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雍亲王胤禛为什么故意把自己弄出病来?_雍正为何对胤秘好

由网友 面朝大海1225 提供的答案:

因为当时接手的案件是关系到自己阵营的主心骨的事件,如果由他去办,办好了,自己方面损失,办不好,会被上面看为没有能力的人,那么以后就不会再有任何机会了!所以老八接手以后,就彻底的推出接位的可能了,他的最终目的在于大位啊,做这些事情的目的就是这个啊!

由网友 袁振兴 提供的答案:

雍正帝的城府非常深,他非常能隐忍手段狠毒,在面对自己的亲信年羹尧的时候也没有手软而且是通过连环计一步一步将年羹尧逼死的。

懂的隐藏自己野心,装傻充愣,只知道傻乎乎蛮干雍亲王胤禛,把他内心深处藏的严严实实,就连他的父皇康熙帝也被他蒙在鼓里。

由网友 用户5412761900339 提供的答案:

谢邀,悟空这半年大部分时间都在讨论《康》《雍》两部电视剧,到目前为止,参加讨论的不知读友们注没注意到,也就这几位"达人"了,相互邀请,玩的不亦乐乎。两部电视剧剧情本身就是艺术作品,有什么好讨论的,要是结合剧中人物,讨论一下历史真实情况可以说还算值得……一味地把剧情向外扩大发展,纯是扯蛋……真是有多余时间没正事干!

由网友 步武堂 提供的答案:

雍正(当时还是胤禛)能够在"九子夺嫡"中脱颖而出,绝非浪得虚名。

从电视剧《雍正王朝》当中胤禛"装病"这个情节就可以看出胤禛的心机和坚韧。

因为他并不是"装病"而是生生的把自己"残害"成寒热重症的,按照太医的说法,病情还是挺凶险的。

那么究竟是什么事情,让胤禛不惜自残来达到目的呢?

我们来看看这件事的来龙去脉,然后就会知道,四阿哥胤禛的"心机和胆识"是只知道玩"花拳绣腿"的老八无法企及的了。

康熙朝后期,接连出现了一些令康熙担忧的衰败现象,康熙四十六年,黄河泛滥,灾民遍野。康熙决定动用国库银两赈济灾民,但这时才发现,国库已经拿不出银两来赈济灾民了。

皇四子胤禛主动请缨带着皇十三子胤祥前往江南筹款赈灾。

当然,胤禛和胤祥也是想尽办法,克服了种种困难,筹集到了足够的赈灾款项,算是解了康熙的燃眉之急。

但是康熙却高兴不起来,国库的空虚并非其他原因,而是国库的银子都被满朝的大臣和皇亲国戚们"借走了"!

吏治腐败至此,康熙心里必然十分震怒,他希望他的儿子们能有一个替他分忧的人,来承担追缴国库欠款差事,在他的心目中,分管户部的皇八子胤禩是最佳人选——钱是他卖人清借出去的,也应该由他追回来才对。

为此,康熙不惜悬赏:哪个皇子办好这个差事,就封君王。

但是这个老八胤禩,自己心里还是有小九九的——追缴国库欠款是一个非常得罪人的差事,他可不想因为这个损害了他"仁义贤德"的名声。

他在康熙面前耍了小心眼,以自己能力不够为名,推荐了皇四子胤禛。胤禛知道这是个得罪人的差事,但还是接下来了!

这个回合,胤禛得到了康熙的赞赏——不管结果如何,有为父皇分忧的态度就是值得肯定的。

果然,追缴国库欠款的事,在太子和老八的八爷党以及大阿哥的共同搅和下,办的很糟糕,不仅追缴效果差,还因为田文镜的刻薄和操切羞辱状元,逼死老臣魏东亭而引起众怒 ,最终还是由康熙亲自出马安抚加和稀泥才算让胤禛全身而退。

这件事没办好,胤禛心里是很不服气的,四皇子胤禛也是个很好面子的人。

他需要再办一个出色的差事来挽回自己的面子。

不久,一个非常重要的差事摆在了众皇子面前,这就是著名的"宰白鸭"大案。

江夏镇的富豪刘八女强奸杀人犯了死罪,但是他和姐夫任伯安买通了刑部,找了佃户张五哥顶替死罪。但是这件事让康熙知道了。

这就是"买命替罪"的泼天大案!康熙继位震怒,下旨要严查此案,但是因为涉及刑部,所以他要选一位皇子坐镇牵头查办此案。

胤禛跃跃欲试。

但是此刻,他的师爷邬思道却极力劝阻胤禛万万不可接这个大案,邬思道分析:太子是分管刑部的,这个买命的案子极有可能与太子有关,一旦追查下去牵扯到太子,那么康熙的面子上一定是过不去的,如果隐瞒真相,恐怕将来一旦皇上知道,那也是灭顶之灾。

