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畴那么能打仗,为何在松锦大战中一败涂地?_洪承畴是谁的后代

由网友 兵夏333 提供的答案:

洪承畴(1593-1644)是明末清初的著名将领,他在明朝末年期间参与了多场战役,其中包括松锦大战。在松锦大战中,明朝军队由洪承畴亲自指挥,他率领的明军却遭遇了惨败,最终导致明朝的覆灭和清朝的建立。

松锦大战发生于1644年,当时明朝已经陷入内忧外患的困境,政治腐败以及军队衰败导致明朝面临严重的危机。在这个背景下,松锦大战是明朝与后来的清朝之间的关键战役之一。

尽管洪承畴在此前表现出了一定的军事才能,但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战争胜负不仅取决于一个将领的个人能力,还包括众多的因素,如军队的装备、素质、战略指导、后勤支持等。

在松锦大战中,明军遭遇到了多方面的困境。首先,明朝政府内部的混乱和令人沮丧的政治局势削弱了明军的士气和战斗力。明朝在这个时期已经陷入了内乱和分裂,多位皇帝相继登基,政权争夺导致明朝军队的指挥和协调能力受到影响。

其次,洪承畴面对的是清军这样一个强大的对手。清朝建立者努尔哈赤(1592-1626)和他的儿子皇太极(1592-1643)组建了一支强大的满洲军队,他们具备出色的指挥和战斗能力。清军在装备、战术和组织上都有明显的优势,这使得明军很难与之抗衡。

此外,洪承畴在松锦大战中也因为一些决策上的失误而付出了代价。他没有充分理解清军的实力,而且他的部队在敌人的冲击下分散开来,在战场上缺乏有效的协调和支援。清军则充分利用明军的弱点,采取了包围和歼灭的战术,最终使明军溃败。

综上所述,洪承畴在松锦大战中的失败以及明朝的覆灭并不仅仅是他个人能力的问题。诸多因素包括明朝内部的政治混乱、清军的强大实力以及战争中的决策失误都导致了这场惨败。战争往往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胜负取决于众多的因素和各方面的综合实力。

由网友 太宗悦史 提供的答案:

不是洪承畴不能打,而是松锦大战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的结局。

天才就是天才

洪承畴成为将军的路子,糊里糊涂。

他本人是二甲进士出身,别说放在一个省,就算放在全国范围,也能够排进前二十。

无论到哪里还经常性的带着一大堆的书,要说他日后能够成为杀人不眨眼的乱世将军,估计谁都不敢相信。

他命运的转折点在哪一年呢?在崇祯三年。

崇祯三年,陕西重镇韩城被王左桂包围。

王左桂是谁呢?当时起义军的顶尖势力有四股,第一股是神一魁,第二股是王嘉胤,第三股就是王左桂,第四股是高迎祥。

后来混出头的李自成、张献忠,这个时候都是小弟。李自成是王左桂手下的一个头目,张献忠负责给王嘉胤看门。

韩城位于陕西,负责的人当然就是山西的最高负责人。

而当时陕西的最高负责人陕西三边总督杨鹤手中并没有兵权。

因为他虽然身居陕西三边总督一职,但是他来的目的却是招抚,并没有索要兵权。

这也就导致了尴尬的一幕,那就是韩城守将向他求援,他却调派不出大军,只能死马当成活马医,将命令下发给时任陕西参政的洪承畴。

洪承畴就是一个文官,他去哪里来的大军?杨鹤也真是病急乱投医。

要是换成其他人,估计会将杨鹤的话当成废话。毕竟他就是一个文官,叫他去解韩城之围,不就是等同于叫他去送死吗?

