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功高而不震主,善终结局的良臣名将?_功高善终的武将

由网友 种花N号兔 提供的答案:

秦始皇统一六国功臣之一的王剪!

汉朝汉武帝时期的卫青!

唐朝的有李靖,秦叔宝,尉迟恭等这些名将。

明朝开国功臣之一的汤和!

这些只是其中一部分功高也不震主又得善终的名将!至于文臣就没什么印象了,印象中就辛弃疾算是文官中善终的,但他也是从武将转行成文官。但也不怎么受皇帝重用!

由网友 江湖小晓生 提供的答案:

一、功高不震主的祖师爷级人物:王翦。

王翦的功劳有多大呢?这么跟你说吧,秦始皇一统六国的路上,如果没有王翦和王贲父子俩,那根本就没戏!

除了最早消灭的韩国以外,王翦带队消灭了赵国、魏国、楚国,王贲带队消灭了燕国、齐国。就问你还有谁的功劳能盖过他们父子俩?

所以说要论功高盖主这事儿,王翦排第二,没人敢在秦始皇这儿排第一。可是秦始皇偏偏还真的就非常信任王翦。尤其是在灭楚的时候,王翦带了60万大军前去,几乎把秦国给掏空了,可秦始皇依旧还是很放心,这是为啥呢?

第一,王翦战前索要各种赏赐。

原来祖师爷级的人物王翦,在应对秦始皇的时候,是很有一套的,他每次出征前,先不研究什么作战计划,而是对着秦始皇伸出一只手:老大,给我钱、给我买学区房、给我配辆豪车,给我一堆美女。没这些东西,我可不去卖命。

旁人看了几乎都傻了眼了,王翦这家伙不是疯了吧?还没打胜仗,就敢跟秦始皇要封赏?而且赏赐的这些东西未免有点太多了吧?

人家受到封赏都是一再推辞才接受,可王翦偏偏另辟蹊径,偏偏主动去要封赏。秦始皇一开始也有点恼怒,但是回头一想,别提多高兴了。

为啥?因为秦始皇知道,如果自己重用的将领什么欲望都没有的话,那这个将领就不太能重用了,因为他胸有大志,极有可能篡位。

可王翦对钱财美女是有欲望的,这就证明王翦的志向止步于将领而已,不会继续往前再走一步。所以秦始皇可以大张旗鼓地重用王翦,并且给了他一堆赏赐。钱嘛!花完了再赚呗。可这样的将领却极为难得。

第二,王翦每次打完仗,就要求退休。

除了这一招以外,王翦还有一个杀手锏,那就是主动退休。对于一个长期手握军权的将领来说,最担心的就是遭到帝王的怀疑。

尤其是有灭国之功的王翦,如果始终不肯放弃军权的话,那秦始皇早晚要收拾他。所以王翦就很聪明啊,每次灭了一个国家,就立刻把军权上交,表示自己这儿也不舒服,那儿也疼,想着要退休了!

秦始皇一看,别提多高兴了,心想:还是老王厚道啊!所以秦始皇对王翦倍儿放心。这年头愿意主动把权力让给年轻人的将领,可真不多了。

第三,王翦知道功成身退。

立功是好事,但是功劳大到帝王无法封赏你的时候,那就有问题的。皇帝不知道该如何表彰你的功劳,那就只能给你封个神做做了,一刀砍了是最方便的。

因此王翦也知道这事儿的深浅,在灭了赵国、魏国以后,王翦就不怎么敢再带兵了。这世上有几个将领,是带兵灭了两个国家的呢?

所以王翦就故意跟秦始皇要了60万大军攻楚,结果我们都知道,因为秦始皇舍不得,所以就转而让李信带着20万大军去攻楚了。没想到李信居然战败了,这才重新启用王翦。

王翦带着60万大军上战场,其实内心也是比较忐忑的。因为打赢了就会有功高盖主的嫌疑,打输了那就更惨了。所以这次灭楚之战以后,王翦说什么也不肯再带兵了,这回是真的要退休了。再让他打下去,秦始皇就只能封他做神仙了。

二、功高不震主的殿堂级人物郭子仪。

郭子仪是平定安史之乱的大功臣,可以说没有郭子仪,就没有中晚唐时期了。立下如此大的功劳,难道不会功高震主吗?

当然会,其实同时期功高震主的将领有好几个,比如说李光弼和仆固怀恩。他们俩的功劳不比郭子仪小,但是他们就受到了唐朝皇帝的猜忌。最终导致李光弼不敢进京朝见皇帝,而仆固怀恩索性直接就反了。

唐朝中兴三大名将中,唯独郭子仪是荣宠一生,安享晚年的。那么郭子仪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唐朝皇帝少点疑心呢?

第一,主动交权。

郭子仪是个胸怀特别大度的人,王翦的手段那么多他可学不会,他唯一学会的办法,那就是主动交权。

每次打完胜仗以后,郭子仪第一件事不是邀功请赏,而是先把虎符送到皇帝跟前,好让皇帝放心,这军队还在皇帝手里。

第二,心态很好。

郭子仪被罢免军权的次数实在是太多了。在克服长安和洛阳以后,唐肃宗甚至称赞郭子仪有再造大唐之功,可等到郭子仪在相州打了一次败仗,唐肃宗就罢免了他的军权。

如果换做别人,一定是骂骂咧咧地回家了。可是郭子仪偏偏不这样,他一直在朝廷内部做事,而且总是给皇帝出谋划策,这就是心态好。

史思明的部队在邙山击败了李光弼和仆固怀恩,二次攻陷了洛阳。这回唐肃宗只好再次启用郭子仪,郭子仪二话不说就前去平叛,再建新功。

唐代宗继位以后,宦官程元振诬陷郭子仪,导致郭子仪再次失去了兵权。郭子仪二话不说就跑去修皇陵了,这心态谁能比?

