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平之战中差点灭亡的赵国,为何转手就把燕国打残?_长平之战燕国攻赵

由网友 读书悟道 提供的答案:

燕国弱小,为何能混入战国七雄?话可不能这么说,春秋末年,列国兼并之战不绝,能够留存下来本身就是一种实力。

燕国曾是西周在北方地区的重要屏障,春秋时期,因戎狄阻隔,与中原各国交往较少。

进入战国以后,燕国虽有向辽东方向有所拓展,但与其他六国相比,发展势头一直不理想。

不过也有过辉煌的时代,也曾与强国斗争过,只不过最后又被打回了原形,直到秦国把它灭了。

那么燕国与哪几个强国BATTLE过呢?我们先来看他与齐国之争,再看与赵国的鄗代之战。

燕齐之战

在燕国史上曾经发生过一件可笑的事情,就是"燕哙让国"的故事。

战国时期,由于宗法贵族制度解体,战国思想界在讨论如何延续权力继承时,曾提出过"尚贤"、"尊贤"之论,"禅让"论也一度非常盛行。

公元前321年,燕哙王即位,他好贤,不喜游乐,也十分节俭,一心想向尧舜等古圣贤学习。

燕王哙的相国子之,是一个权力欲很重的人。与苏秦的弟弟苏代有姻亲关系,而苏代当时正效力燕国。于是子之就托苏代游说燕王哙,诱导燕王将王位禅让于他。

还有一位叫鹿毛寿的隐士也诱导他,说燕王哙如果让国,那就等于与尧同名了。接着还有人让燕王削弱太子的权力,燕王一心留名都照做了。

公元前316年,燕王哙禅位给子之,这就是著名的"燕哙让国"。子之当政三年,导致燕国内政大乱,太子平起兵反叛,结果被子之所杀。

地处东边的齐国,眼见燕国大乱,于是乘机联合中山国一起伐燕,齐军攻下燕都,燕王哙身死,子之被擒,并被剁成了肉酱。

齐国在燕国大肆劫掠,烧杀百姓,死者数万众,燕人怨恨国君,百姓离意。

就是在齐国狂虐燕国时,赵国坐不住了,赵武灵王担心燕国破灭对自己不利,于是赶紧张罗将流亡韩国的公子职立为燕王,这就是燕昭王。

燕昭王回国后,他决心要令燕国强大起来,于是四处招揽人才,一时燕国成为人才高地,乐毅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加盟了燕国。

燕王拜乐毅为亚卿,让他整顿国政,训练兵马。乐毅很感激燕王的知遇之恩,受命以后全力协助昭王改革内政,整顿军务,燕国逐渐一天天的强大起来。

公元前284年,燕国联合赵、楚、韩、魏等国联合伐齐,乐毅在此战中攻破齐国,占领齐国七十多城,一雪之前被齐国破都之辱。

同时还迫使东胡后退千余里,使得燕国领地向东北扩张到了辽东一带。经此一战,燕国似乎一跃成为强国之列,迎来了燕国历史上的辉煌时期。

然而随着燕昭王的去世,乐毅也受到猜忌,最后不得不投奔赵国,燕国从齐国获取的城池也全被齐国全部抢回,从此,燕国又恢复到弱小的状态,但齐国此后也逐渐消沉了。

燕国虽弱小,但总想整点幺蛾子,在看到赵国被秦国经长平之战狂虐后,又跃跃欲试了,又想趁机东山再起,于是向危难中的赵国发动了鄗代之战。

鄗代之战(燕赵之争)

长平之战后,赵国国力严重下滑,不仅强国来欺负它,如秦国接着又发动了邯郸之战,就连弹丸之地的燕国也对它垂涎三尺。

公元前251年,燕国眼瞧着赵国衰落了下去,不禁蠢蠢欲动,也打起了赵国的主意,说不定能薅点羊毛,结果却适得其反。

燕国丞相栗腹假意给赵王祝寿,实则暗中打探赵国虚实。回国后,栗腹告诉燕王,说赵国国内皆是孤儿寡母,毫无战斗力,不如趁机攻打赵国。

栗腹的提议立即遭到了名将乐毅之子乐间的反对,乐间认为,赵国连年与秦国作战,百姓早已熟悉战争套数,如果燕国贸然兴兵,定会招致失败。

但燕王不听,他任命栗腹为大将军,派两千乘战国,兵分两路分别攻打赵国的鄗、代两地。

赵孝成王收到消息后,派出了久经沙场的老将廉颇。廉颇经过分析,认为燕军人虽多,但长途跋涉必定舟车劳顿。赵国要破敌也不难,只要同仇敌忾,对来犯予以痛击,则必能胜之。

针对燕军两路来袭,廉颇也将全军分为两路,一路由乐乘率领直奔代地,抗击西路燕军;另一路由他亲自率领,迎战燕军主力于鄗城。

由于指挥得当,准备充分,集中兵力对燕军进行了正面回击,廉颇不仅大败燕军,而且还斩杀了燕军主将栗腹。

主帅被斩,燕军立即陷入群龙无首的混乱,军士四散溃逃。廉颇抓住机会,命赵军乘胜追击五百里,直入燕境,围攻了燕都蓟。

燕国随即陷入危机,燕王只好割让五城以求和,赵军始退还。战后,廉颇因功受封信平君,代理相国事务,达到了个人生涯的辉煌。

原本弱小的燕国,经此一战后更加没有地位了。而经历过胡服骑射的赵国,虽然长平之战实力大减,但由于长年征战,名将有,如后起的李牧还击退了匈奴的进犯,再加上军士作战经验丰富,对付一个弹丸小国的能力还是有的。

最后的挣扎(燕国的破灭)

从公元前236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如秋风扫落叶一般,将东方各诸侯国消灭殆尽。

但在统一过程中,秦国每灭一国,几乎都要经历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就算灭燕这样的小国,也没那么痛快。