在服从上级命令这一点上,洪承畴无可挑剔,因为他真的去了。

但不是一个人去的,去的同时招集了一部分百姓以及家里的家丁、伙夫、仆人,还有一些亲朋好友,总共上千。

洪承畴带着这上千人走上了未知的道路,这上千人里大部分人都认为自己即将要战死沙场。

毕竟王左桂有上万大军,是洪承畴的十倍之多。再加上洪承畴没有打过仗,他有几斤几两,谁都不清楚。

但事实最终证明,有的人天生就是将军。

在绝对的劣势下,洪承畴联系韩城内的守将,对王左桂发动突袭,打了王左桂一个措手不及,落荒而逃,韩城之围就此解除。

但洪承畴的彪悍之路并没有就此结束。

在这之后,他到处招兵买马,将兵力扩张到上万,对起义军发动接连不断的攻击,百战百胜,将王左桂逼到投降。

王左桂原本以为他投降洪承畴就不会杀他,但是还没等他的屁股坐热乎,洪承畴的士兵就一拥而上,将他砍成了肉酱。

在洪承畴看来,对待起义军绝对不能用招抚这一招,因为你今天用钱招抚他,明天没钱了,他就会接着反,只有镇压才有出路。

洪承畴的优异表现引起了崇祯的注意,不到一年的时间,他就从陕西参政一路晋升,先是巡抚,后是三边总督,成功取代杨鹤,成为陕西的第一号人物。

王左桂死后的三年时间里,王嘉胤、神一馗也都紧随他的脚步驾鹤西去,不过都不是善终。

王嘉胤是死在自己人手里,而神一馗也是死在自己人手里,只有高迎祥存活下来,还越做越大,将原本的数万大军扩展到几十万大军。

更加可怕的是,其他的起义军都没有穿盔甲,都是披着一件衣服就上战场,而他率领的这支起义军与其他的起义军明显不一样,有着训练有素的骑兵以及训练有素的装甲兵。

这也是为什么他被朝廷视为头号强敌。

明朝末年能够排得上号的将领都与他交过手,其中就有洪承畴。

可惜的是,他在崇祯九年,遇到了那个结束他一生的人——孙传庭。

原本他打算攻克西安,进而占领陕西全境,但是汉中却有孙传庭在那里死死的盯着他,无论如何都突破不了孙传庭这一道关卡。

没有办法,他只能选择下一招险棋,那就是绕过汉中,从子午谷进军。

相信只要是熟读三国的,一看到子午谷这三个字,就会想起当年魏延建议诸葛亮从子午谷进军攻打曹魏,但诸葛亮却不允许,因为子午谷这招棋险到不能再险。

子午谷就是一条小道,如果说在这里遭受到埋伏,后果那将不堪设想。

很遗憾,高迎祥就在这里遭受到了埋伏,明明兵力数倍于孙传庭,但是却还被孙传庭活生生的打到溃败,连自己都被俘虏,落得个押解京城处死的下场。

高迎祥是死了,但是却有另一个更加棘手的人强势崛起,这个人就是李自成。

原本李自成在王左桂的手下跟着王左桂混,后来王左桂倒台,他又搒上了高迎祥。

现如今高迎祥也倒台,他选择跟着谁混呢?他选择自立山头。

因为他将高迎祥溃散的旧部聚集了起来。有的人或许好奇,为什么李自成没有被俘虏?因为李自成当时并没有跟着高迎祥,而是在陕北。

李自成不是一般的倒霉,明明好不容易才聚集起数万的精兵,但是碰到的人偏偏是洪承畴。

陕西是洪承畴的势力范围,李自成如果长期在陕西,他又歼灭不了李自成,那是要负责任的。

因此,他对李自成采取的政策是穷追猛打,将李自成从陕西打到甘肃才善罢甘休。

原本洪承畴以为李自成不会再回来,但由于当时的甘肃实在落后,如果在甘肃的话,只能天天喝西北风。

李自成冒着生命危险,从甘肃又回到陕西。

洪承畴怒不可遏,对李自成发起了四次进攻,这四次进攻都以胜利告终,直接将李自成逼到了汉中的深山老林里,而李自成的数万大军则被打成了一千大军。

李自成不想坐以待毙,他想重振辉煌,但由于大军的数量是个硬伤,他不敢冒险动手,而是在深山老林里蹲了一个多月,等到附近的官军全部撤走,他才从深山老林里走出来。

为什么洪承畴不对李自成发动围剿呢?因为如果进山围剿,那一定是费时又费力,有一条更好的办法,那就是蹲在潼关等待李自成。

因为李自成想要再次做大,就必须要跑到河南,因为河南恰逢饥荒,又有张献忠在河南发展。

而李自成要从汉中到河南,有一个地方他是绕不过去的,这个地方就是潼关。

不出意外,李自成的下一个目标果然是河南,李自成虽然仅仅只有一千大军,但是洪承畴为此集结了三十倍于李自成的大军,也就是三万。

三万对一千,不用打就知道谁赢谁输,更何况一千的那一方还是被埋伏的那一方。

李自成的一千人被打成了十八个人,他本人则带着十八个人跑到商洛山苟起来。

"自成尽亡其卒,独与刘宗敏、田见秀等十八骑溃围,窜伏商洛山中"——《明史列传卷一百九十七》

此时的李自成连被杀的资格都没有,洪承畴明知道他还活着,却依旧上报朝廷,陕西的起义军已经全部铲除殆尽。

洪承畴绝对没有想到,李自成将来会毁灭明朝。

错不在洪承畴

崇祯十三年,皇太极包围锦州。锦州对明朝有多重要呢?皇太极之所以从未碰到过山海关,是因为宁锦防线的存在。

而锦州就是宁锦防线的一部分,如果说锦州被皇太极攻破,虽然他依旧碰不到山海关,但是却已经能够向前推进一大步,因为山海关之外就仅仅只剩下了一座宁远。

宁远如果也被攻破,明朝基本上也就可以宣布歇菜。

因为清军一旦突破山海关,面对的就是华北平原,而清军的主力是骑兵,因此锦州是一定要救的。

而负责救锦州的人就是洪承畴。

洪承畴并不是一个人去锦州,跟随他去锦州的还有曹变蛟、自广恩、马科、吴三桂、杨国柱、王科、王廷臣、唐通八位总兵,总共十三万大军。

当年的萨尔浒之战,清军仅靠着六万大军就能够打败明军的十二万大军,现如今清军有多少大军呢?有整整十二万。

此战洪承畴必败,这一点他是知道的,不但他知道,就连锦州的守将祖大寿也知道。因此,他们两个人的意见都一致,那就是"先守后战"。

反正锦州还有一年的粮食,不怕打持久战。就这样,双方对峙了起来。

皇太极包围着锦州,而洪承畴的驻扎地仅距离锦州几十里。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双方都没有爆发决战的势头,皇太极没有着急,明朝倒是先着急。

明朝为什么着急呢?

