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在长坂坡叫阵,张辽想杀回去,许褚为何沉默?_张飞在长坂坡吓退多少曹军

由网友 魏永臣550 提供的答案:

读三国(三国志、三国演义),不要被人物故事迷惑,要拨开、破除、抛弃人物故事看,才能见写书人胸中真意。

大多读者以儒文儒史窠臼,看书中人物、地名皆以为古时之真,其实非也。也就是说,张飞、张辽、许褚等及长坂坡等地名都是虚假,都是作者根据自己需要虚构虚拟杜撰而来。

书的真实是道儒两种文化的对阵,也即实、虚,内、外,真、假的对阵。前者为道,后者为儒。道文化所爱所写的是自然之物,追求人造技术的创新提升和国防兵器的发展提升,追求的国家民族的物质需求。儒文化所爱所写的是空虚的"人事",也即人们饭后茶余爱闲谈闲聊的人情故事及自己的情感。这就是西游记如来佛通过阿傩、迦叶向唐僧师徒索要(收回)"人事"的原因,也即没有了"人事",不见"人事",读者应竭力见书中"物事"。

"张",即"弓长",表达的善于制造弓箭,善于制造国防军事兵器之意。"张飞",就是幻想制造能飞善飞,或使军事制造飞速发展之意。"辽",即远,长,"张辽"就是兵器能达长达远。那么,"张辽"就是兵器制造达长达远之意。

"长坂坡"之"长"与"弓长"相反,表达的落后世俗的(土)文化之长,"弓长"是善于制造的手巧文化,那么,"长坂坡"就是善于说嘴斗嘴"语惊人诱人"的儒文化。

由此可知张飞在长坂坡叫阵和张辽想杀回去的原因。就是因为"长坂坡"儒学虚而无用文化的长期把持中华文化教育阵地,丧失了"张飞、张辽"发展军事强军强国的动能,才产生了正义作者在儒文化包围之中写书暗暗叫阵而挑战儒文化。"张辽想杀回去",就是要杀灭"长坂坡"回到"弓长"实文化上。

"许褚"就是表达的热言的儒学文化。"许"就是"言午",也即"午言"。"午"是最热的表达,"许"就是热言,就是表达的儒文化特征。"褚"是"衣者","衣"即"人之外皮",并非人之自己。古道者常将儒文化形容为"人之衣"。

人有能,显能,在人手之能;也即人手之能是人之真能。儒人所显摆的是口之能和外表之能,论其能类似鸟或不如鸟。人、鸟对阵,鸟显然是败者,这就是许褚沉默的原因。

由网友 奕天读历史 提供的答案:

长坂坡一战,赵云为了救幼主阿斗,杀了个"七进七出",斩杀曹将五十余名。

张飞负责断后,勒马站在长坂桥上。

曹军追至长坂桥前,只见张飞虎须倒竖,环眼圆挣,手挺丈八蛇矛,威风凛凛的立于桥上。又看到桥后的树林内,尘土飞扬,以为有疑兵,纷纷勒住马匹,不敢上前。

张飞看到曹操的旌旗伞盖到来,冲着曹军大喝一声:"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

张飞的吼声如同巨雷一般,只见曹操身边的夏侯杰,惊得肝胆碎裂,翻身跌于马下,吓死了。

曹操也被突然而来的情况吓得惊惧而逃,幸好被张辽、许褚赶上,拉住了曹操的马缰绳。

张辽对曹操说,张飞也就是一个人罢了,没什么可惧怕的,率军杀回去,一定可以抓住刘备。

曹操听了感觉有道理,就命许褚跟随张辽,一起返回长坂桥探查一下。发现张飞拆桥跑了,于是就搭了三座浮桥。大军过河,一直追击刘备到了汉津渡口,遇到了前来接应刘备的关羽,曹操才命大军停止追击。

许褚,在张辽跟曹操说张飞只有一人时,没有说话,应该是用肢体语言附和了张辽的看法。如果许褚反对张辽的意见或者是非常害怕张飞,罗老先生必然会明确的写出来。但从《三国演义》中的描写,可以看出来,许褚并不惧怕张飞,两人曾数次交手。许褚喝醉了酒都敢去迎战张飞,也曾大战过马超。许褚如果害怕,那就不叫"虎痴"了。

由网友 今古讲堂 提供的答案:

许褚是曹操的帐前侍卫统领,相当于曹操的安保大队长。虎卫军是一支特种部队,其成员都经过特殊训练。他不说话有两个原因:

一是他有心理阴影,确实害怕张飞,不知道说什么才好;二是他另有任务,曹操对他另有安排。

许褚内心深处对张飞非常忌惮。

张飞有多厉害?许褚早有耳闻。他曾经听关羽对曹操说:

"某何足道哉!吾弟张翼德,在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级,如探囊取物耳"!

