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村里有了第一台电视时全村老小都跑去看,当时放的什么电视剧?

由网友 农事有话要说 提供的答案:

《苦菜花》是我村有了第一台电视机老小都去那家看,我记得他堂屋正当门方桌上放着电视机,都人家几口人在那坐着,院子里人都齐满了,有的看不见就走,来的来走的走真是热闹,也没有人管一个乱说话的人也没有,太守规矩了。王永康,杨子荣,李春华等人我现在还能记起他们的形象,为了民族的自由和尊严,勇敢抗争的故事。

由网友 八义集的草根 提供的答案:

当然是《大侠霍元甲》,大概是1983年前后,由香港当红小生黄元申主演,作为第一部引进内地的香港电视连续剧,一经播出,风靡全国,万人空巷,并掀起一股势不可挡的武打片风暴。

因为《大侠霍元甲》过于火爆,后来TVB还推出了《陈真》和《霍东阁》系列。

很多年以后,回忆当时跑遍各村看电视的情形,仍为霍元甲悲怆的命运感到惋惜。

那时看一场电视真是不容易,满村几百口人黑压压地挤在一台黑白电视机前,一站就是一晚上,累得腿疼,饿得肚子疼,还要看人家的脸色行事。

特别是下雨的时候,怕自己脏鞋玷污了人家的地面,就只能打着油纸黄伞,在外面伸着头看侧耳听,深夜回到家中,衣服都湿得差不多了。

有电视看还好,最怕的就是村里停电,拉下一集的痛苦,真如百爪挠心,只好翻山越岭、跋山涉水地来回跑几个村庄,寄希望能连续的看剧情。

当年,【万里长城永不倒】的主题曲,曾是我们小孩子在村里空地上习武练拳必备曲目,粤语歌词,我们唱了大半年也不知其中含义,直到从别人那里认真抄录了歌词。

"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睁开眼吧,小心看吧,哪个愿臣虏自认;因为畏缩与忍让,人家骄气日盛,开口叫吧,高声叫吧,这里是全国皆兵;历来强盗要侵入,最终必送命。万里长城永不到,千里黄河水滔滔,江山秀丽叠彩锋岭,问我国家哪像染病?冲开血路,挥手上吧,要致力国家中兴,岂让国土再遭践踏,个个负起使命…….这睡狮已渐已醒!"

——这首正气凛然、大气磅礴的"大侠霍元甲"的主题歌,是男孩子们交手打架间隙、放学回家路上,等待看电视剧开播时争相传唱的歌曲。

歌曲、歌词和电视剧很具震撼力,绝对影响了一代人,落后就要挨打,但当中华民族这头睡狮醒来之后,它的威力将震惊世界!

后来的《陈真》,霍元甲的徒弟,撑起精武门,继承遗志,养育霍东阁,踢日本武士的虹口武馆,腿很厉害,剧情也很精彩。梁小龙在周星驰《功夫》里,扮演了邋遢古怪的"火云邪神",哪还有半点陈真的影子?

《霍东阁》,霍元甲的儿子,父亲英雄儿好汉,有点狗尾续貂,但也是迎合了大众的呼声。观看这三步曲的过程中,就开始了执着的习武进程,在皎洁的月光下,在布满露水的草地上,蹲马步、打沙袋、甩飞腿、练"轻功"……幻想有一天,能成为一代武林高手。

当年,万人空巷,看《大侠霍元甲》的经历,已经将近40年了,那时我才七八岁。

那时,村里一多半的人家还没通电,晚上只能靠煤油灯照亮。

为了能看《霍元甲》,只能匆匆完成作业,饭都来不及吃,就跑到圩里已通电、有电视的家里,蹭电视看。

80年代后期,电视可是个稀罕物,购买者不是生产队干部,就是在公家上班或者是做生意暴富的。

人家有电视,腰杆儿粗,讲话硬气,要等到主人家吃完饭,才打开黑白电视,然后颐指气使的指挥几十个看电视的,按照规则、次序挤挨挨地坐下,不准说话、不准打架、不准交头接耳,否则赶走。

