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字的人一定没文化吗?_不识字的人是什么感觉

由网友 水杉之乡 提供的答案:

"不识字的人,一定没文化吗?"这个提问看似简单,真要回答真值得人们去深思。

首先,"不识字"指"一个字也不认识","文化"是指"1.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一般特指精神财富。2.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知识。"

"不识字"的人,只能是"运用文字的能力及知识缺失",但他们不一定没有"精神财富"。从前上辈人因家庭贫穷,而没有上过一天学,称得上大字不识一个。但他们在家教、家训的引导下,学会了怎么做人,且能说会算。甚至,这些人在与自然的抗争中,还学会了坚强。如此等等,这是典型的"精神财富"的体现。

由 此 可 见 ," 不 识 字 的 人 "不 一 定 " 没 文 化 "。

由网友 地势坤9 提供的答案:

此前,回答过类似问题,这个问题回答时,首先要搞清不识字的人和文化的概念。不识字只能说明是知识掌握得少,而文化广义上是包罗万象的大概念,所有的环境、氛围、一言一行等都属于文化范畴,如:头发不是文化,头型就是文化的表现形式;狭义上的文化可以说是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比如,有时我们会看到一些现象:违反交通规则、随地吐痰、出口伤人、违法犯罪、不尊老爱幼等不良行为,不一定以是否识字来判定一个人的素质修养,也就是不识字不一定就是没有素养道德——文化。

一、不识字只能意味着知识掌握得少,而不代表没文化(文化和知识是两个不同概念)。

不识字的人对于各种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无疑是欠缺的,但在文化修养,即道德品德方面不一定差,因为,人的成良好长环境、丰富社会实践也可以让人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文化。同时,多读书掌握知识是很好的,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可以创造价值、可以实现人生梦想,但如果只是读书多知识丰富,而不注重品德、素质等良好价值观及行为锤炼,书读的再多,于文化方面还是有欠缺的,如果素养不好,在知识更多情况下,或许文化表现形式即素养行为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反而更大。比如,历史上很多书读得多知识渊博的奸臣、汉奸等因其文化素养品行不好,陷害手段产生的坏影响很大。又如,像鲁智深古代一些好汉、抵御外辱时的很多英雄战士,有的读书少、有的不识字,却展现了侠肝义胆和英雄本色,他们的品质——文化也是很值得称道的。

二、道德素养和行为方式代表着一个人的文化修养,而与是否识字没有直接关系。

现实中,我们会经常发现很多心地善良、乐于助人、见义勇为、默默奉献的人有一些书读得很少,知识层次很低,有的不识字,但个人修养却很好(当然,良好修养的人和修养不好的人哪个层面都有),如,此次疫情中很多一线平凡人的凡人善举都是他们良好文化修养的表现。同时,大多数人是向上向善的,我们每个人也都希望自己书也读得多、文化修养也很——社会也希望如此。也祝愿大家既是知识丰富,又是文化修养好的人。

因此,不识字的人(当然,现在不识字的人很少,应该说书读的少),一定程度上是说明知识层次低,文化是道德修养和行为素质的体现,即是否识字和知识不等同于文化,二者有一定关联,但没有必然性。当然,也祝愿每个人多读书,让知识与文化修养融于一身。

谢谢大家!

2020.4.20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由网友 秦一农夫 提供的答案:

对于"不识字的人一定没文化吗"?这个问题,农夫的回答是否定的,即"不识字的人不一定没文化","有些识字的人的文化素质和函养不见得比不识字的人高"。

为了进一步地阐述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弄清"文化"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农夫的理解是:"文化"即一个人的文明化程度"。而文化的来源可以是多方面地,它不仅可以从书本中得到,而且可以从戏曲,评书,电视,广播,口头……等一切有形有声的宣传形式中通过耳闻目睹,照样得到文化。有史以来,中国的很多民间老艺人都不识字,他们起初都是通过师傅们的口授,身教学到各种技艺的。远的不说,这拿前些时候热播的电视剧《大柒坊》中的主角陈寿亭来说吧,六哥並不识字,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文盲,但他的学识,见识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不见得比周围的人差,甚止高于出过国的留学生。在和藤井,咨文海们的一次又一次的较量中,他们不是都纷纷败下阵来了吗?

