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文渊君 提供的答案:
怀疑刘备是不是宗室的就想想,他爹要不是知根知底怎么举的孝廉?
怀疑刘备是不是宗室的再想想,他要不是宗室是怎么师从卢植,这个当时代的儒宗,出将入相的大人物的,这起码相当于现代的常委了吧,这般人物的弟子,会连身份都搞不清?
由网友 风去了无痕D论史谈兵 提供的答案:
因为刘备肯定就是汉室宗亲,不用质疑。
一:古人不会在祖宗上造假!不像今世,一些人喜欢冒认祖宗。再则,冒充皇亲,当今只是受些谴责嘲笑。而古代冒充本朝皇亲,那是灭门之罪!所以,勿以今人思维去度古人。
二:刘备家虽混到了卖草鞋,但他叔伯们,涿郡刘氏仍为世家大族,只是《三国演义》没说清这关系,害得不看史书的人,总在纳闷,一个卖草鞋的怎么说自己是皇室,却无人质疑。
刘氏宗族,香火旺盛,同宗子弟多的很!琢郡刘氏家谱上明明白白写着:
- 祖上为中山靖王刘胜之子、琢县陆城亭侯刘贞,因犯了错误、失了侯爵之位。而刘备的的祖父刘雄,曾官居东郡范令。
"令",即为县令,相当今日县委书记。事见《三国志.先主传》
可知,刘备确实是皇族,还是一县书记的孙儿,只因父辈早亡,使得家境没落了。
然而刘备家衰落了,琢郡刘氏可没衰弱!
虽然祖上失了侯爵位,皇族终究是皇族,琢郡刘氏掌族之长,刘备的叔伯们,有的是钱财与人脉。
否则,刘备若是一个卖草鞋的草民子弟,他能有资格去师从卢植吗?
没有身份的普通人家子弟,是没有资格,也没有可能去师从卢植的!
卢植是什么人?
从《三国志.公孙瓒传》公孙瓒先为郡吏,再被郡太守收为女婿,然后遣其"师从卢植学经"一事看。卢植是只收成年人而不收幼童的。
故而收刘备等为门生弟子时,应已从九江太守等职位上,回了朝廷。
卢植那时,已是当世大儒、名将、中央朝廷部级高官。
讲究出身门户与等级分明的东汉,像卢植这种人物,是绝不会收一个卖草鞋的平民为门生的!
所以,刘备的皇族宗亲身份,是不可能有半分虚假的。
历史上,刘备也是在宗族资助与举荐下,与同宗的堂兄弟一起,去向卢植求学的。
刘备若要冒认宗亲,卢植这一关就首先过不了!
如果三国时代,有人会质疑刘备的出身,即么估计这人肯定是脑袋出了问题。
那么,我们再来说一说,为何讲古人是不会乱认祖宗的。
首先,古人是信轮回的!
冒认祖宗,就意味着背弃了自己的真祖宗,那还了得?
古人坚信:背弃了祖宗,那是要被雷劈、要下地狱的。
其二:古人有记录家谱的习惯,你就算想冒充,也冒充不了。
古代的人,每户人家都有自己的宗族,祖籍在哪儿,祖上为谁,自哪儿迁来,为何会某地迁至某处,自己家这一支,又从哪儿分出来,记得清清楚楚。
所以,古代绝不会出现冒认祖宗的荒唐事!
中国人传统文化,尤其讲究认祖归宗。直至在七十年代时,笔者所在南方农村,老辈人,还保留着这样一个习惯。
就是在自家的重要财产上,比如桌椅、箩筐、扁担上,写上自己名字,以及祖籍地古代郡名,以示不忘祖宗。
江南浙北一带,许多村庄,多为数百年千年前,自北方南迁之民。
笔者所在乡里,所知就有三个村庄,当年村民们的扁担等物上就分别记有天水、扶风、颖川三个古代郡名。
例如,某村民张阿大,其村庄人祖籍为甘肃天水郡。那么他家的扁担等物上,就会写有:
"天水.张阿大"五字。郡名在前,人名在后。
古代普通农民,就如此代代相承,永世不忘祖宗来自哪儿。
小时候,曾多次见过外公在新购的竹篮等物上,写上祖籍郡名与名字,而这一习惯,自我等父辈们这一代开始,突然消失了。
所以,三国时代的刘备,是怎么也不会去冒认祖宗的。因为古代人的生活习惯与制度,让每一村每一户的门庭与祖宗,都显示的清清楚楚,任谁也冒充不了,也没法冒充。
由此,也决不会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去不要脸的乱认祖宗,瞎攀皇亲。
从中山靖王到刘备,虽然隔了几百年,也仍在本朝之内。
冒认皇亲这种事做了,别人去他乡里一打听,立即就穿帮!
那么,到时候丢人现眼,遭天下人唾弃不说,还要丢了脑袋!
別人且不论,曹操第一个就会以"冒认宗亲"大罪,将他咔嚓一刀砍了,杀得名正言顺,还煮什么酒,论什么英雄?
