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梁老师说事 提供的答案:
梁老师说事。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一看到这个问题,小编就想到了影视剧里头的镜头,一说进攻,人山人海的往目标上扑。
放眼望去,整个攻击区域那那都是人。
其实吧,这镜头给的都是错的,在真实的战场上压根就不会出现。如果真有指挥官这么干了,战斗结束之后,这必须进行解释说明。
没那个指挥官,会这么干。
咱别的不说,一挺重机枪往对方阵地上这么一搁,连看都不用看,对着己方这种成密集阵型冲锋的队伍,可劲的射击,一扫就是一大片,等到攻击到对手的眼跟前,真心剩不下几个人了。
您要说过去的冷兵器时代,成密集队形冲锋,这可以理解。
这要是搁到热兵器时代,这种方式已经不合适了。
所以电视里头的镜头,千万别信,那就是导演为了增加剧情,渲染当时镜头的气氛,故意这么干的
而题主提到的三三制,其实就是一种攻击阵型,而且是咱解放军在历年的战场上,用血于火磨砺出来的一种战术。
当年朝鲜战场上,美国人没少吃这三三战术的亏,以至于后来被美国人西点军校奉为经典,还想法要学过去,当然这是后话了。
那么今天就借着题主这一亩三分地,把这三三战术给大家伙说明白了。
什么是三三战术。
其实光看名字大家伙大概就能猜出一个意思了,这就是咱汉字的博大精深,瞅个名字就能知道个大概。
没毛病,这种战术,通常是三个人组成一个小组,三个小组组成一个战斗组。
那么这三个小组通常情况下,会是一个战斗班,其中班长和副班长,是小组的组长,最后一个小组会选择优秀,而且思想过硬的老兵来担任组长。
这种阵型的有点有很多的。
别的不说,如果遇到白刃战的时候,一个小组通常应对的往往只有一个敌人,形成以多打少的局面。
而且三个人进行攻击的话,一个佯攻,一个掩护,另一个是真正的杀招,一个照面就能把对手给干掉。
这也就算了,如果部队进入到夜战,因为是三个人一组行动的,组织单位比较小,那么相互就会照顾到,就会减少夜间指挥的困难。
那么这三个小组,在晚上,基本上会在班长的统一指挥下进行战斗。
当然了,这种战斗指挥并不会一成不变的,只要有利于战斗,那么各个战斗小组独立进行战斗,也无不可,战场上灵活应用。
接下来我们来说说三三战术中的阵型。
一说到阵型,很多小伙伴都会理解为,排成一个三角形,突击前进。
这要的话,三个人分别就是三角形的顶点,那么形成的这种阵型,三百六十度是没有死角。
而且三个人分工明确,一个负责突击前进,另一个负责掩护,最后一个负责火力支援,为突击前进的扫清障碍。
你这想法没毛病,但这仅仅是三三制中的一个阵型而已。
三三制战术,他其实一共有四种攻击阵型。
第一种是一字纵列,顾名思义就像阿拉伯数字一一样,排成一列,往前走。
过去我们叫一字长蛇阵,这阵型不怎么好,但遇到了狭长的地形,你也没法子,战斗队形就铺不开不是?
这种情况往往是组长走在最前面,后边两个单兵的职责分别是掩护和火力支援。
而且相互的间隔应该在五米,当然这个五米范围,必须是相互可见的状态。
说道这里,问题就来了,为什么相互之间会拉开五米的距离呢?这其实也简单,就是为了防备对手一炮打过来,三个人一块遭殃,这样损失是在是太大了。
一旦拉开距离,一炮打过来,伤亡就能控制在三个人以下,尽可能的做到避免重大伤亡。
当然这里需要说明一点,不是说排成一列,就真的排成一条直线的走,歪歪扭扭的也成,大致有那么个形状就可以了。
这种阵型谈不上好,也谈不上坏,是碍于地形的一个无奈之举。
第二种队形,估计有小伙伴已经猜出来了。
他是排成一排,就跟我们大写的一一样,这是一种横队队形。
组长在中间的位置上,左右两边的单兵,算是这个小队的两翼,对组长的左右两翼实施警戒。
其实这种队形很少使用。
以上两种战斗队形比较特殊,不是在特殊地形中使用,就是很少使用,所以这里小编就不做介绍了,着重说明以下两种队形。
第三种正三角形队形。
这种队形,组长打头,其余两个战士在组长的侧后方,形成一个正三角形。
那么这种队形显然组长是负责进攻的,左右两个战士属于支援和掩护。
这也是我们一说三三制,首先想到的战斗队形。
那么这种队形如何使用呢?
