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战胜利才20年,东晋如何走向灭亡?_淝水之战东晋获胜的原因

由网友 菩提渡明镜 提供的答案:

东晋(317年~420年),是由西晋皇族司马睿南迁后建立起来的王朝。

东晋是门阀士族政治,与北方的五胡十六国并存,这一历史时期又称东晋十六国。东晋时代,也曾经内部四分五裂。东晋与之前的孙吴以及其后的宋、齐、梁、陈,合称为六朝。

东晋曾多次试图北伐,但由于内部不团结,除了最后篡晋的刘裕取得一定成果外,其余都无建树。祖逖本有希望恢复旧土,但他被司马睿挟制,郁郁而终。桓温的北伐则先后被苻雄、慕容垂击败。太元八年(383年),前秦天王苻坚率兵南侵,东晋宰相谢安力主抗击,派谢石、谢玄率军,在淝水之战大获全胜,苻坚只身逃回北方,南北分立之势从此而成。后有桓玄叛乱,废安帝,自立为天子,后为大将刘裕所平,拥恭帝,然大权落裕。

东晋朝重要地区用大族作镇将,因而形成割据的局面。刘裕改用皇子作镇将,特别是荆州江州两镇,所统兵甲占全国兵甲的半数,更非选皇子不可,从此建康朝廷不再受大族重镇的威胁。

刘裕完成了上述军事上政治上的措施,公元420年刘裕废晋恭帝自立,东晋至此灭亡,中国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究其灭亡原因分析:

一是在政治上,士族大族的频繁动乱动摇了执政根基

东晋王朝的统治阶层大部分是由过江避难的北方侨姓士族与世居江南的南方吴姓士族组成的,存在着地域、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他们之间一直相互排挤;在东晋统治的一百多年中,侨姓士族占据统治的主导地位,而吴姓士族则一直被排斥。元帝年间,北方大臣王导希望改变这种状况,他在南北士族之间奔走,极力劝说各族修好,但收效甚微。后来江南士族也曾多次因不满东晋的统治而起来反抗,大大的动摇了东晋的统治。

385年,东晋重臣谢安病死,晋孝武帝将大权交于其弟司马道子,司马道子与其子司马元显把持朝政,他们暴虐无能、大肆剥削人民,使图谋王位的大族有机可乘。公元398年,以桓玄为盟主的王恭、殷仲堪、庾楷等人的联军占据了建康以西的州郡,使朝廷的统治被限制在东方的八郡内,开始了其衰亡的过程。

二、在军事上,世族大户割据势力日益壮大埋下隐患

东晋沿袭西晋军事制度,但已有变化。因为皇权衰微,中军往往有名无实,同驻京师的还有扬州都督所属军队。外军大多由世族的军队组成,统军将领称霸一方,其中荆州军甚至超越中央。

北方士族南渡,大都率领宗族、宾客、乡党同行。这些流民,随同豪强大族南下,自然就成了他们的依附人口,分散南下的也多被豪强大族所兼并。所兼并的流民补充了兵源,因为战乱军户大减,兵员改以募兵补充,或直接征兵。其中由北方流民招募组成的北府兵,屡次击败强敌,在东晋后期等级如同中军。东晋多次北伐,确有助巩固偏安之局,但如果方镇具有野心,往往借此篡位。

三、在经济上,商业的繁荣和城市的发展为地方割据补充了财力

南北劳动人民相互学习、辛勤劳动,是江南经济发展和繁荣的重要原因。

首先,在农业上垦田面积日益增多,耕作技术有很大改进,牛耕已经普遍推行,粪肥也在推广,单位面积产量增加,麦、菽等北方作物开始在江南种植。三吴地区的农业尤其发达,水利工程的兴修很受重视。人们在河道建立堰闸以控制水位,旱则开启,引江水灌溉;涝则关闭,避免泛滥成灾。又筑堰围湖,开垦出土壤肥沃、产量很高的"湖田"。因此,三吴成了江南粮食的主要产区。

其次,在手工业上冶铁作坊,除兵器外,多为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技术也有显著进步,创杂炼生鍒法,即把生、熟铁混杂冶炼,反复锤打,成为质量较纯的钢铁,养蚕缫丝技术大见提高,国家专门设立锦署,使丝织业逐步发展起来。由于江南河流纵横,为适应经济、军事的需要,造船业特别兴旺,既能制造载重约2千吨的大船,又能制造速度很快的舰只。其他如制瓷、造纸、漆器等也都具有很高的水平。经济的发展促进商业和城市的繁荣,也积累了大量财富。