胤禛听了邬思道的分析,未置可否。但是他还是上折子表示愿意办这个差事。

同时,皇八子胤禩也在积极争取办这个案子,一方面胤禩认为,近一个阶段,皇四子胤禛的风头有点强劲,如果不再干点什么,恐怕被胤禛抢了风头。另外,他也判断太子和这个案子肯定摆脱不了干系,如果借此机会能抓到太子的什么把柄 ,趁机扳倒太子也是未必可知。

邬思道得知了胤禛已经上折子争取这个差事,气愤不已,以致于要辞职不干了,理由就是他做为师爷,胤禛对他是言不听计不从,这样的师爷不当也罢!

胤禛却很平静的对邬思道说,你要走没关系,等明天,明天一过你如果还要走的话,绝不勉强。

当晚,胤禛在屋内点起几个炙热的炭火盆,裹着上厚厚的皮袍,把自己捂的汗流浃背之后,跳进准备好的冷水浴盆里,就这样生生的把自己给"残害"成重症寒热(重感冒),其实这个举动很容易被激成肺炎的。

胤禛的这个"苦肉计"演的很有智慧,这样一来,既向康熙表明了愿意为父皇办差,愿意为朝廷出力的态度,又在客观上造成了无法办差的事实。

当然,康熙还是要落实一番的,听说胤禛得了大病,立刻派太医去诊脉开药,当他从太医口中得到了胤禛的病情很严重也有凶险的时候,只是为这个儿子在这个时候得病感到遗憾。

演这样的苦肉计,不仅需要心机,也是需要胆量的。

果然,邬思道知道胤禛得了急病之后,再也不提走的事了,不仅如此,他更加坚定了辅佐胤禛的信念——他知道这个主子的心机与胆识从某个角度讲,并不比他这个师爷差,这样的主子值得辅佐,他也有了辅佐成功的信心。

邬思道的分析是正确的,太子果然和"宰白鸭"大案有关系,收受贿赂的数额还是巨大的。

一个太子,居然干出这么"贪赃枉法,胆大妄为"的事情,康熙在听到老八胤禩连夜进宫禀报之后,简直是像"五雷轰顶",他开始对这个太子失去信心了。

而当他听到侍卫领班图里深汇报押送刑部肖国兴的时候肖国兴喊冤抱怨老八胤禩答应只要他招出太子就给他一条活路的时候,康熙心里一冷,寒透后背,连说"其心可诛!"

这个八爷胤禩,在这个时候,就已经输了。

雍正的斗争手段还是很高明的!

由网友 Mer86 提供的答案:

雍正故意把自己弄出病的这个设计,在原著小说中没有。改编电视剧时,编剧刻意的加上了这个剧情设计。目的是刻画雍正的心机。这也正是《雍正王朝》这部剧的特色之处:把正大光明写在脸上,把阴谋诡计藏在心里。

事情起因是康熙追查户部欠款,太子的门人为了替他还账,利用太子掌握的刑部,四处捞偏门筹钱。恰逢江夏镇任伯安的弟弟任季安奸杀妇女被抓治罪,江夏镇的人找到太子党羽,希望能用钱,帮忙疏通。

而江夏镇那边,刘八女骗张五哥顶罪,说好的几天就出来,没想到定的是死罪,准备秋后开刀问斩。张五哥和他妹妹阿兰早先在江夏镇邂逅过雍正和胤祥两人。阿兰到京城告御状,请十三阿哥帮忙。

十三阿哥将事情的原委告诉康熙,如此骇人听闻的事件,让康熙也非常震惊。康熙亲自到法场将张五哥救下,并下旨要严查此事。在朝堂之上,佟国维和马齐相互推诿,力劝康熙不要深究。

康熙和佟国维、马齐、张廷玉在宫里的这段对话,完全就是四个官场老油条在斗智商。怎么个斗法,听我慢慢分析。

首先,刑部出了冤狱,太子责无旁贷。康熙若是要袒护太子,就不会追究这个事。康熙既然要追究,那么八成就有惩戒太子的考虑。这么严重的后果,做臣子不敢瞎猜,也不敢去承担这个后果。

其次,太子在位四十多年,党羽早已经遍布朝野,阿哥中也有不少人是太子党。谁利用这个事扳倒太子,立即会遭到太子党的攻击。人言可畏,谁都招架不住,康熙最后肯定也让这个人当替死鬼。

佟国维、马齐、张廷玉三人,都是官场老油子,岂能不知这个后果?

