的。
毕竟北洋水师吃了那么多银子,平时张口闭口就是老子亚洲第一,怎么真到事儿上了,你李鸿章又说打不了呢?
北洋水师战败,不仅翁同龢震惊,整个清廷上下,包括西方列强们也震惊了,简直不敢相信,当然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我们前面也分析过好多次了,就不细讲了。
在《走向共和》中,恭亲王临终前跟光绪帝说话,提到了翁同龢,他气不打一处来,评价翁同龢是:
"聚九州之铁,不能铸此错者!"
意思就是说,把整个天下的铁都哪来铸,都没有他翁同龢犯的错大!
实际上,恭亲王之所以不喜欢翁同龢,除了甲午战争失败的痛心疾首外,还是因为他是洋务派。搞了这么多年的洋务运动,一场战争,打回了几十年前,自己一生的心血全废了,无处发泄,只能发到翁同龢身上了。
对于翁同龢来讲,他的才华、学问、清廉都没有问题,为人也算正直。但吃亏就吃亏在他读书太多,满腹经纶,什么事到他嘴里总能讲出自己的道理来,且好为人师。
出发点不能说他错,但终归是得罪了太多人,再加上后来意志不够坚定,变来变去的,最终被慈禧太后和光绪帝所不容,随便找了个借口,弄回家养老了。
戊戌变法失败之后,慈禧太后曾经动过杀翁同龢的念头,但荣禄帮他躲过了杀机:
"本朝尚没有杀过师傅!"
翁同龢临终前,作了一首诗,算是给自己的一生定了性:
"六十年中事,伤心到盖棺。不将两行泪,轻向汝曹弹。"
回到题目,奸臣的话,翁同龢还真算不上,但是确实误了国,本来可以做到更好的!
当然,从某种层面上来讲,也确实影响到了李鸿章,算是坑了他吧!
由网友 秦右史 提供的答案:
翁同龢、李鸿章均位于朝廷决策中枢,在晚清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二人在历史上的名声却大相径庭。
翁同龢是帝师的正人君子形象,李鸿章则是一个卖国贼的形象,但历史的复杂之处就在干吏往往就要得罪人,要得罪人往往名声就不好,相反翁同龢却鼓动清流言官操控舆论,其实什么事也没有干,说翁同龢坑了李鸿章一辈子也不为过。 李鸿章与翁同龢的不合已经由来已久,一个属于后党,一个属于帝党,还有李鸿章参倒流放了翁同龢的哥哥翁同书,所以两个人的恩怨情仇,无可调解。
甲午之败并不是败在战场,而是败在庙堂,当甲午战争开始前,李鸿章上奏折添置新的战舰,购买新式枪炮时,仅得到"该衙门知道"的朱批,不是朝廷缺银子,而是翁同龢故意刁难。 甲午战争又是翁同龢公报私仇的一个绝好机会,李鸿章也心知肚明,所以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平时声称加强军备的李鸿章主和,不管军务不懂兵的翁同龢鼓动舆论,渲染气氛,坚决主战。
李鸿章主和是因为深知开展没有必胜把握,而翁同龢主战是因为如果赢了,这是帝党主战的结果,如果输了,不仅可以借机打击李鸿章,也可以借机打击后党,总之胜与不胜,都可以借开战削弱对手,夺回大权。 甲午战争还未交战,翁同龢已经与李鸿章打起了人事仗,首要目标是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丁汝昌率北洋舰队数次出海寻敌未果,丰岛海战的运兵船又损失千人,舆论极为不满。
在清流派的鼓噪下,光绪皇帝被激怒,表示丁汝昌庸懦至此,万不可用,最后在慈禧的过问下,才没有得逞。 总之,一对朝廷重臣,祸国殃民,李鸿章是一个干才,但有些贪婪之弊。翁同龢在甲午战争前后,小人嘴脸,甲午战争焉能不败?