公元前228年,秦国向北进王,俘虏了赵王,作为赵国的邻居,燕国坐不住了。

于是,燕国太子丹炮制出了"荆轲刺秦"的戏码,本意是想摆脱亡国的宿命,没想到又被反噬,反而加快了灭亡的脚步。

之后,易水之战爆发,愤怒的秦王下令攻燕,王翦与辛胜合力攻燕。秦军来势汹汹,燕王吓得手足无措,只好联合齐国、代国共抗秦军。

代国当然同意,但齐国与燕国有旧恨,不但不帮忙,反而还倒油。齐王写信给王翦,说随便蹂躏燕国,齐国绝不出手。

有了齐国的保证书,王翦没有了后顾之忧,前227年,王翦与燕、代联军决战于易水。

交战之初,由于此战关乎国家危亡,所以,燕、代联军士气高涨,与秦军战了三天两夜,王翦对此也是一筹莫展。

关键时刻还是太子丹给力,他又出幺蛾子,逃到了辽东,导致联军内部军心大乱,王翦抓住机会猛攻,秦军很快控制了局面。

不到一个月,秦军攻破燕都蓟城,燕国灭。此后虽然还建立了流亡政权,但在五年后也走到了尽头。

综上所述,燕国虽挤进了战国七雄,但一直以来存在感都不高,有过短暂的辉煌,但更多的是暗淡。所以,赵国虽在长平之战受挫,但对付燕国还是绰绰有余的。

由网友 南方鹏 提供的答案:

战国老大老二秦国赵国之间的大决战长平之战,以赵国惨败而告终,被俘杀四十六万兵将,得知消息,赵国上下一片哀泣,父哭子妻哭夫,仿如末日,作为赵国的邻国和曾经的盟友,燕国派出国相栗腹以向赵王祝寿为名察看虚实,栗腹来到赵国,看到田间均是老弱病残,少见青壮男子,以为赵国软弱可欺,回国后向燕王喜汇报情况,认为可以趁机攻打赵国,获取好处。大将乐间劝说,燕赵是盟国,这样做是落井下石,背信弃义,况且赵国长期处于四战之地,民风剽悍,不是易与之辈,燕王贪利,听从栗腹之策,以他为主将,率领六十万兵出发伐赵。

这个时期战国形势微妙,长平战后秦国一家独超独霸已成事实,东方六国的合纵渐有市场,其时赵国是赵惠文王之子赵孝成王在位,经历了长平之战的惨败后,正痛定思痛,励精图治恢复国力,又与联军打赢了邯郸之战,亡国之危已解。(Html369南方鹏首发)而燕国是燕王喜在位,燕国在战国除了乐毅伐齐有出色表现外,几乎全是打酱油的存在,而此时的乐毅因之前骑劫代将之事逃走投奔赵国,乐间就是他留在燕国的儿子。乐间阻止攻赵的建议不被采用,栗腹和卿秦兵分二路,卿秦攻代邑,栗腹率主力攻鄗邑。

赵国派廉颇与乐乘率兵迎战,连场大战死伤枕籍,壮丁稀少,廉颇建议赵国全国征召兵士,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筹集到二十五万兵。(Html369南方鹏首发)廉颇到前线后,命令乐乘领兵五万坚守代地,与卿秦相持,他自率主力二十万,寻机与燕军作战。两军主力未接战,卿秦强攻代邑不下,收兵被乐乘追杀大败。得知消息,栗腹大怒,骂坏燕国大事者,乐氏也。

廉颇趁燕国军心动摇时夜袭,一击败敌,栗腹军初战失利,于是鼓起余勇,收拢众兵,与赵军大战三次,兵势复振。虽阻住颓势,栗腹心有不甘,打算一鼓作气击败赵军。燕军有人投敌,把栗腹的用意告知廉颇,廉颇便用轻敌诱敌之计,派出少部分人马挑战,引燕军出营来追,自己率大军埋伏在险要处,待燕军进入包围圈,大举杀出,以有心算无心,燕军大败,栗腹不甘失败,死战不退,战死。廉颇率赵国继续深入敌境,一路势如破竹,包围燕国都城蓟,燕王只得割五城求和,燕赵罢兵。(Html369南方鹏首发)

赵国地处太行山附近,胡服骑射后国强兵盛,军力为东方六国之首,抵抗秦国近百余年,互有胜负,北面又有异族屡次进犯,正是全国皆兵,人人善战,以燕国北境弱兵,以弱伐强,不败才怪。而期间赵国能臣、健将、义士辈出,燕国却上下不齐心,将领不和互相暗斗,以乌合之众对哀兵必胜,结果可以预见。后来燕国还被赵国多次狂揍。

由网友 歪史 提供的答案:

大家都知道,赵国因为战略错误,在长平之战损兵折将,几乎赔上了国本,以至于时候周围其他诸侯国都想切一块蛋糕吃,但是,燕国率先发难,发起鄗代之战,却以割地求和告终,为什么?笔者认为认为这是因为燕赵之间巨大的国力军力差别造成的。

虽然燕国在战国时代也是万乘之国,但是在战国时代的存在感因为地缘关系的原因一直不强。燕国国君长久以来又没有什么大的抱负。

仅仅燕昭王在赵武灵王的护送之下即位为君,为了一雪子之之乱时候齐国伐燕之耻,然后招贤纳士,修生养息多年以后,任用乐毅率领五国联军发齐,仅即墨和莒城没有攻下,深具政治战略目光的乐毅,立即打发各国军队回国,独自带领燕军围攻这两个城池。

然而,天不假年,燕昭王这个节骨眼上病逝。其子燕惠王即位,但是,一朝天子一朝臣,新即位的惠王对独自领兵在外的乐毅不大信任,于是即墨的田单利用反间计离间,燕王用骑劫换掉乐毅,成功的使齐国复国。

至此,燕国的鼎盛阶段到此为止,继续打酱油的角色。对此后战国的局势没有任何的影响,就连搅局的能力都没有,唯有留下的就是燕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

反观赵国,四战之国,即使与秦国也是二败而三胜,自武灵王以来军事实力大增,攻灭中山国以后国土和实力也有一些提升,多年鏖战都不落下风,只是在长平一役元气大伤,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这个时候燕国进攻赵国无疑是自找麻烦,你想想,赵国在西线损失几座城池,几十万兵力,几乎差不多每家都有一个亲人阵亡的时刻,应该积累了多少的怨气?正愁着=没地方发泄呢,这不正好,燕国送上来了!

