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从来没人说刘邦是千古一帝,而说汉武帝是千古一帝?_汉武帝刘邦谁功劳大

由网友 读书悟道 提供的答案:

古代帝王,顺嘴一说,必少不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但历史上大有作为的皇帝并不止这几位,为什么他们总是被摆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上呢?个人认为,这其中涉及到一个评价的标准,人们是站在哪个角度上来评价的。

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成吉思汉、康熙帝等,这些被后人追捧的帝王,身上都有一个特点:能征善战,自然他们所创造的成就也是令人瞩目的,特别在疆域上,后人从他们身上能找到极大的存在感和自豪感。

此外,就是在他们统治期间,在政治和经济上是否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那么刘邦和刘彻,这两位帝王,一位开国,一位守业,在人们心中的评价有何差异呢?我们从两个方面来了解一下。

对外征战

刘邦是布衣天子,像他这样的出身,能混到帝王的份上,直到1500年后,才出了另一个贫民帝王朱元璋,如果按时间算,刘邦才是真正的"千古一帝"。

从对外战争上来看,刘邦打得是天下,攻城略地都是为了建立自己的地盘,而刘彻的对外征战既为尊严而战,又是为和平而战,同时也扩充了疆土。

刘邦在地盘争夺战中,最大的对手就是项羽,因此,他所经历的最大争战就是楚汉争霸赛,历时4年。这场战争的含金量并不低,或者说大多数历代开国皇帝的地盘战含金量都不低,但相对于边疆异域来说,也可说成是"内斗"。

相比之下,汉武帝的对外征战就不一样了,对匈奴的征战,他所解决的是长期以来的历史遗留问题。在他之前的汉代帝王,对匈奴采取的都是"和亲"政策,这项政策也不能说没作用,但只治标不治本,匈奴人娶了汉家姑娘之后,还是改变不了土匪的本性,该抢就抢,该拿什么拿什么,也没显示出多少客气。

在文帝、景帝时,匈奴人还越过了边境,将侵略范围扩大到了辽西、河北、山西上和陕西等地,令京都长安都不得安宁。更离谱的是,他们还想把华北平原变成他们的大草原,并且想得很美,奴役汉人来为他们放牧。

刘彻是一个具有雄才伟略的帝王,不仅有着个人的雄心壮志,而且国内的经济条件也达到了对外争战的要求,再说他手下也有一批能征善战的武将,比如卫青、李广、霍去病、韩安国等。

但是刘彻大概也没想到,由他开启的这场尊严之战,持续了44年之久,其中关键性的战役进行了三次。

公元前127年,匈奴人入侵上谷、渔阳两地,汉武帝派出了卫青、李息迎战,结果汉军大获全胜,一举夺回了河套地区。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又派出了霍去病远征陇西,匈奴军不敌,汉军勇猛,一直 追击到了匈奴人的老巢,还俘虏了4万余人。从此,刘彻在此设郡,甘肃从此正式划入中国的版图。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第三次远征匈奴,大将是卫青、霍去病等,这次出征匈奴彻底被汉军摧毁,并造成了匈奴的分裂。

最终,汉武帝笑到了最后,而且他的野心还没有止步,赶走了匈奴,他继续开疆扩土,派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了与新疆及更远地区少数民族的联系,并确立了西汉对西域的宗主地位。

打通西域后,"古丝绸之路"也随之通了。之后,武帝还平息了闽越和南越的叛乱。经过40多年的争战,西汉的领土达到了空前的辽阔。新疆、甘肃西部都划入中国版图,东北的疆域也延申到了浑江、鸭绿江流域。一个强盛的帝国在世界上划下了浓重的一笔,汉武帝也威震四方。

所以,从对中国版图的建立,以及与对外沟通的角度上来看,确实是汉武帝更胜一筹。

治国方面

说完了武功,咱们再来说说这两位帝王的文治如何?

刘邦建立西汉后,他得到的江山实际上千疮百孔,秦政的苛政,十来年的战乱,导致了人口锐减,经济凋敝的局面,再加上饥荒,流民和乞丐随处可见。

当了皇帝的刘邦,从马上下来要做得第一件事就是休养生息,减轻徭役、赋税,裁减军队,鼓励生育,劝农重桑,并鼓励私人工商业。

为了营造一个安定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对于匈奴的袭扰,刘邦采用了"和亲"政策,并赠送大批财物,以此来缓和与匈奴的关系。

