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开心一刻90663 提供的答案:
除了覆灭还是覆灭。正常来讲,世界上任何一个小国去挑战一个国土面积和资源丰富,且工业基础十分深厚的军事大国,除非这个国家发生内乱,或者受到多个强国的群殴,否则一旦持久战下去不可能有取胜的机会。而且德国当时进行的是非正义侵略战争,从发动的战争的开始就决定了他失败的命运,任何人也改变不了。
由网友 科大烽火 提供的答案:
个体的作用在一场全面战争里是非常渺小的,曼施坦因也拯救不了德国人,德国最后的下场一定是彻底失败,大家别想多了。
在第2次世界大战中,艾里希.冯.曼施坦因被公认为是德国国防军中最为出色的将领,很多人认为他也是整个二战中各国最出色的战场指挥官。在二战关键的1943年到1944年期间,曼施坦因统帅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在苏联的南方战线与庞大的苏军对峙,并且一度阻挡住了苏军前进的脚步。其开创的机动防御战模式使得苏联人极为头疼,战后许多德国将军认为如果希特勒能够放弃顽固坚守的战略,让曼施坦因担任总司令采取他的机动防御作战,即使是在1944年,德国仍然有能力挡住苏联。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曼施坦因的机动防御战理论,实际上就是放弃固守阵地的阵地战模式,和苏联打一场运动战。按照他的设想,在苏联进攻的时候,德国的防线可以适当的弯曲,甚至是大踏步的后撤。一直到苏联的进攻矛头过度的延伸,然后德军集结装甲预备队,对苏军的侧翼进行反击切断苏军进攻部队的后勤线。随后包围苏军进攻部队,即使不能包围,也力求击溃苏军的进攻主力。
在这样的思路指导下,曼施坦因确实取得过辉煌的胜利。在1943年2月份的哈尔科夫反击战中,曼施坦因先是主动后撤,随后集结装甲预备队反击苏军的进攻,直接击溃了苏联两个方面军的攻势,稳定了德军的南方战线。而从后人的角度看,直到1944年的前中期,德军装甲部队仍然在质量上优于苏联同行,因此曼施坦因的机动防御战术仍然存在可行性。
不过存在可行性并不意味着用这种办法就能战胜苏联,可以说在1944年之时,即使是曼施坦因这样的天才将帅采用的机动防御战术,也难以阻挡苏联红军的铁骑前进。机动防御作战有几个关键要素必须满足,首先就是必须在苏军突破口能够阻挡住苏联军队的进攻,虽然防线可以弯曲,但是一定不能破裂。其次就是必须要有足够强大的装甲预备队,来反击对方暴露出的侧翼。而到了1944年,苏联红军的实力优势已经扩大到远非当面的东线德军可比的地步了。德军能否再像1943年2月份一样在前线抵挡住苏军进攻的矛头,是一个很大的疑问。
更重要的是在数量上远远弱于对手,且质量也逐渐滑坡的德国装甲部队,不再像1943年之前那样能够在苏联的侧翼取得决定性的成功。只要苏联军队有足够多的装甲部队,他们甚至可以有多个进攻矛头,这就让德国有限的装甲预备队没有办法取得全面的胜利。而且如果苏联也同样保留装甲预备队的情况下,德国部队对侧翼的进攻很可能会直接撞上对方的装甲预备队,从而演变成正面交战。
事实上这方面的失败例子也早已经出现,在库尔斯克战役的后期,苏联就再次犯了贪功冒进的错误,曼施坦因确实抓住了机会,对过度前伸的苏军侧翼发动过一次成功的反击。然而成果仅仅是迫使苏联暂停了对哈尔科夫的攻击,随后优势的苏联军队重新恢复能力,照样一路赶走德国军队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再比如1944年夏季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的崩溃,具备压倒性优势的苏联军队把整个德国中央集团军军打的一盘散沙,即使是能够集结起来的装甲部队,也都用于尽量填补缺口了,哪里有办法聚集起来对苏联庞大的侧翼进行反击呢?
