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钉钉打卡机 提供的答案:
1. 杨慎:同光十三绝的提出者,自己也是其中一员,著有《古今诗话》等重要文学著作。
2. 顾起元:以其才情俊逸和诗文才华而闻名,是明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3. 吴宽:才华出众,在文学和政治方面都有卓越的贡献。
4. 杨基:以诗文才华闻名,被誉为"南国公子"。
5. 梁太冲:以其清新明快的作品风格和才情横溢而著称。
6. 刘基:以辞章之美和诗文才华而受到赞赏。
7. 陈淳:在诗歌创作和文学评论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
8. 毛应奎:擅长诗词和散文创作,被尊称为"小说大家"。
9. 邓石如:以其文笔纯正和才情出众而著称。
10. 王景文:以其卓越的才华和多产的作品而闻名。
11. 杨时:以其文笔清新、诗风豪放而受到赞誉。
12. 张岱:以其文学造诣和政治声望而被认为是当时的文坛领袖人物之一。
13. 杨维桢:以其辞章之美和才情横溢而著名。
这些文学家在明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们的作品和贡献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由网友 国粹繁荣绚丽日 提供的答案:
在京剧形成200多年历史长河中,舞台上曾涌现出一大批成就卓著、声名显赫的艺术巨匠和表演大师。他们在继承前人艺术成就基础上,广征博采,勇于探索并不断改革创造,从而形成了风格各异的演唱特点,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艺术流派。
而"同光十三绝",系京剧前后"三鼎甲"(亦称前后三杰)程长庚、张二奎、余三胜;孙菊仙、谭鑫培、汪桂芬以后;於清.同治、光绪年间,被梨园内外所公认的十三名博采众长,兼容并蓄,改革创新既吸收借鉴汉调、秦腔、弋阳腔、南北昆、京腔等融为一体的"皮黄戏"表演艺术家们。
即:郝兰田、张二奎、梅巧玲、刘赶三、余紫云、程长庚、徐小香、时小福、杨鸣玉、卢胜奎、朱连芬、谭鑫培、杨月楼等。
他们各流派的展现,曾使舞台呈现出争奇斗艳、群芳竞辉的繁荣景象,也将京剧表演艺术不断推向新的高峰。如老生行,演唱沉雄朴实,表演凝重的程长庚(派);行腔婉转缠绵,表演庄重而秀丽张二奎(派);以腔取胜、唱法中和的谭鑫培(派);而"谭派"则为须生之冠,舞台上曾出现"无声不学谭"的盛况。如小生行,演唱挺拔俏丽,表演上具有儒雅兼英雄之气,亨有"活周瑜"之称的徐小香(派),对后人影响极大。如旦行,擅演旗装戏的梅巧玲(派),造就了后来的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演作俱精,人称"第一青衣"的时小福(派);青衣花旦皆通,擅长"跷工"的余紫云(派)。如丑行,表演敏捷,善临场发挥,戏路宽广,尤以"彩婆子"最出色的刘赶三(派),为早期的杰出"文丑"名伶。
"同光十三绝",虽绝代久远,但冠出当代。他们技艺超群,无与伦比。
关于其他表演艺术老前辈的"故事",已在以前的"小文"中简略解答过,由于时间的关系,现故不在此赘述了。
由网友 环球风景晨星 提供的答案:
同光十三绝,是指清代同治光绪年间的十三位著名戏曲演员,以及描绘他们的画作。这十三位演员分别是:
- 张胜奎:老生,擅长演绎《一捧雪》中的莫成等角色。
- 刘赶三:丑,擅长演绎《探亲家》中的乡下妈妈等角色。
- 程长庚:老生,擅长演绎《群英会》中的鲁肃等角色。
- 时小福:青衣,擅长演绎《桑园会》中的罗敷等角色。
- 卢胜奎:老生,擅长演绎《空城计》中的诸葛亮等角色。
- 谭鑫培:武生,擅长演绎《恶虎村》中的黄天霸等角色。
- 郝兰田:老旦,擅长演绎《行路训子》中的康氏等角色。
- 梅巧玲:旦,擅长演绎《雁门关》中的萧太后等角色。
- 余紫云:旦,擅长演绎《彩楼配》中的王宝钏等角色。
- 徐小香:小生,擅长演绎《群英会》中的周瑜等角色。
- 杨鸣玉:丑,昆曲演员,擅长演绎《思志诚》中的明天亮等角色。
- 朱莲芬:旦,擅长演绎《玉簪记》中的陈妙常等角色。
- 杨月楼:须生,擅长演绎《四郎探母》中的杨延辉等角色。
他们对京剧艺术做了很多贡献,例如:
- 张胜奎和卢胜奎是京剧老生行当的开山鼻祖,他们创立了京剧老生唱腔和表演风格,被称为"张卢派"。
- 刘赶三是京剧丑行当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表演上注重刻画人物性格和情感,而不仅仅追求滑稽效果,被称为"刘派"。