所以,面对盛怒之下的康熙。佟国维和马齐宁可向康熙顶嘴,也不愿意接这个差事。而张廷玉更是鸡贼,全程一言不发,仿佛这个事与他无关一样。三人推诿,将这个难搞的差事,又推回给了康熙。

而此时的康熙又能想到谁?是党羽能与太子比肩的八阿哥胤禩,还是一向以铁面无私形象办事的四阿哥胤禛?

康熙需要想一想,毕竟四阿哥和八阿哥都是自己的儿子。他要比一比,看一看,到底哪个是高才捷足。万一有亮点呢?

最后,康熙的选择是胤禛加胤禩。这是一个太子党+反太子党组合,这样的安排,好处就在于既可以查明事实,又可以一定程度上对胤礽起到保护。(胤禩反胤礽,他肯定不存在包庇的问题;胤禛是冷面王的形象,他肯定不会干落井下石的事情。)

康熙的这个心思,邬思道应该能够猜到。但是他仍然要力劝雍正不要去争这个虚名。因为上一次的追缴户部欠款一事,对胤禛的打击非常大。作为胤禛的军事,邬思道要求稳,这也是他一贯的处事风格。

只不过胤禛的心态比邬思道更偏激,他要争口气,至少明面上不想输给老八!他想得是名利双收,既博得个替父分忧的美名,又得一个置身事外,坐山观虎斗得实利。(毕竟雍正才是男一号嘛)

所以,雍正在康熙面前力争这个差事。回到家之后,就故意把自己搞病了。只不过雍正的这一波骚操作,没有算到后果。

他是退出漩涡了,康熙又把老十三推到刑部继续查案去了。胤祥毕竟没有老八精明,而且又重义气。太子被老八算计后,胤祥又多次想挽救太子。被误认为是太子死党,企图造反。惨遭第一次圈禁。

如果我没有记错,雍正故意把自己弄病,应该是他在电视剧里面,第一次使阴谋诡计。在此之前,雍正一直都是一副铁面无私的冷面王形象,不计较个人得失,也不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比较木讷。而在此之后,导演逐步将雍正心中腹黑的一面展示给观众。

精雕细琢,正是此剧优质之处。

由网友 他乡之客xNEF 提供的答案:

康熙晚年,清朝爆发了一起震惊朝野的大案,证据确着的犯人任季安,通过层层行贿行政与司法官员,竟然能用另一个人顶替,而且几乎快要成功。要不是顶替者张五哥的妹妹阿兰一路找到当朝皇子十三阿哥胤祥,这冤案就石沉大海了。

十三阿哥立即将情况上报康熙皇帝,最后康熙亲自出马,在刑场救出了张五哥。康熙极为震怒,决心派一名皇子查一查这起骇人听闻的刑部大案。

罪犯任季安是安徽江夏镇人,他犯了杀人罪,必须从江夏镇所在的县衙关押、审案,然后经过州、省,最后是中央的三法司复核确认判处死刑。死刑犯"少杀慎杀"古代就有了,所以判处死刑程序复杂,并在判决后还要等到秋后问斩,目的就是防止误杀冤杀。

然而这样一个复杂的环节,罪犯任季安在他兄长江南盐道任伯安的安排下,居然能层层打通关系,最后弄个假犯人顶替,可见这里面水有多深?而问题的根源和严重性又主要集中在刑部。

刑部是太子分管多年的部门,里面基本上是太子的手下。康熙此次派其它皇子查处刑部,其意图不言而喻,太子地位岌岌可危。

在确定查处刑部大案人选时,众皇子跃跃欲试,一来查清这个案件可以扳倒太子,二来工作能力可以让康熙刮目相看。而康熙对刚刚处理完江南赈灾和追缴国库欠款的四阿哥胤禛寄予厚望,因为四阿哥铁面无私,刚正不阿,让他去查案十分适合。

但四阿哥幕僚邬思道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他指出:康熙明知道刑部问题很大,而首当其冲的责任在于太子,估计太子不仅要负领导责任,甚至还参与了任季安和其它重大违法案件。

