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华山论书 提供的答案:
无论我们每个人生活中某个片段。还是历史上一些时候期,有时都会突然冒出恍如隔世的感叹。会发现似乎有种轮回和历史惊人的相似一幕。
比如宋徽宗赵佶和李后主李煜,历史上曾盛传两人相似不可思议的多,以至于有野史断言宋徽宗是李后主李煜的转世投胎……
首先把两人的朝代顺序理清一下,李煜(937-978),字重光,是南唐最后一个皇帝,史称李后主。
宋徽宗赵佶诞生公元1082年的10月。据说赵佶降生前,其父宋神宗曾到秘书省观看收藏的李煜画像,"见其人物俨雅,再三叹讶",随后就生下了徽宗,
有史书为证"生时梦李主来,所以文采风流,过李主百倍"。
李后主李煜是被宋徽宗的老祖宗宋太祖赵匡胤在(975),宋军攻破金陵,李煜出降,被俘到汴京(今河南开封),
史料记载,李煜是被用"牵机药"的毒药毒死的,据说吃下去后人头部抽筋最后痛苦的头与脚相连接的佝偻状中死去,而处死他的原因就是因为那句我们熟悉的名词"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句子,让宋太宗赵光义很不爽,死时年42岁。
而到了宋徽宗,在公元1127年,发生了惨烈的"靖康之难",宋徽宗、宋钦宗皇室家族被抓到北方,北宋灭亡。宋徽宗在金国被囚禁了9年,最终还是不堪长期的精神折磨死于异国他乡,
赵佶和他的妻女被凶悍金兵千里迢迢掳到寒冷的北方,被迫地"露上体,披羊裘"。
两位皇帝的归宿都同样悲惨,他们的妻女爱妃的命运更加不堪。李后主成为被虏后,当着面看着心爱的小周皇后沦落成"三陪女",被宋太宗赵光义屡屡召去侍宴侍寝欺辱。
明人沈德符《野获编》中说到:宋徽宗被女真族抓到黑龙江,同样用当年赵匡胤以及赵光义对待李后主的办法折磨凌辱宋徽宗,皇后妃子女儿都被金人瓜分,沦为奴隶姬妾,甚至娼妓,连宋高宗的母亲(宋徽宗的妻子),皇妃,子女也受尽金人凌辱,死的死疯的疯,下极为凄惨。让人想起来报应的宿命传说。
仔细观察,宋徽宗和李后主李煜的经历的确惊人的相似!
其一,他们虽在政治上都是无所作为的皇帝,但由于出身和教养的关系,却使他们成就了优雅的艺术贡献,
李后主李煜在诗词曲赋成就斐然,花间作品主要有《长相思》,《浣溪沙》等。被俘后,比前期有很大突破,代表作有《浪淘沙》《虞美人》,《破阵子》等。
以上是人们的普遍印象,实际上,李后主也是书法大家,而且对书法贡献不亚于宋徽宗。他当皇帝时做了件很了不起的事: 李煜命令书法家徐铉将珍藏的名家墨迹汇刻分成四卷,称为《升元帖》,开创了刻帖的先河,后来此帖成为宋代《淳化阁帖》的原稿底本。
而且史料记载。由于李煜对宣纸的重视和偏爱,专门建立了"澄心堂"来贮藏,号称"澄心堂纸"。促进了徽州宣纸业的发展。
李煜的书法,传世之作并不多见。从米友仁鉴定的李煜墨迹看(见下图),黄庭坚评李煜的字是"笔力不减柳成悬(柳公权)",而陆游说:"元宗学羊欣,后主学柳公权,皆得十九。"一语点明他的师承。
宋代陶谷《清异录》一书曰:"后主善书,作颜笔樛曲之状,遒劲如寒松霜竹,谓之‘金错刀"。作大字不事笔,卷帛书之,皆能如意,世谓‘撮襟书"。"
再说宋徽宗,多得不胜枚举的爱好中,书法绘画上独具风流得以流传青史。他的"瘦金书"又名"瘦筋书",逍遥独行,打破"藏锋收尾的"书法规则。锋芒尽露,瘦硬劲挺,体态窈窕。南宋岳珂《宝真斋法书录)赞其:"金缕之妙,细比毫发,殆与神工"
宋徽宗书法艺术风格的形成,与他的天性中的两种性格密切相关,这就是对美精益求精的追求。
其二,他们治国都同样昏庸无能,放荡任性。25史对李煜评价是:"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
而元代脱脱撰(宋史》的《徽宗记》曰"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