第一、因为十三万大军每年的军费开支就得需要三十万两白银以上,而明朝在盛世一年的财政收入也才两千万两白银左右。

现如今到处都是叛乱,财政收入是一减再减,支出倒是越来越多,国内要平定起义军,国外又要提防蒙古与清军。

从继位的那一天起,崇祯就勒紧裤腰带过日子,要是洪承畴再耗上个几年,估计崇祯连裤子都要卖掉;

第二、兵部尚书陈新甲根本不知道关外是什么情况,不断的催促洪承畴立刻出战。因为在他看来,明朝是天朝,皇太极只是酋奴,天朝难不成还打不过酋奴?

崇祯是明朝的最高统治者,陈新甲是国防部长,这仗洪承畴打也得打,不打也得打。

不过他耍了一个滑头,故意只带三天的粮食,准备打一下就跑回来,但是却出现了意外,因为他面对的人是皇太极。

皇太极察觉到了他的意图,毕竟他崇祯、陈新甲不知道明军与清军之间的差距,洪承畴还会不知道吗?

洪承畴还没反应过来,后路就已经被皇太极断掉。没有办法,他只剩下了一条路,那就是死战到底。

可惜的是,上天并没有给他死战的机会。

兵部除了陈新甲催战之外,还有另一个人催战,这个人就是兵部职方司郎中张若麟。

但就在粮道被断之际,他突然间变成了狗熊,建议洪承畴退兵,但事情已经发展到了这种地步,兵岂是你想退就能退的。

兵没有退成,倒是丧失了一大片的军心,因为张若麟的话在军中传开。

无论局势有多么恶劣,洪承畴手里还有十三万大军,这十三万大军就算挤,也能够挤回去。

但是由于张若麟的作用,以及有的人虽然是军人,但是却胆小怕死,还没等洪承畴发动突袭的命令,就率领大军独自离去(其中包括张若麟),导致十三万大军顷刻间土崩瓦解。

清军趁机发动进攻,十三万大军损失掉一半。洪承畴不愧是洪承三,在危机时刻,依然保持镇静头脑,召集上万大军,退守松山城。

虽然军力只有上万人,但是却依然坚持了将近七个月,因为叛徒副将夏承德的背叛,于崇祯十五年三月被清军俘虏。

洪承畴都已经被俘虏,祖大寿也没有了什么希望,紧随其后宣布投降。

锦州被围的时候,明朝派出了援军解围,但为什么这次明朝没有派出援军解围呢?

因为已经无兵可派,洪承畴的那十三万大军,已经是明朝在辽东的全部家底。

洪承畴在陕西面对的是没有组织,没有纪律的起义军,而在辽东面对的是有组织,有纪律的清军,两者完全没有任何的可比性。

后来的山海关之战,就可以证明这一点。

当时的吴三桂虽然投降清朝,但是清朝却没有直接介入他与李自成之间的战争,而是在他靠着五万大军抵挡住李自成十万大军一天一夜,才慢悠悠的加入战争。

而清军一加入战争,天平直接就产生倾斜,清军仅用一战就将李自成击溃。

由此可见,起义军小于明军,明军小于清军。

由网友 阿垲侃史 提供的答案:

‬洪承畴是一个很合格的统帅

洪承畴是文官出身,在36岁以前,他都没有带过兵。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被摊上了带兵的差事。那是崇祯二年(1629年),农民军王左挂率兵进攻韩城,时为三边总督的杨鹤手中无将可用。洪承畴当时是陕西督粮参政,在没人上的情况下,他被点将了。那一战,承畴杀敌三百多,随后,便开启了长达十多年统兵生涯。

洪承畴统兵在五个方面拿得很稳:

1,他的政治路线很对。对于农民军,他是主剿的。不仅主剿,他还杀降,杀那些叛服无常的农民军将领,例如王左挂。他还喜欢杀那些身体精壮的农民军士兵。所以,线路错误的主抚派杨鹤倒了,他的官却越当越大。

2,他带兵强调纪律,不许扰民,不许阵前砍人头。因此,他的部队还是很有战斗力的,被起义军称为"洪兵"。

3,他懂得为部将请功,得到一众手下将领的拥护。例如:他先后为祖宽、左光先、曹变蛟等专折请功。

4,他追剿农民军尽职尽责。崇祯十一年四月,他把李自成整整追打了一个月。史载:此月中,闯贼为洪所逐,足不得停。

5,他打仗不轻敌。例如五省总督陈奇瑜,本可以在车厢峡将农民军一网打尽,因为轻敌,落了个鸡飞蛋打。听到艾万年身死,曹文诏拔刀砍地,三千人追击六万农民军,结果也身死。他临行前,洪承畴劝过他:"顾吾兵已分、无可策应者。"所以,陈奇瑜下了、洪承畴上了;曹文诏走了,洪承畴留下来了。

如此,在那个大浪淘沙的时代,洪承畴在明廷中搏来了一个"能打"的名头。客观地说,洪承畴并没有很强的带兵天赋,他既没有写下一部传世的兵书,也没有锻造一支称雄于当世的军队。仅仅因为他的谨小慎微、他的较少错漏、他的对手稍弱,方显出他的鹤立鸡群。