经济方面问题解决了,刘邦还着手在政治上巩固皇权,他注重从礼仪制度和道德观念上教化臣民,比如刘太公见了刘邦,也要以臣下之礼拜见他。

此外,刘邦还重点清理了一批他认为不安全的诸侯王,这些人都是跟随刘邦一起打过天下的猛将,凭着军功加官晋爵,在军中威望很高,一旦有二心,那就是刘邦的大患。

于是,刘邦花费了巨大精力来铲除这些"功高震主"的王候,不过,最后,刘邦还是死在了这些王侯当中,英布被逼反后,刘邦在平叛此次叛乱中,不幸中了流矢,回去没多久便去世了,一代杰出的政治家最终还是没有逃脱权力的博弈战。

到了武帝之后,西汉已经历过四代帝王,特别是经过"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其经济已非常繁盛,国库充足,百姓安居乐业。不过在这种繁荣的背后,长期潜伏的各种矛盾也逐渐激化了。

比如,一些农民为逃税而脱了户籍,政府无法管理;地方豪强的势力膨胀,严重影响到了国计民生;还有曾被打压过的诸侯王也不安分了,等等。

为解决这些问题,加强管理,刘彻通过选拨,任用了一批儒生,大力提倡儒学,并接受了大儒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这一决策对后世封建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在此之前,清静无为的黄老之学盛行,虽然它在定国安邦、休养生息的时代确实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但它早已不适应一个庞大而又进取的强盛时代了。

相比之下,儒学博大精深,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伦理等各个方面,特别倡导任政,是政治阶级在强盛时代统治百姓的最好武器,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也合了帝王的心意。

所以,汉武帝对内部的大一统,是从教育到用人到思想的大一统,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

此外,他也对朝臣进行了大换血,特别是削弱了丞相的权力,一举打破了传统出身等级的限制,任人为贤,重新构建了属于皇帝个人的权力机构,将内廷的事由皇帝亲自掌控。

对于诸侯王的威胁,他实行了推恩令,以律法的形式诏令所有诸侯王,将诸侯王手中的土地再次进行分割,分封给其子弟们,这样,诸侯国就越分越小,几代之后,也就没有威胁力了。这样也就解决了诸侯王对帝国统治的长期威胁。

在吏治方面也推出了监察御史,加大对地方官员的管理,得到了百姓的拥护。可以说,刘彻在政治方面的改革力度还是相当大的。

在经济方面,也推出了许多经济措施,比如将影响国计民生的盐、铁、酒等商品收归国有,严禁商人参与;再比如推行"平准令",随时平抑物价;推出"均输令"打击不法商贩,等等,不过民间工商业也受到了限制,导致商品经济停滞发展,这也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弊端。

由此,我们也看出,在治国方面,刘邦和刘彻都不是等闲之辈,都是马上马下游刃有余的帝王。只不过两人面对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不一样,因此做出的变革和应对措施也有很大差异。

但从对后世封建王朝的影响力来看,由汉武帝开创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思想影响深远,直到现在,我们仍身处其中,不可谓不是一项壮举。因此,汉武帝对后世的影响力还是要胜过刘邦。

综上所述,个人认为,汉武帝的影响力确实要胜刘邦一筹。

由网友 国家人文历史 提供的答案:

汉高祖刘邦的被低估或者说被忽视正是与汉武帝刘彻的被人称颂联系起来的,历朝历代,往往都会有那么一位君主由于英明统治而在青史上闻名,其余的君主或许也很出色,但被人们熟知或者称颂的往往是最有名、功绩最大的那位君主,汉武帝刘彻正是如此。换句话来说,汉高祖刘邦的功绩在一定程度上被汉武帝之功绩掩盖了光芒。

汉武帝在位期间,继承了汉代前几十年休养生息的成果,国力大大增强,有了开疆拓土、抵御外敌的资本和实力,汉武帝也恰恰有能力去开创足以流芳千古的事业。这一时期,以卫青、霍去病为首的将领在对匈奴的战争中接连取胜,改变了汉武帝之前皇帝(包括汉高祖刘邦)对匈奴的安抚政策,开始以绝对的军事优势碾压匈奴地区,把匈奴人赶到了漠北地区,保障了汉朝在中原地区的绝对权威。不仅对匈奴如此,汉武帝在位期间,疆土是往四面八方拓展的:于北方,北击匈奴,将边界推广到阳山一线;西北则设立河西四郡,将河西走廊地区纳入中原王朝的疆土;于南方,灭闽越,先后设立南海、郁林等九郡,拓展了疆土;西南则设立汶山、益州等七郡,版图超过秦代;东北设乐浪四郡,这些举措,大大拓展了汉朝的疆土,是汉朝国力达到顶峰的标志之一。