他俩人都是风流倜傥的美男子酷哥,而且历史传说和画像,竟然长得也很相像。
两人继承皇权的过程很相似。
宋徽宗原名赵佶,排行十一,开始并没想让他当皇帝,只是被任命为一个地方王侯,突然他的哥哥宋哲宗二十四岁早逝,其他9个弟兄也都有严重疾患,紧接着8位兄长也相继而亡。没办法,有皇家血统的只能选他了,于是不到20岁的赵佶被推上了皇帝宝座。
再来对比李后主李煜,李煜排行老6,最小一个,也没打算让他称帝,和上面宋徽宗一样巧合。他的五个兄长也在20左右早逝了,于是,李煜同样不得已在25被推上皇位。
赵佶做了皇帝后,对生活的穷极奢侈,较之李煜有过之而无不极。这里篇幅原因不再多述,就就四个字——穷奢极欲。
其三 :两人都是忠实的宗教信仰者,李煜是佛系知名人士,赵佶属黄老道教门徒。
其四 正因为长相俊朗,两人天生还都是"情种",拈花惹草与艺术鉴赏并驾齐驱,比翼双飞。
李煜身边是美女如云,身边除了先有善弹琵琶的皇后,还有年轻貌美的小周后,还有书艺超群的黄保仪等;
而赵佶同李煜一样,自小就在香薰四溢的粉黛堆里熏陶出来。基本就是贾宝似的花魁。则更有心灵手巧的刘贵妃、太后的女官郑娘娘和王宠妃等佳人陪伴,这还不够,《水浒传》有描述,宋徽宗半夜越过宫墙,不惜以一介布衣的打扮"微服私自探访"青楼妓院,其中名留青史的歌妓李师师就是宋徽宗这般不舍昼夜,废寝忘食,寻寻觅觅而来的。
有诗为证——辇毂繁华事可纷,师师垂老过湖湘。
五 他们死前都是备受屈辱。因为有相似的经历,也预示着一样的结局。两位虽然有艺术天赋,然而却不是当国君的料,导致国家江山日渐衰退,两人皆是昏庸无能、骄奢淫逸之辈,同样而走上了亡国被俘虏的结局,李后主被俘封为"违命侯"。一直软禁在大牢里,几年后被宋太宗毒死;
赵佶俘虏封了个"昏德侯",多活了几年,因为不堪精神虐待和欺辱窝窝囊囊命绝五国城。
两位皇帝相似的经历,给我们以启示,正如一位政治家所说过:"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
其实,历朝历代的更替何尝不是这样,能把有些人变成魔鬼,也能把有些人变成天使,能让才华横溢的人沦为阶下囚,也能使骄奢淫逸人德不配位,差别只在于合适与不合适之间。
由网友 禅悟净慧 提供的答案:
李煜和宋徽宗有许多相似之处,直白的说,都是"文化人",这个文化人可不是一般般的"文化人"。是艺术大家,统治一国之君。
首先说李煜,诗、书、画三样皆能,最绝的是他的词,要说花间派派主必须是李煜,他的一首《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唱尽了南唐的兴衰,道罢了自己人生的哀曲。
李煜不是碌碌无为的庸才,在对抗北宋的进攻上,是颇有作为的,从公元961年到公元975年,与北宋抗衡了14年之久。但是最后改变不了亡国的事实,成为了宋的牺牲品,实在是可惜。
宋徽宗继承家业后,不思进取,把朝政大权交给了蔡京、僮贯去打理。他每天吟诗作对,写字作画,俨然就是一位艺术家。
他的书、画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他独创的楷书"瘦金体",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贡献要比治国大许多。
靖康之难,也是他亡命异乡的开始,这也是他贻误家国的下场,不尊重自己的责任,不摆正自己的位置,其结果令人唏嘘不已。
要说二位的共同点,文化水平和文学素养上,超过了许多历史上的帝王,但是在主政治国上,却都有缺陷的地方,这也是以文人出身的皇帝,共有的特点,都体现在他们两位身上。
小结:综上述来说,他们不适合做一国之君,要是做艺术家,绰绰有余。由此来看,皇帝可不是谁都能做的,除了文治武功以外,大多数还是体恤百姓的疾苦,国家的发展和振兴上。明白自己肩上的担子,知道自己的责任才是有道明君!