- 程长庚是京剧老生行当的领军人物之一,他在唱腔上吸收了昆曲、秦腔、豫剧等多种戏曲元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被称为"程派"。
- 时小福是京剧青衣行当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表演上注重刻画人物气质和神态,而不拘泥于传统规范,被称为"时派"。
- 谭鑫培是京剧武生行当的开山鼻祖,他在表演上注重刀马功夫和气势,而不仅仅追求花招,被称为"谭派"。
- 郝兰田是京剧老旦行当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表演上注重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而不仅仅追求外在形象,被称为"郝派"。
- 梅巧玲是京剧旦行当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表演上注重刻画人物的情感变化,而不仅仅追求唱功,被称为"梅派"。
- 余紫云是京剧旦行当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表演上注重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而不仅仅追求美貌,被称为"余派"。
- 徐小香是京剧小生行当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表演上注重刻画人物的风度和气质,而不仅仅追求娟秀,被称为"徐派"。
- 杨鸣玉是昆曲丑行当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表演上注重刻画人物的喜怒哀乐,而不仅仅追求逗趣,被称为"杨派"。
- 朱莲芬是京剧旦行当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表演上注重刻画人物的情感细腻,而不仅仅追求华丽,被称为"朱派"。
- 杨月楼是京剧须生行当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表演上注重刻画人物的气概和风格,而不仅仅追求威严,被称为"杨派"。
由网友 枫火联句 提供的答案:
清光绪年间,画师沈蓉圃以彩色绘制同治、光绪时期的十三名昆曲、京剧著名演员的剧装画像,传世以后,称为"同光十三绝"。画中绘老生4人:程长庚饰《群英会》之鲁肃,卢胜奎饰《战北原》之诸葛亮,张胜奎饰《一捧雪》之莫成,杨月楼饰《四郎探母》之杨延辉。武生1人:谭鑫培饰《恶虎村》之黄天霸。小生1人:徐小香饰《群英会》之周瑜。旦角4人:梅巧玲饰《雁门关》之萧太后,时小福饰《桑园会》之罗敷,余紫云饰《彩楼配》之王宝钏,朱莲芬饰《玉簪记》之陈妙常。老旦1人:郝兰田饰《行路训子》之康氏。丑角2人:刘赶三饰《探亲家》之乡下妈妈,杨鸣玉饰《思志诚》之闵天亮。
这幅画的面世,正值京剧盛世的历史时期,这对了解当时演员的扮相、服饰及前辈艺术家的风采,是极为珍贵的文献资料。现将"同光十三绝"所绘之演员和他们扮演的角色,按生、旦、丑行当分别介绍。
由网友 卢卡斯粉 提供的答案:
同光十三绝,全称同光朝名伶十三绝。清光绪年间,画师沈蓉圃以彩色绘制同治、光绪时期的十三名昆曲、京剧著名演员的剧装画像,传世以后,称为"同光十三绝"。画中绘老生4人:程长庚饰《群英会》之鲁肃,卢胜奎饰《战北原》之诸葛亮,张胜奎饰《一捧血》之莫成,杨月楼饰《四郎探母》之杨延辉。武生1人:谭鑫培饰《恶虎村》之黄天霸。小生1人:徐小香饰《群英会》之周瑜。旦角4人:梅巧玲饰《雁门关》之萧太后,时小福饰《桑园会》之罗敷,余紫云饰《彩楼配》之王宝钏,朱莲芬饰《玉簪记》之陈妙常。老旦1人:郝兰田饰《行路训子》之康氏。丑角2人:刘赶三饰《探亲家》之乡下妈妈,杨鸣玉饰《思志诚》之闵天亮
同光十三绝
第一排,左起
第一位,张胜奎:老生,《一捧雪》中的莫成。
第二位,刘赶三:丑,《探亲家》中的乡下妈妈。
第三位,程长庚:老生,《群英会》中的鲁肃。
第四位,时小福:青衣,《桑园会》中的罗敷。
第五位,卢胜奎:老生,《空城计》中的诸葛亮。
第六位,谭鑫培:武生,《恶虎村》中的黄天霸。
第二排,左起
第一位,郝兰田,老旦,《行路训子》中的康氏。
第二位,梅巧玲:旦,《雁门关》中的萧太后。
第三位,余紫云:旦,《彩楼配》中的王宝钏
第四位(全画中心位),徐小香:小生,《群英会》中的周瑜。
第五位,杨鸣玉:丑,昆剧《思志诚》中的明天亮。
