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提供的答案:
徐庶是一个被三国演义神化的人物,甚至比诸葛亮还要神化数倍。同时徐庶还是一个伪君子,打着孝顺的旗号,放弃看上去将要完蛋的刘备,而投靠似乎要统一天下的曹操,简单的说就是忘恩负义、嫌贫爱富。
三国演义不仅把徐庶塑造成一幅慷慨救母的孝子形象,而且还把徐庶塑造成一幅神机妙算的军师形象,其实徐庶既不是军师,也不能称为孝子。
在三国演义中,徐庶是刘备的第一任军师,在诸葛亮还没有出山前,刘备能依靠的军师就是徐庶,刘备听从徐庶安排,首战便派出关羽、张飞、赵云大破曹仁前锋,斩杀吕旷、吕翔,大败曹军,接着徐庶破解了曹仁的八门金锁阵,杀败曹仁。
徐庶还算到曹仁晚上肯定来劫营,结果曹仁真的来了,因为徐庶早有防备,所以曹仁被杀得大败,还被刘备夺了樊城,经此一战,徐庶名声大振。
曹操得知刘备身后有高人相助,查出是徐庶,因此曹操用程昱的计谋,把徐庶的母亲抓到许都,程昱模仿徐庶母亲的笔迹给徐庶写了一封信,将徐庶骗到许都,徐庶到了之后才知道被骗,其母也责备徐庶,然后自杀身亡,徐庶发誓终身不为曹操献出一计一策,这就是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典故。
这之后徐庶就被曹操软禁起来,在赤壁之战时,曹操还带着徐庶参战,徐庶还识别了庞统的连环计,但由于怨恨曹操,没有向曹操说明,得以让庞统的连环计顺利实施,之后徐庶在庞统的引导下,说西凉的马腾、韩遂造反杀向许都,曹操让徐庶领三千兵马平叛,并以臧霸为前锋,之后徐庶便不再记载。
《三国演义》给徐庶塑造两个形象,一是道德高尚,是个大孝子,投降曹操是迫不得已的,离开刘备也是迫不得已的,都是因为母亲的缘故,而不是自已的主意。二是徐庶像诸葛亮一样神机妙算,算无遗策,不仅能破阵,还能算出曹仁晚上要劫营,在整个曹营中,只有徐庶看出了庞统的连环计,连曹操的五大谋士都没有看出,三国演义好像是说徐庶的才能比曹操的五大谋士还要强!
然而历史上的徐庶完全不是这样。
首先徐庶这个人在历史上连个传记也没有,要不诸葛亮的好友之一,估计在史书上都不会留名。
徐庶是弃武从文的代表人物之一,年轻时为人报仇而被官府捉住,不过徐庶这个人很讲义气,不肯说出同党,后来被同伙所救,受此事刺激后,徐庶就开始弃武学文。
徐庶出身寒门,除了刻苦学习,没有进入上流社会渠道,因为家乡动乱,与同乡人石韬一起南下荆州避乱,之后两人都成为诸葛亮的好友。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诸葛亮评价徐庶的才能是最高可以做到刺史或者郡守,徐庶后来投靠了在荆州避乱的刘备,在201年投靠刘备,直到207年曹操南下离开刘备,共有6年时间,这六年时间,徐庶干了什么?是一片空白。
如果徐庶真有才能,能干出大事,史书肯定会记载的,比如诸葛亮一投靠刘备,就有隆中对,鲁肃一投靠孙权,就有榻上对。徐庶呢?什么也没有。也许是这六年真没有什么事发生,另一个可能就是徐庶并无大才,就像诸葛亮说的,刺史或郡守之才,当时刘备也不过避居荆州,驻守新野而已。
徐庶在六年中,唯一有记载的一件事就是向刘备推荐诸葛亮是个非一般的人才,记住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的时间是公元207年,也是刘备三顾茅庐前和曹操南下攻打荆州之前,为何六年了,直到最后要离开的一年才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呢?
很可能就是徐庶已经打定主意要离开刘备了,才向刘备推荐诸葛亮的,因为徐庶与诸葛亮是很好的朋友,按道理来说,早应该推荐啊,六年了,何必要到最后一年才推荐呢?可见徐庶是有私心的。
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207年的正月,曹操已经远征乌桓,平定了北方的边患,接下来只要是明白人就会知道,曹操的下一步动作就是南下攻打荆州,徐庶也是在这一年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和打定主意要离开刘备。也就是说徐庶看好曹操,却不看好刘备,毕竟谁都想为自已图个有发展的前途。
换句话说,是徐庶看到了曹操的实力,觉得曹操终究要统一天下,因此提前布局要离开刘备,但是离开刘备得有个原因啊,于是徐庶想到以母亲之名。
要曹操南下荆州时,刘表病死,继承人刘琮向曹操投降,刘备还被蒙在鼓里,等到曹操前锋到达宛城时,刘备措手不及,立即率领军民南撤,曹操则派出五千虎豹骑精锐骑兵追赶。
然后就是当阳长坂一战,刘备大败,数十万百姓被曹操抢走,就连刘备的两个女儿也被曹操俘虏,徐庶就在这个时候,向刘备提出自已母亲被曹操抢走,只能离开刘备,投奔曹操。
徐庶的请求,刘备没有办法拒绝,因为两汉以孝治国,当一个人行孝时,其他人是难以阻止的,即使是主公也不能阻止,徐庶的理由让刘备无法拒绝,因此得以投靠曹操,历史上的徐庶投靠曹操,应该是主动的。
无法准确的知道徐庶的母亲是不是真被曹操俘虏了?兵荒马乱的,徐庶怎么就知道被曹操俘虏了,而不是走失或是其他原因呢?另外史书也没有记载,徐庶投靠曹操之后是否见到了母亲?
之后史书就没有怎么记载徐庶了,因为徐庶投靠曹操后,真的不太重要了。个人更倾向认为徐庶投靠曹操就是一出自编自导的闹剧,目的就是离开刘备,投靠曹操,毕竟不是人人都有诸葛亮的眼光,觉得刘备是潜力股,更多的人在当时就觉得刘备是个末路英雄,仅此而已。
何况当时的刘备如丧家之狗一样被曹操追得满世界跑,在一般人看来,刘备就是没有将来的,而且徐庶离开刘备,是在刘备最危难的时刻,这是乘人之危和落井下石。
诸葛亮最好的朋友:诸葛四友中,全部都投靠了曹魏,只有诸葛亮坚定不移的跟随刘备,到最后建立功勋,如果徐庶一直跟着刘备,一定比他在曹魏的名气大得多,至少在《三国志蜀书》中也会有他的一篇的传记。
另外根据史书的记载,徐庶并不是三国演义中说的那样,进曹营后一言不发,如果真的一言不发,曹操早就杀了徐庶,要一个一言不发的废物做什么?曹操闲得慌吗?