通常情况下,组长判断战斗的过程中,来自左右两翼的威胁比较大的情况下,就会摆出这样的队形。
整个小组的行动节奏,都要和打头的组长合拍,组长停下,整个三角形就停下;组长开始向前推进,两个战士就警戒侧翼的两个方向,随时做到掩护的责任,当然火力支援这个点的战士,也要随时注意组长前方出现的目标。
最后一种,就是倒三角形阵型。
这种阵型组长这个点靠后,两个战士呈横队向前推进。也就是说向前推进的时候,是两个战士同时运动推进的。
那么什么情况使用这种阵型呢?
在目标比较明确,就是前方那个目标,没有其他的目标,而且周围的环境并没有来自于侧翼的攻击,或者侧翼攻击很少的情况下,才会出现的队形。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会下意识的认为,这个倒三角形的攻击队形,他的攻击手会是处于前边的两个战士。
其实您想错了,攻击手恰恰就是在后边位置上的组长。
一旦接近目标,两个战士就会停下来,警戒四周围,而组长就会提枪,猛然向前突进,进攻目标,或者进入到目标的掩体中进行攻击。
当然了,以上是在理想状态下,进行的战术部署,在实战中,你不可能有那么的理想,到时候,就看组长怎么安排进攻了。
组长怎么安排进攻呢?
小编做个现场说明,您体会一下。
假设一个小组三个人,这就要出发了开始进攻了。
小组组长发话了:"二号,三号,随我呈正三角形推进!"
这架子一搭,组长走最前边,两个战士跟在后边警戒,提供掩护和火力支持。
那么在进攻的过程中,敌人也不傻,啥招都给你使唤。
突然在进攻的路上出现了一个暗堡,对手突突突的向着冲在最前边的组长开始射击。
那么这个时候,不用问,组长被压在了这个点上动弹不得。
咋办?
那么组长就有两个选择。
第一个他负责吸引火力,对对手实施佯攻,简单的说就和敌人对射,吸引住敌人的目光。
然后他命令:"二号,三号,从左右两翼包抄,搞他!"
那么二号和三号,就会迂回向着目标展开运动,到达位置实施攻击,一举破掉这个目标。
当然了如果组长被压的死死的,连抬头的机会都没有,那就别说实施佯攻吸引对手的注意力了。
这个时候,作为后方的战士,负责火力支援的那个点,就会对目标实施火力压制,或者是佯攻,减轻组长压力的同时,吸引对手的攻击和注意力。
这个时候,组长就会发出命令:"二号,二号,实施左翼包抄!弄死他!"
二号:"明白!"
得嘞,趁着这个功夫,二号在左边来一个迂回,绕道目标的侧翼或者干脆就是后方,对目标实施攻击。
您看,这三三制战术是不是很给力啊,变化多种多样,随时可以进行调整,各个面都能照顾的到。
说道这里,其实您也能明白一点,战场上,啥事都能遇到,战术的变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简单的说,那个法子好使,就上那个法子。说你是攻击手,你一直就是攻击手,不是那样的。
而战术队形,也不是一味的强调,就是那个样子的,这也的看变化状态,在合适的时候,做出合适的改变。
但整个行动的过程,通常都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战术的变化依据战场的变化,随组长的命令进攻阵型也发生相应的改变。
好了关于三三制战术,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吧!