‬松锦之战的起因

在松锦大战以前,清军已经有四次入关抢掠的经历,他们一次比一次抢得顺手。四次入关的线路有一个共同点,绕道关(山海关)宁(宁远)锦(锦州)防线。其实,那时的清廷已经十分强大,但皇太极仍在小心地求证明廷的衰落,他认为,只有打通关宁锦防线,才能最终确认清廷入主中原的能力。

皇太极釆纳了祖可法、张存仁的建议,"逼临宁锦门户,使彼耕种自废。锦州必撤守,而回宁远,宁远必撤守,而回山海"。

1640年3月,皇太极派兵到义州修城屯田,义州在锦州的北面、紧邻锦州。随后,清军围住锦州的外城,下了一番硬功夫,"内打栅木、外挑濠堑"。守锦州城的是祖大寿,他被清军称为"祖疯子",他的手下有一批蒙古兵,蒙古兵反叛、从里往外打,清军济尔哈朗部往里打,锦州外城丢失,大寿退至里城,清军忙着填护城河。祖大寿向明廷告急:锦城的粮米仅供一月余,而喂马的豆则不能支撑一月……

‬洪承畴要打持久战

洪承畴以宁远为基地,准备从杏山进松山,以松山进锦州,釆取步步为营、以守为战的策略。

‬‬久持松杏,以资转运,且锦守颇坚,未易撼动。若敌再越今秋,不但敌穷,即朝鲜亦穷矣,此可守而后可战之策也。

这是洪承畴的本色论调,在战争不能一蹴而就的情况下,稳中待变。这种战略说不上多高明,但至少最高指挥者在心态上挑不出毛病。

当时的兵部尚书陈新甲认为战争旷日持久,会导致粮饷缺失,恳请崇祯催战,以求速胜。崇祯派职方司张若麒前往一线,他密奏说锦州之围很快能解,于是崇祯决心速战。

‬‬‬洪承畴兵援锦州、气势如虹

1641年7月,洪承畴在宁远誓师。除了曹变蛟、白广恩、吴三桂、王廷臣外,明廷的决心很大,又调了宣府总兵杨国柱、大同王朴、蓟镇唐通、榆林马科,"抽练兵共七万",合计步骑十三万。

明朝亮出了最后的底牌,洪承畴仗剑跃马、口中高喊:"灭此丑奴,只在今朝!"一时间,明军呼应声地动山摇、气势如虹。

7月29日,明军兵发松山,立营于松山西北。济尔哈朗令其右冀兵出击,失利。明军夺取了正黄、镶黄、镶蓝三旗的营地,清军死伤惨重。

8月2日,明军攻击围困锦州的清兵,祖大寿乘机突围,清军陷入两面作战,但仍苦苦支撑,祖大寿突围失败。明军在松山和乳峰山之间扎步兵营七座,骑兵分布在松山的东、西、北三面。

援锦之初,明军形势稍好,连围城之中的祖大寿都充满乐观,他向外递话:"宜车营逼之,毋轻战。"

反观清军,就只能咬碎银牙强忍着。阿济格是先头的援军,他甫一抵达松山,十分泻气,说:"与其劳苦如此,不若遁走。"

分析战情,我想说:明廷出倾国之兵援锦州,放出了最后的底牌,即使想用添油战术,也无油可添。明主将应当果决,不给围锦州的清兵喘息之机,击垮他们最后的心理防线。

至8月18日,洪承畴依然没有将优势转为胜势,就注定了他必败的命运。

‬皇太极锁了明军的"喉"

明军用了"王炸",但效果不明显;清军也请出了"王炸",他们的"掌门"皇太极。皇太极来了来了,他来了,带着他全族15到60岁的男丁过来了,带着他一路的鼻血过来了。

皇太极登上北山往下看,他立马表扬了洪承畴:"人言承畴善用兵,信然"。随后一个转折说:"此阵无前权而无后守,可破也。"

下面就是皇太极的个人表演时间了:

1,他命令阿济格抄明军后路占领了塔山和笔架山,夺得屯粮12堆。

2,令清军连夜挖出了从松山到海边、深八尺、宽一丈的三道长壕,彻底锁死了明军撤退的线路。(三道长壕应该有,因为锦州城南有地名叫三道壕,但壕估计不会太长,因为在没有挖掘机、没有南翔技术学校的当时,一夜挖不出太多的土方)

3,命令多尔衮和豪格攻打松山,使明军在松山和乳峰山的地面部队撤防回松山。

4,他在松山至宁远的险隘处布署了三道伏兵,算计突出包围圈的明军。

结果就没什么好说的了:王朴带头逃跑,吴三桂次之,遇伏、再遇伏,两人狼狈地逃回宁远。其它明军被清军往海边赶,遇到海潮淹死了几万人。洪承畴收拾了近万溃兵,退守松山城。

‬一个比洪承畴更加无耻的人

洪承畴坚守了五个月的松山城,到1642年2月,清军攻破松山城,松山副将夏承德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

二战末期,日军走投无路,八路军劝降,双方开始对白。

八路军:"敦促你们投降。"

日军:"投降可以,什么条件?"

