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一生值得好书推荐 提供的答案:
据历史记载,康熙时期的清朝官员冯铱麟制造了一个原始的机关枪,被称为"手持飞蝗",即手持排弩。这个机关枪可以一次性发射多枚箭矢,威力很大,但由于制造精度不高、使用不方便,导致并没有被广泛采用。而当时的清朝已经有了成熟的火器,并且清朝军队对这种新型武器没有足够的认识,不太能够充分利用这种武器的威力。此外,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和思想观念也是个原因,当时的文武百官多数不支持这种新型武器。
另外,康熙时期清朝已经镇压了许多外族出入侵,国内平定了许多农民起义,以及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改革和理顺内政,处于相对较为稳定的时期。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康熙并没有将军队装备升级作为重要的国家战略,所以康熙弃用机关枪并没有对清朝的稳定造成太大的影响。综上所述,康熙时期弃用机关枪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机关枪制造技术不成熟、清朝已拥有成熟的火器、思想观念等多个方面。
由网友 陳大舍 提供的答案:
这个问题讲的是戴梓在康熙年间就发明了二十八连发的——"机关枪",但却被流放盛京的冤案。
按老规矩,咱们先上结论:
第一,戴梓被流放盛京确实是冤案,但却和他的军事发明无关。
第二,戴梓发明的不是机关枪。
戴梓发明的二十八连发机枪,学名叫"连珠铳",是一种琵琶形状的新型火枪。在枪脊上储存火药弹丸,以机轮来操纵装填,开火时一口气能连发二十八发。这种当时的新颖火器,属于一款升级版的燧发枪。但是,要说明的是,比戴梓发明的这种连珠铳还要五花八门的火器,在大明朝的武备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名字叫的也是十分霸气——就是实战性能差。各种十眼铳、"一窝蜂"之类的利器,甚至传说中史前版的坦克——吕公车都因为在实战中的效果有限,所以就被逐渐淘汰。
至于连珠铳这种"奇行种"的燧发枪,既无没有上弹,闭锁,击针击发,也无退弹能力,怎说也不能说是"机关枪"。
再加上连珠铳枪管短、射程有限,填药时间长,所以实际战斗能力,还不如装药多、身管长、可以在远距离打穿铁甲、由奥斯曼帝国发明的赞巴拉火绳枪,正是由于清军在对准噶尔汗国的战争中获得了这种枪械,从而直接导致了铁甲在被彻底的淘汰。而同样是在准噶尔汗国战争中,同样是由戴梓发明的"威远大将军"炮,也就是冲天炮,则可以说是大显神威。这种戴梓研发的重三百斤左右的野战炮,不仅能在三里的射程内发射空心爆炸铁弹,对快速移动的敌人形成覆盖杀伤,而且还可以能够通过调整射击角度,来操纵射程的远近。这种武器即使面对来势汹汹的准噶尔铁骑也毫无死角。
之后再讲讲为啥戴梓被康熙帝狠狠地整了一顿。
戴梓这个人,是江南士大夫出身,这在清初的政治正确中就是原罪,而且这个戴梓颇有晚明士大夫那种"公知"心态,写诗作文经常针砭时弊,对大清朝统一全国、提高国际地位的成就视而不见,反而揪着官吏贪腐、民生疾苦这些细枝末节不放。打开戴梓的诗文中我们看不到康熙盛世的辉煌豪迈,随处可见的全是各种负能量——这种人,康熙帝早就憋着收拾他呢!
