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豹眼看历史 提供的答案:
蜀汉仅仅四十二年就灭亡了,但诸葛亮绝不是罪魁祸首,恰恰相反,没有诸葛亮蜀汉可能不用十年就玩完啦。
218年--219年,刘备汉中之战,尽管取得了胜利,占据了汉中,但几乎把蜀汉的经济拖垮;219年,关羽襄樊之战失败,丢掉了荆州,更让蜀汉元气大伤;222年刘备夷陵大败,让蜀汉彻底崩溃。
刘备在临终时丧气地对诸葛亮说:"阿斗这孩子能辅佐就辅佐,不能辅佐你就自己干。"刘备没有明说,其意思就是,反正早晚要玩完,你想咋办就咋办吧。
但诸葛亮经过五年的苦心经营,终于让蜀汉恢复了元气,把已经崩溃的经济再次拯救了回来。没有诸葛亮的苦苦支撑,蜀汉早就玩完了。
之所以诸葛亮随后开始了北伐,看似是穷兵黩武,实际上是诸葛亮最大的智慧,以进攻作为防御的最好策略。
通过北伐,在西北方向给曹魏始终保持足够的压力,避免东吴倒向曹魏。只有保持三足鼎立,蜀汉才有一线生存的机会。
同时,在蜀汉内部,荆州派、东州派、蜀土派,派系林立,只有始终保持战争状态,实行战时管理,才有利于维护政权的稳定。
对于北伐的策略,豹眼已经说过几次,在这里就不想多说啦。
诸葛亮对于中华大一统的历史来说,对于蜀汉百姓来说,是功是过,是值得商榷的。但对于蜀汉政权来说,对于刘备父子来说,绝不是罪魁祸首,而且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贤臣无二。
由网友 烟郭说历史 提供的答案:
253年,蜀国宴会上,有人借敬酒为名,突然用匕首刺进宰相费祎的心脏,费大人当场死亡,这事儿是蜀汉衰败的转折点。
当初,诸葛亮临死前给刘禅留了两个辅政人选,都是厉害的军政人才。
一个是蒋琬,另一个是费祎,诸葛亮死后,蒋琬继任,蒋琬之后由费祎继任。
值得注意的是,蒋琬当政期间,蜀国对魏国依然保持攻势。
他曾经策划从水路进攻魏国,因此大造战船,后因反对人数太多而中止。
费祎主政时期,则改成休生养息的政策,蜀汉国力得以恢复,而且姜维还时不时地小打一下魏国。
直到253年那起刺杀事件!
当时费祎举办了一场岁首大会,正当大家喝的开心时,降将郭循过来敬酒,实则暗藏匕首。
趁费祎酒过三巡,反应迟钝,突然将匕首插进费祎胸膛,费祎当场倒地身亡!
费祎死后,蜀汉国力急剧下降,迅速走向衰败!
费祎有这么大影响力吗?
没有,但这件事带来的后果就是蜀汉衰败,因为费祎死后发生了2件事,直接影响蜀汉国运。
第一件:宦官干政
当时刘禅宠信陈祗,并让他主政蜀国内政,他假意勾结宦官黄皓,却引发宦官干政。
陈祗本人能力自然比不上费祎,蜀国的内政治理逐渐变差。
陈祗死后,黄皓失去制衡,越来越嚣张,蜀汉内政陷入无人治理的混乱形势,国力急剧下降。
第二件:姜维北伐
蜀国陷入内政无人治理的不利情况下,姜维不断北伐,加剧了国力损耗。
本来国力就急剧下降了,还要年年北伐,就这样,蜀汉基本被玩儿废。
诸葛亮耗费国力了吗?
耗费肯定是耗费的,但诸葛亮北伐是建立在国力足够支撑的基础之上的。
而且五次北伐,大多都有所斩获,最重要的是,每次都能全身而退,并未伤及元气。
诸葛亮是234年去世到蜀汉263年灭亡,共29年,中间从蒋琬到费祎两人主政有19年。
也就是说,诸葛亮死后,蒋琬和费祎用了19年的时间执行了休生养息的政策。
虽然期间有征战,但不多,规模也不大,不会有大影响。
而蜀汉转向衰落是从253年开始,到263年灭亡,只用了10年就败光家底。
所以,这不是诸葛亮的问题,是刘禅的问题!