怎么办?打呗,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西边失去的在东边找补回来也不错。燕军一开始就两路伐赵,一路由栗腹率领伐鄗,一路由卿秦率领功代,兵来将挡,赵国派廉颇迎战栗腹,派乐乘率领五万军队坚守代。

虽然燕军气势不错,但是面对赵军,不堪一击,只一战,栗腹被杀,卿秦被俘,燕军大败,溃逃,赵军在廉颇的率领下追击到燕都蓟成,燕国被迫求和,启用亲赵的将渠为相和赵国谈判,最后割让五座城池,赵军解围而去。

这场战役赵军同仇敌忾,正憋着一口怨气,利用燕军轻敌冒进,疲劳,以弱攻强的诸多不利迅速击败燕军。

由网友 温读 提供的答案:

战国是一个纷纭变换的时代,在这个舞台上秦楚燕韩赵魏齐都在为各自的利益而争夺不休,而最让人所瞩目的就是秦国和赵国之间的争斗。公元前260年,秦将王龁向长平的赵国军队发动进攻,赵孝成王命令廉颇迎战,廉颇率军对秦军展开进攻,后来因为秦军实在难以抵挡,故而廉颇只好龟缩不战。实际上廉颇是想通过长期的消耗来迫使秦军退兵,毕竟秦兵在外征战太久人心思归,再加上粮草就快要不济,所以如果赵军能够坚持坚守不战的策略那谁能够获得最终胜利尤未可知。但是赵王年轻,他想的是如何能够尽快击破秦军,所以他对廉颇的举动很不满。而赵括的一番豪言壮语让赵孝成王激动不已,他以为赵括完全有能力打赢秦国,故而就临阵换了将。而秦国这边也偷偷地起用了白起。

为了争夺霸主的地位,秦赵两国在长平展开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大战,战争的结局是赵国四十万大军被全部歼灭,青壮年劳力几乎都死在了长平。赵国经历这次巨变实力大为衰减,能够为赵国王室征战的就已经很少了,赵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局。面对着秦军对邯郸的围攻,赵孝成王只得把一些老弱病残组织起来上城墙抵抗秦军。除此以外,赵孝成王也找来了援军,秦军最终无功而返。邯郸之战历经五年以后,赵孝成王为自己在邯郸举办了一场盛大的生日宴会,届时列国的诸侯们都会到邯郸进行朝拜。燕国宰相粟腹带着黄金五百镒到邯郸好好地进行了一番查探。他发现燕国如今只剩下了童子军,城墙到处也是一片破败,所以回国后他一直在燕王喜耳边吹风,称"赵氏壮者皆死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唆使燕王进攻赵国。

燕国位于赵国和齐国之间,一直以来燕国少有战事,历代君主也是图个安逸不怎么参加中原战事,翻遍燕国历史也仅仅只有燕昭王出了一个名而已。燕王喜听取了宰相的主张,故而他开始积极准备进攻赵国。当时燕国朝廷里的名将之后乐间对燕王进攻赵国非常反对,但仅凭他一个人根本无法翻转这种局面,所以六十万燕军还是走上了侵略道路。燕国军队兵分两路,一路由栗腹带领去攻打镐邑,而另外一路则由燕国将军卿秦带领攻打代邑。赵王派遣廉颇、乐乘出战,他们不废吹灰之力就击败了燕军。燕王喜没有办法只能选择割让五座城来求和。为什么在长平之战中被打残的赵军转眼就把燕国给打残了呢?

第一,赵军是哀兵,虽然赵军在长平之战中失利了,但是在邯郸战役中同仇敌忾的赵军却获得了胜利。他们相信只要能够团结一心,不管敌人怎样强大他们也是能够击溃的。反观燕军,朝堂之中本就意见不统一,再加上六十万的燕军心又不齐,所以失败是很正常的。此外赵国本来就有尚武之风,人人都乐得于学习武艺。早在赵武灵王的时候赵军就已经进行了胡服骑射的改革。赵武灵王在一片反对声中顶住压力,他的改革使得赵国的军事实力变得空前强大,不仅击败了北方的少数民族,而且还灭掉了中山国。后来赵军又在一直和秦军作战,所以说赵军是身经百战,战场经验是非常丰富。而燕军却偏安一隅,长期缺乏训练的他们根本不能出国作战。所以虽然说赵军在长平一战中损失惨重,但毕竟还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所以燕军自然不是赵军的对手。除了士兵素质普遍比较高以外,用好将军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经过长平和邯郸之战后,赵王终于意识到廉颇的重要性。故而他提高了廉颇的地位,封他为信平君。而且,他还让廉颇和乐乘指挥赵军击溃了前来侵略的燕军,而且还带领赵军反攻到了燕国国土上,英勇的赵军就这样一路打到了燕国国都。反观燕军将领这边的表现,卿秦对战斗的错误指挥致使燕军死伤无数,自己也被赵军所俘虏。再说栗腹,虽然他在战争当中并没有犯什么大错,但比起擅长打防守的廉颇来说他似乎还嫩了点儿,故而他也是无功而返。

再者是因为地形。三家分晋以后赵国所占据的地域并不好,其国土几乎被巍峨的太行山分成了三个部分,所以每个部分都有着自己的政治中心。西边的中心是晋阳,北部是代郡,靠南边地方的中心则是邯郸。三个中心可以相互扶持,共同抵御强敌。虽然说邯郸遭受到了打击,但是另外两个中心仍能够坚持战斗。从燕军的角度来说他们到赵国是客场作战,他们根本就不了解赵国境内复杂的地势,所以在赵国失利是正常的。

最后一个就是燕王喜的误判。燕王喜认为赵国经过大战以后国力衰弱,但实际上赵国即使是再衰弱也要比燕国强得多。燕国一直都是战国七雄的老末,而且国内的政局又不稳定,燕王喜自顾自地想要和燕昭王一样彪炳史册,但是他却没有意识到燕国综合国力不强的问题。总的来说虽然赵军被秦军打残了,但他们始终还是一头老虎。燕军虽然有六十万但也只是一群羊,所以燕军攻打赵军也只不过是羊入虎口罢了。

在长平之战中被打残的赵国,为何转手就把燕国打残?