但是,这个戴梓不好对付,他一不贪财二不好色,所以很难罗织罪名。因此只能在政治上给戴梓上纲上线, 扣帽子。于是比利时籍的客卿南怀仁望风希指,借机诬告戴梓私通日本,这种罪名荒谬绝伦,因为当时日本正在闭关锁国,素不与外界交往,戴梓就算是想"卖国"都找不到买主。但是罪名总算有了,康熙帝顺水推舟的下旨,将戴梓流放盛京。
结果是,戴梓到了盛京反动言行不改,依旧写诗作文宣泄负能量——吃大清朝的"人血馒头",所以也就无法得到康熙帝的宽恕,终于在三十五年之后与世长辞,享年七十八岁。
而此时康熙帝也已经驾崩四年了。
明末清初是火器发展史的"战国时代",各种诡异的设计层出不穷。
大明朝时期的火枪手,但是火枪手在当时最大的优势是比弓箭手更加具有"性价比"。
整到了戴梓的南怀仁,身为一个地道的"歪果仁",其奴性毫不逊色于任何一个中国奸佞。
由网友 蓝风破晓 提供的答案:
(现代机枪)
康熙被誉为"千古一帝",纵然如此,很多人对康熙的一些政策还是不甚满意,比如对于火器的使用,康熙并不积极。
康熙时期有位大臣,叫戴梓,发明了"机关枪",而康熙却弃之不用,这到底是为什么?
康熙朝出现的"机关枪",并不是现在这种机关枪
戴梓是个火器专家,其人博学多才,上懂天文地理,下知诗画史籍,最突出的才能还是懂机械。
戴梓最大的功绩就是发明了"子母炮",曾经,来自比利时的南怀仁,夸口说"子母炮"只有比利时人能造,结果,老南花费了一年也没有制造出来,而戴梓只花费了八天时间,就把子母炮发明了出来,康熙很开心,并取名为"威远大将军。"在后来平定准格尔部时,该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另外,戴梓曾经发明了"机关枪",但这机关枪,康熙并没有采用。这机关枪叫"连珠火铳",可以连续发弹28发。起初,戴梓把发明推荐给了康亲王,后来康亲王推荐给了康熙。
但是康熙看了这火铳后,问了些情况,然后暂时放弃了使用,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火铳可以连发28弹没错,但28枪打完后,子弹和火药需要重新填充。那么此枪威力如何呢?事实证明一般,射程很近,威力普通。
威力不大不说,此枪的造价成本还不低,要做成琵琶的样子,内部构造复杂,整体结构庞大,单只连珠火铳的成本还相当高。
威力一般,成本又高,所以康熙放弃也不意外。但是,这样放弃后,中国人就少了改进的空间和时间,武器装备慢慢趋向落后。
戴梓科研能力出色,政治能力一般,被发配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任何产品都有一个完善的时间,枪械也是如此。就算连珠火铳威力小造价高,但如果给予时间,那么一定有完善的巨大空间。
但是戴梓此人情商一般,政治能力一般,先是得罪了康熙欣赏的南怀仁,后来因为人直口快,常常针砭时弊,于是被康熙看不下,容不了,最后被发配到了东北,这一发配就是三四十年,而献给康熙的连珠火铳也被丢尽了武器仓库中,再难见天日。
康熙之后,雍正很有作为,但对于武器发展还是不重视。乾隆上台后,大搞文字狱,贪污腐败盛行,又搞什么闭关锁国,实行海禁,于是,大清的枪械发展落后了很多。直到鸦片战争吃了亏,晚清才开始重新注重火器。
康熙对于连珠火铳的放弃,让人感觉非常遗憾,如果成立一个所谓的"火器局",让戴梓等人负责,那么大清很有可能在武器发展上走到世界前面,真是遗憾!
