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超风行者 提供的答案:
中国的外展型经济发展模式已经转换成封闭型经济模式,这直接决定了中国近代的命运走向,这种模式完全断送了古代丝绸之路的传播影响力。当时的整个国民意识被"天下大治"的白日梦催眠了,特别是晚清大兴文字狱间接地使得思想进入空档期,更加让古代士人再也无法"站起来"。政策上的打压特别针对古代尚战精神或尚武精神直接使得武将的影响力在近代遭到了严重的削弱。
中国近代一直没有脱离农业社会的发展轨道,当时大部分国民的生存技巧还是过度地依赖家庭作坊式的经济形式,而民族工商业的资本积累还是被古代地主阶级控制经济命脉,这就导致了资本主义制度没有生存的政治环境或大背景下的工人阶级队伍,还停留在靠天吃饭的农民阶级与租借地主阶级之基本矛盾过程中。
中国"抑商"的基本国策还是继续执行下去,使得内地与沿海等商业经济没有及时地转换成内驱力,反而还在走吃老祖宗的国粮或老本,重要的是近代国民意识崛起之路被顽固派加以控制,使得变革没有完全看清楚境内外之主要矛盾或主要方面,直接造成近代"睁眼看世界"之局限性是历史必然性的结果。
由网友 酸猴居士 提供的答案:
中国古代的盛世也只是人口和朝廷的盛世,文化方面独树一帜,技术方面有所成就,得益于地理位置的限制,我们偏安一隅尽情享受东方地域财富,很少交流但不见得就在科技方面有多先进。
近代随着各大洲交流深入,地球各地联系多了起来,我们与西方进入了全面竞争阶段,自身的缺点就暴露无遗。科技方面更是有了代差,冷热兵器时代的差距如此之大,败的如此之惨。不少有识之士意识到我们已经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全面落后,可是朝廷高层为了维护皇权统治,依然坚守落后制度、不思进取,不肯放弃权力。
然后就是革命先烈们经过各种艰难险苦,带领华夏儿女共同探索中国自强发展之路。确定了我们开放包容、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学习先进文化科技,才有了当今社会的繁荣昌盛、国富民强。
我们古代的科学成就乏善可陈,技术方面有所成就,谈不上多么领先世界。近代的落后与自身文化、政治制度等都有很大的关系,文化是政治制度的基础、政治制度是经济发展的保障、经济发展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反过来可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由网友 广汉龙哥 提供的答案:
中国古代在很多实用技术上有独到之处,但龙哥不赞同"中国古代科技先进"一说。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所学的几乎所有学科,都是外国人建立的。只有一个"中医学"源自中国,还受到包括部分中国人在内的一些人怀疑。怎么可以说"中国古代科技先进"呢?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聪明、最勤劳的民族之一。从古至今有许多能工巧匠,制造出了许多精美绝伦的器物。商代的后母戊鼎、战国时代的水晶杯、越王勾践剑……到龙哥家乡的三星堆看看,也会看到许多5000到3000年前的金杖、青铜器等金、铜、玉、石、陶、贝、骨等珍贵文物。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勤劳。
但中国一直没有形成一套对技术保护的制度。能工巧匠的精湛技术仅在家中传承,甚至在家中也仅传给个别后代,还普遍传男不传女。稍有变故,导致技术失传。
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热衷于科考,进而做官,幻想的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所以普遍钻研的是"四书五经",鲜有人站在科学的高度对已有的各种技术进行归纳、总结。导致中国古代没有真正的科学。
直到"五四"运动,中国才开始在学校中教授数学、物理、地理等学科。中国人也才开始学习到所谓的"科学"。
至于近代(包括今天)中国的科学技术仍远远落后于西方的原因,近期的中国科技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所属研究单元核安全所90多人集体离职,也许可以找到部分答案。
由网友 雅阁居士闲逸雅居 提供的答案:
道先要搞清楚,是中国古代的手工技术很先进,而不是科技很先进,为什么呢?因为技术是在实践中总结的经验技术,没有形成技术理论,是靠师徒来传承技术的,所以这类技术最容易断代和失传,为什么呢?因为自古以来,师傅怕徒弟背叛自己或越越自己,都都会在传授技术经验吋,故意隐藏留一手,所以中国的手工技术是越来越落后,有的还断代和失传了。
中国的技术为什么不能发展,那是因为只继承了技术,而没有发展技术,而继承的技术由于师传的留一手,所以继承的技术是越来来差,这是中国技术不能发展的一个原因。中国技术不能发展第二个原因就是,不准徒弟有违反师祖训,不准徒弟有新的思想,新的理念,否则就是逆不道,背叛师门,欺师灭祖,这个是要家法治重罪的,一但家法制了罪,在江湖社会将无人敢收留,也就是说在江湖社会就混不走了所以就没有人敢违背祖训,当然也就断了技术的革新发展之路。