由网友 陌上花开hyg 提供的答案:
据说宋徽宗是李后主的投胎转世,可见他俩肯定是有诸多相似之处。但是,他俩最大的相似甚至可以说是相同之处,就是都是文艺范的皇帝,也是没能耐把皇帝位子坐稳,活得最憋屈的皇帝。
这两个人的相似之处还真多:
其一是这两人都有才华,而且是真有才,大才。
他俩都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李后主犹善行书,颤笔行文称"金错刀",卷帛为笔叫"撮襟书";而且他词的成就最高,可以说独树一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等等名句至今脍炙人口。
而宋徽宗,书法自创瘦金体,花鸟画自成院体,而且擅长茶艺,什么斗茶茶百戏都不在话下;还撰写了茶学经典《大观茶论》;诗也写得不错,"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山南无雁飞",读来让人感同身受。
其二都是无意为帝,却偏偏当上了皇帝。
和那些历尽千辛万苦甚至南征北战你死我活,好不容易夺来的江山不同,李煜前头有太子,少年的他纵情山水,自号白莲居士、莲峰居士的,表明自己志不在那把椅子。
可是人家天生皇帝命,太子病死了,他捡了个漏儿,当上了皇帝。
至于宋徽宗赵佶,则是天上掉馅饼砸中了他——25岁的宋哲宗病逝,却没留下儿子,于是,九五之尊落在了弟弟赵佶头上。
好巧不巧的,他俩的皇位来得同样轻而易举。
其三都是当上了皇帝之后,声色犬马,骄奢淫逸,缺德败家。
李后主李煜在宫中用镶金线的红丝罗账装饰墙壁,用玳瑁当钉子;在窗户框上嵌绿宝石点缀。每到七夕,拿百千匹红纱白纱,搭成自以为是的银河……
宋徽宗的奢侈挥霍,和李煜有的一拼:从花石纲逼得民不聊生逼得无数好汉上梁山这一点就可见一斑;更何况他还有着"青楼天子"的绰号。
不顾百姓死活,只管自己享乐,这样的皇帝,被拉下马也是罪有应得。虽然李煜被宋太祖所俘宋徽宗被金人所掳,但根本原因都是先从内里烂了,所以才被外敌所破。
其四都是亡国奴皇帝,没有最屈辱,只有更屈辱。
李后主曾一次次向赵匡胤表示臣服:撤去殿脊上兽头(文雅的说法是鸱吻),又自称"江南国主",以此示弱,乞求偏安一隅;但即使这样也没用,还是被抓,还被封了个违命侯。听听,这名字都带着嘲讽!
都悉听尊便了,还违命!这样的封号简直就是一把刀,日日夜夜凌迟违命侯的心!
宋徽宗就更惨了,原以为临阵脱逃把皇位传给儿子就没他啥事儿了,结果金兵连他和儿子宋钦宗一块弄走!