最后小编在对这个三三制战术,做一个补充说明,这其实就相当于一个战术延伸,如何使用的说明。
三三制的补充说明
一说三三制,很多小伙伴感觉,他是以三为基准的,一个小组固定就只能是三个人。
您这想法是绝对错误的,按照三三制战术的实施方法说明,其实一个小组他不一定是三个人,四个人也成。
通常情况下,如果是四个人一组,那么在战斗班里,首先多出的这一个人,必须安排到班长所在的第一小组。
如果还多一个人,一般就是副班长这一组加一个人。
再多一人的话,那么多出的三个人就会形成一个新的战斗小组。
而这个时候,一个战斗班中,班长就会指挥四个战斗小组。
这种情况是有的,毕竟一个班其实是十二个人,正好是四个小组。
当然如果在战斗过程中,有了减员现象,这就会出现上边小编说的情况,一个战斗小组多出一人。
这一点是需要补充说明的。
接着就是三三制战术,他其实不仅可以应用在战斗小组当中。
三个战斗小组,可以组成一个战斗组,或者叫战斗班,形成另一个大的三三制阵型。
每一个组,就是这个大的三三制阵型的一个点。他们就可以形成一个大的三角形。
那么这些小组和小组之间的距离,不是说五米,而是以班长喊出来能听到的距离为线拉开的战斗距离。
举个例子您就明白了。
就拿当年朝鲜战场上,把美国人打的慌不择路饥不择食的三十八军为例。
一个班当中,会有三个小组,他们分别是突击小组,爆破小组和火力支援小组。
通常情况下,一般会摆成正三角攻击阵型。
突击小组顶在最前边,爆破小组在侧后方,但不会太侧,毕竟他是爆破小组,接着是火力小组,他为了掩护前边两个小组,通常也在侧后方,但比爆破小组要靠后一点。
那么在这个时候,班长处于攻击小组和爆破小组之间,进行指挥。
而最后一个火力支援小组,就会留给副班长进行指挥,随时掌握战场的变化,对前两个小组实施火力掩护和支援。
这就是以班为单位组成的一个大三角形阵型。
如果这个大三角形在看成一个点的话,三个大三角形又可以组成一个三三制的战术阵型。
这就上升到了排一级的作战单位。
那么这个时候,下边的三个班,就变成了突击组,爆破主和火力组。
那么这么一个排就是一个突击队,整个突击队大概有二十九个人。
这二十九个人就可以对敌人的阵地展开突击行动了。
那么以此类推下去的话,一个攻击面上,其实压根就用不到太多的兵力,就可以将整个攻击面铺满。
根据资料显示二十七个人,就可以对一条八百米长的战线实施覆盖了。
这连一个排的人数都用不到。
说道这里,您就明白了,影视剧里头那种一说冲锋,人山人海的往目标上突进,那就是不对的,正儿八经的战场上,压根就不会这么做的。
当年在朝鲜战场上,我们就是利用这种战术,把美国人打回了三八线。
后来美国人也想学着点,但无论如何都没有成功过。
原因是什么呢?
最简单的说法,他们摆出这个阵型之后,一旦有一个人到下了,其余俩人就跑了,这一个小组乱了,大三角形就乱了,乃至会影响整个布局。
所以这种三三制战术,很讲究战士之间的默契,相信自己的队友,他们可以是你最安全的后背。
一旦产生疑问,或者质疑,这种战术就算是教给你,你也不会用啊!
您要知道,在战场上伤亡是难免的,一个小组战斗下来之后,难道会是一个完整的小组吗?
