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历史神秘人 提供的答案:
唐朝额藩镇最高的长官就是节度使,唐朝中后期的皇帝不是不想解决节度使,而是没办法搞定节度使,中央王朝已经失去了对藩镇的管理权了!
唐朝为什么失去对藩镇的控制权,最关键的是唐朝失去了对藩镇的军权和财权了,没有这两样你拿什么去控制藩镇呢,藩镇有了和中央王朝叫板的实力,鬼才受你管理呢!那唐朝中后期为什么会失去对藩镇的军权和财权呢,这一切都来自于唐朝内部的腐败!唐朝中后期对士兵采取的是募兵制,说白了就是政府用钱去招募士兵去打仗,你给军饷我就帮你打仗,只是唐朝皇帝发现自己国库没钱了,根本招募不到士兵组建中央军队巩固皇权,堂堂的强盛唐朝居然没钱,你会信吗?说实在的唐朝中后期皇帝还真没多少钱,因为中央王朝收不了多少税,大部分的财富都落进了官员豪绅的口袋里!那些官员和地方豪绅不断兼并土地,因为是官僚所以他们的土地可不用交农业税的,而古代王朝都是小农经济就靠土地创收,有土地的官僚你收不到税,那些失去土地的农民根本没钱收啊,说白了就是官僚豪绅成了帝国最大的蛀虫,腐蚀着帝国的根基,所有的帝国灭亡都是权贵的腐朽开始!
皇帝收不到税没钱组建军队,可边境要防御外敌需要军队啊,皇帝只能说你地方节度使自己筹措军费组建军队,这就给了节度使财权了!节度使自己搞定军费组建军队,那些士兵的军饷那是节度使私人发的,士兵也就成了节度使的私人武装,只听节度使的命令,地方的军权就这样失去了,这样一来,节度使就成了土皇帝,藩镇就有了和中央王朝叫板的实力了!知道问题所在那皇帝搞钱不就行了嘛,只是要那些官僚交税比登天还难,逼急了可能干出干掉皇帝的事,你说皇帝能有什么办法呢!那就退而求其次把地方的节度使撤职换上皇帝的心腹不就完了嘛,那也不行,因为皇帝的心腹去了地方做节度使最后也变成了不听皇帝命令的土皇帝,很简单的事啊,我有兵有钱为什么还听你皇帝的呢,我做个土皇帝不香吗,真有什么忠心耿耿,那你就太天真了!所以皇帝发现藩镇真是解决不了,说白了还是没钱闹的,谁叫那些权贵只会贪污不交税呢!说实在的唐朝中后期能延续一百多年藩镇不反就已经不错了,当藩镇终于要对中央王朝动手时就是唐朝灭亡的时候,安禄山不就是个榜样嘛!任何一个王朝的灭亡都是内部腐败引起的,过去是现在也是,未来应该也同样如此吧!
由网友 史海边角料 提供的答案:
一提到唐朝,很多的人想到的是李世民的贞观之治,武则天的铁腕统治,唐玄宗与杨贵妃的风花雪月,想到的是大唐军队追亡逐北,灭突厥,征朝鲜,扬威异域,战功赫赫。想到的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气势恢宏的唐诗,当然也想到了价值连城的唐三彩。总之,唐朝,给我们留下无数的辉煌的记忆。以至于我们都以唐朝为我们封建社会的最为辉煌的时期。
美丽的唐三彩
但是,鲜为人知的是,唐朝也有一大段落魄的时期。安史之乱后,唐朝内有宦官专权,党派之争,外有藩镇割据,外敌入侵。大唐王朝战争频繁,民不聊生。历史上将安史之乱后的唐朝为中唐和晚唐时期。这个时期,特别藩镇势力,多次反叛唐朝中央政府,或者割据一方,不听中央号令。为祸一方。甚至公元907年,朱温逼迫唐哀帝禅让,自立为帝,灭亡唐朝。
那么,在中晚唐时期的皇帝,为什么没有能力解决藩镇割据的问题呢?
