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转运中的幸福 提供的答案:
我对布衣天子朱元璋这个皇帝,有些不满,🤣🤣🤣🤣!语言不能犀利,不然审核不通过的 ,你说他喝过泔水的人,还能有多大的能力??当上皇帝纯属偶然,那就是时势造就了英雄,成全了他。他除了杀人,没看他有啥作为。就如果说是他当朝治理的好,那都是谋士刘伯温的功劳!
我看到的朱元璋就是个杀人不眨眼,嗜血狂魔,杀人玩儿。不有那么一句谚语吗?!说是童养媳得了地,不是蹶子就是屁,这句话用在朱元璋身上,在贴切不过了。纵观历史,杀人最多的就是他,人家别的皇上杀人还点儿找个理由呢。但朱元璋可是拿过来就杀,为的就是铲除异己,给他孙子铺平皇道,你说可恨不可恨,
历朝历代,我最看不起的就是朱元璋,按理说,一个布衣出身,应该体恤人心!可他到是好,布衣裹着一颗狼心!最让我难过的事,他赶尽杀绝刘伯温,老头都7、8十岁啦。他还能反你啥?朱元璋最终都没放过他,赐药毒死。就那刘伯温死时的场景,我至今记忆犹新!太揪心啦!无辜无助,既可怜又可悲可叹!所以朱棣易帜是天意!👏👏🙏🙏!
由网友 百花长廊 提供的答案:
朱元璋是一位亲民皇帝,极其亲民,仇视腐败。农民出身的朱重八胆大,善交朋友,善利用朋友,敢作敢当,胆大心细,其胆量是常人无法想像的。因为敢作敢当,有事总是一人承担,深得有志之士赏识。朱重八交的全是一帮铁哥们,极聚凝聚力,只要作战,将士们都是铁板一块。心计大王,套路大王,这是智多星刘伯温对重八的称赞。朱重八成功的重要原因就是遇上了知己马皇后,历史上著名的贤内助,掌管内政,极俱才能。铁哥们徐达,常遇春,智勇双全,虽然出身农民,但精通兵法,是重八的左膀右臂。大明王朝统治中国近280年,与朱重八制定的一系列治国策略有重大关系,朱重八确实是雄才大略!朱重八亲民是有名的,反腐也是有名的。在潘阳湖大战中,死亡的烈士没有得到照顾,安抚,完全是地方官员不作为。在潘阳湖大战中,死了丈夫,两个儿子的妇女在朱重八当上皇帝后,朱重八巡访,妇女拦轿,当场痛骂重八无情无义,朱重八不但没发怒,反而一一细问,安慰,问出原因,完全是地方腐败,不作为,大怒之下,处死了地方官员。洪武年间,朱重八为了打击腐败,亲自在皇宫外设置登闻大响鼓,全国百姓有冤的,揭露腐败的,都可来此击打登闻大鼓,来击打登闻大响鼓的,任何人不得阻拦,无论权势大小,阻拦者,全家处死!这是真正的亲民。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雄才大略,极其亲民,这是史上少有的!
由网友 国家美术师资格持有者 提供的答案:
朱元璋是農民起義當上皇帝。不要小看"大老粗","大老粗出人物"。朱元璋出身貧賤,從小受苦,要過飯當過和尚。在元末農民起義中揭杆乘勢而起,十五年而成帝業。是劉邦之後又一個出身草莽的平民皇帝。
毛澤東都高度贊揚朱元璋,劉邦,成吉思汗,都屬於不識字或識字不多的"大老粗",但創造了許多知識分子望塵莫及,驚天動地的兄軍煌功績。歷史上許多飽讀詩書的陳後主,李後主,宋徽宗等都是子繼父業登上皇位,也都身名俱辱而告終。
朱元璋大字不識幾個,但他善於從戰爭中學習戰爭,善斷而多謀。在消滅中原兩股勢力中,他首先打陳友亮,決斷非常突出,後打張士誠,拿雙方作比較,陳友生性驕做,張士誠心胸狹獈。"志驕好生事,器小無大志"。朱元璋與陳友亮鄱陽湖大戰,一舉擊敗陳友亮,張士誠坐山觀虎,舉棋不定,像傾巢累卵,很快被朱元璋給打敗了。由於正確的決策與判斷,加上膽量和智慧贏得了勝利,創建大明王朝,定都南京。
由网友 番茄94119300283 提供的答案:
洪武大帝
元末纲常废弛,朝政混乱,以致四海鼎沸,民不聊生!