当时李光弼不敢入朝,而仆固怀恩则跟吐蕃、回纥勾结,发兵攻陷了长安。唐代宗不得不外逃,这个时候他才想起了郭子仪。

郭子仪临危不惧,即使昔日的亲信多被打散了,他还是主动上了战场。由于郭子仪的名声很大,轻而易举就赶走了吐蕃兵,收复了长安。

心态这么好,可以算得上是宠辱不惊了。难怪郭子仪能成为笑到最后的那个人,唐德宗时期,直接称呼郭子仪为"尚父",将他和姜子牙归为一类人。

总结:自古功高不震主的人很少。

自古以来,功高不震主的人其实还是比较少的。战国四大名将中,白起被秦昭襄王赐死,廉颇被逼赵悼襄王怀疑而出逃到楚国,李牧就更惨了,被赵王迁给宰了。唯独王翦能够功成身退。

唐朝中兴名将里,李光弼功劳太大,吓得不敢入朝拜见皇帝,最终郁郁而终。仆固怀恩功劳也很大,而且他们家40多口人全部为国捐躯。就算是这样,最后他还是被逼得反叛了。唯有郭子仪能够宠辱不惊,在乱世中没有自乱阵脚。你觉得还有哪些名将可以做到功高不震主的呢?欢迎补充。

参考资料:《史记》、《旧唐书》

由网友 sunjin6278 提供的答案:

历史上,功高不震主,能善终的名将莫过于秦朝的王翦了。

王翦是战国时期秦国杰出将领,与白起、李牧、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秦灭六国,除灭韩国没有参与外,其他五国基本上都是他与其子的功劳。秦始皇十一年(公元前236年),王翦领兵攻打赵国閼与,大败赵军,攻下閼与,同时还一并攻取了赵国九座城邑;公元前229年,王翦与另一秦将杨端和率两支秦军准备攻灭赵国,与赵国名将李牧相遇,经过一年多时间,相持不下。王翦就以反间计,让赵国除掉了李牧。王翦率军势如破竹,大败赵军,杀死赵国主将赵葱,攻下邯郸城,赵国成为秦郡;公元前227年,荆轲刺秦王失败后,秦王震怒,派王翦灭燕。燕王喜和赵国残余代王嘉组成燕代联军,统一由燕太子丹统领,对抗秦军。在易水河西边王翦大败燕代联军,又乘势攻破燕国都城,燕王喜与太子丹逃到辽东,燕国名存实亡,不久燕王喜听信代王嘉之言,割太子丹首献秦将欲求和;公元前225年,秦王派王翦之子王贲攻打楚国,大败楚兵。随后率军北上,进攻魏国,水淹大梁城,魏王假投降,魏国灭亡;公元前225年,秦王招集群臣商讨灭楚大计,王翦认为灭楚非六十万大军不可,青年将领李信却认为二十万军队足矣。秦王认为王翦老不堪用,就派李信和蒙恬率二十万秦军攻打楚国,被楚将项燕率四十万楚军大败。秦王不得已,又亲自登门请出王翦,由他率领大军六十万,经过一年多的对峙,王翦抓住楚军破绽,迅猛出击,大败楚军,杀项燕,俘楚王,灭楚国。接着王翦又奉命南征百越,俘百越君;公元前222年,王贲率秦军夺取辽阳,俘燕王喜,后又消灭赵国残余势力,俘代王嘉,燕赵彻底灭国;公元前221年,王贲与李信带军从燕国南面攻打齐国,齐王建不抵抗秦军,率齐军投降,齐国灭亡。鉴于王翦父子大功,王翦受封武成侯,王贲封通武侯。王翦南征百越后,激流勇退,得以善终。

那么秦始皇以多疑残暴闻名,为什么王翦能得以善终呢?王翦居功不自傲。王翦深懂为将之道,一切权力功德,尽归国君,功高震主,朝臣嫉忌。孙武、吴起、商鞅、白起、廉颇、李牧,俱不得善终,正因为他们功业显著遭嫉忌而不自知。王翦正是深刻吸取了他们的教训,居功不傲,依然低调行事,低调做人,因此不为国君朝臣大忌。王翦忠于秦王,注意结好权臣。秦王赢政年长后,一直想夺回朝权亲政,就与权倾朝野的相邦吕不韦、太后赵姬、宦官嫪毐发生了一系列勾心斗角的争锋。王翦坚决站在秦王一边,相继助秦王平定了蕲年宫之变,追斩嫪毐,赐死吕不韦,让秦王掌握了秦国大权。在秦王赢政八年,秦王之弟成蟜在樊于期唆使下举兵叛乱,王翦奉秦王命,前往平叛。他派说客混进叛军,将劝降信递给了长安君成蟜,又情理并用,恩威并施地劝说,迅速使长安君归降,叛乱平息。樊于期逃奔燕国,后来成蟜并没有保住性命。王翦除了一心忠于秦王外,还注意结交当朝大臣。范雎是秦昭王末年的名臣,帮助秦昭王逐太后,诛穰侯,夺取朝政大权,被秦昭王依为心腹,拜为相国。范雎与魏国丞相魏齐是仇人,曾以出兵伐魏逼迫魏国交出魏齐,魏齐只好弃相国逃到赵国平原君门下。当时王翦还是秦国一青年将领,为帮相国实现心愿,在长平之战后,就向秦昭王献计,由秦昭王修书一封,约平原君来函谷关赴宴。昭王依计而行,待平原君来到,借机扣留,将其押至咸阳。随后传信邯郸,不得魏齐,不释放平原君。长平之战刚过,惊魂未定的赵孝成王,赶紧派兵包围平原君府,捉拿魏齐。魏齐逃到在齐国居住的魏国信陵君那里,信陵君不敢收留,魏齐只好拔剑自刎。赵孝成王就割魏齐首,星夜派人送给秦国,秦王释放了平原君。这样王翦不费一兵一卒,就取得了魏齐之首,解了相国范雎多年心头之恨,你想范雎能不重用维护王翦吗?王翦能让秦王不疑心。在秦灭楚国时,秦王赢政听信李信之言,让李信率二十万大军灭楚,结果惨遭大败。秦王震惊之余,马上亲自登门致歉王翦,并答应王翦所有请求。王翦统领六十万大军启程灭楚,在出关前,一路上曾五次派使者向秦王请求赐给"多处美田宅园",说是为了趁老给子孙多挣些家业,连他的部下都开始担心这样太过分了。出了关,王翦方说出了自己的用意,那就是秦王生性多疑,现在将倾国之兵都交给了他王翦,只有向秦王多要求些赏赐,表明自己除了钱财美宅外,别无他求,以此消除秦王对自己拥兵自立的疑惧,放心大胆支持自己,也好让自己放手作战。王翦不多制造杀戮。王翦一生虽身经百战,攻城掠地,横扫天下,但他智而不暴,勇而多谋,不再以斩杀敌军众寡计功。他没有像白起那样坑杀降卒,而是将降兵讲明道理,合理分散,迁往各地。由于手上所沾血腥不多,以仁心待降国降兵,因此他结怨不多,自然树敌也不多,仇杀事件自然也很少能发生在他的身上。