但我们可以让三个不同的小组剩下可以行动的人,组成一个新的三三制阵型,而别人是学不来的。
别的不说,当年我们隔壁的三哥不老实跑来挑衅。
当时有些解放军战士冲的有点过了,和大部队失去了联系。
您比如,庞国兴和王世军,这两人一边用冲锋枪扫射,一会投弹进攻,他们俩首先攻上了对手的山头阵地,结果上去一看,一股子敌人沿着山口跑了。
这那成啊!所以俩人就追了下去,这一追,就和连队失去了联系。
那么在这个追击过程中,有一个战士叫冉福林的看到了,也跟了过去。
瞧见吗?这就成了三个人开始追击,同一时间三个人下意识的就组成了临时的三三制战斗队形。
三个人这就钻到了敌人的大后方,这顿打,把个敌人大后方直接就搅乱了。
硬生生的打了十八天,这个小小的战斗小组,推进敌人后方十五里,打了五仗,攻克敌人两个炮兵阵地,缴获七门火炮,其他零零散散的更多。
在我军的战史上,庞国兴战斗小组还留下这么一句佳话:
"敌人非但不投降, 还胆敢向我还击。"
那么今天就到这了,喜欢小编写的,您点个赞,再加个关注,方便以后常来坐坐。
由网友 梁老师说历史 提供的答案: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三三制战术首先是由士兵在战斗中摸索出来的,经过抗日战争的洗礼,成熟于解放战争,扬名立万于抗美援朝的战斗中。
最初,我军的火力处于劣势,士兵手里能有把老套筒都能嘚瑟半天,口袋里装着五发子弹那叫肥的流油,相对于小日本鼓鼓囊囊的子弹袋,美国佬随时可以呼叫的火炮覆盖,咱解放军就一个字穷。
有句话叫穷则思变,咱解放军为了减少伤亡,使用有限的火力却能发挥出最大的火力优势,怎么办这个问题摆在了解放军的眼前。
办法就是三角形,大家伙在学生时代,老师就已经告诉过我们,世界上最为坚固的图形就是三角形。如果一个小组三个人组成三角形,持续向前推进,形成一个一点两面的战斗队形。
这个时候,大家伙就会发现,不论敌人从哪个方向进攻,我们的战斗小组都有一个方向是不被攻击的,这个方向上的士兵就可以对其他两个方向进行支援,而反过来我们进攻的时候,至少有两个方向可以攻击敌人的,这个就是三三制最初的雏形,各个点形成一个进攻、掩护和支援的局面。
到了后来我们又将三三制进行了细致的划分,三名士兵是一个战斗组,三个战斗组按照三三制原则形成一个战斗班,每个战斗班为了达到最佳的战斗效果,分别由班长、副班长以及一个小组长带领,形成一个三角形的散兵线推进。
再后来完善成为,每个人之间的距离以不能让一发炮弹干掉一个战斗小组为基准(不得不说美国佬的火炮实在是太牛掰了)
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做到一个27人组成的战斗群,火力进攻线拉长为800米的宽度。
后来在抗美援朝时期,美国佬畏惧解放军的战术,忒他娘的厉害,总是能在关键时间关键的位置打在他们最薄弱的环节。而且一个排铺开以后,乌央乌央的给人一种漫山遍野都是解放军的错觉,火力覆盖之后,以为没几个人啦,但美国佬的步兵刚一露头,乌央乌央又他娘的一大片人,真不知道他们在这光秃秃的山头上怎么躲过火炮的攻击。
大家伙说是怎么回事?一、二、三吼起来:"三三制!"这也导致美国佬和咱中国的关系缓和的时候,一而再再而三的邀请解放军给他们的部队讲解什么是三三制。
当然提到三三制,品尝过三三制的印度阿三,在这方面也是具有发言权的。
当年我们以为是三个青铜,却是三个王者的解放军,凭借三三制突入阿三后方7.5公里,他娘的打了五仗,攻下两三个炮兵阵地,干掉三个炮兵团,缴获七门火炮。
老梁听了这件事,嘴巴张的都可以塞下一个拳头了,太牛掰了,三个王者每人一定是拿了三个三级包,买了疾步靴秀操作最后成功吃鸡的典范啊!
