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爱吃瓜子的老羊 提供的答案:
《宋史》里说岳飞就能拉开三百斤的弓,《川蜀记》则说赵云能拉开八石弓,约合四百多斤。《天工开物》里面把人的"弓力"分三等,能达到一百二十斤就是上等,正常水平是八九十斤,再次一点是六十斤。
弓箭手的战斗力绝对颠覆不少人的认知,因为他们不仅不是军队里垫底的兵种,反而是最强大的兵种之一,是远程的主要火力输出不说,在近战战斗力上也绝对能让不少近战兵种汗颜。弓箭手要想抛射箭矢,必须要有强大的臂力才能拉开弓,这就要求弓箭手的力量绝对是军队里拔尖的一类。弓箭手在战场上抛射的弓箭,当然不能只发射一两次,这就要求弓箭手的体能强大,有足够的耐力持续拉弓。这两个要求绝对难倒不少的人,所以选入弓箭手的根本不是瘦弱的一般人,而是军队里千挑万选,体力强大的壮汉,说弓箭手个个都是肌肉猛男都不为过。弓箭手的强大从不少名将身上就可见一斑,强大的名将不仅近战惊人,而且在弓箭的造诣也不凡。古代的李广、吕布跻身于名将,他们的箭术也不同凡响,吕布辕门射戟让人津津乐道,不仅体现了其箭术的高超,也间接表现其力量之大,没有足够的力量如何能拉开强弓,并能百步穿杨呢?因此,作为弓箭手的箭术和眼力暂且不说,力量必定是出类拔萃的。
"武艺一十八般,唯有弓矢第一"。
弓箭的最大射程可达300米以上,有效射程通常在100米左右,箭支的威力,自然是随着弓的拉力而增长,能拉强弓的人必定力大无比,拉力越大,箭速越快,箭速越快,杀伤力越大。
既然弓箭以拉力产生动能,那射出的箭支能产生多大动能,能有多大威力?要讲这个问题,则必须牵涉到甲胄。因为如果是无甲的目标,在顶着箭雨冲锋到足够近的近战距离之内的时间里,很可能已经伤亡过半,士气崩溃,等于是送人头。实际的数据,现在也有不少爱好者做过测试,复原的中国清弓最高箭速在44米/秒左右。有效射程上轻松穿透复原的锁甲,复原的铁扎甲,甲片厚度0.5毫米,也被一箭射穿两层。可见,弓箭的威力确实是惊人的。
由于成本限制,普通士兵并非全身披甲,更多的是在重点部位加以防护,甲胄的质量也要比军官相差不少。这样的目标,正是战场上弓箭的重点打击对象,普通士兵如果被弓箭命中,伤亡率同样很高。普通士兵如此,但将领就不同,将领装备的都是高级甲胄,这个标准超过了同时期弓箭能射穿普遍装备的甲胄这个要求,所以对弓箭抵抗力更高。
由网友 讲点历史小八卦 提供的答案:
中国古代有"十八般武艺"的说法,指的是: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锏、十三挝、十四殳、十五叉、十六耙、十七绵绳套索、十八白打。"前十七种都是兵器的名称,第十八般名目"白打",就是"徒手拳术"。在这"十八般武艺"中,排名前两位的就是弓和弩了,弩是改进版的弓,可见弓和弩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高。毫不夸张的说,在古代弓和弩是堪称冷兵器中"导弹"的存在。
在史记的记载里,李广曾以为一块大石头是老虎,一箭射进石头里,有人以为是夸张,但是考古学家曾经发现新石器时代,一个被用骨头制作的骨镞射杀的人,在他的左大腿骨上,可以清晰的看到扎进了一枚三角形的骨质箭头,足足有三四厘米之深。在经过了上万年的时间依然都没有脱落下来。薛仁贵出征,九姓部众十余万,以骁骑数十来挑战。薛仁贵三箭便射死对方三名头领,威力惊人,敌人为之胆怯,降唐。
不提这些神人,以普通士兵为例,清代乾隆前期兵丁习射弓力一直为8力(相当于一石,一百二十斤左右),乾隆中期为6力,至道光为4力,所有箭头均不开刃且箭重均超过百克。这样的弓力,在有效距离内,被攻击一方中箭后基本非死即残。
