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衣襟上的米饭粒 提供的答案:
我自己就是那种过度存钱的人,不管每个月到手的钱有多少,我每个月各类开支加在一起,林林总总都会给他控制在2000块钱以内。
剩余下来的钱,不管是300还是500,我都会转进另外一张卡里留存起来,除非有特殊事情发生,不然你卡里的钱我是一定不会去动的。
就这样,虽然我收入不高,从前上班的时候我每个月就2000块钱的工资,他每月3000块的工资。到年底我也能攒下个几千块。
后来开店,手头宽裕一点了,依旧不舍得花钱,每次到月底,刨除各类开支,我都会把剩余的钱转存起来。
现在店里生意不好,我除去看自己的店,还找了一份兼职,工资不高,每个月1500块。店里的收入基本可以维持生活正常开支,而我兼职的1000多块钱我也能存起来。
我不舍得花钱,买菜我都是下午再买。小区门口经常会有卖蔬菜的小贩摆摊,下午下班后回家,我都会去逛一圈。
有个相熟的奶奶,我和她买菜大概十多年了。每次去到她的小摊上,看到她卖剩的菜,基本都会给她打包了。有时奶奶会降价给我,有时是半卖半送,总之每次买20多块钱的菜,我能吃一个多星期。
奶奶还挺欢迎我去和她买菜的,用她的话来说就是卖剩下的菜不多了,隔天再卖都是不成了,拿回家自己吃吧,也吃不了那么多,还好有我。每次都会去给她打扫卖剩下的菜。
关于衣服,我也偶尔会添新衣服,但是基本是需要了才买,平时的话我不逛街,更别提去逛服装店了。
就是现在兼职,每天需要穿工作服,我每天都要上班,而我也就基本穿不到自己的衣服了。所以今年过来我连买衣服的钱都省了,有工作服穿,还买什么衣服呀,工作服都穿不过来。
买鞋子都是去朋友的店铺里拿,100多200块钱一双的鞋子,一次买个三双,我能就这么换着穿个三五年!
偶尔和朋友出去聚餐,基本都是AA,如果在我工作时间,朋友要约着一起去哪里玩,我都不会去。我要上班呀,我要挣钱呀,我得攒钱呀,出去玩还得花钱,还要请假多不划算!
就如守着我自己的小店,一年365天,除了过年放假那一个来星期,店里会关门,其他的时候我基本都会守在店里。
就这样抠抠搜搜的,我过到了40岁。虽然一直以来收入都不高,但是多少手里还是有点存款的。
相比起同龄人要供孩子又要还房贷,而没有存款,每天都焦虑。我没有房贷,手里有点存款,只要每天都不闲着,有点事情做,每天都有点收入,至于收入多少对我来讲都不太重要了。
对于他们所焦虑的供孩子上大学需要多少多少钱之类的,我只想说这部分钱光有我的存款还是够了的。
疫情三年,店里生意不好,一度撑不下去,我虽然焦虑,但是该吃吃,该睡睡,毕竟手里余钱,心里一点都不慌,每个月拉扯下来,能保证开支就好,其余的就不多想了!
由网友 小北在山东 提供的答案:
我爸妈是过度存款的60后,他们现在的生活超过了身边大部分同龄人。
30年前,爸妈和叔婶分家,爸妈分得4000元现金,叔婶分得一处房,从此我爸妈便开始了他们的奋斗之路。
我爸妈带着我们兄妹住在临时搭建的房子里,所以他们的第一个愿望就是攒钱建新房。
那时,我们村以种菜为生,为了多卖钱,我爸妈会去离家60里地的集市卖菜,来回推着平板车步行,经常浑身湿透,饿了就找人家讨个馒头吃,渴了讨点水喝。
我爸抽烟选最便宜的,我妈的标准就是:让我们吃饱穿暖就行,至于喜好不重要,终于在1995年,我爸妈攒够了盖房子的钱。
我爸25岁时,我爷爷偏瘫,生活处于半自理,我爸妈不仅要养育我和哥哥,还要赡养爷爷奶奶。
我和哥哥从小到大从未因为钱犯过愁,我爷爷奶奶也是我们村相对幸福的老人,即便现在还有很多农村老人冬天无法供暖,而我爷爷在25年前就用上了暖气。
我爸妈外出打工后,更是把生活节俭到极致。
租房:我爸妈外出打工20年,没有租过一间带厕所的房间,一开始,租的房子仅仅100元/月。
后来我爸妈两个人一个月能赚1万多,他们租了一间月租300元的房子,依旧不足10平方,能放两张床,一个小桌子及简单的餐具。
我曾经埋怨爸妈太抠门,为什么不租一间大房子?
我妈说:"穷人过日子就是一点一点攒出来的,我们省着花,你们将来的日子就能好过一点。" 那时的我并不能体会爸妈的良苦用心。
衣服:我必须要吐槽一下我爸的一段短袖衬衫。
这件衬衫本是别人穿过的衣服,送给我爸的当工作服,晚上洗一下,第二天接着穿,我爸整整穿了这件衬衫15年,直到一次意外刮破了,我爸才让它下岗。
20年前,爸妈舍得花300元给我买件羽绒服,但他们自己却很少买新衣服。
在我们家过年,我和哥哥的新衣服是两年一买(买的大号,第二年穿正合适),我爸妈过年几乎没有买过新衣服。
爸妈过度存钱带给我们什么?