邬思道进一步分析,刑部案件查明之日,就是太子被废之时。谁担任刑部案件主审官,谁就是太子被废的第一责任人。太子已经当了三十多年,各种关系盘根错节,弄不好容易危及自身。此外,康熙虽然对太子日益不满,甚至有废黜之意,但他与太子的感情还很深。万一日后想起,难免责怪。

所以,邬思道力劝四阿哥无论如何都要辞去查案的职务。然而四阿哥另有想法,面上他接下了康熙交待的任务。不明就里的邬思道气得差点抚袖而去。

当天晚上,四阿哥叫来贴身手下,在屋里弄上一堆火,又在大木桶里装上冰冷的水。先在火堆旁弄得汗流夹背,然后跳进冰水中,如此反复,迅速弄出一场病,高烧不退。

宫里的太医诊断后,确定是寒热重病,立即报告了康熙。康熙只能作罢,让有心出头的八阿哥和十三阿哥去查刑部案件了。

四阿哥这出苦肉计可谓用心良苦。他先答应了康熙去查处刑部案件,给了康熙敢于担责,不怕得罪人的好印象。然后不惜把自己弄出大病,又不用承担废太子的责任。

事情正如邬思道所料,八阿哥接手案件后,为了尽快查明问题后扳倒太子,连夜诱审刑部官员肖国兴,答应他只要供出太子,就可以无罪处理。康熙从侍卫图理琛口中知道八阿哥的险恶用心后,连呼"其心可诛",也永远断绝了八阿哥当太子的机会。

只是这出苦肉计风险很大,古代医学不发达,重感冒很容易发展成肺炎,最后是肺结核,这就十分危险了,在消炎药还没发明之前,肺结核是致命的,所以电视剧经常看到咳嗽多了就吐血致死的情节。

由网友 羽菱君 提供的答案:

【坚持原创,杜绝抄袭,欢迎关注,为您解惑】

首先谢谢邀请,不胜感激!

"黄河水灾"让千古一帝的康熙一下子从盛世的幻景中惊醒了过来,"国库欠款"虽然他洞若观火,一切都在他把握之中,但吏治的腐败程度却远远超乎了他的想象。他很清楚他治下的大清早就只徒有盛世之名,实际上已经是个腐烂的摊子,改革之势已迫在眉睫,这时的"刑部冤案"刚好给了他一个契机。

对于刑部冤案,像康熙这么明断的帝王,他肯定知道这跟管理刑部近十年的太子是脱不了干系。正想整顿吏治的康熙,认为正好借此机会寻求打破固有的牵连,彻底的整顿一番。但是既然要整顿,那就意味着他也要对太子动手了。

黄河水灾让康熙看出了太子的无能,国库欠款事件,最大的债户就是太子,太子面对追缴欠款,不但卖官纳贿来还钱,还私自放宽了欠款官员两年的还款期限。现在他管理下的刑部竟然又出现了这么骇人听闻的冤案。这样的太子,康熙还怎么能把大清的江山交给他呢,当然不能。但太子毕竟是名誉上做了三十多年的储君,名分早定,盘根错结,牵一发而动全身。康熙虽然想对太子动手,但也怕此时废掉太子,会使朝局的势力突发失去平衡,引起夺嫡之争,甚至有可能威胁到自己的皇权。因此,此时的康熙决心想整顿吏治,打掉太子的一些羽翼,借以震慑朝局,又不想马上废掉他,更想在整顿吏治的同时继续考察新储君的人选。换句话说就是太子在他心里已废,但在新储君人选悬而未决的情况下,为了不引起夺嫡之争,先保留太子的名分,但吏治的整顿势在必行。

在这种情况下,办理刑部冤案这个差事的人查到最后其结果就只有两个,一是保全太子,二是扳倒太子。康熙一开始的人选是想让胤禛接下这个差事的,因为胤禛比较顾全大局,有可能保全太子,让他在不用废掉太子名分的情况下去继续去整顿吏治。胤禛也想接这个差事,因为他答应过康熙要做孤臣,替君父分忧,但对时局和对康熙的用心了解至深的邬思道的一番话点醒了他。

胤禛的野心

在这里我们应该非常清楚,老四其实也是盼着太子被废的,从他在江南请到邬思道开始,他就想着太子被废,自己争储。因此,他断不能因为这件事成为扳倒太子的人,一来暴露自己夺嫡的野心,二来不容于朝廷和康熙。这是一个泥塘,一旦进入就有可能难以翻身,想假借他人之手扳倒太子又不想惹祸上身,及时的生病就成了他摆脱这个泥塘的唯一出路。随着胤禛的成功退出,康熙最终也只能在选择胤禩办理此事的同时加了一个老十三进去,多少留下保存太子的希望。