战国是一个纷纭变换的时代,在这个舞台上秦楚燕韩赵魏齐都在为各自的利益而争夺不休,而最让人所瞩目的就是秦国和赵国之间的争斗。公元前260年,秦将王龁向长平的赵国军队发动进攻,赵孝成王命令廉颇迎战,廉颇率军对秦军展开进攻,后来因为秦军实在难以抵挡,故而廉颇只好龟缩不战。实际上廉颇是想通过长期的消耗来迫使秦军退兵,毕竟秦兵在外征战太久人心思归,再加上粮草就快要不济,所以如果赵军能够坚持坚守不战的策略那谁能够获得最终胜利尤未可知。但是赵王年轻,他想的是如何能够尽快击破秦军,所以他对廉颇的举动很不满。而赵括的一番豪言壮语让赵孝成王激动不已,他以为赵括完全有能力打赢秦国,故而就临阵换了将。而秦国这边也偷偷地起用了白起。

为了争夺霸主的地位,秦赵两国在长平展开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大战,战争的结局是赵国四十万大军被全部歼灭,青壮年劳力几乎都死在了长平。赵国经历这次巨变实力大为衰减,能够为赵国王室征战的就已经很少了,赵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局。面对着秦军对邯郸的围攻,赵孝成王只得把一些老弱病残组织起来上城墙抵抗秦军。除此以外,赵孝成王也找来了援军,秦军最终无功而返。邯郸之战历经五年以后,赵孝成王为自己在邯郸举办了一场盛大的生日宴会,届时列国的诸侯们都会到邯郸进行朝拜。燕国宰相粟腹带着黄金五百镒到邯郸好好地进行了一番查探。他发现燕国如今只剩下了童子军,城墙到处也是一片破败,所以回国后他一直在燕王喜耳边吹风,称"赵氏壮者皆死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唆使燕王进攻赵国。

燕国位于赵国和齐国之间,一直以来燕国少有战事,历代君主也是图个安逸不怎么参加中原战事,翻遍燕国历史也仅仅只有燕昭王出了一个名而已。燕王喜听取了宰相的主张,故而他开始积极准备进攻赵国。当时燕国朝廷里的名将之后乐间对燕王进攻赵国非常反对,但仅凭他一个人根本无法翻转这种局面,所以六十万燕军还是走上了侵略道路。燕国军队兵分两路,一路由栗腹带领去攻打镐邑,而另外一路则由燕国将军卿秦带领攻打代邑。赵王派遣廉颇、乐乘出战,他们不废吹灰之力就击败了燕军。燕王喜没有办法只能选择割让五座城来求和。为什么在长平之战中被打残的赵军转眼就把燕国给打残了呢?

第一,赵军是哀兵,虽然赵军在长平之战中失利了,但是在邯郸战役中同仇敌忾的赵军却获得了胜利。他们相信只要能够团结一心,不管敌人怎样强大他们也是能够击溃的。反观燕军,朝堂之中本就意见不统一,再加上六十万的燕军心又不齐,所以失败是很正常的。此外赵国本来就有尚武之风,人人都乐得于学习武艺。早在赵武灵王的时候赵军就已经进行了胡服骑射的改革。赵武灵王在一片反对声中顶住压力,他的改革使得赵国的军事实力变得空前强大,不仅击败了北方的少数民族,而且还灭掉了中山国。后来赵军又在一直和秦军作战,所以说赵军是身经百战,战场经验是非常丰富。而燕军却偏安一隅,长期缺乏训练的他们根本不能出国作战。所以虽然说赵军在长平一战中损失惨重,但毕竟还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所以燕军自然不是赵军的对手。除了士兵素质普遍比较高以外,用好将军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经过长平和邯郸之战后,赵王终于意识到廉颇的重要性。故而他提高了廉颇的地位,封他为信平君。而且,他还让廉颇和乐乘指挥赵军击溃了前来侵略的燕军,而且还带领赵军反攻到了燕国国土上,英勇的赵军就这样一路打到了燕国国都。反观燕军将领这边的表现,卿秦对战斗的错误指挥致使燕军死伤无数,自己也被赵军所俘虏。再说栗腹,虽然他在战争当中并没有犯什么大错,但比起擅长打防守的廉颇来说他似乎还嫩了点儿,故而他也是无功而返。

再者是因为地形。三家分晋以后赵国所占据的地域并不好,其国土几乎被巍峨的太行山分成了三个部分,所以每个部分都有着自己的政治中心。西边的中心是晋阳,北部是代郡,靠南边地方的中心则是邯郸。三个中心可以相互扶持,共同抵御强敌。虽然说邯郸遭受到了打击,但是另外两个中心仍能够坚持战斗。从燕军的角度来说他们到赵国是客场作战,他们根本就不了解赵国境内复杂的地势,所以在赵国失利是正常的。

最后一个就是燕王喜的误判。燕王喜认为赵国经过大战以后国力衰弱,但实际上赵国即使是再衰弱也要比燕国强得多。燕国一直都是战国七雄的老末,而且国内的政局又不稳定,燕王喜自顾自地想要和燕昭王一样彪炳史册,但是他却没有意识到燕国综合国力不强的问题。总的来说虽然赵军被秦军打残了,但他们始终还是一头虎。燕军也只是一群羊,所以燕军攻打赵军也只不过是羊入虎口罢了。

由网友 飞隼集英社 提供的答案:

赵国自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战斗力领先其他5国一个那美克星,人少国小尚能跟秦国对砍对攻,六战四胜,这是区区一个燕国能比得了么?