最后,蜀国人才凋零咋回事?
这事儿跟诸葛亮也关系不大,蜀国本来就缺人才。
仔细看看蜀国那些厉害的人物,五虎上将以及诸葛亮是刘备带进川的,不是川蜀人才。
蒋琬、费祎原本也不是蜀国的,他俩一个是零陵湘乡人,一个是河南人。
姜维是降将,连法正都是陕西人,地道的蜀地人才只有李严。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当时的蜀国本土原本就不怎么出人才。
蜀国灭亡时,人口约90万,跟现在一个大点的县城差不多,那种万中无一的治国奇才,几乎不可能出现的。
由网友 超级七品小芝麻官 提供的答案:
蜀汉建国仅仅42年便灭亡,诸葛亮并非罪魁祸首,真正的罪魁祸首竟然是他!
在不少人看来,蜀汉灭亡的罪魁祸首乃是诸葛亮,若不是诸葛亮执意北伐,搞得蜀汉民不聊生,国力大减,蜀汉不至于成立才42年便快速灭亡。可以说,正是因为诸葛亮的穷兵黩武,最终才导致了蜀汉的国力大衰退,导致了蜀汉的快速灭亡!对于上述观点,本文其实并不认同,原因有三!
首先,诸葛亮北伐,并未劳民伤财。不同于姜维时期的北伐(姜维确实有劳民伤财之嫌),诸葛亮时期的北伐,都统筹规划了蜀汉的国力,每一次北伐前,诸葛亮都会休整几年,使得老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积蓄实力。也正是因为诸葛亮的这套操作,使得蜀汉众人并没有感觉到劳民伤财,反而觉得诸葛亮治理得不错。当时蜀汉百姓是这样评价诸葛亮的治理:诸葛亮活着时,感觉他的治理很一般,但他死了以后,就再也没人能有他的这种治理水平了!
说白了,在当时老百姓的心目中,诸葛亮是真正为百姓考虑的好官,他之所以北伐也是为了匡扶汉室,他并没有劳民伤财!
其次,诸葛亮北伐,稳定了内部环境,使得蜀汉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蜀汉内部的争斗,由来已久!早在刘焉、刘璋时期,蜀汉内部的东州派和益州派,就已经争斗不止了,后来刘备入主成都,又带来了荆州派,这一下荆州派、东州派、益州派三方角逐,好不热闹。而大家都知道,内部斗争必将引起内耗,严重者甚至会损害国力,而诸葛亮的北伐,则可以将荆州派、东州派、益州派三方的注意力引向曹魏,当大家能够在曹魏获取利益时,至少他们的目标会短时间内趋同,不会再严重内耗了。
也就是说,诸葛亮北伐,其实起到了转移矛盾的作用,将蜀汉内部的争斗转移到了曹魏,使得蜀汉不至于严重内耗,使得蜀汉能够长时间存续。
最后,诸葛亮北伐,给了曹魏以巨大的压力,使得曹魏无法安心发展。很多人受三国演义的影响,认为诸葛亮的北伐,并未对曹魏造成多大的威胁,司马懿轻轻松松地就挡住了诸葛亮,然而正史中,曹魏其实被诸葛亮打得非常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曹魏皇帝曹睿,表示要痛揍诸葛亮,顺便干掉蜀汉,结果到了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曹睿表示,只要司马懿挡住诸葛亮就可以了,为此他还不惜拉下脸面和司马懿上演了一幕千里请战的戏码,贻笑大方。
从曹睿的表现来看,其实我们可以发现,魏国在面对诸葛亮的进攻时,压力非常大,根本没有足够的能力反击,只能防守。另外,当诸葛亮去世以后,曹睿一反常态,在此之前他是一个励精图治的君王,但诸葛亮一死,他立马大建宫殿,纵情享乐,可见他这些年被诸葛亮压制得有多惨!曹魏皇帝尚且被诸葛亮压制得如此痛苦,其他魏国国民的处境可想而知!