朱洪武以布衣之身奉天承运,武定祸乱,文致太平,兴修纲纪,济世安民。
家国缔造,于社稷千秋有功!
洪武一朝文治武功铭刻史册,朱洪武配的上"大帝"的称号!
民族英雄
自宋庭南渡偏安江左,山河沦陷,汉儿披发左衽,遗民泪洒胡尘。
此乃中华文明之难!
朱洪武驱除鞑虏,重礼定乐,尊崇正学,恢复中华!
华夏复兴,于中华民族有功!
由网友 低配一家人 提供的答案:
朱元璋是真正意义上的草根皇帝吧,造反的理由是为了吃饱饭,可当上皇帝后,脑子里只有他们老朱家一家人的利益。
一是杀功臣,不管杀冯胜、傅友德、李善长、蓝玉、胡惟庸等有多少理由,骨子里还是帝王为儿子铺路。朱元璋是造反起家,对势力天生敏感疑心,打下江山后,就想把威胁的力量扫除,让儿子无后顾之忧。
二是废除中书省,让皇权空前强大,并且让自己累成狗。俗话说任何事情都要一分为二地看,朱元璋太在意自己打下来的江山,不自己盯着睡不好觉,所以不但累死自己,还累死了儿子(朱标早逝估计和身体劳累有关),这个体制最后还累死了朱高炽(才当了十个月的皇帝),后来还是朱瞻基为了玩蛐蛐,成立了内书堂,扶持了宦官,导致大明后来的年月几乎都是宦官集团和文官集团的拉锯战。
三是老朱家的子孙世世代代全部由朝廷终生供养,不用交税。他一个人就生了26个儿子呀!这样鸡生蛋,蛋生鸡的循环下去,到了明末,他老朱家有将近100万的朱姓子孙。这对于老百姓而言,是一群姓朱的蝗虫,对于国家财政而言,是一群吃祖宗饭的蛀虫。这万里江山,能不啃光?
四是传位朱允炆,这件事上可以看出朱元璋的大家长封建意识顽固,为了扶持朱标这一脉,理想化地认为老朱家都是一家人,你好我好大家好,正统上位,各位叔叔辅佐,大家齐心协力共同保证老朱家的江山万年永继。天真,太天真,一个老谋深算的帝王居然会在处理家庭纠纷中显得这么幼稚,他太低估了皇权的诱惑力和杀伤力。他没想到朱允炆的安全感比他还差,上位没多久就痛下杀手,导致3年的靖难之役,百姓的流离失所,江山的满目疮痍。
当然从历史的功绩来说,朱元璋建立大明朝肯定对时代是有促进作用的,毕竟脱离了蒙古人的残酷统治,建立了大一统的汉人江山,总体上来说是对百姓有益的,休养生息的。不过,朱元璋还是穷人思维太重,个人利益观念重于国家利益,当然在皇帝眼里,国家利益就是个人利益,但如果摆脱不了这种认识,改朝换代只是早晚的事。
国家是天下人的家,不是老朱家。
由网友 历史纬度 提供的答案: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成以南方统一北方建立大一统王朝的平民出身的皇帝,他建立了中国最后一个汉人的封建大一统中原王朝,他以充沛的精力和强硬的手段巩固了大明王朝的统治,在他的治理下明朝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辉煌时代。虽然朱元璋大肆的屠戮李善长、胡惟庸和蓝玉等开国功臣,虽然朱元璋用剥皮揎草的手段反腐太过于残酷,但毕竟稳定了社会秩序并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推动了社会的稳定发展。从总体上来说,朱元璋是一位出身于农民阶级且没有完全失掉阶级本色的封建皇帝,是一位成功的开国皇帝,是一位最终没有脱离家天下思想的传统帝王;同时,洪武大帝也是一位吝啬的皇帝。
▲洪武大帝--朱元璋
《剑桥中国史》里认为:明朝的洪武永乐盛世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最高顶峰,最辉煌的时代。
朱元璋出身微寒且经历了太多的社会不公,造就了他坚韧的性格及对腐败现象的切齿痛恨的性情。
