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多数人只能靠小说、影视、音乐、游戏来消遣,却没法靠电动力学、流体力学、建筑设计来消遣?

由网友 纯净水63923437 提供的答案:

前面的不需要动脑就可以获得快乐,所谓的NT乐。后面的靠长久的坚持、成就和认同获得快乐,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依靠创造获得快乐有很大的风险会失败。这就是熵增理论。

如果说看小说、影视之后要写出书评、影评,并以此为生的人们,大概率就不会是消遣了,甚至会变成为负担。人们只有在没有负担的放松中才会是有消遣的感觉。

通常,创造性的工作大多都是枯燥的。创造性工作也被称为艰苦的乐趣,需要营造一种氛围,或是一种精神支撑,进行创造性的工作经常要进行决策,并在事情成功以后产生一种原始的情绪,就是自豪。就是这种自豪感产生的内驱力,日常中是有一些人表现为工作狂热,这种人眼中只有目标,所有的关系都是为了目标实现。这种人就可以把创造性的工作当成一种消遣。

由网友 阿乒同学 提供的答案:

嘿,你别说,这可要好好地怪自己,一切都是身体机制来背锅。
1.大脑在保护
凡是让你感到难受的需要动脑消耗能量的行为都是反本能的。比如学习。
大脑每天要做的事情,就是让身体减少能量的消耗,倾向于让人们选择低能耗的方式去打发时间,每当我们需要消耗能量去思考复杂的科学问题的时候,大脑会将这个行为归结为高能耗行为,进而限制。
我们的本能就是避免高消耗能量。

消遣的目的是放松,而大脑为了让人更好地达到目的,会在你动脑思考的时候,启动保护功能,带来一个感觉叫做虚假的疲劳感。所以在它的影响下,在进行看小说,影视,音乐,游戏等不需要太多消耗大脑能量的行为时,大脑这个保护机制不会生效,而学习则会触发这个机制,让人不断感到疲劳。
消遣是为了放松,不是为了疲劳。所以消遣的方式人们不用选择就已经决定好了。
人们为了追剧,看小说,打游戏通宵达旦熬夜都可以没问题,就是因为这个机制一直没有被触发。

2.偷懒是人类的天性。
人一直在进化,但是隐藏在基因里的东西却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失去。
我们可以观察一下,野生动物基本上都是吃饱了就睡,睡醒了就去找吃的,为了更好地积攒能量,除了进食和交配,其他的活动能避免就尽量避免。
在野生环境中,生存环境复杂多变,不会很好地积攒能量的生物,无法应对生存环境剧烈恶化的情况,撑不到下次进食补充营养或者躲避天敌的捕猎,就被淘汰掉了。所以幸存下来的都是"苟活"和"偷懒"的高手。
而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自然是其中的佼佼者。
凡是消耗能量的行为,都会被懒惰的对待,现代的人类高耗能的行为大部分属于脑力活动,所以懒惰的天性会在人们满足生存需要之后,释放开来,阻止你去学习。

3.享乐本能在作祟
这个和吃饭睡觉地位相同,不可或缺。
自原始时代以来,能够引起人们快感和愉悦感觉的主要有两件事:交配和进食。如果这两种事情不会带来这些感觉体验,人们就不会去做,最后就会饿死或者绝种而消亡。
为了生存,这种感觉延续了下来。
脑科学中决定这两个感觉的脑组织是我们的爬虫脑,这个东西主要控制的行为就是趋利避害,想法儿控制人们去做愉悦的事情。
现代社会,在人们工作的时候,非工作的时候,它会不停地诱惑你去拿起手机看小说,聊天,看电影,打开电脑去玩游戏等,为了就是让你节约下来更多的能量去不断地寻找食物和交配,进食和交配是最终目的,它却被隐藏了,人们意识不到,而人们最直接体会到的作用是:不让你过多的消耗能量。让人们各种摸鱼,娱乐。

4.熵增是趋势

水往低处流,熵增是这个世界自然的趋势,凡是阻挠熵增的,是反趋势的,是痛苦的,而顺应熵增的,是舒适的。比如不运动保养,身体机能会衰败,不阅读思考,不持续学习,大脑会萎缩,这本身就是趋势,而学习和运动本身在延缓和阻挠这一个趋势,是熵减的过程。舒适和痛苦,人们在选择消遣方式的时候,不难选择。

由网友 茵顺朵朵 提供的答案:

大部分的人因为受学历、财力、环境的影响只能靠小说、影视、音乐、游戏来消遣。也有小部分的人是沉迷游戏,无法自拔。现在打工有时间玩手机的人多数是普工,文化都不高。像对我来说流体力学和电动力学是什么都不知道,又怎么去学呢?建筑设计的话,如果没有接触过的去哪里学呢?半路出家又能学出什么名堂啊!

