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小学生的疑问:为什么大学以下(小学、中学)都没有选修课?

由网友 毛至 提供的答案:

这位妈妈的回答是对的,再补充一下,中学(初中和高中)也是全面发展,不设选修课。小学和中学都是基础教育,到了大学再选择专业,接受专业教育。什么基础?到大学接受专业教育所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学生不能选择的。这是世界上现在通行的教育体制,符合人才成长的规律和社会对于人才的需要。

当然,我国和世界上许多国家还有中等职业教育(如我国的技校),提供给那些因为各种原因没有进入高中就读的人,其中很多是初中学得不好,不能通过中考,只能接受职业基本技能培训,一般无法成为高层次人才。

由网友 纯钧RHGL 提供的答案:

孩子毕竟是孩子,不知道没有选修课是为了孩子好啊。

但是成年人不能像孩子一样天真,成年人应该清楚,大学以下不搞选修课,是为孩子好。

如果小学中学就搞选修课,不客气地说,问出这个问题的孩子,就冲这智商,用不了仨月他就后悔投胎到这世上了。

提早搞选修课的第一个弊端:徒增课业压力。

选修课,你还真以为是自己喜欢什么就选什么?笑话呀,那是家长喜欢什么孩子才能选什么。小胳膊拧不过大腿哟。

家长喜欢什么?家长喜欢的,都是在孩子看来枯燥乏味的课程。你以为家长还能由着孩子的性子用爱好兴趣来决定选什么吗?最后选出来什么玩意可想而知,那不就等于多一门甚至几门主课吗?那玩意到时候也得考试的!

这孩子是不是撑糊涂了?还嫌现在的课业不够重是吧?你看看书包,过去是背着,现在都带轱辘拖着走了喂!还嫌课业不重,你倒不怕累得猝死啊孩子。

提早搞选修课的第二个弊端:内卷。

你知道什么叫选修课吗?为什么要"选修"?大多数选修课的主要特征就是看天赋说话,努力的意义不大。换句话说,万一你选完以后没那天赋,你就趁早自我了断吧。

比如现在自媒体热,一大堆人去学表演。你五音不全四肢不协调,唱也唱不了跳也跳不了,你选修表演是因为活腻了吗?

选修课里类似的情况很多呀,非常吃天赋。没有天赋,就算你努力把命拼上你都只能是其他人的垫脚石。

目前的一般课程算比较科学的了,各人天赋都比较平均。非要玩那拼天赋的,如果上天没赏给你那碗饭,那你就等着自取其辱吧。真是年轻胆大,你就不怕因为没天赋怎么努力都吊车尾最后落个PTSD啊?别因为上个选修课,还没成年就被挤对出精神分裂来!

提早搞选修课的第三个弊端:烧钱。

为什么中小学要搞义务教育?就是为了让很多没钱的人也能上学。

选修课相对于一般课程另一个特征就是烧钱。比如张召忠当初学阿拉伯语发不出颤音,就不得不做一个舌根手术把系带割了。你也选小语种,你就也可能得去做手术,不然你舌头不会打嘟噜,说话都说不利索。你以为手术不要钱白做呀?

这都是轻的。万一你选修化学类的什么课程,有些化学药剂把你家房子卖了你都买不起,你跟人家买的起的怎么比?你是不是想亲眼看看贫富差距是怎么把你踹落深渊的?

提早搞选修课的第四个弊端:时代变化。

当年BP机专业可是大热门,不仅选修,有些技校什么的还当主课呢。咱就想,选修课一般都选热门,如果你选修了一个时下热门的、譬如当年BP机课一样的课,时代变迁,热劲过去以后,你会不会想把自己掐死?

孩子你一定要记住,选修课是你的家长决定的,而绝大多数家长一定会选热门,选热门的下场通常都死得很惨很惨很惨。

提早搞选修课的第五个弊端:主次难分。

简单说,孩子毕竟是孩子,没有成年人的自制力,万一荒废了主课,掉到选修课的坑里,到时候捞都捞不上来,就得活活烂到坑里。

提早搞选修课的第六个弊端:空中楼阁难造。

没有一般课程打底,选什么修什么?你连一套太祖长拳都打不下来还练什么波罗蜜手?一套24式架子都没盘明白打哪门子的二路老架呀?岂有不作下重而为第三重者?

