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秦宝海9 提供的答案:
三十年前的三伏天,虽没有电扇,没有空调,可是,人们也都照样活过来了,那时的气温,我觉得比现在还热。
不知道为什么,三十年前,雨水特别多,三五天就要来一场大雨,雨过后,空气便像大蒸笼一样,热的人们都喘不过气来,不过,还好,那时有成片的树林,人们吃完午饭或晚饭后,就去小树林里乘凉。
很多的家庭,都在房顶上搭个小帐篷,吃完晚饭后,就去房顶上的小帐篷里面休息,因为是在房顶,所以,还是比较凉快的。
再有,就是大家吃完晚饭后,都去街上待着,或十个人一伙,或八个人围一圈,中间点燃一堆篝火,(就是用艾草捆绑的艾草把)用来驱赶蚊子,这样的话,大家都能待上两三个小时,等夜深了凉快了,再回屋睡觉。
大人们晚上去河里洗澡,那是最惬意的了,泡在那潺潺的河水里,那真叫一个爽啊。不过,孩子们是不准去的,怕出意外。
那年代,连把扇子都买不起,人们便用高粱叶子绑在一起,用来当蒲扇用,一个个夏天,就这样过去了。
图片源于网络
由网友 文行天下123 提供的答案:
我是七零后,三十年前,我过三伏天的时候,还历历在目,那个时候,我们这里已经有了电了,条件好的家庭,有安装电风扇的了,但是因为我家里条件差,还买不起电风扇,更不用说空调了,那个年代,知道空调这种东西得老百姓都不多…三十年前,我初中已经毕业了,记得毕业后的第一个三伏天,我去了附近的一个建筑工地,当起了小工,每天天刚亮就来到工地上,搬砖推土,和泥搅拌,每天的汗水都流了不知道多少,热了就喝水,就着自来水龙头一顿痛饮,一天估计能喝五十斤的一大桶自来水,手上也磨起了血泡,于是,就戴着手套继续干,晚上回到家,老妈疼的直哭,边给我涂紫药水,边说不让我去了,但是,第二天,我又带着手套继续去了工地,作为一个男子汉,咱不能让人瞧不起,虽然又苦又累,但是心里蛮开心的,最起码能挣到钱了,虽然干一天,十二小时,只能挣五元,并且还欠着…晚上的时候,因为天气太热,大人小孩们,都在外面乘凉,每人一手一把蒲扇,小时候,我就喜欢给奶奶扇蒲扇,奶奶坐在椅子上,我站在她身后,用力扇,凉风习习,奶奶得意的和邻居说,还是我孙子疼我,不过,扇一会,她就会要过蒲扇,怕我累着,就让我做在一边,她再扇…睡觉时,家里没有风扇,于是就打开窗户,通风透气,窗头放一把蒲扇,热了就扇一会,那个时候,家里的炕上都喜欢铺雨布,因为雨布不怕汗水侵泡,睡着后,汗水流在雨布上,有时候,一起身,后背粘的雨布哔哔响…偶尔也能吃冷饮,那个时候,冰棍五分一块,一毛三根,我们小孩子,偶尔也能吃上一根,家里种的西瓜,摘回来,扔在井里,泡一泡就是最好的避暑美味…三十年前,没有风扇,没有空调,我们七零后,也不知不觉过来了,不像现在的年轻人,一停电,空调不转,就觉得没法活!人,没有受不了的罪,也没有享不了的福!
由网友 何处有芳草 提供的答案:
三十年前,八十年代的三伏天,许多农村当时还没有通电,因此那是没有电扇,没有冰箱,更没有空调。那么,那个时候,人们是怎么熬过来的呢?作为六零后,芳草给大家讲一讲自己的见闻和经历。
那时候,没有机械,农民种地很辛苦。"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就是三伏天农民辛勤劳作的真实写照。为了防暑,草帽、毛巾和凉水是人们田间防暑降温的标配。有时遇上到田间地头买棒冰的小孩,男人们也会毫不吝啬,买上几个,让全家清凉一下!
中午收工回来,吃一顿凉面是最惬意的美食。把擀好的面条和洗好的红薯叶放进锅里,煮好后放进凉水里冰两遍,倒上用蒜头、麻油调好的蒜汁,一大盆凉面顷刻全无。如果再加上黄瓜、鸡蛋皮,那绝对是一顿美食。有条件的家庭,饭后会吃上几块西瓜,心里别提有多爽了!
下午从地里回来,男人或女人们都会拿好衣服,带上小孩,不约而同地来到村前的池塘或者村后的小河痛痛快快地舒舒服服地洗一个澡,冲去一天的汗土和疲惫。男人们在池塘的这边,女人们就到池塘的那边。人们一边洗澡,一边聊天,池塘和小河到处都是欢声笑语!
晚上睡觉,天气炎热怎么办?吃过晚饭,把院子打扫干净,铺上凉席,扇着蒲扇,就可以舒舒服服地大睡一觉。没蚊虫吗?劳累了一天,进入梦想的人们早已没有感觉。往往第二天早上都被蚊子咬成了"大花脸";有条件的,放好竹床,支好蚊帐,自然高枕无忧了!