除了疆域的扩张,汉武帝在其他方面功绩也非常之大。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学说在此后两千余年的统治地位;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将王国权力收归中央;经济上改革币值、实行盐铁官营。这些种种,都是汉武帝在位时期创下的功绩,就对汉朝的意义和对此后历朝历代的意义而言,汉武帝的功绩从客观上来看是要超过汉高祖的,这也正是导致汉高祖虽然是汉朝创始之人却没有能拿到"千古一帝"称号的原因。

由网友 温读 提供的答案:

刘邦也是一位极其卓越的皇帝

刘邦从来没有被低估过吧,绝对是算得上是我国封建王朝最顶尖的一位开国皇帝了。

就算他没有秦皇扫六合汉武开拓疆土那样的可以炫耀的功绩

但是有一点足以让所有人佩服

一介布衣在古代封建礼制严苛的情况下,可以登顶九五之尊,开创两汉四百年王朝基业

两千年封建历史,前无来者,后仅有老朱

并且,刘邦作为西汉王朝的缔造者,从三尺长剑斩白蛇起义到一统天下,

仅仅用了七年。

刘邦公元前209年响应陈胜吴广在沛县起义,公元前206年首先入关推翻暴秦,后利用近五年时间消灭天下割据势力,于公前202年统一中国,建立汉朝。由此推断,一共花了7年左右。

这简直就是一个bug级的君主了。

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朱元璋)

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刘邦)

自古君王,秦有奋六世之余烈,晋司马氏千年世家之后,李唐千年世家之后,宋朝赵匡胤大权在握。

只有刘邦朱元璋,两个布衣,草根。

刘邦曾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把这两句话做到极致的就数刘邦了

雄才大略汉武帝

那么为什么从来没人说刘邦是千古一帝,而说汉武帝是千古一帝?其实这句话也是不甚严谨的,因为千古一帝的称号,是秦始皇的专属名词。

但是汉武帝也真的太厉害,用上千古一帝来形容它的伟大功绩,好像也说的过去

我们先来看两张图,第一张是文景之治时期西汉的疆域图

而这张图是汉宣帝时期的疆域图,汉武帝和汉宣帝的功绩,无需我多说了吧。

除却开拓疆土之外,汉武帝建立中央集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延续封建社会两千年。

汉武帝的穷兵黩武,到他晚年就开始民怨四起了。汉武帝死后,刘弗陵与霍光,这对君臣懂得休养生息,减轻赋税。

汉武帝之所以可以在史书上雄才大略和秦始皇并肩,不仅仅是因为有一个好的继承人懂得休养生息,更是有四十余年文景之治的底子。所以,想要成为汉武帝,只能前有文景做铺垫,后有刘弗陵做收尾。

没有文景之治,汉武帝可能成为了隋殇帝,没有刘弗陵,汉武帝就成了秦始皇。

一个是一介布衣仅用七年就可以登顶至尊之位开创两汉四百年基业的汉高祖刘邦

一个是罢黜百家尊儒术降服西域吞朝鲜雄才大陆青史可与秦皇并肩的汉武帝刘彻

如果真的想让我比个高下,我还是会选择刘邦。

为什么?

因为时势造英雄,秦始皇一统六国是因为奋六世之余烈,从秦孝公商鞅这对君臣开始变法,秦国六代贤君励精图治,才可以让秦始皇可以一统天下。

同样汉武帝也是,没有四十余年的休养生息文景之治的底子,汉武帝想要开拓疆土穷兵黩武?想都别想。

并且如果没有刘弗陵和霍光这对君臣的休养生息,减轻赋税,使武帝后期遗留的矛盾基本得到了控制,西汉王朝衰退趋势得以扭转,大汉怎有四百年基业?

所以,是历史的使命交给了他们,可以让他们青史留名。

而刘邦就不是。

一介布衣可以仅用七年登顶至尊,前文我也曾经说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把这两句话做到极致的就数刘邦了。

或者说,如果刘邦和刘彻对换,刘彻的功绩刘邦完全可以实现,但是刘彻就不一定可以在秦末乱世十八路诸侯中胜出,成为独一无二的那位王。

这就好比打牌一样,刘邦的牌面远远没有刘彻的牌面要好,虽然两人都赢了,但是你不能说刘彻赢得比刘邦多你就觉得刘彻比刘邦厉害。

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刘邦手里有多少筹码?汉武帝呢?