我爸抽烟比较厉害(工作需要经常熬夜),这也是他除吃饭外的最大开销,但一般都会选劣质烟。
我妈则除了必要的生活开销,没有其他额外支出。
我爸妈租的所有房子没有置办过任何家具,就连冰箱、洗衣机都是在我的多次督促下才买的。
这样节俭的生活,我爸妈并没有感到不适,反而乐在其中。
2010年爸妈给我哥在某二线城市买房子,付了30万的首付,我们家成为亲朋好友中第一个在外买房子的。
后来,我哥创业,我爸妈又拿出来30万资金帮助他,这也让我哥比同龄人多了更多的机会。
最终经过不懈努力,我哥创业成功,靠自己的能力买了两套新房和车,而且早已经把父母的创业资金还给他们。
我结婚的时候,婆家给的彩礼,爸妈凑够20万作为陪嫁,婚礼的所有准备都由爸妈一手操办,尽量不给我留下遗憾。
如果没有爸妈当初的过度存钱,我哥哥就不会有第一笔创业资金,他的创业路就不会如此顺利;
如果没有爸妈当初的过度存钱,我可能在婆家不会有足够的底气。
过度存钱的爸妈,现在过得怎么样?
爸妈带着他们所有的存款,回到了农村老家养老,他们依旧节俭却很快乐。
我们家的房子还是原来的老房子,就连沙发也是20多年前的沙发。
我妈刚回家的时候,家里没有冰箱,她把亲戚送的海鲜之类的放在了邻居家(后来被邻居吃了。)
我哥给爸妈置办了热水器、电视、空调,我送给爸妈一台冰箱。
值得一提的是爸妈的衣橱,还是我妈结婚时的嫁妆,看样子我爸妈并不打算换掉它。
我爸抽的烟变成了中档烟,但依然不爱买衣服;我妈虽然比之前爱买衣服,但依然理性,至于吃的还是粗茶淡饭。
我爸妈觉得他们现在生活的已经非常幸福。
一屋两人,三餐四季,身体健康,儿女孝顺,内孙外孙都有,有存款无负债,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过完余生,这应该就是很多人想要的生活。
对于我们一家来说:
正是我爸妈的过度存钱,让我和哥哥有资格选择自己喜欢的人和工作。
是我爸妈的过度存钱,减轻了我和哥哥的压力,让我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的小家上。
对于农村出身的我们来说,这样的生活已经是我们能力范围内最好的安排。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必删。
由网友 素老三 提供的答案:
三姐又去银行存钱了。大姐说你那么辛苦赚钱,不要都存上,给自己买点东西,对自己好点。三姐想,我是这个世界上对自己最好的女人,我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我就去过什么样的生活,别人,行吗?
三姐这一生,就是一个存钱的过程。她存钱有四个阶段,当然,都跟别人或多或少有点关系。
小时候,三姐喜欢看书,去新华书店,仰头看着玻璃柜台后面的书架,2角钱的《杏花村来的小姑娘》,她买不起。1角4分的《吕小刚和他的妹妹》,她也买不起。
后来三姐学聪明了,让店员把书拿来她看看,她就倚着柜台看书,可是刚看到紧要关头,就被店员把书要回去了。
三姐回家跟父母要钱买书,被父亲教育了一顿,被母亲骂了一顿。那时候她就想,将来自己长大了,能挣钱了,自己喜欢什么书,就买回来,坐在家里幸福地看书,再也不用看店员嘲讽的目光了。
三姐后来上高中,因为离家远,中午在学校吃饭,父亲每天给三姐两角钱,那个年代,烧饼一角钱一个,两角钱能买两个烧饼。
三姐就存起来一角钱,只买一个烧饼。后来,她干脆一个烧饼也不买了,前一天晚上,她用炉子烤两个土豆,早晨上学,就把土豆放到书包里,中午吃土豆。土豆凉了回生了,不好吃,但三姐甘之如饴。
三姐是一个重视精神生活的人,她可以一天不吃饭,不能一天不看书。她用攒下的两角钱,到书亭买杂志阅读。每天能存下两角钱,她不会都买书,剩下的就存起来,不舍得像同学一样买零食。
高三的时候,同学里有几个要好的女生每晚下晚辅导,就会去外面买糖葫芦吃。当年,一元钱三个糖葫芦,几个女生吃得很开心。三姐以前也跟她们在一起玩,大家轮着买糖葫芦。