归根究底,战争的胜负天平已经向苏联倾斜的太多,到1944年之时,两边的实力已经出现了太大的偏差。无论是什么样的战术在实力差距过大的情况下都难以发挥效果。更何况苏联红军经过几年的战争成长也已经摆脱了过去乌合之众的地位,因此可以下结论在1944年德国败局已定。
由网友 岛主说事 提供的答案:
如果库尔斯克战役以后,让曼施坦因担任德军总司令,德军的走向将会是怎么样的?只能这么说,任何一个完美的作战计划,也需要强大的军事实力作支撑。曼施坦因虽然具有较高的指挥天赋,却依然要受战场环境和德军作战实力牵制。从把握德军整个作战全局来讲,他肯定没有希特勒亲自指挥更有利,何况1943年库尔斯克战役展开之前,德军让他担任南方集团军群司令,等于把东线作战的半壁江山交给了他,面对德军节节败退的不利态势,他已经无力回天了。
一方面,任何一个完美作战计划,都是建立在有强大军事实力的基础上。
二战爆发以后,无论是德军闪击波兰的白色方案,还是进攻法国使用的黄色方案,以及1942年德军在苏德战场发动的蓝色方案行动,无一例外都是建立在德军自认为拥有战场绝对实力的基础之上,如果说在闪击波兰和闪击法国的战役中,白黄方案获得全面成功,是因为英法绥靖政策和准备不足的话,那么,闪击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就是一次冒险带赌博的战争。
虽然说人们对曼施坦因的指挥天赋赞誉有加,但有个事实却是绕不过去,那就是缺兵少粮他同样寸步难行。在他指挥的二战多场战役之中,有几场大战着实打得精彩,但真正让他走入人们视野的却是闪击西欧的镰刀计划和1942年打赢克里米亚战役,到1943年哈尔科夫反击战,让他步入军事生涯的巅峰。
那么,曼施坦因有超过常人的指挥才能,他吃过败仗没有呢?可以说,战场上没有常胜将军,没有打过败仗的将军几乎没有。曼施坦因同样吃过败仗而且还吃了不少。在苏德战场上,他几次与瓦图京交战,4战3败,有的是苏联的地理环境帮了苏军的忙,有的是德军自己的军事实力拼不过人家。
从一定程度上讲,曼施坦因在筹划战役计划方面确实有过人之处,但他也需要各方面的军事实力支撑。1942年11月20日,德军让他组建顿河集团军群驰援斯大林格勒战场,这是希特勒矬子里面拔大个,把东线起死回生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但曼施坦因也没有三头六臂,不仅救援保卢斯第6集团军的冬季风里行动失败,还差点让苏军切断了A、B两个集团军群之间的通道,这是由于战场环境对德军不利造成的,因为曼施坦因来到战场时,苏军的包围圈已经形成。
而发生于1943年的库尔斯克战役,曼施坦因是堡垒计划的操盘手也是具体执行者,这个计划不能说一点用处都没有,一旦成功对苏军的打击将是毁灭性的,可现实却是德军缺乏应有的装甲实力,苏军从1942年就开始组建大量的装甲集团军,仅装甲坦克数量方面就碾压德军,这是由苏联战争潜力决定的。
从这个层面讲,曼施坦因再好的计划也不能当饭吃,战场上需要的是真枪真弹,而德军恰恰缺少的就是补给和物资保障,这是德军仓促发动闪击战带来的潜在风险。
另一方面,库尔斯克战役以后,曼施坦因担不担任总司令,结局都是一样的。
曼施坦因是否具备担任德军总司令的能力,是否能指挥整个德军作战,这不是其它人能决定的,而是由德军统帅部来判断。但有一点是肯定的,1943年的库尔斯克坦克大决战,打赢了,德军还有继续进攻的本钱,打输了,谁来当司令都没用,收缩战线和被苏军打回德国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