《雍正王朝》在康熙的身上处处突显着他的无奈,也从他无奈的背后突显出胤禛继位的必然性。刑部冤案就是他无奈的开始,因为他隐约感到的夺嫡之争早就已经开始,各派势力早就已经暗流涌动,这是他始料未及的,这也是最后的刑部冤案不了了之,整顿吏治有心无力被迫停下的原因。此后连续十几年的夺嫡之争耗费了他大半精力,他只能把"整顿吏治,改革弊政"的希望留给新君。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是羽菱君,个人观点,为你解惑,不正之处,敬请指出,洗耳恭听,欢迎关注,一起交流!

由网友 灿灿公子 提供的答案:

谢谢邀请@炒米视角

雍亲王胤禛身体好好的,却要故意把自己弄出病来,原因是追查刑部冤案一事

电视剧的剧情是,大清国竟然会出现拿人顶替死刑犯的冤案,这是一个大事,关系到清政府的吏治,康熙极为重视,亲自要求追查此事。

八阿哥和四阿哥都想争这个追查冤狱的差事,因为此事牵扯到太子。

他们各怀鬼胎,老八争是因为他想借机扳倒太子。老四争是因为他想借机把老八拉下水,让老八去得罪人,表面上又给太子做人情,毕竟他那个时候他还是依附太子党。

追查冤狱,这是一个得罪人的差事,邬思道已经做判断,太子的根基太深,经过几十年的运营,关系盘根错节,无论是谁查案,必将不容易朝廷,不容于皇帝,他劝胤禛不要争。

老八不同,他跟太子已经形成对立两党,他必须去争,目的是干掉太子,胁迫康熙立他为太子。

通过追查冤案这件事情,老八和老四的情商立见高下

老八追查冤案功利性太明显,目标直指太子,在得到黄体仁告发太子的口供之后,急于求成,连夜把信件交给康熙。

这是他的败笔,因为他没有替康熙考虑,康熙得到信会怎么做,处置太子,会让他感觉受到老八的胁迫,不处置此事,如何服众,以后怎么面对老八他们。

幸亏是张廷玉机警,把信件当面销毁,并说从未见到书信,这也许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不让康熙太为难,又顾及朝廷的脸面。

从这一点看,老八做事欠考虑,他不应该自己把这件事直接报给康熙,目的太明显,应该通过别人让康熙间接了解情况,最后康熙给他的评价事是,连说三遍"其心可诛"。

而胤禛就比老八强,他明知此事不能牵扯其中,因为这件事还不至于康熙把太子干掉,为了把老八拖下水,他要把戏演的像一些,跟老八争差事。

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雍正的心思比邬思道还厉害,邬思道以为他要接差事,以离开雍王府做威胁,其实雍正的阴谋不比邬思道少,只不过他不会自己说,邬思道只是替他说出了自己的阴谋。

这一次,胤禛对自己真够狠的,他先是用火烤自己,把自己蒸出很多汗,然后再去冰凉的水里面,这样一热一冷,把自己弄生病。

果然,该正式接受皇帝任命钦差人选了,胤禛却病的下不了床,这件追查刑部冤案的事情就自然交给了老八,邬思道也不离开了,他跟胤禛双眼对视,就明白了胤禛故意把自己弄出病来。

男人做大事,是应该不拘小节。但是我却不认同胤禛这次的阴谋之计。


【原创文章】

Html369号:小灿哥说历史

由网友 炒米视角 提供的答案: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雍正王朝》里有个片段很让人印象深刻。

雍亲王胤禛在房间里堆起炭盆,自己坐在中间,一会的功夫浑身大汗;旋即又让坎儿和狗儿打冷水。坎儿不明白四爷今天要干嘛?狗儿让坎儿别多嘴,只管干活。胤禛满身大汗地又钻进了冷水缸里。很快就病倒了,太医查了状似伤寒。

四爷胤禛何故如此呢?