第六位,朱莲芬,旦,《玉簪记》中的陈妙常。
第七位,杨月楼:须生,《四郎探母》中的杨延辉。
由网友 食饭讲故事 提供的答案:
我是食饭,我来回答。
同光十三杰一般是指早期京剧的重要代表人物。
所谓的"同光十三绝",其实来自于一幅工笔肖像画。
画者应该是民间的画师,署名为沈容圃,他似乎是资深戏迷,创作了很多戏曲工笔画,影响最大的就是这幅由十三位京剧演员组成的长卷--《同光名伶十三绝》。
下面对这十三位京剧艺人和饰演的角色,由左至右依次介绍一下:
郝兰田,《行路训子》中的康氏。
张胜奎,《一捧雪》中的莫成。
梅巧玲,《雁门关》中的萧太后。
刘赶三, 这个真是不熟悉,抱歉。
余紫云,《彩楼配》中的王宝钏。
程长庚,《群英会》中的鲁肃。
徐小香,《群英会》中的周瑜。
时小福,《采桑》中的罗敷。
杨鸣玉, 又一个不知道。
卢胜奎,《战北原》中的诸葛亮。
朱莲芬,《琴挑》中的陈妙常。
谭鑫培,《恶虎村》中的黄天霸。
杨月楼,《探母》中的杨延辉。
这其中对后世影响比较大的有:青衣梅巧玲,他的长子梅雨田是著名琴师,有"胡琴圣手"的称号。次子梅竹芬,其子就是"四大名旦"之首,梅兰芳。
程长庚:早期徽班进京的代表人物,对京剧表演的定型和发展打下了基础,同行尊称他为"大老板"。
谭鑫培:京剧届有"梨园汤武"之说,"汤"指的就是谭鑫培("武"是另一位京剧大师"通天教主"王瑶卿),谭鑫培对老生的声腔进行了改良,使之更富韵味和表现力,他也是京剧音韵的奠基人之一。
杨月楼:以"猴戏"闻名,外号"杨猴子"。其子杨小楼是我国最著名的武生演员,与梅兰芳、余叔岩合称"京剧三大贤",并被尊称为"武生泰斗"、"国剧宗师"。
这里要特别说明一点,所谓的《同光名伶十三绝》中的十三杰并没有重要的净行代表。
事实上,这幅长轴最早出现于日伪时期,在1943年由北京琉璃厂的一位周姓老板无意中获得,在此之前,从未有关于这画的任何记载和传闻,有点凌空出世的味道。
它的真伪性一直存在着争论。
由网友 Justi 提供的答案:
同光十三绝是指明朝大文学家杨慎所作的十三篇文集,这些文集被誉为"同光十三绝"。以下是这些文集的名称:
- 《临江仙·赤壁怀古》
- 《虞美人·听雨》
- 《卜算子·咏梅》
- 《青玉案·元夕》
-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 《临安春雨初至·都城南陌》
- 《破阵子·春景》
- 《钗头凤·世情薄》
- 《浪淘沙·北戴河》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满江红·送饯东洲》
- 《念奴娇·赤壁怀古》
以上十三篇都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其中最著名的是《临江仙·赤壁怀古》、《青玉案·元夕》、《破阵子·春景》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些文章在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杨慎不仅是明朝著名文学家,也是历史学家和文化评论家。他的作品描绘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官场生活、民间风俗、人物形象等等。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后来的文学、历史学和文化研究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除了其作品的贡献外,杨慎的传记也让人们对他和他的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例如,他的作品有时候显得婉约,有时候则充满激情,这一连串矛盾之处背后代表了杨慎自己个性的复杂性。同时,他的一生中也经历了许多戏剧性的事件,包括出逃、废黜、兵变等等。所有这些事件都给杨慎的作品注入了更为深刻的内涵和意义。
总之,同光十三绝是杨慎的代表作品,这些作品对于文学史的发展和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都有着重要的贡献。杨慎作为明朝著名文学家,其创作精神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启示。
由网友 雁斌思语 提供的答案:
"同光十三绝",即是指晚清同治、光绪年间十三位著名的戏曲演员。目前认为最早来自于三六九画报社《同光朝名伶十三绝传略》,并有画家沈容圃的著名绘画(此画真伪尚待考证)。那么,这些名角儿都是谁?