八路军:"无条件投降!"

这个夏承德的觉悟连小鬼子都比不上,他不仅愿意无条件投降,还担心清人不相信他投降,把他的儿子送到清营当人质。就是他,带领手下人生擒了洪承畴、丘仰民、王廷相等人献给清军。

由网友 江晓风残 提供的答案:

有心杀贼 无力回天——这就是洪承畴松锦大战中的感慨

先看松锦之战中洪承畴和皇太极局势图:

现在来看松锦之战洪承畴为何前期重挫清军、后期战败:

1、锦州城没有做好坚守准备,仅有一个月的粮食,松山更惨,只有3日粮,迫使洪承畴、崇祯帝等放弃对峙,主动攻打包围锦州城的清军;

2、在取得前期优势后,崇祯帝、兵部尚书陈新甲、张若麟以兵饷困难为由催战,迫使意图让明军休整半个月再战的洪承畴不得不立即出战;明朝的战事失败基本上都是因为朝廷的催战,萨尔浒之战如是,松锦之战也如是。孙承宗曾对天启帝说过:

"以边任经、抚,而日问战守于朝;此极弊也"

1641年3月,清军包围锦州;

1641年4月下旬,洪承畴派遣吴三桂等到松山、杏山一地;4月25日,双方在乳峰山交战,清军失利,伤亡很多;洪承畴将吴三桂列为首功;

乳峰山之战后,洪承畴要求明军休整半月后再进攻为锦州解围,但崇祯帝、陈新甲不肯要求趁胜进攻——其实洪承畴在明军占有优势时,见好就收,让明军休整,有利于提升和巩固明军士气;清军作战失利,士气下降,又是远道而来,时间拖越久越不利。

3、洪承畴被迫进驻松山,让明军的后方空虚,让皇太极得以攻打塔山,夺取笔架山粮草,导致明军无粮不能和皇太极进行持久对战。

4、明军被围后,8总兵均无战心,一心想退,不肯听从洪承畴决战突围策略:

"虽粮尽被围,应明告吏卒,守亦死,不战亦死,如战或可死中求生。不佞决意孤注,明日望诸军悉力。"

洪承畴话说得很明白。如果8总兵依然敢战,皇太极根本就不能大败明军——因为明军总数是20万,清军是24万,数量基本相等,加上清军要分军包围,只要明军集中突围,后清根本围不住。

但8总兵让人很失望,一心要撤回宁远。洪承畴只好分两路南撤。可即便如此,大同总兵半夜就先逃跑了,结果其余总兵也就争先恐后、毫无秩序的后撤。

决战不敢,连撤退都没有秩序,这样的军纪能不战败吗?

5、在洪承畴被包围后,被朝廷派遣援救的杨绳武、范志完竟然不敢和洪承畴内外夹击攻打清军,只是在边上观看。

7、崇祯帝在洪承畴在松山被包围时,没有任命有威望、敢作战的的大将为元帅组织去援救,而是让一个没有经历什么大战的巡抚去援救,导致援军和逃出来的吴三桂等军没有得到有效组织,坐看清军包围洪承畴。

综述

从松锦之战前一年皇太极下令在义成筑城屯田,就可以看出皇太极意图用长期骚扰的战略来迫使明军在锦州屯田。

清军包围锦州,不过是一次常规的破坏锦州屯田操作,并没有想过真的要夺取锦州城。不过由于崇祯帝和朝廷急于解围锦州,迫使洪承畴前进到松山,导致了宁远后方的空虚,迫使皇太极不得不带兵出征,给了皇太极派军骚扰后勤的机会,也导致了8总兵在陷入包围后一心撤退不敢死战。

实际上,只要明朝耐心点,以:洪承畴镇守宁远、1个总兵守塔山、3总兵守杏山、4总兵守松山这样一个防守进攻态势,清军没有得到便宜之后,自然就撤兵

没有耐心,以不知前方形势的朝廷决定前方军事作战策略,这就是明朝为什么在辽东屡战屡败的原因。孙承宗主理辽东时、天启帝连个监军的太监都不派,是孙承宗能够在辽东取得巨大成绩的原因。

松锦之战的失败原因,不是洪承畴无能,是崇祯帝和内阁不放权、不信任。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
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由网友 天山月3 提供的答案:

大概这是天意,朱明王朝气数已尽,任谁都无法挽回败局,洪承畴岂有回天之术?自袁崇焕之后,明军终难再胜一役。若按五行生克之理论之,袁崇焕起源于南方湖广,南方为火,后金虽是北方属水,但女真以后金为国号,金即后金的属性,火克金即为两方的运势走向,以此推论,惟袁崇焕可胜后金。不然何以自萨尔浒之战后,明军终难一胜。独有袁崇焕开创了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以及京师保卫战广渠门野战之胜。这种现象明人不暇考究,崇桢这个也知道顺天意的皇帝奈何只是皇威皇权至高无上,不察阴阳五行,落得个自毁长城,自缢煤山的下场。明朝还有一个孙传庭也许主持战事能有作为,不幸也是死于崇桢这个无智小青年之手。洪承畴缺少的是必胜的钢铁意志,从他降清的最后选择即可看出,他胜不了皇太极。因为他还是怕死。