特邀嘉宾:一枚蜻蜓
由网友 谈古论金 提供的答案:
翁同龢和李鸿章的恩怨,并不仅仅因为翁氏家族和李鸿章个人的恩怨(曾国藩参劾翁同书的所谓"臣职分所在,例应纠参,不敢因翁同书之门第鼎盛,瞻顾迁就"被认为是出自李鸿章手笔),而是江东士大夫集团和淮人军事集团的天然矛盾。
李鸿章以淮军平吴,从太平军手里夺回苏松,让流亡的吴地士大夫得以还乡,自以为有大恩于他们,不仅如此,李鸿章还主导大幅度减免赋税,解决了从明初朱元璋时代就存在的苏松赋税沉重问题,这一来更促使李鸿章以恩主自居。但是,与李鸿章的预期相反,在江东士大夫集团看来,李鸿章"用沪平吴"后,始终布其羽翼在两江,形成了水泼不进的地方政治格局,李鸿章本人及其亲戚部属,缺乏士大夫本应具有的典雅风范,本身就是在文化上被歧视的对象,同时他们飞扬跋扈(不分享政治权力)、贪渎好利(不分享经济权利),反正就是看上去很触气(戳气、促气,吴语"讨厌"的意思)。
反过来,李鸿章觉得翁同龢以帝师之尊而兼士林领袖,本身就是只会唱高调不会落地执行的人物,当他参与洋务外交事务时,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因此,反向的歧视链也是存在的。
总之,江苏士绅对李鸿章不时杯葛,在京吴地籍贯的官员时不时给李鸿章上眼药,以致于李鸿章经常大骂"吴儿无良"。
翁同龢坑了李鸿章,主要在于在他主持户部以后,大大削减了北洋舰队的军费拨款,而与此同时,又坚决主战,两方面着手,让人怀疑有很大程度的修私怨的成分,但说到底,这是翁同龢的认知图景和政治诉求决定的。
翁同龢的政治目的在某种意义上都实现了,李鸿章倒台、慈禧退休颐养、自己的学生光绪帝亲政,他的权力表面上登峰造极,如烈火烹油,但是,很快,他自己也倒台了。
翁同龢本人光绪廿四年十月廿四日记:
廿一日严旨,臣种种罪状,革职永不叙用,并加地方官严加管束,不准滋生事端等因;伏读感涕而已。
由网友 猫眼观史 提供的答案:
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这句话在李鸿章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翁同龢是怎么坑的李鸿章?且听我细细道来。
李鸿章首次出手,得罪其弟翁同书
翁同书是翁同龢的弟弟,也是咸丰皇帝老师翁心存的儿子,当时出任安徽巡抚,因为处事不当,引起民愤,再加上弃城而逃,曾国藩觉得这样的官吏不应该出现在朝廷,于是决定管管这档子事。可是翁同书的父亲翁心存是咸丰的老师,在咸丰面前极受信任,况且门生遍布朝廷,曾国藩心想如何才能让咸丰皇帝处理这事,并且堵住大臣们的嘴。
△李鸿章
回到府中,曾国藩就让幕府中的文章高手起草,结果发现这奏文写的不好,于是自己写,结果还是认为不行,最后叫上了李鸿章,让李鸿章写写看。
"臣职分所在,例应纠参,不敢因翁同书之门第鼎盛,瞻顾迁就……"
以上是李鸿章写的,此时他还是个小小的幕僚,曾国藩一看,认为此文正气凛然,还暗含杀机,可以说即让咸丰无法庇护又可以堵住大臣的嘴。奏文被咸丰看了之后,咸丰不得不将翁同书拿下,之后发配新疆。
李鸿章是初显谋略才华,但是却得罪了翁同书的弟弟翁同龢,可谓是自己一生的强敌,翁同龢之后处处与李鸿章作对,凡是李鸿章的事情,翁同龢一律反对,但是奈何自己无论是谋略还是智慧以及才能都不如李鸿章,最后没办法,既然不能直接坑李鸿章,那就坑他精心打造的北洋水师。
北洋舰队粮饷与军火被断,甲午海战大败