以上。

由网友 戈壁滩驼铃 提供的答案:

刘邦和汉武帝在历史功绩上应该是不分伯仲,甚至刘邦比汉武帝更胜一筹。那么后人的评价却把汉武帝称为"千古一帝",常说"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而忽略刘邦的历史地位。我想这应该是和汉武帝在军事上击败匈奴、征服西域等历史功绩,并且那一时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很多杰出人物有关系。

刘邦自从沛县起事以来,先是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与强大的楚项羽大军周旋,为自己赢得了喘息发展之机。其后,又独具慧眼和胆识,敢于独领一军西行入关。最终稳住了自己的根基,最后垓下一战,定鼎中原。

如果说秦始皇是历史先进制度的开创者,那么刘邦就是这些先进制度的继承者,并把秦朝的先进制度发扬光大,影响后世两千余年。他的伟大之处在于能够承上启下,使秦朝的一些先进制度得以延续。

汉武帝是西汉第七位皇帝,汉武帝在位期间得"文景之治"的便利条件,在政治上,创设中外朝制、刺史制、察举制,并且颁布了推恩令,加强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经济上推行平准、均输等一系列举措,并铸五铢钱;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创设年号,并且颁布了太初历。

汉武帝的主要贡献,应该是军事上的扩张政策。他先平定了南方闽越国的动乱。然后用军事手段代替屈辱的和亲外交政策,派出名将卫青、霍去病三次大规模出击匈奴,收河套地区,夺取河西走廊,封狼居胥,将当时中国北部疆域从长城沿线推进到漠北地区。他同时采用和平手段和军事作战,使西域诸国臣服,为后世西域并入中国版图奠定基础。并且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著名的古"丝周之路"。

汉武帝在位期间,任用卫青、霍去病、李广等著名将领,多次与匈奴作战,并在边境设郡开荒,重修秦长城。在几次与匈奴作战中,发现游牧民族的兵种多为骑兵,为了能够打败匈奴汉武帝开始组建起了骑兵,最终打败匈奴,实现了汉武帝"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伟大夙愿,为中华民族立下不朽功勋。

也许正是因为汉武帝的这种霸气侧漏的雄心和武功,使他给中华儿女留下深刻印象。并且那一时期涌现出许多历史名人,如:武将有卫青、霍去病、李广等名将;文臣有东方朔、张骞、司马迁; 女性有卫子夫、卓文君(和司马相如一起)等著名人物,使后世对他评价中超出刘邦,人们称他"千古一帝"。

由网友 凌烟阁主 提供的答案:

教员评价刘邦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

其实历史和问答命题开了玩笑。并不是"从来没人说刘邦是千古一帝,而说汉武帝是千古一帝。"相反有很多古人对刘邦的评价很高,几乎接近"千古一帝"这个概念,而汉武帝却没有这样高的评价。问答命题实际上这是个伪命题。

"千古一帝"这个词语是明朝思想家李贽创造出来的,是用来评价秦始皇的。原文是"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后来"千古一帝"这个词就成了秦始皇的代名词,属于秦始皇专用词汇。

当然秦始皇的功劳很大,完成统一的事业,开创官员任免制,地方实行郡县制,首创皇帝制度。

尤其是他统一的功劳,比如统一六国,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等事业,对后来华夏文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称他为"千古一帝"是恰如其分,李贽的评价十分中肯,后世人也肯定了秦始皇的功绩,所以"千古一帝"成了秦始皇的代名词,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

不过自媒体蓬勃发展以来,"千古一帝"这个词被滥用了,什么汉武帝,什么唐太宗,什么明太祖,什么康熙帝都跟"千古一帝"蹭上边了。

当然这些帝王的功绩还是够得上"千古一帝"的标准的,用就用了。不过有的人为了博取关注,竟然将隋炀帝也纳入"千古一帝"的范畴了。这就有点过分了。

他修建运河是有功的,唐人皮日休写诗说"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就肯定了修建运河的功劳。至于开创科举考试制度是有争议的,暂且不议。

如果修建运河就有功的话,历史最早修建运河的君王是吴王夫差,他主持修建了运河邗沟段,这段运河至今还在运行,而隋炀帝修建的隋唐大运河在南宋时期就彻底完蛋了。

如果以修建运河来说,吴王夫差岂不是开创者,那么他的功劳就比隋炀帝大多了。今天通航的京杭大运河是元朝时期元世祖忽必烈让郭守敬主持修建的。那么忽必烈也可以称为"千古一帝"了。