基础打好了再研究别的吧。没会走就想跑,摔你个半身不遂!真是没挨过社会的毒打呀。

从孩子问这个问题就能看得出来,现在真正的问题在哪里——孩子忒傻,毫无常识。这得抓紧教育,得让孩子有正常水平的常识才行,不然将来天上下雨他都不知道往家跑。

至于成年人,如果思维水平跟孩子一样,一点现实深度都没有的话……要么让他们回去上个幼儿园吧。

由网友 琉夏的天空 提供的答案:

看过茱莉亚罗伯茨主演的电视剧《奇迹男孩》,讲述了一位有面部缺陷的小男孩如何进入普通学校,并重拾自信、积极面对生活的励志故事。

其中触及到中学选课环节,除了几门必修课,他们在初中就开始像我们的大学一样选课。虽然在一个班里,却选的课程大都不一样,这个时候从学校开始就已经在帮助学生做了兴趣选择,找到自己的兴趣小组。

前些天和几个初中生在一起玩耍,也被问起过这一问题:为什么不能选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呢?

不由得也想,为什么不能从初中开始设置选修课呢?人真的需要了解那么多然后再把它忘掉么?

我觉得小学阶段没有必要设置选修课,但初中感觉确实可以设置选修课,由学校引导着发现学生的兴趣。比如,把生物、化学、地理、音乐、美术、外语在初中阶段都设置成选修课,每个学生规定选3~4门。这样的好处是学生可以找到自己的兴趣坚持学下去,也可以减轻一些不必要的负担,增加其他课程的深入学习或实践教学。

或者增加一些其他科目的选择,比如农业、社会学、武术、逃生等,采取灵活的方式进行实践性教学。把计算机科学列为选修课,而不是必修课。

如果有这样一些实验中学作为试点,他们的中考和高考方式也不同于其他学校,是不是更有利于这个社会变得丰富多彩,将来的人才各放异彩呢?也会让人们增加各种相应的就业机会,不再争着几个热点就业,脱离自己的兴趣和实际,让人们的生活幸福指数增加。

在高中阶段设置古典文学作为选修课,这样喜欢学的可以尽情学,不喜欢的就可以放下。

现在的中考和高考太单调,学校也过于单一,有点把人变成了为学习而学习的工具人感觉。

记得很早的时候看过一个电视剧,忘记是哪个国家的,他们大学里有专门的家政专业。

翻阅过一本书《教育的目的》,作者是英国数学家、教育理论家怀特海,对其中一句话印象特别深:

自我发展是最有价值的智力发展这种发展通常在16岁到30岁之间发生,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之路。

在三联书店出版的《什么是教育》中有这样一段话:

创建学校的目的,是将历史上的人类精神内涵转化为当下生机勃勃的精神,以此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真正的教师首先考虑的是和学生们在具体的事物中一同探索生命和世界的本质。

挺喜欢这两段话。

叶圣陶老生说过这样一句话:

"教育是农业,不是⼯业。"说教育是农业,也就因为教育所应对的也是鲜活的⽣命,⽽且是天地间⽣命体的级别。

如今越来越多农业也在流水线式发展,谁说教育的鲜活性不是更加可贵了呢?

注:我不是教育行业从业者,就是喜欢这个问题,就尝试写一段浅浅的回答。

由网友 二山市法海 提供的答案:

小朋友,你问了一个很好的问题,也是一个很深刻的问题。为什么大学以下(小学、中学)都没有选修课?这是一个涉及到中国教育制度和教育理念的问题,也是一个涉及到中国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问题。

你妈妈说,这是因为中国的小学需要全面发展。这个答案并不完全错误,但也不完全正确。我想告诉你,这是因为中国的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也有着现实的困难和挑战。