要明白这个问题。我们要先看看藩镇的由来。
在唐朝前期,大唐军队所向披靡,占领了包括西域,漠北等一系列地区。之后,唐朝在这一系列边疆地区派兵驻守。为了对抗突击能力极强的游牧民族,唐朝在边境地区派驻数量众多的精锐的骑兵部队。部队的长官,称为节度使。随着战争的扩大,节度使逐渐总揽辖区内的一切军政大权。形成力量极为强大的藩镇势力。
唐玄宗天宝年间,安禄山逐渐取得唐玄宗的信任。身兼幽州。范阳、卢林节度使。755年,安禄山起兵反叛。唐王朝倾尽全国之力镇压叛乱。在镇压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唐王朝又在内地设立一些节度使。安史之乱之后,节度使的设立遍布全国。藩镇割据的局面开始形成。
那么,唐王朝政府有没有设法解决藩镇割据的问题呢?
有,唐王朝试了两次。
第一次,是在唐德宗时期。公元781年,承德节度使李宝臣去世。儿子请求承袭爵位。遭到一心想要削藩的唐德宗的拒绝。于是,联合魏博节度使和淄青节度使,举兵叛乱。
唐德宗命令淮西节度使李希烈率领军队镇压叛乱。但是不久,李希烈又反叛朝廷。攻打襄城。
德宗派遣哥舒曜前往镇压。又派遣泾原兵前去帮忙。泾原兵因为赏赐不周,反叛朝廷,攻入长安。唐德宗被迫逃亡奉天。命令天下各个藩镇全力镇压。
在镇压的过程中,唐将领李怀光也反叛唐朝,与叛军汇合。德宗被迫再次逃亡陕西汉中。
盛极一时的唐朝
后来,在李晟、李泌等唐将的帮助下,唐朝终于镇压了叛乱。德宗也回到长安。削藩事件草草结束。
第二次,是在唐宪宗时期。
二帝四王叛乱事件之后,唐德宗对藩镇的镇压告一段落。开始休养生息。政局平稳。到了孙子唐宪宗时期,再一次实行削藩的政策。他先派遣神策军镇压了西川节度使刘辟的叛乱。后来,又派遣彰义节度使裴度,随邓节度使李愬共同讨伐吴元济。还派遣多路藩镇,镇压了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唐宪宗的削藩,取得很大的成功。
但是唐宪宗晚期,沉迷于求仙问佛,信奉宦官,最终被宦官杀死。一些已经归降的藩镇又一次叛乱。削藩之事功败垂成。
其后,藩镇势力的反叛与唐王朝的镇压反反复复,直到唐朝灭亡。唐王朝再也没有能力彻底镇压藩镇割据了。
通过这两次镇压藩镇的尝试,我们来看看,唐王朝政府为什么不能彻底镇压藩镇的势力。填哥认为,有以下原因:
一、唐朝政府没有力量彻底镇压藩镇。最多只能使得他们服从统治。
这就要说说唐朝的兵役制度和税收制度了。
唐宪宗李纯
在税收方面,唐朝初年实行租庸调制度。由政府授田,农民耕田。兵役方面,则是实行府兵制度。但是,随着社会稳定,经济的繁荣,唐朝没有多余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土地又再一次集中到地主手中。大量的无地流民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租庸调制度形同虚设。唐朝政府被迫把这些流民招进军队。这促使府兵制的瓦解。唐政府开始实行募兵制。
但是招募军队,军队的指挥权,都控制在地方军政大员,也就是藩镇的手中。因为这些招募的军队,基本上等同于现在的雇佣兵。不会听从中央政府的号令。
唐朝中央政府没有能力重新组建一支强大的军队。因为很多的地方形同割据,不向中央政府缴纳赋税,加上战争频繁,依靠江淮的那一点赋税,勉强支撑唐朝的半壁江山已经很不容易了。
所以,我们看到,唐朝中后期的很多战争都有藩镇的参与,甚至镇压反叛的藩镇也必须一些藩镇的势力参与,就是这个原因。
二、藩镇势力也拱卫了唐朝中央政府。他们大多数并没有威胁中央政府的实力和决心。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在内地设立节度使,形成藩镇,就是为了拱卫中央政府的。
夫使禄山之乱,两河、汝、雏、淮、楚之闲,有大臣屯重旅,拊其入关之背,而迫之以前却两难之势,贼其敢轻窥函谷哉!——《读通鉴论》