还封了个什么昏德公,不如直接叫昏君更顺口。这样的称号,谁叫一声,就等于扎你一针,针针见血。
其五都是绿帽子皇帝,而且没有最绿,只有更绿。
要说历史上的窝囊皇帝,这俩主儿绝对能排上号。
平常都是皇帝最大,想睡谁睡谁;如果你胆敢睡皇帝的女人,那是脑子有病了,并且病得不轻。
但是这两皇帝的后妃,都被对手强了,而且在皇帝本人还活着的情况下。要说憋屈,估计没有比这更憋屈的了。
李煜的小周后被赵光义明里暗里地夺走了;赵佶的境遇则更是不可言说,后宫佳丽,不管是妃嫔还是公主,宫女就更别提了,都成了金人的玩物,而且死得都非常惨。
所以,我一直觉得该叫"靖康之耻",而不是什么"之变","之难",那是赤裸裸的耻辱。
其六都是忍辱负重苟且偷生之后,还是做了短命鬼。
李煜被囚三年,还想着死皮赖脸地继续活着的,可是被一杯毒酒赐死了,死的时候42岁;赵佶被禁九年,他的心理还真是够强大的,那样的折辱环境中,居然还活了九年,死的时候54岁。
那样强的求生欲那样软的厚脸皮,也没能长寿,都挺短命的。
不管宋徽宗是不是李后主托生的,都一样的是个不合格的皇帝。这两个人如果只做风流才子,必将在历史上闪烁耀眼的光芒;可惜,做了皇帝,虽然还是有名,却成了赶上架的鸭子,上得高,摔得疼。
由网友 用户谢卫先 提供的答案:
唐后主李煜与宋徽宗赵佶要说有什么相似之处,还真有不少!
首先他们都是"亡国之君";李煜的南唐为宋太祖赵匡胤所灭;赵佶的北宋则为大金所灭!
其次他们都是真正的"艺术家",才华横溢。李后主书法、绘画、音律、诗词均造诣非凡,尤其他的词作堪称千古一绝。要说才他称得上高才、俊才、大才!北宋亡帝赵佶诗文书画茶无一不具顶极修养!而其自创"瘦金体"更是一绝!此二位"若非错生帝王家"定然是光耀千古的文艺大家巨匠!
其三,他们都无心政事,将主要精力浪费在各种"雅好"上,致使朝纲失振、军备废驰、小人于朝、君子于野。
其四,缺乏政治智慧与韬略,看不清身处极端危殆的险境,也缺乏应对危局的手段与智慧。缺乏身为一国之君的责任意识,缺少尽一国之君应有本份的担当精神。
其五,纵情声色,乐而忘忧。他们都过于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对声色犬马的娱乐上,而非将心思和精力用在治国理政上,求一己私欲,而罔顾国家之大害,结果身死国灭!不得不令人深思!
其六,没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勇气和决心。结果是国灭身辱最终屈辱而亡。
其七,自我麻醉、不思进取,面对国家危局不思如何破局,而总想麻醉自己、自欺欺人,这与引颈受戮没有两样!从他们身上看到的是懦夫行为!
其八,主次不分、昏聩无能!在国家危亡之际不是关键抓大局,分析问题、找出原因,做出周详的计划,釆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以求换狂澜于既倒,救大厦之将倾,而是消积应付,被动接受,任人宰割!
总之此二人我盛赞其绝世才华、感伤其生不遇时、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恨其为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由网友 老街味道 提供的答案:
问题:李后主与宋徽宗有什么相似之处?