白起残而嗜杀,廉颇直而粗放,李牧精而不低调,综观战国时期四大名将,白起、廉颇、李牧,都有一个共同点,依功任性直行不低调,宁折不弯,最终都被权臣奸佞所算计,不得善终,唯有这王翦,智而善谋,不居功自傲,依能低调做人,因此在强主权臣中,游刃有余,始得善终,可为后世鉴。

由网友 净水如心 提供的答案:

历史上有哪些功高而不震主,善终结局的良臣名将?

我们知道,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每一个王朝在建立的时候,都有一批功勋卓著的良臣、名将;他们或出谋划策,或驰骋疆场,为新兴王朝建立了不朽功勋。

但在每一个新兴王朝建立以后,都会有一个"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怪圈。

不管这种怪圈是怎么形成的,大批的良将、功臣,或者遭贬,或者被杀,但是,仍然还是有很多功臣、良将得到善终。

姜子牙,姜姓,吕氏,字子牙,商末周初政治家、军事家、韬略家,周朝开国元勋,兵学奠基人。垂钓于渭水之滨,遇见西伯侯姬昌,拜为"太师",尊称太公望,成为首席智囊,辅佐姬昌建立霸业。周武王即位后,尊为"师尚父" ,成为周国军事统帅。辅佐武王消灭商纣,建立周朝, 册封齐侯,定都于营丘,成为吕氏齐国的缔造者、齐文化的创始人。辅佐执政周公旦,平定内乱,开疆扩土,促成成康之治。周康王六年,病逝于镐京,后世推崇备至,历代皇帝和文史典籍尊其为兵家鼻祖、武圣、百家宗师。唐肃宗时期,追封武成王,设立武庙祭祀。

范蠡 ,字少伯,华夏族,楚国宛地三户(今南阳淅川县滔河乡)人。春秋末期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越国相国、上将军。曾献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兴越灭吴后,离开越国隐去。

范蠡为中国早期商业理论家,楚学开拓者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商圣","南阳五圣"之一。他博学多才、文武双全 。他和文种相交甚深,一起投奔越国,被拜为上大夫、相国,辅佐越国勾践兴越国,灭吴国,成就霸业。功成名就后急流勇退,化名鸱夷子皮、陶朱公。

公元前448年,范蠡卒,时年88岁 。至唐朝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配享武成王庙,被追封为古今六十四名将(武成王庙六十四将)之一 。

范雎:魏国人,后来投奔秦国,成为丞相。他向秦昭王献策"远交近攻",瓦解了关东六国的关系。他是古今中外第一个提出"远交近攻"战略的杰出政治家、战略家。他使秦国拉一个打一个,还不会被群起而攻之。秦国的统一进程,就是从秦昭王开始,而范雎就是秦国统一进程最大的功臣。

王翦:在秦灭六国之中的军功非常大,他是秦统一六国中最忠实的执行者,灭掉了当时国力最雄厚的楚国。王翦灭楚,使秦国在战争中扫除了统一过程中最大的一个障碍。

萧何:西汉开国功臣、政治家,"汉初三杰"之一。萧何早年入仕秦朝,后辅佐刘邦起义。西汉建立后,担任相国,名列功臣第一。他采摭(zhí)秦朝六法,制定实施《九章律》,使西汉王朝有了完备的律法。

张良:秦末汉初杰出谋臣,西汉开国功臣,政治家,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 张良先辈在韩国任过五代国相。秦末,凭借出色的智谋,协助刘邦赢得楚汉战争,建立大汉王朝,帮助吕后之子刘盈成为皇太子,被册封为留侯。

陈平:西汉王朝开国功臣,被封曲逆侯。刘邦死后,陈平为郎中令、丞相,辅佐惠帝。吕后死后,陈平与太尉周勃合谋平定诸吕之乱,迎立汉文帝。前有助刘邦建汉之功,后又有"安汉"之功。

卫青:中国西汉时期大将军,杰出的军事家,民族英雄。汉武帝皇后卫子夫之弟、大司马骠骑将军霍去病之舅。卫青从小做牧童,受尽苦楚。后因军功成为大将军,与外甥霍去病分兵北伐,大败匈奴单于主力,"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卫青一生七次出击匈奴,为西汉王朝建立了不朽功勋。

邓禹:东汉开国名将,云台二十八将之首。年轻时游学长安,与刘秀交好,新莽败亡后往投刘秀,劝其以河北为基地,收揽民心,待机取天下,以此深得信任。后率军镇压铜马起义军,又破更始将王匡、成丹诸部于河东,协助刘秀建立了东汉王朝。

杨素:隋朝军事家、权臣、诗人。

杨素出身关中士族弘农杨氏。隋朝功臣。隋朝建立后,为御史大夫。开皇八年(588年),以信州总管率领水军统军灭亡陈朝,拜荆州总管,进封越国公、楚公。

李靖:隋末唐初杰出的军事家。

李靖初仕隋朝,后转仕唐朝,随秦王李世民进击王世充。后来,辅佐李孝恭南平萧铣和辅公祏,招抚岭南诸部 ;抵御东突厥入侵;以定襄道行军总管统率诸将北征,灭亡东突厥,使唐朝疆域自阴山北直至大漠 ;统军西破吐谷浑。