关键因素是隋炀帝拥有开皇之治的家业,却最后将江山社稷弄的分崩离析,将一手好牌打的稀烂,自己做了亡国之君,还有什么脸面称"千古一帝"。

话说回来,说问答命题是伪命题,那也是有原因的。毕竟开头教员对刘邦的评价就接近"千古一帝",至少证明并不是没有人评价刘邦千古一帝,此处不在赘述了。

当然刘邦也是称得上"千古一帝"的,就是他从布衣出身,提三尺剑平秦灭楚,开创了大汉四百年基业,从一个平民当上皇帝,本来就是开天辟地的事情。

他和他的功臣证明了陈涉的一句名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大一统王朝中也就朱元璋的经历和刘邦相似,不过那已经是刘邦去世一千五百多年了。

所以李贽评价:"汉祖之神圣,尧以后一人也。"其实这个评价总结一下就是"千古一人",已经很接近"千古一帝"的概念了。

李贽以前的人对刘邦的评价也很高,东汉史学家荀悦就评价刘邦从布衣平民出身打江山,八年之间就灭了秦朝和项羽,平定了天下,然后当上了皇帝。

由此称赞他"上古已来,书籍所载,未尝有也。"其意思和"千古一帝"差不多,不过他没有创造出"千古一帝"这个词汇。

荀悦:高祖起于布衣之中,奋剑而取天下,不由唐虞之禅,不阶汤武之王,龙行虎变,率从风云,征乱伐暴。廓清帝宇。八载之间,海内克定,遂何天之衢。登建皇极。上古已来,书籍所载,未尝有也。

当然不仅是国人称赞刘邦"千古一帝",连西洋人也称赞刘邦也是"千古一帝",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就评价刘邦:"人类历史上最有远见、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位政治人物,一位是开创罗马帝国的恺撒,另一位便是创建大汉文明的汉太祖刘邦。

古人对汉武帝的评价就没有刘邦这么好了,评价完全是批评,批评起汉武帝来还毫不客气。其焦点完全集中在汉武帝信任方士,求仙问道,甚至为了开疆拓土耗费民力,搞得国力空虚,民不聊生。

司马光就认为汉武帝自己穷奢极欲,用严刑峻法苛捐杂税对待百姓,大兴土木修建宫殿,贪图边功攻打四夷,而且巡游无度,导致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中,不得不当盗贼。他干的这些事和秦始皇没啥区别。只是他用人得当,赏罚严明,晚年悔改,做了导致秦朝灭亡的事情,却没有发生秦朝灭亡的惨剧。

司马光: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受忠直之言,恶人欺蔽,好贤不倦,诛赏严明,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

但是汉武帝攻打匈奴,百越,西南夷,开疆拓土,推行推恩令,盐铁专卖,独尊儒术,建立古代教育体系,实行王道大一统的政策,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虽然古人并没有用"千古一帝"来称赞汉武帝,不过他的功绩是彪炳史册的,所以班固用另一个词汇"雄才大略"来称赞他。后来"雄才大略"就成了汉武帝的专属代名词。

《汉书·武帝纪赞》:"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其实汉武帝对华夏文明最大的功绩就是在于建立健全古代版的国民教育体系。这一功劳远远超越了他所做的其他事情。

不少人认同隋炀帝就是说他创立了科举制度,具有有开创性。不过隋炀帝开创科举制度并不能和汉武帝创立国民教育体系相提并论。

科举就是一考试制度,汉朝就有考试的做法,不过没有形成制度,在南北朝时期,考试做官已经流行了,隋炀帝时期成了制度。

但是科举制度流行也是有条件的。因为科举制度建立在教育体系健全的条件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没有读书人,怎么考试做官?这是个问题。这就好比没有小学,初中,高中等初等教育,怎么设立高考制度。

秦朝以前教育是不成体系的,西周只有贵族才可以上学,孔子办私学打破了这个局面,不过教育还是很散乱,不成体系。秦朝焚书坑儒,加上楚汉之争,汉初根本就没有对教育做出任何政策。

到了汉武帝时期,他接纳了董仲舒"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意见,在长安建立太学。有根据丞相公孙弘建议在太学设置博士弟子五十人,跟随五经博士学习儒家经典。

不仅如此,汉武帝还下令在地方上必须设立学校,从国都到地方培养读书人,从此地方和国都整套的古代版国民教育体系就建立了。西汉末期太学生人数就达到一万多人,东汉时期就有三万多人。

《汉书》: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之始云。

汉朝之后的王朝继承了汉武帝创立的国民教育体系,继续在国都创办太学或者国子监,在地方上创办地方学校,培养大量读书人。

本来在汉朝读书人只要入了太学,或者被地方官推荐,不犯什么错误,品德优良就可以直接做官,甚至可以担任丞相这样的高官,凿壁借光的匡衡就是从读书人担任丞相的。

后来世家大族的发展,垄断了上层官职,导致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一般普通老百姓家里的读书人做官只能担任基层职务。