北洋水师可以说是大清命运的保命符,北洋水师的强弱直接影响清朝的强弱,可是北洋水师需要用大量的银两去维持,当时李鸿章是水师司令,而翁同龢主管"户部"。
任何一支部队从都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已经算是常识,可是李鸿章得北洋水师每次申请银两时都被驳回,翁同龢的说词是没有钱,回答的直接干脆,这可把李鸿章坑苦了,这个影响最直接的就是,北洋水师从光绪十四年之后,就再也没买过一艘军舰。
△北洋舰队
李鸿章没办法,北洋水师得不到优化,反倒落后,就在甲午海战爆发前夕,李鸿章决定求和,因为他深知北洋水师现如今的状况,可是翁同龢却不分主次,置国家安全于不顾,不给资金却又主张开战,他简单的认为北洋水师失败了李鸿章也就失败了。
翁同龢认为这是唯一一次能彻底搞垮李鸿章得机会,怎么会轻易放过,最后可想而知,甲午最终战败,这是翁同龢和李鸿章之间的争斗所导致的,战败之后,面对日本要求的战争赔款,清政府除了割地,已经没有其他办法了,这也是李鸿章的建议,可是翁同龢还要坑他,非说要么重新开战,割地求和绝不可能,李鸿章知道即使再开战也是输,到时候赔款割地更多,还会又更多的人伤亡,一气之下称道:"这不行那不行,那到时候您翁同龢去和日本谈判吧!"
听到这话,翁同龢赶紧说北洋水师是你一手创办的,我也没有办过洋务,这还得你出马,这下又坑了李鸿章一把,将他推上了风口浪尖,当时朝廷分两派,一派是以慈禧为首,另一派是以光绪为首。最后李鸿章去慈禧那说,这事翁同龢也有责任,干脆一起去谈判吧。
晚清李鸿章和翁同龢的斗争可以说已经影响了国家的命运,正因为翁同龢占据着财政位置,李鸿章才会被坑,因为李鸿章需要银两,可翁同龢就是不给,也不是不给,只说没钱,就算出资也相当少,从北洋水师的落后就能看出。
△李鸿章
这也就是所谓的李鸿章被翁同龢坑了一辈子,只是这被坑的代价不是李鸿章去偿还,而是整个国家整个人民。
(注:翁同龢只坑李鸿章,对于国家其他事情都比较公正,自己也是清正廉洁,其书法造诣为后世所传颂)
【感谢关注、评论、点赞】
由网友 金兔历史 提供的答案:
李鸿章和翁同龢两个人是有私人恩怨的:太平天国起义期间,翁同龢的哥哥翁同书身为安徽巡抚竟弃城而逃,被李鸿章参了一本,后来被革职问罪,两人因此结下私怨。
翁同龢一生坑了李鸿章很多次,其中坑得最严重的一次是他任户部尚书的时候,起书请求停止北洋水师向外购买战舰,致使曾经一度排名亚洲第一的北洋舰队从此走向没落。
而日本乘着这段时间拼命采购战舰,海军实力不断增强。翁同龢因与李鸿章的私人恩怨,竟弃民族大义于不顾,甲午海战牺牲的爱国将领丁汝昌曾给上级一份报告:
他说,如果定远舰上能再多几枚重型炮弹,那么,日军联合舰队里的吉野号就会中弹起火,说不定黄海海战就是另外一番结果。
除此之外,翁同龢跟李鸿章的立场不同,翁同龢是两朝帝师,自然在名义上选择站在光绪这一边,李鸿章则是慈禧最大的倚仗,这点,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
但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朝廷大臣,为了私人恩怨,竟把国家军队的建设当儿戏,丝毫没有一丝国家概念,想着的都是自己的利益,有翁同龢这样的大臣,还有慈禧这样的掌权者,甲午战争,又靠什么取得胜利呢?
说实话,翁同龢,才是晚清最大的"卖国贼"!