由网友 晋右史 提供的答案:

洪承畴很擅长作战,骑兵奔袭、大战场合围、步兵山地战、长途追击,这些都在陕甘川战场、中原战场试用多年,可以说是炉火纯青。但到了松锦的时候,八镇总兵来自不同的地方,作战协同经验少,而且各有想法,这时候将军们已经开始军阀化,私心超过爱国。

1、总兵是多大的官

总兵在最开始相当于战区司令,到了明朝中后期,大致也是节制数万部队,直属一万野战部队的军区司令。慢慢的总兵就基本成了有一万野战部队的军官。到了明末,连这个数字都达不到了。1639年,杨嗣昌主持推广练兵,各地负责野战的总兵开始合营训练一万战兵。再往上就是文官负责了。

(洪承畴)

通过这个,我们会发现两点:第一、文武分离、以文制武;第二、各地总兵战时才会集结一起,缺乏合营训练。

由于洪承畴作战能力强,第一个问题可以解决;但第二个问题现在又加了军阀化,是一个死结。

(以文制武的体制)

2、八镇总兵都是谁?

目前关于八总兵人物基本没什么错了,关于其职务基本是错的。《明档》有完整的材料告诉我们是什么:

(吴三桂)

团练辽东总兵官吴三桂

分练辽东署总兵官刘肇基(王廷臣)

中协分练总兵官左光先(白广恩)

山海总兵官马科

东协分练总兵官曹变蛟

西协总兵官唐通

大同总兵官王朴

怀来督标总练官杨国柱——山西总兵官(李辅明)

(关宁军)

这基本就是参战的总兵官。其中团练、分练对杨嗣昌练兵计划执行的结果。辽东练兵两万,分别是团练、分练总兵负责,吴、刘(王)都是辽军系统。

中协、东协分练总兵是训练这两地野战部队,两位总兵与山海关总兵是西军系统,属于洪承畴嫡系。

唐通最初在汉中作战,后来调到宣府、再蓟镇,升迁迅速,大战缺乏。

大同总兵王朴出身京营,长期在大同担任总兵,有功,但缺乏大战经验。

杨国柱是辽东系统,和侄儿一样,擅长骑兵作战,但宣府野战军力太缺乏。之前随卢象升作战就全军崩溃。

(松锦决战,明军心不齐)

至于率山西兵参战的李辅明也是出身辽军系统,擅长骑兵作战,但山西兵太弱。

可以说:明军主要构成是西军、辽军、宣大军三个系统,将领作战能力参差不齐、且缺乏联合作战经历。至于作战能力,辽军、西军最强;至于保全实力,辽军最强;至于哗溃、宣大山西军队都经常哗溃。

这样的部队组合起来想去辽东打胜仗,怎么打?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由网友 老孙的火器工坊 提供的答案:

洪承畴战败的原因很多,错误的指挥,军心不齐,以及最重要的后方小动作太多。

1639年,皇太极包围锦州,意在劝降祖大寿,随后祖大寿诈降,惹恼了皇太极,于是清军以四万大军包围锦州,还调来了红夷大炮。

情急之下朱由检命洪承畴为总指挥,带领十三万兵马救援祖大寿。1641年四月下旬,洪承畴部至松山与杏山之间。四月二十五日,双方在乳峰山战事胶着,"清人兵马,死伤甚多",清军失利,几至溃败。但随后双方展开了激烈的炮战,结果是明军阵亡200多人,清军阵亡31人。这个战损比让洪承畴犹豫了,他很清楚,明军的战力和清军不在一个水平线上,所以要赢,必须琢磨一下怎么打。

于是洪承畴退回宁远,请示整军半个月,想一想战略对策。一开始,崇祯皇帝也是同意的,但兵部尚书陈新甲以兵多饷艰为由,主张速战速决,催承畴进军,崇祯帝诏令洪承畴"刻期进兵",又分任马绍愉、张若麒为兵部职方主事、职方郎中督促决战。

无奈之下,洪承畴只能硬着头皮挺进,七月二十六日洪承畴在宁远誓师,率八总兵、十三万人,二十八日抵锦州城南乳峰山一带。听闻洪承畴大军到来,皇太极也是十分焦急,于是他下令八旗旗下男丁只要够十五岁了,都来参军,就这样硬是拉出了一支10万人的大军前来支援。清军合兵后,人数在14万左右,与明军相差不大,而且这里面的水分也是不少,多数是些没打过仗的旗人。

就这样洪承畴和皇太极就僵持住了,洪承畴觉得清兵太能打不敢妄动,而皇太极也是觉得明军兵峰过盛不敢交手。僵着僵着,皇太极想出了对策。

二十九日晨时,洪承畴惊讶发现,自己的阵营门口多了三道壕沟,很明显,皇太极这是要断了洪承畴的粮道。就在洪承畴犯愁的时候,皇太极秘令阿济格突袭塔山,趁潮落时夺取明军屯积在笔架山的粮草十二堆。