这就使许褚心目中产生一种神秘感。

颜良二十回合击败徐晃,当时曹操营中"诸将栗然",竟然没有一个人敢上去打,其中当然包括许褚。

而关羽上场后,秒杀了颜良,因此,关羽的厉害,大家是有目共睹的。

现在听关羽讲:张飞更加厉害,这就使许褚心目中产生一种阴影。这么厉害的人,能不惹还是不惹为好。

张飞曾经和吕布打了100多个回合,不分上下。而对付一个吕布,曹操营中六员大将上前群殴,也没占到什么便宜。因此张飞的厉害,早就传遍天下。许褚肯定也听说过,所以他对张飞非常忌惮。

张飞是许褚的克星。

许褚在《三国演义》第40回"火烧新野"时,和张飞曾经交过一次手,两人单挑,许褚不敢打,夺路逃命。

张飞截住曹仁混杀。忽遇许褚,便与交锋;许褚不敢恋战,夺路走脱。

许褚遇到张飞,打都不敢打,直接就溜了,说明他真的非常害怕张飞。

张飞的武力和名声,经过关羽的宣传,已经被神话了;他和吕布的战斗过程,又经过众人的口耳相传,越传越神。因此,在曹操营中,不止许褚一个人害怕,连曹操自己都很害怕。

文聘引军追赵云至长坂桥,只见张飞倒竖虎须,圆睁环眼,手绰蛇矛,立马桥上,又见桥东树林之后,尘头大起,疑有伏兵,便勒住马,不敢近前。

文聘"疑有伏兵"是假,害怕张飞"倒竖虎须,圆睁环眼,手绰蛇矛"是真。他不敢上去打,因此,就以有伏兵为借口,安慰自己,给自己不冲上前去打找借口。

俄而,曹仁、李典、夏侯惇、夏侯渊、乐进、张辽、张郃、许褚等都至。见飞怒目横矛,立马于桥上,又恐是诸葛孔明之计,都不敢近前。

曹仁、李典、夏侯惇、夏侯渊、乐进、张辽、张郃、许褚这么一大批将领,是曹操营中武力值的巅峰存在。就算有几个伏兵,按道理也不应该怕成这样。

他们主要还是看到张飞那个凶恶的样子,心里害怕了。否则,如果换个人站在桥头,你看他们怕不怕什么所谓的伏兵?

接下来的描写,就很清楚了:曹操根本不是怕什么伏兵,而是畏惧张飞,完全乱了方寸。

曹操惧张飞之威,骤马望西而走,冠簪尽落,披发奔逃。张辽、许褚赶上,扯住辔环。曹操仓皇失措。张辽曰:"丞相休惊。料张飞一人,何足深惧!今急回军杀去,刘备可擒也。"曹操神色方才稍定,乃令张辽、许褚再至长坂桥探听消息。

张飞吼叫了三声,曹操居然吓得完全失态,他的帽子也掉了,发簪也没了, 披头散发,策马狂奔而逃,居然怕成这样,也真的令人无语了。

跑了很远之后,张辽、许褚赶上来,张辽首先恢复了理智:张飞不就是一个人吗?至于怕成这样吗?

许褚在旁边为什么不讲话?这是因为他还处于害怕的状态之中,心中所想的,可能只是逃命,因此他想不到要说什么话,只能沉默不语。

经过长坂坡一役,张飞怒吼吓走了曹军,如此一来,张飞更加成为许褚的心理阴影。

许褚遇到马超,敢于脱了衣服,光着膀子上去搏斗,并且抢夺了马超的兵器。但他每次遇到张飞,气势上首先就输了,根本不敢和张飞硬碰硬地打。

《三国演义》第五十回赤壁之战时,许褚遭遇张飞拦截,许褚根本不敢打,"尽皆胆寒",他骑了无鞍马,上去做了个样子,无心恋战,慌忙夺路而逃。

诸军众将见了张飞,尽皆胆寒。许褚骑无鞍马来战张飞。张辽、徐晃二将,纵马也来夹攻。两边军马混战做一团。操先拨马走脱,诸将各自脱身。

后来的汉中之战,许褚喝醉了酒,遇到张飞,毫无还手之力,被张飞一矛刺中肩膀,差点丢了性命。

忽山凹里鼓角震天,一枝军当住。为首大将,乃张飞也,挺矛纵马,直取许褚。褚舞刀来迎,却因酒醉,敌不住张飞;战不数合,被飞一矛刺中肩膀,翻身落马。

许褚几个回合就被张飞挑落马下,后来被手下救了性命。这固然与他喝醉酒,战斗力下降有一定关系,但更大的原因恐怕还是他遇到张飞心里紧张,乱了方寸。否则以他的武力值,不可能几招之内就落败。