三姐后来就不跟她们一起玩了,她舍不得花钱。那时候,父亲每晚给她一元钱买碗面条吃,她不会花这一元钱,都积攒起来,要么买书看,要么存起来。
她觉得和同学一起吃喝玩乐挺好,但是,一个人享受阅读时光也很好,还有,看着自己小金库里的钱一天天地多起来,她有种莫名地兴奋和满足。这种兴奋和满足,是吃喝玩乐所无法替代的。
这是她懵懂阶段的存钱,算是她的第一阶段的存钱。
人生啊,你想做什么,只要努力去做,没有办不成的事情。三姐喜欢存钱,她就能存上钱。上班之后,三姐还脱产去大学念自考。当年她去念自考,花了1500元的学费。
但是,三姐在课堂上坐了三天,觉得这学费花得不值,她完全可以自学,于是,她到校长办公室,把学费退了回来。
三姐每天到图书馆自学,当年自考12科,每年的四月份和十月份各考试4科。一年半靠12科,三姐每一科都顺利过关,除了花考试报名费,三姐没有花学费,就拿到了自考大专的文凭。
三姐把学费都存到了存折里。那时候,三姐就拥有了人生中的第一本存折。父亲过生日,三姐从存款里拿出钱来,给父亲买了一个带塑料皮的笔记本,给父亲做账本。
母亲过生日,她给母亲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生日蛋糕。平常院子外面吆喝卖零食的,她看见弟弟妹妹馋了,她就拿钱买点零食,给弟弟妹妹吃。
三姐看到自己亲人吃东西,她比自己吃都高兴。她那时候已经可以随心所欲地买书了,在亲戚里,在朋友中,她属于财富自由的人了。那时候,也是她无忧无虑的时光。
结婚,是三姐存钱的第二个阶段。
三姐后来结婚了,嫁给一个心仪的男子。当时为了爱情,她连房子都不要。是母亲硬为三姐跟婆家要房子。因为房子,内心也是积攒了矛盾的。只不过,三姐不说。她不愿意跟人要东西。
丈夫在婆家院子里盖了两间平房,三姐嫁过去之后,就跟婆家住在一个院子里。后来因为一些矛盾,有一次婆婆撵三姐搬家,说房子是她盖的。其实是丈夫盖的,只不过,也用了婆婆一些钱。
三姐想了三天,决定到外面租房子,跟丈夫搬出来。她宁可穷一点,也不愿意看别人的脸色生活。她打各种零工,工资一到手就存起来,准备买房,家里的开销由丈夫的工资支付。
三姐跟丈夫的矛盾很多是因为钱,丈夫的工资到账,就各种买买买。因为这个,两人不时地发生口角。后来,三姐发现丈夫时不时地旷工,跑到外面跟人玩牌。
三姐挑剔丈夫浪费,丈夫指责三姐太节省。三姐挑剔丈夫太懒散,不勤奋。丈夫指责三姐的就更多了。互相指责和挑剔,感情就淡了。最终分手。两人没有什么财产,也不用分什么财产,只有一个儿子。
三姐恢复单身之后,她开始过随心所欲的生活,那就是挣钱,存钱,接送儿子上学,陪伴儿子长大。母子的关系很融洽,因为她想做什么,儿子都支持,从来不会对她指责和挑剔。
这也是三姐存钱的第三个阶段。三姐就是一个普通的打工者,没有什么一技之长,爱好是看书和写作。她的生活说简单也不简单,因为她的内心是丰富的。
三姐在饭店做服务员,每天三顿饭,都在饭店里吃,这就节省了她的三餐。她每天只给儿子做饭。每个周末,她给儿子改善一次伙食。
儿子喜欢吃驴肉蒸饺,她就带着儿子去饭店,只要一盘驴肉蒸饺。她舍不得花钱买两盘蒸饺。看着儿子吃,她比自己吃都高兴。儿子给她拨出几个饺子,她吃一个,就心满意足。
存钱,和看着心爱的人快乐,就是三姐最大的快乐。三姐的工资每月一到手,就会存到银行。儿子的衣服裤子,没上学之前,都是三姐自己买布自己做,这样省钱。
三姐很少买衣服,过去的衣服一直穿,穿到松了,就剪裁下来做抹布。三姐还找各种机会打零工,给邻居家接送孩子,给学生补习功课。额外挣来的钱,除了给儿子买点零食,就是买书,剩下的大头全部存起来。
三姐有个梦想,就是存钱买房子。小家小业,没能没水,想买房子,除了靠勤奋地打工,就是靠省吃俭用地存钱。终于,三姐银行里的存款够买房子了。三姐买了一个小小的平房,20多平。但她跟儿子足够用了。
打工的那七八年,她白天打工,晚上看书。心里疯狂地想写小说。手里又存了一些钱之后,她跟儿子商量:"妈妈想辞职写小说,大概要写一年,这一年,我们可能没有肉吃,你支持我吗?"