沈容圃的《同光十三绝》
谭鑫培(1847—1917),鼎鼎大名的"小叫天",湖北省武昌县人,京剧演员,"谭派"创始人,"余派"也是由"谭派"发源而来。1905年,谭鑫培拍摄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去世后梁启超专门作对联纪念。
时小福(1846-1900),青衣演员,祖籍苏州府吴县。堂号绮春。有绮春主人之称。也曾为清朝内廷供奉、清宫教习。唱腔中有徽调色彩,号称"天下第一青衣"。代表作有《二进宫》、《玉堂春》等。
程长庚(1811—1880),名椿,字玉珊,安徽省潜山县人。清代徽剧、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早年出身徽班,道光二年(1822),随父北上入京,始以《文昭关》《战长沙》的演出崭露头角,后为三庆班老生首席演员。在京剧第一代人物中位列"老生三杰"之首。同治年间程长庚入宫做内廷供奉。曾任"精忠庙"庙首,三庆、春台、四喜三班总管。程长庚被誉为"徽班领袖"、"京剧之父"等。
刘赶三(1817-1894),本名保山,小名羊三儿,天津人。因唱功厉害,时常一日连赶三场表演,故人称"刘赶三"。慈禧太后对其十分喜爱,常请入宫中表演。
杨鸣玉(1815-1894),原名杨金,扬州人早年学习昆曲,后改唱京剧。以武戏和丑角而闻名界内。
杨月楼(1844-1890),本名久先,安徽怀宁人,常演老生、武生,在猴戏上也颇有造诣。曾与富商千金韦阿宝的恋情而引发了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杨月楼奇案"。代表作有《打金枝》、《四郎探母》等。
张胜奎(生卒年月不详),又名张奎官,北京人,曾于戏曲名班"四喜班"演出多年。唱腔流利曲折。精于说白、做工。其念颇带情感,做派神态逼真,代表角色为《一捧雪》之莫成。
卢胜奎(1822—1889),老生演员,安徽人(一说江西人)。绰号"卢台子"。早年科举受挫于是专门唱戏。入剧界取"胜奎"为艺名。名角儿谭鑫培常与他配戏,做功身段亦受其影响。卢胜奎也是最早的京剧剧作家。
徐小香(1832—1912),原名馨,号蝶仙,苏州人。出身昆曲小生,后拜在曹眉仙门下。成名后长期在"三庆班"与程长庚合作,据说两人相互学习,互为师友。晚年退出戏坛醉心于书画。代表角色为《群英会》中的周瑜。
郝兰田(1832—1872)安徽怀宁人,京剧老旦的奠基者之一。早年学习青衣,后改行老生。据说有老生之戏则无一不会。
朱莲芬(1837—1884),昆曲旦角。字水芝,号福寿。早年学习昆旦,尤精昆曲。同治年间入四喜班,名重一时。代表作《刺梁》、《思凡下山》等。
余紫云(1855—1910),谱名科荣,又名培寿,青衣演员。其子余叔岩是余派老生创始人。唱功精湛,京剧旦角表演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代表作为《昭君出塞》。余紫云还对古玩颇有兴趣,一度经营文玩店。
梅巧玲(1842—1882),梅兰芳祖父,正名芳普,字筱波,早年命运多舛,出生于一个贫困家庭,一度遭遇拐卖。11岁入福盛班学习京剧,在业界极有人缘。余紫云即为其弟子。
他们对于中国的戏剧发展功不可没。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19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