可以假设一下曼施坦因在1943年底担任德军总司令后,他所面临的困难有哪些,这些问题没有解决,德军同样会陷于全面失败的结局。
首先是两线作战,轴心国开始瓦解的问题。实际上,从希特勒发动二战开始,这个问题就一直存在,西线有以英军为核心的牵制作战,消耗了德军大部分兵力和经济基础。法国自由阵线、南斯拉夫解放军、包括罗马尼亚和意大利等反战游击队,到1943年底,除了美军已经登陆西西里,这些组织已经成为牵制德军东线作战的重要力量,况且盟军登陆西西里,意大利开始动摇了。
其次是德军深陷苏德战场不能自拔。德军在东线作战的失败,并不是希特勒亲自担任总司令造成的,也不是他干涉前线指挥太多造成的,而是狮子跟大象作战的关系带来的。表面上看,德军闪击苏联是有一定的取胜把握,但随着战争进程的持续,德军不能打持久战和消耗战的短板问题日益暴露,到1943年底库尔斯克战役失败,德军已经彻底丧失了打赢的本钱,谁来指挥也无济于事。
第三,曼施坦因指挥不了整个德军。这一点可能有人不服,既然他当上了总司令,怎么可能调动不了其它人呢?这与曼施坦因的人缘有很大关系。早在二战爆发前,曼施坦因就是德军总参谋部的高级参谋,但在德军派系斗争中他被布劳希契和哈尔德踢到38军当了军长,从此无缘参与统帅部的决策。
而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虽然曼施坦因名义上还能指挥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保卢斯却置他向外突围的命令而不顾,最终导致冬季风暴行动无功而返。到1944年因南线作战问题又与希特勒发生分歧被解除职务,这一系列的矛盾背后,体现的并不是战场环境问题,也有曼施坦因与其它指挥官之间存在的或多或少的分歧和不团结。
从上面分析看出,如果曼施坦因在1943年底担任德军总司令的话,他擅长的就是收缩东线战场,打法上肯定趋于保守作战,而就他的性格来讲,一旦打不赢可能要与苏军盟军谈判,对德军将士们来说可能是好事,但对希特勒和德国来说,将加快投降的进程,因为曼施坦因不会象希特勒那样宁可战死也不能投降苏军。
由网友 霹雳火科技 提供的答案:
库尔斯克战役是承前启后的一次战役,是斯大林格勒攻略失败后德军进行的战略收缩。此役非同寻常,因为在史实中,库尔斯克战役以后便是十次斯大林突击——德军退出苏联国境的一次后撤。由于右翼民族主义思想在国内的盛行,许多人得知德国曾对中国进行了军事援助,从而在思想上开始同情德国当年的极端主张,对于二战的事实往往思考如何让德国"不败"。曼施坦因是德国陆军的一员名将,若是把他安排进陆军总司令部作为总司令,是否可以救德国于水火之中呢?这种说法令人忍俊不禁。
令人忍俊不禁的原因在于这种想法是未经查证,甚至从一开始便不可能的想法,原因是其对于这支军队,这个国家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其表面,口号的空洞的层面。曼施坦因是天纵奇才,把他安排当陆军总司令无疑是毁了他——就连隆美尔会上前线视察,并且得到了广泛的称赞,但将曼施坦因安排进陆总的逆潮流而行的想法若是得到称赞,那岂不是会挑起隆美尔粉丝与曼施坦因粉丝的战争?