儿子说:"妈妈想干什么,我都支持,没有肉,我们喝粥。"三姐辞职了,天天在家创作。附近邻居看到三姐不上班,在家写写画画,觉得不可思议,连三姐的母亲都觉得三姐的精神出了毛病。
之前存的钱,这回派上了用场,三姐可以无忧无虑地写作。半年后,三姐写完长篇。可投稿给谁呀?这时候,存款快用光了,三姐重新打工。
三姐一边打工,一边存钱,一边修改长篇,后来,这部长篇发表在地区内刊的杂志上。
人的一生,波澜起伏,但每一步,都要靠自己踏踏实实地走,这样走的路,一步一个台阶。每个台阶,都能把你送到距离梦想更近的地方。
三姐继续打工存钱,她想积攒一点钱,继续停工在家写作。这时候,她意外地收到第一部长篇的稿酬一千元。她欣喜若狂,立刻辞职开始创作。
这时候,三姐遇到了一个好机会,地区的一家报社招聘记者。三姐虽然没有大学文凭,年龄也过线了,但是三姐有胆量,有文学的功底,也有自信,她毛遂自荐,用自己长篇应聘成功,她从家乡来到地区,做了一名记者。
当时报社的子报被一位商人承包了,商人就外聘一些能人做编辑和记者。三姐有幸成为这里的一员。
刚到一座新的城市,三姐和儿子租住在公寓里,幸亏手里有点存款,支撑三姐度过艰难的试用期。过了试用期,工资增加了很多。每月工资到手,三姐就到银行去存钱。
三姐后来辞职了,因为她想挣更多,她想在这座城市买楼。她辞职给大江南北的杂志写稿。当然,三姐赶上了好时候,那是纸媒的黄金时代。三姐每到月底就去银行,留下一千元的生活费,全部存起来。
三姐凭借着自己的一点点文学功底,勤奋工作,把挣来的一笔笔的钱,悉数存起来,她很少买衣服,从不买奢侈品,几十元的润肤液能用上一年。
几年后,三姐在这座城市,买了楼房,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告别了租房时代。
三姐最快乐的生活,就是工作和存款。每个人快乐的点是不同的。有人喜欢吃喝玩乐,有人喜欢游山玩水,有人喜欢荒山静修,有人喜欢工作和存款。三姐就是后一种人。
工作是快乐的,存款更快乐。三姐现在已经退休了,依然重复着这种快乐。退休后的存款, 三姐用自己的存款给自己买了社保,她虽然一直没有稳定的工作,但是退休后,她也拥有了稳定的退休金。
退休后的三姐存款,是她第四个阶段的存款。按理说,退休了,也有退休金,不用工作和存款了,但是,三姐的快乐就是工作和存款呢。所以,她就继续过着我行我素的日子,继续工作和存款,继续快乐着。
三姐的儿子结婚了,三姐用自己的存款,为儿子买了婚房。看到儿子住着大房子,三姐心里舒坦。她喜欢用自己存下的钱,去帮助心爱的人。
最近几年,生意都不好,儿子的小店经营困难,恰在此时,儿媳怀孕了。生活中,所有坎坷,都是来磨炼你的,让你变得越来越坚强。
儿子也成长了,再也不懒散了,他一天打两份工,儿媳一个人守店。看到孩子们的努力,三姐很欣慰,她每月帮衬孩子们一些,鼓励孩子们渡过难关。渡过难关,就会迎来曙光。
三姐也是个孝顺的人,父亲和母亲生病住院,三姐又出钱,又出力。她也从来不攀比兄弟姐妹谁做的多,谁做得少。母亲生病,三姐和妹妹在医院陪护母亲十多天。父亲生病,三姐虽然没有去医院陪护父亲,但三姐停下工作,去老家陪护母亲。
父母家里缺什么,三姐只要知道了,就会毫不犹豫地掏钱给父母买。父母家的冰箱,是三姐买的。父母家的电视,是三姐买的。父母家的沙发,是三姐买的。父亲书架里的书,都是三姐买的。只要父亲说他喜欢看什么书,三姐就掏钱买。
三姐给亲人花钱,比给自己花钱快乐。她就是这么一个傻得可爱的人。她的快乐,就是让亲人快乐。
三姐每次存钱回来,路过花店,给自己买束花,给宠物狗买个玩具,一人一狗,悠闲地在黄昏里漫步。
写在最后:
那些过度存钱的人,生活都不错。三姐辛勤打工,努力存钱。她用自己的存款,养活了自己,养大了儿子。
三姐用存款,买了楼房,让自己拥有一个独立的房子,拥有一个家。三姐还用自己的存款,给儿子买了婚房,给儿子的生活奠定了的基础。
三姐用存款,给自己买了医保和社保。三姐用存款,孝敬父母。三姐用存款,给自己一个安稳踏实的晚年。
我是素老三,喜欢我的文章,请帮我 点赞、评论,谢谢!
由网友 风筝和桐桐家的生活 提供的答案:
其实我就属于那种过度存钱的人,每个月不管收入多少,是1万还是2万都只花2000多的生活费,剩下的全都存起来。
以前做工作室收入高的时候,每个月能挣五六万,那时候的花销每个月还是没有超过3000块钱。
剩下的钱全都存银行定期了,结婚十五六年了,一直就是这么过来的。
如果问我们现在过得怎么样,我会说我们现在过得挺好的。因为疫情工作室倒闭,失业两年多了。但是因为以前这10来年省吃俭用的,钱都存起来了。所以虽然两年没收入,但是对于现在的生活也没什么影响,我们完全可以提前退休了。
我们的这种生活方式,身边的人都无法理解的,连我妈70多了都嫌弃我们过得太节俭。
我的一件保暖内衣能穿10年,磨的都是洞了才换,前几天在网上花18元钱买了一件,这是好几年了第1次买新衣服。
我们虽然不注重穿着打扮,但是吃方面还是很不错的,鱼,肉,虾排骨水果之类的从来不会断。
我老婆一年买化妆品的钱也就几百块钱,从来不肯去理发店,都是让我去给她修头发。
周围的朋友总觉得我们这样活得太辛苦,其实习惯了这种生活方式就绝不会感觉辛苦的。反而因为很多时候不在面子上花钱,更能活得轻松些。