说白了,诸葛亮北伐,给了曹魏巨大的压力,使得曹魏常年在边境囤积重兵,根本无法全力发展,直接影响到了曹魏的国力!蜀汉相比已曹魏,本来就弱小许多,若两国同时发展,那么蜀汉必定发展不过曹魏,两国的国力差距将会越来越大。所以说,诸葛亮北伐,某种程度上减弱了蜀汉的相对衰败速度,延缓了蜀汉灭亡的时间!
事实上,若没有诸葛亮,刘备去世后,蜀汉就很可能快速灭亡,根本坚持不到42年时间!夷陵之战后,蜀汉国内已经出现了不少的叛乱,但由于刘备还活着,威严尚在,所以大家还不敢轻举妄动。刘备一死,人心动荡,叛乱四起,蜀汉直接出现了亡国征兆,当时的曹魏甚至断言,蜀汉已经没有什么威胁了,直接把重兵调往东边,准备对东吴动武!然而就在这种关键时刻,诸葛亮出手了,不仅成功稳定了蜀汉局面,还打造出了一支强悍的军队,平定了周边叛乱,甚至还将南中纳入治理,获得了不少南中的资源,使得蜀汉国力逐渐恢复,令人惊叹!
可以说,没有诸葛亮相助,蜀汉很可能提前数十年灭亡!诸葛亮不仅不是蜀汉灭亡的罪魁祸首,反而是蜀汉得以存续的最大功臣!
既然诸葛亮不是蜀汉灭亡的最大责任人,那么导致蜀汉灭亡的真正罪魁祸首究竟是谁呢?竟然是他!
导致蜀汉灭亡的罪魁祸首
事实上,导致蜀汉快速灭亡的罪魁祸首,并非蜀汉内部之人,而是一个外人,这个外人的名字叫作陆逊!为何说陆逊是导致蜀汉灭亡的罪魁祸首呢?我们看陆逊干的这三件事!
一、参与谋划攻取荆州
大家都知道,蜀汉的衰败之路,是从关羽丢失荆州开始的。在此之前,蜀汉如日中天,刘备在汉中之战击败了曹操,自称汉中王,关羽在襄樊之战中击败了于禁,水淹七军,还俘虏了三万曹军,接下来蜀汉只需要消化掉胜利果实,国力将得到长足进步。而且隆中对的策略也基本完成了,只需要等曹魏生变,蜀汉便可以从荆州和汉中两路北伐,进攻曹魏。而正史中,曹操第二年便去世了,这便是"天下生变"之时,这个时候曹魏内部不稳,蜀汉两路北伐,必定能够大捷!
可以说,在关羽丢失荆州以前,蜀汉确实有问鼎中原的希望,蜀汉确实有一统天下的希望。但就在这种关键时刻,孙权竟然选择了背盟,吕蒙竟然率军偷袭了荆州,并将关羽斩杀,令人气愤!也正是因为丢失了荆州,损失了关羽及其荆州兵团,蜀汉的实力锐减,失去了一统天下的希望!而偷袭荆州的谋划中,陆逊便是主角!
陆逊家族和孙权家族本来是有仇的,但是陆逊这个人放弃了家族恩怨,果断地选择了辅助孙权。在偷袭荆州的谋划中,吕蒙称病撤离,由陆逊替代吕蒙镇守。而关羽见吕蒙撤走了,陆逊又是个名气不大之人,认为陆逊不会进攻荆州,便打算撤走防守东吴的军队。正在关羽思考之际,陆逊又主动向关羽示弱,他表示自己才能一般,非常仰慕关羽,是不敢和关羽为敌的。见陆逊的身段放得如此之低,关羽果然轻信了陆逊,直接把留守后方、用于提防东吴的军队调至前线,全力对付曹操,最终引发恶果!