所以,古代人,也没有必要去质疑一个人的祖宗是谁,因为决不会发生冒认祖宗的事。
(图来自网络)
由网友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提供的答案:
三国演义中,曹操带刘备面见汉献帝刘协,皇帝问刘备:你祖上是何人?刘备回答:我是西汉中山靖王的后人,汉景帝的玄孙,祖父叫刘雄,父亲叫刘弘。刘协一听说刘备是汉室宗亲,于是命令宗正查族谱,居然能查出刘备的族谱,三国演义上是这样记载刘备的族谱的:
《三国演义》第二十回:孝景皇帝生十四子。第七子乃中山靖王刘胜。胜生陆城亭侯刘贞。贞生沛侯刘昂。昂生漳侯刘禄。禄生沂水侯刘恋。恋生钦阳侯刘英。英生安国侯刘建。建生广陵侯刘哀。哀生胶水侯刘宪。宪生祖邑侯刘舒。舒生祁阳侯刘谊。谊生原泽侯刘必。必生颍川侯刘达。达生丰灵侯刘不疑。不疑生济川侯刘惠。惠生东郡范令刘雄。雄生刘弘。弘不仕。刘备乃刘弘之子也。
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刘备的族谱世系是这样的:
刘备
汉景帝刘启→中山靖王刘胜→陆城亭侯刘贞→沛侯刘昂→漳侯刘䘵→沂水侯刘恋→钦阳侯刘英→安国侯刘建→广陵侯刘哀→胶水侯刘宪→祖邑侯刘舒→祁阳侯刘谊→原泽侯刘必→颍川侯刘达→丰灵侯刘不疑→济川侯刘惠→刘雄→刘弘→刘备。
算起刘备是汉景帝的第17世孙,所以,汉献帝刘协要叫刘备一声皇叔,而刘皇叔也在三国演义中作为刘备的代称闻名于世,但是,这仅仅是三国演义的说法,三国演义本来就是一本小说,不是历史,三国演义中关于刘备的世系也是没有历史依据的,那么正史上的刘备出身到底是不是宗室呢?
有以下几个原因可以说明刘备的宗室身份是不用怀疑,货真价实的:
刘备、曹操与孙权
一、史书记载
《三国志 先主传》: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胜子贞,元狩六年封涿县陆城亭侯。坐酎金失侯,因家焉。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雄举孝廉,官至东郡范令。
三国志先主传中的第一句话就交代了刘备的身世,说刘备是幽州涿郡涿县人,汉景帝儿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刘胜的儿子刘贞在元狞六年(公元前117年)被封为陆城亭侯,封地就在幽州涿郡涿县,后来因为向汉武帝进献的酎金成色不足,被剥夺了陆城亭侯的爵位,刘贞就在涿县安了家。
然后还说到刘备的爷爷刘雄与父亲刘弘都在州郡做过官,刘雄做过东郡范县县令,一县之长,放到现在也是正县级干部,刘弘曾被举为孝廉,在当时能被举为孝廉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出身要好,二是要有孝顺廉洁的品行,比如曹操20岁就被举为孝廉,随后就担任了洛阳北部尉,孝廉是进入仕途的必经之路。
刘弘被举为孝廉之后就会担任官职,只可惜去世得早,刘备的家庭没落就是从父亲早逝开始的,如果刘弘不是很早就去世了,那刘备至少也是官宦之后,当时家庭父亲就是主心骨,父亲去世后,刘备就只能跟母亲相依为命,以编织草席和贩卖鞋子为营生。刘备的家族只是到了他这一代才没落的,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官的。
刘备与关羽和张飞
二、宗族证明
虽然刘备详细的族谱没能保存下来,但并不代表没有,刘备生活在幽州涿郡涿县,他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整个家族,史书上还记载了刘备有两个叔叔,一个是刘子敬,刘备小时候说自己将来要乘坐羽葆盖车,他的叔叔刘子敬叫他不要乱说话,另一个是刘元起,刘元起赞助了刘备与他儿子刘德然一起读书,并认为刘备将来不是个平常人。
古人都是整个家族聚集在一起生活的,并且有家族中德高望众的长辈撰写族谱的,同时汉朝也有专门管理皇族及宗室的官员叫宗正,宗正由皇族担任,负责整个皇族及宗室的各种事务,宗正手中也有经过校正的族谱,不是普通人可以冒充的,否则可是重罪。
刘备的整个家族都生活在幽州涿郡涿县,从当年西汉时期的刘胜、刘贞到东汉时期的刘备有270多年了,世代生活在当地,已经繁衍了十几代人,整个家族的人少说也有上千人,这么大一个家族是不可能冒充的,而且《三国志》都找到刘备出身的来源。
东汉末年的刘氏宗室
此外,到了东汉末年,仍然有很多宗室流传下来也没有人怀疑,比如幽州牧刘虞,他是汉光武帝的废太子东海恭王刘强的后裔,还有益州牧刘焉与刘璋父子,他们是西汉鲁恭王刘馀的后裔,还有荆州牧刘表,也是西汉鲁恭王刘馀的后裔,刘馀同样是汉景帝的儿子,与刘备的祖先刘胜是兄弟,同样隔了270多年,既然刘表和刘焉父子都能准确地被记载为汉景帝之后,那刘备同样可以。
三、同时代的人并不怀疑刘备的宗室身份
诸葛亮投靠刘备后,赤壁之战前曾经出使江东面见孙权,诸葛亮对孙权说过一番话,其中有一句是这样说的:
《三国志 诸葛亮传》: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於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翻译过来:诸葛亮说:田横,只是齐国的壮士罢了,尚且守着信誉,不辱使命,更何况刘豫州(刘备)是王室后裔,才能卓著,世人都仰慕他,就像水流进大海里一样,如果大事不成,这也是天意,怎么能处于下位呢?孙权大怒说:我不能倾尽全东吴的土地,依靠十万的部众,受制于人,我已经决定了。除了刘豫州,没有可以抵挡曹操的人。
刘备与诸葛亮
诸葛亮说刘备是王室后裔,孙权并无一丝的怀疑,同样的话还出现在张松对刘璋说的话中:
《三国志 先主传》:松曰:刘豫州,使君之宗室而曹公之深雠也,善用兵,若使之讨鲁,鲁必破。鲁破,则益州强,曹公虽来,无能为也。
这里张松劝刘璋说,刘豫州(刘备)是您(刘璋)的同宗,又是曹公的大仇,善于用兵,如果让他征讨张鲁,张鲁一定会被攻破,张鲁被攻破之后,益州就会强大,曹公即使前来,也无能为力。
除了诸葛亮与张松说过刘备是宗室身份的话之外,像曹操、袁绍、刘表等人对待刘备的态度非常尊重,刘备投靠曹操期间,曹操不仅上表朝廷任命刘备为左将军、宜城亭侯,而且外出曹操与刘备同乘一辆车,两人见面时曹操与刘备同坐一张席子,并且曹操还对刘备说过:天下英雄只有你刘备和我曹操。
汉室宗亲刘备
刘备投靠袁绍时,袁绍出城二百里迎接刘备,刘备投靠刘表时,刘表亲自出城到郊外迎接刘备,这都是诸侯之礼,袁绍和刘表这样的名士看待他人,一般首先看的就是出身,没有一定的出身,袁绍和刘表是不会重视的,如果刘备不是汉室宗亲,袁绍和刘表会如此重视刘备吗?这也证明了刘备汉室宗亲的身份。
所以,刘备汉室宗亲的身份不容怀疑,一定是真实的。
由网友 史晓生 提供的答案:
因为刘备确实是中山靖王之后,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提到刘备,很多人都知道他有一个特殊的身份,那就是"汉室宗亲",说具体点,就是中山靖王之后。
而这个中山靖王,名为刘胜,是汉景帝刘启的儿子,也是汉武帝刘彻的异母兄。
也就是说,刘备乃是刘胜这一脉的后人,只不过,从刘胜到刘备之间,差距着足足两百七十多年。
那么问题就来了,两百多年的时间差距,期间必然有不少变数,但刘备自称是中山靖王之后,为何就没人质疑他这个身份的真实性呢?
换句话说,难道就没有人怀疑过刘备是冒充的"汉室宗亲"呢?
实际上,刘备的出身,是经得起推敲的,换而言之,即他的"汉室宗亲"身份,是毋庸置疑的,他的的确确是中山靖王这一脉的后人。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从中山靖王刘胜开始,到刘备这一代,血统的源流以及传承,是有着相当清楚、清晰的记载的。
刘胜的生母,为汉景帝的妃子贾夫人,贾夫人一共为汉景帝生了两个儿子,长子为刘彭祖,次子便是刘胜。
而刘胜这个人,在史料中留下的特点有两个。
一个是"胸无大志",曾经他对兄长刘彭祖说,当藩王,就应该每日听音乐,玩赏歌舞、美女等,总之就是尽情享受生活,而不是操心那些国家大事。
刘胜不仅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并且还做的"相当到位"。
而他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在第一个特点的驱使下形成的,他极爱酒色之事,而因为热爱酒色,就导致他妻妾的数量相当可观。
有了大量的妻妾,刘胜本人也是相当"有实力",通过多年的不断耕耘,其众多妻妾,为他生下了数量更为可观的儿女。
史料记载,刘胜仅儿子,就有一百二十多个。
而刘备的先祖,便是刘胜这一百二十多个儿子里的其中一个,准确的说,是刘胜的第五子,陆城侯刘贞。
刘贞生于西汉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在他十三岁时,朝廷封他为涿郡陆成县侯,封地为中山国内的涿郡陆成县。
当然,这并非是他能力突出才得以封侯,而是因为他是刘胜的儿子。包括刘胜其他儿子,也都封了侯。
只不过,在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当了二十多年县侯的刘贞,因为一个失误,导致爵位被撸了个一干二净。
什么失误呢?简单来说,就是在上交给国家的黄金上以次充好,还短斤缺两。
西汉有个规定,要求诸侯定期得向朝廷上交贡金,以作祭祀时使用,这个制度由来已久,但在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之后,他利用了该制度,对各诸侯"痛下杀手"。
当时的情况是,汉武帝虽说推行了推恩令,但依旧担心诸侯们会坐大,要是再来一个七国之乱那就麻烦了。
所以,汉武帝就想方设法继续削弱诸侯势力,在元鼎五年这年,借口诸侯们所上交的贡金成色太差,且短斤缺两,对部分诸侯予以处罚。
处罚的方式很简单,那就是凡是有上述问题的,全部夺爵。
史料记载,这次被夺爵的刘姓诸侯人数,数量高达一百零六人,这便是发生在汉武帝时期著名的"酎金夺爵"事件。
而陆城县侯刘贞,便在被夺爵的名单之中。
不仅被夺爵,同时封国也被一并撤销,由此,刘贞只得带着家人,搬到了涿郡的涿县,并在此安家落户。
在此之后,刘贞这一家开枝散叶,最终在当地形成了一个大家族。