许褚的主要职责是保卫曹操安全。

许褚当时不讲话,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有保护曹操安全的责任。对他而言,曹操的安全是第一位的。现在既然曹操吓得披头散发,如果曹操不发话,许褚不宜多讲。

许褚是曹操的虎卫军统领,专门负责保卫曹操的人身安全。据《三国演义》第58回:

"曹操选极精壮之人,为帐前侍卫,名曰虎卫军,以骁将典韦、许褚领之。典韦已死,今救曹操者,必许褚也。此人勇力过人,人皆称为虎痴;如遇之。不可轻敌。"

许褚是曹操的帐前侍卫的统领,相当于曹操的警卫营营长。曹操已经逃离现场,没有生命危险,所以许褚也没有必要多说。

《三国志·许褚传》中,对此是这么记载的:

"初,褚所将为虎士者从征伐,太祖以为皆壮士也,同日拜为将,其后以功为将军封侯者数十人,都尉、校尉百馀人,皆剑客也。"

根据这个记载,曹操的虎卫军是一支特种部队,其成员身体健壮、武艺高强。曹操评价许褚:"此吾樊哙也!""勇不可当,虽岑彭、马武不及也!"并非虚言。

关于三国的问题,我之前进行过多次分析,敬请关注。

由网友 读点三国 提供的答案:

许褚一生真的叫洒脱不羁,敢爱敢恨,他怕张飞是绝对不可能的!

张飞长坂坡一声吼吓退百万曹军,为什么曹操最喜爱的大将"虎痴"却 沉默了呢?说实话,在三国的武将里,个人最喜欢的就是这位"虎痴"许褚,他性情洒脱,勇猛过人,敢爱敢恨,为了曹操安全,就连曹操看重的美女貂蝉都敢说杀就杀!

许褚是谯县人,从曹操平定淮、汝时开始跟随曹操,与另一位名将典韦一起统领虎卫军,保卫曹操的安全,多次在曹操险些丧命时出现,曹操曾经大赞:"此吾樊哙也!",这说明在曹操心中,许褚就是刘邦的樊哙一样勇猛,由此可见许褚在曹老板心中的地位,曹操死后,许褚痛哭直到吐血。

许褚一生可以说是真的叫洒脱不羁,敢爱敢恨,他怕张飞是绝对不可能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实例看出来。

一、吕布被擒后,曹操下令处死了吕布,我们都知道吕布的棋子貂蝉可是美丽倾城,而我们的曹老板又偏爱这人妇,所以就动了心思。荀彧觉得貂蝉是祸水,于是怂恿许褚去杀貂蝉,这许褚一听貂蝉可能危害到曹操,立马提到就冲出去了

二、曹操和袁绍官渡大战时,曹操好友许攸投诚,并且带来了袁军屯粮乌巢的情报,于是曹操亲率精骑烧了乌巢,袁军大败,后来许攸又帮助曹操进入冀州。但是这许攸没有脑子,大肆辱骂曹操,许褚听说后,提刀就砍了许攸。

三、曹丕即位后,眼里哪里容得了曹植,于是派许褚去召曹植,曹植家的家丁仗着曹植的势头轻视许褚,声称不敢动他一丝一毫,谁知这许褚举刀就砍了

这些情节虽然后影视作品以及小说里的,但是足以看出来"虎痴"的胆量,他会怕张飞?论武力,许褚裸衣战马超,几百个回合不分胜负!张飞也不过如此。

那为什么许褚会沉默?我认为其实原因很简单。

首先、"虎痴"许褚虽然勇猛过人,但是毕竟是虎卫军统领,说白了就相当于保安队长,曹操的私人保镖,他的主要职责就是保护曹操安全,张飞只是傻吼,还远着呢!所以他没必要出手。

其次、张辽为啥想啥回去?也很简单!张辽本身吕布部下,投诚曹操的,所以也是想着杀敌立功。

另外、当时跟随曹操身边的还有曹家和夏侯家的诸位亲属将军,那些都是曹操的兄弟们,所以怎么也轮不到许褚上前

所以,"虎痴"并不是怕张飞,也绝对敢和张飞一站!