不过,康熙的举动符合他的性格,创建伟大基业的人,大多都是极其自负之人,康熙也是如此,在他看来,弓箭在当时的威力还是很大的,没有什么战争是弓箭加大炮解决不了的。但,谁知道后来枪械的发展如此迅速,如此厉害呢?如果知道枪炮的发展会如此,康熙可能早已经重视火器发展了。
戴梓的发明自然是不错的,但威力一般,造价高昂也是存在的,因此康熙放弃也在情理之中。但作为一个伟大的君王应该看得更远,而康熙明显有些守旧了,这导致后来大清的武器发展远远落后于欧洲。
由网友 趣谈历史阁 提供的答案:
这事不怪康熙,当时确实有这么一个"机关枪",但康熙不知道啊,并且还把发明这个的人给流放了,不然光是清朝的武器就能领先世界好几百年。
说起机关枪大家肯定以为这是现代的产物,其实自我国康熙时期就有了机关枪的初代模型,不过当时是叫"连珠火铳",发明人是清朝的天才发明家戴梓。
戴梓出生于官吏世家,这种出身让戴梓自小就吃穿不愁,可专心做自己想做的事,与一般纨绔子弟不同的是,戴梓喜欢读书,并且最喜欢阅读关于火器方面的书籍。
由于自身喜欢,再加上家里面确实支持,所以青年时期的戴梓就开始研究火器方面的知识,更是在尚未成年的年纪中制造出多种可发射的火器,可见其天分非同一般。
制作连珠火铳
长大后的戴梓受到家里面的影响,决定弃笔从戎,当时正好耿精忠配合吴三桂谋反,康亲王亲自带兵镇压,戴梓就加入到了康亲王的军队中去。
由于戴梓本就是官吏世家,再加上其研究的火器确实有用,所以戴梓在军中颇受尊敬,他也得以在军中不用上阵打仗,只用安心制造武器。
这一制造就不得了,戴梓竟然制造出了最早的机关枪,其实说是机关枪,也不过是在原有火铳的基础上进行了改善,让只能打一发的火铳变成了可连发28发,这个发明可比后来的机关枪早了200多年历史,可见戴梓厉害。
既然这支火铳这么厉害,为什么康熙不让戴梓多加制造,这样以后征战不是更简单一点,难道真的是清朝君王思想落后,不肯接受新鲜事物?
其实这件事是真的错怪康熙了,不是他康熙不想用这支武器,而是他根本都不知道戴梓做出了这么一件凶器,问题是出在了戴梓本人身上。
弃之不用
据说在这支火铳刚发明出来后,戴梓就准备第二天献给康亲王,毕竟当时三藩的架势如同势不可挡一般,如果清军有了这么一支武器,伤亡难免会小很多。
但就在戴梓送过去的前一天晚上,也不知道是兴奋过度还是怎么的,竟然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也正是因为这个梦让戴梓隐藏了自己制造的这支火铳。
这个梦的内容就是戴梓在去献上火铳的时候突然被一个人给拦住了,说这个武器杀伤力太大后患无穷,如果一旦大量制造势必会造成生灵涂炭,戴梓和其子嗣就会遭到报应不得好死。
戴梓只是一个做武器的,哪里想得到献上这支武器后造成的后果,在听到这人说的之后就立马吓得坐到了地上,随后惊醒才发现是一个梦。
醒来后的戴梓又回忆起了那个梦,认真想了一下献上这支火铳最终会带来哪些危害,最终还是决定将火铳给藏了起来,宁可自己收藏起来让它布满灰尘,也不愿让它造成生灵涂炭。
整个过程中戴梓谁都没有说,还是戴梓的儿子跟纪晓岚是好友,这才将火铳一事说出,而当时的康熙是不知道这件事的,如果当时康熙知道戴梓能做出如此武器,肯定逼也要逼着戴梓批量制造,所以这事并不怪康熙。
打脸西洋人
虽然戴梓没有把连发火铳交出去,但却制造了其他杀伤力巨大的火器,并且还借此打了西洋火器家的脸。
当时有个比利时的传教人来到清朝,受到康熙的优待,优待之下不免有些得意忘形,这个名叫南怀仁的传教人就吹嘘说自己国家的冲天炮是如何的厉害,如果不是路途遥远,非要拉过来让康熙看一看。
康熙一听就恼了,说的就好像我们清朝那么落后一样,当即就下令让戴梓开始准备建造冲天炮,戴梓接到康熙的命令后又听了康熙对于冲天炮的描述,结果用了八天时间就造了出来。
要知道当初南怀仁可是吹嘘说比利时用了一年都没有造出来,如今他戴梓仅仅用了八天就直接推了出来,这无疑是打了南怀仁的脸,也让南怀仁对戴梓怀恨在心。
