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柳下一团和气翁 提供的答案:
我是个西医,但是由相信中医,逐渐热爱中医。继之学习一点中医基本知识。逐渐理解汤液醪澧,膏丸酊散,针灸砭石,各有所妙。但是,对大处方,少则40—50味,多则60—70味,我还见过上100味的方子。也多次聆听开方子医生的解释和教诲,始终理解不了。老是认为这是中医的一大糟粕。
广大友友赐教!
由网友 许连生 提供的答案:
真正能够开大处方的医生是很过关的好医生。中药一个病光要君臣佐使,只十来味药。但是如果症状多就必须加减。还有人体是一个整体,有时候与汽车一样,活塞坏了又拉瓦又坏连杆又坏油底壳……。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人也与机器一样,一个脏府有病牵连到五脏六腑。还要解决很多症状。我一般开过五六十味中药的,这个不是大处方,要一起才能够解决问题。所以说很多人说中药没有效果,开几样药,只是一个小单方。怎么能够消灭整团整军的敌人。我海陆空一起上,很多问题都能够解决。时间就是生命,慢慢调理,有时候病人不等人。比如一个肝硬化腹水,又要利胆又要修复肝细胞又要利水又要气血循环起来还要健脾开胃……。缺一不可!所以,能够开大处方的医生是好医生。乱开补药贵药的有一部分医生是为了利益。只要病人身体受得了的医生都是好医生!很多药不是乱加得进去的,明明一个阴虚火旺的,你加补阳的药肯定火上浇油。中医讲阴阳五行。中医生先要以道和德。这个处方本应该加利水溶石的,因为先把门静脉解决了才行,肝硬化最容易死亡的是胃出血,所以要注意轻、重、缓、急!
由网友 快乐逍遥乐 提供的答案:
这个问题不好一概而论!
所谓大方,一是药味多,一是药量重。大病重病开大方,本无可厚非,但凡病就开大方,则实属不宜!
现在的中药材,大多是人工种植,普施化肥、农药;其次是道地药材少,生长期短,种收不讲时节,致使药材质量不如从前!野生药已经很少了!这是个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但总的来说,我认为主要是两方面原因:
一是从医者水平不高。大道若简!水平越高,看病越准,用药越少!这是规律。"理法方药",高手重理法,庸医重方药!下医不懂理法方,只在药上瞎掂量!
理上不明法上求,法上不明用方顶,组方不明药来凑!上医明理,下医拚药。若能明悟理法,天地即是大药!万物无不为药!
医术不够药上补!多法合方不是不好,而是没必要!诊病治病,要分标本主次,轻重缓急,要会辨真假常变,要抓主要矛盾,抓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治疗要有层次,有步骤,有主次先后!这是以高超医理医术为前提的!否则,就只有撒大网、多用药了。
处方用药讲灵巧,要在四两拨千斤!药不在多而在对症,在精准!辨证不准,病因病机不确,药症不符,处方用药就会无的放矢,就达不到精准!
当然,如果是重病大病,采用大兵团联合作战,多法合方用猛药也是必要的!
二是利益驱动!多开药、开重药,可以多卖药、多创收!
唯利是图,效益至上,这是当下医疗界的普遍现象!这是医疗市场化的结果,无论中西医皆是如此!西医过度检查、过度治疗更为严重!
由网友 人和万事成家和万事兴 提供的答案:
有些中医开大处方我倒是从来没有遇到过,但是我就听说过。只听每早和我一起爬山的朋友说,他得了糖尿病,自己的老婊是开中医店,找他看病开了两付中草药,每付收费两千多,这位朋友嫌贵因是老婊不好说,觉得心中很不是滋味。
中草药收费都有这么高,好比拦路去抢窃,这算不算是中医给他开了大处方,越是亲戚坑亲戚,越是熟人吃熟人,亲戚熟人不好讲价收费贵,你们认为这话说得对不对。我这位朋友很诚实,二话不说付了钱,如果好比你,如果好比我,问问友友你我怎么做。
由网友 随性自由的星球gT 提供的答案: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一旦身体发生疾病,特别是慢性疾病,所出现的病症不是单方面的存在,五脏六腑亦可可受到影响和牵连,例如失眠症中医的名称叫《不寐》症,有久病体弱,思虑劳心过度,肝肾精气不足,脾胃虚弱导致脾不统血,心肾不交影响失眠等原因。俗语道"城池失火,会殃及鱼池",而一脏腑受病后,同样会连累其它脏腑产生气血功能失调。
在治疗的过程中,要从整体辨证施治的原则,而不是单纯以失眠而治失眠,治疗过程中应联系脏与脏存在的相互关系辨证施治,所以应当从整体分析用药方案,但以本人临床经验,将所需药物用至二至三十味也不足为奇,主要是加工成丸药,用于服药方便,一般煎汤方剂不会用大方,大剂量,煎煮的方剂则是循序渐进的用法,所以服用几剂后,一般根据病情的变化进行增减。