而刘备的出生地,便是在涿郡涿县的楼桑村,也就是说,当年搬迁至此安家落户的刘贞,正是刘备的直系先祖。
而之所以说刘备不可能冒充汉室宗亲,是因为自刘贞之后,后面的每一代人,都有详细的记载。
比如刘贞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刘轩,次子刘昂,而刘昂便是刘备这一脉的先人,刘昂生刘禄,刘禄生刘恋,刘恋生刘英,最终到了刘贞的第十四代,便是刘雄。
而刘雄则是刘备的亲祖父,刘雄的儿子刘弘,则是刘备的生父。
从这里就能看出,刘备往上的家世渊源传承,都是相当清晰的,谁是谁的后人,一清二楚,这就不存在造假的可能。
除非,是打刘贞这一代,也就是迁徙至涿郡的涿县时,就开始伪造自己汉室宗亲的身份,但问题是,这同样也不可能伪造。
为啥呢?汉代对于户籍的迁徙,是要做登记的,你什么时候,从哪里来,因何而来,都有相关的记载,而一旦伪造的话,那是要吃"诛九族"套餐的。
所以,既然不可能在最初就造假,那么刘备,乃至刘备的家族成员,都是毋庸置疑的刘贞之后人。
而既然是刘贞的后人,那自然也是刘胜的后人,因此,刘备自称是中山靖王之后并没有错。
同时,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当时这个楼桑村的居民,绝大部分都算是中山靖王之后,也就是刘贞的后代。
比如刘备的叔伯、堂兄弟、子侄之类,这些人也都和刘备一样,均是正儿八经的汉室宗亲。
这么说吧,如果当时站在楼桑村喊一嗓子,说谁是汉室宗亲,估计回应的人得有一大群。
而这也说明了一点,当时汉室宗亲这个身份,并不稀奇和珍贵,也不是啥特殊的身份象征,可能田里插秧的、路边放牛的,都拥有这个身份。
既然不珍贵,刘备干嘛造假?完全没这个必要嘛。
其次,刘备一家,是享受着汉室宗亲带来的"福利"的,换而言之就是,他和他的家人只有是真的汉室宗亲,才能享受这种福利。
什么福利呢?分两个方面。
第一,很多人误认为,刘备是一个落魄,且家境贫困之人,当然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刘备的家境确实一般。
但是这个一般,也得看和谁去比。
刘备一家,虽然没有爵位,但是却能享受免除赋税、徭役、兵役等特权,并且根据"八议制度",他们家还有一定的司法特权。
能享受上述特权的一个根本要素,那就是得有汉室宗亲的身份,哪怕是没有爵位,但只要有宗室身份就可以。
而这就比一般的平民百姓强得多。
并且,享受上述权利,可不是你随便一上报就行的,当地官府必然是要审查的,而如果刘备的汉室宗亲身份是冒充的,单是官府这一关就过不了。
而第二,刘备读过书,并且老师还是卢植。
这一点很重要,如果是平民,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压根没有能力和资格去读书,更别提去拜卢植这样的大儒当老师了。
更重要的是第三点,刘备的祖父刘雄,曾被举孝廉,并出任过东郡范令,另外刘备的父亲刘弘,也担任正式的官职。
为什么说这一点最重要呢?举孝廉是汉代非常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三国时期的不少出名人物,都是举孝廉出身。
而举孝廉为官,在当时则是需要经察举征辟程序的,这其中有一项便是"背调",调查你的家世背景等等。
正是因为官府在对刘家做背调工作时的结果无误,也就是说,刘家首先是士大夫阶层(非士大夫阶层不得为官,而汉室宗亲便算是士大夫阶层)。
其次,刘家的族谱,和朝廷的宗正所记录的谱籍能对的上号,传承清晰无误。
满足上述两个条件,这才得以让刘备的祖父、父亲均能出任为官,而要是对不上号宗正的谱籍,那可不仅是不能当官,直接就是灭门了。
所以,从刘备的祖父能以举孝廉的身份当上县令,同时刘备的父亲也当过官,就能充分说明,刘备汉室宗亲的身份,是经得起考验的。
还是那句话,如果刘备是冒认的皇亲,那就得撒一个弥天大谎,而这个谎可不好撒,除非是他能把当初批准其祖父、父亲当官的官员也收买了,另外还得把自己村里的人也收买了,大家众口一词说他是汉室宗亲。
但问题,这根本不现实。
毕竟,冒认皇亲在当时是会被灭门的大罪,就算刘备有这个胆子,他的家族成员,也没必要因为帮助刘备而冒这么大的风险。
所以,刘备汉室宗亲的身份,不可能是假的。
还有,与刘备同时期的不少三国人物,也都认可和承认刘备汉室宗亲的身份,正是因为刘备没有冒认皇亲,所以才不会有人质疑。
比如曹操,他就调查过刘备的身世,甚至连刘备曾经卖过草鞋、收过养子的事情,都调查的一清二楚。
如果刘备的身份有假,那曹操会第一个跳出来。
但是他没有,况且,刘备虽说后来去了别处发展,但他的家族,也就是居住在涿郡楼桑村的族人,可还都在原地生活。
而这个地方,在后来那可是曹操的势力范围。
所以,曹操想查刘备的身份,那可以说是轻而易举,而如果曹操经过调查走访,发现刘备的身份有假的话,一道檄文,就会让天下人都知道这个事。
到时候,不用曹操动手,刘备集团便会因为这个事,出现巨大的问题,甚至还会分崩离析。
正是因为曹操经过调查,确认了刘备的身份并没有问题,也就是他没有造假,所以才没有借题发挥。
不然的话,曹操岂能放过这个大好的机会?