加上唐朝政府还是有一定的实力,在中唐时期,其实很多藩镇还是效忠唐朝政府的。
之后,无论镇压二帝四王事件,唐宪宗的削藩,还是防御外族入侵,都有藩镇势力参与其中。特别是江南诸藩镇,一直保卫着唐朝的赋税来源,江南地区,极少参与反叛。
且在中唐时期,其实很多藩镇没有威胁唐朝中央政府的野心和实力。
" 小太宗"唐宣宗
别看二帝四王事件、唐宪宗时期的藩镇闹得轰轰烈烈,其实只不过是众多藩镇中的少数。大多数藩镇还是服从唐朝中央政府的。即使少数不服从,他们大多数也是因为唐朝中央政府要削藩,他们才出来反抗的。只要中央政府承认他们的统治,他们其实并没有威胁中央政府的野心。
三、相对于藩镇割据,中晚唐皇帝更需要解决的是宦官专权的问题。
藩镇割据。会造成唐朝中央政府的权威的减弱。而宦官专权,则会威胁皇帝的性命。所以,相对藩镇割据,中晚唐的皇帝更要解决的是宦官专权的问题。
不同于明朝的宦官,就是皇帝随便拿捏的一只蚂蚁。中晚唐宦官,能够操控皇帝的废立和生死。
区区十多个帝王,两个死于宦官之手,一个被官宦废掉,一个几乎被官宦软禁,大部分由宦官拥立,这在中国的朝代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事情。宦官之横,可见一斑。
代宗即位,辅国与程元振有定策功,愈恣横。私奏曰:"大家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四》
唐代宗,唐文宗,唐武宗,唐宣宗等多代皇帝试图解决宦官问题,但收效不大,直到唐亡。
四、宗教的问题牵扯唐朝皇帝多数精力,甚至使之丧命。
虽然,古代皇帝大多迷信,但是唐朝皇帝无疑是最为迷信的。大多数唐朝皇帝迷信佛教和道教。传说唐太宗就是吃仙丹而死的。
到了唐朝的中晚期,朝政混乱。使得唐朝皇帝更加的迷信。
比如削藩得力的唐宪宗,晚年追求长生不老,减缓对藩镇的打击,服用仙丹,导致性情暴躁,最终被宦官杀死。
唐武宗时期,又醉心于灭佛运动。轰轰烈烈的灭佛,使得国家财政增加了,但是灭佛之后,唐武宗也开始服用仙丹了。
有着"小太宗"之称的唐宣宗也不例外,这是唐朝晚期唯一的贤明的皇帝了。到了晚年也服用仙丹。终于一命呜呼了。
大唐服饰
唐懿宗时期,骄奢淫欲的皇帝唐懿宗还亲自奉迎佛骨前往法门寺。但是"佛"最终也没能保佑他,四个月后,他就驾鹤归西了。
佛骨才入于应门,龙輴已泣于苍野。——《旧唐书.唐懿宗》
总之,在中晚唐时期,对于自己一手养大的藩镇问题,中晚唐的皇帝是没有兵力解决,也没有心思去解决了。
可惜了,让人怀念的大唐王朝,在与藩镇斗了一百多年后,终于寿终正寝。朱温的一杯毒酒,彻底灭亡了这个曾经辉煌的王朝。留给人们的,是无尽的遐思与感慨!
由网友 第三岸 提供的答案:
大家好,我是历史领域创作者,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我认为有三大原因以致藩镇尾大不掉:其一:唐朝初期姑息养"藩",特别是唐玄宗对安禄山宠爱有加,委以其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让藩镇势力乘机坐大。其二:以藩打藩,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朝廷主要依靠藩镇势力去平叛,胜利之后一大批功臣还有一部分投降的悍将需要安置、安抚,不得已又委任了一批节度使,至此以后藩镇势力得到进一步恢复既发展,以致后期各自为政朝廷后期根本无法节制、调动甚至于一些藩镇势力世袭罔替。其三:无英明君主,唐朝中后期君王大多都沉溺于酒色无心理政,另外处于对将领的不信任宠信宦官,渐渐让宦官集团也形成了一股新势力,以致皇权进一步削弱,甚至于后期有些宦官利用掌握的禁军可以废立皇帝,如此内忧外患确实无法解决藩镇问题。
以上自己的一点小见解希望可以帮到大家!谢谢!