由网友 初心如旧 提供的答案:

张飞在长坂坡叫阵,张辽想杀回去,为啥许褚不回应?

这个提问很好答复。因为按照提问描述,这个情节应当是张飞大喝,夏侯杰惊慌失措,落马身亡后,曹操沉不住气,拨马逃走,一众军兵不问青红皂白,争先恐后,看谁跑得快。稍稍清醒的张辽,放马追上曹操,扯住曹操马头,说张飞已经撤走,咱这么多人,不应该怕一个张飞,曹操自己也有点明白事态形势,同意派人回长板桥去看看动静。

要问为啥许褚不说话?因为当时张辽是来请示曹丞相的,许褚只是警卫队长,他能抢到前面,去答复张辽的问话吗?显然是不可能的。在曹操回马逃走时,许褚为啥不出马去战张飞,显示军威,安慰曹操?这些质疑忘了,许褚的根本职责是保卫曹操安全,丞相跑了,不管为啥,许褚只能先跟上就跑,要是许褚回去战张飞,曹操在逃跑中,如果出了意外,许褚就有直接责任,不论许褚杀死多么高级的敌军,都难以弥补曹操出危险,至于是否按张辽建议,派人杀回桥头,这要曹操决定,所以不存在许褚怂逼怕张飞,而是许褚担心曹操安全

出问题。据三国志--许褚传记载,曹操的侍卫中,曾经有一位徐他,也是武力值高手,企图背叛刺杀曹操,但忌惮许褚不敢下手。一天许褚休假,徐他暗藏兵刃,潜入曹操驻地,多亏许褚警惕性高,第六感官觉得异常,及时赶回曹操身边,发现徐他阴谋,杀掉徐他救了曹操。可见,许褚心中最重要的,是尽职尽责,保护好曹操安全,而不是乱搭话,胡表现,爱逞能,随意杀敌立功。(3:51)

由网友 如切如磨 提供的答案:

这问题是要搞事情啊。看题主这意思好像是在指,许褚被张飞的霸王色霸气震慑住了,以致连个打气的话都不敢说了?

  • 长坂坡这一出可以说是张飞高光时刻之一,是见于《三国志》记载的:

……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故遂得免。

  • 《三国演义》当然不可能放过这么好的素材。刘玄德携民渡江仁德无双,赵子龙单骑救主忠勇无匹,接下来自然是张翼德大闹长板威猛无敌了。好戏连台,曹营众将此刻只能担纲配角来渲染张飞的强大了。依我的意思,就以演义描写的剧情细节来看,许褚的沉默确实很耐人寻味。

第一个,许褚确实没有出来应战。

  • 许褚在演义里作为曹操的心腹侍卫头领,那是绝对的纯粹以武勇见长,不同于领兵作战的那些将领。在临阵之时从来都是冲锋陷阵,斩将攀旗。像张飞一样敢于这么嚣张的要求solo的,换个人许褚早上去开砍了。

  • 当然曹操并没有下命令,也没有打招呼。平常都是喊一声谁替我拿下、许仲康安在之类的话,许褚就应声而出上了。这次没喊一是想起关羽当年的安利,二是场面有点诡异怕中计。但可以知道,在曹操心里就没想让许褚上,多半是怕打不过。

  • 主公觉得诡异,曹营众将就更觉得诡异了。加上前面看起来有个不知死活的二杆子大声叫嚣嘲讽,老板还说起关二爷曾经的安利,所以谁也不敢当出头鸟抻抻眼前这鸟人的本事。这种莫名的恐惧绝对是会互相传染的,所以这次许褚没有出头也是受了军中同僚的影响,被张飞着实震住了。

第二个,许褚不吭声是合情理的。

  • 张飞孤身一人,连续大声挑战嘲讽。"曹军闻之,尽皆股栗。"曹营众将说的出名的几位大将都在,没一人敢去应战。这其实就是曹营这些武将的集体耻辱,尤其对许褚这样的猛将来说。

  • 曹操因为夏侯杰被张飞吼死直接吓尿了,狼狈至极的逃命。作为心腹侍卫首领的许褚,明显是失职的,非但不能给主公分忧,反而让其颜面尽失。这对许褚而言绝对是更大的耻辱。