小说影视可以消磨时间,下了班没地方去或者不想出去,躺在床上看小说或者电视剧也是一种享受。音乐可以让人放松,累了一天了,下班回来可以听一些愉快的歌可以解疲劳。游戏可以缓解压力、可以发泄愤怒、也可以消磨时间、还可以和同事或者亲戚一起玩增进感情。只要玩游戏不玩钱的还好。最怕的是赌博或者是买股票,很多人妻离子散。

说白了就是大部分的人都安于现状,感觉自己过得还不错,不想折腾。

由网友 牛哥的牛搞笑 提供的答案:

因为人的劣根性。

多数人只是想着眼前的快乐,即时的快乐,并不会为自己长远的打算。

看小说电影娱乐视频游戏这些都是当下能获得的快乐。不需要学习成本的。即用即有的。

这样可以省去学习的步骤,马上获得快乐。这种快乐是短暂而对长远发展没有用的。

电动力学,流体力学,建筑设计。这些项目对于普通人来说门槛过高了。我国人口14亿,专科以上才多少人?本科以上才多少人?普通人要从基础的物理学建筑开始学起才能掌握到电动力学,流体力学,建筑设计等科目的入门了。

学好之后可能是可以从中得到快乐。但是其中的学习成本不是多数人可以熬得过的。尽管现在网络发达,网上各种各样的学习教程都有。

所以腾讯只会创造游戏,视频 , 娱乐。

电影院也只会播放电影,不会播放流体力学,电动力学建筑设计的教学视频。

关键还是人性的劣根性。只想过着当下的快乐,不会想着长远的发展而带来的快乐。

由网友 闫氏兄弟们 提供的答案:

谢谢邀请我回答问题。这个问题使我想起了前不久遇到的另一个有点相似的问题,就是"为什么国内有约六亿人月收入为一千块钱,他们怎么不去寻找收入更高一点的工作哪?"两个问题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实,总理说月收入一千块钱的人群,还不包括月收入在一千块钱以下的约两亿人,加起来看,我国的低收入人群总数约八亿,这绝对是十四亿总人口的大多数了吧。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我们在全民奔小康的路上还会遇到很多困难,还有很多事要做。知道了什么是大多数人,再回到本题上来,所谓大多数人平时靠小说、影视、音乐和游戏来消遣,这肯定是事实。这也可算是国情之一。因为大多数人由于家庭出身、年龄、文化水平、个人爱好、可控时间、工作收入等原因,平时接受到的做为文化产品的诸多"消遣",一定是通俗易懂、喜闻乐见,便宜实惠,简单易行的"下里巴人"式的东西,这里面不乏地摊文化、"口水剧"、网红推介的各种流行的快餐式文化速成品等等。问题中说到的电动力学、流体力学和建筑设计都不是一般人可接触到的高等学科的专业范畴的东西了,那是"阳春白雪"中的白雪,更别说拿它做消遣了。就说那些研究以上项目的专家教授,业余时间也不会还抱着项目不撒手,拿回家做"消遣"吧?当然,任务紧,加班,另议。说了半天,也不知道说清楚了没有,累了。听说方青平在Html369上玩儿起了抖音,搜搜去,拿他消遣消遣。

由网友 刘同学在深圳 提供的答案:

主要是思维方式不同,动力学、流体力学、建筑设计都是理性思维,说白了就是精密逻辑,一环套一环,不能出错,因此需要特别专注认真,大脑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耗能自然较多。而小说、影视、音乐属于感性思维,是跳跃性的,大脑可以断断续续获得休息,因而可以用来消遣。

由网友 风筝入境 提供的答案:

你的思维很奇特,问题有很有趣

但是要认清一件事,人的本能是趋利避害的,我们在读小说看影视听音乐玩游戏时,不必先学习什么高深的知识,同时大脑会高频率的分泌多巴胺等一些让我们感到愉快兴奋的激素,所以就会不自觉的在这些事情上花去大量的时间。

而电动力学流体力学建筑设计等属于专业领域,知识原理和体系比较复杂,要花一定时间学习,这就造成很多人对这方面并不是很了解,用它来消遣就更无从谈起。只有一小部分对这些领域游刃有余的人,可能会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并把它作为一种消遣。

如果有既懂得上述专业知识,又懂得游戏设计制作的团队,能把一些相对深奥的电动力学流体力学等设计成一款游戏,那可能拿它们来消遣的人就会比较多一些了。

由网友 骑行侠230 提供的答案:

这个是一个脑洞大开的问题,什么是消遣?其实就是想让自己放松,让自己从每天朝九晚五的工作状态中解脱出来,让自己的大脑装一点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比如你说的小说,影视,音乐,游戏等等。

至于你说的去靠电动力学,流体力学,建筑设计这些方面,显然不是用来消遣的项目吧,如果这些都能列入到消遣项目的话,世界估计早就乱套了,健身房这样的地方都无法开下去了,直接领着大家去一个工地搬砖,不是也能算消遣了,概念不能模糊。

任何事情都要明确,不能全凭想当然说话,如果都按照你的这种逻辑思维,很多观念就一定会颠覆了,把一个上班的工作内容,加入到消遣中去,只能说这个人是一个很玩命的人,很有追求的人罢了,这种行为真的不能给一顶消遣的帽子戴。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18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