但康熙当时并没有管这么多,在得到消息后就立即去验炮去了,看到冲天炮的威力后,康熙是龙心大悦啊,最后特意给这个冲天炮又封名为"威远大将军",还将戴梓的名字刻在了上面。
惨遭陷害
可惜的是康熙这边确实舒服了,这冲天炮在平定噶尔丹叛乱的时候起到了大作用,但这却苦了建造者戴梓本人。
由于戴梓生性耿直,所以在朝堂之中是没少得罪人,最终被张献忠的养子和南怀仁联手诬陷,可能是证据准备充足,所以康熙也就认定了戴梓私通南洋。
这罪状不管是放在哪个朝代都是死罪,最终康熙下令将戴梓流放至沈阳,虽说之后戴梓在流放地又生活了三十年,但由于物资匮乏就再也没有发明过火器,不然清朝的武器绝对可以领先世界好几年。
感谢阅读,如果觉得文章不错,就给文青点个关注或赞吧,感谢~
(网络配图,侵权删除)
由网友 图文绘历史 提供的答案:
最近一直有流传,康熙时期就有人发明了最早的"机关枪",种种原因被放弃,因为此事记载于《清史稿》,所以很多人信以为真,这个事可以仔细讲一下。发明了这个所谓"机关枪"的人叫戴梓,杭州人,是清朝前期的火器研制专家,1674年,康亲王杰书率军南征平定三藩,经过杭州时,25岁的戴梓以布衣身份从军,向康亲王献上了连珠火铳法,在军中戴梓立下战功,还师北京后,受到康熙皇帝的召见,授从四品翰林院侍讲学士。
图为康熙年制威远将军炮。
首先戴梓的确有研制火铳一事,因为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里清楚记载了,纪晓岚和戴梓的后人戴遂堂是好友,向其讲述了戴梓当年曾经试制一支鸟铳的事情,在第19卷里写道:扳一机则火药弹丸自落筒中,第二机随之并动,石激火出,而铳发矣,计二十八发。从这里可以看出,此铳填满弹药可以连续发射28弹,是一种可以连续发射的燧发枪,但是《阅微草堂笔记》并没提连珠火铳,所以无法确定戴梓进献的连珠火铳是"机关枪",还是连续发射的鸟铳是"机关枪"。
图为康熙琵琶鞘枪,英国进献。
在1890年,李恒编纂《国朝耆献类证初编》时,把戴梓向康亲王献连珠火铳一事编进了此书,民国时编《清史稿》引用了此段记载,于是就有了后人以连珠火铳能连发28发弹丸记载为据,认为康熙时期就有了机关枪,或者是类似的机关枪,但是这种枪康亲王有没有献给康熙皇帝,没记载,原因未知,这种枪在当时并未得到重视,更没有制造和使用,所以也谈不上改进,雍正以后满清的火器都是维持现状,技术停滞不前。
《平定准噶尔得胜图》中,火枪对射场景,旁边还有一排火炮。
不过,从研读康熙时期的史料能发现一些端倪,比如《大清圣祖仁皇帝实录》记载,1715年,山西总兵奏请造子母炮,康熙听后严厉驳回,说,子母炮系八旗火炮,各省概造,断乎不可,从此以后各省都沿袭此例,再也没人提造炮的事了,更别提改进技术之类的,其实康熙很清楚火炮的威力,他把枪炮制造局设置在养心殿内,直接由自己控制,造出来的火器只供皇室和八旗使用,汉军只能最使最差的火器,数量极有限。
乾隆火枪射鹿图。
康熙如果抱着这种思想,能想得到戴梓只是民间普通百姓,一介布衣,就能造出此厉害的杀伤性火器,如果被他人所用,岂还得了,当时戴梓如果把此炮献给的不是康亲王,而是吴三桂,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康熙对火器制造进行了专横的控制,平定三藩后,还把民间所有兵器书籍全被收缴,像《武备志》这样的都列为禁书,所以火器研制停滞不前,戴梓也被流放辽东,不久死去。
由网友 四川达州人 提供的答案:
想一想也是不可能的。
所谓机关枪,就是连发的步兵身管武器,比如著名的马克沁机枪:
实际是利用子弹射击后,发射药产生的气体动力完成抛壳—拖动下一颗子弹上膛—闭锁—再次射击,以形成连续火力。
不管今天机关炮还是自动步枪,冲锋枪,工作原理都一样。
问题是,康熙时期的火器都是前装弹,利用单独装填的发射药产生动力推动弹头出枪膛。这样的枪,不管火绳枪还是燧发枪,能产生连续射击能力?怎么射击?