徐庶的名字还出现在劝曹丕称帝的劝进表中,这叫一言不发吗?徐庶进曹营根本就是主动的,他想建功立业,以寒门出身,徐庶最后在曹魏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这也正应了诸葛亮那句话,徐庶就是刺史或郡守之才,换句话说,徐庶能力并不强,就是一般般的刺史或郡守之才。
徐庶都好不容易投靠了曹魏,看到刘备崛起,能回过头再投靠刘备吗?显然不能。
赤壁之战,曹操战败,刘备在荆州站稳脚跟,开始徐徐发展,直到后来建立蜀汉,徐庶已经没有机会再投靠回来了,因为他离开刘备的理由是回到母亲身边尽孝,既然回去尽孝了,又怎么可能不尽孝心,放弃母亲再回来投靠刘备不成?那不被人笑话墙头草吗?况且曹魏地大物博,发展的机会也多。
徐庶不是姜维,姜维可以放弃母亲,而一心投靠蜀汉,并将北伐作为一身的事业重心,姜维是一个事业心极其重的人,徐庶不是。
徐庶不是廖化,廖化可以带着母亲,离开迫不得已投降的东吴,千里逃回蜀汉,既尽孝心,又尽忠心,廖化是忠孝两全,徐庶不是。
相比较而言,徐庶更显得眼光短浅,走出了那一步,就不可以再回头,离开了刘备,就再也回不来了。
由网友 铁马冰河wu 提供的答案:
初次用兵,即大获全胜
徐庶,字元直,是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期间结交的好友。后来,在北方难以立足的刘备南下依附荆州牧刘表,被刘表安置在新野,徐庶久闻刘备之名,于是主动前往投效,被刘备拜为军师,并施计大破曹军。徐庶足智多谋,成为刘备智囊后,帮助实力弱小的刘备整饬军伍,并在新野用计挫败汹汹来犯的曹军。
徐庶军事能力很强,不仅刘备对他的才智很是叹服,就连心高气傲的关羽、骁勇善战的张飞都对他敬佩有加。
走马荐诸葛
在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徐庶走马荐诸葛"是一个很著名的故事。话说徐庶帮助刘备在新野打败曹军后,曹操得知徐庶是帮助刘备取胜的关键人物。为了击败刘备,曹操用计把徐庶老母诓骗到许都,并冒用徐母的名义给徐庶去信要其赶赴许都相见。徐庶是个大孝子,接信得知母亲患病 ,且被曹操绑票 ,竟信以为真,他心急如焚,决定立刻动身前往许都。
刘备虽不忍徐庶离去,但也不好阻止人家尽孝啊,更不忍曹操以此要挟徐庶,因此勉强同意徐庶去许都。
在送行路上,刘备万般不舍,本已远去的徐庶又折返回来, 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徐庶告诉刘备,诸葛亮乃人中龙凤,天纵异才,定能帮助刘备建立王霸之业,这是刘备第一次听到诸葛亮大名,如此才有后来"三顾茅庐"的经典故事。
徐庶对刘备分析道,鉴于您和曹操势同水火的敌对关系,我虽赴曹营,但终身不会替曹操出谋划策,哪怕一条有价值的计策也绝不会提供,由此衍生出一句著名歇后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徐庶被骗到许都,老母却毅然自尽,他果然终身不为曹操献一计
徐庶火急火燎的赶到许都,却发现老母亲好好的,无灾无病,顿时明白这一切都是曹操的诡谋。徐母是个深明大义之人,见徐庶风尘仆仆来到许都,知道是曹操用计把儿子骗来。为了让徐庶和曹操彻底决裂,她毅然自杀身亡。
当然,这只是小说故事。由此可以看出,徐庶极善用兵,且深谋远虑,因此引发曹操忌惮,并不惜用绑架其老母的卑劣手段进行要挟,以拆散刘、许搭档,可见他绝非等闲之辈。同时,徐庶事母至孝,为了老母的安危不惜抛却自己的事业与理想,身上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徐庶虽然逼不得已去许都,但恪守道德底线,坚决不做损害自己旧主的事,还举荐诸葛亮代替自己。其所作所为已堪称仁至义尽了。
刘备虽然求贤若渴,以匡扶汉室为己任,但却在徐庶家庭出现重大变故时,充分尊重其个人意愿,端的是以人为本、不强人所难。
徐母虽是一老太太,但也心怀汉室,为了不拖累儿子徐庶,同时督促他重归刘备阵营,辅佐其完成正义事业,不惜舍身取义。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老母已死,没了牵挂的徐庶为何不重归刘备麾下呢?
徐庶因何不愿归刘?《三国志》的记载隐隐给了答案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了徐庶投奔曹营的详细过程。
曹操率军在长坂击溃刘备时,在乱军中意外虏获了徐庶的老母亲(请注意,是意外抓获,而不是设计绑票)。徐庶得知老母身陷敌营,方寸大乱,以手指心对刘备说,我本想辅佐您成就王霸之业,但现在与母亲失散,心神不宁,已经没心思干事了,请容我向您告辞。话毕徐庶就去见曹操了。
按《三国志》所载,徐庶入曹营后,竟没有消极怠工,虽未替曹操出谋划策(或因曹操谋士众多轮不到他),但也做了许多其分内应该做的工作,最终被曹操晋升为御史中丞。在此期间,徐庶似乎从未动过重返刘备阵营的念头。而史料也没有记载徐庶老母悬梁自尽的只言片语 ,可见是小说家杜撰之事。
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中,只是因为老母亲被曹操抓获,徐庶就改换门庭,彻底放弃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去辅佐曾经的敌人了吗?
很显然不是。首先,雄才大略、气度恢廓的曹操不像演义小说里说的那样,使出龌龊小人手段绑架徐母以要挟徐庶。在《三国志》中,曹操得到徐母完全是一起意外事件,乱军中的一次偶然而已。
新野在荆州以北,弹丸之地,且无险可守,曹操击刘备虽遇小挫,但发起反击后一举消灭刘备绝非难事,根本没必要抓捕徐母、诳骗徐庶,用通过摧毁刘备智囊的办法来击垮刘备。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一切伎俩都全无用处,都是螳臂当车。
彼时,汉室衰微,群雄争霸,为了争夺天下,大家都在不遗余力的网罗人才,登高望远、胸怀大志的曹操绝不会去干乱杀竞争对手刘备麾下一名谋士的母亲而遭天下人唾骂、失去人心的蠢事。相反,他会厚待徐母,以获取求贤爱才的好名声。比如他当年杀掉反复无常的吕布,后又忍痛将不愿投降的陈宫处死,却将陈宫的老母接到许昌奉养,给她养老送终,后来还替陈宫的女儿找了个好人家,将她风风光光的嫁了去。
因此,可以断言徐庶之母被曹军所获并不是徐庶弃刘投曹的真实原因。如果真是被要挟而投曹 ,他就会像小说里描述的那样"一言不发"了,既然他因内心抵触调动不了工作积极性而消极怠工的话,又怎会官至御史中丞呢?
徐庶投曹虽有母亲被抓的因素,但更大的可能是他主动弃刘归曹
《三国志》记载"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愿见之乎""?由此可见,徐庶一开始就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而不是准备去许昌时才"走马荐诸葛"的。
由此可以断定,徐庶和诸葛亮曾经在刘备麾下共同工作了一段时间。
刘备是个枭雄,颇有权谋,他一向喜欢在自己的幕府中设两位军师,目的或许是相互制衡。比如早期的徐庶、诸葛亮,后来的诸葛亮、庞统,取益州后的法正、诸葛亮,刘备用"双军师制"可以牢牢地控制住经理人团队,相互掣肘,避免一人独大,继而威胁到自己。
诸葛亮深谋远虑,行政才能卓著,权力欲望颇强,他似乎不甘心有人与其并驾齐驱,他的理想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后来治蜀时,他曾经怂恿刘备诛杀刘封,后又害死彭羕,逼反了孟达,流放了廖立,罢黜了李严,边缘化了魏延......刘备时期培养的有能力的人才基本被他清洗殆尽.朱德元帅喜看《三国演义》,他也曾评价诸葛亮"不能容人" 。
徐庶很有军事才干,投到刘备集团后小试牛刀,立即显出奇效,诸葛亮经他举荐,后来居上,两人平起平坐,让徐庶如鲠在喉。从诸葛亮一贯为人行事可以看出,他不喜欢"双军师制",而是想独揽幕府,或许免不了在刘备面前抬高自己,贬低徐庶,因而让徐庶心灰意冷,萌生去意。刚好,他母亲为曹军俘获,于是他借机辞刘北上,而且是心甘情愿的投奔曹操。
徐庶为人厚道,所以《汉晋春秋》记载他和诸葛亮关系一向友善。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却记载了徐庶归曹后发生的一件事,显示诸葛亮并没有徐庶那般仁厚。史载,诸葛亮第一次率大军出汉中攻伐陇右时,听说徐庶和石广元在曹魏的官职后,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了一句:"魏殊多士耶?何彼二人不见用乎" ?
意思是魏国的人才很多,因此徐庶、石广元得不到重用。
这句话表面看似乎没问题,其实细究起来有幸灾乐祸的意味。假如诸葛亮真的与徐庶关系亲密,一定会这样说:徐庶、石广元都是能人,之所以不被重用,是他们的领导眼瞎啊!
文艺小说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事实上真实的徐庶和诸葛亮与演义中的光辉形象有较大出入。如此就不难解释徐庶投曹后为何再也不愿重返刘备阵营了。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严禁剽窃】
由网友 文城观点 提供的答案:
徐庶本名徐福,字元直,生年不详,约于230年去世,颍川人(治今河南禹州)。他是三国时最有智术韬略的谋士之一。因为《三国演义》对徐庶有精彩的描写,使徐庶成了与诸葛亮、庞统并列的最著名的谋士,他的智谋故事传播得很广。
第一,史书上记载的徐庶是怎样一个人呢?