由网友 ww3721王建文 提供的答案:

淝水之战,不是东晋王朝政治军事强大,上下同心协力,团结奋斗英勇牺牲赢得伟大胜利。是前秦统治内部混乱。产生偶然性发生惊喜胜利。并没有使国内分裂局面逢合,各种矛盾得以解决。

早在司马睿在东海为小王时。东江的大姓周,沈,朱,张,顾,陆大家族。并没有吴国消亡而垮台。政治势力还很强大。又在北方八王之乱中,偏安一方,义兴的周玘的平定多次江东叛乱。形成了东吴还是一块世外天堂。琅琊王司马睿再讨伐成都王司马颖失利回到封国,被晋怀帝任命为安东将军。驻扎下邳,部下马司王导劝他搬到建业。他开始励精图治,辅助君王,安宁邦国。

317年,西晋的未代皇帝司马邺被前秦军俘虏。西晋灭亡。司马睿在王导支持下,在建康称帝。而政治势力。还是由周沈朱张等地方大家族手中撑控。他是皇帝,并没有强大军事力量。军队权力也都在渡江避难,原来中原名望大族私家武装地主手中。中原人渡江去和本等士豪混住。在政治,文化,习惯都有巨大差异。又很难一时半会克服,江东人有了被外来人占有。不能容纳他们心理。双方斗争,相互排挤,争取权力斗争不断。中原力量不继强大,江南氏族更加不满,也不断起义捣乱。使这个政权更加不牢靠?

加上司马睿也不满王家骄横,要削弱王氏势力。用刘隗,习协为心腹组织了北方流民成为军队,以戴渊为帅,名以防备后赵石勒,实际要对付王导王敦兄弟。王导安然本分,淡自如旧。弟弟王敦以王导被刘隗,习协迫害为借口,武昌举兵攻入建康。杀了戴渊,刁协。刘隗逃向北方石勒那里。王敦得志后。也想当皇帝。被王导反对致止。王敦没有实现野心,退回武昌。司马睿也被吓得忧愤而死。司马绍继位。王导辅政,王敦乘新皇刚立之机发动进功。王导以王敦为敌,说其已死。使迎战之军精神百倍取得胜利。

其后天才军事家桓温,用一万精兵直捣巴蜀成汉政权,擒拿成汉皇帝李势回京,消灭了成汉国。桓温名声大震。朝廷开始害怕他。怕难以控制不敢再用,让扬州刺吏殷浩对其有抑制。

桓温招兵买马,调配自已占有八州资源。形成半独立状态,不受朝廷辖制。

在北方赵国石氏夺权大乱时。桓温多次上表朝廷北伐,朝廷却反对,怕他顺水而下夺走皇位,桓温不再理朝廷命令,自领军队顺水而下,要去北伐,到达武昌。会稽王司马昱亲自劝谏。使他回军到荆州。朝廷却派殷浩两次北伐,都是大败而归。损失大批物资军备。

桓温弹劾殷浩下野为民。桓温自已开始三伐中原。笫一次从江陵发兵伍万,打败前秦军。占领关中平原因无粮,迁回大量人家时,被前秦军追击大败,回到江陵。二次北伐收复许昌,洛阳,还是无粮回军,收复得豫州,青州,直隶,兖州又到敌人手中。笫三次北伐。想攻打前燕都城邺城,却在枋头两军对峙无法前进,军队缺粮后撤。被前燕追杀大败。

败后桓温委过给协助他北伐的大将袁真。要朝廷罢免他的官职。袁真怒火中烧勾结秦,燕两国,以寿春为都独立。袁真死后,他儿袁瑾继承。燕秦两国派兵支持。被桓温打败而回。桓温领军灭了袁瑾割据政权。

他也想当皇帝了。带兵入朝废了皇帝司马奕,立司马昱为帝,实要他成傀儡,桓温想让司马昱禅让自已为皇。没有得到。却得流言四起,说他要政变夺权。大家惊慌失措。他也患得患失生病而死。兵权交给儿子桓冲。

晋王朝爆发孙恩领导的几十万农民起义。被谢琰,刘牢之击溃逃至海岛上面。桓温的儿子乘机发兵攻占建康。废掉晋安帝,自立为帝,又被打击孙恩农民起义军成长起来原北府军军官。军事大家刘裕率众击败消亡。刘裕立司马德文为傀儡皇帝。