身边有一些同行朋友跟我们收入一直以来都差不多,但是他们的日常花销就比较大手大脚了。收入好的时候他们拿着钱出国到处旅行买好车,买奢侈品。
结果到现在我们已经退休了,他们有很多还在为房贷发愁,到处找工作。
经常听到有很多人说钱是用来花的,光会节省的人没什么出息。而事实上如果在没有什么机会增加收入的前提下,那节省下来的钱,也是实实在在的钱。
收入不是想增加就能增加的,但是钱却是想节省就能省下来的。
我们年轻的时候过得确实有些辛苦,不像别人过得那么潇洒,我们甚至从来没有去过酒吧,没吃过海底捞。
但是要辛苦也只辛苦那十几年而已,更重要的是在有机会挣钱的时候,我们不花钱不出去享受,反而能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工作上。
前几年在疫情之前,我们失业了以后就买了一辆房车,到处旅行过的很是自在。
记得最累最辛苦的那些年,我经常跟老婆说,现在我们还年轻,多努力一把,现在多辛苦一个月,就够将来一年的生活费了。
因为我很清楚,花无百日好,人不会总是一帆风顺的,在有机会赚钱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时机。
过度存钱其实并不是一件坏事,但是前提就是不要影响正常的生活质量。我们每个月现在生活花销也不会超过三千块钱,但是我们只是不再面子上花钱,该吃的吃,该玩的玩,日常生活质量还是能够保障的。
我们的计划就是等到疫情完全结束以后,等孩子上大学了,我们就再买一辆房车,遍全国好好弥补一下年轻的时候付出的辛苦。
由网友 朴实雪梨V 提供的答案:
我家三嫂就是过度存钱的人。她本人是老师。一辈子没富过也没穷过,就是不舍得花钱。
我记得二十多年前,我们那时候过年前,基本上都会给父母织毛衣,毛裤,那时我们都是买一斤五十多的毛线打毛衣毛裤。
我清楚的记得有一年我们都回家过年,在老妈家的炕头上,每个人都在不停的忙乎着,只见三嫂用的是N年前,用纺锤纺得那种线,给她妈妈织毛裤。
你说至于嘛?一个当老师的,还比不上那不挣钱的老农民吗?特别不能理解。
妈妈曾偷偷的跟我说,去她家吃饭,如果是包饺子,别看包了不少。可是不能全煮了,只煮一盘,其它的要放冰箱里冻上,下次再吃。
妈妈说她每次只吃几个就放下筷子了。没吃饱也没了,就这点。
可笑不?又不是旧社会,好玩儿不?她家很少有花生呀,瓜子呀?这些零食。
从来没见她穿啥上档次的衣服,总是年年就那么几套,就知道攒钱。
打着送妈妈回家的幌子,两个人的车票还得妈妈掏钱,你说就有这种人,你见过吗?你肯定没见过。
更可笑的是过节给妈妈送了100块,正赶上弟妹小产,坐小月子,说还得给弟妹钱,兜里没有了。妈妈直接掏出,刚才她给的那100块,人家就用这个钱给了弟妹。你能做到吗?没人能这么做。
你看到没,这种事儿就是遍故事你都想不到这么写。
妈妈就我这么一个女儿,妈妈说多亏自己有个女儿,我能把这些事儿说给我女儿听,要不然就得烂到肚子里了。
你可别告诉你三哥哈,要不然两口子好干仗了。也不能讲给你那几个嫂子听哈,别传出瞎话可不得了。
嗯呐,老妈,我咋能那么傻呢?
现在三嫂已经走了四五年了,突发脑出血几个小时人就没了。
一辈子从牙缝里攒的10多万,10万留给了才几岁的孙女儿。恐怕孙女儿现在都不记得她奶奶长啥样了。
其它的留给了三哥,不久后就给了小老婆买衣服买金货了。
你说她攒了一辈子最后怎么样了,还不就那样呗,悲哀呗,还说啥呢?
由网友 执着的二姐 提供的答案:
我说说我那公公吧?他就喜欢存钱,真的,存了一辈子钱。
记得我们和老公是1995年年底结婚,公公以为我父母要一笔彩礼,问老公三个舅舅借了好几千块钱准备着。哪知道我父母一分钱都没要,说只要你们真心实意地对我姑娘好,他们两口子好好过日子就行了。
1996年年初我和老公去他三个舅舅家去认亲,公公就让老公带着现金去还他舅舅的钱,从那时候起,公公没有欠一分钱的外债,就开始存钱,另外儿子, 女儿挣的钱都要交给他统一管理。
我们结婚后第三年,我老公才没有上交给他了,小姑子出嫁前也给钱要走了,公公就继续自己挣钱自己存钱。自己也不乱花一分钱的。
平时公婆种十几亩良田,一直养猪,就近两年没养猪了,养牛,做小工,婆婆扫马路,顺便捡破烂卖,他们只要有收入,都是第一时间放银行存起来。这样睡觉才安心。公公大概是小时候真的苦怕了,认为手中有余粮,心中才不慌。
公公是安徽无为人,属于江北人,小时候还上过初中,后来父亲突然过世,就没钱上学,弟弟妹妹都小,他到了20多岁就出来打工,来到我们皖南打零工。他初中文化还属于有文化的人,脑子也灵光,不知花了什么心事,就给17岁的婆婆追到手,婆婆18岁就生下我老公。
我婆婆是被养父母从孤儿院里领回来的,听说她的养父母对他们一点也不好。住了好几年牛棚。经常听他俩说那时候日子过得有多苦,在全生产队应该是最苦的一家人了,后来全靠他俩自食其力努力建设新家园的。
公婆苦了一辈子吧?他们就想能做得动的时候多存一点钱,普通人过日子靠的就是勤俭节约,不相信什么"会花钱才会赚钱"的话,他俩很少买衣服,公公经常穿老公的旧衣服,我和小姑子给他们俩买衣服,他们总是说太浪费钱了,下次别买了,还留着舍不得穿呢?