读书人很多,他们的意见要重视,所以科举制度就产生了,要考试做官。不过前提是国民教育体系建立健全,有大量读书人存在,才能进行科举制度,考试做官。

但是科举考试做官的只是做官的途径之一罢了,并不是唯一途径。在隋唐时期做官的渠道多了去了,不过科举给了读书人做官的希望而已。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才,而不是做官的人才。所以在科举以前,华夏还有很多研究天文地理,算术农学。

只是科举将读书和做官联合在了一起,完全将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绑架了,导致在隋唐宋明清等科举时代,研究其他数学天文地理的人才就逐渐变少了。

由此可见,汉武帝在教育体系的建立健全上功劳是最突出的,也可以说他是"千古一帝"。

由网友 历史风暴 提供的答案:

为什么从来没有人说刘邦是千古一帝?

中国的几百位帝王中,我认为只有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些人才能称得上是千古一帝,因为他们所作出的贡献是前无古人的,而别人只能在他们的基础上来效仿。

按照上面这个理由,刘邦确实没有办法被评为千古一帝。

一,刘邦在仿效秦始皇

刘邦结束大秦末时期的大乱建立了汉朝,虽然在汉朝人看来,他是开国之君,但是从历史的整个时间轴上来看,刘邦所建立的大一统的王朝,只不过是对秦王朝的复制。

二,刘邦没有解决掉所遇到的问题。

刘邦虽然建立了大汉王朝,但是他任内却没能解决掉面临的困难。当时他面临两大困难:

  • 国内刚结束动乱需要快速从废墟中建立起一个强盛富有的国家。

  • 北方的匈奴人虎视眈眈,需要将其击退保证北方边境的安全。

在刘邦生前,这一切并没有得到改善。


再看汉武帝,虽然汉武帝并不是开国之君,而且汉武帝出生之后,已经是汉朝成立了70年之后,这时的大汉已经是一个富有的王朝。但是汉武帝在这个基础上却做出了前无古人的事业。

文治方面

汉武帝统一了中国人的思想,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武功方面

汉武帝打败了匈奴,征服了西域,开拓了丝绸之路,让中国人终于拥抱到了全世界。


这一切是汉武帝之前的任何帝王所不具有的。

最重要的是,有了汉武帝的以上功绩,大一统的思想终于深入人心。应该说,上一个千古一帝秦始皇,从外在的形式上统一了中国,而汉武帝则从思想上统一了中国。

这么看,把秦皇汉武并列,真的是实至名归!

由网友 枫飞如雪 提供的答案:

刘邦的功劳主要是建立了汉朝,但当时汉朝刚打完多年战争,国力还比较弱,汉高祖连找几匹白马拉车都找不齐。而且在跟匈奴打战时,被匈奴围困,依靠陈平的计谋才逃脱,后来还被迫进行和亲,所以最初的影响力没有那么大。

而到了汉武帝这一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家的国力已经很强大。但匈奴经常侵犯边境,而且边境距离长安很近匈奴一天就可以到达,所以汉武帝改变国策,决定对匈奴主动出击,将边境线向北方拓展,以接触匈奴对边境和首都的威胁。

在汉武帝时期,对匈奴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作战,最终导致匈奴丢失大量领土,当时匈奴有歌曲说的"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意思是丢失了祁连山,使匈奴的牲畜没有了肥美的水草生长,失去了焉支山(盛产胭脂),导致女性连胭脂都没的用了。其后,匈奴被迫分裂成两个部分,逃往漠北,整个国力开始衰落,对汉朝不再有太多威胁。

直到三国时期,内战不断,北方的匈奴都无法对中原形成什么威胁。

总体来说,刘邦建国,打下了整个统一的基业,而刘彻(汉武帝)击败匈奴,开疆拓土,解除了北方的威胁,为国家随后几百年的安全打下了基石。相对来说,汉武帝对外的影响力更大,所以更多说他是千古一帝,而不是说刘邦。

由网友 禅悟净慧 提供的答案:

在中国历史上称为千古一帝的仅有两位,第一次完成大统一的秦始皇,第一个奠定华夏疆域版图的刘彻。那么为啥没人说刘邦是千古一帝,刘邦和朱元璋一样,是千古传奇皇帝,刘邦和汉武帝差距在哪里呢?