不仅如此,古代的箭头花样百出,有些箭头为带脊两翼型,其后为插杆锥,可插箭杆,射进人体,两翼钩住肉,绝对拔不出来,还有破甲箭,箭体细长,穿透力强,中远距离可以击破皮甲和鳞甲,重箭,箭头较大,一般带有倒刺和血槽,杀伤力强等等,这些箭头还没有消毒,射中人体,光流血和感染问题就可以导致受伤士兵大量死亡。
因为弓的射程有限,而且威力受射手的个人能力影响,出现了改进的弩,弓要人力拉开,而弩使用机括,射程更远,杀伤力惊人,强弩的射程可达600米,杀伤力更强,命中率更高,对使用者的要求也比较低,《宋史》曾称其"射三百四十余步,入榆木半笴。"
为了加强弩的攻击性,出现了床弩,就是把普通的强弩大型化,装在发射台或车辆上,成为超强型的弩,最厉害的床弩是用三张大弓组合在一起的三弓床弩,又称"八牛弩",箭矢以坚硬的木头为箭杆,以铁片为翎,世称"一枪三剑箭",这种弩需要百余力气大的男子共同绞轴张弦,最远射程竟达一公里以上。主要作用是攻城,发射的时候蔚为壮观,箭支有如标枪,近距离发射可以直接钉入到城墙里面,齐射的时候,成排成行的踏橛箭牢牢地钉入城墙,攻城兵士可以藉此攀缘而上。
有这样牛的武器,就有可能改变战争的走向。宋真宗时期,辽国萧太后亲率大军入侵,统帅萧挞凛勇猛异常,就是他,捕获了杨家将里号称"杨无敌"的杨令公杨业,杨业被俘绝食三天而死。萧挞凛率领辽兵一路南下,攻到了离开封只有百余里的澶渊。宰相寇准不许宋真宗南撤逃跑,"挟持"他亲临澶渊御驾亲征,双方准备在澶渊决一死战。
这样一场大战,却象一阵龙卷风,来得快去得也快,萧挞凛在数百米外督军攻城,宋军发现他进入三弓床弩的射程内,三弓床弩有个优点,发射排箭不需要考虑精确性,宋军看准帅旗射击,萧挞凛头部中箭,不治身亡。辽军没了统率,成了一盘散沙,萧太后阵前求和,签订了著名的澶渊之盟。
弓灵活但射程近威力小,弩威力强但击发比较慢,在实战中弓和弩是结合使用的,南宋时期,岳飞韩世忠刘琦等屡屡用强弓劲弩的重甲兵打败金兵,岳飞使用的弩号称神臂弓,射程可达三百米,配合叠阵使用,叠阵是一个由多兵种所组成的混合阵型。
如图,当进攻之敌冲至距拒马线不足百步时,以射程远、威力大著称的神臂弓最先射击;敌人冲至七十步时,强弓开始发射,再近则是次强弓迎战。由于叠阵中的弓弩手比重高达70%,这就使得,宋军三轮密集攒射,就能放出千余只利箭。而那些侥幸穿越箭雨者,还将在拒马线前遭到长枪手的格杀。长枪手进行战斗时,其后的弓弩手仍可轮番射击。一旦阵中出现伤亡,则以击鼓为号进行人员替换。事先部署在两翼的骑兵则会向前压上以提供掩护。一旦阵型调整完毕之后,骑兵再行退下。如此循环往复。叠阵打得金兀术落花流水,屁股上挨了一箭,捡条命逃回老家。
一直到火药出现,弓弩才慢慢退出历史舞台。
由网友 不沉的经远 提供的答案:
很多电视剧里有人中一箭就倒地的镜头,其实这是夸大了,弓箭在古代的杀伤力并没有这么大,如果不是直接命中要害,很难一箭致命。
《天工开物》里记载"凡造弓,视人力强弱为轻重,上力挽一百二十斤,过此则为虎力,亦不数出。中力减十之二三,下力及其半。"当时一斤大约600克左右,也就是上等弓144斤左右,超过的就算虎力,中等的108斤左右,下等的72斤左右。宋代时也有记载说"弓射一石五斗",就属于佼佼者,有资格入选御前班直。宋代一石大约是110斤,1.5石也就是165斤,符合《天工开物》里虎力的记载,难怪有资格当皇帝的贴身侍卫了。
但是这些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人用的是中等弓。这个力量的弓杀伤力,特别是对于重甲士兵的杀伤力并不高,比如夏侯惇曾经眼睛中流矢也就是瞎了一只眼,刘邦、周瑜也曾经中箭受伤,罗士信在和王世充作战时身中数矢被捕也没死。