火绳枪示意图:
燧发枪示意图:
因为当时的子弹与发射药是分离的,不是1836年才发明的击针枪子弹,也不是今天流行的定装子弹自带发射药:
火绳枪的引绳:
火药包:
我在想,关于戴梓设计的连发枪,子弹头倒是可以设计成一个漏斗,射击后因重力自发下落填充,但是怎么射击呢?引火绳或燧石还可能解决,无非是把枪设计得更大一些而已,可又如何装填28个独立的发射药?
射击结束立即手动装填28个发射药,再配上28个火绳或者燧石?
就这个设计图?
能装下28个独立的发射药?还是可以自动的不间断射击?还能快速上膛再装填?
如果是一次性点燃发射药,怎么保证一次的发射药就可提供28次发射?火药动力如何储存和自动分配给每一发子弹?
如果是一次点火,延时发射28颗子弹,问题又来了,火药燃烧如何传导?如何保证28个独立的发射药不互相影响,不发生炸膛?
别自欺欺人了。
由网友 历来现实 提供的答案:
首先这个东西应该算不上机关枪,只能算是类似半自动枪械这一类的火枪,据纪晓岚记录在《阅微草堂笔记》的说法:
形若琵琶,凡火药铅丸皆贮于铳脊,以机轮开闭。其机有二,相衔如牝牡,扳一机则火药,铅丸自落筒中,第二机随之并动,石激火出而铳发矣。计二十八发,火药铅丸乃尽,始需重贮。
什么意思呢?
铳背是弹匣,可贮存 28 发火药铅丸。铳机有两个,相互衔接,扣动一机,弹药自落于筒中,同时解脱另一机而击发。
它的形状很像琵琶,能够连续射击 28发子弹,而且击发、填弹两个程序连动进行,无须像洋枪那样打完一发再填药。
从这个描述可以看出,这就相当于一个半自动步枪,弹夹能够装二十八发子弹,虽说在现在看来不算什么,但是以当时的水平来看,这个应该能算得上是利器了。
那么就是这样一种利器,为什么康熙会弃之不用呢?
发明这个"机关枪"的人叫戴梓,出生于浙江杭州。其父名叫戴苍,曾任明朝监军,很擅长制作军械。
因为从小受到父亲的影响,戴梓还是11岁的时候,他就开始自己独立制作军械,被人们称为"天才火器发明家"。
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熙帝下令撤藩,引起了吴三桂、耿精忠、尚之信等人的不满,康熙十三年(1674年)耿精忠起兵反叛,这就是著名的三藩之乱。
也正是在这时,戴梓经人推荐给了康亲王,因其有军械制造的才能,被康亲王礼聘至军中,并随军出征。后因其火器立功,被康熙皇帝留在宫中封为翰林院侍讲。
注意这个翰林院侍讲,这是个什么官职呢,从四品。该官职主要配置于内阁或翰林院,辖下有典簿,侍诏等。主要任务为文史修撰,编修与检讨。
说白了在战争中立下了功劳却给个文职,而没有将其举荐到工部,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
后来戴梓接着自己钻研军械,发明出所谓"机关枪"后便将其献给康熙皇帝,但是康熙皇帝又以成本较高,射程近等缺点将其束之高阁。
这背后的意思就耐人寻味了,是靠着骑射起家的满清皇帝对着火器的兴趣不大,还是担心这种火器流传出去会对自己统治者地位造成影响呢?