既然刘备的身份,连曹操都没有做任何怀疑,那么,其他三国时期的人,就更没有怀疑的资格和必要了。
况且,在真实的历史上,刘备后来能成功,靠的也不是汉室宗亲的这个身份。
从他前期招募军队,开始讨伐黄巾,到之后投奔公孙瓒、陶谦,靠的都是自己的能力和人品,并非是中山靖王之后这个招牌。
哪怕是被曹操表为左将军、豫州牧,同样也是如此。
再往后,他携民渡江,乃至一步步开创自己的基业,底下愿意追随他的人,都不是奔着他汉室宗亲的身份而来的。
说白了,刘备在三国时代的地位,是靠着他真本事换来的。
他从来没有到处对别人宣传自己是什么汉室宗亲,虽然他确实有这个身份,但正如前文所言,当时汉室宗亲可以说是一抓一大把,完全不稀奇。
只不过,到了他正式登基称帝之际,这个汉室宗亲的身份就起到了关键作用,他以这个身份建立蜀汉政权,光明正大的来宣布自己要延续高祖之基业。
同样,如果该身份有假,那他这个"汉"政权,就名不正言不顺,这样的话,还怎么立足于天下呢?
总之就是,整个三国时代,之所以没人质疑过刘备中山靖王之后的身份,是因为刘备确实是这个出身。
不仅家族血统传承清晰,同时官方也认可,并且还经过了曹操验证,这么一来,自然就不会被质疑了。
由网友 Mer86 提供的答案:
刘备的汉室宗亲身份不可考。
现在只是已知他的父亲叫刘弘,曾被推举为孝廉,在幽州做过小吏。
爷爷叫刘雄,也是孝廉出身,曾在兖州东郡做过县令。
再往上的祖宗叫刘贞,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儿子之一,曾被封为陆城亭侯。
而刘雄至刘贞之间的传承,则没有记载。
刘备的曾祖父是谁,曾曾祖父是是谁,曾曾曾祖父是谁,曾曾曾曾祖父……
通通都不知道,中间的记载断档了。
可能当时有谱系,但没有传承下来。
因此说,刘备的汉室宗亲身份不可考。
我们无法用确切依据证明,刘备就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
不过,尽管刘备的汉室宗亲身份不可考。
但只凭这一点,并不妨碍我们承认刘备就是汉室宗亲出身。
因为首先,刘焉、刘表等等,他们的宗亲身份也不可考。史料中也没有关于他们各自家族的详细谱系记载。
我们现在只知道,他们是西汉鲁恭王刘余的后裔。
至于他们的父祖是谁,并不知道。
但我们能因此,就说他们不是宗亲了吗?
肯定不能了。
要知道,刘焉可是做过灵帝朝的宗正。代皇帝管理过皇室宗亲人员。
如果不是汉室宗亲,刘焉凭何担此重任?
所以说,我们不能因为刘备与中山靖王刘胜之间的谱系传承缺失,就以此否认刘备,就说他不是汉室宗亲。
其次,无论西汉还是东汉,对于宗室,都是有严格管理制度的。
比如在《汉书·平帝纪》中,就有记载:
惟宗室子皆太祖高皇帝子孙及兄弟吴顷、楚元之后,汉元至今,十有余万人……其为宗室自太上皇以来族亲,各以世氏,郡国置宗师以纠之……
从刘邦开始,到汉平帝,全国宗室大约十余万人。可能朝廷有漏记的,但官员绝对不会把不相干的人员列入宗室名册。
十几万人怎么样?关系疏远又怎么样?
一律被朝廷安排得明明白白。
另外《甘谷汉简》(出土于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的东汉竹简)中,也有记载:
诏书:宗室属尽,属(尽)当复……
东汉后期,特别是黄巾起义前后几十年,地方豪强势力急剧发展,威胁皇权。为此,桓帝下旨,加强皇室力量,将属尽宗室,重新列入属籍,并给予一定特权。
也正是因此,刘备的爷爷刘雄,才得以通过举孝廉,出任范县县令。
刘备的爸爸,也因举孝廉,继续吃皇粮。
之所以,刘备没吃上皇粮。一方面,与他的身份有关。他与皇帝的关系确实太疏远了。
但这不重要。真正的关键,是他的父亲刘弘死得太早了。来不及给刘备铺路,就死了。
没了父亲,刘备又只是个小孩。他们家这才家道中落,沦落到要靠织席贩履才能为生。
总而言之,再怎么说,汉朝也是所谓的大一统王朝。要是朝廷连宗室人员管理那点破事都搞不定。
还谈何大一统政权?
第三,刘备如果不是汉室宗亲,那当时他的竞争对手怎么不借这件事,攻击他呢?
要知道,刘备可是曾经自称过汉室宗亲的。
臣等以备肺腑枝叶,宗子藩翰,心存国家,念在弭乱。自操破於汉中,海内英雄望风蚁附,而爵号不显,九锡未加,非所以镇卫社稷,光昭万世也。奉辞在外,礼命断绝……
刘备自立为汉中王时,正大光明的说,自己是汉室宗亲。
为此, 曹操很不满。
早先,曹操与刘备大战于汉中时,还派人调查过刘备的家世,连他卖过鞋,收过养子的事都调查清楚了。
太祖在汉中,而刘备栖於山头,使刘封下挑战。太祖骂曰:"卖履舍儿,长使假子拒汝公乎!待呼我黄须来,令击之。"乃召彰。
但曹操调查后,却只是骂刘备是穷鬼,从来没有否认刘备是汉室宗亲。
刘备后来称帝时,又发布公告,说自己是汉室宗亲,是孝景皇帝中山靖王之胄。
伏惟大王出自孝景皇帝中山靖王之胄,本支百世,乾祇降祚,圣姿硕茂,神武在躬,仁覆积德,爱人好士,是以四方归心焉。考省灵图,启发谶、纬,神明之表,名讳昭著。宜即帝位,以纂二祖,绍嗣昭穆,天下幸甚。臣等谨与博士许慈、议郎孟光,建立礼仪,择令辰,上尊号。
这一次,换曹丕生气了。但曹丕和魏国的史书也均没否认刘备是汉室宗亲。
可以说,与刘备同时代的人,没有一个出来否认过刘备的宗亲身份。
历史上,第一个对刘备汉室宗亲身份提出质疑的名人,查了一下,貌似是司马光。
他说:刘备与刘胜相隔的时间太远,关系说不清楚。
昭烈之汉,虽云中山靖王之后,而族属疏远,不能纪其世数名位,亦犹宋高祖称楚元王后,南唐烈祖称吴王恪后,是非难辨,故不敢以光武及晋元帝为比,使得绍汉氏之遗统也。
这就很搞笑了嘛。
前面也提到了,刘焉、刘表与鲁恭王,时间也隔的远,关系也说不清楚。
按司马光的说辞,他们也不算汉室宗亲了?
