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西贝拉呱 提供的答案:
回忆历史,我们往往会想到那段充满艰辛的六七十年代。那时,中国正处于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时期,社会变革如火如荼展开。尽管有着浓重的红色气息,但农村却普遍存在贫困和落后的现状。
每户人家只有一个猪圈,一年只能出栏一两头猪,算是丰衣足食吗?
什么是丰衣足食?——观念的变迁和实质的改变
"丰衣足食",这个词汇在今天的中国最为常见,但在几十年前却有完全不同的涵义。当时的人们经常提到"人要脸,树要皮,"讲究做人、有面子,而"吃穿用度"的问题则并没有那么突出。然而,文化大革命爆发后,传统观念被动摇,贫困的现状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从此,"丰衣足食"逐渐演变成了经济、生活水平得到保障的标志。
现阶段的丰衣足食什么样——看未来之前,回首过去
时至今日,刚刚走出贫困的中国已经变得富有了起来。全国各地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加快。人们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所以,现在的"丰衣足食"自然和几十年前的涵义大相径庭了。如今的人们追求的是品质和舒适感,如何享受生活更成为人们思考的问题。有些人甚至已经超越了基本生活水平,开始探究精神、情感、文化等方面的需求。
总之,时代在进步,生活在改善。不管是几十年前的"丰衣足食",还是现在的标准,都是因时而异,可能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又会再次发生改变。无论如何,丰富多彩的生活才是我们真正追求的目标,而这一点是永恒不变的。
由网友 率真我思故我在 提供的答案:
不算丰衣足食,可以说过得不错。
猪圈的作用大。养猪关牛,为了积肥。猪圈要干燥,一天垫一次草皮,月积月累,累到门槛。出圈叫挖栏,屎臭尿骚,喘气不赢,极辛苦。交到生产队,能算工分。沤一冬天,春日给麦苗盖一层,长势喜人。
猪养肥了抬到食品站,换来零花,买油买盐,牙膏肥皂,四季衣衫,走亲戚拎瓶罐头…不作难,大米蔬菜队上分,不花钱,多的攒起来,嫁女娶媳妇,花好月圆。养猪成本低,谷糠泔水地菜…人勤地不懒,都是赚。
由网友 用户香山之声 提供的答案:
那时候,我是亲身经历者,一般人口少,劳力弱的人户,养一条猪,杀年猪后交半边给国家,留半也自己,略好点的头年买个小的,第二年五、六月份分就交一条给国家,用卖后的钱又买一条略小点的,精心喂养,年终也能杀一条一百七八的年猪;条件更好一点的,像职工家庭,又有门道买得到粮站的麦麸、米糠、菜饼、酒糟等,常年保持两条年猪,有三、四百斤肉,有的即是杀一条,那就是大猪三百斤以上,大家都是羡慕死了。
养猪,虽然辛苦,队上一放工,不是忙柴,就是忙打猪草,走人户就掛念猪饿了没有,饿了打圈外跑。经常靠在猪圈外,看着猪儿欢快吃食,天天在长大,隔段时间量一量长短,称称体重,真是其乐无穷。
六七十年代,特别是七十年代,虽然农村人靠工分吃饭,但如果再把家庭富业象养猪养羊栽水果树,抽时间种点菜蔬卖钱,一句话,只要不怕吃苦勤快一点,日子还是丰足,特别是过年,亲人邻居你请我来,十分地愉快与幸福。当然,不能用现在的条件与眼光去衡量过去。
由网友 热心海洋r668 提供的答案:
说实话,丰衣足食谈不上,吃饱穿暖还是做到了。
那时是计划经济,国家实行统购统销。朦胧记得麦、秋两季秋收后,按人七劳三分配原则分一部分粮食,剩余部分国家统一采购,然后国家统一销售,每家每户统一发放供应证。每人每月多少斤粮食,成年人多少,未成年人多少。粗粮占比多少,细粮占比多少。地瓜干多少钱一斤,玉米多少钱一斤,小麦多少钱一斤,都有明文规定。粮油由粮所销售,火柴、糖、盐由供销社凭票供应,等等……一切都有国家配给,虽不充足,但基本生活也能满足。
随着水利设施完善,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化肥农药的不断增加,粮食产量逐年提高,人们的生活也渐渐好了起来。国家供应粮色也有了变化,地瓜干变成了玉米,小麦占比有了大幅提高,食用油也多了等等,总之生活越变越好。
至于一年出栏一两头猪,我们家做不到,我们村也很少有人做到,我们家养一头猪至少耗时一年零两个月,当然有专职放猪娃的户,养大小十几头猪,这种养殖方式主要是放养,圈养养不起,猪仔出生二十天后就得出售,否则会把东家吃破产。一般情况下,是每户养一头猪,长到120斤以上由国家食品收购站收购,不得私杀,猪肉凭票供应。这就是农村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统购统销的基本内容。