自从江南筹赈开始,四爷作为一个冷面王爷,在康熙面前,赌咒发誓要做康熙的一个孤臣。为康熙去做那些康熙拉不下面子,又不得不去做的事情。之前是追比国库欠款,虽然最后还是康熙擦的屁股。但很明显康熙对于胤禛的勇于担当还是非常欣喜的。

此间碰到第二件事情便是"刑部冤狱"案件。

胤禛其实也考虑到这会牵扯到太子。但是从胤禛的观点,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所以当仁不让地表示自己愿意接手这个案子。

但关键此刻还有一个人在盯着此事,此人八爷胤禩。他在犹豫,因为上次的"江南筹赈"和"追比国库欠款"这两件事情,胤禛已经抢了先了,在康熙那已经得到加分了。

胤禩也明白这其中任何一件事都得罪天下官绅,所以胤禩宁可放弃这两次机会。然而此次却大有不同,刑部冤狱会牵扯到太子,但是对其他百官影响不太大。所以胤禩也主动提出要接受此案,替康熙分忧。

康熙其实也明白其中厉害关系,他知道胤禛比较顾全大局。

之前追比国库、公议太子人选、烧百官行述。这几件事情上,这事交给胤禛,康熙是放心的。 但是胤禩其实康熙尚未有恶感,此子深得士绅推崇,有贤王美誉。公议太子人选,若不是因为康熙担心"朋党",那天结果未为可知。但是也正因为此,康熙对胤禩的态度还是相当保守的。

然而胤禛刚回雍王府,得知消息的邬思道暴跳如雷,言称"言不听计不从",气不过准备打打包袱走人了。

因为之前邬思道已经給胤禛刨析了不能接手"刑部冤狱"的主要原因,因为谁追查此事,太子就会倒台在谁的手里。而太子乃四十年储君,树大根深,关系错综复杂。这也就意味着,谁主办此案,谁即不容于世人,最后也将不容于康熙。

这句话啥意思?意思就是你雍亲王若是扳倒了太子,你也就在这场"夺嫡"中淘汰出局了,甚至可能身家性命不保。

那既然如此,胤禛为什么还是要接这趟差事呢?

胤禛在这里比邬思道还多想了一步。那就是引八爷胤禩下套。既然谁查这个案子谁都将不容于世人和康熙。那何不就让八爷胤禩做这个得罪天下,得罪康熙的人呢?那么如果此刻自己不主动去争取这个差事。那么胤禩必然怀疑,也将会犹犹豫豫而不肯落套。胤禩一看到胤禛在抢这个差事,自己也主动要抢这个差事。

而胤禛突然间得了"伤寒",而且一个月内起不了床。自己想办差也办不了啊!

那这个差事康熙愿意也好不愿意也罢,就只能由胤禩来办,康熙无奈,思来想去,安排十三爷协助八爷胤禩共同查办"刑部冤狱案"。而康熙对胤禛的加分却没减。

后来果然太子因此而再次被废。而老八也彻底绝缘储位却不自知。 而从这件事情的结局来看。邬思道不愧聪明,此案发展的趋势结果,尽在邬思道的把握中。

然而在此事中,胤禛可以说比邬思道还要棋高一着。

由网友 待我施为地煞变 提供的答案:

人命关天,在古代要杀人只能皇帝勾取。所以,以钱买命案,不仅仅是暴虐百姓,还是挑战皇权。

太子主管刑部,如果康熙想大事化小,那就让他自己查了,到时候自罚三杯,再弄几个小鱼小虾顶罪,就过去了。但康熙却让别人查,说明他对太子赈灾筹款、还国库欠款、卖官等事,失望透顶,准备以此为契机拿下他了。

胤禛是很有责任感的,为百姓着想,为朝廷分忧,出于惯性;并且也因为不想被老八抢了风头,所以不顾邬思道的劝阻,主动请缨要查此案。

但太子毕竟当了三十多年,他就是未来的皇帝,得多少人倾家荡产地投资这票潜力股啊,太子登基了自己好升官发财。现在倒好,有人查案子把太子给办了,自己多年的投资全打了水漂不说,还可能面临牢狱之灾。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妻子,他们得多恨这个办案的人啊?不得逮住机会就给他使绊子,放黑枪啊。

再加上,从康熙嫌别人不保举二阿哥,又处心积虑给他复位来看,他对太子还是感情很深的。他也不会对这个办案人印象多好。

可以说接手这个案子,既得罪一大批高官富商,又得罪皇帝。所以邬思道看他不听劝急了,一气之下要走,免得以后夺位失败被抄家。

胤禛这才醒悟过来。你说继续办案吧,是跳火坑。可你要说:皇阿玛,这个事太得罪人,我还是不办了,让给老八吧。你信不信康熙当时就有抽他一顿的冲动。

所以,必须要显得不接案子是自己情非得已,那只有得重病不能工作了。四爷也真够狠,先热一身汗,又往凉水里猛激,大病求来,如愿以偿地躲开了这个是非之地。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17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