徐庶很有侠义之气,年少时喜欢习武练剑,行侠仗义,他因帮人复仇而被官府抓捕,后因有人帮助而获救,释放之后,他改名为徐庶,逃往远处的儒家学舍去学习儒术。但是,学舍中的同窗都以为之前徐庶是因做盗贼而被抓的,皆嫌弃他,不喜欢与他交往。徐庶勤勉做事,虚心求学,执着于研习,进步很快。他熟读经书,深解儒家经义,逐渐有了治国平天下的志向。当时,有一位同郡的同窗,叫石韬,字广元,与徐庶渐渐变得很熟悉,后来,两人志向相投,成了挚友,他们早年曾在魏国做过小官。初平二年(191年),因董卓作乱京师,导致中州四处兵起,朝局动荡,战事频繁,徐庶与石广元为了避战乱,便到了当时比较安定的荆州,与司马徽、诸葛亮、崔州平等士子或道友隐居在荆州,这些都是有才识,有智谋的士人,而且,多数都有远大志向,皆在寻找机会以他们的学识和谋略来辅佐明主治理天下。
建安六年(201年),刘备被曹操击败,无奈之下,他南下荆州,依附于刘表。刘表为人仁善,且念刘备是同宗,于是,他冒着得罪曹操的风险,在刘备处在危险之时,帮了刘备一把,让刘备驻扎在新野。当时刘备已经以汉室皇亲的名誉执着于复兴汉室,颇有志向,且其信义之名已传播开来。
当时,刘备寄人篱下,连一块自己的根据地都没有,不过,刘备有皇室背景、信誉很好、广纳贤才,是闻名在外的仁义之士。徐庶看中了刘备是可以与之合作的明主,于是,他前往新野,投奔了刘备。刘备见到徐庶之后,对他非常器重,而徐庶又是比较随和和机智的人物,因而两人合作得很好。
建安十二年(207年),徐庶将他的好友、一同隐居在荆州的诸葛亮介绍给刘备,他说:"诸葛孔明号为卧龙,刘将军是否愿意见见他?"刘备说:"好啊!你可以带他一起来。"徐庶说:"将军若要见孔明此人,便不能让他委屈着来见您,而您该屈尊去见他。"(参看《三国志·诸葛亮传》)刘备对徐庶很信任,很肯听他的话,听徐庶一说,刘备对诸葛亮更感兴趣了,他感到诸葛孔明此人一定比徐庶更有本事,于是,便有了"三顾茅庐"的事,经过刘备三次亲自去请,诸葛亮才出山辅佐刘备。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直指荆州,在危急时刻,刘表病死了,其次子刘琮接任荆州牧,刘琮年少,都听其母和他的舅舅的话,不敢抗击曹军,决定投降,于是,刘琮派使者至曹营请求投降,曹操很高兴,他早就盯上了荆州这一块宝地。
当时,徐庶正协助刘备屯兵于樊城,听闻刘琮降曹的消息之后,感到很危险,建议刘备快速率军南行。刘备原本寄居在小小的新野,本想与荆州成犄角之势,靠刘表的荆州力量来支持他,而现今,刘琮投降曹军,刘备自然是无法在新野立足了。于是,为了避开曹军锋芒,徐庶带家眷与诸葛亮一起随刘备逃亡,可是,刘备的军队在当阳长坂坡被曹操大军追上了,刘备的弱小军队挡不住曹操大军的攻击,溃败而四处逃散。
曹操是一个爱才的雄主,他早就对徐庶很重视,加上他身边一些谋士对徐庶多有夸赞,曹操便很想得到徐庶,但徐庶在刘备兵败时仍跟随着刘备,曹操便采用谋士的计策,派人将徐庶的母亲抓到了曹营。徐庶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很有智谋,另一个是非常孝顺,曹操抓住了徐庶非常孝顺的特点,以徐庶母亲做要挟,要求徐庶投于曹操麾下,徐庶为了他的母亲不被曹操所害,只好向刘备辞别。刘备以信誉争天下,当然无法为留住徐庶而让徐庶的母亲有被害的危险,于是,刘备流泪送别了徐庶,徐庶离开了刘备营寨,前往曹营。
延康元年(220年),徐庶改回了徐福之名,被列入曹丕的劝进表中,但并未见升任什么重要官职,直到黄初四年(223年),徐庶才被任命为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所以,太和二年(228年),诸葛亮率军北伐时,听闻在魏国的徐庶和石韬官职都不高,徐庶只任御史中丞,石韬任郡守、典农校尉,便因此而认为魏国对人才不够重视,他感叹说:"难道魏国真是谋士太多,为何不重用徐庶与石韬两位谋士呢?"(参见《魏略》) 诸葛亮的这一句话,表明他对徐庶和石广元是比较重视的,在他看来,徐庶与石广元是很有深远谋略的人。
徐庶在曹操在世时官位不高,直到魏文帝曹丕时期,才任较高的官职。徐庶在曹营并有什么重要贡献,这或许是传言"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缘由。
诸葛亮对徐庶很看重,但史学家们似乎对徐庶并不那么重视,比如,陈寿的《三国志》并没有为徐庶专门设《传》,徐庶的事迹皆是附属在《诸葛亮传》等中来记述的。
值得注意的是,徐庶在民间却被传为是可与诸葛亮相媲美的非常厉害的谋士,是智慧的化身。他识人极深、掐算很准、智谋超人,是一位非常杰出谋略家。徐庶之所以被传得神乎其神,这要归功于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对他的渲染。
徐庶(剧照)
第二,《三国演义》是如何将徐庶描写成一位具有非凡谋略的谋士呢?
首先,小说将徐庶描写成是刘备的第一任军师,在诸葛亮出山之前,刘备主要靠的是徐庶的智谋。
刘备当时没有稳固的根据地,兵马不多,战将只有关、张、赵等,势力单薄,但是,刘备在军师徐庶的辅佐下,以超常的智谋,在与曹军的交战中,令关羽、张飞、赵云分别领兵抗敌,大破曹军前锋、曹营的主要将领之一的曹仁,并斩杀了吕旷、吕翔等,击败了曹军的进攻。徐庶领军作战时,指挥若定,他轻松地破解了曹军名将曹仁的八门金锁阵,斩杀了曹操最信任的将领之一曹仁的部将。这是因为,徐庶精于料算,在曹军战败之后,他预知到曹仁会在战败后趁夜里来劫营,于是,徐庶早做防备,曹仁果然领他部将劫营,结果,徐庶指挥伏兵尽出,围击曹军,曹军大败,徐庶指挥军队夺取了樊城。曹仁是魏国的一位名将,曹丕代汉建魏后,曹仁被封为大将军,后又迁大司马,不久卒于军中,说明,当时徐庶能击败曹仁,是很善于领兵的,樊城一战后,名声大振,徐庶成了刘备军营的军师。
其次,小说将徐庶描写成识人极准且很善于推荐人才的智谋之士。
战乱时期的汉末三国初,战事频起,各地混乱,而荆州在刘表的治理下,是一块比较安定的地区,刘表是当时较有实力的诸侯之一,但他只求保住荆州这个地方,没有与其他割据势力争夺权力和地盘的野心,他没有参与反董卓,也没有参与曹、袁之争,而其他势力也还无暇或暂时无力争夺荆州。
因此,荆州成了当时避乱的好地方,当时一些文人智士便隐居在荆州,如司马徽、诸葛亮、崔州平、石广元、徐庶等。而司马徽、徐庶与诸葛亮的关系很好,正当刘备在寄人篱下时,徐庶知道刘备特别需要谋士的辅佐,于是,徐庶便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徐庶看人很准,他知道诸葛亮是一位非凡的人才,有大志有谋略,定能助刘备成就大业,因而,他才敢于建议刘备要三顾茅庐,再三亲自去请诸葛亮。可以说,向刘备推荐诸葛亮是徐庶一生的重要贡献之一。
徐庶推荐诸葛亮是在公元207年,而之前徐庶已经在辅佐刘备,为何不推荐诸葛亮呢?有一种解释,认为是徐庶是忌讳诸葛亮,认为他才智不如诸葛亮,所以不推荐诸葛亮,但是,这种可能性很小,徐庶对诸葛亮很熟悉,他可以与诸葛亮处理好关系,而且,徐庶先来而诸葛亮后到,当时刘备集团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完全可以让他们两人充分展示才识与谋略。更大的可能性是,徐庶对诸葛亮很熟悉,对刘备也很了解,早些时候,刘备是不会屈尊去三顾茅庐的,而刘备早期的处境也不适合诸葛亮出山,所以,徐庶是等到了适当时机才推荐诸葛亮的,争取能一荐即成。
刘备与诸葛亮(剧照)
再次,小说将徐庶描写成是一位大孝子,他投奔曹营,是迫于为保全她母亲才做的,他身在曹营心在汉,继续暗中用谋支持刘备。
之前,曹仁在樊城战败,曹操感到很奇怪,曹仁是他所信任的将领,不应该败得那么惨,曹操经查实,才知道原来刘备背后有一位谋士徐庶在辅佐。曹操爱才,他很想得到徐庶,在他看来,若能让徐庶投入曹营,这不但可以削弱刘备的力量,而且又能让曹营增加一位厉害的谋士,于是,曹操问身边谋士,如果得到徐庶?