《三国志》:羽览逊书,有谦下自讬之意,意大安,无复所嫌。逊具启形状,陈其可禽之要。
可以说,正是因为陆逊的有意示弱,成功地降低了关羽的防备心理,导致关羽做出了错误的判断!若没有陆逊的参与,关羽根本不可能轻易撤走防备东吴的军队,荆州也不会那么快丢失!蜀汉也不会国力骤降,不至于快速灭亡!
二、夷陵之战彻底封死蜀汉上限
东吴偷袭占领了荆州,刘备对此非常不满,于是率领大军伐吴。在伐吴之战的前期,蜀汉军队所向披靡,将吴军打得非常惨,但随着陆逊的上位,吴军很快止住了颓势,并选择撤出山区,退守夷陵。在陆逊的命令下,吴军坚守不出,无论蜀军作何挑衅,吴军就一直龟缩不出。最终,在对峙了大半年后,蜀军士气低落,加上天气炎热,陆逊终于决定开始反攻,并成功地击败了蜀军!
《三国志》:夏六月,黄气见自秭归十馀里中,广数十丈。后十馀日,陆议大破先主军於猇亭,将军冯习、张南等皆没。
《傅子》:权将陆议大败刘备,杀其兵八万馀人,备仅以身免。
夷陵这一战,刘备败得非常惨,多年跟随刘备作战的精锐,近乎全军覆没,大量的精锐人才,还没来得及留名,便死于此战,可以说,经此一役,蜀汉的国力,几乎折算大半!正是因为此战的失败,刘备才会快速去世,蜀汉内部的叛乱才会如此多;正是因为此战,蜀汉的人才才会那么稀缺,以至于诸葛亮会在第一次北伐中启用马谡;正因为此战,蜀汉后期才会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戏谑之词。说白了,此一战折损的人才,使得蜀汉再也没有称霸天下的机会了,它的结局只可能是偏安一隅,遇到好的执政者,尚且可以多延续几年,遇到差点的执政者,必将快速灭亡!
三、陆逊并没有完美地配合诸葛亮
偷袭荆州、夷陵破蜀,这两场大的战事,直接把吴蜀两国的关系拉向了冰点,幸好诸葛亮识大局,恢复了两国的友好关系,否则蜀汉必将一直视东吴为敌!在天下大势的压迫下,诸葛亮选择了联吴抗魏,然而东吴却并没有很好地配合诸葛亮!
诸葛亮数次北伐,都邀请东吴一同出兵,结果东吴虽然也出兵了,但战斗力表现相当拉胯,每次都没有取得多大的战果,令人耻笑!当年陆逊偷袭关羽、击破刘备,不是那么厉害吗?为何在和魏军的对阵中,却表现得如此不堪?陆逊的军事能力是虚的?
很明显,陆逊是有真才实学的,他的军事能力非常强,而他之所以在和魏军的对阵中,并没有取得辉煌战绩,完全是因为他没这个想法!作为江东士族,陆逊其实对于北伐、争夺天下没啥兴趣,他的兴趣只在于维护东吴的稳定,保证家族的利益!正是因为有这种短视的目光,所以每次吴蜀两军配合,吴军的表现都非常拉胯!可以说,正是因为陆逊无心北伐,所以魏国才能调集重兵抵抗诸葛亮,使得诸葛亮打得非常艰难,始终无法彻底击败魏军!而无法彻底击败魏军,蜀汉就无法长足发展,诸葛亮一死,蜀汉的末日便快速地到来了!