个人更倾向于第二点,对于康熙皇帝而言,时局的安稳肯定是放在第一位的,虽然康熙年间偶有叛乱,但是对于大局来说无伤大雅,最后都能一一扑灭,叛乱对清朝的统治地位是动摇不了的。
但是,一旦这种能够以少胜多的火器到了地方势力手中,届时叛乱一起,局面就不好收拾了。
而经常在自己的诗文之中针砭时弊的戴梓,让康熙皇帝后来更是起了疑心,所以便顺水推舟假借南怀仁的栽赃,将其流放辽东。而戴梓后来也就病故辽东,此时康熙皇帝已经驾崩好几年了。
由网友 小小嬴政 提供的答案:
这种所谓的"机关枪",名字叫连珠铳,具体是不是我国发明的,没有实证。
大发明家戴梓
戴梓是康熙年间之人,生于官宦之家,自幼聪明无比。朝廷征讨西南不臣,他听说后立刻报名参加,据史书记载,他不久就向上面进献了28连发的"机枪"。
后来朝廷征讨格尔丹等部,他又进献了新式大炮,这种炮比过去的那些厉害很多,曾经在对外战斗中,只是开了几炮敌人就吓得逃散了。
28发火铳有什么特别之处?
这种火铳和现在的机枪原理完全不同,这种兵器里面,设置了两个发射装置,而一旦按下其中的一个,火药会立马落入下面的装置里面,与此同时,在拉动前面那个发射装置的时候,另外一个也在随之转动,后者配制了生火材料,一旦发生摩擦,就能打出火花,一旦进入弹匣,就能立刻点燃里面的子弹,然后完成发射。
这种火铳最厉害的地方,就是可以连续发射,而且装弹量大,有近30发!当时的兵器,普遍还停留在刀剑之上,像弓箭虽说可以远距离发射,但是准头较差,威力更不能和火药相比。
另外,这种火铳发射的时候,上面通过瞄准后,准头很好,可以说是当时最为先进的武器。
那么,这么厉害的东西,为何康熙没用呢?
首先,这里就出现了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说当年戴梓压根就没把这种武器上报朝廷。据说他在制作出这种兵器来之后,当天晚上就做了一个梦,梦里有人对他说,如果把这种武器说了出去,以后会死很多人,他的后代也会死的一个不剩。于是他醒来后就决定,只把这种兵器留在家里,而不是上缴给国家。
第二种说法是清史里面流传下来的,说在1674年征讨耿精忠的时候,他曾经将此物献了出来,但是当时皇帝只是很高兴,却并没有说在后来有使用情况,他受到重用,很大程度是和他改良的大炮有关,而大炮确实有使用的记载。
但是清史里面的这种说法,又来自于纪晓岚的记录,而他所记录的事情,又是当年戴梓的后人所说,其中的话根本无法证明,都是不太可信之言。
所以,很可能不是康熙不用,而是他实在没拿到戴梓的这种东西。
还有一个情况,就是说即便是戴梓发明出来的,但是以当时的条件,根本无法大量制造
不能制造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当时的工艺不足以大量制造,二是这种东西的造价很高。但是这种说法,只要我们稍微想想,就会知道不可信。
既然戴梓都能做出来了,就算是太复杂,不能用于军队里,最起码也能制作一部分,然后在皇宫之中使用,但是事实上,除了一支类似的、从荷兰弄来的连发火铳,并没有发现其他的。
至于造价高之说,也是这个道理,就算太不能大量生产,但是装备几千人肯定是没问题的,可事实上,确实没有配发这种火铳的记载。所以,应该当年确实是朝廷没有得到这种火铳的制造技术而最终没能大量使用。
由网友 季我努学社 提供的答案:
回答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员 林小静
如今据一些中外史学家、军事学家分析,早在清朝康熙皇帝时期,有一名叫 "连珠火铳"的火器可被视为现代机关枪的雏形,而且它比欧洲人发明的现代机关枪早了200多年,因此可以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机关枪"。发明最早"机关枪"的人名叫戴梓,明崇祯八年(1635年)出生于浙江杭州。其父名叫戴苍,曾任明朝监军,因此很擅长制作军械。在父亲的影响下,戴梓从小就非常热爱军事,他经常拿着父亲珍藏的军械制作图集研读,并根据学到的理论开始实际制作。当戴梓还是11岁的时候,他就开始自己制作军械,他曾成功研制了一种铳,能发射至百步之外,被人们称为"天才火器发明家"。