由网友 毛笋56561098 提供的答案:
毛笋答题:
[翁同龢](1814一1877)江苏常熟人。字玉甫,号叔平,晚号松禅。咸丰状元。
翁家在常熟是大族,先世翁叔元康熙十五年丙辰探花,官至刑部尚书。
翁家之盛,始于翁心存。其父咸封,官至海州学正,生二子,次子心存,字二銘、号邃庵,生于乾隆五十六年,道光二年会试中式,进士出身,入翰林授庶吉士,三年散馆,时年三十二岁。不愿留馆,一年"开坊"次年授福建乡试主考官,后任广東学政。
翁心存共生四子:长子翁同书,道光二十年进士。次子名音保,早殇。三子同爵,过继堂叔,由荫生授兵部主事。幼子即同龢,他的祖父是学官,父亲是帝师,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之下,书自然读得极好。二十岁,成为"拔贡"。拔贡之名贵,贵在十二年才出一个"拔贡",而状元则三年出一个,遇到恩科,三年可以出二个状元。拔贡为正途出身。翁同龢秋闱乡试,轻而易举地成为举人。咸丰六年丙辰春,翁同龢会试中式后,殿试前夜,有人干扰翁,请翁吃饭,至深夜不散,翁早有倦意,加以不胜酒力,两眼微涩,仓促就寝。第二天殿试,翁雖然精力不济,但翁还是大魁天下,金殿唱胪,翁同龢高中一甲头名,状元及第,即授职修撰。翁同龢还有一段叔侄状元佳话:翁曾源,翁同书之子。翁同龢之侄,翁心存去世,慈禧念及他授同治帝读书,特赐翁曾源为举人,免会试,直接参加殿试,(该科为同治帝登基特设恩科)翁曾源居然高中榜首,大魁天下。授翰林院修撰。但他身患癫痫病时常发作,只好辞官回乡,后病复发致死。
翁同龢历任:戶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工部、户部各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光绪帝师傳。光绪帝"每事必问同龢,圣眷倚尤重"(《清史稿》德宗本记)。中法战争时,主张出重兵抗法。中日甲午之战时,他以强敌凭陵,国势浸弱,为主一战。《马关条约》签订后,愤于李鸿章割地求和,被李鸿章讥为"书生论兵,不知国情"
凡此种种,翁遂倾向变法图强。他破格求贤,冀匡时变,支持维新派康有为,谭嗣同等人,给维新人物以"游说公卿变法的机会。曾以帝师身份走访康有为,反复讨论过变法事宜。辅佐光绪帝命陈炽起草十二道新政诏书,准备明发上谕颁行,可惜被恭亲王奕訢所阻。奕訢憎恶君主立宪的主张。翁是帝党中坚,又是光绪帝的智囊,引起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后党对他的注意,并下诏将他开缺回籍。后又追诏"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其实慈禧太后在保全他,否则,菜市口引颈授首的六君子外还要加上一个翁同龢。
翁同龢殁于光绪三十四年五月二十日,享年七十五岁,临終口占一絕诗云"六十年中事,凄凉刭盖棺,不将两行泪,轻向汝曹弹"死后无谥,1909年(宣统元年)诏复原官,后追谥"文恭"。有《瓶庐诗文稿》《翁文恭日记》等。
说翁同龢是奸臣?不可,轮不上他的,最多是书生误国罢了。||
由网友 行者 提供的答案:
翁同龢和李鸿章都是晚清时期的名臣,说起来两人之间也有些渊源。李鸿章中进士时,他的房师是孙锵鸣,而孙锵鸣的座师就是翁同龢的父亲翁心存。按照这个关系算下来,翁同龢虽然比李鸿章小十岁,但是李鸿章得执子侄礼。
然而翁同龢和李鸿章之间的关系并不好。据说这是因为太平天国起义时,翁同龢的哥哥翁同书当时担任安徽巡抚。在处理团练首领苗沛霖叛乱一事上,翁同书处置失当,结果遭到了曾国藩的弹劾。