前言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李后主和宋徽宗很相似,都是"以血书者":
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亦略似之。
传说宋徽宗就是李煜的转世之身,李煜享过的福、受过的罪,宋徽宗也体验了一番。这两个人有太多的相似之处。
一、不想做皇帝的艺术家
李煜,原名李从嘉,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子。他原本没有机会做皇帝,一心在诗文书画音律上,妥妥的大艺术家、音乐家、诗人。
但是太子不争气,早早因病去世。李煜阴差阳错,成了太子,后来继位大统,成了南唐的最后一位皇帝。
宋徽宗与李煜的幸运极为相似。他是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作为儿子,他当然没有机会即位,作为弟弟,他原先也没有机会即位。于是他把精力放在了音乐书画骑马射箭蹴鞠等等领域。
和李煜一样,宋徽宗赵佶也是一位少见的大艺术家。
但是命运无常,宋哲宗年仅二十五岁就去世了,而且宋哲宗没有儿子。于是,宋哲宗的这个弟弟赵佶,莫名其妙作了皇帝。
两位顶级的一流艺术家,在阴差阳错中成了皇帝。
二、亡国之君
南唐的亡国,南唐二主早就有预料,只是看着日渐崛起的大宋王朝,没有任何办法。南唐君臣,只能眼睁睁看着赵匡胤南征北战,将各地割据势力一一击败收服。
李煜登基后不久,就看清楚了自己的结局,因此主动向北宋示弱,去除唐号改称"江南国主"。但是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大宋的铁骑终于兵临城下。
亡国后的李煜,一度受到宋太祖赵匡胤的优待。可惜宋太祖不明不白的去世以后,其弟弟赵光义即位,李煜的苦日子就来了。
因为李煜言谈不慎,加之平时填词总有故国之思,所以引起了赵光义的猜忌而被毒杀。此时理南唐灭国仅仅三年。
北宋的覆灭,多少有些令人吃惊。虽然金国以令人惊讶的速度崛起,但是如此之快的灭了辽国和北宋,还是出乎意料。
宋徽宗和李煜相似,同样受尽了屈辱,不过宋徽宗能忍,苟延残喘了9年。据说宋徽宗在金国,又生出了不少儿女。那个采石矶大战被虞允文击败的完颜亮,似乎身上还有宋徽宗的基因。
三、转世的传说
宋朝张端义《贵耳集》中,记载了这样一个传说:
徽宗即江南李王,神宗幸秘书省,阅《江南李王图》,见其人物俨雅,再三叹讶,继时徽宗生,所以文彩风流,过李王百倍。
宋徽宗就是李煜转世,当年宋神宗经过秘书省时,看到李煜的图画,颇有些惊讶。不久宋徽宗就生了出来,文采风流,比李煜过之不及。
宋徽宗享过了李煜的福,也受过了李煜的罪。浮生如梦,梦想之间,天堂变成地狱,令人唏嘘。
四、血书者
王国维说:
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是指李煜亡国以后的诗词作品,可谓字字血泪。类如《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又如《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亡国前后的作品风格迥异,亡国后词风大多如此。
宋徽宗传世诗词作品不太多,其最有名的是这首《燕山亭·北行见杏花》:
裁翦冰绡,打叠数重,冷淡燕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闲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有时不做。
王国维说"亦略似之",就是这首。
结束语
明朝天启皇帝喜欢作木匠活,后唐皇帝李存勖喜欢粉末唱戏,从传统的角度来看,李煜和赵佶的爱好高雅一些。可惜这些人都不是一个好皇帝。