由网友 还梦乡 提供的答案:
唐朝作为历史上盛世最多的朝代,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是因为唐朝疆域之广,西到咸海地区,东至高句丽。这样举足轻重,不仅体现在幅员辽阔上,还在于文化发展。尤其诗歌文化,但是最终却因为一场变乱而彻底被付之一炬。这就是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拐点——安史之乱。这场变乱发生后,唐朝虽延续144年时间,却一直身处三大困局之中("宦官之乱"、"藩镇割据"、"牛李党争")
今天,来说说对中晚唐危害严重的弊病之一"藩镇割据"。
唐朝自从建立以来攻灭众多隋末割据势力后,扩张占剧广大疆域,还打败了吐蕃、松外诸蛮、契丹、奚等。但在唐高宗时期,对外战争频繁,至武则天、唐玄宗时期,边将无不以开疆扩土来封官发财。为了适应战争一方面,唐朝广大疆域需要在远离中央的地方作战;另一方面,唐玄宗时期府兵制以完全破坏,开始实行募兵制,这必然造成兵随将走。将领佣兵自重,为藩镇割据创造条件。
但安史之乱发生后,经过唐肃宗、代宗的平定。却无法彻底消灭安史余党,只得继续设置藩镇安置安史余党,较为典型的就是河朔三镇:即范阳(又称幽州或卢龙,在今河北省北部,北京、保定及长城附近)、成德(幽州以南和山西接壤地区,今河北省中部)、魏博(后称天雄,渤海湾至黄河以北,今河北省南部、山东省北部)
而中晚唐时期藩镇的困局又以河朔三镇较为代表性。
困局
藩镇割据为什么消灭不了呢?但凡唐朝后期出现了有作为的君主,也不是没有办法,再说唐朝中后期也确实出现了诸如唐宪宗(在位时期较为重要的就是派李愬雪夜入蔡州消灭拒绝听从朝廷命令的淮西藩镇,天下藩镇无不从服于朝廷)、唐武宗(在其手上解决了"牛李党争")、唐宣宗(又称"小太宗"其在位时期宦官有所收敛)。
之所以消灭不了是因为藩镇是一个新的物种 藩镇他是一个自下而上的组织,这才是真正的底层秘密。唐代初年国家实行府兵制就是百姓平时在家有房子有地,是耕地的农民,战时则自备装备上战场,打完后还是回家种地。但是安史之乱后,招募士兵,任何一个将领只要发出军饷,招募士兵,这帮士兵则是职业士兵,他们的利益只能从战场上或将领发出的军饷中获得。而此时中国人熟悉的那套逻辑已经不管用了,都讲"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对于藩镇割据士兵来说,虽然表面有将军、节度使,但其实这些人是受表面底层士兵所胁迫的,很多事不跟着士兵干不行。它就想一个九头蛇一样,砍掉一个头又长出一个,之所以难以平定藩镇割据原因就在于此。
我们以魏博镇为例
这个
镇人口多,经济较为发达,实力强,当时流传着一句话叫"长安的天子,魏府的牙兵"。魏府的牙兵就是指魏博的节度使亲兵,这两个都是爷一般的存在,按理说亲兵应该听节度使的,不然,这些亲兵已经成为了一个集团,如果节度使不听,直接换人,甚至宰人。
例如魏博镇有这么几任节度使,如田悦朝廷说要裁兵,田悦说栽吧!前头裁兵,后头又召集起来,将自己的财产分给被裁士兵,来团结这一帮人,形成自己的班底。又比如唐德宗时期的李愬打下魏博镇后被委任为魏博节度使,李愬这个英雄到了这也发傻,发觉根本没有节度使说话的份,只能用赏赐金银满足这些人的要求。