戴梓所发明的"机关枪"(绘图)
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熙帝下令撤藩,引起了吴三桂、耿精忠、尚之信等人的不满,康熙十三年(1674年)耿精忠起兵反叛,朝廷下令由和硕康亲王书杰为奉命大将军,率兵进驻浙江讨伐耿精忠。也正是在这时,戴梓经人推荐给了康亲王,因其有军械制造的才能,被康亲王礼聘至军中,并随军出征。此时戴梓献上自己研制的最新型火器——"连珠火铳",它可贮存28发火药铅丸,而且击发、填弹两个程序连动进行,28颗子弹可以一次性连续射出,不用像洋枪那样打完一发再填药,大大简化了填装手续。因此在实际战场上,戴梓发明的"连珠火铳"的杀伤力远胜于当时的"洋枪"。
戴梓发明的"连珠火铳"(复制品)
虽然没有相关史料记载 "连珠火铳"在平定耿精忠反叛中的作用,但可从三藩之乱平定后戴梓受到的待遇一探究竟。叛乱平定后,康亲王书杰带戴梓到京师朝见康熙皇帝,康熙以戴梓有功将其留在宫中,任命他为翰林院侍讲,并专门研制火器。戴梓入宫后,充分发挥出他的才能,曾在短短8天内造出了威力十足的冲天炮,此炮在清廷平定噶尔丹叛乱的战斗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被康熙誉为"威远将军",并将戴梓的名字镌刻在炮身上以示纪念。
戴梓发明的冲天炮(模型)
可惜,戴梓在不经意间却得罪了比利时的来华传教士南怀仁,据史料记载,有两件事让南怀仁对戴梓忌恨不已。第一件事就是戴梓制冲天炮,此前南怀仁曾在康熙帝面前夸赞比利时的冲天炮威力无穷,于是康熙命他制造,结果他费时一年也无任何成果,后来戴梓在8天内就成功造成,让南怀仁心生嫉恨。二是在编纂《律吕正义》时,南怀仁与戴梓意见分歧,南怀仁口头上辩论不过戴梓,于是就设计想除掉戴梓。后来南怀仁以戴梓"私通东洋"的罪名将其告发,结果康熙信以为真,于是在康熙三十年初,戴梓全家被流放至盛京(今沈阳),史料记载: "忌者中以蜚语,褫职,徙关东"。同时,康熙下令将戴梓的所有发明包括"连珠火铳"深藏于兵器库中,禁止在军队中使用,此后,戴梓其人连同他的发明一起被遗忘了。
参考文献:
黄卫东:《清朝天才与最早机关枪》,《发明与创新(中学时代)》2011年04期。
刘锴:《被大清国遗憾弃用的"机关枪"》,《文史博览》2013年03期。
由网友 尚宫女史 提供的答案:
很多时候我们有这样一个错误的认识,即我们是最早发明火药的国家,火药是中国最古老的发明之一,但却没有用在军事上,而是用在制作作为观赏品的烟花上,这种认知颇有点恨铁不成钢的意味,但只要对过去的历史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就会知道火药最初的发明是源于古代的炼丹术,而火药发明出来之后也并没有被丢在一边成为观赏品,很多战争中都出现了火药的身影。
史籍中,唐朝、宋朝时期都有火药用于战争的记载,当然那时候的火药还不是现在我们熟知的这种黑火药,杀伤力也没有现在这么大,这主要是受制于科技发展的限制,而科技的发展本身在农业时代就比较慢,科技的发展跟不上,所以已有的发明只能在应有的范围内使用。
之所会有上面这段文字,就是想说但凡我们自己真的有很大的发明创造,断然不会让其束之高阁,除非这个发明本身就是虚构的,或者说这个发明只是仿造的人家的不成器东西,所以才可能被束之高阁,清政府闭关锁国是事实,跟不上工业革命的步伐也是事实,但并不是说他们没有鉴别好东西的能力,工业革命的大潮流下,一旦慢了一步,很多东西就没有,一个东西没有就会连着别的东西也造不出来,这才是要命的,比如说机关枪,康熙时期我们压根就没有制造机关枪的条件。
倘比如枪管、子弹和弹壳的制作材料、工艺,导气活塞的制作、材料的各种处理,材料的耐热性、抗冲击性、硬度等各个指标的处理等等,这些复杂的东西我们都没有掌握,如何能制造出机关枪?最关键的就是清朝的工业技术根本达不到制造机关枪的水准,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康熙时期的现有条件下,没有造机关枪的"米",怎么做出"机关枪"这碗饭?