为了更进一步地说明问题,农夫再举一个自已村中,身边的实际例子。

解放初期,农夫村里有一个名叫靳树勤的老汉,从小家贫没念过一天书,是个文盲,十来岁就给人拉长工。靳树勤老汉除了务庄稼是把式,还有一个更大的"爱好":编快板,见啥编啥,宣传新事物。编好后就在"老碗会"上念给乡党听,很受群众欢迎。在宣传婚姻法,合作化,除四害,扫盲等各项运动中,起到了积极带头作用,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多次表扬,还被聘为"农村文化宣传员",他的快板还登上了当时的《陕西日报》……你能说象靳树勤这样的文盲沒文化吗?在今年编写的《村史》中,笔者还专门为老汉写了一篇纪念文章。

以上农夫说了这么多,並不是在"鼓吹"识字无用论",相比较而言,识的字越多,得到的各种文化,科学知识越多,越容易,何况在这信息化,网络化的今天。

由网友 知足常乐0724 提供的答案:

不识字的人一定没文化吗?

答:相对来说,不识字的人接受文化底蕴的难度非常大,认知能力存在一定障碍。也许一字不识的人对某些方面有独到之处,他只有语言表达能力,而写不出来。截止去年的2022年12月27日,据官方统计不识字的男人已经降到3%,非常少。

通常大家所说的"文化"广义范围的认知能力,从广义上来讲就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从狭义上来讲,就是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文化必须具备普遍性、多样性、民族性、继承性等诸多方面。

没文化的人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比较随性和懒惰,为人处事虽然可以面面俱到,但从事的工作门槛比较低。同样一个有文化的人,他们描写一个东西,把它写的活灵活现,让人喜笑颜开的快乐,没文化说出来干巴巴的。

我小的时候不懂事,认为读书是给父母读的,最后在父母的棍子下,打得到学校读书。父母说:不读书没文化,以后就是一个废物。常常听人说:"没文化真可怕",可到底什么是文化呢?是学历,是经历,是阅历,都不是。

其实文化可以用4句话来表达: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还有为他人着想的善良。

文化与知识是相互携程的,它们都有一个过程,所以一个真正有文化的人,事实上他们所见所闻太多了,这些见过世面的文化人往往不会觉得自己有多优越,文化素质提不上去,你去过再多的地方,用过再多名贵的物品都是井底之蛙,追求世间繁华,也要接受人间烟火。

不识字的人一定没文化吗?_不识字的人是什么感觉

由网友 骊山桃源隐士 提供的答案:

首先要明确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文化的内涵非常广泛复杂,几句话是说不清的。这里也不需要掏清它的内涵,只需要弄清它的外延就可以了。

简单地说,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命题中的文化应该指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层面的含义。明确了这一点,这个问题就不难回答了。

我认为,识不识字与有没有文化没有必然联系。也就是说,不识字的人,不一定就没有文化,识字的人,也不一定必然就有文化。

比如朱德的母亲钟太夫人 ,她虽然没读过书,但她却是一个有文化明事理的人。她出生于流浪艺人之家,地位低下,备受歧视。在旧中国末期的一个大家庭中,对公婆,她大敬大孝;对丈夫,她依从顺服;对妯娌,她礼让贤惠;对邻里,她乐善好施。她把一生的全部精力都倾注到抚养子女、操持家务和生产劳动中去了。无论生活多么艰辛,她都咬紧牙关,让朱德坚持读书,最终培养出了一位革命家。朱德最后干了大事要接她去享清福,可她为了不拖累儿子,仍然坚持在家过着清贫的农妇生活。像她这样一个旧中国的劳动妇女,堪称不识字却没有文化而明事理、识大体的典型。在朱德眼里,母亲是举世无双的完人。这难道能说不识字的人,就没有文化,就不明事理吗?

而有些识文断字,看似文质彬彬有文化的人,却未必就真的有文化明事理。在现在的日常生活中,一个家庭、一个单位,往往都是有学历的群体,他们哪个不识文断字,但是,有些却未必就有文化,未必有做人的基本修养。他们有些人常常因为赡养老人、家庭财产闹矛盾、闹离婚;有些人因为职称、名利,挣得脸红脖子粗,甚至大打出手,不一而足。这些人全然不为老人和孩子着想,也全然不顾面子、不要德行。这些人都是只能识文断字却不能明事理、没有文化的典型表现。

无需赘述,以上分析足以说明,不识字的人,不一定就没有文化,识字的人,也不一定必然就有文化。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17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