感觉司马光在这件事上,纯粹就是屁股决定脑袋。
因为儒学到了宋朝,已经有点走火入魔了。
按照宋朝儒生的意识形态,如果认可刘备的宗亲身份,就必须承认蜀汉是正统。
如不然,就会陷入伦理纷争。
实际上,很多宋朝的书籍在称呼蜀汉时,用的都是"汉",从来不提"蜀"。借此强调蜀汉政权的合法性。
包括《资治通鉴》中,也是如此。
汉主病笃,命丞相亮辅太子,以尚书令李严为副。汉主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资治通鉴·魏纪二》
但是,如果承认蜀汉是正统,那曹魏又变成伪朝了。
而曹魏与北宋一样,都是靠逼迫前朝皇帝禅让才获得正统地位。
如此一来,北宋的正统地位又被动摇了。
估计也就是因此,司马光便在刘备的出身问题上,动歪心思。通过否认刘备的出身,借以达到让曹魏成为正统的目的。
总的来说。我们可以因为中山靖王刘胜有一百多个儿子,儿孙数不胜数,评价刘备的汉室宗亲身份,不值一提,"含金量"不足。
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说刘备不是汉室宗亲。
这方面,我们得学习曹操。
他骂刘备"卖履舍儿",是对的。因为刘备小时候家里确实很穷。
他不否认刘备是汉室宗亲,也是对的。因为刘备就是正经的汉室宗亲。
但用"卖履舍儿",强行与假宗亲挂钩。那就不对了。因为这两者,没有必然联系。
由网友 平阳狐狸奇谈社 提供的答案:
「三国演义」七分真三分假,虽有不少演义附会成分,但其整体结构还是基本符合史实的。所以不必事事存疑,刘备出身属实。
出名之路
(刘备)
「中山靖王」刘胜,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将近三百年却一炮而红,从此青史留名。
这个「点炮」的就是刘备,织席贩履之徒,蜀汉开国皇帝。一句「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堪称史上最经典广告语,捧红了自己,也捧红了别人。
所以,人要出名,要么自己牛逼,要么被牛逼的人点名。
没有刘备,刘胜只是个富贵王爷,早已被淹没在历史的大潮之中,默默无闻,无人问津。一句「中山靖王刘胜之后」,重新将其拉回到人们的视野之中,从此再也不曾离开。
中山靖王
我们必须再回到三百年前,看看这位神龙现首不现尾的刘胜,到底何许人也。
刘胜是汉景帝刘启的儿子,算是刘邦的曾孙,汉武帝刘彻的哥哥。
刘胜虽没干过大事,却是一个见过大场面的人。毕竟,生活在汉武大帝那个恢宏的大时代。
刘胜贪酒色,好歌舞,王爷嘛,生活条件自然杠杠的。儿女亲属一百多人,繁殖能力相当出色。
由于汉景帝时期「七国之乱」的爆发,皇帝把诸侯王看的死死的,大臣也经常检举诸侯王,诸侯王的日子也不怎么好过。一次宴会上刘胜向汉武帝哭诉陈述大臣对诸侯王的打压,汉武帝于是开始调整政策,礼遇诸侯王。
皇帝背书
(汉献帝 刘协)
说了刘备的祖宗,我们再来看看刘备的出身,一个织席贩履之徒怎么可能是皇亲国戚?