贞观十七年,列名"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贞观二十三年病逝,陪葬昭陵。唐肃宗时配享武成王庙,位列十哲。晚唐以后被神化,变成了神话小说里的托塔天王。

李勣(jì):原名徐世勣,文学作品里称为徐茂公。唐朝初年名将,与卫国公李靖并称。

李勣早年投身瓦岗军,随李密降唐。一生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深得朝廷信任。他随唐太宗李世民平定四方,两击薛延陀,平定碛北;大破东突厥、高丽;出将入相,功勋卓著,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总章二年(669年)去世,陪葬昭陵。后配享高宗庙庭。和李靖一样,位列武成王庙十哲。

李孝恭:唐朝宗室、名将。唐高祖李渊的堂侄,唐太宗李世民的堂兄,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二。

魏徵:唐朝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魏徵早年参加瓦岗起义,跟随魏公李密,后归降唐朝,辅佐李建成。玄武门之变后,归于李世民麾下。

他提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主张"薄赋敛","轻租税","息末敦本","宽仁治天下"等,对李世民的行动及施政有重大影响,辅佐李世民共创"贞观之治"。 贞观十七年(643年)去世,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四位。

曹彬:北宋开国名将。以严于治军、重军纪、不烂杀著称,受到宋太祖赵匡胤信任,在北宋统一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先后参与攻灭后蜀、攻灭南唐、决策伐北汉和攻辽。

王安石: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熙宁二年(1069年),被宋神宗升为参知政事,后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被再次起用,旋即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王安石病逝于钟山。

章惇:北宋中期政治家、改革家、书法家。

他积极参与王安石熙宁变法。旧党掌权后,章惇反对废除新法,出贬汝州。1093年,章惇拜相执政,严刑峻法,控制言论。在政治上,贬斥旧党,流放诸臣;在地方上,设置晋宁军与陇右节度军;法令上,全面恢复王安石熙宁旧法,并加以完善;文化上,废除诗赋,代以二经;军事上,征服西夏,攻灭唃厮啰;外交上,签订元符和议,招降吐蕃诸部;水利上,治理黄河,沟通水系;吏治上改革官制,罢免非治科、进士、上舍生而仕官之人。

作为北宋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最有争议的人物、铁血宰相,章惇一生的政治作为对北宋政治造成深远影响,强硬态度导致辽军南下,几乎引发宋辽战争。然而,联合于阗并命章楶、王愍出兵西夏、和蕃,收复失地,开疆拓土,驱逐西夏并以沙漠为界,为北宋取得对西夏战争的优势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范仲淹: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后苦读及第,进入官宦行列。后拜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推行改革。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自请出京,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

范仲淹在地方治政、守边皆有成绩。其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和仁人志士的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

韩世忠:南宋名将、词人,民族英雄,与岳飞、张俊、刘光世合称"中兴四将"。

韩世忠出身贫寒,十八岁从军,英勇善战,胸怀韬略,在抗击西夏、金朝的战争中为宋朝立下汗马功劳,又在平定各地叛乱中作出重大贡献。韩世忠为人耿直,不肯依附权臣秦桧,曾为岳飞遭陷害而鸣不平。

晚年杜门谢客,口不谈兵,悠游西湖以自乐 。宋理宗时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明清时期更配享历代帝王庙。

郭子仪:唐代中兴名将、政治家、军事家。

早年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后任九原太守。安史之乱时,任朔方节度使,率军勤王,收复河北、河东,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封代国公,汾阳郡王。广德元年(763年),仆固怀恩勾结吐蕃、回纥入侵,出任关内副元帅,收复长安。永泰元年(765年),吐蕃、回纥联兵入侵,在泾阳单骑说退回纥,并击溃吐蕃。大历十四年(779年),德宗即位,被尊为"尚父",进位太尉兼中书令。

唐建中二年(781年),病逝,获赠太师,配飨唐代宗庙廷,陪葬于建陵。

刘秉忠:大蒙古国至元代初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刘秉忠出身世宦之家,自幼聪颖,十三岁时入都元帅府为质子,十七岁为邢台节度府令史。后入大蒙古国忽必烈幕府。以布衣身份参预军政要务。至元元年(1264年),被重用,进入朝廷中枢。至元八年(1271年),建议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将蒙古更名为"大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刘秉忠逝世,年五十九。

刘秉忠对元代政治体制、典章制度的奠定发挥了重大作用。他对元大都的规划设计,奠定了北京市最初的城市雏形 。

张弘范:元朝初年大将。

1262年,任行军总管。元世祖罢世侯子弟兵权,张弘范被免军职。至元元年(1264年),为顺天路管民总管。次年,移守大名。1269年,参与襄樊之战。1274年,元军大举攻宋,张弘范为前锋。

1278年,为蒙古汉军都元帅,进军闽广,俘文天祥于海丰五坡岭。1279年,在厓山(今广东新会南)大败宋军,灭亡南宋,回到大都不久后病死。

徐达:元末明初名将,明朝开国元勋。

徐达出身农家。元末随朱元璋起义军,为淮西二十四将之一。在鄱阳湖之战中大败陈友谅;麾师攻取淮东,并于两年后攻克平江,灭张士诚;与常遇春一同挥师北伐,攻入大都,灭亡元朝。他善于治军,戎马一生,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洪武十八年(1385年)去世。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 。

刘基:字伯温。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

元至顺年间,刘基举进士。1359年,受朱元璋礼聘而至,倍受宠信。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朱元璋即位后,他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曾谏止建都于凤阳。洪武三年(1370年),封诚意伯,次年赐归。因左丞相胡惟庸诬陷而被夺禄。不久后逝世。

刘基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诗文古朴雄放,不乏抨击统治者腐朽、同情民间疾苦之作。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刘基辅佐朱元璋平天下,计划立定,人莫能测。朱元璋多次称他为"吾之子房"。在中国民间,也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