谋士程昱献计说,徐庶是非常孝顺之人,可以将徐庶的母亲抓到许都,让徐庶自己投靠曹营。于是,曹操批准了程昱的计策。程昱模仿徐庶母亲的笔迹,给徐庶写了一封信,让徐庶到了许都,徐庶到了许都之后,才知道自己上当了,但已经来不及了。这回,智谋之士徐庶没有能识破程昱的诡计。徐庶的母亲见徐庶离开了刘备,对他严厉责备,认为徐庶是为尽孝而不忠,因而她自杀身亡,想让徐庶能尽忠,回到刘备阵营去辅佐刘备。
徐庶的母亲自杀之后,徐庶发誓终身不为曹操献出一计,这成了"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典故。当然,徐庶虽一言不发,但并非一事不想,他"身在曹营心在汉",仍是以他的超常智谋,继续为刘备尽力。曹操知道徐庶因为其母之死而不愿意为他尽力,但仍希望时间长了,能够释怀,为曹营献计献策,所以,曹操暂时将徐庶半软禁在许昌。赤壁之战临近时,曹操将徐庶带在身边,想让他献计,而徐庶仍旧不为曹操献谋,当他看到了曹军的重大弊病时,仍一声不吭。比如,徐庶识别了庞统的"连环计",但他假装不知,不向曹操指明,这保证了庞统的"连环计"能顺利实施,这让曹军的水师在赤壁大战中遭受到惨烈的后果。之后,徐庶又与庞统秘密配合,用计说服西凉的马腾、韩遂造反,袭击许都,而徐庶趁机请求领三千兵马去平叛,顺利地避开了赤壁大战的灾祸。
《三国演义》对徐庶的描写虽然有美化和夸大的成分,但是,若是像有些评论所认为的,说徐庶的大孝子形象是装的,他的智谋是凭空塑造的,他离开刘备是自导自演等,这是缺少根据的,是说不通的。
首先,史书有记载,表明诸葛亮对徐庶还是比较重视的,诸葛亮认为徐庶是一位有大智谋的人。若是徐庶没有大才大智,诸葛亮是会那么说的,至少,诸葛亮认为他有任刺史或者任郡守的才能;而且,诸葛亮曾对徐庶在魏国任官不大感到很可惜,感叹这是浪费他的才智。其实,史书将徐庶与诸葛亮等很有大才智的人并列在一起,这表明,史学家们对徐庶的智谋还是肯定的。
再次,汉末三国初虽天下大乱,但多数文人还是很讲孝道的,徐庶不可能以他母亲被曹操所抓为由来设计让自己离开刘备;徐庶也不会是因为妒忌诸葛亮的智谋而在前期不向刘备推荐诸葛亮。若是如此,徐庶不但不会被明主所重用,而且也将在文人谋士的圈里里很难混得开。
那么,根据《三国演义》的描写,为何徐庶在他母亲自杀之后,不离开曹营而再去归顺刘备呢?
第一,曹操知道徐庶是一个大谋士,既然把徐庶骗到了曹营,就不会轻易让徐庶离开,他不会让刘备有了诸葛亮之后,再增加徐庶这样的杰出谋士。
徐庶到了许昌,曹操是很想让他帮助出谋划策的,但是,徐庶对曹操心有怨恨,一直难以释怀。对此,曹操心里是清楚的,但他不会放走徐庶,曹操自己就很有谋略,他宁肯将徐庶留在身边,即便是不献谋也不能让他为对敌势力献策。此外,是曹操尽力将徐庶弄到曹营的,因而,曹操不能杀了徐庶,否则,他会被天下耻笑为滥杀才杰,所以,曹操只能将徐庶以半软禁的方式留在许昌。如此一来,徐庶就没有机会回到刘备阵营。
曹操(剧照)
第二,徐庶是一位大谋士,而不是战将,他不必非要在刘备阵营才能辅佐刘备,他可以"身在曹营心在汉",虽被曹操半软禁,但仍可以以他的谋略来帮助刘备。
徐庶虽在曹营,但有一些事实表明,他身在敌营仍在为刘备贡献智谋。比如,上述所说的识破庞统的"连环计"但却不向曹操指明,这等于是以智谋来协助刘备打胜仗;再如,他与庞统联手,设谋鼓动西凉的马腾、韩遂造反,袭击许都,这虽是让他自己有避开祸端的机会,但也是鼓动曹军的敌对势力干扰曹操挥师南下,这对面临抗击曹魏大军的刘备来说,也是很有利的。谋士用智谋策略,与将军领兵征战不一样,不必亲临战阵,谋士用妙算之策,可在千里之外,徐庶即便是身在曹营,照样可以以超常的智谋来帮助刘备,所以,徐庶不回刘备阵营,与谋士的辅佐他认定的明主的特殊方式有关。
第三,刘备已有诸葛亮在辅佐,徐庶对诸葛亮很了解,他知道诸葛亮一定能帮助刘备成就大业,他既然已经离开了刘备阵营,就没有必要再回去了,这让诸葛亮能更方便更专心地发挥才识与谋略。
徐庶与诸葛亮都是大智者,他们互相很了解,早在荆州隐居时,两人就已非常熟悉了,徐庶对于诸葛亮的大志、才识和智谋是心中有数的,既然诸葛亮已在竭力辅佐刘备,徐庶就没有必要再回到刘备阵营去当军师了,他以"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方式来用他的智谋帮助刘备,或许是更妥当的这,让诸葛亮能在刘备身边专心发挥他才略。
再说,徐庶的志向没有诸葛亮那么大,他的为人似乎没有诸葛亮那么强势,所以,虽在曹营先是处于被软禁的状态,后来任一定官职,他也就认了,不想再折腾了。
还有,三国鼎立的局势已形成,作为有远见的智者,魏军强大,而刘备军队北伐不停,东吴稳守江南,一时谁也很难战胜其他两个阵营对,大局势短时间难以改变改,即便徐庶再回到刘备阵营,刘备也很难做得更好,所以,徐庶是不会想要重新回到刘备阵营的。
由网友 豹眼看历史 提供的答案:
都清楚"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但这仅仅是《三国演义》的说法。
史上真实的徐庶,进了曹营不仅不是一言不发,反而是话很多。
陈寿《三国志》并无徐庶的传记,裴松之作的《三国志注解》引用了《魏略》的记载:
"庶先名福,本单家子,少好任侠击剑。"
演义中,不管是与刘备,还是曹操初次打交道,徐庶都以单福的名头。程昱向曹操推荐说:徐庶的才能十倍于自己。并且献计把徐庶的老母挟持来,徐庶自然就会来了。
曹操挟持了徐母,徐庶向刘备辞行,刘备不让他走,而且说:"你要走了,我也不干了,我就披头散发隐遁山林。"
徐庶说:"主公放心,纵使曹操逼我,我一辈子也不会替他出一个主意的。"
刘备当然不会信他的鬼话,自然也不会归隐山林。
看看史料是咋说的吧。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颍川徐庶徐元直是诸葛亮的好基友。诸葛亮经常自比管仲、乐毅,别人都以为他是在吹牛逼,就徐庶和博陵崔州平相信他。
刘备屯驻新野的时候,徐庶去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有资料介绍说是司马徽向刘备推荐的徐庶,这个可信。徐庶与崔州平、诸葛亮、庞统等人都与司马徽、庞德公等交往密切。司马徽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庞统,自然推荐徐庶也有可能。
但从能力上来看,徐庶比诸葛亮、庞统差了不少。
其一,庞统自己投奔周瑜,尽管只做了功曹,毕竟是自己找到了一份工作。何况周瑜是大帅哥,喜欢跟孙策这样的酷男共事。如果庞统没几下子,就他那副尊容,不会受周瑜待见的。史实也证明,庞统跟随了刘备,屡出狠主意,是个厉害角色。
至于诸葛亮就更不必多说了,刘备三顾茅庐才请出来的。
由此看见,徐庶的能力,比起庞统、诸葛亮,看来是差不少。
第二,徐庶投奔刘备,刘备很器重他,但也没看到徐庶给刘备出啥大主意。
看看人家诸葛亮,未出茅庐就知道三分天下。明确指出刘备必须依靠"人和",先取荆州,再取益州,与曹操、孙权抗衡。刘备的评价是:"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差距不是一般的大哦。
要说徐庶对刘备的贡献,那就是向刘备举荐了诸葛亮,并且说不板板正正去请,诸葛亮是不会来的。刘备三顾茅庐去请,就说明了徐庶的能力远在诸葛亮之下。起码刘备觉得只依靠徐庶玩不了大的,想办大事,就需要更狠的角色,徐庶是办不到。
至于演义所说程昱向曹操举荐徐庶一事,看不到相关的史料。
史实证明,徐庶的母亲也不是程昱的计谋骗去的,徐母也没有绝食不许徐庶侍奉曹操的记载。
《诸葛亮传》记载,曹操南征刘表,刘备在樊城听说后,就率领诸葛亮、徐庶等人一起南行。后来被曹操追击打败,徐庶的母亲被曹操俘获。这可能是在当阳长坂坡的事。
徐庶得知后就跟刘备说:"本来想跟着您一起图谋霸业,现在方寸大乱,就此作别。"
于是,徐庶就去投靠了曹操。
从网上的一些资料看,徐庶在曹营混得还是很不错。
赤壁之战时,徐庶被曹操派往长安镇守,以防范西凉马腾,这可是件大活。从之后曹操与马超的交战历史来看,马腾爷们也不是吃干饭的。这是徐庶投奔曹操不久后的事,可见曹操对其重视,也说明了徐庶的能力。同时也说明,徐庶并不是一言不发,反而是积极发言。否则,曹操也不会如此重用徐庶。
曹丕称帝后,曹氏集团一直对徐庶非常器重。徐庶最后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看一下这个官有多大,待遇如何?