三十年前的三伏天虽然条件简陋,但那时的农村人依然朴实快乐。时过境迁,现在条件好了,可许多人依旧怀念那清贫而快乐的夏天。不是吗?(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由网友 靚JL1399288 提供的答案:
北方80后表示这样度过(关中平原):
早上烧一大锅开水,给大壶里灌满,凉着喝一天;早饭多烧绿豆或红豆稀饭,必须烧稀,早上吃过后,留着午饭前再喝;凉调饸饹、凉粉、鱼鱼,或浇臊子,吃完不冒汗;小麦换几袋西瓜,先杀开吃两个,再给水瓮或水桶泡上一两个;拨浪鼓一摇,家长给娃娃几毛钱,或拿几个板鞋去换几根冰棍,回来全家一块吃;家长去合作社买回来香槟,起开倒杯子全家喝。
大树下面好多人一起聊天扇扇子;院子晒一大盆水,等太阳下山后,坐到院子脱光洗个热水澡,舒服又凉快;提几桶水,给院子泼水、洒水,或用水管给水泥地面冲水降温;晚上先睡在露天院子或平房顶上、蒲扇扇蚊子、教娃娃看星星,等凉天再回屋里睡,有时露天睡一晚……
由网友 小月爸加油吖 提供的答案:
三十年前,虽然那个时候我才几岁,但那个时候的夏天三伏天是怎么度过的,还是记忆犹新的。
小时候,住农村,那个时候,别说空调了,就电扇都没几家有的。那个时候,我们才通上电,唯一的电器就是电灯了。因为才通电,农村电网也不稳定,时常停电。那个时候的夏天,除了正午,我觉得也没现在那么热。因为农村树多,车少,空气好。
七月中旬搞完双抢,农活也基本告一段落了。到了下午四五点,老爸会带我们去村子里的池塘游泳,村里为了方便大家洗冷水澡,在池塘边放了几条大轮胎。大人们都懂水性,可以在池塘里游来游去,小孩子就三三两两趴在轮胎上,旁边有大人照看,防止溺水。洗完冷水澡,就把当天的衣服洗了。晚上,大人会把家里的竹床搬出来,然后点上艾草驱蚊。为了丰富农村生活,有两家人买了黑白电视机,大家就围在一起边乘凉边看看电视。别说,那个时候的农村人还是挺团结和睦的。到了深夜,外面还有一丝丝凉意,大人们就把我们叫醒,各回各家睡觉。
一晃三十年了,还是小时候好,民风淳朴,虽然天气炎热,我们也能在没有空调电扇的情况下度过炎炎夏日,挺好的。
由网友 许科云 提供的答案:
1⃣️听老辈们讲述没有普及电的年代,也就没有电风扇,百姓们的住房又时兴是前面小窗户,而后面没有窗户,主要是防盗作用(既无纱门也无纱窗)、为此这种茅屋就像窑洞冬暖夏凉。但是到了三伏天还是热得要命。百姓们有个习俗,晚饭前打扫好院子,泼洒河水降温。前辈人的蚊帐料子都是一种土麻手工织造起来的布既厚又密,关上蚊帐闷得透不过气来,打开蚊帐到处是蚊子、实在热得受不了,只能露宿室外。
2⃣️由于没有多余的蚊帐,只能搁长匾,在上风点上碎草才有浓烟薰蚊子,最苦的是父母,在暗黑的环境里,引导孩子仰望天空数星星,讲述哪颗星叫什么名字、通过时间的推移,看到北斗七星总是围着北极星改变方向旋转,看到牛郎星(银白色)、织女星(金色),说牛郎挑石头,织女挑灯草,银河风大灯草阻力大,织女负重而脸红了!
3⃣️做父母的还得为孩子用芭蕉扇拍蚊子兼扇风,那些年月百姓过的农耕田园生活,没有电照明,又要节省蜡烛或火油照明,只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所以夜晚的时间充足,村上的好多人爱串门聚集谈天说地,总要聊到有了夜露等天气凉爽后才肯回家,可是时间已达半夜了!
谢谢!
由网友 梅花数点 提供的答案:
我记得我小时时候,真的没有感觉三伏天有多热,也许是我忘记了。
因为那个时候,我住的是窑洞。就是在土质好的涯面上往里打一个洞,不需要太多的材料,只需按个门窗就可以了。好像和陕西的窑洞差不多吧!