尽管有刘伯温可能被毒死一说,但并无真凭实据,仅仅是怀疑而已。

洪承畴:明朝万历年进士,在明末农民起义的战事中屡立战功,升任陕西三边总督。崇祯年间转任蓟辽总督,松锦之战后投清朝,深受皇太极重视。

清军入关后,顺治帝对洪承畴极为器重,让他负责南方战事。洪承畴采取"以抚为主,以剿为辅"的进军策略,以较少代价平定了江南。同时,洪承畴建议满人"习汉文,晓汉语",了解汉人礼俗,倡导儒家学说,淡化了满汉之间的差异和矛盾。也曾针对顺治皇帝迎达赖喇嘛提出意见。其意见甚多,大多被清廷信纳,加以推行,在洪承畴的推动下,传统文化的延续性得以保障,各民族逐渐和睦相处。

顺治十年(1653年)受命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处,总督军务兼理粮饷。顺治十六年(1659年)督清军攻占云南后回北京。康熙四年(1665年)逝世,康熙帝颁布御诏,赐葬京师车道沟,立御碑。

范文程:清朝初期政治家、谋略家。曾事清朝四代帝王,是清初一代重臣,清朝开国时的规制大多出自其手,更被视为文臣之首。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后金八旗军攻下抚顺,范文程与兄范文寀主动求见努尔哈赤,成为清朝开国元勋之一,深受倚赖, 凡讨伐明朝的策略、策反明朝官员、进攻朝鲜、抚定蒙古、国家制度的建设等等,他都参与了决策。

康熙五年(1666年)去世。 康熙亲撰祭文,赐葬于怀柔县之红螺山。康熙皇帝亲笔书写"元辅高风"四个字,作为对他的最高评价。

张廷玉:清朝杰出政治家。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进士,入值南书房,进入权力中枢,整饬吏治。雍正帝即位后,历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拜保和殿大学士(内阁首辅)、首席军机大臣等职,完善了军机处制度。

乾隆二十年(1755年),卒于家中,年八十四。配享太庙,是整个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

由网友 张生全精彩历史 提供的答案:

我们一直都在说功高震主。但事实上,历史上功高不震主的人,还是非常多的。而且很多功高不震主的人,还因此得到了善终。不但他们生前没有受到太多的磨难,身后的名声也会很好。包括他们的后人,日子也不差。那么,为什么"功高震主"这样一个定律,在这些人身上不起作用呢?

我认为,功高不震主,主要有三种情况。下面,我们选择相关的代表人物,分别来分析一下。

(张良)

第一种情况:功成后急流勇退的人。代表人物是王翦、张良。

在秦末统一战争中,王翦的功劳是最大的。六个国家的统一,几乎都与他或者他的儿子王贲有关。正因为与他有关,因此,他在秦朝的军队里,具有极大的威信,士兵们都听从他的安排。所以,作为君王的秦王嬴政,对他显然是很担心的。特别是在进攻楚国的时候,把60万大军交到他的手里,秦王嬴政就更加不放心了。

王翦为了让秦王嬴政放心,在前往楚国之前,多次向秦王要地,表明自己打完仗以后是会回来的,并且还是会告老还乡的。这样,王翦一开始就向秦王嬴政释放了这样的信号,秦王嬴政自然不会担心他了。而且王翦说到做到,他灭掉楚国回来后,果然就告老还乡,不再出山了。也就是说,尽管他在军队里有很高的威望,但是他截断了自己和军队的联系,从而使秦始皇特别放心。

张良的功劳也是非常高的。刘邦把张良的功劳列在第一位,可见对他的认可。但是张良帮刘邦夺得江山后,非常低调。刘邦想封他为万户侯,但是他拒绝了刘邦的分封,请求刘邦把他们两人初次见面的那个小地方封给自己,表明自己永远"不忘初心"。此后辞官不做,一心求仙访道,把自己变成一个方外之人。

正因为张良不留恋权力,懂得功成身退,所以刘邦才会非常信任他,对他多有照顾。以至于后来,吕后对朝中大臣都不信任,但他唯一信任张良。

(曾国藩)

第二种情况,追求道德完善的人。代表人物是诸葛亮、曾国藩。

诸葛亮在刘备死后,几乎掌控了蜀国的所有军政大权。他的功劳是非常大的,但是作为皇帝的刘禅一直没有怀疑过他。刘禅不怀疑他,与刘禅自身的性格有很大关系,但是也与诸葛亮追求道德完善有很大关系。

诸葛亮在整个执政和领军过程中,始终不牟取自己的私利。他并没有任人唯亲,唯一一次"任人唯亲"就是重用了马谡。但是最后,因为重用马谡的错误,诸葛亮自己对自己进行了严厉的惩罚。可见他在道德上对自己是严格要求的。

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臣子,诸葛亮在道德要求上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对皇帝刘禅极为恭敬,从来没有做过僭越的事情。而且,除了他自己以外,他几乎没有重用和培养自己的家族势力。他的儿子诸葛瞻,还是在他去世后,朝廷才开始重用他。要是诸葛亮一直活着,这个儿子可能几乎不能发挥作用。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诸葛亮道德模范的力量。如果他像霍光那样,死后自己的家人,可能立刻就被皇帝给拿下了。

曾国藩组建湘军,打败了太平天国以后,他立刻就退出了在湘军中的职务,把湘军完全送给朝廷,不让私家军成为国家的威胁。

同时,曾国藩从30岁开始,便努力追求道德完善。曾国藩也在这种追求中,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圣人。

正是他这样做,朝廷一点儿也不担心他,他也因此得到善终。

(尉迟敬德)

第三种情况,和皇帝搞好关系的人。代表人物是常遇春、尉迟敬德。

常遇春自从在跟随了朱元璋以后,一直对朱元璋忠心耿耿,多次在战场上舍生忘死救朱元璋。有一次,朱元璋的船搁浅了,他不顾自己船的安危,拼了老命把朱元璋的船撞进水里。总之,任何时候他都把朱元璋的性命放在第一位。这一点,和历史上的韩信完全不一样。朱元璋对这样忠心的人,也是非常赞赏和肯定。常遇春死后,朱元璋甚至给他画了一幅穿龙袍的画像。