开国皇帝刘邦传奇

刘邦从一个小混混开始奋斗,在军阀林立中一直奔波到了48岁,才开始向大秦帝国宣战。要知道秦二世虽然已经落魄,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与大秦开战刘邦难度可想而知,可刘邦用了三年时间,扳倒了大秦帝国,不能不说这是个奇迹。

接下来便是楚汉之争,刘邦四年打败了项羽,55岁建立了西汉王朝。西汉之初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刘邦一手建章立制恢复社会经济,一手还要平定零星叛乱,在两手忙得不开交的时候,还要缓和一下与匈奴的关系。

一切刚捋顺,终于有了一个稳定的局面,时间便到了公元195年,61岁的刘邦病倒在长乐宫。他还有多少事没有去做,便带着遗憾离开了他的大汉王朝,6年的光阴对于一个传奇皇帝来说,老天给他的时间太少了,他真的还想向天再借五百年!

前有名贯古今的秦始皇,后有打废匈奴的汉武帝,刘邦手中只有一个悲情英雄项羽。刘邦最大的功绩就是建立伟大的王朝,汉朝。刘邦和秦始皇有距离,那么他和汉武帝又有何区别呢?

汉武帝刘彻

前150年,年仅七岁的刘彻被立为皇太子,十六岁登基做了一国之君。雄心勃勃的汉武帝,不仅有远大的抱负,还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宏图大志。那么汉武帝都做了那些功绩,才使他标榜千秋的呢?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西汉至春秋战国时期,文化思想是以百家争鸣的形式出现的,各种文化思想学说,都想跻身于政治中心,成为君王倚重的学说思想。什么法家、道家、墨家、儒家、名家、杂家、阴阳家等等,比如讨论治国安邦之策时,这些大家各说的理和思想见解,混乱不堪难以统一。

特别是黄老无为思想,对于统治者来说,挑战了皇权统治者的利益,他们认为最好的统治就是没有统治,至少统治者的存在感要低一些。

汉武帝面对这种情形,独具慧眼识珠,选择了董仲舒提出的独尊儒术,用儒家文化思想来治理国家。儒家思想的终极目标要完成两个任务,一政权统一,二思想统一。提倡以德治国安邦,废除严苛酷法,有利于天下思想统一,制度和法律统一,行为准则统一,才能构建一个统一的政权。

儒家思想是大统一的理论,这为削弱藩王势力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也为中央高度集权政治模式划出了落脚点。切中时弊符合时代需求,才是汉武帝独尊儒术的主要思想目的。

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经过不断的完善,形成了中华汉文化。

二,开疆扩土,征伐四方

西汉王朝经过70多年的恢复和发展,国家经济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非常稳定,特别是军队建设步入正轨。汉武帝环顾四周,觉得实力已经具备,决心开始进行伟大的开疆扩土之战。

秦汉时期漠北的匈奴,是最大的祸患和劲敌,挑衅和入侵令几代人为之痛恨无奈。忍辱负重换不来和平,绝地反击才是真正的王道。

汉武帝用了30年时间,进行了15次对匈作战,在大将卫青和霍去病的指挥下,匈奴被打得落花流水,差一点全歼殆尽。血洗百年耻辱,从此北方安宁。

楚汉战争之时,天下大乱,地方诸侯好像看到了什么?南海、桂林、福建等纷纷宣布独立,各自"占山为王,"岭南沿海各郡不服天朝管束,汉武帝岂能任其肆意妄为。

公元前112年,水陆两军齐头并进,一路南上势如破竹,平定了南越国之后,汉武帝积极向四周扩张,先后降服了东瓯闽越两大集团。用怀柔的手段收服了夜郎等一些小国家,都划入西汉王朝的版图。

开辟丝绸之路,汉武帝开辟丝绸之路的构想无非有两个目的,一是为经济繁荣铺路,二为征服西域做好准备。前面说了卫青霍去病,已把匈奴打残,并且占领了他们的老巢酒泉和敦煌。西去之路畅通无阻,这才能保证张骞出使西域的顺利无忧。

丝绸之路开发完毕后,汉武帝便实施第二个计划,西征大宛用时三年,最后在汉军强大的攻势下,大宛举手投降。这一投降不要紧,起到了连锁反应,楼兰古国、车师、月氏、大夏等等小国,都来要求依附汉朝,新疆和甘肃西部进入了西汉版图。

公元前109年,燕人在辽东地区建立政权,名义上归附汉朝,实际却离心离德背道而驰。汉武帝深知不动用武力,很难解决现实问题。

于是便派荀彘和楼船将军,兵发燕人政权和卫满朝鲜,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战,终将朝鲜半岛汉江北部以及辽东地区,归属汉朝政权管辖。