建国短短三十年,基础建设从无到有,水利设施基本配套,两弹一星成功发射,四个现代化的基本实现,人民生活的稳步提高,成功成为联合国五常之一。事实说明了建国三十年所取得的成绩,是艰巨的、伟大的,不容置疑的。
以上内容,凭记忆所写,若有不当,敬请谅解。
由网友 短视频创作黄罗汉 提供的答案:
答:我是老农民,经历过六七十年代,说一说那时的情况。
那时候农村都叫生产队,大队,公社,农民叫社员,国家不光有粮油棉定购任务,还有生猪禽类禽蛋交售任务,每户社员每年都要养猪2头交给国家收购站,上了120斤就叫满贯,叫一贯,可以卖了,150斤以上就叫二贯,价钱高几元一百斤,没有满一贯的国家不收,那时交通不发达,都是两人用专用猪架仔抬猪去卖,像抬伤员似的,一般早晨去卖猪,很多都是兄弟或者父子抬猪,叫"扛猪",累得汗流浃背,十分辛苦,那时人穷,缺衣少食,猪喂养也差,蔬菜及田间菜为主,一般一年或一年多才养成满贯,吃潲特别多,肚子特别大,很多猪当时称有140多斤,路上拉几次尿,到收购站时又达不到贯了,又要抬回家,真累人。
若卖上去了,收购站根据重量发肉票面票布票给社员,一般150斤两贯的能卖三十多元钱,还有3.5斤肉票,5斤面票,一丈布票的奖励,肉票可以去买便宜肉,大约3角5分一斤的样子,同样,面票布票可以买特价面和布。
也有些社员养三头的,多出一头可以卖高价超购,也可以自己宰杀,但要到大队开证明,交一元钱发票及税费,到市场上可以卖5角左右一斤的猪肉。
那时生产队没有化肥,全靠猪粪牛粪塘泥肥田,打农药也很少,一般是"六六六″农药粉为主,真的是生态粮食,但产量不高,五六百斤一亩,社员的猪粪卖到生产队,挑出栏来后由生产队会计测量,按方算分给社员,牛粪一般是生产队的,由几个老人放牛关牛,猪牛粪不光肥田松田,也养蚂蟥,所以那时水田里蚂蟥又多又大,因为全是扯秧和插秧,速度慢辛苦除外,足上小腿上有无数蚂蟥咬过,血流汩汩,不少人得了肌肉坏死病,黑黑的一大片,农村称为"老连疮"。
那时真苦,义务兴修水利修路外还要交粮交油交猪交禽交蛋等,一年到头没有休息还分不到几块钱,节衣缩食勤俭持家,丰衣足食如天方夜潭!
个人之见,皆为真人真事,不喜勿喷!
由网友 朱增林呀 提供的答案:
猪多肥多粮多,那时候国家号召养猪,一头猪就是一个小肥料厂。我们这里的农户大部分每年都能出栏两头猪以上,至少也要出栏一头猪。家家的猪圈都不空圈,一般都有一大一小两头猪。大猪出栏了,小猪也长到几十斤重了,赶紧再买一个小猪补圈。一方面养猪增加部分收入,二来增加了肥料。虽然每年出栏一两头猪,但农村的生活並不富裕,远远达不到丰衣足食。但出栏一两头猪确实解决了不少困难。一般人家,每年都要向国家交售一头猪,不但可以得到几十元到一百多元的现金,还能得到一百多斤的飼料粮奖励。对于一天工值只有四五角钱的农民,这些钱可是大收入,能解决一家不少零用。还有每户都要赶在春节前杀一头猪,不但解决过年吃肉,还能解决食用油的不足。不过那时侯农民养猪舍不得喂粮食,除了剩飯剩菜,就是野菜,餅粕,红薯藤蔓,下脚料等。由于精飼料少,猪长得也慢,大半年才能出栏。不过猪肉的味道比现在香多了。
由网友 小个子大叔9g3a 提供的答案:
我是六零后,依稀记得七十年代的事。七十年代,农民都在生产队挣工分,一般的家庭都养了两头猪,一头送公社食品站,一头自己家里过年,也有个别户没有猪过年的。
我家每年养两头猪,不是同时养的,分别关在两个猪栏里,较大的猪养到能送任务时,就送到食品站交任务<最小131斤>,小猪养到过年,大小都要宰;我家有七口人,父亲身体常年有病,一个劳动力不能正常挣工分,家里年年超资,过年要拿出一半猪肉还债,有些年头还了债,家里只剩下一腿猪肉了;家里兄妹都盼着过年吃餐饱肉,每年年前夜,父亲总叫我母亲拿十多斤瘦肉煮熟,然后切成大块大块的,团年饭桌上,一家人尽情大口吃肉,过了年以后,几乎又没有肉吃了,记得有一年中秋节,生产队分肉,本来排号分到二斤好瘦肉,可父亲硬是跟别人换二斤腰排肉,他说大人吃肥肉,小孩子不吃肥肉就吃个排骨,油油嘴子。那时候,穿的是补丁叠补丁,吃的是红薯,玉米等杂粮,哪里谈得上丰衣足食。八十年代,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以后,家里每年养了十多只山羊,最少养二头猪,一头大耕牛,一头母牛带着小牛崽,父亲的病也好多了,兄妹也大了,家里的生活也慢慢地好了。
我是小个子大叔,这只是我所记得我家的情况。
由网友 食为天老林 提供的答案:
我生在农村,是标准的60后,农民一年出栏一两头猪,是一种挣钱的手段,增加点收入,用于补贴家用,肯定不能算是丰衣足食。
我记得刚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是七十年代初期,由于兄弟姊妹四人,家里的生活是非常困难的,可以说是吃不饱,穿不暖!当时主要的生活来源,就是父母参加生产队的集体劳动,挣"工分",根据挣"工分"的多少,生产队给分配粮食,那时候也不让做生意,如果做小买卖,是会被管制的!