翁心存曾经担任过体仁阁大学士、上书房总师傅,深得圣眷。曾国藩担心朝廷估计翁心存的脸面,将此事轻轻带过,因此弹劾书上特意写了一句:
臣职分所在,理应纠参,不敢因翁同书之门第鼎盛,瞻顾迁就。
这句话一说,朝廷自然不好不处理翁同书了,最后定了一个斩监候。翁心存年纪本来就大了,一急之下顿时身亡。这么一来朝廷倒是网开一面,翁同书的死罪免去,改为充军新疆。
翁家遭此打击,翁同龢自然是记恨上了曾国藩。而这份弹劾书是李鸿章草拟,所以连带也被恨上了。加上在朝堂上翁同龢是著名的帝党,而李鸿章则比较倾向慈禧,两人政见不合,因此关系极差。
后来翁同龢主持户部期间,曾经提出两年终止外购军火。有些人因为翁李志坚矛盾极大,就认为这是翁同龢因为私人恩怨,故意阻挠李鸿章建设北洋水师。不过这种想法有些想当然了。
清政府的财政其实在太平天国起义时就已经非常紧张。在太平军起义的第一年,户部就调拨下去880万两白银,这还没算地方上自己截留的税款。等到了太平军打下武昌时,户部总存银只有100多万两,其中有60万两还是皇帝刚调拨下来的内孥。按照清政府的体量,这点钱显然根本不够用。
正是因为实在没钱,清政府才不得不分权给地方,让地方督抚和在乡大臣、士绅自己筹集军饷,编练团练和太平军作战。历史上常常因为这种事出现藩镇割据,可以说清政府也是饮鸩止渴,实在没办法了才这么干。
在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以后,清政府又不断面对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和列强从海上、边疆地区的入侵,战事不断,可谓真正的内忧外患。因此财政紧张的情况一直没得到缓解,各处所需款项在拨付时往往会打个折扣。
像李鸿章在刚受命筹办海防时就面临过这问题。像原本计划每年从关税、厘金的收入中调拨白银400万两,分解南洋、北洋作为海防经费之用。不过各处都说没钱,实际上最初几年只能到位100万两。
而北洋水师从开始筹办到最后甲午战争全军覆没,这20年里实际到手的海防经费总共只有2300万两,平均下来每年只有115万两,显然和原定目标有着很大的差距。
不过在北洋水师建设过程中,户部还是竭尽所能筹集款项。在北洋水师成军以后,其每年所需的日常维护费用和士兵军饷,也基本得到了保证。
此外翁同龢提议暂停外购军火两年的建议前,北洋水师实际上已经停滞不前,已经有好几年没有购买新舰了。
所以很明显,并不是翁同龢故意刁难克扣北洋水师经费。这个问题主要还是因为是清政府自身财政紧张,加上地方督抚截留税款,户部收入有限,加上清政府对海军的认识还不够造成的。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户部在修建颐和园、光绪大婚,还有八旗开支等费用上,优先度显然高于北洋水师。不过这个问题显然也不是翁同龢这个层次能解决的,毕竟他只是主管户部,并非掌控清廷大权的权臣。
由网友 二Sir 提供的答案:
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不得自由,有两个牢笼。一个是过去的历史,以及对它的贪恋;一个是对未来的恐惧,以及对它的贪婪。其实还有一个牢笼,那就是在同一个时间点上,不同空间里的人际关系,对你的自由意志的绑定。