再举一个,唐宪宗以后卢龙节度使就突然降而复叛,就是因为派去不争气的官。大诗人王维的弟弟王缙,被派去当节度使,他一看这情况就明白了将朝廷赏赐的分给底下,将权力交给副将。他也是真聪明,因为他走后没多久,这个副将因为搞不定手下人给杀掉了。后来朝廷又派了一个节度使叫张弘靖是一个书法家,他来的时候就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姿态,喜欢坐轿子。幽州的士兵一看坐轿子来就看不惯,而张弘靖满脑子等级观念,觉得天下太平了我是朝廷派的大员。有一次底层一个士兵冲撞了他的队伍,张弘靖处置了这个士兵,底下的士兵怀着积压已久的怒火马上就反叛了。就这点破事,你看谁当官在藩镇看来已经不重要了,真正掌权的是当地的士兵,只要能满足他们的利益,局面就能稳定 如果一旦触及他们的利益马上就是反叛,这就是藩镇割据难以平定的原因。
我们讲了这么多藩镇的事,但藩镇割据本质上又和历史上不一样,历史上军阀割据本质上是中央集权系统被打碎后变成一个个小中央集权,权力行驶是自上而下,而回到唐代藩镇,你会发现它权力结构是自下而上组织起来,士兵可以胁迫长官。所以它社会结构就有一定的强韧性。而在长达150年的割据中为什么就没有一个反叛中央的,只要有一个反叛中央的强藩就可以。不是没有而是做不到,我们来看一下唐德宗时期朱泚叛乱他攻陷长安后将德宗围困在陕西的一个叫奉天的小城,此时德宗身边仅有四千多人,而叛军几万个围困五个月都没有攻打下来。为什么,因为各处藩镇只认唐王朝为正统,只认唐王朝合法性,各地藩镇在得宗被围困时跑来勤王。
还有一点,中央主要的对头在于北方,东南财赋之地任然对中央忠心耿耿、源源不断的给中央输血。但如果要解释藩镇割据即不可能成功造反而朝廷又解决不了藩镇割据的问题。
真正原因还是要从社会结构中招,因为藩镇它是一种自下而上结构,天然不具备侵略性,但必须承认藩镇割据是李唐王朝的肿瘤,但确实一个良性肿瘤。怎么说呢?基层士兵是没有什么野心的,他唯一的诉求就是吃饱穿暖,他们作为一种地方性力量具有一种内敛性,反而会制约那些具有雄心勃勃的节度使反抗中央。有些节度使他不见得有造反的野心反而会借助中央的权威去镇压这些士兵,任然要考朝廷的官爵威令以安军心,给士兵一个封赏一个虚衔别看这是虚的但是底层老百姓也认这一套。朝廷的官爵威令对于一个节度使来控制收下的士兵也是管用的,只要我不上交赋税,父死子继你朝廷承认节度使为什么要反叛中央呢?而朝廷此时也没有能力彻底剿灭藩镇,也乐得和藩镇保持这个一个局面,这就是在长达150年中央和藩镇割据能够相处和平的原因,其实就是一种默契的共存,不是不解决而是有心无力。
由网友 老衲侃春秋 提供的答案:
老衲侃春秋现在来和大家一起"关注历史,讲述历史,解读历史"。
唐玄宗时期,好大喜功,边将们都把拓疆开土作为升官发财的重要渠道,于是导致唐朝与周围邻居之间,频繁发生战事。西边是吐蕃,北方、东部主要是突厥、契丹和奚国。
由于在唐高宗时期疆域面积达到整个唐朝的最大值,所以广大的疆域需要唐军在远离中央的地方作战;另一方面,到了唐玄宗时期,实行军制改革,改府兵制为募兵制,这样就造成了兵随将走,将领拥兵自重的客观条件。
在此情况下,唐玄宗决定设立节度使,共设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时称天宝十镇,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军区,统称"藩镇"。
一开始藩镇的数量不太多,区域仅限于相对落后的边疆地区,独立性也仍然有限,中央朝廷对他们能够进行有效的节制。
但在安史之乱开始后,安禄山的军队很能作战,他们一路势如破竹,打得大唐的中央军是连战连败,没用多长时间,就占领了洛阳、长安两京。
唐玄宗在叛军攻克长安前仓皇出逃,不得已,只好给地方节度使大规模放权,下诏准许各地节镇自募军队,自调兵食,自署官吏。