尉迟敬德对李世民也是忠心耿耿,多次在战场上把李世民救出来。所以,尽管尉迟敬德后来功劳很高,而且还不低调,为了排位的问题,把皇亲国戚眼睛都差点打瞎了。但是李世民一直觉得他是忠臣,一直护着他。而尉迟敬德也因此得以善终。

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功高并不一定震主。功高震主,那是因为权力变大的缘故。如果一个大臣约束自己的权力,不对皇帝构成威胁,他们的结局,其实也都是很好的。

(参考资料:《中国通史》等)

由网友 阿珍说史 提供的答案:

古代功高震主还能善终的名将有不少,但最出名的有那么几位。举几个最典型的人物,王翦、卫青、李靖、郭子仪、徐达。他们的影响力最大,都是立下不世之功,而且全部都得善终。

1、王翦

王翦是位十分低调的名将,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可以说秦始皇统一天下王翦功劳第一,因为东方六国有五国是王翦父子给灭的。尤其是在灭楚这件事情上表现出了极高的政治智商。最开始是秦始皇非常欣赏的少壮派将领李信信誓旦旦的说只要二十万人马就能踏平楚国。李信也算有本事,二十万能攻下楚国但是守不住,最后发生内部叛乱,结果导致大败。

开始灭楚时秦始皇是问过王翦这位宿将的,王翦说起码六十万才够。李信不以为然,认为只要二十万,秦始皇还笑王翦老了胆子越来越小了。秦始皇很欣赏李信的胆识,决定让他挂帅,结果败北。秦始皇终于相信王翦的老成持重,于是请王翦出山,又问王翦灭楚要多少人?王翦依旧咬住非六十万不可,否则打不赢。

秦始皇权衡再三决定发兵六十万交给王翦,但是王翦的高超的政治智商在此时发挥出来了。他接过兵权的时候问秦始皇要了很多好处,尤其是一座好宅子。秦始皇还纳闷这老将军咋这么贪呢?王翦得到秦始皇答应的好处开开心心的挂帅伐楚去了。战事也如同王翦预测的一般很顺利,当快要结果楚国的时候,王翦写了一封不和谐的信件给秦始皇。他除了给秦始皇问安之余,念念不忘秦始皇答应他的金银财宝和那座豪华的宅子,丝毫不提自己的功劳。

秦始皇虽然有点不高兴,心想这家伙咋那么贪呢?问我要了好几回好处了,好像我会亏待他似的。虽然秦始皇这么说,但心里还是很高兴,回信给王翦要他放宽了心的打仗,你那座豪华的宅子我已经给你布置妥当了,你回来就能住进去了。等王翦凯旋归来的时候马上把兵权还给秦始皇,秦始皇猛夸他有本事功劳大,王翦丝毫不骄傲,只说这是陛下英明神武,将士们肯卖命,不说自己有多大功劳。

王翦立下赫赫战功,之所以能善终,就是因为摸透了秦始皇的脾气。六十万大军在手上,哪位君主不忌惮,而且两父子灭了五国,何等的功高震主。王翦处理方式就是让我打谁就打谁,打完了就交出兵权,而且还表现出来贪财,向秦始皇证明自己没野心,只想安安心心养老。不该过问的事情绝不说话,所以秦始皇对他是十分放心的。

2、卫青

卫青也是历史上比较独特的名将,他是汉武帝姐姐平阳公主府上走出来的骑奴,还是个私生子。而且从小几个同父异母的哥哥欺负,他的童年简直是恶梦。别人给他算命说他将来大富大贵能封侯,卫青自己都不信,他说只希望不被挨打能吃饱饭就已经很满足了,哪敢祈求立功封侯,根本没想过也不敢想这事。因为汉朝封侯是非常难的,要立下赫赫战功才有机会。

卫青被哥哥们欺负的受不了了,就跑到在平阳公主府上做歌姬的姐姐卫子夫那里去,还把姓都改了,改成母姓。平阳公主看这小伙子很不错,就让他做自己的骑奴,公主自己也没想到这个十几岁的骑奴将来会成为权倾天下的大将军,还能成为名垂青史的名将楷模。更让公主想不到的是自己最后还会嫁给他,还跟他合葬茂陵。也沾了卫青的光名垂青史,这是谁也想不到的。卫子夫后来还成为一代贤后,生下皇太子刘据。

随着卫子夫得宠生下汉武帝的嫡长子也是第一个孩子刘据之后,皇后陈阿娇嫉妒,联合母亲馆陶公主。本来想加害卫子夫的,有皇帝保护不好下手,就拿卫青出气,准备干掉卫青。结果被卫青好友公孙敖发现,及时救了卫青,然后报告汉武帝。汉武帝马上保护卫青,让他做自己的贴身侍臣。

等到汉武帝彻底掌权后,这位雄才大略的少年天子不想再忍了,不能再受匈奴的窝囊气了,于是备兵跟匈奴人干一场。卫青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横空出世,第一次以车骑将军的身份独自统兵一万。其他三位将军要不迷路,要不无功而返,唯独最没资历的卫青斩首匈奴数百,而且直奔匈奴大本营龙城,而且还夺了匈奴人祭天的金人,此战打出了气势。可让汉武帝高兴坏了,终于看到希望了,因为马邑之围错失良机。卫青的胜利让汉武帝和大汉帝国都看到希望,于是重赏卫青,对卫青更加器重。

接着卫青不负圣望,七战七捷,汉武帝高兴的让使节持大将军印到军中封卫青为大将军。最后在漠北之战打的匈奴单于依致邪远遁漠北 从此漠南无王庭。卫青有了"龙城飞将,无敌统帅"的美称。还外甥冠军侯霍去病被称为"帝国双璧",民族英雄。从此华夏民族就成为一个民族——大汉民族,也就是汉人。