公公平时抽烟喝酒都是买廉价的,我们回老家给他买和我父亲一模一样的烟酒,他会拿到小店换便宜点的,这样会换更多的回来,吃喝的时间就长点,后来我女儿工作了,买点好的烟酒给爷爷,叫他少抽点烟,抽好一点的,酒也少喝点,喝好点的。他还是舍不得抽好一点的。
前几年他房间的皮沙发被家里的猫咪抓花了,他舍不得买新的,花了三百块钱叫绷沙发的人换了布面子,还心疼多花钱了,现在买个新的都是好几千块钱呢?三百块钱真不贵了。
好几年前,农村搞厕所改造工程下来了,他们俩马上就想到我们四口之家过年要是回家了,晚上洗澡在卫生间排队,上厕所是以前的茅坑,很不方便的 。
他俩就拿出一万多块钱给我们装修了一个新的卫生间,干湿分离的那种。回家两个女儿说爷爷奶奶平时那么节约,这下子怎么舍得花这么多钱呢?爷爷奶奶说:"苦处挣钱乐处用,你看看你们回来了,用起来多方便呀?"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等我们一走,他们马上给电热水器给拔了,给打扫干净,要等我们下次回去了再开了,他俩就一直用太阳能热水器那个卫生间。
后来我们几次买房子,老公说钱不够,公婆每次都是好几万好几万的赞助,他们感到能帮助到我们他们也很欣慰。然后继续挣钱,存钱,现在年纪越来越大了,他们还是歇不住,只要能有挣钱的机会,他们俩还是继续挣钱。能不麻烦我们的地方尽量不麻烦我们。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我这个儿媳妇也继承了公婆存钱的习惯,每个月给钱存起来,到年底交给老公打理,他脑子比我好使,以后只要姑娘有需要,我们也能拿点钱出来帮助她们吧?
存下的钱都是将来面对不确定因素时的底气。
我也非常感谢我的公婆,给我带了十年孩子,现在每天还是勤勤恳恳的劳作,勤俭节约的过日子,他们能不麻烦我们他们就尽量不麻烦我们。让我们在外面放心打工。
等他们老了,我也会尽力而为地照顾他们的。
由网友 豁达的琪格格 提供的答案:
我身边就有一个过度俭省,喜欢存钱的朋友。他因为妻子出轨,独自带着四岁的儿子生活,为了儿子有一个更好的生活,他俭省到什么程度!
他在食堂拿保温饭盒打不要钱的稀饭,可以管自己三餐,他一个手机,修修补补,可以用十年,他的衣服,一年四季都是那样几件,他舍不得添新衣服,他甚至也舍不得给儿子多买新衣服,他儿子穿的衣服从来很少见合过身,穿的都是表哥堂哥的旧衣服。
路上但凡有瓶瓶罐罐,他都会当废品收起来卖钱,他常年四季,不卖肉,自己在学校外垄了一方田土,自己种蔬菜。儿子周末回家,他才舍得去买点肉,儿子吃肉,他喝点汤。他洗发不用洗发水,不用沐浴露。就为了多省点钱。
他儿子去年从南开大学毕业了,直接在天津一个合资企业找了一份工作,跟父母提出想在天津买一个房子,在离他工作不远的地方,他都已经和一个同学一起去看过房了,其中一套很中意,我同事二话不说,直接掏出90万,支援了他儿子付了一个首付!这90万都是他多年省吃俭用节省出来的。
而和他儿子一起毕业,同样就业这个公司,也同样想在这儿买房子的同学,因为爸妈根本就没有什么积蓄,无法支援他买房,他只得在离公司有点远的郊区租了个房子!大学谈的女朋友也吹了!
他儿子跟他说,谢谢爸爸!没有你的支持,我感觉我也很难在这里长久立足!会很难!
做父亲的这么多年,努力多存点钱,在关键时刻托举一下孩子,对孩子的就业,未来,影响真的很大!
由网友 情感窝 提供的答案:
村里有一对老夫妻,她们俩对待钱的政策是:只许进,不许出!二人都是本村人,从出生到离世一辈子没有离开过村子,还好那个年代嫁闺女,不需要爹妈送亲。
儿子长大后掌管了家事,他们俩连院子都很少出去,菜园子属于老头的天地,厨房是老太太的空间。夫妻俩几十年和和睦睦,不吵不闹,过着一种与人无争,淡泊名利的小日子!
他们同别人一样挣钱,就是很少花钱,存钱就是他们的最大乐趣。
老太太活了几十年,没穿过裙子、没用过洗发膏、没烫过头发、没吃过牛羊肉、没喝过牛奶也就罢了,连过年一家人吃饺子都得让孩子们报数,根据报的个数来煮饺子,不准多吃,不准剩下。条件看起来挺苛刻,其实就防止孩子们浪费粮食。
丰收了,他们家放在场院的一大堆玉米,难免会被耗子偷吃,这还了得?他们就到处找耗子洞,拿水灌,既要把耗子灌出打死,又要把洞里的玉米粒花生挖出来,留着喂鸡鸭呢。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他们家娶进来的儿媳更甚。为了便宜,去批发店买点生活用品囤着可以理解,可她却买了好几十捆给死人送的烧纸存起来,说是买的多便宜,看那架势,都恨不得提前给自己往阴间账户存点了。
有一年,村里人不知听谁的谣言,开始到处买盐,越要买,还越买不着了,这时他家院门一关,不着急不着慌,因为他家仓房存着两箱子咸盐粒子。我要额外说一句,他家从来不吃面盐,无论炒菜炖菜,一律大粒盐,说这个比面盐省。
别人家买黑白电视,他们家没有,黑天就睡觉,也不去别人家看。别人家买彩电了,他们勉强买了黑白电视。别人家买搓衣板,他们家手洗,别人家买洗衣机了,他们买搓衣板。别人家养鸡为了吃蛋吃肉,他们家养鸡为了下蛋卖钱。
钱到了他们家以后,基本就插翅难飞了。老两口把大票放在饭盒子里,然后趁着孩子们不在屋,放个隐秘处。小票就用塑料袋包上,然后放进贴身的布袋里,一刻也不能与自己分离。银行对于他们来说,就是"我辛苦挣的钱,为啥放他们家,给他们花呢?"