汉武帝时期,为了削弱诸侯王的势力,颁布了「推恩令」。具体就是老子称王,儿子可以称侯,国家承认。刘胜的儿子基本是都是侯,想想几十百把个儿子,又来一大堆孙子,一代一代封下来,其实是拆分下来,其实不用到刘备这里,绝大部分早就是平头百姓了。
刘胜封在中山国,葬在河北保定,刘备也是河北涿州人,地理上没问题。同时刘备的身份得到汉献帝的承认,是为「刘皇叔」,这是最高规格的官方认可。
此外,在封建社会,大家对家族传承十分重视,追根溯(sù)源并不是问题。不像现代人,往上倒三辈儿就摸不着北了。
刘氏后人
刘备之后差不多又是一百年,西晋末年将领,并州刺史刘琨也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
再过一百年,南北朝时期刘宋政权的开国皇帝刘裕是刘交的二十二世孙。刘交何人?汉高祖刘邦的弟弟。
所以,刘备的身世,没有疑问。多说一句,刘裕也是一个穷的响叮当的主,照样呼风唤雨当皇帝。
由网友 魔书楼 提供的答案:
刘备跟中山靖王隔了270年,为什么没有人去质疑他的出身?我们常常感叹说"人心不古啊人心不古",这种感叹本身就说出了答案。当今这个世界,人心叵测,物欲横流,弄虚作假、冒名顶替、拉大旗扯虎皮、虚张声势、装腔作势,人们早已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以今人之思维度量古代之事,才会有这样的问题。
笔者出生在偏远农村,村庄不大,仅百余户人家,且都姓一个姓氏,是人们常说的那种一姓村。小时候见证了一次家族续修家谱的过程。因时隔20余年,村里去了不少老人也添了许多新生,同时以前祖辈定下的辈分字号基本用完,为了后生不至于乱了辈分,扰了天伦(不可结婚乱伦),再往后规定十个辈分字号(大约200年)。续订家谱是合族大事,隆重而庄严。参与者皆为本族德高望重又有文化者,还要聘请当地别村名门望族后人如某某状元之后某某丞相之后参事。
我们的姓氏是小众,不是张王李赵大姓或者历代皇族皇姓,但老的家谱厚厚五大部,从当代开始上溯2500年前周武王分封姓氏为止,历代子孙,包括半途夭折的,无论贱贵一一记录,绝不会漏掉一个,偶有下落不明的,也一定尽可能的记录最原始的信息。
具体到主题疑问,答案不言自明。刘备为后汉三国时期人物,当代皇姓,区区270年,家谱族谱,上至皇亲国戚下至贩夫走卒,绝对是一清二楚,连一分做假的可能都没有。家谱族谱的真实无虚,是那个时代的基本常识,人们根本不会在这样无厘头的地方花心思费脑筋。就像太阳落下天就黑一样,谁也不会和你争论是不是真的的。
以今人之心度量古人之事貌似合理,其实很多都是笑话。[呲牙][呲牙][呲牙]
由网友 豹眼看历史 提供的答案:
这是很有意思的事,一个织席贩履的刘备自称中山靖王之后,时人及后世无人质疑,今天反而是许多人持怀疑态度,这事就需要说道说道。
刘备的身世,史书记载清清楚楚,似乎是言之凿凿,不容质疑;演义是小说,称呼刘备为刘皇叔,都明白是虚构,没人去怀疑。
其实不然,刘备这个中山靖王之后,是有异议的;刘备刘皇叔的称谓,也不是罗贯中先生凭空杜撰,是有原因的。
有兴趣的友友,那就耐心看一眼,看看豹眼说得有无道理。
没人怀疑而且不会有人怀疑
《三国志·先主传》记载:
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胜子贞,元狩六年封涿县陆城亭侯。坐酎金失侯,因家焉。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雄举孝廉,官至东郡范令。
《三国志》是信史之一,作者陈寿取材严谨,可信度很高。
《三国志》成书于东晋,或许后人因为相信陈寿而相信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但三国时期,不会有人看过《三国志》,咋就没有人质疑刘备的身份呢?
从中山靖王到刘备,已经270多年,难道你刘备说啥就是啥吗?
这事,还真就是刘备说啥就是啥,别人知道的还真不多。
因为古人是凭借族谱说话的,刘备手上可能没有族谱,但族长手里的族谱是有刘备名字的,这是唯一的证据。
今天族谱很少了,有了孩子也不必上族谱,以证明其合法性,但也不是你想姓啥就姓啥。去派出所上个户口,起码要有个出生证明。而想登记啥名字,特别是想姓啥,起码是父母或者爷爷、奶奶姓啥才可以,不能随便给自己改姓吧。
今天尚且如此,在古代姓啥是很严格的。如果违背了族规,被宗族除了名,走到哪里可以说还姓啥,但没人买账了。
听老人们说,解放前背着家谱,走到哪里都有人管饭。
刘备祖上、中山靖王之子刘贞坐酎金失侯,就在涿县安家立户,其后代也是一大家子人哦,刘备就是其中的一位,难不成这个宗族都是假的吗?
这一般不会吧,如果刘备不是这一支的刘姓,也不会莫名其妙就上了这一支的族谱。
只要这一支宗族没假,刘备的身份就不会有假。
再说,当朝帝王姓刘,普通人家岂能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姓刘吗?这可是脑袋搬家的事,马虎不得。
冒充中山靖王之后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中山靖王刘胜之子刘贞就已经失去了爵位,经过270多年,其家族的政治影响力几乎已经没有了。逢人便说是中山靖王之后,没人会买账的。
先主传:先主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
刘备的祖辈、父辈都在州郡做官,但到了刘备时,因为少年成孤,家境贫寒,以织席贩履为生。
灵帝末,黄巾起,州郡各举义兵,先主率其属从校尉邹靖讨黄巾贼有功,除安喜尉。
黄巾起义爆发后,刘备跟从校尉邹靖镇压黄巾军有功,被封安喜县尉。
刘备因功走上了仕途,并非因为姓刘。
之后,刘备四处飘荡,混得很不如意,也没人因为他是中山靖王之后就青眼有加。
刘备得到荆州牧刘表的器重以及益州牧刘璋邀请入川,也并非是因为刘备姓刘、是中山靖王之后,而是看中了刘备的势力。
刘璋没想到会引狼入室,但刘表与刘备称兄道弟,那就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英雄记曰:表病,上备领荆州刺史。魏书曰:表病笃,讬国於备,顾谓曰:"我儿不才,而诸将并零落,我死之后,卿便摄荆州。"备曰:"诸子自贤,君其忧病。"或劝备宜从表言,备曰:"此人待我厚,今从其言,人必以我为薄,所不忍也。"
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引用了《英雄记》及《魏书》的记载,说刘表临死之前,把荆州让给刘备,刘备很谦虚地拒绝了。
还是裴松之说得实在:
臣松之以为表夫妻素爱琮,舍適立庶,情计久定,无缘临终举荆州以授备,此亦不然之言。
刘表夫妻一向宠爱刘琮,宁肯舍嫡立庶,也就是废掉长子刘琦而想立幼子刘琮,岂能把荆州交给外人。就算你刘备姓刘,但比起长子刘琦来,差几辈子呢?