朱元璋的祖父叫朱初一,父亲叫朱五四,朱元璋本来的名字叫朱重八,从这些名字我们就可以看出朱元璋的家族是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是被剥削被压迫的对象,是吃不上自己生产的粮食的人。在蒙古人建立的元朝的腐败统治下,承担了沉重赋税的人民遇到灾荒年月只能离开家乡逃荒乞讨,朱元璋也不例外。为了活下去,朱元璋当过和尚,做过乞丐,最终却成了起义军的领袖。在长途跋涉的求生过程中他养成了坚韧的性格,因为不坚韧就活不下去。
▲司法监察与腐败
作为被统治的对象的朱元璋从小就见惯了政府的腐败和官员的盘剥,正是政府的腐败和官员的盘剥才使朱元璋这样的人活不下去,因此朱元璋对于官员的腐败是切齿痛恨的,对于蒙古人可以武力夺取汉人的劳动成果是极其愤怒的,对于杀一个人只需要赔一头驴的现象是完全不能原谅的。可以说,朱元璋本能的感受到了元朝政府统治下尖锐的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他把这种矛盾和仇恨归结于政府和官员的腐败,因此在明朝建立以后对腐败现象是零容忍。
▲面貌无关才能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经历了磨难的朱元璋才有了建立明朝的能力和资本,成为了手段强硬的洪武大帝。
朱元璋在1368年建立了明朝以后就从变成了地主阶级的总代表——皇帝,而皇帝的主要任务则是维持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自秦始皇以来,皇帝就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其做事的最主要目的是维护统治。如果有哪一些因素威胁了皇帝的统治,那么皇帝会用最直接的手段清除这种威胁。明朝建立以后,朱元璋最大的内部威胁是中书省的丞相的相权对皇权的威胁。怎么样才能消除这种威胁?杀戮。跟随朱元璋的那些开国功臣们遭到杀害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威胁了皇权。所以才有了胡惟庸案和蓝玉案。
▲权力是皇帝的生命
明朝的政治制度实际上是延续的元朝的政治制度,元朝实行的是中书省领六部的制度,明朝实行的也是中书省一省制,由中书省处理全国的政务。在这种行政体系之下,相权被放大,皇权被压缩,尤其是胡惟庸成为中书省宰相以后行事跋扈,不顾及皇帝朱元璋的感受,导致了朱元璋对胡惟庸的不满,激化了皇权和相权的斗争。
▲皇帝与宰相是敌人
皇权和相权的长期斗争是不利于国家的稳定的,国家的稳定是发展的前期条件。明朝是中国经济的转型时期,在小农经济区中出现了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在小农经济主导下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也就是说中国正在由小农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转变。如果小农经济成功的转变为资本主义经济,那么中国就会从封建社会转型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国将继续做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而存在。可惜的是,中国并没有完成经济和社会的转型,中国仍然是一个传统的封建农业社会,中国因此被西方国家侵略了100多年。
▲武将是保障