长平之战大败的原因更多是由于指挥方面愚蠢,加之面对白起这样得不败之将,单论赵军的军队战斗力,虎狼之师秦军尚且退避三舍,邯郸一战以老弱病残打得暴秦二十年不敢觊觎函谷关,论兵法,论战力,赵国都是极强的。

廉颇流落魏国和楚国,怎么练兵都不顺手,道:我思用赵人。这相当于带惯了巴西队的金牌教练你塞给他一支国足要求他世界杯夺冠一样(里皮:你说谁?!)。

以上可见,燕国和赵国之间的战斗力差距了。

由网友 老猫谈史 提供的答案:

谢邀,我是爱历史的老猫

战国中后期,原本军事实力非常强大的赵国,在经过长平之战的惨败后,实力一蹶不振,经历此战后,赵国国内的有生力量几乎绝灭,因为长平之战白起坑杀赵国降卒致使赵国国内壮年男丁所剩无几,可以说赵国的军力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燕国动起了歪心思

此时的赵国看上去孱弱无比,就像一个软柿子一样可以随意践踏,当年赵武灵王凭借胡服骑射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赵国基业几乎一夜之间被打回原形,这场战争的失败极大的影响了赵国国内的氛围。

此时的燕国也动起了歪心思,他觉得现在的赵国就是头待宰的羔羊,以前他赵国这么厉害自己不敢惹,现在可以好好宰你一波了。于是燕王听从了大臣的意见派出相国栗腹,奉上五百金,表面上是慰问赵国,实际上是刺探军情。

这不,相国在刺探晚赵国之后回来了,他说: 赵氏壮者皆死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 赵国的壮丁都死在长平了,剩下的毛孩子们都还没长大呢,此时出兵我看行。

燕王非常高兴,想要立马发兵,但是乐间阻止了他,说虽然赵国战斗力下降了许多,但是赵国人自古好战,不可轻视,还望君王三思。谁知道燕王被冲昏了头脑,没有听从他的意见便发兵了。

没想到,燕国被廉颇打的丢盔弃甲,不仅损失了大量军队,还被迫割了地,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为什么赵军会爆发出如此强大的战斗力

我觉得第一点就是燕国入侵就不是一场正义的战争,赵国刚刚失败,你燕国一上来就送礼,送完了就要发兵打我们,这不是不把我们当人看吗,这一下子就激怒了赵国军民

第二点就是燕国入侵激发了赵国军民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

赵国虽弱,但最起码还轮不到燕国来捏。 老将廉颇领衔的一群老弱残兵将战斗力到了极致,或许他们知道,若此战输了,那么燕军的铁蹄将会冲向他们身后的土地,那些土地上,还生活着阵亡将士的亲人们。 他们不是赵军精锐,却依然要担负起保家卫国的重任。廉颇击败燕军后,又率领着那帮老弱残兵一口气乘胜追击五百里,将燕国团团围困。


燕王吓得马上求和,燕王又是割地又是赔款才让赵国退了兵。

由网友 夜袭糖多多 提供的答案:

感谢邀请!赵国是春秋大国晋国的分裂体,而燕国则是春秋战国时期一直以来的大国。可是为啥燕国连长平之战中差点灭亡的赵国都打不过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这个时候的赵国是什么状况。赵国在在韩赵魏三国分晋时还是比较弱小的。而且赵国北方有着匈奴这个强大敌人时时侵犯它。南面还有魏国这个前盟友后对手的家伙时时来整自己一下。西有强秦,随时要灭了自己;东面就是齐国这个大国虎视眈眈。那时的赵国地处四战之地连中山国都打不过,经常被其欺负,差点被灭国。于是到了赵武灵王时,赵国发现北边的匈奴比较好欺负,只是匈奴的兵种比较新颖,机动力快,所以可以用极少的兵力战胜战国众多步兵。赵武灵王决定北征匈奴,学习他们的"胡服骑射",这下赵国比诸侯各国都多了一种兵种——骑兵

于是,赵国在东北攻灭了中山国,在北边新开辟的地区设置了云中,雁门,代郡三郡之地,在北面修筑了最早期的长城,防御匈奴南下。这下赵国领土的剧增,兵种的增加,使得其一跃成为战国数一数二的强国。

后来长平之战,赵国之所以战败,主要就是赵国长期养有重兵,经济严重被大量的军费所牵制。加之长平一战,打的太久,赵国军费跟不上,赵括的出兵,是当时情况的必然。当时是小农经济,赵国地处北方,没有产粮重地,而长平之战前秦国已拥有关中、四川、江汉和河东四大粮食产地。虽然,秦国的战线比赵国长,但是秦军当时已是"耕战"军队,长平之战秦军的胜利是必然。长平之战的失败对赵国来说,未尝不是一种解脱。失去了大量军力确实让赵国元气大伤,也让赵国经济得以调节。后来,赵国可以转手就把侵犯的燕国打败,就是因为赵国经济得到了复苏!

另一方面,赵国任用了大将廉颇,正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有着名将的领导的赵国军队,远远比在战国时期没有什么出彩的燕国强大。也证明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个道理。

以上只是我的个人观点,如有不足欢迎补充!

由网友 减水书生 提供的答案:

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赵国至少被干死40多万人;公元前259年秦赵邯郸之战,赵国国都邯郸都被秦军围了。而且,长平之战打了三年,邯郸之战也打了将近三年,所以自公元前262年冯亭降赵、赵国接收上党起算,赵国打了将近六年的硬仗。

所以,实力肯定是被大大削弱了。

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前,赵国是关东第一军事强国;而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后,在赵国真不敢说自己是第一了。

公元前255年,最不靠谱的燕国迎来了他们最不靠谱的王:燕王喜。这个人好大喜功,却啥功业也建不成。

公元前251年,燕王喜派丞相栗腹出使赵国,为赵王祝寿。

当时形势是三晋和楚国抱在一起收拾秦国。之前,秦燕是盟国。但秦国退守函谷关、三晋日益做大,于是燕国就只能示好赵国。所以,特意派丞相过来给赵王祝寿,而且还献上百金重礼。燕国,这是奔着求和去的,甚至有点儿拍马屁的成分。

燕王喜元年,栗腹以百金为赵王寿。

但是,栗腹却是以祝寿为名来窥探赵国军情的。栗腹这个人不简单,在燕王喜的父亲燕孝成王时期,就擅长玩谍报手段。

武成王十年,质于胡者归。栗腹详问之,乃进言请伐胡。

从俘虏口中获悉胡地详情,然后就建言出兵胡地。据说此次出兵,燕国开疆千里,并新置了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等郡。当年,栗腹就被拜为燕国丞相。

所以,栗腹也是个人物。于是,他就想原样复制,在北疆开地千里,接着就要在中原开地千里。而手段,当然是实地探察、情报先行。

还报曰:"赵王壮者皆死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

此时,距长平之战结束,仅有9年;距邯郸之战结束,仅有6年。所以,栗腹所言非虚。赵国连成丁的人口都没几个,这时候燕国应该想怎么揍它就怎么揍它。自长平之战以来,燕国几乎就没干过什么大仗,也就是追到北边收拾了一下蛮夷。