皇帝其实也是一个职业,有着巨大的权力,也有着巨大的责任。看看李煜和赵佶的下场,可惜了他们的艺术生命,更可惜了无辜的百姓。
@老街味道
由网友 寻根拜祖 提供的答案:
北宋元丰五年十月初十,在这个诡异的日子里发生了一件吊诡的事。那一天宋神宗偶然来到秘书省,在略显阴暗的角落里他看见一幅画像,画中人物风流倜傥气质非凡,宛若神仙下凡。
宋神宗驻足观摩良久,终于他忍不住问工作人员,此为何人。答曰"南唐国主李煜"。
宋神宗像是被某种神秘的力量附体,一整日他满脑子都是李煜的形象,挥之不去。夜晚,宋神宗在恍恍惚惚中入睡,刚一入睡那个飘逸的身影又出现了——李煜穿越百年时空,与他梦中相会。
二人谈了什么不得而知,就在宋神宗沉浸其中时,被宫人们的报喜声音惊醒:恭贺陛下,您的皇十一子诞生了。
宋神宗立刻睡意全无,他兴冲冲地赶到产房。当他第一眼看到这个婴儿时不由大吃一惊,只见这孩子简直就跟梦中的那个人一个模子刻下来似的。这孩子就是后来比李煜风流百倍的宋徽宗赵佶。
"神宗幸秘书省,阅李后主像,见其人物俨雅,再三叹讶,而徽宗生。生时梦李主来谒。所以文彩风流,过李主百倍。及北狩,女真用江南李主见艺祖故事。"
这个故事记载于宋人笔记《养疴漫笔》和《贵耳集》,可见这个传说在当时流传很广。
很显然,这个故事背后有一个没说出口的潜台词:宋徽宗就是李煜的转世,李煜的目的就是复仇——用你老赵家的人毁掉你赵家的江山,如同后来的赵匡胤转世在完颜吴乞买身上一样。
李煜转世说,除了宋神宗的梦以外,还有没有其它证据吗?有。
李煜的生卒日期很诡异,他出生于农历七月初七,死于农历七月初七。七夕鬼节,绑定了这位悲情皇帝的生与死,似乎也为他魂魄不散找到了充足的理由。
而宋徽宗出生的十月初十,在古代也是一个鬼节,这一天人们会酿酒祭祖。
当然,这种说法你可理解为巧合,或者牵强附会,但下面这个证据是无法抹杀的,即二人在个人气质、艺术才华和政治身份上高度相似。
风流倜傥两帝王
史书记载,李煜"丰额骈齿,一目重瞳子。"宽额头,整齐突出的牙齿,重瞳子,这些在古人的审美标准中,不光是贵气,且都是身负天命的大人物,比如舜帝、项羽。
因为这副贵相,李煜遭到大哥李弘冀的嫉妒,吓得躲进深山读书修炼,还给自己取了个响当当的道号"莲峰居士",以示无心储位。
赵佶能当上皇帝,跟他的帅气不无关系。宋哲宗驾崩后,老九赵佖本该比老十一赵佶更有资格继承皇位,可惜赵佖就输在了仪表上,他天生一只眼睛有问题,作为帝国封面人物,他远不如仪表堂堂潇洒俊逸的赵佶。
两人都是追求生活品味的人,从穿着打扮到日常器物都很讲究,细节中透着雍容华贵,待人接物也都一副温文尔雅的气度。总之,人们一打眼就跟宋神宗的梦境感觉一致:恍若一人。
文艺青年一对王
李煜和赵佶是毫无争议的艺术成就最卓越的帝王,差异是,李煜以诗词闻名于世,书画为辅,而赵佶则以书画永垂不朽,诗词为辅。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李煜的词,那就是"感染力",他的作品只要一上口立刻直达心脾,无需铺垫,无需导引,读者立刻会陷入它的情感漩涡。
奇妙的是,作为"花间派"的魁首之一,他的词还能兼容"豪放派"的格调。两种不同的风格融于一体,让他的词刚柔并济,刚到骨髓,柔到心窝。
赵佶独创的瘦金体已经是书画界的艺术丰碑,他的画作,甚至石刻,千年来一直是最珍贵的艺术品。
他的《千字文》在2012年以1.61亿人民币拍卖成交,他的《写生珍禽图》在2009年以6171.2万元成交。时至今日,估价至少可以翻四倍,而这些还不是他最好的作品。
倘若去掉他们身上的帝王标签,艺术成就足以让他们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
亡国之君双双囚
这个相同点最让人叹息。面对强大的敌人,李煜和赵佶都没能做到"君王死社稷",而是选择了当俘虏。不过相对于人们对赵佶的谩骂,人们给予了李煜更多的同情,这又是为什么呢?