刘裕对内扫除桓楚,巴蜀,卢循,刘毅,司马休之等各据一方诸侯霸主。对外打败南燕,后秦,降服西域仇池,收复北方领士与京城成为宋王后,废掉晋恭帝,建立了自己王朝国号宋,开始五代时代。东晋王朝结束。

淝水之战是桓温死后,权臣谢安掌握东晋政权,他非常风流倜傥,时常带着很多美女,华车骏马纵情在名山大川之中,因有弟弟谢万在边疆保国,十分逍遥。可是谢万北伐中指挥失策,自乱阵角,军士溃散被解职为民。谢安受到冲击。因为有才,桓温死后他与尚书令王彪之扶持司马曜为帝,采取缓和国内矛盾,稳定政局,着眼未来,用和谐安定方针。没有主动去削桓冲管着徐青兖豫扬的军事权力。达到荆扬相衡,天下太平的目的,广揽人才劝导百官,心存仁义,辅助朝廷,全心抗击前秦的侵略战略。桓冲也以国家利益为重,辞去徐青兖豫扬的军事权力,和扬州刺吏给了谢安。使谢安位高权重,干事得心。让侄子谢玄招揽勇士刘牢之,何谦把精壮流民训练成为北府兵。去打淝水之战。谢玄,谢石,桓伊相互协助,用八万多专门精干打仗北府军,打败了混乱成堆,自相贱踏,无法一时解脱,前秦前锋大将苻融的十五大军。苻融也被自家人马踏死,东晋大捷。

谢安领军北伐军收复兖州,青州,司州,豫州。桓氐也收复梁州,益州,攻克洛阳,鲁阳两城。把边界从淮水,汉水,长江一线,推到黄河南岸。黄河以南大片土地回到东晋手中。

谢氏名振天下。风头无二。主政会稽王司马道子,挑拨离间,陷害好人。小奸徒们也扇风点火,君臣矛盾丛生。谢安为了避祸,交出手中大权,再去浪漫在山水之间。玩乐中生病,回到建康逝世。儿子谢琰成为徐州刺吏,卫将军。在反击海盗孙恩战斗中轻敌。被孙恩船队击败,卫士张猛杀了他和儿子谢肇,谢峻。孙恩部队从海岛跑到陆地疯狂杀死赶跑地方官员,抢夺占领地方财产妇女。成为东晋大害,并一度攻到建康。

在刘裕一再打击下,跳海自尽,匪徒姬妾也随之跳海而死。但他妹夫卢循依据海岛依然玩抗,最后毁灭。历史把权力交给刘裕,他东征西讨,灭了众多霸主,登上皇帝宝座。东晋灭亡不可避免的。更应该除旧立新是新的一届优秀领导人接过历史的传接棒而已。

由网友 孙正清源 提供的答案:

我国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对人来说是如此,对政权同样如此。

一个朝代因为一个契机,比如淝水之战的胜利,可以让所有人得到暂时的鼓舞而增强凝聚力,延长一定时间统治的年限。不过东晋自从衣冠南渡,以前西晋时期就存在的问题一直都存在,没有能得到较好的解决,这是最终走向灭亡的关键因素。这些问题最主要有两个:

一,人才选拔制度问题。

晋承汉制,把汉朝的孝廉制度更进一步,推向容易引起阶层固化的"九品中正制",这就为真正的人才得不到应用埋下了伏笔。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意思就是官职高低是由家庭出身决定的。这样的用人制度,显然不利于政府的正常运转,导致很多社会问题矛盾突出。

第二,南渡传统中原豪门家族利益与朝廷及本地豪族及百姓之间的平衡。

任何政权,最难处理的就是利益平衡问题,尤其是一些豪门望族。东晋的"王谢"家族,树大根深盘根错节,与皇族,与本地望族如"石崇斗富"的石崇等,利益平衡很难解决好。

这就导致政权内部的权利分配,土地兼并,对外交往等等问题矛盾重重。一个不好,容易引起带兵将领因为气难平而倒戈。承平日久的情况下,这样的危险性很高。一有机会,军将带兵造反就可能颠覆政权。

公元420年,大将刘裕上演曹丕和司马昭都曾经演出过的戏码,废除了东晋皇帝,自立为宋,结束了东晋的统治。

由网友 管要你管 提供的答案:

淝水之战的失败,一代天骄苻坚陨落。曾经的辉煌一去不反,等待他的只有失败和死亡。而东晋王朝确可以继续苟延残喘,可是为什么才短短20年,东晋就灭亡了呢。

首先东晋王朝门阀势利是很强大的,而且大权都掌握在门阀贵族的手中,皇帝都要听他们的话。所以东晋权臣辈出,比如王墩 桓温等。他们说出的话,直接影响皇帝的决策。

另外东晋王朝的统治者,不思进取。他们对恢复江山,收复中原,并没有提上日程。相反对那么手握兵权的将领猜忌,也不支持。著名的祖逖北伐就是以失败告终,因为统治者也不希望北伐。但是北伐的成功让他们看到了希望,所以北伐成为了他们的政治需要。但是不管北伐的喊声多大,都是以失败告终。

还有就是继承人的问题,西晋王朝是因为司马衷导致八王之乱,而东晋跟西晋是惊人的相似。司马耀死在了女人的手里,可是没有留下遗嘱。皇位就落在了司马德宗的手上,这位皇帝是典型的小儿麻痹,不能理证。一位白痴皇帝,导致八王之乱,而这位皇帝直接导致江山倾覆,

由网友 圆桌历史 提供的答案:

东晋是历史上典型的门阀政治体系。皇权极弱,权力都掌握在世家大族与封疆大吏手中。这种模式灭亡是早晚的事情。

淝水之战的胜利只不是激起了南方流亡的汉族对北方的胡人的对抗情绪,所以暂时搁置内部矛盾,才一致对外获得了胜利。但是并不能消除东晋内部矛盾。

东晋当时内部矛盾有很多,一是皇权的分散,士族与封建大吏轮流掌权。二是荆州军事代表与健康政治代表之间的对抗;

三是最重要的,就是东晋内部统治者越来越腐败,门阀士族又有荫户的政策,造成东晋流失很多税收。虽然后续桓温开始消除荫户的政策但是已经积重难返了。

多方原因造成了东晋不可能持久下去。

由网友 流年排队 提供的答案:

提起东晋,就不得不说一下东晋的建立。永嘉元年,因为八王之乱实力大为受损的西晋王朝虚弱至极,离灭亡指日可数。时任平东(安东)将军兼徐州诸军事、留守下邳的司马睿,听从当时的大族王氏家族的王导之言,渡江至建邺。

建邺属江东,原是吴国地盘,在司马炎灭吴后,吴地的世家大族不得志于晋室,在司马炎在位时就屡次作乱。

司马睿和王导渡江抵达建邺,并没有多少力量,为了不引起江南士族的反抗,王导以"镇之以静,群情自安"的政策稳定人心,说白了就是以中央政府的名义提高吴地士族的地位,来换取北方南渡士族的生存空间。

因此,东晋从建立一开始就充斥着矛盾,有南渡士族和江东士族的矛盾,有司马氏皇族和世家大族的矛盾,有东晋王朝和北方胡人政权之间的矛盾。

淝水之战的胜利,只是南方汉人和流亡南方的北方汉人对北方胡人政权入侵的不满而暂时结合到一块。淝水之战以后,北方的前秦争政权土崩瓦解,来自北方的威胁消失,东晋内部被掩盖的矛盾迅速爆发,先有孙卢之乱,再有恒玄谋反,在内外的打击下东晋朝廷摇摇欲坠。

在淝水之战崛起的北府军,又在孙卢之乱崛起的北府军将领刘裕,在恒玄把控东晋朝廷后击败恒玄,掌控大权。其后又通过北伐和东晋内部的统一战争,刘裕获得了极高的威望,遂废晋恭帝,建国为宋。

晋王朝是一个奇葩政权,从司马懿一代开始,到南渡的司马睿,整个晋王朝都是建立在世家大族的平衡中,而世家大族这一畸形的产物,不从事生产,却垄断绝大多数生产资料,创造了一个令底层民众绝望的社会。

这样的王朝,这样的时代,淝水之战只是推迟了它的灭亡,不会让它浴火重生。

由网友 一地杨棉 提供的答案:

东晋末年先有恒温,恒玄把持朝政形成强大的恒氏集团。通过对蜀和中原战争树立个人威信,打压朝廷影响力。但有谢安在世恒氏不敢取晋室代之。谢安死后没有人能控制恒氏父子野心了,以至恒氏公然称帝。

后来宋武帝刘裕灭恒氏集团,更进一步对晋室权力的削弱,以至于晋帝后来让位时对刘裕讲恒玄称帝时晋就亡了是您让朝廷延绵二十年。当今也该让位给你了,晋室灭亡主要是对权臣和军阀控制力衰弱。使他们在抵抗北方入侵时逐渐做大最终取而代之!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17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