弓箭最大的用处,还是在远距离上射伤对方,破坏对方的进攻节奏和队形,给自己部队创造有利的条件。比如宋军对金军的重装骑兵和步兵,都是先用神臂弩射击,然后步兵再以麻扎刀和大斧上去砍杀。还有阿金库尔战役里,法军骑士在英国长弓的攻击下直接被射死的不多,大部分是被马被射死以后倒地被英军步兵杀死的。
由网友 毅而三思吴六奇 提供的答案:
威力多大?呵呵……
关于历史记载:
《易》有云:"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这句话的意思是木箭头就能威临天下,震慑宵小。这即意味着,在当时的诸般冷兵器之中,弓箭的威力最大最有帮助。
再之后有"君子六艺",出自《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其中这射,也即五射,是:
-
白矢,箭穿靶子而箭头发白,表明发矢准确而有力;
-
参连,前放一矢,后三矢连续而去,矢矢相属,若连珠之相衔;
-
剡注,谓矢行之疾;
-
襄尺,臣与君射,不与君并立,让君一尺而退;
-
井仪,四矢连贯,皆正中目标。
这其实可以视为是早期的武举了。由此可见在当时学会"射"对人们来说是多么重要。再之后如国内外对"箭雨洗地"的记述,比如《史记·李将军列传》"广为圜陈外向,胡急击之,矢下如雨。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即便二战时期出现的"地毯轰炸"其实也很有"箭雨洗地"的意味。
不过还是要说单一弓箭的威力。不提"李广夜射虎"这种事,我先发张图:
这个桶里的沙子是何时装进去的或可为质疑之处,但缔造这个奇迹的人此后没再碰过弓箭倒是真的(据传是被禁止使用了,就像不让黑客碰电脑打电话一样)。而且据当时报道来看,他使用的就是传统的英格兰长弓。虽然制作工艺和取材上有待争议……但现在去这个人的官网不难发现,他只被允许卖弹弓,即便如此,经过测试,其售卖的弹弓射速也在38~42米/秒左右(传统的英长记得是50多到60多米每秒,要看箭头。)
弓的威力体现在更多方面:
如《治安法》规定,非法携带弩会被拘留和罚款,但却并未提到弓字。或者这会让人联想到弓不如弩,但这是错误的理解。弩的要点在于无论是否改装,其穿透力本身就很惊人,比如这种:"经过办案民警的当场试验,该弓弩射击威力惊人,可轻易击穿8毫米的钢板……"
但弩对箭头的适性很低,更多时候可见是弩矢和钢珠。再反观弓能用的箭簇,如图:
这些箭头都是曾为古人所常用的,其中一些与历代兵书里的图样完全一致。可见国内外对箭簇的研制从未放弃,其也必然是弓威力的最多体现之处。所以弓除了不容忽视的穿透力外,还会因箭簇有破甲、流血、轻重等表现,这就导致了在实际生活中,违法持有弓弩都一个下场。
再之后就是目前随着科技发展……不拉不拉……弓弩和箭矢的改进相较于其他武器更容易实现。目前在一些国家里,弓弩的使用仍被视为是特种作战或野外求生的必备技能。
由网友 Boar 提供的答案:
我平时用的反曲弓是30磅的,就是拉力13.61公斤,普通士兵如果要保持体力,不能用太强的弓,不然没射几箭就拉不开弓了,体重80-90公斤的人可以用40-60磅的弓,70公斤以下的人最好用30-40磅的。射程大约就是50-70米。
所以古代的普通弓箭也就是这个射程,当然放箭的仰角也是决定射程的因素,高仰角可以增加射程到一百多米左右吧,用箭自身的重量下落时加速,重箭一般都是这样用的。还有就是箭头的锋利程度和质地也决定它的伤害程度。我用的复合弓也是30磅的,打猎的时候山羊、鹿、野猪,距离在20米左右的可以一箭穿心,40米左右话箭可以穿过去一半,箭尾留在身体里。
由网友 杜家科技 提供的答案:
在冷兵器的年代,弓箭是最可怕的。没看每次打仗之前都有将军大喊弓箭手准备么?作为远程打击目标,弓箭的威力和射程都特别喜人。