从此以后, 藩镇的数量就增加了许多。他们变成了军政一体,独立性很强的"特别行政区",并且越来越多,遂渐遍布全国,致使"特区"不特,唐王朝的中央直辖区,只剩下了两京附近的一隅之地。
这些军镇级别高低有很大差别,最重要的州,设立节度使,可以指挥好几个州的军事;次要的一些州,则设立防御使或团练使,管理本州事物。
除此之外,后来又出现一个叫"留后"的称呼,它不是正式官名,而是代理节度使或代理防御史的意思,表示自发上台,尚未得到中央承认的非正式首长。
一开始这些军镇的首脑都是由中央直接任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藩镇开始尾大不掉了,并逐渐演变成事实上的世袭制。
此时的藩镇,不光是首脑不用朝廷"操心"了;就是连税收,他们也替朝廷收了。
"北方的藩镇既独立自主,一到九世纪初期全国只有东南地区约占唐帝国四分之一的地方还向中央按时缴纳税务收入,北方约有四分之一地方则全不缴纳,其他约占一半的地方则缴纳无定。"(《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黄仁宇)
既然藩镇侵占了国家的税收以自肥,已足够其军队开支。然而当朝廷调遣藩镇军队离开他们的辖区,去别处平叛时,其所需之粮饷衣物等又全部要中央承担。所以每每有叛乱发生,本来入不敷出的中央财政又会因此而雪上加霜。
鉴于藩镇势力发展的势头太猛,所以后来的皇帝也进行了削藩的尝试,可惜都失败了。
唐德宗李适即位后,一直试图削夺拥兵自重的地方藩镇节度使的权力,为此不惜使用武力。
公元781年(建中二年)正月,河北成德镇节度使李宝臣病死,按照以往形成的惯例,他的儿子李惟岳上表,请求继承父位。
李适早就想革除藩镇父子相传、不听朝命的弊端,所以就坚决的拒绝了他们的这一要求。
唐德宗的这个做法,引起别的节度使的恐慌,他们也怕自己的位置不能够传于下一代,卢龙节度使朱滔自称冀王、成德王武俊称赵王、淄青李纳称齐王、魏博田悦称魏王,"四镇"以朱滔为盟主,联合对抗朝廷。
公元782年(建中三年)底,淮西节度使李希烈自称天下都元帅、太尉、建兴王(后来又称楚帝),与四镇勾结反叛。
面对藩镇的咄咄逼人之势,唐德宗一步都不退让,准备调兵将李希烈剿灭。
唐德宗诏令泾原兵来完成此事。
当泾原节度使姚令言率五千士卒路过长安时,唐德宗下诏,命令京兆尹王翃犒赏军队。
但京兆尹王翔并没有重视,他给士兵们赏赐的只是粗茶淡饭,这让将士们十分愤怒,纷纷埋怨道:"我们离开家乡,抛开父母妻子儿女,要为国卖命,但在这里却是吃的猪狗食,太拿我们不当人了。朝廷的官库中堆积宝物无数,我们何不自己去取呢?"
此时士兵们的情绪犹如干柴,有人稍一鼓动,这堆火就燃烧起来了。
本来是皇帝请来的救兵,此刻却变成了叛军。
这伙人开始在长安城中抢劫起来。
唐德宗一看士兵哗变了, 吓得立马带着皇妃、太子、诸王等仓皇出逃,他们由咸阳一路逃到奉天。
在逃跑的过程中,给各藩镇下诏,让他们速带兵前来勤王。朔方节度使李怀光,神策军行营节度使李晟,都匆匆赶到奉天救援,奉天城才终于转危为安。
经历了奉天之难的唐德宗,辗转回到长安后,他雄心勃勃的削藩计划,就此终止了。
唐宪宗李纯继位后,又以强力手段进行削藩。
他先后平定了四川节度使刘辟、镇海节度使李琦,招降了河北藩镇,消灭了淮西节度使吴元济、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并且使藩镇相继降服,归顺朝廷。
这么大好的形势,按理说应该不错了吧?