中郎将位在诸将军之下,品秩比二千石。刺史二千石,这是标准的,也叫真二千石;州牧也是二千石,但比刺史高一级,叫中二千石;比二千石,是跟真的比,低一级;就是说徐庶比刺史低一级。
御史中丞就大多了,原先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位列三公。丞相的品秩一万石,御史大夫要低一些。御史中丞是御史大夫的次官,也就是副手,待遇自然也低。但汉末时期,取消了御史大夫,只有御史中丞,品秩二千石。
诸葛亮、庞统一开始就被刘备任命为军师中郎将,大体就是这个官位。
御史中丞负责督察百官,这个权力还是很大的,也需要公正、耿直的人担当。
从最终徐庶的官职,也可以就此看出徐庶的能力和作为。
这是徐庶凭借自己的本事和努力所得,需要屡屡进言,绝不是"一言不发"。否则,曹操爷们也不会白白送给他官做的,天底下没有那么好的事。
至于说为何徐庶不愿再归刘备,没有具体的史料佐证,不好妄加论断。
有说法认为,徐庶看透了刘备成就不了很大的霸业,也有说徐庶认为当时刘备基础太差,待遇太低等等。这些都是猜测,不足为据。
但肯定的是,徐庶在曹营混得不错。
曹氏家族对徐庶不错,徐庶也很努力。也有说法,诸葛亮北伐时替司马懿出了很多的主意。
毕竟各为其主,徐庶对诸葛亮又很熟悉。司马懿征询徐庶的意见,也在情理之中。
在汉末时期,有能力、有想法的人,都期望有所作为,有所建树,徐庶也不例外。
不要说徐庶是因为其母的原因,辞别刘备,转投曹操。就算是主动投靠曹操,也不应该遭受诟病。荀彧、郭嘉抛弃袁绍,投奔曹操,也是一样的道理。
君择臣,臣选君,都很正常。
既然是徐庶与刘备到不了刘关张那个情分,也就不必强求徐庶,一定要再回到刘备阵营。
打工嘛,哪里合适就在哪里干。凭本事吃饭,态度端正,不吃里扒外就是好员工。
仅此而已。
由网友 路之意 提供的答案:
演义里说,徐庶因为母亲落到了曹操手里,徐庶是一个出了名的大孝子,于是哭哭啼啼的拜别刘备,找自己母亲去了。找到了母亲,母亲却很诧异徐庶突然到来,知道原委后,还大声斥责徐庶,数落他不该来此,男儿当以家国为重,不该眷顾自己老母。
于是从此,徐庶就与母亲相伴,从三国演义中淡出了。以上就是演义中的情节。
曹操真的会做这种事吗?
曹操把徐庶的母亲带过来,安顿好,这在外人眼里看来就是软禁吧。
然后给徐庶带信,你母亲在我这里,快来我这里吧,这在外人眼里是威胁吧。
曹操会做这种事吗?翻遍三国演义,似乎从未见曹操使过这种不入流的手段。
用这种手段逼着徐庶来,徐庶来了也不会真心为曹操效力,曹操不傻,不会不懂这其中道理。看看关云长,曹操也没有宁可放在我这里烂死,也不让你出去的做法啊,由着那关羽杀了好几个将领,一路横冲直撞的出去了。曹操是个爱才的人,他非常的爱才,他也很重才。所以,我认为曹操不会做这种事。
徐庶怎么不回去刘备身边徐庶和他老母亲谈话过后,便淡出三国演义,也没有回刘备那里。按曹操性格,徐庶要走,曹操不会强留,徐庶大可以带着母亲回到刘备那里去。
曹操不是土匪,没那么心狠手辣。
但是徐庶既没带母亲回去,也没自己跑回去,这真的很蹊跷
为何不愿再归刘备?
其实徐庶对刘备是真的忠心,即使逼不得去曹操哪里,还给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并且很谦虚的说自己和诸葛亮相比,如萤火虫之光比皓月之明也。并且在曹操哪里说,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出鬼入神之计,真当世之奇才,非可小觑。
之后徐庶有很多机会回到刘备这里的,但都没有回去,按照徐庶自己说的,如若不回,恐为人耻笑。其实这不是主要原因,后面一句才是重点,跟着说了一句"主公有卧龙辅佐,何尝大业不成"。
其实,徐庶太了解诸葛亮了,也太了解刘备了。自己当时因为母亲被曹操抓到许都了,要离开,刘备说是愿意放,但在徐庶要走的时候,刘备却说现在你要是走了,我也不干了,也就归隐山林去了。这不是为难人吗?徐庶是个正直豪爽的人,刘备又是当时公认的显明之主,如果因为自己离开让一个贤主归隐山林了,那罪就大了,徐庶只能说我就算到了曹操哪里终生不会献一计,后又推荐了诸葛亮给刘备,所以徐庶不可能再回来跟刘备了。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诸葛亮已经跟了刘备,当了军师,坐了自己当时的位置,按照徐庶的性格,本来是不会在意的。但徐庶也太了解诸葛亮了,他两之前便是好朋友,诸葛亮本来就很清高,觉得自己有管仲乐毅之才,和徐庶喝酒的时候,就说你们几个做官的话,最多就是个太守、刺史,我要做官的话就不一定了,意识很明白,起码能出将入相。
而且徐庶之后作为曹操的使者回来过一次,在刘备挽留的时候,整个过程中,诸葛亮不曾有一句挽留的话。从后来蜀国的现状中也能看出来,自从有了诸葛亮,再也没有什么谋臣了,只有个姜维,还是诸葛亮的徒弟。就算自己回去了,难免和诸葛亮有间隙,导致不悦,还不如回去。
所以说因为刘备他有诸葛亮辅佐,所以徐庶他就不用再担心刘权备他到底有没有谋士,而且他回去了也不一定能回到他当时的那个位置,因此徐庶他没有再回归刘备。
由网友 三国逐鹿 提供的答案:
自古忠孝两难全,元直岂能再归汉。徐庶,字元直,刘备首席谋士,后因其母归顺曹操,从此再没归顺刘备。他归顺曹操后,终生未给曹操出一计一策,心中时刻想着蜀汉。那么徐庶的能力有多强?有多厉害?赖在曹营,不肯再辅佐刘备。下面根据《三国演义》及《三国志》中相关内容,结合自己的见解,简要分析如下。
《三国演义》中徐庶的能力
程昱眼中的徐庶:曹仁讨伐刘备大败而回,得知是单福为其出谋划策。曹操不知单福为何许人也?曹操账下的顶级谋士程昱,指出单福乃徐庶的化名,称赞徐庶的谋略比他强十倍,自愧不如。这一句成功勾起曹操的爱才之心,忙问怎么才能将徐庶收为己用。程昱指出徐庶自幼丧弟,只有一位老母亲,只要将他的母亲骗到许昌,就有办法招降徐庶了。程昱为了帮助曹操收降徐庶,不辞辛苦,骗取徐庶老母笔迹,模仿并将徐庶成功骗到许昌。
程昱是真的认为徐庶比自己强十倍,有徐庶的加入,对自己主公曹操的霸业有很大的益处。他是大公无私的,并没有嫉妒徐庶,真心佩服徐庶,并真诚地希望徐庶加入曹操的阵营。
程昱操曰:"徐庶之才,比君何如?"昱曰:"十倍于昱。"
水镜先生眼中的徐庶:襄阳城外,刘备躲避蔡瑁追兵,慌不择路,逃到水镜先生司马徽园内。刘备被水镜先生的学问所折服,与欲投明主的徐庶失之交臂。他便欲请水镜出山,相助自己匡扶汉室。水镜先生婉言相拒,说自己是山野隐居之人,没啥大用,有个比自己强十倍的高人来辅佐刘备。
通过下文可知,这个人便是化名为单福的徐庶。水镜先生。字德操,乃三国时期,学识广博,有知人之明的高人,他认为比自己强十倍的高人,那肯定是有真本事的。通过水镜先生的嘴,衬托出徐庶确非浪得虚名之辈,是不次于卧龙、凤雏的高级谋士。
水镜曰:"山野闲散之人,不堪世用。自有胜吾十倍者来助公,公宜访之。"