一家人省吃俭用一辈子,但不是忍饥挨饿,只是吃喝穿戴一切从简,无欲无求,有点清心寡欲那个感觉。偶尔有人去他们家串门,进屋后感觉时光倒流,一下子又回到了过去。他家里的碗架子,箱子柜子都是以前那种木头做的,家里还有蓝边大海碗呢,都是老物件了。老两口呢?夕阳从北面的小窗户射进来,俩人正坐在热炕头打扑克,虽然掉漆的桌子上,放着一个座钟,钟摆还在来回摆动,可这一幕依然给人一种时光静止的感觉,好一副温馨的画面啊。
别看他们省的肠子都涩了,但却并不欠别人一分钱,不占小便宜,不是他自己的,给他们也不要。
那些年,村干部去他家收提留款农业税,差个几毛钱,干部说不要了。"那可不行,我欠钱睡不安稳。"老太太说着,掏出小布包,从一沓子零钱里,捻出几张如数交上。
有一年春天,老头在他的菜园里干活,突然倒地不起,也不知是被土坷垃绊倒了,还是头疼摔倒了,送医院途中,安详离去,大夫说是脑出血。
三年后,老太太吃完晚饭,起身收拾饭桌,胸口一阵疼痛,就这么走了,大夫说是心肌梗死。
由网友 其妈爱CC 提供的答案:
我爸妈今年60出头,如果不是全款为我买了房,我怎么也想象不出如此抠门的父母居然攒下这么多钱!!
我的爸爸开着一家年糕加工坊,妈妈开着一家杂货店。就是很常见的老街那种看着很破旧的小店。两个小店左右相邻,相互依偎,就像我的父母,一辈子都待在一起,没有分开过。
我们一家三口就住在年糕店的楼上。我家并不仅仅是我家,还是我家的小型仓库。
我家缺什么都不缺粮食,永远都对着用蛇皮袋装的大米粉,糯米粉,玉米粉,每袋100斤装。这样的蛇皮袋,我家有上百袋。遇上旺季,我家有上万斤的粮食,遇上淡季,也需要五千斤。
我家承包各种年糕加工,大米糕,糯米糕,玉米糕,小方糕,重阳糕。。。各种花样图案,带蜜枣的,豆沙的,听上去应该还挺诱人。
为了做饭方便省事,我家餐桌上最多的就是年糕。一开始,我还挺喜欢的,软软糯糯,尤其是水磨年糕,那口感绝对是非常不错的。
什么东西都不能太过!
比如机器刻上去的花纹和客户要求的不对板,那这批只能自己家吃掉。
我爸没在意,一不小心把馅下错了,那也是我们自己吃。
散卖的年糕时间长了卖不出去,还是要我们自己吃掉。
我家的主食就是年糕!
其实,我想不太通,为什么米饭做主食吃一辈子不会腻,年糕吃多了心里就烦。
我家的主食是年糕,吃的菜都是趁着打折的时候,买一大堆放在家里。
中午一份水煮肉片,算是午饭,晚上再点儿大白菜叶又是一顿,第二天中午再加点儿菜还是一顿,第二天晚上就着剩下来的菜汤下点年糕,终于吃光了。
后来我知道了,提到年糕,我有着深深的自卑感。
从小到大,熟悉的街坊邻居都是那样称呼我的。
"看,那个就是卖年糕家的小孩"。
上学了,同学们称呼我为"年糕小王子",然后哄堂大笑。
课堂上,老师询问父母职业,会单独问一句"你家卖年糕的呀,那你有口福喽"。
儿时的记忆总是和年糕挂钩!
我妈是开杂货店的,所有你能想到的生活中需要的物品,在她那里都能买到。我妈自己批发进货,熟悉价格。
在她眼里,东西没有名牌之分,也没有商业价值一说。一件衣服,就该是一件衣服的价格。
所以,我的衣服都是地下商场里的杂牌。四条杠杠的阿迪,对勾还带着尖尖的耐克,都是我常穿的鞋子。
上大学之前,我妈没有给我买单价超过一百块钱的衣服,哪怕是冬天。
长大之后,提起这些,我妈有些愧疚:"那年高中下大雨,我去学校送伞,在窗口看见你,穿的明显比其他孩子差很多,心里面是难受的。可是那会儿不知道怎么想的,就是觉得没必要花很多钱在这上面。"
我从小到大,基本没有我爸妈坐出租车的印象。只要不是太远的地方,全是走路过去。有点远的地方,骑自行车过去。非常远的地方,坐公交车过去,因为公交投币只要一块钱。
考上大学那年,我一个人去了南京,父母都没有送我。
最重要的原因是家里的年糕实在走不开人,抽不开身。
其次,我妈有很严重的晕车,她甚至严重到,光是想到坐车就会干呕的地步。
在决定让我一个人去上大学的时候,我妈庆幸说道:"也好,这样还能省钱,一来一回长途车票还要几百块呢!"