在这儿我们也做过对比,就是翁同龢和李鸿章。翁同龢这个人在晚清的政治史当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角色,为啥?因为清代皇室一直有一个传统,非常尊重帝师。只要你给皇帝当过老师,那什么事都高看一眼,犯了错也是网开一面。翁同龢家是帝师世家,他爹翁心存就是帝师;而他自己不仅是个状元,而且是光绪、同治两任皇帝的帝师,所以那你看那个位置,皇上家的教书先生,那牛坏了。
但是翁同龢这个人一生是被各种各样的官场关系纠缠着,比如说他跟李鸿章关系死活不好,你如果追本溯源,怎么回事呢?就是当年李鸿章在曾国藩幕府的时候曾经有一个事,就是翁同龢的哥哥叫翁同书,当时任安徽巡抚,犯了一个很大的事,具体什么事咱们在这儿不说了。最后曾国藩就参劾他,但这稿子谁写的呢?李鸿章写的。就因为这么一件事,翁同龢恨了李鸿章一辈子。
当然他恨他不主要是这个原因,还有就是他是清流党,清流党就是靠写字的、骂人为生的一帮公知。而李鸿章是干事的,他觉得我们是这一派的,所以我就跟你不对付。而且清流党里面也分派,比如说分南派和北派,当时翁同龢属于南派的,因为他是江苏人;北派的是以河北人李鸿藻,以他为首。
当时李鸿章特别好的一个清流的人,后来当了李鸿章的女婿,就是那个张佩纶。张佩纶当了李鸿章的女婿,生下来的那个女儿,孙女就是著名的张爱玲。张佩纶也是北方人,所以跟李鸿藻关系好,结果翁同龢看着又不爽,在清流里面我们俩也不是一派的。所以他跟李鸿章之间那个对头关系,真的是持续了一生。
那为啥呢?其实也不为啥,对吧?李鸿章政坛的行迹跟他之间也没有什么交集,双方也没有重大利益冲突,他就是被这些人际关系绑定。那他一旦绑定之后,他就会做出很多不理性的事情。
比如说他当户部尚书,管着钱袋子,所有北洋舰队要的任何,买枪买弹药、换船,不批;甚至有一度两年间,连一颗子弹钱都没有给到北洋。李鸿章也没办法,他虽然是封疆大吏,但是钱都是朝廷批下来的。到后来战败之后,大家说责任,翁同龢还说这个话,说那你要是缺弹药,你跟我说嘛。李鸿章说,我说了呀,天天打报告。那你要是真缺,你就要反复说嘛。不讲理嘛,对吧?所以李鸿章在甲午战败之后气得要死,当面就跟翁同龢说,说你们这帮人,小钱不愿花,爱花大钱。其实哪是不愿花钱呢,他就是要作弄你嘛。
翁同龢甚至跟自己的一个小党羽,也是他的一个小门生讲,说这个打仗,李鸿章搞这个北洋舰队搞了几十年了,让他到战场上试试,打败了咱们就有理由收拾他。这叫什么话?这是一个正色立朝的大臣,为国家人民考虑的大臣该说的话吗?这不行,他就是一个官场巧宦。
翁同龢最后为什么被撵回家?现在很多历史学解释其实都是错的,说这是因为翁同龢是光绪皇帝的老师,是帝党;那个慈禧老太后顽固派,看不惯他,把他搞掉。其实根本就不是,是因为翁同龢在甲午战争当中前前后后的表现,让光绪皇帝、慈禧太后,包括恭亲王这些人看得一清二楚。所以恭亲王临死的时候,光绪皇帝到他家看他,光绪皇帝跟他说,说那个家伙不能用,是个坏蛋。所以恭亲王前脚一死,过了没几天,宫里就下令说你走人吧,开缺回籍,回家,因为你毕竟是帝师,我们朝廷对帝师也有优待的传统,也不折腾你了,你就回家吧。所以这件事在历史学上一直是被错误地解释的。
那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后来翁同龢死的时候,当时的庆亲王奕劻替他请恤典,就是总得拨点银子给治个丧吧,赏点什么,因为老大臣死了嘛,又是帝师,对吧?光绪皇帝带头反对,那时候他已经被囚禁瀛台了,其实也没什么权利,然后在朝堂上说我不干,然后就历数他甲午前后的罪责。慈禧垂帘听政,在后头也不吱声,那意思我同意。所以到最后,翁同龢其实是晚清重臣当中,几乎是唯一一个没有犯罪,但是没有恤典的人。所以你看,这就是被他一生的那个官场的那个思维给绑架。