刘备眼中的徐庶:刘备第一眼看到"葛巾布袍,皂縧,乌履"唱歌的徐庶,第一反应认为他是卧龙、凤雏其中的一个。由此可知,刘备看徐庶外表,便知不凡,认为其有经天纬地之才,自己心目中的卧龙、凤雏。在曹仁大军来袭时,从容应对,分兵派将,摆下八门金锁阵,大破曹仁大军,并趁虚夺取樊城。徐庶首战,便大败曹仁大军,夺取樊城,展示了其卓越的军事天赋。
在徐庶接到程昱伪造其母的书信时,不得不辞别刘备,回许昌搭救老母。刘备为其孝道所感动,并未阻拦,还开导其。他只是感到徐庶将要离去,就好比失去自己的左右手,即使山珍海味摆在眼前,也没胃口下咽。刘备认为天下没有比徐庶才能高的人了,既然先生离去,自己迟早会败在曹操手里,还不如早点隐居山林,落得个逍遥自在。这虽然是刘备的激将之言,却表达了他对徐庶才能谋略的认可。
玄德曰:"先生既去,刘备亦将远遁山林矣。"玄德曰:"天下高贤,恐无出先生右者。"
《三国志》中徐庶的能力
正史上,徐庶本为寒门子弟,刘备在新野时,他前去投奔。长坂坡刘备大军兵败,徐庶的母亲被曹操所掳获,不得不辞别刘备,转而入仕曹操。正史中,徐庶最大的贡献为给刘备推荐了卧龙,进而刘备三顾茅庐才将诸葛亮请出山。这一点说明徐庶有知人之明,并不嫉妒诸葛亮的才华。
《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
不管是《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徐庶都是因为他的老母亲被曹操所获,而不得不委身侍奉曹操,并终生不给曹操献一策。徐庶是一个大孝子,深知忠臣不事二主,自己因老母而导致忠孝不能两全。如果在母亲去世后,再一次背叛曹操,转投刘备,那更是与自己忠孝的道义相悖。
在《三国演义》中,徐庶乃是和诸葛亮一个级别的军师,而在《三国志》里,徐庶并没有受到曹魏的重用,与诸葛亮等一流谋士相比明显差了一截。不管他的才能怎么样,他侍奉曹操后,是不可能再归顺刘备了。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由网友 笑看三国风云 提供的答案:
徐庶的能力确实非常强,他曾经指导过诸葛亮如何治理民政,可谓诸葛亮施政的启蒙老师。这样的一个人才在离开刘备后再也没有回来,在主观上是因为母亲被曹军掳掠而不得不回去,客观上是徐庶已经在北方找到了实现他理想的地方。
为何这么说,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一、徐庶其人其事。
徐庶原名叫徐福,之所以改名是因为年少的徐福在社会上混,干了许多见不得光的事情,为了避免祸及家人,就改名为徐庶。这种事情在那个时候不少见,比如黄巾起义的许多头领就把自己的名字叫得稀奇古怪,如刘石、青牛角、黄龙左校、郭大贤、李大目、于氐根等等,皆是如此。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官府追查到家人。
徐庶就是这样一个混社会的人。
有一次,徐庶替人报仇后,为了逃避追捕,就在脸上涂满白粉,并且披头散发的逃跑。结果,还是被官府的人给抓住了,官吏们就把他捆绑在树上,号召百姓去辨认。许多认识的人不敢上前指认,因此官吏将他往上一级押送,在押送的路上被同伴救出来了。
这次死里逃生后,徐庶认识到光靠混黑社会无法立足于世,于是改武学文,准备走正道了。
董卓入京专权后,天下更加混乱,特别是颍川一带遭受凉州军的祸害,因此徐庶就和同郡人石韬一起来到荆州避乱。
来到荆州后,徐庶结交许多好友,其中就有琅琊诸葛亮。
公元201年,刘备来到荆州,受到刘表的热烈欢迎,而寄居荆州后招贤纳士。许多有志之士要么直接投靠刘备,要么和刘备结交,徐庶就是在这个时候投靠刘备,成为刘备麾下的谋士。刘备见到徐庶后,见徐庶非常有才干,对他非常器重。
公元207年,徐庶向刘备极力推荐自己的好友诸葛亮,并且告诉刘备,诸葛亮是一个卧龙,将军你愿意去见他吗?刘备并没有特别认真,就说道,你可以和他一起来呀。可是,徐庶却说,他不是一般的人,你要放下身段亲自去请他,他才会来。
刘备见状,连续跑去见了三次才见着了诸葛亮,诸葛亮也被刘备的诚心所打动,决定出山协助刘备,一方面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另外一方是也是为了报答刘备的一片赤诚。
然而,好景不长,曹操率领大军南下,刘表病死,而刘琮举州投降。刘备带着麾下以及百姓仓皇南下。许多人在纷乱中走失流散,再也没有相见。徐庶的母亲就是在这个情况走散,被曹军所得。
徐庶见母亲被曹军所得,只得只身返回,以求得和母亲团聚,至此也结束了效力于刘备的生涯。
二、徐庶到底有多强呢?
徐庶走的时候,刘备非常不舍得,一方面是因为将近八年的团结合作产生了互相依赖的情感,另外一方面是对即将失去徐庶这个人才的不舍。
刘备而言,其麾下的人才确实非常少,除了诸葛亮外,也就徐庶,其他一些文士只能做一般的掾吏能够做的事情,并不能为刘备做战略上的分析和规划。
而徐庶和那些所谓的腐儒不同的地方,甚至在某些方面和诸葛亮可以媲美,甚至曾经指导过诸葛亮,而诸葛亮从中获益良多。
根据《三国志·董和传》记载:
亮后为丞相,教与群下曰:"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若远小嫌,难相违覆,旷阙损矣。违覆而得中,犹弃弊蹻而获珠玉。然人心苦不能尽,惟徐元直处兹不惑,又董幼宰参署七年,事有不至,至于十反,来相启告。苟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殷勤,有忠於国,则亮可少过矣。"又曰:"昔初交州平,屡闻得失,后交元直,勤见启诲,前参事於幼宰,每言则尽,后从事於伟度,数有谏止;虽姿性鄙暗,不能悉纳,然与此四子终始好合,亦足以明其不疑於直言也。"其追思和如此。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徐庶做事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是集思广益,抓大放小。徐庶在刘备的麾下做事的时候常常和大家一起商量事情,能够做到集思广益,不独断专行,从许多建议中获取更加适合的方式来做事。同时,也能够做到抓大放小,抓主要问题而不纠结小问题,这样着眼于大问题,那么处理问题就会通畅而不糊涂。
可见,徐庶在处理政务上非常有一套自己的独特方式,从而为刘备驻扎荆州的那八年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诸葛亮在和徐庶共事的那些年中,从徐庶那里学到了许多处理政事的方式和方法,同时也接受了他的许多教诲。
因此看出,诸葛亮从徐庶那里学到了许多知识,而此后诸葛亮从政也深受徐庶的影响,可以这么说,徐庶是诸葛亮从政路上第一位指导老师。
而徐庶能够和诸葛亮这样的人为友,可见,徐庶确实非常厉害。
三、徐庶离开为何要告诉刘备?