之所以说这种想法愚蠢,原因是德军指挥体系的清奇。德军内部有一个军官集团,其来源是世世代代为德国打仗的容克贵族,他们在军内德高望重,因此众多将领们直接向希特勒负责,而不是经过司令部——希特勒忌惮容克军官团的威望,因此越是靠近他的军职就越是礼仪性质与架空性质。这下直接把曼施坦因架空,斯大林知道了恐怕会笑醒。
由网友 活到星辰大海 提供的答案:
库尔斯克战役被战役以后,德军彻底失去了苏德战场的主动权,攻守异形!曼施坦因的能力毋庸置疑,这个时候德实力已经受损严重,苏军也不再是苏德战役前期那个不堪一击的苏军,经过艰苦的磨练,已经培养一批有指挥经验的能力的指挥官,最重要的是苏军的后备兵援和物质源源不断!对面的德军则完全相反,几次重大战役,斯大林格勒、莫斯科、列宁格勒等城市攻坚战,消耗了太多德军生力军,整体实力不如苏联,部队作战水平的优势也不明显了!综合来说,这个时候换曼施坦因来率领整个德军也难于翻牌了,最多也就是推迟第三帝国的灭亡吧,最佳时机已过,机会这东西,抓不住就错过了!如果一开始就由曼施坦因任德军总司令的话,战局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由网友 清泉银铃 提供的答案:
库尔斯克战役后,德国的机械化装甲力量己损失十之八九,大部分的具有实战经验的老兵损失殆尽。同时,连吃败仗,士气低落振奋不起来了,别说让曼施坦因担任德军总司合,就是让诸葛亮和我担任德军总司令也无力挽天,失败是注定滴!原因有三:第一德国的人员数量比不过美,苏两国,也就是说兵源不足。第二,德国的油气资源不足,钢铁产量比不过美苏两国。第三,德国的海空军比不过美英苏等国,经济上和资源上容易被盟军封锁断供。你们大家想想,战争胜利的三大要素,人,武器,资源潜力,德军都不占上风,失败是肯定的,更何况老美已有原子弹,要不是看在同是白色人种的份上,也许核弹伺侯、那德军将会和日军一样惨,愉的裤衩都不剩!!!因此,我军将来和美日韩印加澳以及北约奋力一博时,俄罗斯的油气煤和粮食的供应将是我们能不能胜利的保证。在现代化战争中,智谋的作用越来越小,而绝对实力决定战争的胜负。回此,我们必须早作储备油,气,粮食,核弹,以及一切战争物质的准备。否则,临时抱佛脚,一切都来不及了!!!!
由网友 撞针式指针 提供的答案:
说说曼施坦因的缺点。
1.口才欠佳
其实从库尔斯克会战结果看,曼施坦因的见地最高明——要不就乘俄军防御体系还未完成先发制人,要不就耐心等待俄国人主动进攻离开防线后防守反击,希特勒对哈尔科夫之战后的曼施坦因还是足够尊重的,本来这一次元首耳根子软的出奇,听了古德里安的觉得先动手没把握,听了蔡茨勒的又觉得后发制人太保守,偏偏曼帅想对了可惜词不达意。
2.管理不善
俄军对哈尔科夫进攻中,"兰茨"战役集群(包括党卫队装甲军和"劳斯"步兵军)从哈尔科夫城撤退时,德军把物资和弹药全部弃之不顾,却没有忘记把抢来的地毯、油画甚至苏联打字机装上汽车带走。大为光火的希特勒撤了兰茨的职,取而代之的是肯普夫将军,就变成了"肯普夫"战役集群。作为南方德军实际主管,曼施坦因难辞其咎。
3.战术过时
曼帅发明了"机动防御"一说,可是机动来机动去,战线在不断后退,希特勒那点儿金贵的预备队也更没剩多少了,盘算盘算,那个闷头做事的莫德尔似乎更有点用。毕竟,曼施坦因胜率虽高,可是需要生力军,但元首手里只有残兵败将。
4.自视甚高
没有打仗的时候,甚至军方反对希特勒之时,人家元首也生讹过来了第三帝国近一半的家底,想当初你曼施坦因也是阿道夫慧眼识珠,从一大票业务高手里单单挑中了你的策划书,如今有什么好屌的。
5.人品不行
战后个人总结中大撇责任,什么都是领导的不好,希特勒向来预感惊人,也不是不可能感觉到了什么……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16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