汉武帝时期,疆域除秦始皇统一六国土地以外,重新开辟了辽东地区和朝鲜半岛北部,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宁夏、甘肃、青海、新疆、越南北部等地。将汉初的2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拓展到了400多万平方公里。

汉武帝虽然不是马上皇帝出身,但是,在他在位54年的时间里,打仗就打了43年。文治中有币制改革、加强中央集权、官制改革、法制改革、用人政策、立法改革、区划调整、建立学校、发展农业等。

雄才大略者汉武帝实至名归,秦始皇完成了初步统一,他却完成了一个疆域和民族大统一。显然刘邦没有做到这些,千古一帝的称号真不是随便说的!

由网友 龚柳辉 提供的答案:

千古一帝,重点在"千古"两个字!

"千古"是时间很长的意思,用"千古"来形容皇帝,就是说这个皇帝影响了很长的时间!

什么皇帝影响力具有持续性,影响中国几千年呢?

刘邦尽管是开国皇帝,但是他留给后人的仅仅是一个"传说",一个打天下的英雄故事,除了楚河汉界在下棋的时候,有点刘邦的影子之外,他留给后人的东西真的不多,特别是创新的东西不多,加之他治理天下的时间很短暂!

比较而言,当然汉武帝才是千古一帝!

事实上!刘邦也很厉害,为什么从来没有人说刘邦是千古一帝,而说汉武帝是千古一帝?

只要我们能够开始从时间的角度来考虑,就非常清楚了,主要还是三个原因!

其一、刘邦治理天下的时间不长,只有6年时间,而汉武帝治理天下54年,这个可是非常漫长的过程,真的可以称的上是"千古"

做大事情,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所谓战略性就是具有长期经营的策略,一般来说战略都是长期的,一两年能够完成的事业,往往不能说是战略性的事情!

刘邦治理天下,仅仅只有6年时间,充其量就是恢复了天下的统治秩序。

所谓"汉承秦制"!就是基本上按照秦始皇的办法来治理天下!

也就是说,刘邦没有什么制度创新,都是老办法,所以他治理国家的几年,对后世王朝的典章制度没有太多的影响。

汉武帝治理天下54年,期间成立了很多新的机构,设置了很多影响深远的制度,比如"内外朝"制度。

其二、汉武帝的治理创新,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所以被称为千古一帝

汉武帝的这个"内外朝"制度,其实就是汉武帝的发明创造!

他用资历非常浅的文人来做自己的秘书,用这些"秘书"来制衡朝廷重臣,三公宰相的权力被称为"外朝"之权,而那些被汉武帝提拔的"内朝官"往往没有具体的职权。

"内朝官"就是替汉武帝"打工"的,他们没有显赫的身份地位,就像临时工一样,皇帝临时委派他们做一些事情。

没有事情的时候,这些个内朝官就陪汉武帝游玩,或者舞文弄墨什么的!

有重要决策的时候,他们就是汉武帝的秘书和参谋,帮助汉武帝拿主意。

事实上,这样宰相和原来朝廷的决策权就慢慢的被削夺了!

这个"内外朝"制度对中国有几千年的影响,后来的明朝内阁制、清朝的军机处,都是源于汉武帝的"内外朝"制度!

所以,汉武帝治理天下的方式,对后人有长期的影响!

其三、汉武帝解决了匈奴问题,为汉朝的繁荣富强开疆拓土,而刘邦却要和亲纳贡,在匈奴人面前颜面尽失,当然不能说刘邦是千古一帝

"千古"一帝,不仅仅是对汉朝而言,真正能够影响天下的皇帝,才能称之为千古一帝!

汉武帝北伐匈奴,开疆拓土,建立了不朽功勋!

而刘邦仅仅是治理汉朝,影响所及不过就是中原地区,很少能够去影响像匈奴那样的外族人!

总而言之,汉武帝在位54年,长期治理天下,形成了很多原创性的典章制度,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与此同时,汉武帝北伐匈奴,为汉朝开疆拓土,建立了万世功勋,所以才说他是千古一帝!

刘邦尽管是开国皇帝,但是他留给后人的仅仅是一个"传说",一个打天下的英雄故事!

除了楚河汉界在下棋的时候,有点刘邦的影子之外,他留给后人的东西真的不多,特别是创新的东西不多,加之他治理天下的时间很短暂,所以不能说他是千古一帝!


一起走近历史与现实!欢迎热心评论和关注!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18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