徐庶的母亲被曹军抓走了,刘备见状答应了徐庶要北去的要求,刘备虽然很想徐庶留下来,可是并没有强行留下徐庶,反而成就了徐庶孝顺的美名,同时也让刘备仁德的美名更加升华。
徐庶其实不用跑来和刘备告别就直接北投曹操,毕竟在这个混乱的时刻,刘备连自己也顾不上,那里顾得上少了一个人呢?可是徐庶依然跑来告诉刘备他要北上投靠曹操,显示了他坦荡荡的胸怀,因为他也相信他的要求会得到刘备允许。一个坦荡荡的徐庶遇到了一个坦荡荡的刘备,君臣二人相得益彰,互相成就,从而美名远扬。
毕湛的母亲被吕布抓走了,毕湛就跑去告诉曹操,曹操说,忠孝不能两全,你如果要去,你就去吧。可是毕湛唯恐曹操是在试探他,就慨然地说道,我自从跟了你,我这个人就是你的了,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我还是要忠于你的。曹操听了大喜,于是让毕湛离开。可是毕湛离开后就转头跑去投靠吕布了。
毕湛认为曹操不是一个坦荡荡的人,唯恐算计他,因此在他面前说了假话,可见曹操在其部下并不是那么一个坦荡荡的人。
可见,曹操和刘备相比,在这方面差得远了。
正是君臣相知,徐庶才在离开的时候要告诉刘备一声,并没有偷偷地离开。
四、徐庶为何没有再归刘备?
徐庶走后再也没有回到刘备的身边,即使他的母亲去世后,他依然留在北方。既然他和刘备之间是君臣相知,为何又不愿意再次回来呢?赵云当年可是跑去奔丧而离开了刘备,可是七年之后,还是不远千里迢迢跑来继续追随刘备,然而徐庶却没有像赵云那样锲而不舍,反而留在曹操那里,为曹操效力,主要是处于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徐庶是北方人,故土难离。对于许多人来说,如果不是迫不得已的缘故,几乎没有人愿意离开自己的故土。徐庶离开颍川是因为董卓作乱,颍川一带遭受兵灾,因此徐庶不得不离开故乡。现在北方已经安定下来,完全没有必要再次远离故乡而远赴他乡去追随刘备。
诸葛亮有四个好友,他们分别是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元直、颖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除了颖川徐庶最后一个离开外,其他三个人在曹操南下的时候,他们都追随曹操而去了。
毕竟这些人都是北方人,可见故乡对于他们而言,就是他们的根。
因此,徐庶不离开故乡而南下投奔刘备也是可以理解的。
第二个原因是徐庶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长坂坡大战失败后,跟随刘备南下的大部人都被曹军掳掠北上,毕竟三国时期人口大幅度减少,人口自然是最为重要的资源,因此各方都在大力的采取各种措施吸引人员,这其中就包括掳掠。
不幸的是徐庶的家属也在其中,这就包括他的母亲。徐庶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当初变换姓名,从徐福改为徐庶就是为了避免牵连家人,又因为颍川战乱而来到荆州躲避战乱,他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给家庭包括母亲一个安定的环境而已。
既然母亲已经在曹操那边,如果徐庶不回到母亲那边,往后的日子大概率是非常艰难的。毕竟,这些人此后大部分都被送到许都附近包括洛阳周边去做屯田民了。比如幼年的邓艾就是在曹操南下后,全族被迁徙到颍川一带做屯田民了。徐庶如果不回去,他的家属包括他的母亲也一样会送到北方去做屯田民,那么以后的日子可想而知,有多艰难呢?恐怕是难以预料。
因此,徐庶离开刘备纯属自愿,并非被曹操强迫。他离开刘备就是为了更好地照顾自己的母亲。
此后,即使母亲去世了,可是祖先的坟墓依然在北方,作为一个孝子,他又怎么能够远离家乡,离开祖先的坟茔之地呢?
这个也是徐庶离开刘备而不愿意再次回来的一个很重要的缘故吧。
第三个缘故是徐庶和曹魏的君臣名份已定。离开刘备,对于徐庶而言已经非常不忠的行为,固然因为孝的缘故勉强为之,既然已经离开刘备,现在转入曹操麾下,为曹操效力,那么就自然形成了和曹操之间的君臣关系,名份已定。如果再次离开曹魏转而投靠刘备,这对于徐庶而言,就是极其不忠的行为。
一开始就不忠于刘备,现在又不忠于曹操,那么这和贰臣有什么区别呢?对于一个像徐庶这样至孝的而言,完全是无法做到的。
因此,在曹操君臣名份已定的情况下,徐庶是断然不可能再次回到刘备身边。
第四个原因是徐庶已经有发挥其才能的地方。在乱世中,徐庶弃武从文,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安身立命,当初顺势投靠刘备也是如此。现在来到北方,投靠曹操的麾下,曹操也给了他一定的待遇,虽然这个待遇并没有刘备给予的那么高,那么丰厚,可是毕竟也是他发挥其才能的地方。
经过多年的努力,徐庶的职位也愈来愈高,最后做到了右中郎将、御史中丞。其职位虽然没有诸葛亮在蜀汉那么显赫,可是在一个人才济济,实力强劲,竞争对手众多的曹魏,能够做到如此职位也算是不错的了。
而徐庶在他的这些位置上,也能够发挥其才干,做许多事情,这对于他而言,应该是感到满足吧。
可见,徐庶来到北方后,找到了发挥其才能的地方,这也是他不愿意再次回到刘备身边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五、总结。
作为刘备早期的谋士徐庶的能力确实非常强,为刘备站稳荆州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但为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还为刘备如何治理民政提供了许多有利的指导。
而徐庶离开刘备后再也没有回来,主观上是因为徐庶孝顺母亲不愿意离开故乡,客观原因是在北方同样可以建功立业,实现人生理想。
因此,徐庶就再也没有回来。
由网友 平阳狐狸奇谈社 提供的答案: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正史中的徐庶和《三国》中的徐庶差别还是很大的,至于徐庶归曹后"不发一言,不设一谋"的理想状态,也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徐庶早年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三个字——杀人犯!别惊讶,三国中杀人的英雄好汉还不少,比如关羽杀人,典韦杀人等等。徐庶为人报仇杀人后,白粉敷面,披头散发,最后还是被官府捉住,最终在其友人的帮助下才得以脱身活命。
可见徐庶早年也不是个善茬儿,确实如此。后来董卓乱政,中原大乱,徐庶便流落到荆州,从此弃武从文,发奋读书,逐渐在荆襄名士圈中崭露头角。不多久,诸葛亮也到荆州,二人成为朋友。
官渡之战后,刘备也流落到荆州,从此未来蜀汉的核心班底便在荆州慢慢成型。这些人中,有的是流落到荆州的,比如刘备,关羽,张飞,糜竺,糜芳等,有的是早年便迁居荆州的,比如诸葛亮,徐庶,有的是土生土长的荆州人,比如黄忠,庞统,马良,马谡等,有的是千里迢迢来荆州,比如法正,这是缘分,也是天意,有这么多人加持刘备,不干点大事儿出来就有点说不过去了。事实也是如此,刘皇叔没有让我们失望,从此在荆州发迹而一发不可收拾。刘备还是以前那个刘备,只不过刘备身边人的数量和质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见人才的重要性!
刘备投奔刘表后,被刘表安排驻兵新野抵抗曹军。而就在此时,徐庶前来拜见,刘备十分器重,那么徐庶为刘备做了些什么事儿呢?《三国演义》给出了三大贡献,一是斩杀魏将吕旷吕翔,二是大破曹仁的八门金锁阵,三是派关羽袭占樊城,我们来看看是真是假。
首先吕旷吕翔原为袁绍的部将后投靠曹操,此二人在史书上的结局并没有记载。其次徐庶大破八门金锁阵和穆桂英大破天门阵一样,我们不必当真,虽然精彩但终究是演绎。再次新野的大后方是樊城,所以曹魏不可能不占新野而直取樊城,这不合情理也不兵法,樊城一直被刘表所控制,自然没有关羽袭占樊城之举。
如果徐庶这三大功劳被抹杀,那么徐庶到底为刘备做了些什么?呢?他的能力又到底怎么样?徐庶具体为刘备做了什么,史书没有明确记载,但向刘备推荐诸葛亮,这是实有其事。只看诸葛亮在蜀汉未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单就这一点,徐庶对刘备的贡献便不可小觑。
徐庶走马荐诸葛,一方面说明徐庶有识人之明,另一方面说明他有容人之量,能力和品行是没有问题的。如果再联想徐庶先前杀人和弃武从文的经历,如果徐庶长期跟着刘备,那他未来的模板将是既能出谋划策,又能冲锋陷阵的庞统型人才。
那徐庶为什么又要离开刘备呢?《三国演义》中的描述很精彩。曹操知道刘备得了徐庶,徐庶又干了这三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决定釜底抽薪。于是便抓了徐庶的母亲,获得其笔迹,并给徐庶写信赚徐庶归曹,徐母因此而自杀,这是徐庶弃刘归曹的演绎版,事实是这样吗?