那个窑洞真的特别好,因为太阳晒不到,特别凉快。天气越热越凉快,如果你没住过窑洞,刚到门口还不能马上进去,要在门口稍微待一会再进,要是贸然进去,就感冒了,因为越往里走越凉。
中午的时候,大家也不睡觉,都聚集在门口的胡同里乘凉。因为门口那个胡同两边都是一排排房子,所以坐在那个胡同口那个前后风吹着特别凉快。
每天中午大家吃过午饭,我大妈二妈还有奶奶和我们这些小孩子人坐在胡同口,我们小孩搓麻绳,搓的一串一串的挂在那里。大人纳鞋底,大一点的姑娘纳鞋垫绣枕头。大家坐一起边干活边说笑好不热闹。下午三四点的时候,大人们才收拾收拾下地干活去了。
后来我们家在村外盖了四间土房子搬出去了。在村外的岭上也更是凉快。因为我们家是土房子,所以夏天的时候也特别凉块,晚上睡觉还要盖被子。
记得那年地质勘测队在我们村里干活。 每天中午就到我家来休息。中午的时候,我和我妈还有临家大妈,就坐在我们家的柿子树下面纳鞋底,做布鞋。
记得那个时候特别爱下雨,一下就是10天半个月,有时候甚至下一个月。把气候都下凉了。我那爱串门的父亲经常穿着厚厚的外套去村里聊天。我妈怕冷把秋衣都穿上了。
每次下雨后,我们村子池塘里的水就满了。每天晚上,蛤蟆的叫声此起彼伏,吵得人一晚上都睡不成觉。
雨过天晴,我们都拿着衣服去池塘里洗。因为那个时候我们那里严重
山沟里去挑,所以脏衣服我们都是攒在一起,下雨了才到池塘里去洗。牛羊喝的也是池塘里的水。
记得那个时候也没有买过扇子,我们上学的时候如果太热了,就用硬纸叠个纸扇子扇扇。反正那时候我记得我们家本上没有买过扇子。更别说电扇了,空调根本没有听说过。
后来我结了婚。离开了我们的老家。嫁到一个平川的地方。我婆家比我妈家还要热一些。我婆家盖的是木房子。夏天的时候有些热。那个时候没有空调也没有太阳能,不能洗澡,每天晚上我们就烧一大盆热水,坐在盆子里洗一下,然后大家就在院子里铺一张席子,再铺个褥子,大家都躺在院子里睡觉。
有的人就把门口扫得干干净净,然后扔几张破席子,放几个大褥子,大家都躺在上面一排排,聊着天,任晚风徐徐吹过,一直聊到很晚了。才回家去睡。不知不觉,一个夏天就过去了。
也许那个时候柏油马路比较少吧,农村全是土路,那些热气一遇到下雨,就被地面的泥土吸收了,还有就是那时候汽车比较少,能坐上小车的,除了乡长书记,农村是几个村也看不到一辆车。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昨天从网上看,说是气候变暖给汽车排放的二氧化碳有关系。
你看现在,到处是柏油路,到处是汽车,尤其是城里,柏油路晒了一天,能把鸡蛋煎熟了。如果没有电扇和空调,真的能把人热死。尤其今年的三伏天,我老家这么凉快,这几天做一顿饭把衣服都湿透了。
特别怀念三十年前的时光,天热的时候,大家晚上坐在一起纳凉聊天,一把扇子不知不觉就赶走了炎热的三伏天。
,
由网友 沪茶客88 提供的答案:
三十年前的三伏天,那就是在1990年左右的时候,那时候虽然也热,不过好像温度没现在这么严重,那时候35度最高了吧?也只是偶尔有,大家都没有空调的,只有电影院有冷气的,家家只能是电风扇吹了,再有就是吃冷饮喝盐汽水,盐汽水大多数都是单位里带回家的,放冰箱冷藏一下再喝,估计也是没条件吹空调的,就是现在超过三十度也有很多人家开空调的,归根结底就是说,那时的人因为没享受过空调的感觉,所以也就过来了,现在有一种依赖感了,一热就开空调,时代不同了
由网友 春妮唠家常 提供的答案:
我是60后,小时候的三伏天也是这么热,孩子们身上、脸上都长痱子。人们防暑的方式也很多。
1、到井里提一桶凉凉的井水,里面放上人丹,甜丝丝的凉很是惬意。大人孩子拿起瓢子一阵豪饮,清凉无比。
2、大人孩子池塘里、小河边去冲凉。那时候雨水丰沛,水也没有污染,村前村后有的是池塘,小河的水常年潺潺流淌,大家随时随地可以冲凉解暑。
因为男女有别,所以男女自然分开洗澡的地点,互不影响,小孩子随意一些,没人在意。
3、天当被地是炕,那时睡觉可香了。午觉有的是树阴凉,铺上个席子就能解决 。往往是一边听着蝉鸣一边进入梦乡,有时蝉撒了尿一下子把人惊醒,翻翻身又接着睡去。
吃完晚饭,大家先是在大街上拿着蒲扇聊天,聊够了在院子里铺上草毡子,上面铺上褥子就是夏日最好的床。为了防蚊子,家家用蒿子拧成绳子点燃驱蚊,效果挺不错,就是烟大,有股难闻的味道。
躺在宽敞的大床上,看着满天亮晶晶的星星,听着奶奶讲的牛郎织女的故事进入梦乡。
睡到半夜雨来了 ,在大人们的呼唤声里,迷迷糊糊抱着褥子回屋,躺到炕上又接着去做刚才的梦……
那时条件那样艰苦,没有现在的电扇、空调但人们很少失眠。到了这个岁数还是怀念那个年代。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18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