中医强调整体治疗的观点,是基于对疾病的辨证论治的理论,用药以君,臣,佐,佑,以及疾病兼证的调理,在立法选方用药的基础上,必须强调,相反,相畏,相杀,妊娠禁忌,体质的强弱,以及病情的新久,详细的分析审证求因,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一般对初入中医界的医生会引起胆小,不敢大胆使用复方及兼证调养,但通过以后的临床实践会逐步掌握经验。
综上,中医理论用以指导临床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说离开了理论,就像一个盲人一样失去了明确的方向,瞎闯是行不通的,人体的基本物质以气血阴阳,精气神为本,以饮食营养为基本物质基础,运用好中医文化,传承中医文化这个博大精深的宝库,任重而道远。
由网友 一服堂中医 提供的答案:
见了太多的大处方,说句真心话,这哪里是中医,这就是明显的卖药的朋友,万病一把抓,只要能对的上症状的药都给用上了,完全不顾辩证,不讲君臣佐使的配伍关系,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把药卖给你。
或许很多人不赞同我这样说,但事实就是这样的,作为一个中医,几十年了,我偶尔也开大处方,到大多数都是需要制作丸药或者熬制膏方才会出现稍微大点的处方。一般熬汤要的处方很少有超过15味,基本都在8到13味之间徘徊。
有人说每个医生的辩证思路不同,所以用药就完全不同,话虽如此,但懂中药的一眼就可以看出,超过18味的处方,基本都是在对"症"用药,而非对证用药。
由网友 独行其是 提供的答案:
现在看中医的药费比西药贵。我一度有点毛病,看西医无效果。看了几个月中医,没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七付药差不多四、五百块,门诊所报销的限额一个来月就没了,也没见好,后来就不看了。
中药贵就是大药方造成的。听有中医知识的讲,为什么现在开大药方,因为现在的中药材质不象以前那么有劲了,以前中药材以野生为主,现在多数是人工大棚种的,就同我们吃的果蔬一样味道不一样。还按以前的剂量开不管用,所以只能大剂量,即大处方。
由网友 悦读小尾巴 提供的答案:
其实,这个问题也是困惑我们几乎所有的中医小白,甚至是一些老医生也都困惑于这个问题。好多人总觉得治病开小方好像水平高。是不是这样呢?其实我刚开始学习中医的时候曾经是这么在想这个问题。但是呢,学习接触多了仔细想想就不是这样的:《黄帝内经》里边讲方子大小的时候讲得很详细,但是从来没说(方子大小)哪个好哪个不好?所以说不能用方子大小来评价处方的好坏,我们都知道用药如用兵,那你首先要搞明白你用方的目的是啥?这个是要搞清楚的。开方用药就是治病嘛!"用药如用兵"那仔细想想。我用手枪打仗好呢?我还是用航空母舰去打仗好?
所以说关键就在于该用啥用啥。但是呢,这里边怎么判断哪个该用哪个不该用?个人觉得就两个方面:一个是正气足。邪气就退了;一个是把邪气灭了,正气就恢复了。是不是这两个问题?处理好这两个问题,病就好了!那么处理这两个问题的时候,就要根据具体的病情来分析:先分析正邪的关系,邪气盛,邪气部位明确,那就要非常准确地干预。病变范围比较小,那就要精准,力量集中,而且要足量,就是要小方大剂量。在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几乎全部方子药味数不多,各个药物剂量挺大。这就是说当疾病不复杂的时候就用小方。
当病情复杂的时候就会出现虚实错杂,病变范围比较广,那就要用大方小剂量。就像楼主说的《伤寒论》里面的薯蓣丸,薯蓣丸就是药物剂量不大,药味很多的一个方子。
所以说大方小方不能衡量一个医生水平的高低,而衡量一个医生水平的高低是、要看他大方小方用的是不是合适。那么啥时候适合用小方小剂量呢?一般来讲就是病邪比较轻,正气失调也不是很严重,这时候就用小方小剂量。
那么什么时候用小方大剂量呢?就是刚才讲过的,病情比较重,病变部位比较明确,药物使用的针对性又非常好,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效专力宏!那这个时候用小方大量就能很好的解决。
那么再一个就是大方小量,这是指病情比较复杂,病情太复杂不容易抓住关键。抓不住关键了,就会觉得所有病变的地方都需要处理,这个时候就应该有大方小剂量的使用。比如,这个就像一个大的酒店(五星级),接待各方的来宾,国内外来宾口味都不一样,那就不能只用一种食物来接待,比如都用炸酱面。可能就要各种菜都有。那么自助餐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西餐中餐都有,然后东南西北各个地方的风味也都全有。因为来的都是各个地方的客人,他到了以后喜欢吃啥,能吃啥,不能吃啥,都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去选择。那么我们治病的原理是啥呢?就是帮助机体恢复健康,帮助机体恢复健康永远是医学的本质。
