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爵爷皓宇 提供的答案:
周汝昌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文学、语言学家,被誉为"语言大师"。他认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中的"只是"有一定的歧义。在语法上,"只是"是副词,表示"仅仅,不过"的意思。但是它在这里的位置却与前面的"无限好"相连,造成了它更多的解释,即"只因为接近黄昏,所以不被人们所重视"。因此他认为把"只是"改成"应是"或"恰是"更能表达出句子的真正含义。
"应是"和"恰是"均为副词,表示"应当就是"、"恰恰就是"的意思。把"只是"改成这两个词,可以更好地符合原本的意图。这种修辞手法也称为"反衬法",通过将两个相反或相似的词语并列使用,达到强调和对比的效果。在这里,把"夕阳无限好"和"近黄昏"作为对比,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有限性。
这场"句子间的修辞之争",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有人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周先生提出的‘应是"或‘恰是"更恰当地表达了时间的沉重感。"也有人表示反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本身就是一种情感,而非纯粹的语言表达,所以修辞手法并不是那么重要。"
由网友 吹烟老鬼 提供的答案:
夕阳和朝阳是一样美,大家也亲眼看过,有许多写文章和画画赞美过,但夕阳没有朝阳的朝气蓬勃,如日中天的乐观向上的寓意,夕阳更多表达了伤感悲观和孤独,许多诗词都有这种情感在里面,但是受作者心情不可,个人遭遇不同,对生活人生感悟不同,作岀来诗的意境和情感也不同。有的文人写夕阳,表现现乐欢向上,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明朝扬慎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晁补之的"夕阳芳草本无恨,才子佳人空自悲",等等都较为乐观向上的。
诗人李商隐的《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首诗至今脍炙人口,美学和哲理思想有着完美的统一,警示人们青春易逝,光阴难息,千万要珍惜。但该诗读起来总感到伤感惆怅、孤独和遗憾挽惜。有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感受。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周汝昌先生认为把诗中的"只是"改为"应是"和"恰是"更好,我认为不妥,改"应是"和"恰是"体现不岀诗人伤感惆怅和遗憾挽惜的心情,"只是"正是应对了"向晚意不适"心情感受,诗人心情不好,郁闷,才"驱车登古原"散心,静静地望着如丹的夕阳,夕阳余晖把青山大地涂成一片金色,诗人心旷神怡,心情愉快,但诗人正是因为"向晚意不适"才对夕阳短暂的无尽的感慨,遗憾,挽惜,伤感。改为应是和恰是达不这到用"只是"的效果,"应是"和"恰是"是一种必然结果,不以人意识形态而改变,不能体现诗人的心理活动和思维动态。"只是"带有些许淡淡的忧伤、遗憾挽惜和人生哲理。
由网友 圆梦乡土 提供的答案:
感谢邀请。"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句名言,前部分是作者对夕阳美好的赞许和肯定,后部分说的是这种美好因黄昏将至而稍纵即逝,表达了作者惋惜和遗憾的心情。我认为,启用"只是"这个词从赞许到遗憾的转折恰到好处,无可厚非,如果用"应是"或"恰是",都不能准确阐释这句话的意境,甚至曲解作者的本意。周汝昌先生作为大文豪,用词是非常严谨、精准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由网友 高纪元 提供的答案: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两句千古盛传的名诗,是说夕阳美景无限,风光分外妖娆。可惜夜幕将至,好景难长,令人惋惜。故作者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若用周汝昌先生的"应是""恰是"显得呆板,乏灵光,失文彩。故原作用只是为景好,不可改也。
农安县高纪元
2023年5月23日
由网友 与君共学 提供的答案:
我们先看诗人的"只是"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夕阳非常美,只是时间很短暂。"只是"在诗句里明确表达的是无奈,惋惜之情。这与诗人的一生际遇密切相关。
再看周先生的"应是"和"恰是"。"应是"应该是,"恰是"刚好是。表达的是一种选择肯定语气,与情感无关。如果换上这两个词,两个诗句的意思就变成这样:最美的夕阳应该是近黄昏时段,或者是:最美的夕阳刚好是近黄昏时段。这就全没了无奈惋惜之情。失掉了诗人情感的改动,是不妥当的。
由网友 清心一栈 提供的答案:
我们先看看原文——
登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一直以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句话已经成了好景不长的经典表达。
而周汝昌先生却另有一番论述,如下——
《唐诗鉴赏词典》玉谿此诗却久被前人误解,他们把「只是」解成了后世的「只不过」、「但是」之义,以为玉谿是感伤哀叹,好景无多,是一种「没落消极的心境的反映」,云云。殊不知,古代「只是」,原无此义,它本来写作「祗是」,意即「止是」、「仅是」,因而乃有「就是」、「正是」之意了。别家之例,且置不举,单是玉谿自己,就有好例,他在《锦瑟》篇中写道:「此情可待(义即何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其意正谓:就是(正是)在那当时之下,已然是怅惘难名了。有将这个「只是当时」解为「即使是在当时」的,此乃成为假设语词了,而「只是」是从无此义的,恐难相混。
周汝昌先生的一番新解,让人有了新的领悟。耳目一新,心态积极。大自然的景色使人心胸宽广,心中不快也随之消散。
时代在变迁,文字也在演变。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意思。无论怎样改变,自己认为适合心中意境即佳。
由网友 九叶一枝花 提供的答案:
那只是周汝昌一家之言罢了,不会得到众多读者的共鸣,这观点要是放在专业批评家眼里,更会不屑一顾,这只能算得上一个业余读者的外行说法,缺乏专业的艺术特别是诗歌艺术的批评鉴赏知识。
为什么我要这么说呢?当然我不会凭空说法,我是有理有拒的,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表达的是简单的人生哲理,最美的景物,最高的领悟往往发生在最后,这是美之遗憾,就像落日之美,将近消失之时也是最美之时,可惜已经为时已晚,造憾总是难免的。
另外从艺术表达上来看,夕阳美则美矣,只是已经接近落幕,这本身就产生了具大的心理反差,一股具大的心理冲击力突然而来,取得了令人震惊的艺术效果,这种艺术技巧叫"张力",周汝昌先生大概知道什么叫艺术张力吧,如果用他的"应是"或"恰是",那张力就没有了,诗句的魅力也将因此大打折扣。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17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