情急之下,洪承畴决定撤兵回宁远,约定明日一早分成两路突围南逃。结果大同总兵王朴一回营便率本部人马首先乘夜突围逃跑,然后"各帅争驰,马步自相蹂践",黑夜中,明兵"且战且闯,各兵散乱,黑夜难认"。这下子可让皇太极高兴坏了,他马上让清军缩小包围圈,务必全歼明军。混乱中,吴三桂反其道行之,推常识走大路避开了清军的截杀,其他总兵见状紧随其后,逃出了包围圈。但洪承畴等人突围未成,困守松山城,几次组织突围,皆告失败,不久"转饷路绝,阖城食尽",松山副将夏承德遣人密约降清,以为内应。最后洪承畴被清军俘获,经皇太极劝降后投降。

如果说大明粮饷充足,崇祯皇帝不催战,王朴不率先逃跑,那么洪承畴不能说稳赢至少也不会败的这么惨,但是老天偏偏就这么神奇,把所有的不利因素全都加给了洪承畴,那你就是再天才,也没辙了。

由网友 看遍山川 提供的答案:

洪承畴是能打,和孙传庭搭档把农民军头目高迎祥都给活捉了,李自成接班起来后和洪承畴在陕西潼关南原一战全军覆没,李闯王只剩下十几人逃进商洛山当了野人。可恰恰在这时候东北战局糜烂火烧眉毛,皇太极发动了对明朝的军事行动。

李自成就像一只刚刚进入蒸笼里的大闸蟹,只要稍加火候便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可能就此长眠商洛而不是今后的九宫山。但崇祯皇帝没有那个耐心了,他眼看着横行西北的大家伙还剩半口气,急吼吼地调洪承畴去应付东北的大火。结果西北原本濒死的大闸蟹重新爬出来,把大明江山搞了个天翻地覆,东北战局在他的英明干预下变得更加不可收拾,那火越扑越大。

摆在洪承畴面前的战役目标是救援被围困在锦州的祖大寿,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皇太极不是刘阿斗,八旗军更不是软柿子,明军要想实现战役目的非得从长计议一步步来。洪承畴久历战场,当然知道这个道理,他制定的战术就是步步为营,从宁远、塔山、杏山、松山向锦州推进,肃清外围才能谈得上解锦州之围,如果啥都不顾不考虑长驱直入为解围而解围,非但解不了围还得把去解围的人给搭上。

可在金銮殿坐着的崇祯不这么想,他太想要胜利了,西北的仗已打成了一锅烂粥,兵部尚书陈新甲也主张速战速决结束僵持局面,李自成和张献忠在河南湖广折腾得厉害。既然是经验老道久战沙场的能人洪承畴出马,崇祯君臣似乎捞到了救命稻草,什么攻守条件战场态势、粮草补给队伍士气都不足以考虑。

前面有蒙古族大将满桂在崇祯的死催下,被逼迫出战裹尸沙场,吃了官司的孙传庭也是被崇祯君臣死催出关,结果稀里糊涂和农民军决战而亡,这次轮到的是洪承畴。

连被围困在锦州的祖大寿都传出消息,称城里粮草还有,还能坚持,他要求洪承畴不可速战,要和清军耗下去,他们时间一长必然有变。被围的不急,急的是去解围的,准确地讲是北京城里的崇祯和若干一味附和大臣们急。好了,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洪承畴再有多的理由都会成为消极避战的借口,脚底下再不挪动后果很严重。让人联想到安史之乱时守潼关的哥舒翰,当年他是"守"字当头,为大唐把好最后一道门,也是被皇帝大臣们死催出关最后惨败投降。

皇太极怕的就是你龟缩在防御工事里打一架再缩回去,畅快地打野战是八旗的优势。洪承畴硬着头皮率部从宁远出发向松山锦州一线运动,皇太极就等着明军这机会安排大军插入宁远和松山之间各个隘口,切断了明军的退路。两军激烈碰撞,明军全线崩溃,只有吴三桂突围逃入宁远城,洪承畴等万余人被拦截在松山弹丸之地,其余明军都阵亡或被俘。

之后的事就如同在料理大明在关外的后事了,孤守锦州再也盼不到援军的祖大寿弹尽粮绝,最后投降了皇太极,从此大明在关外的主力部队都被耗尽,崇祯手里再也甩不出像样的兵力和满清开战了。

洪承畴被俘后开始是嘴硬皮硬,见了范文程、皇太极和庄妃(据说)后,人家好说歹说才让洪承畴慢慢服软了下来。

由网友 江湖小晓生 提供的答案:

洪承畴在关内对付农民军,那真的是一把好手。他虽然是文官出身,但是带兵打仗的能力超强。把李自成打得丢盔弃甲,躲进了深山老林之中。

深受崇祯赏识的洪承畴,也躲不过接手蓟辽总督的厄运。这个职位在明朝末年,那是有毒的职位,基本上坐上这个位置的人,都没有好下场。

熊廷弼被传首九边,孙承宗被提前下岗,袁崇焕被凌迟处死、刘策被弃市。经略辽东或者担任蓟辽总督,似乎都没有什么好下场。

这个时候你让洪承畴担任蓟辽总督,洪承畴的小心肝不得扑腾扑腾地跳啊?况且人家擅长打内战,对外可能就没那么大的本事了。

在松锦大战过后,洪承畴兵败被俘,大明朝的精锐部队损失殆尽。整个关外地区,除了吴三桂的人马尚属明朝外,几乎全部投降清军。是什么造成了洪承畴如此大败?

