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道心惟幽微 提供的答案:
孔子提倡德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意思是说,实行德政的人,就像天上的北极星一般,受到满天星辰的拱卫。他认为统治阶层修德有助于对百姓的统治,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即"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孔子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礼,周礼是一套根据宗法血缘制、等级制而制定的复杂礼仪,其目的是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维护统治阶级的地位、利益、特权。
德是内在的修炼,而礼则是外在的制度表现。孔子提倡的德治与礼,很显然符合统治者的利益,能为统治者所用。自然,统治者推崇孔子。
老子提倡无为而治,在他看来,理想的社会和政治是"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想往来"。很显然,这种政治思想是消极的,非建设性的。内涵是统治者在表面上要少欲望,少作为,对人民听其自然。
老子批评仁义道德,他认为仁义道德这一套会导致社会的混乱与利益的争夺。所以,他主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要统治者少作为,这体现不了统治者的意志,统治者自然不喜欢。老子批评仁义道德,而统治者刚好想利用仁义道德规范老百姓,维护自身利益与特权,自然也不喜欢。
由网友 悦己东方舞 提供的答案:
我记得以前老板讲过一句话,你让人感觉不到做老板的优越感,儒家的君君臣臣三六九等让统治阶层有种金字塔顶尖的优越感,但凡没有修炼成功的人都是人性使然,做家长的喜欢在孩子面前找优越感,领导喜欢在员工面前找优越感,有钱的喜欢在普通人身上找优越感,而皇权就是绝对的优越感,如果老子的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用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天下人人都质朴真实,没有攀比和差距,你的优越感去哪找?
由网友 画虾仁 提供的答案:
放出"至圣先师"这一称号,将天下识文段字有见识有思考的读书人注意力集中在追求立学成圣这一方面,这样就可以十分有效的束缚读书人的胡思乱想。
纵观每一个王朝,国兴在于读书人,国亡也因读书人。
经乱世读书人觉醒孔子儒学制序的重要性,在新王朝初时,便会极力推崇仁义礼智信这样的思想,推动一个良好的制序结构,此时王朝则兴。
上位的读书人在兴盛带来的各种福泽中浸泡,一大批上位的读书人"仁义礼"开始变得缺失,王朝败亡便开始了。
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是明白这个道理的,可想要组建政权,儒家所倡导的各人守各义的三纲五常是必不可少的东西,没有这个构建,初成的王朝瞬间就会傾覆。
周有国运八百年,在于礼乐,礼坏乐崩后还能廷继春秋、战国数百年,可见一套良好的制序有多么厉害。反观一统六国建立第一个大一统的秦朝,在没有一套良好的制序的情况下,短短的十四年才因动乱而亡国。
孔子的儒家是继承了周礼,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改革而形成的,改革的目的就是避免再出现礼坏乐崩的情况。单一这一点就远超其它诸子百家。
所以哪怕兴亡皆在儒家,俩儒家还是统治者唯一的选择。
二千多年的帝王史,总会有几位人杰圣主,他们也对尽力的减少一分对儒家的依赖,这便有了"外儒内法"、"儒主道辅"又或"儒主佛辅"。
由网友 趣味心理史学 提供的答案:
因为老子讲的道,更多是在体验层面,需要人去体验,去领悟,但这个就只能停留在少数的知识分子层面。
那孔子讲的那些道德伦理,更具备实操性,可以说,孔子基本上是在讲教条,第一,这些教条拿来就可以用,第二,这些教条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对封建统治者十分有利。
第三,封建统治者的个人君主专制,这种操作模式本来就是同人性相违背的,也从到家的尊重规律的主题思想相违背。
第四,老子的思想和孔子的思想是相冲突的,并不是顺承的关系,在老子看来,孔子的那些忠孝仁义等等礼教,那就是娇柔造作,人为标榜,人道毁弃。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
庄子也曾经论述过,"圣人不死,大道不止!"
在老庄看来,孔子和儒教就是人为做作,违反了自然规律,人为的制造混乱,而且这一点在实操过程中也是有所体现的。
第五,最关键的是,孔子对统治者有用,统治者如何保住自己的统治地位,那必须使民众愚昧,使民众内耗,勾心斗角,这点只有孔子的儒教能办到。孔子的儒教把人分为君子和小人,从某个角度讲,这本来就是一种偏执分裂,引导民众内斗内耗。
由网友 狼烟一九三一 提供的答案:
其实并不是古代帝王单独的推崇孔子而冷落老子,道学与儒学的关系是:道学是源是本是根,博大精深,涵盖各种哲学原理,用于治学可以拓展思维,用于治国则少手段。道学是用于启发人思想的学问。而儒学则不同,儒学是器具,是工具,是治理国家的有效手段。孔子说学的一身艺,卖与帝王家。孔子教他的学生学习的是治国的艺,这种艺可以使人成为士人,然后有这个身份可以获得荣华富贵,可以大有作为,当然也会危害社会阻碍社会发展,这就看士人用这个"艺"是用来干什么了!
所以老子是本源,孔子是渠道,是治国的集大成者,在儒学中道学是本源,它又吸收了法学,墨学,非相学等等古代各种前利于统治的学问汇集成后来的儒学,实际上今天的儒学早已不是当初孔子时期的儒学了,它早已成为治国理政的工具,且不断在融合融化吸收,是治国理政工具的集大成者。孔子不过是儒学的一个代表人物而已,无所谓喜欢不喜欢!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19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