裴松之说得刻薄了一些,但是个实情,刘备并没有因为姓刘就得到任何好处。
事实上,刘备也没指望这个混饭吃。
等到他在江湖上混出名以后,也就不需要这个身份了。
从当时冀州牧刘虞、荆州牧刘表、益州牧刘焉父子的境遇来看,他们比刘备的身份要高很多,不是一样没人买账吗?单单更为疏远的刘备占了中山靖王的光?这不现实。
刘备中山靖王之后身份的质疑
如果说刘备的身份,完全没人质疑,也不确切。
《典略》记载:
备本临邑侯枝属也。
裴松之引用了《典略》作注,说刘备是临邑侯一支的后裔。
东汉建武三十年(54年),光武帝刘秀封北海靖王刘兴次子刘复为临邑侯。国都在今山东东阿县铜城镇,后临邑侯国被废除。
据《后汉书·宗室四王三侯列传》记载:
北海靖王兴,建武二年封为鲁王,嗣光武兄仲。二十七年,始就国。明年,以鲁国益东海,故徙兴为北海王。
刘兴是光武帝刘秀次兄刘仲之子,先封鲁王,后徙北海靖王。
刘兴、刘秀是汉景帝第六子长沙定王刘发的后裔,而刘备祖先中山靖王刘胜是汉景帝第九子。
从这里看,《魏略》认为刘备不是中山靖王之后,而是北海靖王刘兴之子临邑侯刘复之后。
但不管是哪个靖王,都是汉景帝的后裔,没人怀疑刘备不是汉室宗亲之后。
不仅没人质疑,而且还有人替他包装
《诸葛亮传》记载: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这是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与刘备草庐对的话,仔细品味很有意思。
诸葛亮说:"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
之前,从没有人提及刘备是汉室宗亲,诸葛亮却很看重这一点。有没有品味出诸葛亮要给刘备做包装的意味哦?
这一点很重要哦,我们要好好包装一下,做一个宣传,就以此打出旗号,为了匡扶汉室而奋斗!
这是不是一个很好的主意哦?
刘备如醍醐灌顶,之前咋就木有想到呢?于是,感慨地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刘备如何成为刘皇叔的
刘皇叔一说,完全是演义杜撰出来的,史书上没有这个记载。
豹眼专门为此考证过,不管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还是北海靖王之后,与献帝刘协都差着辈份,都不是献帝之叔。这事是不能含糊的,这里就不多说了。有兴趣的友友自己去查一下刘备、刘协的辈分吧。
演义第二十回,罗贯中讲述到,献帝询问刘备祖上是谁,刘备回道是中山靖王之后。
献帝命人拿出皇谱查了一下,论起来刘协该称呼刘备为皇叔。
试想一下,从中山靖王刘胜之子刘贞就失掉了爵位,其后代还能在皇谱上查到吗?
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除非再恢复了爵位。
出于小说渲染效果的需要,罗贯中这么写没毛病,但也不是无中生有。
豹眼认为,其依据就来自于诸葛亮那个"将军既帝室之胄",既然诸葛亮决意把刘备包装成汉室宗亲,罗贯中也就进一步演绎成了刘皇叔。
刘皇叔为了他侄子的帝王之位,要剪除汉贼、匡扶汉室这是多么高大上的事哦。
遗憾的是,刘皇叔的侄子还没死,刘备就宣告了他的死亡,继而在西蜀称帝了。
这是另一个话题,在这里就不啰嗦了。
因此,豹眼认为,并非没人怀疑刘备的身世,但其异议在于是中山靖王之后还是北海靖王之后,而不是对刘备汉室宗亲身份的怀疑。
刘备是依靠自己的打拼在江湖上混出了名声,而非靠的是刘氏身份。在汉末初期,就刘备这个身份没有人会买他的帐。
但到了三国鼎立时期,诸葛亮为刘备做了包装,打出了匡扶汉室的旗号,的确是很有威力,不得不说诸葛亮才是搞政治的行家里手。刘备姓刘的身份,到了诸葛亮出山之后,才真正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这个作用还是有限的,曹魏集团、孙吴集团都不买账。只有部分不明真相的吃瓜百姓及蜀汉那些想借机升官发财的人,才相信这些,这就是政治。
注: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删除。
由网友 94310417小云 提供的答案:
在古代几名门世家旺族皆有宗族谱,绵绵不断,条理清晰,是它们拜祖寻根的精神法宝。中山靖王刘胜是他们那一支的鼻祖老仙,即使是在今天的东南各省,依然有族谱可查,香火不断,经的起历史的推敲。到刘备时其祖上早以风光不再,其父老过县上的官吏,其爷爷当过太守,到刘备四十不惑时,以天下大乱逐鹿中原,但其人有祖上萌德,潜喻莫化的影响着大耳贼创业振兴刘氏一脉。因而东汉王公贵族见献帝查宗谱,知备乃献帝族叔,皆无疑议,。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16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