翁同龢有一个发小,也是晚清的一个重臣,大学士,叫潘祖荫,好像苏州人,他俩为什么是发小呢?我也闹不清楚。这潘祖荫就讲,他说我们俩年轻的时候,都是总角之交,都是发小,我们都是贵公子。他对我都好用巧妙,说这个人迟早今后会败在好用巧妙之上。
那我们既然是对比,那李鸿章好不好用巧妙呢?当然好嘛,一个老官僚、老滑头,他能不好用巧妙吗?但是李鸿章有一条,他用巧妙,他不是为人,他是为事。比如我要干这个事,我要造铁路,我要造北洋舰队,我要去谈判一个什么具体成果,他是为这些事好用巧妙。不是说他不为自己考虑,是他考虑的基础是一个具体的事件,而不是一个具体的人际关系。
给大家举个例子,1898年的时候,那个时候距离庚子大乱,就是义和团闹北京那会儿也没几年了,然后光绪皇帝刚刚百日新政失败,慈禧太后把他撵了,去,一边儿去,我来吧,又出来垂帘听政。然后慈禧就有一次问这个李鸿章,说有人可弹劾你,说你是康有为那一党的。李鸿章说是啊,我就是他们那一党的,如果说搞新政就是康党,那我就是康党。因为他跟太后关系很好嘛,所以他也不在乎承认这玩意儿。慈禧太后反正就不爽,不爽然后就作弄他。
1898年发生了一个什么事呢?一边这边在闹,然后一边黄河决口,就是夏秋季节,在山东段的黄河决口,淹了几十个县,民间疾苦。慈禧太后这时候,机会来了,老头,你去吧,去治黄河去。
你想,那个时候什么时候?李鸿章已经75岁了,而且这个时候他已经是不太能走了,他1796年的时候到美国,下了火车还有过这么一段戏呢,当时那火车站的人就是不抬他。但是李鸿章实际上到哪儿都必须有人抬着,最后是没办法,是接站的官员最后找了几个外面的小哥们儿才把他抬出去,车站里面的人就是不帮忙。
李鸿章就是走路不行,毕竟是75岁的老人嘛。那老太后说去,你去勘河去,就是勘探黄河,看怎么治理。据这本书,这本书记载了李鸿章很多有趣的奏折,李鸿章上了一个折子,说我老了,岁数大了,真是不行,而且精力什么都不够。但是这个折子写得很有意思,非常短,就几句话,前面引了圣旨,下面就几句话,意思就是我最好别去,你别让我去。那什么意思?就是我表示态度,你让我去我就去。后来果然,清廷就驳回,你去,就是折腾他,甚至惩罚他。
75岁的老人家,秋末从北京出发,一直到三月份才回到北京,整个一个冬天,行走了两千多里,而且带着一帮外国顾问,是真的按照现代科学方法去勘探黄河,提出了一整套治理黄河的科学方法。当然后来也不采用了,那是后话。
但是你看,李鸿章这个人就这样,就是我不跟你扯什么闹义气啊,这不能去,怎么跟你争啊,生谁的气啊,他就是,你让我去,我说最好别让我去;你非得让我去,那我就去。而且我去,我不管我多大岁数,我踏踏实实地把这件事干成。这就是李鸿章这一生最狠的地方,你看,他不被任何所谓的周边关系的巧妙而绑定,他所有注意力都在事上。
好了,我们把李鸿章的事基本上我们就先说到这儿。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说这个?就是你会发现,一个人如果生出各种各样的妄念,通常就是我刚才讲的,就是这么一条,过去、未来、同时间的人际关系。所以你看,现在很多办公室的人,在公司里打工的人,他心里就不爽,觉得工资也少,也没有前途。你会发现,他很多想法其实都是妄念。
如果说非要进大组织,考公务员,跟过去的组织较劲,这就是刚才我们讲的左宗棠的教训,因为你活在过去。如果你天天想着,我要创业,我要有一个什么想法,我去拿风险投资,对不起,你也许犯了张之洞的毛病。
有一句话嘛,当时晚清的时候也是一个对联,说"李鸿章张目而卧,张之洞闭目而奔"。什么意思?就是李鸿章办事他躺在那儿眼睛都是睁着的,明白人;张之洞呢,跑的时候闭目而奔,就是完全没有目标感。对呀,咱也不能贸然创业。