结语
蜀汉成立仅仅42年便被消灭,诸葛亮负最大责任?真正的罪魁祸首另有其人!事实上,这个罪魁祸首便是陆逊,若没有陆逊谋划偷袭荆州,关羽不至于战死,蜀汉国力也不至于骤降;若不是陆逊在夷陵击败了刘备,消灭了大量的蜀汉人才,蜀汉不至于混得那么惨,人才那么稀缺;若不是陆逊不积极配合诸葛亮,魏军是没办法挡住诸葛亮的进攻的,蜀汉不至于得不到长足发展,总之一句话,若不是陆逊,蜀汉绝对不至于龟缩一隅,短短42年便快速灭亡!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傅子》)
由网友 司马小绢 提供的答案:
要不是诸葛亮独断专权,年年征战,蜀汉还真的不会这么快就灭亡了。蜀汉的前期,诸葛亮是有功劳的。
刘备死后,诸葛亮权倾朝野,如果不是诸葛亮一心想统一大汉朝,
年年征战导致蜀汉国库空虚,国力不济,因诸葛亮事必躬亲,自己死后,没有了后续之能人,才使蜀汉这么快就被别人灭亡了。
如果刘备死后,不是诸葛亮独断专权,年年征战,只要让蜀汉修生养息,加强内部建设和防御,使国库充足,其他的一切力量也不敢出兵改蜀,起马不会这么快就灭亡了。
:
由网友 何小羊何中羊何大羊 提供的答案:
说诸葛亮是蜀汉灭亡的罪魁祸首,这个大锅老先生怕是背不起,但人无完人,有些错误我认为他确实难辞其咎。
诸葛亮一生从隆中作对分天下,伐北平南联孙吴,最后选贤任能扶新君。他对汉室天下可谓是呕心沥血,鞠躬尽瘁。虽然后期北伐有劳民伤财、穷兵黩武的嫌疑,但是自古作仗讲究先下手为强,若诸葛亮当年在益州偏安一隅,坐等司马家打上门的话,估计蜀汉会灭亡得更快。
个人觉得他唯一算得上错的就是:他忽略了刘禅是一位君王。
自从刘备白帝托孤撒手人寰之后,诸葛亮就成了刘禅"半父半臣"的重臣,小到衣食住行,大到朝野政事,诸葛亮都事无巨细,一手打理。刘禅虽无大成,但能稳坐蜀汉主位四十余年,也算是位稳妥的君王,也许他本有意勤勉于政,但因为这位肱骨之臣,所幸就不问政事、骄奢淫逸起来,不过这都是假设,不做过多评论。
但是,在诸葛亮上书后主的<<出师表>>中,十余次写到类似"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也"、"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等等语句,言外之意就是:"我们几个老骨头,都是为了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才尽忠于你,你一定要争气,不要给先帝丢脸。"
我承认细读出师表后也为诸葛亮的言辞之恳切而感动,但作为一个平常百姓我们都想要自由和被认可的感觉,如果我身边最敬重的长辈一直跟我强调:我对你好是因为你爸有恩于我。我心里也会很排斥这位长辈以及他所做的事情。更何况刘禅这位万人之上的蜀汉之主呢? 所以我认为,若当年诸葛亮适当放权,给刘禅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多多鼓励、肯定刘禅,而不是一直把先帝当做抽在刘禅身后的一根鞭子,让刘禅去抗拒接受与成长,或许蜀汉会在刘禅和诸葛亮的手中继续延续下去。
以上个人愚见,请多指正。
由网友 123张昭欢 提供的答案:
诸葛亮是罪魁祸首!俗话说得好:一人称能害天下,一国称雄威四方!这就是最好的证明!不管一个人有多大的能力和实力,脱离了经济来源的基础,就会造成家庭的不幸!不管一个人有多大的主张和胆量,脱离了人口增长的数量,就会造成后继无人!从这两点原因来看诸葛亮,就可以说是诸葛亮断送了蜀国的前途!实属罪魁祸首!