胡惟庸案是明初三大案之一,此案牵涉人数多,对社会的影响大,但案情却并不复杂。说到底,胡惟庸案只不过是皇权和相权斗争的结果;宰相胡惟庸在与皇帝朱元璋的权力斗争中落败了,落败的结果就是与胡惟庸相关联人员几乎全部被杀,甚至连退休的李善长都没能善终。在消除了负责行政的文官对皇权的威胁之后,朱元璋又把矛头指向了对皇权有威胁的武将;明初以徐达蓝玉为代表的军方人士都有些自大狂妄,常常以功自诩。这样的武将是除了朱元璋之外的任何皇帝无法控制的,起码朱元璋的儿子朱标和孙子朱允文是没有能力控制的;朱元璋为了扫除武将对后代皇权的威胁又祭起了屠刀而大肆杀戮武将。蓝玉案就是朱元璋大肆杀戮武将的典型案件,与胡惟庸案一样都是权力斗争的结果,最终只不过是成王败寇而已。
▲南京是明朝的开国之都
能不能据此就认为朱元璋是一位残暴皇帝?不能。朱元璋的斗争固然是为了巩固自己和后代的皇权,固然是传统的家天下思想,但朱元璋的确稳定了国家政权和社会秩序,为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前提条件。如果没有这些权力斗争,也就没有《西游记》和《三国演义》等名著,更不会有徐渭的《墨葡萄图》,当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和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就更不可能出现了。所以,进行了残酷的权力斗争的朱元璋实际上对中国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历史选择人,而不是人选择历史;换一个人代替朱元璋当皇帝也会如此做,人只能顺应历史大势的发展。
▲对朱元璋的客观评价——治隆唐宋
人创造历史是假象,真相是历史裹挟着人前进;人只是在历史的要求下创造历史,人只能稍微的影响历史而不能主导历史的走向。朱元璋是被历史选中的推动历史发展的人,无论我们如何说朱元璋残暴,但有一点我们要意识到,那就是朱元璋是一个没有忘掉平民本色的平民皇帝,他的出现意味着长期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民的力量在增强,他的出现预示着人民的崛起是历史的要求,预示着人民当家作主是历史发展的潮流和必然。总之,朱元璋是一位看起来残暴但却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没有忘掉农民阶级本色的有坚韧性格的且有贡献的开国皇帝。有四个字非常切合朱元璋,那就是:治隆唐宋。
由网友 段亦明 提供的答案: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朱元璋?
他是一个草根逆袭的成功案例!于历史上讲,他绝对是功大于过的,没有他,也许我们今天还在写蒙古字。
出身
朱元璋出身于一个贫农家庭,在家族里排行第八,所以叫朱重八,后来改名字叫朱元璋的。
少年时期,他给地主家放牛,因为时政动荡,家里时常受到一些贪官污吏的欺压,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他称王后,对贪官的惩戒是很残酷的)
到了他17岁的时候,家乡发生瘟疫,加上在元朝的暴政统治下,早已民不聊生,不得已便外出寻找生计,最后在皇觉寺落脚,做了和尚,靠四下化缘为生。
所谓读万里书不如行万里路啊,在他走南闯北的这三年里,他开阔了视野,也深深的感受了世间冷暖和民间疾苦,磨炼了他坚韧的意志,但也变得疑心重,没那么容易相信人。
在这时期里,他慢慢的闻到了一些民间反元的味道,激起这位年轻人的热血,并开始加入反元斗争的行列。
军旅生涯
在反元的民间组织中,其中一个以郭子兴为首的白莲教红巾军,闹的像模像样。朱元璋在同乡的引荐下,就加入了白莲教的红巾军。