但是,在和藩镇的战争中,李纯重用宦官,任命心腹宦官吐突承璀为左右神策将军、兼河中、河阳、浙西、宣歙等道行营兵马使和招讨处置使等要职,作为统帅带兵出征。
就这样,宦官势力日益增大,真是按倒葫芦又起瓢。
李纯在取得了一些削藩的成就后,有些洋洋得意起来,自己建立了前朝没有完成的功业,足以名垂青史了。于是渐渐骄侈起来,并且任用奸臣皇甫镈,罢免贤相裴度,朝廷政治日益衰败下去。
公元820年正月二十七日,唐宪宗暴死。由于是非正常死亡,所以他的死因成了大家一直在探讨的问题。
《旧唐书》、《新唐书》都记载都说唐宪宗是暴卒,而且都怀疑是宦官陈弘志弑杀。
唐宪宗一死,一些已经归降的藩镇,又开始叛乱了。
到了唐僖宗朝, 社会矛盾激化,民不聊生。全国各地风起云涌,尤其是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唐末农民战争爆发,逼迫朝廷征集各藩镇出兵围剿。
许多节镇利用这个时机,伺机扩充自己的实力。
此时突然之间全国冒出了许多割据势力,有的原是唐朝的节度使(如高骈);有的则是自己形成一个武装集团之后,被唐朝授予节度使(如杨行密、董昌、钱镠)。
农民起义军失败后,这些大权在握,拥有相当实力的藩镇,他们之间立即转入互相兼并的战争中。
此时的唐朝廷倒变成了看客,已经名存实亡了。
后来随着唐朝的灭亡,那些藩镇真正的变成了主角,互相死掐起来,很快就演变成五代十国,天下乱成了一锅粥。
参考资料:《旧唐书》后晋·刘昫、《新唐书》宋·欧阳修、《资治通鉴》宋·司马光
由网友 H说扒道 提供的答案:
因为本来军政大权都在皇帝手上时,国家相当于只有老板,底下全是员工。为了抵抗番邦防范少数民族部落,中央下放权力给到地方,节度使制度成立。国家变成股份制的了,节度使全都是股东,慢慢的,董事长越来越弱,股东兵强马壮,当然就得并购重组,董事长皇帝当然也没有能力阻止。忠君爱国都是屁话,人心所向和实力才是一切。
由网友 战国的子鱼 提供的答案:
时局发展,饮鸩止渴不得已而为之。
藩镇割据当然不好,皇帝自然想要解决,可是到了中晚唐,地方尾大不掉,搞不好就要把自己掀翻。
相反,维持表面的平稳是大家共同的追求,而且,南北方各地藩镇情况各有不同,甚至镇压某些藩镇的不臣之举,镇压边疆少数民族的侵略问题,都要各地藩镇出兵出粮。
唐朝由盛而衰是因为安史之乱和随后到藩镇割据,但是唐朝中晚期维持如此长的时间,也同样是藩镇对中央的维持。
如此情况,那个皇帝也很难敢于去解决藩镇问题。
我是武安君学历史,请大家关注。
由网友 大道至简T2 提供的答案:
中晚唐的皇帝在中国史上可以排第二惨
因为他们陷入了强大的宦官集团不能自拨,以致有能力中兴的皇帝被杀,恶性循环,不能自拨
自保都不能,更没提其它了
而且藩镇割据军力很厉害,更加上有些互保,没有强人做不到
唐后的汉人各朝都牢记唐的安史之乱和宦官之祸,可惜走错方向,打压武将,结果北南宋明朝这些汉人皇朝都亡于异族,自从明太祖废相不久,实在熬不住的皇帝只好用太监与文官打对台,也是一步好棋,被祟祯废了,没有平衡的明朝很快灭亡,清沒用宦官参与政治,好在皇帝有军机处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16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