人太多了,为了看电视大家只好将就,晚上村里一片乌黑,没有啥娱乐,为了《大侠霍元甲》即便蹲着、站着、饿着肚子挤着,甚至被骂几句,也值得。

有三家电视主人,印象颇深:

一户姓李,公社供电站站长,隔壁村的,他儿子比我大两岁,和我一个年级,凭着脸熟,希望他给我留个电视位置。

一开始我带着几个小伙伴去,他还招呼,后来也嫌烦了,嫌我们脏,不理我们了,大概觉得他们家富,万事不求人,不屑于和我们交往。

他妈爱干净、有洁癖,讲时髦,喷得一屋子花露水,夏天晚上,我们脏猴子一样的小孩,不准进屋,只能站在门口看。

看了几次后,我们一群人再去,他们家正在看电视,都会摁灭,说电视机坏了,等我们走了,他们再打开电视。

我们虽然是孩子,也懂闭门羹不好咽,只好灰溜溜地走了,以后再不去了,知道李家看不起人,门槛高。

另一户姓姜,村里会计,她们家喜欢看港台言情剧,《婉君》、《庭院深深》、《青青河边草》、《几度夕阳红》这些,基本上打开就是刘雪华在哭哭、马景涛在咆哮。

因为来看电视的人很多,坐满了姜家就插门,去晚了只能吃闭门羹,碰一鼻子灰返回。

还有一家姓曹,有生意头脑,电视放在院子里,进来看要门票,一个人几分钱,少也行,但多少得掏点钱,没钱给一个鸡蛋也行。

曹家儿子晚上六点多,就拿着存钱罐,站在门口收钱,他家电视天线是大锅盖,频道清楚,每晚看的人很多,人头攒动,看到热闹之处,声音鼎沸。钱自然也收的不少,曹家少爷每天早晨用收来的零钱买肉盒子、油条、羊肉包子,吃的满嘴流油。

在曹家,花掉了大部分零花钱,但看完了整部的《侠客行》、《康德第一保镖传奇》、《陈真》;有一次看到半路,突然停电,大家要退钱,曹家不允,后来有人和他吵了一架,他们不再收钱,但也开始插门了。

难忘那些晚饭后,推掉饭碗,四处跑着看电视的日子,一路唱着电视的主题曲、片尾曲,慷慨激昂地找电视,看完后,顺着路边两树之间的天上亮光,摸黑朝家里走,电视里的情节、故事、人物、在脑海中一遍遍浮现.......

不知不觉,35+年的时光过去了,令人感慨。

由网友 几水流觞 提供的答案:

依稀往梦似曾见,心内波澜现。抛开世事断愁怨,相伴到天边。

这首《铁血丹心》是电视剧《射雕英雄传》的主题曲,是萦绕在我整个童年时期的最美的旋律。

我出生在一个小山村,村里有一百多户人家,学龄儿童五十来个,我也是其中之一。那时候,我妈妈是村里唯一的女教师,爸爸是村里的会计。几块钱的工资,养三个半大孩子,家里也是一穷二白,但我外婆是乡医院的医生,时不时接济我们,所以八十年代初,我家拥有了村里最早的一台十四吋黑白电视机。对我们这帮十来岁的上学娃来说,每天晚上八点,就是我们最盛大的节日。

女老师说,今天谁背了这首古诗,晚上就可以来我家看电视;今天谁算术得90分以上,晚上就可以来我家看电视。这招可真绝!孩子们上课从来没有这么专心过,背书做题速度加快了不止一倍。为此,我妈妈还多次在乡统考中荣获第一名的教学成绩,捧回了一张又一张优秀教师的奖状。

下午五点半,当----当----当----,放学钟声响了,孩子们飞快地收拾书包,迈开小腿飞跑回家,背起小背篼去打猪草。大约六点半,一大背篼装得满满当当,算是在爸妈那里过关了。于是,吃饭,洗澡,换衣服,早早地来到我家屋外转悠,直到我站出来喊一嗓子,《射雕英雄传》开始了!于是,一群孩子飞奔进屋,先进来的抢个小板凳儿,后进来的就地一坐,十多双眼睛齐刷刷地盯着电视,眨也不眨地。

电视开演了,片头曲响起来,粤语演唱的《铁血丹心》,唱出了大漠苍茫、情意绵绵的意境,简直好听到爆;郭靖大侠一个弯弓射雕的动作,帅得不要不要的,迷得一帮少男少女的心怦怦乱跳;最喜欢的,还是那个古灵精怪的"蓉儿",一顰一笑都让人爱得不行。天啊,世上竟然有这么聪明可爱的女孩子!