而科学技术又不一样了,科学技术是靠理论技术知识,来传播学习技术知识的,所以科技知识是通过先学习理论技术,后在用理论技术来研发知开发实用的技术,这不但不会断代,而且是这类的科学技术,通过理论来研究开发新的技术,又将新研发的理论技术和实用的技术,不断的去完成科学的理论数据,所以科学技术只要一打开科技的大门,就会探索出更多的科技理论和科技的实用的技术。
经验技术全靠师傅传授,而同祥的技术不同段位的师傅,他们教出来的徒弟的级别也不一样。而理论技术是统一的技术标准,就不存在着师傅段位的不一样,教授出来的学生们的技术级别不一样,他们后生产出来的产品不一样,为什么呢?因为科技产品都会有标准的技术等级标准,这就是经验技术,和科学技术的技术区别。
由网友 三善散人 提供的答案:
并不赞同你所说的中国古代科技先进,也许在秦以前还算可以吧。自从有了商鞅变法,驭民五术,商君书,再加上我国独特的地理位置。大一统之后,统治者们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和荣华富贵,使用愚民,弱民,贫民,贱民的统治手段,严重禁锢了人民的思想和创新,可以说一直到现在。后来到了汉朝,又采取了董仲舒的独尊儒术,更是停止了百家争鸣的可能,而且大一统的观念也深入人心。所以一直到现在我们的社会整人,内斗,勾心斗角是登峰造极的。根本就没有科技的土壤,更没有科技人才的土壤。这也是墨家衰亡的原因,试想如果秦的时候,出现一个有远见贤明的君主以阉割改造后的墨家为主导思想发展到现在会怎样?但是大一统时代君主独裁的体制下,怎么可能让墨家成为主题思想呢?
由网友 海之音2022 提供的答案:
有人说,中国古代拿得出手的就那四大发明。其实不然,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时期,中国就已经开始青铜冶炼和铸造青铜器具。其中的后母戊大方鼎,代表了中国那个时期的最高成就。
一、后母戊大方鼎
后母戊大方鼎,原来错称司母戊大方鼎。铸造于商朝。它重832kg,高133cm,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
《商朝考古》一书中这样描述大方鼎的铸造流程:
1.铸造者是一位化学家。
他对铜、锡的调剂比例娴熟,十分准确地控制在铜84.77%,锡11.64%。
2.他又是一位工艺美术设计师。他能勾画出精美的铜鼎图案。
3.他还是位风力机械工程师。铸造大方鼎的铜要达到1200°C熔点,必须有鼓风机。
4.他一定是一位冶炼家。大方鼎须在短时间内连续灌注才能。当时使用的炼埚熔铜量为12.7kg的将军盔。方鼎832kg的重量的铜,需80个将军盔同时化铜。
5.他是一位优秀的管理学家。如一个炼埚配备3~4人,则共需要250人同时作业。从场地来看,一个炼埚占地起码209km2,因此其工作场地至少是2000km2的大平台。
专家们给出的结论是:
铸造后母戊大方鼎,必须300~400人的工匠团队,进行科学的工种分配,协同操作,掌握好火候、铜液灌注时间,才能保证质量。
二、从大方鼎看出,中国工商业发展2000年几近陷于停滞
从殷商到20世纪中期2000多年来,中国的工农业和工商业发展几乎陷于停滞。
生于1930年的历史学家许倬云,在他撰写的《汉代农业》中说:
在1949年以前,中国农村变化不大,他看到的农村基本上跟书上汉朝的农村差不多。各地所用的机械农具,如水排等都是那个时候就发明出来的。
在工商业方面,改变也许要比农业多很多。在一些关键产业,进步是令人称奇的。以农耕及工业革命时期最重要的产业-铸铜冶铁业为例,早在商代,已经能够组织300人以上的作业团队,铸造832kg的巨型铜鼎。从日后出土的汉代冶铁作坊看,其规模已可达1000人以上。到清朝末年,冶铁作坊的规模也与此相仿,几乎没能扩大。汉至清,户均用铁一直是2kg,这就意味着2000多年来,中国家庭用铁量没有增加。
世界经济史上,汉民族是特别早慧的一族,可是却在一个高起点的水平上徘徊了2000年。这一景象,举世无二。
三、由大方鼎引发的思考
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种情况发生?导致这一情况发生的因素又是否已经彻底排除?
导致一个文明体的发展停滞,有几种可能性:
- 1.灭绝性的自然灾祸;
- 2.外患的入侵;
- 3.内部的长期分裂暴乱;
- 4.自身的制度安排。
就中国而言,灭绝性的自然灾害从未发生。外患的威胁一直存在,但每一次都是被汉文化所消融。内部的分裂暴乱,只在短暂的某些个时段,大一统的局面没有改变。
那么,制度安排就成了最后一个需要审视的问题。中国制度,总的来说,是大一统的中央集权体制。在人类历史上,保持这一体制长达2000多年的 ,世界只有一个中国。
早在殷周时期,中国就能铸造如此精美的后母戊鼎。为什么2000年跨不过这只铜鼎?要回答这一问题,对治理制度的思考会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课题。如工农业、科技和教育导向,等等,都值得深思。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18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