首先,李煜和赵佶在亡国这件事上,责任不一样。
李煜虽然算不上明君圣主,但他也不算昏庸,也尽到帝王的基本职责。只是南唐的富庶繁华,让这个小国丧失了危机感,安逸的国民缺少北方的尚武精神,这个环境劣势不是他李煜能弥补的。
赵佶接手的是强大的北宋,但他一手把大宋王朝推向了深渊,他就是北宋灭亡毫无争议的第一责任人。
其次,二人所面临的矛盾不一样,一个是内部矛盾,一个是外来侵略。
放在今天,北宋与南唐、北宋与金朝,都是民族内部矛盾,但放在当时的环境却是,北宋与南唐是民族内部的矛盾,北宋与金国则是民族之间的冲突。
内部矛盾是家里的事,谁胜谁败都可以接受。民族矛盾是外面的事,涉及民族大义。因此李煜输给了自家兄弟,不丢人,而赵佶则输掉了民族利益和气节。
所以,人们对李煜的死报以同情,对赵佶的死则报以惋惜,或者漠视。
正因为这种心理,于是诞生了两个传说:李煜转世赵佶掏空大宋,赵匡胤转世完颜吴乞买灭掉大宋。
李煜投降后两年,突然暴死,民间说法是宋太宗赵光义看中了小周后,为了达到长期霸占美人的目的,赵二用牵机毒杀害了李煜。据说这种毒很骇人,李煜痛苦地挣扎许久,把自己缩成了一团。
第二个传说源自于从金国逃回的大臣,他们说金世宗完颜吴乞买长得跟太祖赵匡胤太像了。像不像我们无从考察,但这个传说很明显就是在影射"烛影斧声"。
当年赵匡胤莫名其妙地驾崩了,他死后皇位居然落到赵光义头上。紧接着,赵匡胤的儿子们又纷纷离奇而死。于是人们一致认为:赵二杀兄夺位,又残忍地害死了侄儿们。
这个推论把赵光义及其后人推上了道德的审判台,以至于上升到北宋王朝的合法性。这个舆论的影响力太大,它迫使后来的宋高宗赵构"顺应民意",把皇位传给了太祖的后裔。
这就是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之处,武力可以征服世界,可人心道义最终战胜了武力,它所依仗的武器却是两个字——传说!
由网友 江湖夜雨92 提供的答案:
谢邀。李后主与宋徽宗在文学,艺术领域都颇有建树,堪称奇才。他们都善诗文,工绘画,通音律。李后主的词极受后人推崇,王国维评价说,李后主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首,未受世俗污染,写词纯真质朴,被囚禁之后,因怀念故国,词句似用血泪书写,极其沉痛,被誉为词中之帝。"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自身人生长恨水长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是流传千古的名句。
宋徽宗的绘画和书法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特别是书法,他自创了"瘦筋体"堪称一绝,对后世影响深远。我们现在使用的仿宋体就有"瘦筋体"的影子。他也善于填词,不过和词帝比,还是要稍逊一筹。
可见,他们在文学艺术领域都大放异彩。
另外,在政治上,两人都是亡国之君,都经历了潇洒,放荡的青春,也遭受了远在异乡的凄凉,沉痛的囚徒般的磨难,一个被赐死,一个郁郁而终。
两人都是政治上的侏儒,都宠信佞臣,所用非人,都喜欢奢侈,喜欢阿谀,贪恋女色,不理朝政,加速了国家的灭亡。
李煜有一悍将叫林仁肇,善于用兵,守卫着南唐的北大门,为宋太祖所忌惮,于是悄悄派画师和使者一起去拜访他,回来后,让画师画出林将军的图像,挂在宋太祖室内,以离间南唐君臣。李煜轻易上当,毒死了自己的国之基石。
当宋军把南京团团围住时,李煜还在后宫和自己的红粉佳丽沉溺在歌舞之中。