将近一个学期,女生上个厕所都在唱"天苍苍,野茫茫",男生下了课就聚在操场上,找根木棍比划射雕的动作,看谁像郭靖,谁像黄药师,谁像欧阳锋。最不想当的人是杨康,小白脸,负心汉,卖国贼,显示了男孩子们最朴素的是非观。

时隔四十年,至今听到这首歌曲,仍能够唤起我童年最美好的记忆。后来,我又专门在网上搜看了两遍83版的《射雕英雄传》,不管后面有多少个导演翻拍,都再也没有了那种心旌摇荡、心旷神怡的感觉。感谢我的医生外婆,感谢我的老师妈妈,给了我们一个如此幸福快乐的童年!

由网友 正能量老猪 提供的答案:

我记得那是1979年夏天,爸妈所在医院有了第一台12吋黑白电视机,接收电线高高竖在房顶上,要转好方向才有信号,因为珍贵就放在手术室里,省得你摸我摸,第一天晚上放《红楼梦》,二十平方不到一间房早早挤得落不下脚,更有得知消息居民奋然从二楼窗户攀爬进来,眼看情势失控,只好把电视机搬到户外,黑压压一片人头,却出奇守纪律,鸦雀无声,偶尔随着剧情发展,有惊叹声出现。

由网友 会笑的火狐狸 提供的答案:

全村的第一台电视

小时候,村里有了第一台电视机。村里驻扎了一支部队,普通人家还是14英寸的电视,他们那里已经是21英寸;别的地方还是黑白电视时,他们就已经是彩电。

部队领导可能想落实"军民一家亲"的指示,也或者是想让战士们在村里活动的时候也能得到村民的照顾,部队经常会把他们的大彩电放到部队大院一个小广场里,并提前公布连续剧播出的时间,吸引村民去看。当时候村里的老老小小都跑去看,我也被爸妈领着看了几回。

记不得是不是第一部了,记得当时有《霍元甲》《陈真》《倚天屠龙记》《神雕侠侣》等。那时候,粤语还没有太普及,大家听唱主题曲时,都觉得很新鲜,一听到"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大家就很激动,跟着唱又听不懂粤语歌词,只能哼个调调。很多年过去才真正明白"睁开眼吧,小心看吧"原来是这么个意思。

记得当时候黄金频道的电视剧都是晚上8点才开始,孩子们那个时间都要睡了。被家长领着去看两集电视剧,回来差不多要晚上10点了,实在困得不行,就睡着了,不知道演了些什么,还有时候会被爸妈背着回来,但,还是要去,每次都需要保证肯定不会睡着。记得大家挤着看《神雕侠侣》,那时候哪里知道爱情神马玩意,就被小龙女和杨过的感情给打动了……

最喜欢陈真的师傅对徒弟说的"你再练10年也不是霍元甲的对手",觉得特过瘾。

后来就有了电影拷贝,村里有个喜欢捣鼓的,就经常租电影拷贝放给大家看,在村委会门口的打麦场挂上荧幕,全村人都能看。这之后,慢慢地,那么多人挤着看电视的热潮才算过去了。看电影最记忆犹新的是看老版《画皮》,爸妈听说是鬼片,很可怕,不让孩子们去看。可是按捺不住好奇心,还是硬缠着老爸带着去看,在场子里基本没敢抬头,听着周围"吱哇"乱叫的声音,终于看完了,回家却什么也不记得,因为确实没看几眼。

后来就是电影电视的交错存在,交错热潮的阶段。

由网友 岂止一梦 提供的答案:

第一次放电视,雪花点点不成剧!

那是1982年10月,我十六岁,村里突然有个好消息:"刘款款"弄了台电视机,今晚去石板溪上杯院子看电视!是电视哟,新玩艺儿啰!