由网友 壹只青梅 提供的答案:
在三国时期,诸葛亮、庞统、司马懿、姜维四人,分别是有卧龙、凤雏、冢虎、幼麟称号,尤其是诸葛亮, 《三国演义》中有一句名言:"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也就是说只要得到了诸葛亮就可以一争天下,正因为这样,刘备刘皇叔经水镜先生引荐,三顾茅庐,肯请诸葛亮出山相助,诸葛亮也是不负众望,硬是辅助刘备打下了一片天得以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
按理说,三分天下的局面的建立,诸葛亮居功至伟,但是在之后,蜀汉存在了42年便被消灭,很多人都说罪魁祸首在于诸葛亮,其实我不这么认为,诸葛亮对于蜀国是功大于过,当然蜀国的灭亡,诸葛亮也是负有一定责任的。
责任之一:诸葛亮穷兵黩武,不顾国力有限,依然大兴战事,多次北伐未果,劳命伤财
在三分天下格局建立之后,诸葛亮多次北伐未果,对于北伐的必要性,后世人对他褒贬不一众说纷纭,这里其实北伐有北伐的必要性,要知道,蜀国无论地理位置,人口数量都要远远低于魏国,蜀国修生养息,魏国更加养精蓄锐,不趁早攻击魏国,迟早会被魏国反灭,问题在于,北伐本无错,错就错在诸葛亮率兵北伐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没有伤到魏国分毫,反而,自己国家穷兵黩武,劳命伤财,百姓苦不堪言,到了后续,资源补给都成问题。
责任之二:诸葛亮用人不当,导致致命失误,街亭失守为蜀汉衰败埋下了伏笔
诸葛亮刚愎自用,不顾部下反对,用了只会纸上谈兵的马谡,导致街亭失守,打乱原定北伐计划,魏国大军源源不断通过街亭袭扰诸葛亮后方,导致北伐彻底失败,一招不慎满盘皆输,街亭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如果有了街亭可以说关口、秦岭、陇山土地都成为蜀国,但是最终的结局是街亭的失守,为蜀国的衰败埋下了伏笔,故此在知人善用上,诸葛亮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责任之三:大权独揽,事必躬亲,直接导致蜀国人才断档,和魏国差距越拉越大。
或许是诸葛亮太能干了,又或许是诸葛亮对于部下的极不信任,自己一人独揽蜀国大权,样样事情亲力亲为,也不注重蜀国人才的培养,打压有能力的官员,直接导致蜀国人才断档,这里,诸葛亮也是负有一定责任的。
综上所述,蜀国的灭亡完全归罪于诸葛亮说他是罪魁祸首似乎不太公平,但是,在蜀国人才培养上,在用人上,在连续强行北伐出兵上,诸葛亮是负有一定责任的。
文:唯恋无名
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原创首发,请勿转载,了解更多有趣历史,喜欢我请关注唯恋无名。
由网友 行在蓝天白云间 提供的答案:
诸葛亮对蜀汉政权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虽然不能说蜀汉政权的灭亡,诸葛亮是罪魁祸首,但诸葛亮也是有很大责任的,难辞其咎。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所制定的战略是非常正确的。刘备按照他的战略部署,一步一步的实现了诸葛亮的战略规划,建立了西蜀国,实现了三国鼎立。为进一步实现大一统奠定了坚实有利的条件。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后来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出乎了诸葛亮的预料,让诸葛亮的宏伟蓝图化为了泡影。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指出,南抚吴越,东和孙权,北距曹操。等到时机成熟时,从东西两方夹击,进攻曹操,实现一统江山的霸业。如果这样的话,刘备恢复汉室的美好愿望就能够实现。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由于关羽的战略决策失误,没有坚决的执行诸葛亮的战略决策,孙刘联盟破裂,丢掉了富庶的荆州地区。不仅使刘备失掉了大量的战略资源供给地,而且丢掉了东南的天然屏障,兵员损失也很严重。是西蜀政权的一大损失。也让诸葛亮后来的北伐之路举步维艰。就像人的两只胳膊,失去了一只胳膊的人,怎么也比不上两只胳膊的人战斗力量大。