参军后得朱元璋,作战勇猛,被郭子兴赏识提拔为将领。做将领后的朱元璋依然身先士卒,打仗得来的财富都交给老板郭子兴,这让的郭子兴更加视其为心腹。
这时,改变他一生的机会来了,郭子兴把义女马氏许配给了朱元璋,成了郭子兴的女婿。(这时才改名叫朱元璋的)
稳定了地位的朱元璋,开始发展队伍,他那时就开始讲究军队纪律严明,深得老百姓敬仰。
在南征北战中,不知打了多少战,但随着每打一仗,军队就人数增多一次,在这过程里,他得到了刘基(刘伯温)、徐达、常遇春等这样的谋士猛将。
称帝
朱元璋积累了几十年后,1367年,他命徐达、常遇春两大猛将带兵直奔中原,到了1368年,元朝终于被推翻,恢复了汉朝的统治,并立下汉朝开国第一名号"大明"。
朱元璋做了皇帝后,是很注重民生的,他奖励开荒、兴建水利、减免赋税等。
由于小时候有心理阴影,他很恨贪官,在他在位时期杀过的贪官,按后来学者统计起码达十万人以上。
但终究因为制度不完善,贪官总是杀不完,因此他自己亲自参与设计了很多奇怪,甚至有点变态的酷刑,如斩腰、削筋剔骨、人皮裹草等等。
小结
如题,历史人物朱元璋,可称为历史上伟大的一个人,真正做到了草根逆袭成功,这与他的谋略、魄力是分不开的。
倘若说朱元璋有什么不足,那就是在他做皇帝后,跟他出生入死的那些功臣们,兄弟们,几乎都被他杀了。
原创首发:历史小地主
由网友 可靠柑桔gZF 提供的答案:
朱元璋又再造华夏之功,作为皇帝,小风认为可以和秦始皇、汉武帝一起排在三甲之内。
朱元璋出生于1328年的安徽凤阳,父母都是贫困农民,祖上有几代都拖欠过元朝的税收,朱元璋是最小的孩子,但是根据记载,朱元璋下面应该还有弟弟妹妹,但是实在是无力抚养,都送人或者卖作童养媳。朱元璋由于家里贫困,没钱读书,从小就给人放牛。虽然贫困,但是家庭尚存,所以小时候的朱元璋的生活虽然吃不饱肚子,家庭总算还是和睦的。
好景不长,在1343年,朱元璋15岁的时候,凤阳接连发生旱灾、蝗灾、睡在,又引发瘟疫,不到半个月,朱元璋的父母、大哥接连去世,朱家甚至连一口棺材、一块埋藏父母的土地都找不到,幸亏朱元璋的邻居刘继祖,给了一块地,才安葬了父母、大哥。年幼的朱元璋此时是看透了元朝官员的腐败不作为,贪污受贿,让百姓遭受巨大灾难。在朱元璋继位后对贪官污吏的严厉打击,未尝不是他小时候的经历所造成的,而帮助朱家安葬的刘继祖,在朱元璋登基后被封侯,这也是朱元璋知恩图报的一贯做法。
朱元璋在安葬父母后走投无路,只能去皇觉寺出家当和尚,但仅仅两年后,又遭遇旱灾,皇觉寺也无法支撑下去,朱元璋被打发外出云游化缘,其实就是去当叫花子。直到朱元璋25岁时,在好友汤和的邀请下,加入了红巾军,开启一代帝王的传奇之路。
元末的农民起义,和历代王朝末年的农民起义有很大的不同点。比如汉朝末年的秦朝的农民起义,就是要诛暴秦。但是元末的起义,有着很深刻的民族矛盾因素。元朝的平民分为四等,一等为蒙古人,二等为色目人,三等为北人,就是北方汉人,四等南方汉人,待遇有天差地别:
一、法律不同。《元章典》规定蒙古人扎死汉人,只需要鞭刑几十下。而汉人扎死蒙古人,不仅要偿命,还要没收家产。在盗窃案,汉人初犯要刺左臂,而蒙古人不需要刺。
二、升职空间不同。元朝严格限定汉人官员的官职,重要职位除了早期有汉人任职外,之后就命令不得由汉人担任。
三、科举录取人数的不同。元朝的科举制度,蒙古人、色目人的录取比例比汉人高百倍以上。
四、地位的不同。元朝法律规定,蒙古人打汉人,汉人不得还手。而且汉人不得有姓名,只能以出生年月或者排行为名。朱元璋原名叫朱重八,这是因为家族中排行第八。而朱元璋的父亲,叫朱四五。朱元璋的祖父共四个兄弟,分别叫朱初一、朱初二、朱初五、朱初十。
五、蒙古的短视官员对汉人的敌视。伯颜当政时,严禁汉人拥有铁器,菜刀、农具都在禁止范围之内,导致只能十户合用一把菜刀。并要求各省官员中汉人万无一二,甚至扬言要杀光张、王、李、刘、赵等姓汉人,以杜绝汉人反对之心。