所以,打着锻炼我的意志,我一个人去上大学了,反正我也20岁了。
上了大学之后,我的经济彻底解放,吃吃喝喝穿穿,可以自由支配。每个月,我爸妈都给我1500元的生活费。现在听着不高,十几年前,大家的生活费普遍只有800元。
一般,我都是往食堂的饭卡里充值800元,剩下的就存在储蓄卡里,以备不时之需。
我妈也经常给我打电话:"儿子,你身上的钱够花吗?不够就和我说,妈给你打钱,妈身上的钱多呢!别担心,咱家有的是钱!"
"儿子,天冷了,给自己买件好点的羽绒服穿,暖和。"
我妈总是担心我在外没钱花,怕我亏待自己。
从小,我学习上就没让父母操过心。他们在外人面前,也总是有意无意说到自己的儿子考上了一所非常不错的大学。
我在学校里也没让他们失望,从校内奖学金到国家奖学金我都拿过,国家奖学金我拿到了8000元。
不过,我爸妈每个月还是按时给我打生活费,从来不过问我的奖学金用在了哪里。
到大学毕业,我的银行卡里存了三万多。
存钱的过程,其实是非常需要耐心和节制的。
多少次想胡乱消费的时候,我都忍住了,看着账户上的数字每个月慢慢变多,我的内心有一种安全感和成就感。
渐渐的,我开始理解父母,从前那些痛苦的回忆也逐渐释怀。
父母每天五点多就起床开始泡米,洗米,做年糕的准备工作,年糕的制作机器轰隆轰隆一直持续到晚上八九点钟。二十年如一日,没有休息,没有假期。什么996,和我父母的597相比差远了。
大学毕业后,我放弃了学校的包分配到国企单位的工作,自己重新找了份喜爱的工作。
一年后,父母就帮我在工作的城市全款买下一套三居室给我。
我对家里的经济状况一下子来了兴趣。在我心里,我家基本就是在贫困线上反复横跳的类型。
直到父母拿出两张银行卡,告诉我:"我们俩名下有三个商铺,两套商品房,每年收租金再加上银行理财就有接近三十万。"
我才清楚,虽然我家是个年糕加工坊,但是整个县城的饭店的年糕基本都是我家供应的。
尤其是我们所在的江苏小城市因为外企多,所以年糕就特别受欢迎。到了冬天,机器甚至不带停歇的,上午出来一批,下午出来一批,全部卖光了。
如今,我家的年糕坊早就转卖给他人了。父母也退休了,终于,一辈子的忙碌,在晚年得到了休息。
父母早年自费交社保,现在六十岁也能拿到退休金,自给自足。
总来没有想过,节俭一生的父母居然打下这么大一个江山。
我把银行卡还给了他们说:"钱你们好好收着,以后不要再这么节约了!日子还长,保重身体才是最重要的。以后,有我这个儿子来负责养家挣钱。"
大家好,我是其妈爱CC,关注我,体会百变人生。
由网友 睿思天下 提供的答案:
身边一个朋友就是过度存钱的人,非常节省,从90年代初上班以后,就非常节俭,不管工资涨到了多少,反正每个月都是计划消费,想办法存钱和理财,到现在已经是千万以上身价了,生活也是越过越好了。
这个朋友90年代初大学毕业,毕业以后就想方设法存钱,当时朋友的单位效益不错,月工资大概几百元,有时候效益好奖金也有上千元,但是朋友并不多花钱,而是把钱都存下来,大概一两年就存了大概有1万元,后来开始投资到股市,后来陆续有钱也都投资到了股市,然后大概到2000年以后,朋友在股市的市值就有10多万元了,比当初的投资翻了几倍的样子。
2000年以后,朋友跳槽到一家二线城市的新单位,年工资涨到了二十万左右,但是朋友的消费并没有涨,还是维持在低消费的状态,继续存钱。到2005年前后,这个朋友买了一套房子,后来朋友工资涨到了三四十万以上,但是依然保持着节俭的习惯,后来到2008年前后买了一辆10万块的国产车开,然后持续存钱,后来又分别在2009年,2010年又贷款买了两套房子。
到现在朋友工资大概维持在一年四十万左右的样子,房产房贷基本上也都还完了,换了一辆大概20万左右的国产车,而且朋友通过存钱理财,又拥有了大概有三百万左右的存款,现在资产总额达到了大概有1200多万,其中大概房产价值在九百万以上,也基本上实现了财富自由的生活了。
现在朋友大概54岁了,还有六年退休。总资产1200万,三套房产,还有300万存款长期投资到股市里面的高分红绩优股上面每年大概分红6%,这样就是18万元,再加上每年四十万左右的年薪,这生活可以说过的相当好了。但是朋友并没有大手大脚消费,依然保持着节俭存钱的习惯,每年消费不超过10万元,每年新增投资到股市上的钱不少于四十万,而朋友预计到60岁退休的时候,大概股市上拥有500万以上的市值,每年分红收益不低于30万元,这样一来,朋友生活就可能过的越来越好了。
综上所述,过度存钱的人,如果好好工作,谨慎理财,一般都会过的相当好,如果机会合适,那么就有可能更早的实现财富自由,从而可能让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16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