不管咋说,就是人家张飞一个人的存在,吓退了包括许褚在内曹操的大军。张辽看似给主公曹操宽心安慰的话,其实正表现了曹营这些将领的怂。

  • 看他说的,张飞就一个人,有啥好怕的,大军杀回去就能抓住刘备。意思很清楚,就是大军面前个人不过蝼蚁,而且我们目的是要抓刘备的。言下之意巧妙避过了以武力单挑拿下张飞的尴尬主题。许褚不吭声,就说明默认了不想挑战张飞的想法。

  • 后面曹操还评价张飞,说他一勇之夫,怎么会有诈谋!那前边这长板桥这出,不还是说明曹操和他的武将们就是恐惧于张飞的威势,被活活吓跑的么。想来没一个武将替曹操出头,颜面尽失的曹操心里指不定多窝火呢。

所以张辽是为了替老板圆场子找面子,话说的也算冠冕堂皇。许褚不吭声,是既觉得丢人,又觉得惭愧。一没敢出头solo,二不能给老板解忧,三默认张辽的提议避开张飞。还能有啥好说的?

由网友 师然轩主 提供的答案:

张三爷在整个三国演义里,为什么排名一直不是前三的原因其实很简单。罗贯中对别的武將都比较偏爱,唯独对张三爷一直是以莽夫的形象示人,最多就是粗中有细。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战吕布有两次,直打到吕布对张三爷很是忌惮,这是事实,吕布是公认的三国演义里的第一勇士没有异议吧。没听说过吕布忌惮关羽,和曹操手下的什么人吧?第二次战马超,罗贯中为了突出马超的英勇,故意安排刘备让张飞避开其锋芒,然后再出战,然而从实际的单挑场面来看,张三爷绝对是越战越勇,甚至觉得马超有点略占下风,因为马孟其动了暗器。张三爷是整部三国演义里单挑从来不忌讳对手的人。除非碰不到,碰到就是开打,包括许褚等等,确实没碰到典韦,真的让张三爷碰到我想三爷也根本不会回避。反正我觉得整部三国演义里被三爷单挑过的武将,都在三爷面前没什么优势,有的只有弱势。

由网友 再言春秋 提供的答案:

自古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话虽然如此,可习武之人又有谁愿意甘居人下呢?但凡是武将,都是有着冲天之豪气的人,"七个不服,八个不忿"才是他们的常态,"畏惧"不属于他们。

连不入流的武将潘凤、武安国等人尚有勇气去挑战当世勇将,更何况像张辽、许褚这种本就是以勇武著称的名将呢?

如果说"怕",我敢断言,张、许二人没有人惧怕张飞。不仅他们二人不怕,像曹营的张郃、徐晃、乐进、两曹、两夏侯都不怕张飞。至于表现为何不同,自然是作者有作者的一番用意。

分析

要是说蜀汉中,有谁明显就让对手感到畏惧的话,那就是斩颜良诛文丑的一代"武圣"关羽,以及那个长坂坡"七进七出"的常胜将军赵子龙。

关羽"斩颜良诛文丑"让曹营众将自愧不如,即便如此还有夏侯惇、蔡阳等人敢冒犯关羽虎威。而赵云的"七进七出",是真杀怕了曹营,这一战的阴影直到"汉中之战"还没有抹除。

但张飞与关、赵二人不同,他既没有威震曹营之功,又没有凭借杀法骁勇而让曹营众将心服。曹营对他的印象,还是集中在虎牢关下,以及关羽的口中,曹营没有切身感受到。

  • 曹营对张飞的印象

曹营中对张飞之骁勇感受最深的当属曹操本人。毕竟,曹操是虎牢关一战的亲历者:

吕布挥戟拍马来迎。战到十余合,一戟砍断安国手腕,弃锤于地而走。八路军兵齐出,救了武安国。吕布退回去了。众诸侯回寨商议。曹操曰:"吕布英勇无敌,可会十八路诸侯,共议良策。若擒了吕布,董卓易诛耳。"

吕、武一战虽然是一次并不平等的作战,但识人才的曹操还是可以从中看出来吕布的骁勇的。否则的话,也不会提出来"会十八路诸侯"的主张。

当然了,吕布的杀法虽然骁勇,但是"狭路相逢勇者胜",虎牢关下并不用十八路诸侯齐聚,就有人挺身而出酣战吕布。这个人就是张飞,虽然说张三爷没有取胜,但吕布胜了张三爷:

傍边一将,圆睁环眼,倒竖虎须,挺丈八蛇矛,飞马大叫:"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张飞在此!"吕布见了,弃了公孙瓒,便战张飞。飞抖擞精神,酣战吕布。连斗五十余合,不分胜负。