那为何会康熙时期就已经造出了机关枪的说法呢?这源于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个记载:说是戴遂堂小的时候见先人戴梓造了一个鸟镜,很是奇特:
"形若琵琶,凡火药铅丸皆贮于铣脊,以机轮开闭。其机有二,相衔若牝牡,扳一机则火药铅丸自落筒中,第二机随之并动,石激火出而铣发矣。计二十八发,火药铅丸乃尽,始需重贮。"
这就是著名的二十八发连珠火铳,简称连珠铳,即早期的机关枪。纪昀的这个记载后来也被《清史稿》 所采纳,于是有了戴梓发明了连珠铳的说法,但这个说法本身就有值得怀疑的地方,其一,纪昀在记载的时候说,这是他和戴梓的后人戴遂堂聊天的时候,戴遂堂讲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可真可假,未必是事实;其二,纪昀在故事的末尾说了,戴梓并没有将这个连珠铳献上去,而是一直保存在家中。
之所以没有献上去,有一个不能称之为理由的理由,那就是戴梓在献上去的前夕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一个人大声的斥责戴梓,说上天有好生之德,这样的一件器物一旦流传出去,必然造成大规模的伤亡,那么你自己的子孙后代也就都没有了。戴梓略一思考,深以为然,然后就将造出来的连珠铳藏在了家中。戴梓真的会为了一个梦将自己辛苦发明的东西藏起来不让面世吗?
总上两点来看,戴梓很可能并没有发明出所谓的连珠铳,所谓造出了连珠铳只是后人强加到他身上的.当然也有一种观点认为戴梓只是并不是连珠铳的发明者,他只是仿造了连珠铳,当时英格兰已经有了连珠铳,但因为连珠铳自身有很多问题没有被解决,所以无法投入大规模生产,也无法真正应用到战争汇总,所以连珠铳被放弃了。那么戴梓很可能会死仿造了一支英格兰连珠铳,只能是一个废弃物。
不管是哪一种,康熙弃之不用都是正常的。但不管怎样,这个戴梓确实是一个火器方面的奇才,在火器制作方面绝对是专家级别的人物,倘若我们不曾在工业革命中落后,说不定戴梓真的就能发明出机关枪,只可惜这只能是一种假设。我们来看看戴梓仿制的那些火器:
-
1686年,荷兰进贡蟠肠鸟枪,戴梓在极短的时间内仿造了10枝鸟枪,被康熙回赠给了荷兰使者;
-
西班牙和葡萄牙有大炮佛郎机,戴梓用五天时间仿制完成;
-
1687年,比利时有子母炮,戴梓奉命监造子母炮,八天时间仿制完成。这个子母炮的威力很大:"子在母腹,母送子出,从天而降,片片碎裂,锐不可当"。在征讨葛尔丹的战争中,康熙帝就使用了这个子母炮。
从这面我们看出,戴梓真的是火器制造方面的天才,只要有舞台,他就能给你奇迹,当然,前提是有舞台,如果没有,就只能干瞪眼。
不过可惜的是,这样的一个人才本来应该在火器制造方面继续发挥他的巨大作用,但他的后半生却在东北苦寒之地度过,张献忠的养子陈弘勋和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合起来"陷害"戴梓与东洋有勾结,于是戴梓被削去官职,流放到了关东地区。
这一流放就是三十多年,后来即便被赦免了也还是住在了铁岭,一直到他去世,好好的火器专家就这样度过了后半生,至于南怀仁是不是真的嫉妒戴梓以至于陷害戴梓,而戴梓又是不是真的有问题,这些都不得而知,或许这永远都不会有答案了。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18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