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击败袁绍,又经过几年扫平了北方的一些割据势力,便决定大举南侵。刘表死,刘琮降曹,刘备不得不从新野樊城一路南撤,诸葛亮,徐庶及其家眷也在这次大撤退的队伍中。后来刘备兵败,徐庶的母亲便是在此时被曹军所获,徐庶于是便归曹,以保母命。
从这件事情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是曹操并没有抓徐庶的母亲,绑票这种下三滥的事儿,老曹还是有底线的。另一方面并不是徐庶走后才推荐诸葛亮,而是徐庶到了刘备之后不久便推荐了诸葛亮,二人在刘备手下有共事的经历,是有交集的。即便在这次大撤退中,二人也是一起跟着刘备撤退的,只不过出了徐母被抓这件事,二人才分道扬镳。假如没有此事,那么徐庶这个超级角色将在未来的赤壁之战中发挥怎样的作用?着实令人期待!只不过徐庶错过了这场历史大戏,可惜可惜!
徐庶离开刘备的直接原因是徐母被抓,在忠孝为先的社会中,徐庶的这种想法和做法是值得理解的。特别是在三国名士中,不孝是大忌,此时也出了不少孝悌的故事,比如"潘安奉母""王览争鸩",潘安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美男子,王览有一个后人,便是大书法家王羲之。
另一方面,徐庶是河南颍川人,妥妥的中原人士。在曹操势大,刘备势弱,刘备不断南撤,离中原越来越远的情况下,徐庶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这种选择也是理性的,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在群雄大乱斗的三国时期,改换门庭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比如关羽,荀攸,荀彧,郭嘉,张辽,张郃,贾诩等都有改换门庭的经历,我们也不必把焦点只对着吕布一人。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徐庶走马荐诸葛,诸葛亮加入刘备集团后日益受到重用,徐庶遭到排挤,从此离开刘备而不再回头。这一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毕竟也有人认为诸葛亮有一个缺点便是不能容人,比如后来杀刘封,杀彭羕,罢李严等事。
徐庶回到曹魏政权后的历史记载很少,但并没有消失。公元 220 年曹丕篡汉,在给曹丕的劝进表中,我们也发现了徐庶的名字,在后来的曹魏政权中,徐庶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这些都是中级官吏,如果徐庶真的一言不发,不设一谋,他也未必能做到如此的官职。当然就如前文所说,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和自由,三国时期改换门庭也并不是可耻之事,我们不必苛责徐庶。
其实徐庶的离开给刘备造成的最大问题并不单单仅徐庶一人,颍川人徐庶的离开,使刘备彻底失去了与颍川名士群的联系。要知道当时的颍川可是天下名士的大本营,比如荀攸,荀彧,郭嘉,陈群等等都出自颍川人。而在三国魏晋时期,名士就意味着人才,代表着舆论,注定着一个势力集团的兴衰成败!
这也可以证明为什么刘备如此器重诸葛亮,一方面诸葛亮确实有才,另一方面看中的便是诸葛亮背后的名士群和人脉网,三顾茅庐请的可不仅仅是诸葛亮一人,而是整个荆襄的是人集团。
诸葛亮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别人种地那是爱好,而不是迫于生计,琅琊诸葛氏本是名门望族,而到了荆州之后,诸葛亮又与荆州四大顶级豪门"蔡蒯黄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诸葛亮是黄家黄承彦的女婿,岳母蔡氏是荆州实权派蔡瑁的姊妹,也就是说,蔡瑁是诸葛亮的姨父。蔡家的另一小妹又嫁给了刘表做续弦,刘表也成了诸葛亮的姨父,本来刘表就与琅琊诸葛氏有交往,这也是诸葛亮到荆州的原因之一。诸葛亮的两个姐姐分别嫁给了蒯家和庞家,没错,就是庞统的那个庞家。单就这血缘关系就可见诸葛亮的能量,这还不包括他以自己的学识和名望而在荆州士人集团中的威望和号召力。
可以说,刘备失去了徐庶和颍川名士群,得到了诸葛亮和荆襄人才库,这也印证了那一句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又或者"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也"!
后来卧龙凤雏同归帐下,凤雏庞统又英年早逝,这也似乎是冥冥之中暗合天意!
由网友 鸢飞九天2018 提供的答案:
徐庶曾是刘备手下足智多谋的一名得力干将,有人甚至认为他的才华甚至不亚于诸葛亮。他曾帮助刘备多次挫败曹操,甚至在一战之中就让曹操损失了两员大将,同时又巧夺攀城,可谓是诸葛亮之前刘备身边最得力的一位谋士。
当时水镜先生向刘备举荐诸葛亮,其实也是徐庶劝导刘备放下身段,这才让刘备三顾茅庐求得诸葛亮。这样一位有才智、神机妙算之人,一直是曹操的心头大患。曹操觉得此人必须为自己所得,所以他假借绑架徐庶母亲为由,让他进了曹营。徐庶明知此事为假,母亲知道此事之后也让儿子弃暗投明,可是徐庶却不愿再归刘备,这到底是何缘由呢?
徐庶
首先,是出于徐庶的尽孝心理。《三国志》中记载,当徐庶的母亲被曹操所掳后,徐庶辞别先祖时说了这一段话:"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由此可以看出母亲对于徐庶的重要性。再看罗贯中的笔下,更是将徐庶的"孝"无限放大。
徐庶这样一个极赋智慧、堪称神机妙算之人,在接到母亲书信之时,绝对能够看出此封书信并非母亲的亲笔,也可以猜出这很有可能是曹操让人假造的书写。然而这个时候,他已经无法只按照理智去判断,为了母亲的安危,徐庶无法接受任何可能存在的风险。
更何况,对于古人而言,他们立身处世都是以"忠孝为本",一个对父母不忠之人,又怎可能对上级朋友尽忠尽孝呢?出于为母尽孝的心理,徐庶只能辞别先主,转身去了曹营。
刘备
其实去了曹营,徐庶也是有再次返回刘备身边的机会的。徐庶的母亲为了让儿子不背负"弃明投暗"的罪名,她对儿子的这种做法进行严厉谴责,甚至自缢身亡来反对徐庶投靠曹操。
按照常理来说,这个时候母亲亡故,徐庶即便身在曹营也无法对母亲尽孝,更何况他母亲的死亡皆是因曹操而起。所以徐庶正常的做法,应该是仇恨曹操再次回归汉营,而且,他的确有两次可以回归刘备身边的机会,然而,他都没有选择这么做。这其中,当然不仅仅出于对母尽孝的缘故。
曹操
其次,这是出于徐庶"仗义",对曹操赏识的感恩心理。曹操将徐庶的母亲掳至曹营,只是为了求得这一枚贤才,他甚至安排了非常多的人照顾徐庶母亲,从未对徐庶母亲过任何加害;更何况,曹操对待学术也是十分尊重和信任的,他不惜背负恶毒之名,假造书信以换取徐庶,其实就是因为对学术的看重。
除此之外,他甚至还派徐庶去独守散关。曹操待徐庶的好无法更改的事实,这种"好"反而变成了学术的一种心理负担,权衡了孝道、忠道,他最终还是留在了曹操身边。
徐庶
最后一点,徐庶不回归汉营,更是出于一种"尽忠"的心理。刘备曹操二人对于徐庶而言,一位是有着知遇之恩的明主,一位是对他善待有加的新主。他可以做到在曹营"一言不发",可是他一旦回归汉营,势必就会让曹操腹背受敌,这样一来反而让他失了"忠心"。如若他继续待在曹营,反倒可以对旧主、新主都达到尽忠的目的,只可惜徐庶一身身处在复杂环境之中,尽孝而未能尽孝,尽忠而未能尽孝,反而让他大事难成。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16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