在如此尖锐的矛盾下,元末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成泛滥之势。统治中原98年的蒙古人,在1368年最终被朱元璋麾下大军赶回蒙古草原。而朱元璋接手的,是被蒙古统治多年,已经部分蒙古化的华夏大地,为重塑华夏,朱元璋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造。
一、按照宋时习俗,重塑华夏衣冠。朱元璋下令禁止汉人说蒙古语、穿蒙古衣服,洪武元年(1368)二月即下诏宣布,革除胡俗、恢复唐制。
二、与元朝进行切割。先后撰写并颁布了《御制大诰》、《大诰续编》、《大诰三编》,『私胜公微』、『贪赃』枉法、『酷虐』民众等社会丑恶现象都归罪於『前代污染』,而颁行《御制大诰》正是为了扭转『华风沦没,彝道倾颓』的局面。
三、重塑华夏礼仪。明初时,人们还是依照元朝习惯,见官员行跪礼。朱元璋命礼部官员按照传统制定新的礼仪规范,改为躬揖。
四、严禁蒙古人的火葬,改为传统的土葬。
五、改变婚礼。《御制大诰》曰:『同姓两姨,姑舅为婚,弟收兄妻,子蒸父妾,此前元之胡俗。朕平定之后,除元氏已成婚者勿论。
六、弥合南北汉人的隔离。在辽、金、蒙古统治下,南北汉人已经有了隔离成单独族群的趋势,朱元璋通过各种手段弥合两种的差异。
七,否定辽、金的正统地位,把元朝定位成变统。
通过诸多政策,在朱元璋当政期间,达到了重塑华夏的目的。朱元璋另外一个不得不说的就是杀人过多。这个问题首先得看清楚朱元璋究竟是个什么样子的人,和是个什么地位的人。什么样子的人决定了朱元璋想做什么事情,什么地位的人决定朱元璋能干什么事情。
我们都知道朱元璋是个贫苦农民出身,由于元朝官员的贪污受贿不作为,朱家半个月就几乎家破人亡,这导致朱元璋对于贪污受贿深恶痛绝,大明律里贪污60两就是死刑。明初四大案中的空印案和郭桓案,都是对贪污行为的一次打击。胡惟庸案的起因,是由于胡惟庸独断专行,常常擅自下决定不通报皇帝,这在封建王朝时期算什么行为,各位应该都心知肚明。
蓝玉案中的蓝玉,本来是留给太子朱标的班底,由于蓝玉和朱标是表兄弟,关系很好。但是蓝玉此人最大的缺点就是飞扬跋扈,畜养许多家丁、义子,在被御史查抢占民田时,把御史赶走。做的最跋扈的一次,在蓝玉出征经过喜峰口,官员没有及时开门,蓝玉居然纵兵毁掉了喜峰口,破关而入。这样的臣子,换做任何一个皇帝,都是不能忍的。
朱元璋在杀功臣一事上确实被饱受诟病。但是对百姓,这叫没没话说,朱元璋下令不许畜养奴隶,所有奴隶由官府赎买为平民。兴修水利,为无地农民分配土地,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使战乱后的经济得到恢复。
蒙古人在中世纪占领了很多国家,建立了四个帝国,华夏是最早从蒙古挣脱了出来的,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创者,重塑华夏之功青史留名,自古得国之正,莫过于朱明。每当读史在这一段,小风脑海里会浮出这么一副画面:一队队赤膊黑皮、手无寸铁的的汉人,手拿着竹竿做武器,头上包着红头巾,高唱着:手持钢刀九十九, 杀尽胡儿方罢手。我本堂堂男子汉, 何为鞑虏作马牛。壮士饮尽碗中酒, 千里征途不回头的歌谣,向着蒙古骑兵冲去,他们一个个倒下,再一个个接着冲锋,直到将蒙古骑兵赶回草原。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18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