所以,燕王喜和丞相栗腹就断定:这仗可以打。

一个君王、一个丞相,基本上就能把国政给定了。因为战国的朝堂的权力架构就是如此。但是,谋国之战,总得听听将军们的意见,因为打仗毕竟是武将的事。

名将乐毅在伐齐失败后,跑到了赵国。但是,乐毅的儿子乐间还在燕国。因为乐毅当时就没叛国也没错误,齐国战败全是不靠谱的燕王和燕国朝堂给折腾的。所以,乐毅交出兵权,走了就走了,他的儿子乐间接着在燕国当官,受封昌国君。

打仗是技术活,在当时没有军事学校的情况下,自然要有名将世家。就是老子带兵打仗,儿子就顺理成章地子继父职,比如赵奢和赵括父子。于是,燕王喜,就得问一下乐间的意见。

乐间坚决反对,反对的理由就一点:赵国这么多年就没干别的,年年打仗,国内百姓早给打成了武林高手,你燕国去揍他,就是去找死。

赵四战之国,其民习兵,不可伐。

燕王喜是燕国顶级不靠谱的君王。前脚刚给赵王祝寿、送上百金重礼,送完礼,后脚就派兵打人家,而且还一点儿都不觉得不好意思。乐间劝说没用,燕王喜铁了心,就是要打。而他反驳乐间的理由也是一句话:我五个人揍他一个还不行吗?我就是人多欺负人少。

于是,燕赵鄗代之战爆发了。

史载:卒起二军,车二千乘,栗腹将而攻鄗,卿秦攻代。

有资料统计,燕国派了六十万大军。古代战车编制,一乘15人、一乘75人,后来人越来越多,因为战车太贵、步兵便宜。所以,燕国此次出兵,按一乘战车100人编制的话,应该在20万人上下。

燕国是偏居一隅的小战国,跟秦楚这种万乘之国没法比,甚至跟三晋这样的中原国家也没法比。所以,此次出兵动员了20万以上的大军,燕国应该是下了血本。

出兵路线,一路略鄗,即今河北高邑东;一路略代,即今天的河北蔚县,也就是要先切掉燕赵交界的赵国地区。

那么,燕国派这么多军队,是要灭赵国吗?

这个可能性不大。因为连秦战国都没有这么好的胃口,燕国就更没戏了。燕王喜做人做事不靠谱,但绝对没有灭国的雄心。而且,灭赵国,三晋和齐国也不会答应。所以,燕国的目的就是要开疆拓土,能占多少土地就占多少土地。至于灭国,燕王喜没这个胆量,也没这个胃口。

于是,庙堂心态也就直接影响了前线战心。既然燕国庙堂没有灭赵的雄心,燕国将士也就不会死缠烂打,战心和意志就不会太强。

你燕国是这种心态,赵国可完全不是这种心态,赵国是奔着玩命来的。

老将廉颇亲自挂帅,据说动员了二十五万大军,基本上算是用上了吃奶的劲,赵国是举国应战。

而且,赵国北部边界,跟邯郸之间就没多远。所以,在赵国人看来:你燕国就不是来偷袭的,而是来灭国的,所以只能玩命。

赵国在玩命方面是有传统的。

跟第一强国秦战国在上党这个地方玩了三年的命,玩死四十多万人。好不容易议和了,赵国却不履约,死活不割地,然后接着玩命,首都邯郸都被秦国大军给包围了,赵国仍旧不退、不怂。

所以,跟燕国,那就不用说了,只能玩命,在战心上,赵国绝对胜过燕国。

而且,廉颇终于发挥了老将的威力,你分兵两路,那我只是一路对敌:令乐乘率军5万在代地坚守,就是跟你耗;廉颇一路倾20万主力决战栗腹的燕国鄗路方面军。

栗腹出身稷下学宫,是个标准的学者型干部,搞情报、搞纵横、甚至搞朝政,还是可以的,但玩战争就真心没啥履历经验了。

而廉颇却是百战老将。所以,两军相遇勇者胜,赵军势如破竹,一下就把燕国的鄗路方面军给干垮了。坚守代地的乐乘见赵军取得战场主动,也不犹豫,立即率军出击。而两路燕军也确实给面子,打败了就跑、头也不回,赵军追击五百里,直接包围了燕国国都。

最后,燕国派将渠为使,并割城五座,才算解除国都之围,赵军退兵。

燕国为什么会打败?

首先就是一个不靠谱的燕王和一个不靠谱的朝堂。

举国倾兵的决策太草率。丞相栗腹看了一眼赵国形势,然后燕王喜和栗腹就拍板了。打蛮夷可以这么打,因为蛮夷的政权很简单,了解山川地形和力量强弱就可以了。但是,赵国是中原政权,没这么简单。实力是削弱了、壮丁是减少了、国力是打残了,但瘦死的骆驼也比马大,赵国的土地面积和人口数量,都要碾压燕国。关键是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赵国在打仗方面就从来没怂过,国人皆尚战。这是情报所不能反映出来的。

其次就是燕赵两国的战心是完全不同的。

秦赵长平之战,赵军败得太惨。原因是秦国是往死里打的。而鄗代之战呢?你燕国就是准备乘人之危、捡个便宜,抢点儿土地。但是,赵国呢?久经大战考验,赵国早被打惊了,但有战事就是最危险的时候,必须举国全力应战,也就是往死里打。燕赵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心态,谁胜谁负,也就立判了。

第三就是燕国的领兵将军栗腹不仅不是名将而且也缺乏实战经验。

经过战争的将军,和没经过战争的将军,是不一样的。廉颇早就是名将了,而栗腹只能是初出茅庐。靠着情报手段,在北疆开地千里,就以为能争霸中原了。他比赵括还不如。因为赵括还是名将世家、家学渊源。栗腹仅是齐国稷下学宫的一个士子,是战国之时的纵横之士,与苏秦和张仪是一类人。搞外交、当说客,没问题;但是,搞战争、临战阵,就真不行了。

由网友 而知而行的历史 提供的答案:

《战国策》的作者,据说是韩信的谋士蒯彻。他师从纵横,擅长做长短句,对各国事物如数家珍。

在书里,他对燕国评价道:"燕处弱焉,独战则不能……有所附则无不重,南附楚则楚重,西附秦则秦重,中附韩、魏则韩、魏重"。这是符合当时的国际社会的客观现实的。燕国虽然累世弱小,可也不是那种可有可无的角色。燕国选择依附的国家,往往就成为当时的强国。可是,燕国选择的依附对象中,独独少了齐、赵两国,而齐、赵两国跟燕国相邻。因此也可以知道,燕国也和秦国一样奉行远交近攻的战略的,与秦、楚等结盟,伺机攻打齐国、赵国,开辟中原疆土。

(燕国在伐齐以后的国土)

虽然有旧仇,燕国合纵攻打齐国,把齐国一战打的几乎亡国,虽然后来复国,可是再也不能与之前与秦国并称富强的时期相比了。燕国在长平之战后又攻打赵国,使得赵国不能休养生息,将关东六国中与秦国有一战之力的齐国、赵国的国力严重削弱,对于秦国统一六国有着突出贡献。如果秦国要评出年度感动秦国人物,燕国君臣集体必然要被年年评上。

长平之战后,秦赵之间并没有歇着,而是接着打了好几仗,邯郸之战、伐秦之战等,赵国在长平之战后不认怂,不认输,与秦国打的有来有往,还逼迫秦国的郑安平2万秦军投降,又在汾水消灭了2万秦军。秦军在接下来的战斗中一直处于下风,白起也在此前被秦王赐死,所以一时间,三晋军队几乎追着秦军打,一支打到了函谷关。赵国收复了晋阳,魏国收复了河东,韩国收复了上党。

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病逝,安国君短暂过渡,秦庄襄王即位。韩王穿着丧服直接跑到咸阳奔丧,说明韩国已经放弃抵抗亲秦国了。赵国孝成王将在赵国的庄襄王后族送到咸阳,意图在秦国后宫培植赵国势力,楚国迁都巨阳,与魏国前后呼应,对齐国构成巨大威胁。魏国甚至还攻陷了齐国的五都之一的平陆,齐国虽然恼恨,却也没有对魏国发起报复。楚国则占领了鲁国,设置了兰陵。燕国好像在这一年没有做什么事,只派了一个叫做栗腹的人出使赵国,希望与赵国结盟。
(燕、赵之间已经接壤)

此时虽然合纵方短暂占据优势,不过赵国也想多一个朋友,赵孝成王就与栗腹相见,宾主相谈甚欢。栗腹赠送500金作为国礼,为赵王祝寿。看起来,燕赵两国结盟相好是板上钉钉的。哪知道燕国使团回国之后,给燕王喜打了一个出差报告:赵国经过长平之战,国内已经打空了,孤儿还没有长成,虚弱不堪,建议攻打赵国,拓王国境,扬我国威。

燕国与赵国之间,原本并不接壤,直到赵国击灭中山,向北拓展疆土,燕国才感觉到赵国的军事压力。在五国伐齐之战功败垂成的过程中,乐毅在交出了兵权后,出走到了赵国,燕惠王派使者去责备他,乐毅做了一篇《报燕王书》逐条进行反驳。因为乐毅不回燕国并不算叛国,所以乐毅的儿子乐间还是在燕国做官。因为有这么一桩旧事,燕国君臣对赵国也有嫉恨之心。

燕王要打仗,也要发扬一下民主精神,就咨询各个大夫。结果,除了栗腹和燕王之外,其他人都不赞同打赵国。乐间说:"赵国不比这些老牌诸侯国啊,他们从一个弹丸小国,一刀一枪地打成了现在的国际大国。他们的国土处于四战之地,民众常年战争,彪悍异常,不需要很长时间的整顿,就能形成强大的战斗力。与这样的国家交战,我为大王感到担忧啊。"燕王说:"你总是长他人志气。赵国再能打,我用五个人打他一个,总能打得赢吧?"这时,将渠大夫也说:"大王你前脚刚刚跟人贺寿,后脚就发发兵打人家,这行事做派不仁义啊!不仁义的部队怎么能打胜仗呢?"燕王喜不听。

(燕王喜需要战争胜利重塑王权)

燕王喜为什么执着于攻赵呢?除了前面赵国收容了乐毅,让燕国在国际上很丢面子之外,赵国的兵威一直威胁着燕国。一个强大的邻居总不见得是好事,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燕王喜刚刚即位三年,在国内没什么威望,正想着通过一场战争塑造他雄主明君的光辉形象。此前的燕惠王被臣子燕武成王弑杀,如今王位刚刚回到燕王喜这里没有几年,所以王权不振也是事实。此时的赵国通过一连串的战争正处于衰弱的谷底,其他国家都有各自的事情在处理,无法顾及到北方可能发生的战事。如果再等两年,赵国背景的后宫在秦国站住了脚跟,燕国再想弱赵那就难上加难了。所以,燕王喜不管其他人怎么看,坚决要攻击赵国。

另外,给燕王喜信心的,除了来自赵国的情报在,栗腹此人在燕国的丰功伟业也是燕王下定决心的重要因素。这个栗腹是齐国人,早年间在国际知名学府稷下学宫学习,算是学霸一类的人物。来到了燕国后,他冒险与弑君的武成君谈判,对拥立燕孝王有功,被拜为上卿。后来,他与庞爰、剧辛等结为刎颈之交,也端的是个人物。后来,燕国人有在胡人那里做过人质的人回国,栗腹就问清楚了胡人的情况,回头建议燕王北击胡人,取得了开地千里的良好战局,栗腹也因此被拜为宰相。如今栗腹又故技重施对赵作战,燕王对他深信不疑。

(燕赵之间的长城)

燕王喜调动了2000辆战车,一路由栗腹率领,进攻鄗邑,一路由卿秦、乐乘率领,进攻代邑。燕国的军队抵达宋子,赵孝成王派将领廉颇率军迎击燕军。赵军很快击败进攻代邑的燕军偏师,栗腹埋怨说:"败坏我的事,怎么都是姓乐的呢?"随后廉颇诱敌深入,诈败,栗腹求功心切,挥师急追,陷入赵军埋伏,在混战中栗腹被杀。乐间听说乐胜兵败,栗腹战死,立刻带领族人逃到了赵国。