一、洪承畴和辽东这帮将领压根不熟。

洪承畴带兵期间,主要是在关内,他的心腹人马自然也都是从关内带过来的。比如说左光先、曹变蛟、马科等人,都是洪承畴手下骁勇善战的猛将。

这些人带着大军来到了辽东战场之上,他们首先做的事情是什么?并不是商量着如何排兵布阵对付清军,而是打算取代昔日在辽东称王称霸这帮人。

最早在辽东只手遮天的人是李成梁,李成梁告老还乡以后,老李家依旧在辽东很有影响力,因为他的几个儿子都是这里的土霸王。

此外李成梁手里还调教出了一大帮武将,这些武将也成为了辽东根深蒂固的力量,就连崇祯皇帝轻易都不敢动当地的武将。

比如说吴三桂的父亲吴襄、舅舅祖大寿等等,都是老李家一手提拔上来的武将。他们在辽东的势力,那是新来的洪承畴集团,无法取代的。

新老集团济济一堂,这对洪承畴这个辽东的最高统帅来说,其实压力很大。他既要满足自己集团的根本利益,又要保证辽东本土集团不会闹事。

你觉得如果是你,这种问题好解决吗?当然不好解决。蛋糕就这么大,本来是一家人分,现在两家人来分,而且分蛋糕的人,还偏袒外来户,你说这关系能处好吗?

所以说洪承畴到辽东的时间太短,1639年洪承畴成为蓟辽总督,1641年松锦之战开打,短短2年时间内,就想要磨合如此庞大的两个集团,实属不易。

二、崇祯集团步步紧逼,不给洪承畴喘气的机会。

松锦之战为什么会开打?1639年洪承畴到任以后,一直忙着布防,没有做出过进攻的举动,这和当年的袁崇焕如出一辙。

其实谁到了辽东,都知道对付清朝的人马就应该这么打,以守为攻才是上策。可是崇祯始终不明白这个道理,他杀掉了袁崇焕,依旧搞不懂这个道理。

所以在洪承畴到任不久,崇祯便逼迫洪承畴出战。1640年,被逼无奈的洪承畴在塔山、杏山均遭到了清军重创,于是他又撤了回来。

这个时候他打算步步为营,按照孙承宗留下来的战法,一步步向前推进。但是兵部尚书陈新甲和崇祯再次催战,洪承畴知道,如果不来一场大胜,他这个蓟辽总督估计就要和袁崇焕一个下场了。

因此松锦之战是在这种背景之下开打的,你说洪承畴顶着如此巨大的压力,再加上时间紧迫准备不及时,他能打赢这一场战争吗?显然不能。

对方的清军那是以逸待劳,而洪承畴属于自投罗网。他内部的矛盾都还没解决,各集团的人马就被拉上了战场,很显然这些人不会齐心协力地作战,最后的失败也就是必然的了。

崇祯想要速战速决,主要是从经济角度考虑的。因为辽东的消耗实在是太大,每拖延一天,对大明朝来说都是重创,所以崇祯一直想着速战速决,这就有点长平之战中,赵孝成王的感觉了。

三、上头人、手下人都不听他的,洪承畴也是很为难。

当时洪承畴的计划是,慢慢逼近锦州,且战且守,用时间来消耗对手,最终击败清军。可是陈新甲和崇祯都在让他速战速决,因此洪承畴放弃了自己所有的计划,改成了速战速决。

明朝大军全部集结在一起,就想着跟清军干一架。这个时候皇太极的人马也已经从盛京赶来支援,而济尔哈朗的人马已经切断了明军的粮道。

洪承畴的大军连回去的路都被人家堵死了。这个时候洪承畴认为,唯有拼死一战,才能够有生还的希望,才能够打出明军的气势,也才能够躲过被崇祯清算的厄运。

可是他手下的各大总兵官们,却认为只有往南突围,才能够有生还的机会。显然各大总兵官的想法很正确,他们想要给明朝保留大部分战斗力,而洪承畴是想要跟皇太极对赌国运了,风险实在是太大。

最终洪承畴向他们妥协,可就在确定了南撤的计划以后,明朝军队内部出现了巨大的骚动,因为有部分人马不听从指挥,提前撤退了。

这可完蛋了,因为13万大军就这么骚乱了起来,谁也不听谁的指挥,纷纷提前行动,结果清军有组织地歼灭了大部分明军。

总结:洪承畴的投降,标志着大明朝气数已尽。

洪承畴带着残余人马,在松山防守了半年之久,最终粮草耗尽,成为了皇太极的俘虏。他本来打算绝食而死,因为洪承畴是大明朝最后的希望,是抵抗清军的领袖。他如果投降了清军,那大明朝可就真的没希望了。

可惜的是,这个时候清军汉臣范文程给了洪承畴一个台阶下,最终劝降了洪承畴。洪承畴投降以后,防守锦州的祖大寿也宣布投降。紧接着塔山、杏山全都成了清军的地盘,关宁锦防线正式土崩瓦解。

大明朝最后的希望破灭了,清军长驱直入,占领了整个东北。1642年松锦之战的结束,标志着清军具备了入关的条件。

参考资料:《清史稿》《明史》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18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