没有其他的经济来源,父母就会在猪圈地养一两头黑猪,当时农村还没有其他颜色的猪。目的就是为了卖钱,补贴家用。在院子里养一些鸡鸭鹅,收获"鸡蛋、鸭蛋、鹅蛋"以后,用来卖钱及处理关系送人(邻居家生小孩,或看病人)。
我记得特别清楚,我们家的主食,以地瓜干为主,最后吃一口玉米面饼子"封顶",菜主要以咸菜疙瘩为主,稀饭主要是玉米糊糊,过年吃饺子,白面夹着地瓜面二层皮包饺子,也只有在过年的时候能吃点猪肉,父母才能给我们做一身新衣服。所以,小时候就特别盼望过年……
过去的物质生活和现在没法比,现在吃喝不愁,鸡鸭鱼肉应有尽有,现在的生活才叫"丰衣足食"!只不过现在,人们的生活压力有点大罢了。我是食为天老林,望大家关注,留言评论!
由网友 牛八勾 提供的答案:
如果那也算丰衣足食的话,现在农村就是实现共产主义了。
听我这过来人给你掰扯掰扯。
六十年代每家每户都养一头猪还没有达到,因为吃的比较紧张,养的猪不是个个都养成的,如果中间猪生病死了,就没能力再养第二个了。到了七十年代吃的相对不紧张,每户都养的有,有养专门下崽的母猪的,也有一户养两头的,主要看家里人是否勤快是否有养猪经验。
那时候人吃的紧张,喂猪的就是刷锅水米糠和红薯秧子及野菜,长的慢的很,大部分一年出栏,有的一年也出不了栏。称之为"隔年猪"。
猪出栏后,卖给公社外贸的收购站,我记得好像一斤毛猪四毛钱左右,奖励30斤评价小麦。
猪还没有卖,卖猪的钱就安排好了,一家人一年的点灯吃盐孩子上学等一系列全指望它了。
我们这农民杀的猪都是养了六七年丧失繁育能力的母猪,杀了后绝大部分卖了,自己留一点肉和下水过年,谈什么丰衣足食啊!
现在大家天天说猪肉不香了,半年吃一次你看香不香,就像朱元璋怎么也喝不出翡翠白玉汤的味道了一样。想想当年我们吃死猪娃子肉就比现在的好肉香,我们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呀。
由网友 李德才21 提供的答案:
六七十年代,农村是每户一个猪圈,每年也出栏一两头猪,但农民真的没舍得吃上自家养出来的半斤猪肉,更没有丰衣足食!
提起这些事情,当年我正好在农村,我家猪圈养的猪,每天放学后,我们姐弟三人,还的去地里扒猪草,那时的我们家中,基本上顿顿都是玉米面主食,有时还的掺些干土豆渣子面,之于说猪,根本吃不上半两玉米面!
当时,我们全家人,全都穿着打补丁衣服,这还叫丰衣足食?
到了猪儿出栏时,我父亲赶着老牛车,车上拉着猪儿,去往县城的定点收购点,猪儿一过斤两,拿上那点可怜的卖猪钱,马上打道回家,城里只一个国营饭店,一碗肉面才八分钱,我父亲都舍不得给我们买!这些事情,至今我都记的十分清楚,而父母每天参加生产队集体劳动,更是早出晚归,累的都没个人模样,就那也天天吃不饱!生产队的好粮,优等粮,全都交给政府了,实际上,现在还有许多当年的老农民还活着,大伙问问,那叫丰衣足食么?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19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