汉武帝为了将领卫青立下不世之功,封他三个还是孩子的儿子为侯,一门五侯。汉武帝为了制衡相权,提拔卫青为内朝大司马位在百官之首。丞相见卫青要作揖,两千多以下要跪拜,一时权倾天下。但是卫青太过于低调,从不养门客,不过问政事。打完了仗就交出兵权,连一向多疑的汉武帝也找不到缺陷,虽然后来汉武帝用霍去病制约卫青,但卫青没有把柄,汉武帝也没办法,依旧感念卫青的功劳。

后来平阳公主第二人丈夫死后,提醒身边人想嫁给一个侯,大家心知肚明,马上推荐卫青。公主起初还谦虚的说卫青是自己曾经的骑奴,这身份不合适。大家都说如今大将军是最尊贵的臣子,公主嫁他那是最匹配的,公主暗暗高兴。汉武帝也十分同意,还调侃两人互为姐夫。

卫青壮年病死,汉武帝念其立下不世之功,仿造祁连山的样子给卫青起坟,陪葬茂陵的殊荣。平阳公主在卫青死后也不再改嫁,一心维护卫家,直到去世。

3、李靖

大唐第一名将,站神李靖是位传奇人物,他的战功可以和唐太宗媲美。他把战争打出了艺术感,他的《卫公兵法》、《六军镜》等兵法广为流传。他出将入相以七十九岁高龄善终,被唐肃宗配享武庙十哲的殊荣,而且在贞观十七年建立的凌烟阁为了第八,堪称一代传奇。

李靖出身就非常好,他舅舅是隋朝名将韩擒虎,隋朝宰相杨素第一次见他就大加赞赏,让李靖做到自己身边来。然后拍着自己的位置跟李靖说,将来你会坐到我的位置上,可见杨素有多欣赏他。但是李靖刚开始的时候差点挂了,因为他发现李渊有不臣之心,准备去举报,被李渊给抓住准备斩首,被慧眼识英雄的李世民给救下了。就是因为李世民救他这次,让他开了挂。

不过李靖的伯乐除了李渊李世民父子还有李孝恭,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李靖平定南方立下赫赫战功离不开李孝恭的支持,毕竟李孝恭是统帅。李孝恭不简单,本事大,为人低调,气量大如海。他是李渊的堂侄子,平定南方李渊让他挂帅,用李靖做他副手。这哥俩配合的天衣无缝,李孝恭对李靖非常放心,很多谋略都听李靖的。就算李孝恭一意孤行后来失败了还是会用李靖的计谋,所以李靖能封神离不开李孝恭的信任。

然而真正让李靖封神之战还是贞观三年平定突厥,李靖作为统帅,用亲自率领三千精锐雪夜突袭突厥大本营,生擒颉利可汗。此战不仅一雪前耻,还彻底解决头疼的突厥,不仅李世民高兴,连太上皇李渊都高兴的在庆功宴上跳起舞来,可见李靖灭突厥有多大的战略意义。

纵观李靖驰骋沙场几十年,灭萧梁,破辅公拓,灭东突厥,平吐谷浑,每一件都是名垂青史的战功。要说李世民不忌惮他是不可能的,唐朝建立过程中功劳最大的三人就是唐太宗、李靖和李孝恭。李靖后来被夺了兵权,升为尚书左仆射,让他做宰相,出将入相。其实李靖是战争国家立场的,他跟李渊关系非常好,最欣赏他的恰恰是差点杀了他的李渊,而且跟太子李建成的关系也不错,他跟秦琼李绩一样是忠于国家的。他们没有站队,不是李世民的心腹。

而且他们三人是李渊最喜欢的名将,李绩是李渊赐国姓,秦琼是李渊最喜欢的猛将,李渊对他的赏赐无与伦比,对李靖也是十分器重。不过他们三都善终,李靖虽然晚年有点风波,但没什么大碍,还是善终,享年七十九。

4、郭子仪

郭子仪有再造大唐之恩,平定"安史之乱"和李光弼功劳第一。郭子仪是除了李靖之外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安史之乱爆发后,授朔方节度使,率军勤王,收复河北、河东,收复两京。因功劳官居宰相,封为代国公,虽然相州兵败他被夺了兵权,不久又被启用。平定河中兵变有功,进封汾阳郡王。后来仆固怀恩勾结吐蕃、回纥入侵,长安失陷。郭子仪再次被启用,收复长安。

后来吐蕃、回纥再度联兵内侵,郭子仪以个人魅力和在胡人眼中的地位,在泾阳单骑说退回纥,并击溃吐蕃,稳住关中。唐德宗即位后,尊为"尚父",进位太尉兼中书令。郭子仪以八十五岁高龄善终,谥号忠武,配飨唐代宗庙廷,陪葬于建陵的殊荣。

郭子仪能够做到功高震主而主不疑,这还要得益于他高超的政治智商。皇帝要他干啥干啥,从来不讨价还价。皇帝疑他的时候,他躺开大门,外面都能看得见他家情况,自己天天亲自给老婆梳头,来证明自己没有大志。

5、徐达

徐达是典型的有本事没脾气的人上人,穷苦老百姓出身,参加黄巾军开始一步一步打出来的。徐达是大明朝第一将,开国六公爵之首,出将入相,朱元璋的心腹爱将,大明朝的顶梁柱。死后被朱元璋追封为中山王,谥号武宁,陪葬孝陵。

徐达不仅活着尊贵,死后家族也是大明第一家族,他的魏国公爵位与国家同寿。他的长女徐皇后更是朱棣的爱妻,从明仁宗朱高炽以下全部流着徐皇后的血。

徐达立下不世之功,为人低调,不争功不结党营私,不贪不腐,堪称完人。朱元璋对他是十分放心,到处夸他说大将军是人臣楷模,如同卫青、李靖一般的人物。野史传言徐达背发毒疮是朱元璋送了蒸鹅给他吃给毒死的,这毫无医学根据。当时朱标还没死呢!而且徐达从来都是恭恭敬敬,从来没有逾越半步,朱元璋也不是见人就杀的人。

徐达多半是打仗落下病根,背发毒疮死的人也有,比如范增和贾谊都是生毒疮而死的。卫青也是四十几岁就病逝的,霍去病二十四就病死了。古代统兵大将,风尘仆仆,落下病根很正常。徐达是真正意义上没有被猜忌的名将。像卫青、李靖、郭子仪他们多少受到猜忌,就连王翦秦始皇也有点不放心,不过他们遇到雄才大略的君王,而且自己低调,不久名垂青史,还都得以善终,实属不易。

由网友 快乐梦想家爱之道 提供的答案:

大清朝近代的曾国藩,在功成名就时,知道不可功高盖主,他的下属有提议让他当皇帝,但他都训次了,选择自裁湘军,为了保护好自己,他让他的学生李鸿章保留淮军!自此曾国藩得以善终,并且成为我们后世的圣人,有为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一说!