那么病情复杂的时候,不容易知道身体缺啥,那该咋帮助他呢?病人身体自己知道,没有关键就是这种复杂疾病的特点,有时候就没那么简单。这个时候就会用到大方小剂量,就像自助餐一样,身体需要啥就吸收啥,不需要啥就排出去就可以了。剂量很小,也不会对身体产生危害。但是身体需要的肯定就吸收了,这就是大方小剂量,对于病情复杂的就适合这样。 那么再一个就是大方大剂量,大方大剂量是指正气比较足,邪气也比较盛,然后病变也相对广泛,那么这时候呢就要大方大剂量来处理。这就相当于去打仗。该用航母就用航母,该用导弹就用导弹。所有的这些要配合起来才能取得一个大战役的胜利,对于病情重而复杂的就要用大方大剂量。 所以说处方大小不能判断一个医生的水平高低,判断一个医生水平高低关键是看他能不能得心应手用好大方小方大量小量。
现在使用量最大,使用范围最广的一个处方,就是治疗新冠肺炎的清肺排毒汤,他当中的中药也是用到了21味,是由四个方子的合方。那么这个对于我们中药处方来说,也是一个比较大的方子,其实这就是治疗的艺术,在这个治疗艺术里,既不能单纯看病邪,也不是单纯看正气的情况,因为在瘟疫来临的时候,整个群体都有可能生病,而且它的关键是我们中医讲的戾气,也就是说针对病邪,那么针对这个病邪当还不能够准确的把握,没有一枪毙命的这种把握的时候,那就要采取一种什么治疗方式呢?一个是子弹不停地打,连续不断;一个就是用散弹全覆盖,把敌人给压下去。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大方就相当于散弹一样有优势。这个是以必胜为目的,而且生病的有那么多人,没法去判断每一个人的体质,而且必须像打仗一样。有时候打仗一定会对其他甚至对无辜的人产生伤害,也就是说这个方子可能有的人吃完会有一点不合适,但是没关系整体上对大多数人是合适的,这就是治疗的艺术。所以说医学不仅仅要求正确与否,它还有艺术因素在里面。
实际上年轻医生在看病的时候,它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对药物的掌握没那么精准,就像对手里的武器性能的掌握还不是很娴熟;第二个就是对疾病的判断没那么准确。打个比方,就像在一片庄稼地里边儿有一个坏蛋想抓住他。那么对于高手呢,可能根据综合的判断就能锁定他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很快找到,但是对于新手来讲呢,他就不容易找到,他的经验不足,那么这时候他就可能要采取一种包围圈的范围大一些,锁定的范围大一些,这时候就要消耗更多的人力物力,那么这就是老和年轻(医生)的差别,一个是诊断疾病的能力,再一个是用药的功夫。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要是用小方就面临一个什么问题呢?可能就像打枪一样,就会打偏,打不中,如果方子太大广撒网呢?可能打中了,会有效,但是却不知道是咋好的,就会存在这个问题。所以说我的建议呢,一开始在用方的时候,尽量按照所学的去用那些不大不小的方子,不大不小呢,就是一个折中,走折中的路子。然后呢,还有特殊的症状,我用一个小方子专门去加减治疗,这样的话我们可以基本上在保证病人有效的情况下,自己也会学到一些药物的使用(技能),对于哪些情况非常有效,慢慢的心里就非常有把握,在这个基础上来加减小方子。所以说学习应该从小方开始学习。
但是,实际中又不允许那样来,所以说从中等方子开始学习,用小方加减。这样就知道了,我只要加某某药, 某某小方就能肯定解决什么问题,然后加另外一两个药的方子肯定能解决什么问题,最后就慢慢发现了十几个小方子的适应症。那我就把这十几个小方子都加一起,适合治疗哪些疾病心里也是有底的。总而言之,不管怎么着,学习要学到心里有底。心里有底就是指对判断疾病有底,我对我用的每一个药物,每一个杀敌的武器都有底就行了。
所以说,我觉得从中间不大不小的方子开始,这样其实对病人负责也是对自己的提高。这个对准确的把握也是有帮助的。小方和大方并没有说谁好谁不好,主要在于对于疾病适合不适合。另外呢,对于初学者来说,其实还是要从中等的方子开始用,然后可以加减一些小方单药,一两味药的那种小方来明确他对于某个症状的特殊治疗作用,这样的话就慢慢积累,慢慢驾驭方药。
由网友 物清黄 提供的答案:
中医的治疗处方是根据病情而决定的,中医在临床中接诊的患者大多数是较复杂的慢性疾病。有一种症状的,也有全身多种病状同时出现,所涉及的病因病理不同,因此在治疗中要有整体观念,只要能统一治疗的情况下,必然处方大药味多,也是为了增加疗效,病症简单,病机涉及单一脏腑,处方自然药味少。但是在常规的处方中开多少味药,十几种至二十一种是一个不成文或成文的规矩。药味开太多了就脱离了原则,总之处方多大需要根据病情而定药。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1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