宋徽宗更是奇葩,他好大喜功,任用奸相蔡京,对外发动战争,对内大兴土木,修建艮岳,还成立专门为他搜集字画古玩等文物的机构,俗称花石纲。把一个强盛的王朝折腾得国库空虚,民怨沸腾。方腊,宋江起义,就是在这时发生的。
宋徽宗在宫中呆腻了,就在秦楼楚馆寻花问柳,和京城名妓李师师有交往的徽宗,简直就是帝王中罕见的极品大活宝。
不管你现在多高贵,轻薄,放荡,不务本业,终将换来晚年的凄凉,愧悔。
由网友 布谷催春冯志 提供的答案:
(问答原创)**说到相似之处,这两个主子还真有好几点相同:一是都不会打理朝政,听信谗言,做了亡国之君;二是风流倜傥,贪恋酒色,崇信浮屠;三是文采超群,才华横溢,琴棋书画无所不精。
****宋徽宗,名赵佶,是北宋第八代国君。在位26年,任用蔡京、童贯、高俅、朱勔等一大批奸臣,只知吃喝玩乐,歌舞升平。专注琴棋书画,掬球射弹。在微服私访中,与闻名京师的歌妓李师师私通,最后干脆接回皇宫,封为李明妃、瀛国夫人。整天沉㓎在男欢女爱、歌舞升平之中,军国大事交由一班奸人佞臣打理。为大兴土木建宫殿,在全国搜罗"生辰纲"(花石纲),加重税赋,搞得民不堪其扰,引起宋江、方腊起义。面对逐渐强大的金国,实行"绥靖政策",不修武备,一味求和。在金国大军压境之时,撂挑子,让位其子赵桓(宋钦宗),带着李师师住进太乙宫,号称"道君教主",指望安享富贵欢乐。誰知,公元1127年,金兵一举攻进京城,俘虏徽、钦二帝和大批宫人及大臣,并将京城掳掠一空,留下张邦昌伪政权,返回北地。徽钦二帝在金国受尽侮辱和折磨,历时8年,徽宗最后死在金境五国城。
——徽宗治国理政无方,但在才艺方面,历代帝王无人出其右。琴、棋、书、画、音侓、金石、掬球,样样精通,尤其书法、绘画,独树一帜,自成一家,在我国艺术宝库中占有一席之地。
****南唐国主李煜 ,字重光,号仲隐,别号莲峰居士。继位于国政日非的多事之秋,不但不思进取,重振国威,反而不理朝政,酷崇浮屠,纵情酒色。李煜为什么不称皇帝,而称国主?是因他慑于赵宋的强大,怕被灭国,主动上表宋太祖赵匡胤,自去国号"唐",降格改为"江南国主",以子侍父。赵匡胤为集中力量扫平其它诸侯,答应了李煜的请求。李煜和宋徽宗一样,耽于酒色。先是爱慕皇后妹妹的美色,与其通奸。气死皇后之后,将其扶为皇后。将失传的杨贵妃《霓裳羽衣曲》,按谱尽得其声调,整天歌舞不绝,不复以治国守边为意。致使宋军已兵临城下,李煜还不知晓。此前,李煜中了赵匡胤的"离间计",毒杀了南唐主张整顿武备,加强防务,抗击宋朝的干城林仁肇,任用一些庸才,才出现上述情况。调兵遣将,仓促应战,不几天功夫,李煜不得不赴阙请降。好在赵匡胤善待阶下囚,赐冠带、器弊、鞍马,授李煜检校太傅、右千牛卫上将军,封违命侯。
——虽然都是亡国之君,而李煜的处境比宋徽宗好得多。李煜投降后,虽仍然高官厚禄,养尊处优,但心情是沉重的,时时思念故国,在一些诗词中表露无遗。例如,在《浪淘沙》一词中写到:"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在《子夜歌》中写到:"故国梦重归,醒来双泪垂"。特别是在《虞美人》一首词中,思念故国的情绪,逆了宋太宗赵光义的龙鳞,惹下杀身之祸: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宋太宗赵光义看到这首词后,十分脑怒,想到:我朝如此善待你,你竟然思念故国,离心离德,留你何用?于是在一次饮晏后,李煜回府后身亡。
——李煜的才华不亚于宋徽宗,特别是在诗词方面,被称为"词魁",为后世留下了多篇脍炙人口的词章。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19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