后来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没有听从诸葛亮的劝告,率领举国之兵,兵伐东吴。在夷陵之战中,刘备被陆逊率领的东吴军队战败。陆逊火烧刘备的联营,绵延几百里。大败刘备。让刘备元气大伤。夷陵之战,严重的透支了西蜀国的经济,让刘备的军事实力受到严重的损失。让刘备的战争资源消耗殆尽。刘备为此心力交瘁,一命呜呼。
在和曹操的关中之战中,虽然刘备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但是也消耗了刘备很大的力量。在人力,财力,物力上也损失不小。
所以,诸葛亮的战略决策没有错。只是在执行的时候出现了失误。面对如此的危局,诸葛亮并没有气馁,而是振作精神,励精图治。经过几年的辛勤耕耘,发奋努力,又把西蜀国治理的井井有条。出现了可喜的现象。
这时候的诸葛亮,本应该继续发展蜀国的经济,提高民生,进一步筑牢战争的资源,为以后条件成熟时,实现大一统,做好充分的准备。
但是诸葛亮并没有这样做。为了报答刘备父子的知遇之恩,在条件并不成熟的情况下,选择了北伐中原。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从诸葛亮几次北伐的情况来看,曹魏的军事力量是空前强大的。曹魏的综合国力明显的强于西蜀国。无论从人力物力财力上,还是从军队的数量上,以及物资的保障等方面,魏国的实力要明显的强于西蜀国。
再加上地理环境的天然制约,让诸葛亮的物资运输,出现了很大的困难。
自古以来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的传说,有着中原广大腹地的魏国,是诸葛亮根本动摇不了的。
最主要的,是诸葛亮在北伐中原的过程中,遇到了他一生中最强劲的对手司马懿。司马懿在军事上,谋略上,政治上等各方面,可以和诸葛亮展开针锋相对的角逐。两个人可以说是针锋相对,水平相当。这样就使得本来就前途渺茫的北伐之路,雪上加霜。面对如此高超的司马懿的计谋,诸葛亮的许多奇思妙想也化为了泡影。让诸葛亮很无奈。最后只能暗自叹息,命丧五丈原。英年早逝。
不但如此,诸葛亮在治理国家和政权建设上也出现了偏颇。
诸葛亮干任何事情都亲力亲为,事必躬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一方面显示了蜀国人才的凋零,青黄不接,诸葛亮无奈才采取下策。但也反映出诸葛亮的施政方针出现了错误。越是没有人才,就越应该加快培养。这样既为国家培养了栋梁之才,又为自己减轻了负担。这样的话,蜀国的一统之路才有希望。
俗话说,手大捂不过天。一个人的本事再大,也不能干许多人的事情。那样会被累死的,身体是吃不消的。
综上所述,诸葛亮在西蜀国的谋划和建立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在西蜀国出现危机时,顶住了压力,恢复了西蜀国一定的经济实力和一定的国力。但是诸葛亮在条件不成熟时,选择了北伐之路,去进攻强大的魏国。走上了一条不归路。由于几次北伐的失败,导致本来就基础薄弱的西蜀国,严重的透支了国力。在政权建设和人才培养上也出现了问题,所以导致西蜀国的灭亡。从这一点上来看,诸葛亮是有一定责任的,难辞其咎。
由网友 老农耕闲 提供的答案:
有些人,总以为自己比诸葛亮强,老农不解的是,为何历史上历朝历代有那么多政治家、知识分子和士大夫,那么尊崇诸葛亮?把诸葛亮看成忠诚和智慧的化身。
关羽败走麦城,阿蒙袭取荆州,蜀汉江山只剩半壁;陆逊火烧连营,刘备托孤白帝,蜀汉精锐尽失。此时的蜀汉,兵微将寡,财尽民穷。
更外有魏吳大军虎视耽耽,内有派系林立争权夺利。其势有如人之病入膏肓,弱不禁风,不堪一击。试问诸君若为蜀汉丞相,该如何收拾这个烂摊子,外御强敌,内抑豪强,重振国势?
陆逊火烧连营
诸葛亮在数年内,平衡各方利益,恢复农业生产,整军备武,使蜀汉保持了三足鼎立中一足的资格。至于坚持北伐,也并非诸葛亮好大喜功,也是出于不得已。
试想如果采取休养生息,埋头发展经济,满足西蜀一隅之地的地方割据,虽能获得一时苟安,却非长久之计。别忘了,魏吳无时无刻不在谋划吞蜀之计。
一旦没有了共同的军事压力,派系内争必起;久不经战阵,士卒将骄兵堕,必生惧兵怯战之心;不与魏战,就失去了联吳的资格,必被魏各个击破。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以说,北伐是诸葛亮在为蜀汉争取最后一个机会。
诸葛亮六出祁山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18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