好了,就写到这里,喜欢的就关注一下,顺手点个赞。
由网友 风去了无痕D论史谈兵 提供的答案:
三三制运用,非常广泛。
如果具体到步兵班的直接进攻战斗。那就是每班分成三个战斗小组。每战斗小组由3人组成。
由三个3人战斗小组,组成的战斗队形,就是通常所说的三三制。
三个战斗组,又可以分别细化为突击组、爆破组、火力支援组。
突击组是冒着敌火前出攻击的。
爆破组负责为突击组开路清障,以前用炸药包、爆破筒,现在用单兵火箭简等攻坚武器。
火力支援组,用机枪火力压制敌火力,为突击/爆破组提供火力支援。轻机枪以其射程与火力持续性,一直就是步兵班的核心火力。
战斗攻击队形,如"前三角"、"后三角"等等,那就要根据战场地形与敌情而定了。
在通信器材未装备到单兵的时代。对班队形有个基本要求,就是全班都要在能听得到班长的嗓门吼声与哨子声音范围内。否则,听不到命令了,还怎么打仗?
三三制,实际是后人对前人军事经验的总结。而在连级以上,甚至战役级別战术运用上。也是有三三制体现的。甚至军队建设上,也有体现。
军师、旅、团营连级进攻战斗,都会将投入战斗的部队,分成三部。主攻、助攻、机动预备队。
而无论是主攻还是助攻方向,投入攻击的部队,又会在自己的攻击范围内,再将部队分为主攻、助攻、机动三队。
打仗就好比打人,打人无非就是攻人之上、中、下三路。而军队打仗,也就是主攻、助攻与机动支援三者。
大名鼎鼎的海湾战争中,美军玩了个"左勾拳"行动,这就是助攻。
而许多国家,在军队建设中,将军队力量分成三大部分。
(1)快速反应部队。(2)机动作战部队。(3)战略预备部队。
这岂不也是三三制的体现?
三三制作为军队编制,实际自古有之。古代凡有战争,大军必分为左军、中军、右军,三路行进。
例如:南北朝。东魏高欢分兵三路伐西魏,自率大军赴蒲坂,筑浮桥,拟作渡河之势。而令窦泰率一军出逼潼关,高敖曹另率一军移攻上洛。
而每一路军,则又分成左、中、右三部;
每一部又会分成三队,分为前锋、中营、后卫,相互策应,交替迭进。
而等到与敌军发生接触。古代军队的直接战斗行动,往往也分成三部,依次进行的。
《李卫公问对》中的交战之法,部队分成战锋队,驻队与中军三部。
曹操每战,辄将骑兵分为游骑与陷骑二部,而自率主力大队待机。
野战时,以游骑扰乱敌军判断,陷骑先登破阵,打开一个突破口,然后大队人马从突破口涌入,以点破面,全面击溃敌军。
唐太宗李世民的每一次野战破敌,大获全胜,都是这样打的。
如霍邑之战,斩宋老生。虎牢关大破窦建德等等。
主攻,助功,机动预备队。以上这些,不就是三三制的古代版。
图来自网络
由网友 武器装备秀 提供的答案:
三三制,简单从队形上来说是作战时,每个步兵班分成三个战斗组,每组三人。组与组之间呈三角形分布,每组的三人也呈三角形分布。
这种战术简单灵活,既有助于减小伤亡,又便于各组之间相互支援。原理很好理解,如果一个班挤到一块,敌人一发炮弹就全部报销了。
而当组与组的间隔大到一发炮弹无法同时击杀两组时,在敌人炮火下生存的几率便上升了。即便遭遇最可怕的机枪侧射,由于各组呈三角形分布也可以避免两个小组同时被击杀的惨剧。
三三制经典战术应用
三三制的优点很多,比如机动灵活,各组之间支援方便,便于层层推进,交替掩护进攻。
如下图进攻作战中,小组1开始向敌人冲击,小组2利用机枪向敌人射击,掩护己方部队。
下图中1组抵近坦克,2组火力支援
再如下图进攻敌方掩体时,互相迅速展开,从不同方向向敌人进攻。3组离敌人最近,一旦攻击失利,1、2组可以迅速补上,保证突击的持续性。
三三制并非完美无缺
三三制的缺点在于需要团体间紧密配合,而这需要超强的执行力和艰苦的训练。解放战争时期一些解放战士或地方部队短期内无法良好配合,反而一打就散,遭受损失。而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解放军对正规部队强大的控制力,如果没有良好的控制能力,一打就散的情形是难以避免的。
三三制战术起源于抗日战争,成熟于解放战争,发扬光大于抗美援朝战争。
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的步兵突击战术经常打得美军不知所措。美军的直观感受就是:无论哪个方向上看过去,到处都是乌央乌央的进攻的志愿军士兵,直接吓尿。在打不过的情况下就用"人海战术"来抹黑我军。
但事实证明,我军使用的步兵突击战术完全有别于小日本的无脑死亡冲锋,我们的传统法宝三三制,机动灵活,在战场上发挥了巨大威力
最后解析一下最经典的一张照片
图中志愿军三个一组,完美执行三三制原则。当时我军逼近敌人前线,手榴弹投弹组充当急先锋,几轮投弹过后,敌人的部署被打乱。火力组战士们从陡峭一侧隐蔽接敌,在投弹组的掩护下,乘机抢占敌人的阵地。
最后再次向最可爱的人致敬!