五十回合未分胜负,这样的杀法足以震惊联军,不管有没有关羽后来的助力,张飞之勇也足以深深刻在曹操以及其他诸侯心中。

如果说,三国的所有统帅人物中,谁最了解吕布的彪悍,那自然是非曹操莫属。因为,他曾险些死于吕布手下,而且,他亲眼得见曹营六虎将同战吕布都没能把吕布拿下:

吕布曰:"吾怕谁来?"遂不听宫言,引兵出阵,横戟大骂。许褚便出。斗二十合,不分胜负。操曰:"吕布非一人可胜。"便差典韦助战,两将夹攻;左边夏侯惇、夏侯渊,右边李典、乐进齐到,六员将共攻吕布。布遮拦不住,拨马回城。

张飞与吕布大战五十回合不分胜负,之后关羽登场助力张飞。许褚与吕布大战二十回合不分胜负,曹操担心许褚不敌,派典韦、夏侯惇等人助战。

如果就此来看,进行横向对比的话,许褚的实力应该不及张飞。不过,这是作者知道、曹操知道,但许褚不知道。

见证了张飞酣战吕布的曹操,自然知道张飞之骁勇。而在这之后,关羽在曹营的时候,更是向曹操说起过自己的这位三弟,这就更让曹操对张飞的勇猛铭记于心:

曹操急令去其伞盖,回顾左右曰:"我向曾闻云长言: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今日相逢,不可轻敌。

当阳桥前的张飞,虽然只有一人、一矛、一马,但在曹操心中,此刻的张飞不异于百万雄兵。否则的话他也不会未战先怯,失去了平日的机敏与多疑。

  • 张、许二人的不同表现

如果说杀法骁勇上讲,张辽、许褚还真不及张飞。但要是说他们会怕张飞,这一点小编不敢苟同。

不要说他们此前并没有过交手,就算有过交手,就算张辽、许褚二人败给了张飞,依照二人的性格也不会产生畏惧心理。

既然没有畏惧,二人为什么没有在当阳桥前挺身而出,酣战张飞呢?作者自然是想要在这里塑造张飞的光辉形象,但作者也不会塑造得毫无逻辑:

却说曹操惧张飞之威,骤马望西而走,冠簪尽落,披发奔逃。张辽、许褚赶上,扯住辔环。

很明显,当阳桥前首先退缩的并非张、许,而是他们的主公曹操。张、许作为曹操的部下,也是此时的重要"护卫",他们在这关键时刻,还是要以保护曹操为主要任务。

但一向冷静而且颇有谋略的张辽,此时还是保持着自己一贯的风格,他向曹操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张辽曰:"丞相休惊。料张飞一人,何足深惧!今急回军杀去,刘备可擒也。"

可以说,此刻的张辽,就是曹营唯一的"一道关",他直指出关键所在。关键之一,张飞只有一人,就算他勇猛,也不用那么害怕;关键之二,张辽一语道破天机,我们就算拿不下张飞,但冲杀过去,还是可以擒拿刘备的

这就是张辽,一个时刻能保持冷静的将领,关键时刻方显英雄本色。当阳桥,作者偏爱的人有两个,一个是勇之张飞,一个是智之张辽。

小编在这里做一个大胆的推测,此刻作者再度推出张辽之智,张辽之冷静,其实也是在为之后的"张辽止啼"做铺垫。

至于许褚,此人"勇虽勇矣",但无论是在小说中,亦或者历史上,许褚的形象都主要集中在了"勇"上。有着"虎痴"之称的他,只需要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护卫。

换句话说,就算当阳桥前的许褚跃跃欲试,想要与张飞一较高下,但他也不能把这种想法表现出来。因为他的任务是保护曹操,既然曹操心生畏惧想要逃跑,那他就跟着曹操一起"跑"就是了。

结语

长坂坡前,张辽、许褚二人虽然表现不同,但这并不能说明张辽不怕张飞,而许褚畏惧张飞。毕竟,"虎痴"许褚,平生还不知道怕字怎么写。

但张、许二人的职责不同,性格不同,人设不同,所以在此时的表现也会有所不同。

张辽冷静、有谋略,所以大局观要强于许褚,在关键时刻会有关键的提议。而许褚,虽然勇武,可要是从为将上看,他与张辽还是有很大差距的,所以许褚只能随着曹操这个大流。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来,虽然都是"将",但张辽是"统兵"之将,而许褚只是"护卫"之将。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17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