由网友 栋栋子 提供的答案:

汉光武帝刘秀的良臣名将全都善终。

栋子认为,良臣名将要想善终,不在于他们功劳如何、表现如何、谨慎如何,全在于皇帝如何。

功高不一定震主,但若是皇帝觉得劳苦功高的臣子威胁到了自己,大部分原因是皇帝本身敏感多疑。

秦国名将王翦多次请求财货宅邸,打消始皇帝的疑心;唐代大将郭子仪多次失去兵权,因为唐代宗猜忌将领。

君王们几乎都是喜好猜忌,敏感多疑。面对这样的皇帝,王翦、郭子仪们一生谨慎,急流勇退,才能做到善终。

历史上有没有让良臣名将全都善终的皇帝?有,但很少。

两千多年中国封建史,涌现出四百多位皇帝,能真正做到,或者说表面上对功臣善始善终的很少很少。

汉光武帝刘秀就是少数几位不大规模屠戮功臣的皇帝,他手下的云台二十八将,只要活到东汉建立、天下光复,下场都很不错。

云台二十八将,因洛阳南宫云台阁而得名,是刘秀一统江山、建立东汉过程中,能力最强、功劳最大的二十八位将军。

刘秀自建武元年(公元25年)称帝始,直到建武十二年(36年)才一统天下,二十八位将军中的寇恂、岑彭、冯异、祭遵、景丹、傅俊、铫期、任光、万脩、邳彤、刘植在这之间或病逝、或阵亡,都得以封侯。

邓禹、吴汉、贾复、耿弇、朱祐、盖延、坚镡、耿纯、臧宫、马武、刘隆、马成、王梁、陈俊、杜茂、王霸、李忠活到了天下安定时,受到刘秀的重用,封爵拜官,全都安安稳稳地去世。

如"大树将军"冯异,早早地跟随刘秀征讨各地,曾遭人构陷却不被刘秀怀疑,仍委以重任,建武二年(公元26年)被封阳夏侯,去世于军中,谥号为节侯,云台二十八将排名第七。

邓禹自刘秀未起兵时便和他相交,此后辞更始帝官职不做,追随刘秀克定天下,后被封为高密侯,其弟因邓禹功劳被封明亲侯;刘庄继位后,邓禹被拜为太傅,觐见时东向站立以示尊崇,死后谥号为元侯,为云台二十八将之首。

吴汉曾在更始帝手下当县令,听闻刘秀的贤名,千里奔袭投靠刘秀,横扫河北、征讨关东、攻伐陇右、平定蜀地都有他的功劳,后被封为广平侯。吴汉病危时,刘秀亲临看望,效仿大将军霍光的葬礼为他送葬,谥号为忠侯,排云台二十八将第二。

李忠曾是王莽政权的新博属长(相当于西汉的信都郡都尉),后是更始帝政权的信都郡都尉,在刘秀逃亡时举郡投靠他,被封武固侯,后改封为中水侯。李忠擅长治理地方,治理丹阳郡时政绩全国第一,年老时被刘秀召回京城休养。

此外,伏波将军马援也是功劳卓著,平定岭南时因瘟疫去世,但他死后被人构陷,被刘秀收回了新息侯的印绶,也算死后蒙冤了。

不过总的来说,刘秀对待劳苦功高的良臣名将是很宽容的,从来没有大规模清算过功臣,在他手底下的臣子算是极其幸福的了。

当然了,中国几千年历史,从不缺少凭功自傲,恃宠而骄,为非作歹,甚至是谋反篡逆的将臣,他们的凄惨下场完全是咎由自取的。

由网友 鸡脚鸭123 提供的答案:

姚广孝,法名道衍,明成祖朱棣最信任的宰相。

姚广孝十四岁出家当了和尚,他天资聪颖对佛法研究颇深,后来还拜道士席应真为师,学习阴阳术数,所以和一般苦读诗书兵法的谋士不同,姚广孝在当时的世人看来,就是个妖人。

明明是和尚,却非要参合谋反的事儿,明明是僧人,却精通道家的各种法门,明明是方外之人,却深谙人心人性。建文帝削藩,朱棣自知一旦谋反绝无后路,而自己虽然兵强马壮,可是朱元璋留给朱允炆的兵马将领可是身经百战的正规军,要想取胜难于登天,

是姚广孝劝说朱棣下定决心谋反,而后姚广孝和朱棣的儿子朱高炽镇守北平,多次击退攻城的兵马,后来又屡出奇招,朱棣方能登上皇位。

朱棣登基后,姚广孝位极人臣,朱棣对他真的是打心眼里信任和佩服,看见他都是口称少师的,从来没称呼过名字。姚广孝却是历史上非常奇葩的权臣,他居住在寺庙里,上朝的时候穿朝服,下朝后就换回僧袍,

没有女仆侍女,没有妻子亲戚,朱棣赏赐他的金银都被他送给了家乡人,他不和任何大臣深入结交,却尽心竭力的教导太子朱高炽和太孙朱瞻基,死前最后的愿望是希望朱棣释放建文帝的主录僧溥洽,朱棣立刻答应了。

姚广孝八十四岁圆寂,身后极尽哀荣。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19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