网上有很多复刻经典弓箭的视频,做威力测试都特别给力。通常一箭可以射透很多铁甲,威力巨大。弓箭的射速都非常快,一般都可以达到30--40米每秒。不过作为18兵器排行第一的武器,弓箭的作用其实并不是杀人,它的威力不足以像子弹一样对身体造成巨大的破坏,很多都是为了压制战阵的行成已经压制敌人的冲锋。
弓箭的威力是巨大的,元朝人带着弓箭打过了欧洲很多国家,那个时候是中国地牌最大的时候。弓箭的作用使得中国人可以去欧洲屠城。
由网友 西窗听雨9 提供的答案:
曾经试验过,弓臂四米,四道弓巨弩,拉力不会低于800公斤,箭矢4公斤,300米一切都是浮云,穿200毫米白松木,箭头硬度够穿4毫米普通钢板都不是问题。用某种硬木(现实需要,不便公开),挽弓,射程轻松二百米上,三十米内80毫米白松木,一毫米普通刚板真接透。
由网友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提供的答案:
弓箭是冷兵器时代应用最为广泛的远程攻击武器,其出现的时间非常早,很可能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中国古代有后羿射九日的传说,是说天空中出现十个太阳,有个叫后羿的人把其中的九个太阳射了下来,只剩下一个太阳,于是天下太平。
这当然是神话,箭是不可能把太阳射下来的,但是箭可以把天下飞的鸟射下来,比如大雁和雕。北周时期,有位名将叫史万岁,当时他跟随梁士彦率军讨伐尉迟迥,军队走到陕西大荔县,有群大雁飞来,史万岁对梁士彦说:请允许我射下那一行大雁中的第三只雁。
随后史万岁搭弓引箭,大雁应弦而落,这可是史书记载的,相信是真实存在的,不过用箭射大雁这事是有条件限制的,这跟大雁的离地距离、弓箭的射程、风速风向都有关系,只有那些神射手才能把天上飞的大雁给射下来。
《隋书 史万岁列传》:尉迥之乱也,万岁从梁士彦击之。军次冯翊,见群雁飞来,万岁谓士彦曰:请射行中第三者。既射之,应弦而落,三军莫不悦服。
一般来说,古代弓箭的射程是50~150米之间,距离越远,精度越差,史万岁能把大雁射下来有两个原因:一是大雁飞得不高,在弓箭的射程范围之内,二是史万岁是一名猛将,有很大的臂力来拉弓,同时还有很高的精度。
西汉时期,李广号称飞将军,有一次汉景帝派到军中的宦官带着几十名骑兵在草原上遇到了三个匈奴人,这三个匈奴人把宦官手下的骑兵全部射杀了,宦官跑去找李广,李广认为这三个人是匈奴的是射雕手。
《史记 李将军列传》: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曰:是必射雕者也。
最终李广带了一百名骑兵,亲自射杀了其中的两人,俘虏了一人,李广证明了这三人果然就是匈奴射雕的人,既然有射雕人,那就说明地面上的人肯定能射到天上飞的雕,要知道雕比大雁还要飞得高,平均飞行高度是5000~6000米左右,匈奴人射雕一般是趁着雕飞行不高的时候动手。
还有一个关于李广射箭的故事,说的是李广外出打猎,看见草丛中有块石头,认为是老虎就向它射去,结果射中了石头,箭头都射进石头了,过去一看,原来是石头。李广接着重新再射石头,结果怎么也不能再射进去了。
《史记 李将军列传》: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李广还经常跑去射杀老虎,在驻守右北平郡时,李广又去射虎,老虎跳起来伤了李广,李广最终同样射死了老虎,老虎在古代可是猛兽,而且老虎动作相当敏捷,力气又超级大,李广还被老虎弄伤了,这说明两人离得不远,差不多就是近身肉搏的状态,然后李广凭借高超的技艺射死了老虎。
这就是弓箭的威力,既能射得高,穿透性又强,李广射石头是无心之举,也可能是运气的原因,射进石头中的那一箭很有可能射到风化的地方,或者松软的地方,千万别以为古代弓箭射不死人,连老虎这样的猛兽都能射杀,更何况是人呢?