由网友 阿三哥美食分享 提供的答案:
著名的"三三制战术"被美国西点军校奉为经典战术之一。"三三制战术"是我军从抗日战争中摸索完善的经典战术。"三三制战术"的发明既是我军的智慧结晶,也是迫于无奈之举。从抗日战争之初,我们就处于劣势,武器、人员素质均处于下风。唯一的优势就是我们的人数优势,但面对日军的武器上的碾压,我们很难将这一优势发挥出来。经过长期的摸索,终于制定并完善了"三三制战术",此战术可以完美发挥我军人数上的优势,降低敌军武器上的优势,那么如此厉害的战术是怎么做到的呢?
三三制战术介绍
所谓"三三制战术",顾名思义,就是三人为一组,三组为一班,形成三角阵型,分散开,彼此相互配合。
我们经常在抗日神剧中看见,我军冲锋时,一窝蜂地向敌军阵地冲去,这样看起来,气势十足,我军威武神勇,但在真实的战场上,这样做和送死没有区别。无论是抗日战争时的日军,还是抗美援朝时的美军,其武器装备之先进,远超我军。如此,冲锋敌军都不用重火力,仅靠阵地上的机关枪,就能将冲锋的军队全部收割。
战争开始之初,面对敌人强大的火力,我军也是十分头疼。每次冲锋,伤亡巨大。俗话说,吃一智长一堑。长期的作战过程中,我军终于摸索出了降低伤亡,提升我军战力的战术。那就是著名的"三三制战术",提前将我军按三人为一组编组,三个组为一班。作战时,每组呈三角形,每个班又组成一个大的三角形。战斗时,组内人员相互散开,每组之间也彼此散开。当时,三个班27名队员,就可以覆盖800米的战线,可见彼此之间散开面积有多大。
这样,敌人哪怕是运用重火力攻击,也很难一下子造成巨大的伤亡。而我军,彼此之间相互协同,采用口语、手语、军号或无线电进行联络,能够迅速支援。极大的增强了我军的战力。
三三制战术的实战运用
三三制战术的成功运用有许多实战案例,绣水河案例就是其中经典案例之一。
1946年2月,法库县秀水河子镇打响了一次著名战役,处于运动防御中的东北民主联军,以劣势装备打败了美式装备的国民党军主力。此次战斗,共歼国民党军1500余人,其中毙伤500人,俘副团长以下900余人,缴获各种炮38门、机枪100余挺、步枪800余支、汽车32辆及弹药、电台等。
此次,战役便是三三制战术的成功应用,我军一较小的伤亡代价,打败了人数和武器占优的国民党主力军。
朝鲜战争中,三三战术基本成为我军的标配。美军号称机械之师,其火力之强,进攻之前都是采用炮火犁地,再派士兵进攻。所以,哪怕我军人数不处于下风,也难敌如此猛烈的攻击。而三三制战术冲锋,能够降低敌人的火炮和机枪的杀伤密度。
三三制战术可以说是为我军打下历次胜仗立下了大功。如此经典的战术,也被美军西点军校收录研究。
由网友 战情速递 提供的答案:
三三制战术可以说是解放军陆军的经典步兵战术,曾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和对印自卫反击战等战争中大量应用。不仅打出了解放军的军威,也令对手闻之胆寒。三三制战术往往可以集中优势兵力,有效避免被敌军密集火力杀伤,层层推进,营造出源源不断人山人海的效果,可以有效对敌人发起进攻,给敌人造成杀伤。当年很多与解放军交过手的对手,都对这一战术心有余悸。
(三三制战术是我军在长期战争实践中发展出的一种经典战术)