但有的人说,那我就在这儿就地搞办公室政治,各种巧妙,好用巧妙,往上奔行不行?其实我们今天说这个李鸿章的故事告诉你,也许这三条路都错了。
那你说,那不就没有路了吗?不就是绝路吗?错。前不久,我就参加了一个会议,全部是一些传统媒体做新媒体的一些,就是新建的那些部门的那些小编们,新总编们的一个会议。大家就跟我聊,说这个怎么办呢?这个传统媒体转新媒体,这也不怎么好弄啊,跟罗辑思维想学习吧,觉得好像你们也没有什么可复制性。
我说对呀,他说那我们怎么办呢?我说很简单,给大家讲一个心法,叫临行喝妈一口奶,不是临行喝妈一碗水。什么意思?就是你不要想未来怎么样,你就利用你现在的资源,做一件在现在这个岗位上最漂亮的事。
但是你的所有注意力不是张主任满意不满意啊,王总高兴不高兴啊,今天的KPI考核怎么样啊,这都是组织内的人际关系指标,不要想。也不要想我原来的本事能不能未来用啊,也不要想,因为情况变了嘛,新媒体、旧媒体时代完全是一个大变样。更不要想,我是不是不在这儿干,我搞个什么创业项目。实际上最好的方案是学习李鸿章,叫什么?看住当下,就从这一点出发,做现在该做的事情。
我自己做事有一个心法,原来给人打工的时候,我老跟别人讲,我说其实所有的事都是做给现在老板用的,但同时都是做给下一个老板看的。
你听明白这个话了吗?就是我现在做任何事,即使为现在的公司、单位做贡献,但与此同时,是打造我的个人品牌,让下一个老板自然看到。也许是老板,也许是风险投资人,他们会找上门来,来利用我这个本事。
其实李鸿章就是这么办的,而且李鸿章后来在国际上的那些声名浩荡,完全就是因为他的这种行事作风。1896年,实际上中国战败,那个中国已经是面子丢到地了,然后李鸿章,就是刚才我们讲去俄国签密约那一回,其实他那次是一次环球航行,他在全球受到的那种礼遇,那种高规格的接待,基本上是按照一个国王那个标准来接待,尤其在德国。当然也有一些其他原因,比如人家觉得中国可能会买他们的军火。
但其实李鸿章最潇洒的是在美国,美国人民,哎呀,东方的李鸿章。因为李鸿章长得也好,一米八的大个儿,仙风道骨,山羊胡留着,特别有东方老者那个派。美国人把李鸿章捧到天上去了,一个战败国的这么一个老头来了。
当时好几个事,比如说当时的很多广告都是用李鸿章,一个麦乳精的广告,说李鸿章特爱吃我们这个麦乳精,吃了之后牙口倍儿好,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这么一个广告。
还有一个当时纽约的新闻报专门登了李鸿章的照片,说李鸿章从来不会错过我们的周日的新闻报,这是当时的广告。甚至当时有一些卖东方瓷器的,都公开打广告,我是李鸿章的副官等等,都是拿老头说事。
那你说这为啥?当然是为了他们自己的经济利益。但是你想,为啥呢?因为李鸿章办一件事办出了名,就是他的注意力在事上,所以所有的全球的西方人都知道,李鸿章是中国办洋务最棒的人,是中国睁眼看世界看得最远,站得最高的一个人。这个品牌竖起来了,那说白了,整个市场都认你。
所以在一个市场极其动荡的时代,我们是在一个组织内为现在的老板打工,还是利用现在老板的资源为整个市场制造一个高地,让所有的人都看见我们呢?这其实是比贸然用一个妄想的计划出去创业更高明,也比枯守在原组织内,希望得到现有组织认可更高明的做法。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19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