历史上把箭射到石头中的人并非只有李广一人,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养由基的神射手,他有一次看到一块像犀牛的石头,于是一箭射过去,箭杆正好射中石头,箭羽露在外面,看来用弓箭射石头并非孤例。
石头都能被箭射中,更何况是血肉之躯的人呢?这也是弓箭的威力,箭能射到石头中去,跟箭头材料、距离、射箭时的力气大小有关,箭头一般是金属材料,用青铜或者铁才能射到石头中去,而且还李广和养由基这样的射箭好手明显力气都比普通人大,古代有些弓箭现代人一般都拉不动,主要原因就是力气不够。
三国时期有位神射手叫太史慈,他手臂很长善于射箭,而且弦不虚发。太史慈有一次跟随孙策讨伐麻保的贼寇,有一个贼兵在军营里的城楼上大骂,一手扶着城楼的横梁,太史慈于是引弓搭箭,一箭穿透那人的手并钉在木梁上,包围的上万名士兵无人不称好,太史慈的箭法精妙到如此地步。
《三国志 太史慈传》:慈长七尺七寸,美须髯,猿臂善射,弦不虚发。尝从策讨麻保贼,贼於屯里缘楼上行詈,以手持楼棼,慈引弓射之,矢贯手著棼,围外万人莫不称善。其妙如此。
太史慈射的这一箭距离应该不是很远,离得太远,贼兵骂人都听不到了,太史慈射出一箭直接把那人的手臂钉在木梁上,这需要很大的力气,这也是古代弓箭的威力,如果这一箭射中了要害,那是当场毙命,如果是射中了人的身体,肯定要贯穿的。
太史慈为了救孔融,还从黄巾军重重包围的北海突围而出,他突围靠的是智谋与弓箭,单人单骑以射箭先迷惑黄巾军,反复几次搞得黄巾军没有防备,然后突然突围,利用弓箭射杀数人,这是骑射了,人在马上快速射箭,这也是骑兵的技能。
但是,中了箭并非一定非死即伤,由于弓箭是有射程的,在有效射程之内中箭,很可能非死即伤,在射程之外中箭,很可能都不会受伤。
《三国志 曹彰传》:彰追之,身自搏战,射胡骑,应弦而倒者前后相属。战过半日,彰铠中数箭,意气益厉,乘胜逐北,至于桑乾,去代二百馀里。
曹彰率军讨伐代地乌桓,他亲自上阵搏战,用箭射向敌人的骑兵,被射中倒地的敌军接连不断,打了半天,他的铠甲上也中了数箭,但气势更加雄壮,乘胜追击溃逃的敌军,追到桑干河,距离代郡有二百多里。
曹彰中箭后还能追击敌军二百多里,这说明曹彰没有受伤,在战场上打仗,中箭是很正常的,但是否受伤就要看当时的实际情况了,如果在射程之外,中了箭大概率也不会受伤,如果在射程之内中箭,一般情况下就是非死即伤。
东汉时期,耿恭驻守的西域金蒲城受到匈奴人的攻击,为了击退敌军,耿恭把毒药涂在箭头上,说这是汉朝神箭,中箭者必出怪事,并用硬弓射箭,中箭的匈奴人看到伤口处的血水沸涌,非常惊慌,耿恭凭此击退匈奴人。
在箭头上涂毒也是增加弓箭杀伤力的一种办法,能让敌人更加痛苦,这也是弓箭的一种致命威力。
唐朝时期流传着一个"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的故事,说的唐朝名将薛仁贵,在出战前,薛仁贵用箭射穿了五甲,于是唐高宗赏赐薛仁贵更为坚固的铠甲,薛仁贵讨伐犯边的九姓铁勒。
唐军与铁勒军在天山交战,铁勒派几十员大将前来挑战,薛仁贵应声出战,一人独挑几十人,连发三箭,箭箭射中,并且三箭就射死了敌人3员将领,一下子导致敌军军心大乱,唐军趁势掩杀,大败铁勒。
在战场上,弓箭作为最为常见的远程攻击性武器,其作用是非常巨大的,薛仁贵仅仅射死了敌人三员大将,就导致对方军心大乱,并决定了一场战争的胜负,这就是弓箭的威力。
总结一下,弓箭是古代打仗的远程致命武器,在射程范围之内,弓箭很难抵挡,非死即伤,在射程之外,弓箭就起不到太大的作用了,弓箭真正的威力就是杀伤力很大,尤其是在密集列阵射箭时,弓箭简直无法抵抗。
由网友 北方的大白杨 提供的答案:
中国古代弓箭的射程一般在150米左右,但这时杀伤力和准度已很弱了,百步穿杨(也即100米左右)可谓神箭手了。古代欧洲闻名的英国长弓的射程在150米至180米左右,但中国弓与箭的搭配更合理,在较近的射程,穿透力反而更强。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17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