三三制的战术原则其实并不复杂,其核心就是强调进攻、掩护与支援。三三制主要以班为单位,每个班分为三个小组,每个小组有三人。这三人一般呈三角形布置,其中一人负责进攻,一人负责掩护,一人负责支援,互相接应互相支援。而且在战斗中三人的角色可以随时进行切换,可以时刻保持对目标形成攻击态势。在作战时,一般三个小组呈三角形部署组成一个战斗班,三个战斗班呈三角形部署组成一个战斗群。小组与小组,班与班保持一定的距离,在战斗时呈散兵线散开。这样既保证了兵力的相对集中,又避免了被敌方重火力集中打击的危险。
(三三制的战术核心是三人一组,进行进攻、掩护与支援)
在实际作战中,士兵根据事先规定好的口号、哨声、军号、手语和无线电等接受命令。而各小组和班根据组长和班长的命令,可以随时变换队形迅速投入战斗。由此,敌军在作战时,往往刚用机枪等重武器对一个方向的步兵发动打击和压制,另一方向就有步兵冲过来。伴随着号声、哨声和喊杀声,往往会给敌军留下人海战术的深刻印象。在作战中,一个27人组成的三三制战斗群完全展开可以覆盖800米宽的战线,可见该战术还非常有战斗力。
(三三制既可以在局部集中优势兵力,又可以有效规避敌方密集火力杀伤)
(庞国兴战斗小组成为了三三制的经典战例)
三三制战术的最经典战例当属中印自卫反击战中的庞国兴战斗小组。当时庞国兴和另外3名与部队失散的战士冉福林、王世军和周文轩组成了战斗小组,由庞国兴担任组长。在极其不利的条件下,深入印军纵深达8公里之远。与印军作战五次,摧毁2个炮兵阵地,击毙准尉以下印军官兵7人,缴获火炮7门,以及多种军用物资一批。此役更是留下了经典名言"敌方非但不向我投降,还胆敢向我还击"。三三制战术也由此成为了我军历史上的经典战术,在今天依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由网友 烩志 提供的答案:
三三制严格的来说是一种步兵小集群战术,说句不好听的,一战后期,面对机枪和打炮的面杀伤,各国就已经开始玩小集群了。主要就是讲班组兵力分散,互相掩护,压制,但又各自往目标迫近。最终的目的是在轻武器面对对方重火力据点时,以相对分散的面形式行进,让重火力目标同时只能盯一个小组,另外两个小组可以迅速突进至下个掩体并,对被压制小组进行火力掩护。
所以说三三制在我们这儿能发扬光大, 和当时战场上敌我装备差距有关。既然只能玩轻步兵套路,那么这种散兵集群就是最适合的。而且三三制之后,一个小组长手下就2-3人,方便协调管理。班长带好自己手下2-3人同时(往往会有一名机枪手或者掷弹筒手),可用手势向其他两小队长发布简单的命令。
三三制可以说是配合一点两面这个大战术展开的。
班组的三三制并不是说为了歼敌,而是形成一点两面或者一点多面的包围+突破战术,而包围是最关键的。咱们不是有个添油战术么,就是步兵层层围上去,逐步迫近。消耗地方弹药并给与敌人压力,但也不是四面包围,而是只包两面,留下给敌人撤退的火路,不逼着对面做困兽之斗。
当面以展开,点已经迫近到一定距离之后,以手榴弹消耗敌方有生力量(其实咱们一直那么喜欢手榴弹是有原因)。随后以点为尖刀捅入,敌军一个点垮了,随后都会跨。由于不是四面包围,敌军若撤离则猛追。
这也是三猛战术,猛打,猛冲,猛追
总的来说三三制是为了让步兵班组在最小伤亡情况下抵近敌军,形成添油战术,配合一点两面对敌人行程半包围,消耗和压力,时机成熟后以点为尖刀实行三猛。实质上我们能把轻步兵玩这个好也真是被逼出来的。
然后有趣的是...抗美援朝之后,两边都学了对面的套路,美帝开始着重轻步兵的战术配合,玩特种化的小队精英理念...而咱们呢,成了火力不足恐惧症下的步兵班大炸B
由网友 看剑 提供的答案:
三三战术地前提,实际是因为近代的火力和过去有了本质地区别。采用这样的方式,可以尽可能在保证火力的情况下,将炮火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并且,还不会导致防御或者进攻战线马上就出现缺口。这样的战术,在解放战争时期可谓是出了大力。不夸张地说,新中国的成立都有它不可磨灭的一部分功劳。
正所谓三三,三是一个前提,三个人为一组,三个组为一个班,人与人的距离大约不到十米。即可相互照应,又能避免被一锅端了。尤其是到了战场上,不但是拉长了火力范围,还让很多敌人的枪炮都浪费在了空地。毕竟,人如果太密集,随便放枪也是有很大概率命中的。如此一来,首先是避免了出现那样的问题。
然后,三三战术是非常灵活的,在实际运用中,走在前面的都是作战经验丰富的班长或者老兵。对敌情的判断相对准确,可以及时地反馈正确的信息,并精确地进行处理。如此一来,大大地降低了因判断失误而造成的损失。增加了战士们在战场上存活的几率。并且,三三制的分配更精确,不但可以分为掩护、火力、主攻等不同小组,还不至于失去指挥。
说道三三制,真正体验过他的人才知道厉害,例如是朝鲜战场时候的美军,在强大的火力炮击之下冲上了战场。瞪眼一看,乌压压还有一片人。美军心里可不是骂,而是压根明白,难道,这军队,都是太平天国刀枪不入的英雄军?直到是战争结束,中美关系缓和了以后,美军更是放下身段的询问。老哥,麻烦您给我们讲讲什么是三三制。、
还有印度战场的印军,对三三制的体会才叫个深。当年我们教训印度时候,就三个人,凭借这三三制,单组突入印度七八公里。这一路,仗打了五个,还干掉三个印军的炮兵阵地,连炮都缴获七门。
那边老三一开始是压根不信的,他们觉得,他们才是三,我们怎么可能比他玩得转。直到是确定之后,打心底才明白,此三非彼三。他们那个三是因为比二还多一点。我们这个三,是相当于加了保护伞。这可不是同行不同利那么简单了,压根是本质区别明显。
由网友 大风起兮云飞扬y 提供的答案:
著名的三三制战术起源于抗日战争,成熟于国共内战,大量运用于抗美援朝战争,是我军步兵训练大纲中的一种步兵"班组突击"战术。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八路军缺乏重火力掩护,常常以密集阵形攻击日本坚固阵地,造成大量的伤亡,林总针对我军火力弱,日军火力强的特点,提出著名的一点两面,三三制战术,即在中高级指挥官战略上注重集中优势兵力同时,注意适当分散兵力密度,避免敌方密集火力杀伤,强调密切的协同,层层推进,交替掩护进攻。
三三制战术具体实施是一个步兵班分为3个3人作战小组,一个战小组具体分工:一名持步枪土兵对敌军进行精准射击;一名轻机枪手进行点射,以打乱敌军攻击阵形,为小组提供火力支援;一名持手榴弹轰炸敌人,使人无法逼近已方阵地。一旦敌人接逼进,全班战士端起上好刺刀的步枪进行白刃战。
三个作战小组为一个战斗班,三个战斗班组一个战斗群,进攻时呈"散兵线"队形展开进攻,便于相互接应、掩护、支援、进攻。战斗群展开后用"口语"、"手语"、"军号"和"无线电"传达战术指令,一个战斗群完全展开可以覆盖800米宽的战线。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18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