"刘款款"是同门长辈,早年在县电影八队放电影,乘着改革开放的春潮第一波"下海",走南闯北,据说后来改签了户籍在新加坡!够厉害的角色呢!

"刘款款"每次回来都带回莫大的惊喜,引得村民齐聚拜访。"刘款款"也真够意思,每次都给大家一五一十地免费分发"战利品",什么"涤卡布"、"涤确凉布",什么用秤称回的尼龙娃子,什么外国烟酒,真是大开眼界!

这一次,他居然弄回一个大砣砣的电视机。天还未黑,他就吩咐大家做准备。于是搭桌子的、找长竹竿的、架天线叉叉的、找绳子的、摆凳子的、泡茶的,就像办大席一样,各自纷纷就位。大约晚上七点钟,电视机猛然叫了,有断断续续嗝嗝啦啦的音乐声。屏幕也亮开了,但搞成晚上十点半都还是雪花点点,再搞,有几道斑马线出来。大家开始欢呼:"哦哦哦,出来了出来了!"

结果,依旧没出来节目。直到第四天晚上,村民们终于看到了"新闻联播"!

由网友 小人物de视界 提供的答案:

12寸的小电视,黑白的影像,一个自制的天线杆子,长长的线从天线的顶端一直绕到屋子里,炕上、地下甚至是院子里趴着窗台的一群人……这就是当年我们看电视的场景。

记不清哪年哪月了,只是记得那时候全村只有一台电视机,村长家买的。起初是放在屋子里的大柜上,后来人越来越多,索性就将电视搬到了院子里,晚上几乎全村的人都挤在这里,就像看稀罕儿一样,如今想来,还很值得回味。

那时候,别说电视了,就是电的供应也没有保证,说停电就停电,家家都备着煤油灯或者蜡烛。

在印象中,那时候也就只有一个台,还经常是飘着"雪花",没有画面。

记忆最深刻的应该是电视连续剧《霍元甲》和《射雕英雄传》了。

那时,要想去村长家看电视占个有利地形,就得老早儿地去,晚了根本就没有地方了。

记得有一次,家里吃饭晚了,我们几个孩子还和父母抠气起来,直劲儿的埋怨父母不早点做饭。

到村长家的时候,人家早已是满员了,炕上炕下,连外间屋门口也堵着一大堆人。我只好和其他人一样,脚底下垫几块砖头,捹着别人的肩膀和脑袋,使劲踮着脚,通过人与人之间晃动的缝隙中看到一点点儿电视屏幕的画面。即使手脚都发麻了,也不知道!

说到这里,还有一件有意思的事。由于大家都对电视感到特别的新鲜,毕竟那么大的一个小匣子里居然能有人!每次大家看完一集《霍元甲》后都舍不得离去,哪怕是电视里都是白白的"雪花"闪乎闪乎的,大家还在那议论着情节呢。

但人家村长家也得睡觉啊,还不好意思明说,就委婉的告诉大家明天再看吧。

就有那看不出成色儿的人,依然坐在人家炕上喋喋不休的念叨着剧情,没办法村长家的孩子直接下了逐客令。第二天,就有了某某某是个"粘糕屁股"的外号。

那时候,孩子们的嘴里每天都哼哼着"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睁开眼睛吧,小心看吧……",要么就是"依稀往事似曾见,心内波澜现……"而且还假装的学着粤语唱[捂脸][捂脸][捂脸]

后来,村里有电视的人家也逐渐多了起来。电视成了全家人休闲的绝对核心,每家人的客厅的中心点就是电视机,家里的陈列也是围绕着电视的。一台放在家C位的电视机几乎是我们童年欢乐的源泉。

时代在变迁,从黑白电视,到晶体管彩色电视,等离子电视、到液晶电视,智能电视,投屏电视,仅仅只是几十年的时间,电视机仿若就从人们茶余饭后的宠儿变成了时代的落伍者,许多家里的电视机落满了灰尘成了摆设。

现在想想小时候的事儿,真的是历历在目,令人唏嘘不已。虽然物质生活条件有点苦,精神文化很单一,但单纯的人们也非常的知足,不像现在,假使不让你玩手机,你甚至都不知道该做什么了,简直就像不让你吃饭睡觉一样!

怀念美好的童年时光!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17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