中国的教育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那时候有着众多的贤人和圣人,他们创立了各种各样的学派和思想,为中华文明奠定了基础。他们不仅教授了文字、数学、音乐、天文、地理等知识,还教授了礼仪、道德、政治、经济等智慧。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德性和才能,使人能够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中国的教育传统一直延续到近代,那时候有着科举制度,它是一种选拔人才的方法,也是一种保证社会稳定和统一的手段。科举制度要求考生必须掌握经典文献和政治理论,以及诗文和书法等技能。科举制度虽然有着许多优点,但也有着许多缺点。它使得教育过于注重应试和死记硬背,忽视了创新和实践。它也使得教育过于封闭和保守,排斥了外来的知识和思想。

中国的教育现实又面临着新的困难和挑战。在近代以来的百年风雨中,中国遭受了列强的侵略和欺凌,国家分裂和动荡,人民苦难和贫困。为了振兴中华民族,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必须加强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国必须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爱国主义者、社会主义建设者、科技创新者、文化传承者。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中国需要有一个统一的、规范的、高效的教育体系。中国需要有一个基础广泛、内容丰富、质量优良、适应需求的教育课程。中国需要有一个公平合理、科学合理、灵活多样、激励进取的教育评评价体系。中国需要有一个尊重教师、关爱学生、促进合作、推动发展的教育环境。中国需要有一个充分发挥国家、社会、家庭、个人等各方面作用,形成教育共同体的教育机制。

在这样的教育体系、课程、评价、环境和机制下,中国的小学和中学教育,就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而是为了让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思维能力、创造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和国际视野。在这样的教育过程中,学生就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和指导,而是主动地参与学习和探究,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自己的方向和目标。

也许你会问,这样的教育是否就意味着要取消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呢?我想告诉你,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是非问题。必修课和选修课都有它们各自的优点和缺点,都有它们各自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必修课可以保证学生接受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培养学生的共同素养和文化认同。选修课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才能和专业化技能。

我认为,中国的小学和中学教育,应该在必修课和选修课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既不能完全忽视必修课,也不能完全排斥选修课。应该根据不同年级、不同阶段、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学校和学生,制定出适合他们的教育计划和课程安排。应该在保证必修课质量和数量的前提下,适当增加选修课种类和比例。应该在尊重选修课自主性和多样性的前提下,加强选修课管理和指导。

我相信,在这样的改革和创新下,中国的小学和中学教育,一定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更好地满足于人民和个人的需求,更好地实现于教育自身的价值。

由网友 心平气和灰太狼 提供的答案:

1、应该减少必修课,设置选修课。中国的教育产生严重偏差,从小到大学了很多课程,但是大部分都没用。特别是就业的时候就会发现,80%的课程都用不上,这个时候就体现出选修课重要性。

2、把主修课减掉2~3门,然后选修,例如体育课根据个人喜好特长选修篮球还是足球或者羽毛球,然后从小学开始集中精力练习专业到大学毕业,这样连续16年的学习练习一定会有较高水平,这样才可以培养成专业人才。

3、没有选修,从小到大样样通,样样稀松。好像啥都会又啥都不会。选修可以集中时间和精力研究一门专业,一定比样样通强很多。

由网友 哈哈哈二狗子嘻嘻嘻 提供的答案:

我们旁边的小学就有选修课,包括编程、新能源等等课程,有请的大学的老师过去授课的。高中的也有选修课,配套各个课程进行深入解读。初中没了解过,大概率也有。你的疑问可能是说语数外史地生政物化没有选修的,现在英语、物化、生物地理部分学校都有选修了。但是小初高时间本来就有限,不可能搞各种各样的选修课

由网友 查理说教育 提供的答案:

谢谢邀请。

中小学没有选修课,大学选修课也很不完善,这是我国教育体制的一个弊端,也是我们教育系统懒政的一个表现。

我个人认为,小学可把语文,数学,品德做为必修课,多开一些选修课。

初中必修课应该包括语数外,高中必修课应该包括语数外物化。

高考应该考六门,每门100分。其中语数外是必考,另选三门(可选择另考4-5门,取成绩最高的三门计入成绩)。另外三门要根据上大学的专业来选择,例如有些专业必考物理,有些专业必考历时,有些专业必考政治,有些专业必考化学或生物。报考某一外语专业高考该外语成绩必修达到多少分等等。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18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