这边战场上,廉颇乘胜追击燕军500多里,顺势包围燕国国都蓟城(今北京房山区)。燕王喜到只得派人向赵国求和,赵孝成王不允许,一定要让燕国将渠前来议和才行。于是,燕王喜便任命将渠为相国,前往赵国议和,割让燕国五座城池给赵国 ,赵军于是解除对燕国的包围 ,撤军离去。

燕王喜战败后悔恨没有听从乐间的建议,就给乐间写信说:"商纣王时,箕子不受任用,但他敢于冒犯君王,直言谏诤,毫不懈怠,希望商纣王听信;商容因劝谏商纣王而遭贬谪,他身受侮辱,仍希望商纣王改弦更张。等到民心涣散,狱中的囚犯纷纷逃出,国家已经不可救药,然后两位先生才辞官隐居。因此商纣王背上凶暴的恶名,两位先生却不失忠诚、高尚的美誉。这是为什么呢?他们竭尽为君为国而忧虑的责任。现在我虽然愚钝,但还不像商纣王那么凶暴;燕国百姓虽不安定,但也不像商朝百姓那么严重。有道是,家庭内部有纷争,不尽述自己的意见,却去告诉邻里。这两种做法,我认为是不可取。"但是,乐间和乐乘因怨恨燕王喜不听从他们的计策,于是二人最终留在赵国,最终都成为赵国的将领。

这场战争,是继伐齐失败后,再一次把燕国推向万劫不复的境地,燕国失去两个战将,兵士辎重损失无算。赵国占据了燕国大量的国土,并将俘虏的兵士编入到赵国的军队中,大大增强了军事实力。

燕国为什么打不过长平之战后的赵国呢?难道燕国计算错误,赵国根本不是他们所说的国内空虚,孤儿都没长成的样子?

赵国首先胜在道义上。虽然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但是真刀真枪的对着干,就算手段不光明磊落,别人也还敬你是一条汉子。可是燕国先是祝寿,请求盟约,然后又出尔反尔,实在是一个没有底线的国家。赵国士兵对燕国的趁火打劫之举,义愤填膺,所谓哀兵必胜,战斗力自然要高过燕国军队了。

(赵军战斗力冠于六国)

赵国其次胜在军队战斗力上。乐间给燕王说的没错,赵军一直在战斗中成长,军队战斗力在国际上首屈一指。后来廉颇逃到魏国,赵悼襄王还派人去请他回国。廉颇就曾说:"我思用赵士。"

赵国最后胜在上下同欲。相比于赵军的同仇敌忾,燕军在庙堂时就没有统一计划,在作战时,栗腹为何会说出"乐氏负我"的话来?而且乐氏在战后举家前往赵国,这都能说明在战斗中乐氏存在与赵国通气的现象。史书中说,燕军尚未出动,就有燕人往告赵国。所以,燕军内部不能统一号令也是最后战败的原因之一。乐氏族人在收到燕王喜检讨自己的信也拒绝回燕国,恐怕就是担心被清算吧。

所以,燕国攻赵,实为一己私欲,且朝堂上没有宿将和有威望的大王镇的住场面,仓促出兵,怎么可能胜利呢?

由网友 爱旅行的grace 提供的答案:

长平之战是白起人生的封神之作,也是老赵人心中永远的痛,40几万大好青年,就这么被屠戮一尽,国力大幅下降,国防水平也下降了,不止一个档次。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燕国发动了对赵国的入侵。面对如此虚弱的赵国,燕国君臣,都想当然的以为此战必胜,就算不能灭亡,赵国也能夺取赵国的大片土地,充实壮大燕国。

可是谁也没有想到,燕国一番操作猛如虎,竟落得仓皇北顾,被赵国打得落花流水,甚至来了一波反杀,险些被推塔成功,都城蓟城都被赵军围了个水泄不通。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燕国的军事实力并不强大

在战国七雄中,他是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一直默默无闻,直到燕赵王五国伐齐雄起了一把,其他时候都属于打酱油的角色。

战国大争之世,忘战必亡,燕国,很少参与中原地区的争夺战,这使得他们的军队作战经验远远不如中原几大国丰富,尤其和赵军不能相提并论。要知道他们将要面对的赵军是在长平之战一年后能够扛下秦军猛烈攻击的。

经过邯郸包围战血与火的洗炼的新生代赵军,当年的毛头小伙刚上战场就有如此战绩,经过十年沉淀之后,这支军队的战斗力只强不弱,在战斗力上,燕国军队远远不如赵军。

更何况赵国还有一支精兵,这支军队当年在长平之战时都没有动,可谓是人员齐整,士气高昂,战斗力鼎盛。他们是匈奴人的人生导师,因为他们经常用自己的刀剑来教匈奴人做人,面对这支顶级强军,燕国军队只有挨揍的份。

其次,燕王喜在此之前,刚刚和赵国签订了友好协议

可是没想到一个转身抽冷子就捅了赵国一刀,这件事情可以说是激起了赵国上上下下的公愤。虽然在战国的时代里背信弃义的事情时有发生,但是这么无情的事情还是比较鲜见的。可以说整个赵国对于燕国的这次入侵是同仇敌忾,愤怒异常,面对同心对敌的赵国军民,燕国军队的胜算又减低了一筹。

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赵国军队之所以长平惨败,是因为赵括,一将无能累及三军。而此时的赵军廉颇挂帅,作为战国四大将之一的廉颇,面对燕国的粟腹这样的无名之辈,在实力上绝对处于碾压性的优势。

赵国军队虽然人数上占据劣势,但是打仗拼的不只是人员,赵军士兵精锐士气高昂。赵国上下同仇敌忾,再加上廉颇,这位战国名将的加成,充分利用了燕国轻敌的心里。

赵国军队以少胜多,先是在赵国国境内打败燕国,然后一波反推,高歌猛进,将战火燃向了燕国腹地,最终对燕国都城实现了包围。燕王喜迫不得已,割让了五座城池方才化险为夷,燕国这番操作真所谓偷鸡不成蚀把米,贻笑大方。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16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