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楚善人 提供的答案:
提这个问题的人是文盲,六十年代的人都知道,那个时候为了扫盲,把很多文字都简化了,例如安徽的徽改为灰,詹天佑的詹改为占,还有好多这样的简体字,建议提这个问题的人好好学习历史,多问问他父母哪个年代的文化背景。
由网友 路小北sama 提供的答案:
听说安徽人为了把黄梅戏跟湖北撇清关系,就说黄梅戏是取自五月黄梅天,说江苏也有个地方叫黄梅镇,甚至把安徽一座山改名叫黄梅山,还说美国黄石公园也应该被划分给湖北黄石,因为湖北人喜欢抢别人的东西,可问题是湖北人都说安徽发扬了黄梅戏,黄梅戏主导是安庆,安徽人却总有人说湖北人偷了他们的黄梅戏,黄梅戏跟黄梅县没有半毛钱关系
其实只要带点脑子,看看地图上安庆跟黄梅的地理位置,搜一搜黄梅县的历史,就不会说这种话了,三人成虎啊,说的人多了,就有人当真的,当然也有一部分原因是湖北本身在这方面名声就不好
其实可以理解他们的心态,安徽自己人努力发扬了黄梅戏,培养了一代代黄梅戏曲大师,结果他们湖北人一句黄梅戏起源于湖北,就把自己的努力成果抢走了一大半,外行人一听黄梅戏,自然而然想到湖北黄梅县,是谁都会不爽的
由网友 坐看云起于此时 提供的答案:
1、这个说法很荒唐的,也就内地一些喜欢地域黑的、小肚鸡肠的人喜欢搞这些;你看第二大剧种的越剧,产生于绍兴嵊州,兴盛于上海,是被袁雪芬、徐玉兰这些人唱红半边天的;杭州的茅威涛、上海的王文娟有人去争这个事吗?还有国剧京剧,很多都是汉剧的唱腔、是徽班进京后才逐渐固定下整个的程式的和唱法的,徽班的人、汉剧的人,有人跟京城的梅兰芳、盖叫天他们去争这个吗?
2、相反的,我倒很佩服那些发达国家对宗族文化和祖上血脉的认同,别的不说,你看过很多的日本人对汉文化的顶礼膜拜、对祖宗血缘的那种敬仰和五体投地了吗?一些老者甚至不远万里跑到云南深山上寻根呢;更近点的,英国那个伊丽莎白女王逝世,多少盎格鲁撒克逊的子孙都以子民的身份跑去悼念呀,一个那么没落的贵族,那些贵为总统、总理、首相、大臣的人,就是不去祭奠和膜拜,对自己又有什么影响呢?
3、反观黄梅戏这个事吧,人家严凤英、王少舫、马兰这些名家都认可是出自湖北黄梅县了,而黄梅是实打实的国家承认的千年古县了,还有这么些人、这么些网络喷子,不知道在什么地方看到了一个黄梅县的"梅"字谐音字或者是想简化写出来的"枚"字了,就一口否定隋朝就有了的黄梅历史和黄梅地名了,进而说黄梅戏不是来自湖北黄梅而是源于安徽安庆了;
4、我就想问问:你这么说,严凤英承认不?王少舫认可不?还有文化名人的余秋雨和他的老婆黄梅戏的名家马兰怎么看?而且,安庆的宿松跟黄冈的黄梅就一衣带水的、比邻而居的、融为一体的,安庆和宿松为什么就不叫黄梅吧,甚至连个黄字梅字都不见影的吧?这样争吵真的有意识吗?黄梅戏唱得好,来自黄梅怎么样?来自安庆又怎么样?你狠你能把这个剧种的名字叫成安庆戏我就知道你真的狠了!
由网友 赤飞虎运动服 提供的答案:
这到不是,我来解释这个问题吧,我宿松人,与湖北黄梅交界,宿松佐坝乡有一个炕房村,自古就是孵化小鸡的村子,有两个安庆的孵化小鸡的师傅,在炕房村打工,经常和村民去宿松与黄梅交界地的光领村听戏,由于地处黄梅交界,大家都习惯性的说去黄梅听戏,这两位师傅春节回家,对家乡一个民间艺人说(安庆月山专业唱戏),我打工的地方,有一个地方叫黄梅,那边戏非常好听,第二年,那唱戏的艺人就来的宿松,去听了戏,后来就全部偷学了,回到安庆,通过修改和改良,形成今天的黄梅戏,(哪位民间艺人误以为那是黄梅,所有就叫黄梅戏)今天的黄梅戏,里面的唱腔都是黄梅宿松交界的口音,对白全部是安庆方言。
由网友 爱山不住山 提供的答案:
河南豫剧,北京京剧,河北梆子,山东吕剧,上海沪剧, 江苏评弹,浙江越剧,安徽黄梅戏,湖北大鼓,湖南花鼓,四川川剧,西北秦腔等等剧种,都是大范围地域戏曲剧种。
不能你叫什么名,起个什么名,改个什么名就能代表什么戏种了。
湖北黄梅县不能代表安徽省的黄梅戏剧种。"回答完毕"
由网友 皓明哥 提供的答案:
其实争论的焦点都错了!黄梅调和黄梅戏是两个概念。一直说黄梅戏起源于安庆,并没有说黄梅调。打个比喻一个没有成名的老字号,没成名之前大家也不知道你是谁。成名之后才是真正的老字号,而黄梅戏成名确实在安庆,这一点公认的。再说明一下黄梅调和黄梅戏不是一个内容,争论无意义!
由网友 兰台说 提供的答案:
湖北省黄梅县确实曾经叫黄枚县。至于是否为了"碰瓷"争夺黄梅戏的名头,得分析一下。
史料表明,黄梅境内建县,始于西汉,最初叫寻阳县。
由于县境内有黄梅山、黄梅水,在隋朝开皇十八年(598年)时,改名为黄梅县。
此后,由于历史变迁,黄梅县一带的行政辖区名称发生多次变化。
到唐朝武德八年(625年),恢复为黄梅县。
此后,"黄梅县"这个行政辖区名称的变化很小。
纵观历史上,这片土地的行政辖区名称较多,例如叫蕲春县、蕲阳县、永兴县、新蔡县等等。
新中国成立后,黄梅县有一段时期叫黄枚县。
后来,黄枚县又改名,改回之前的黄梅县。
而且,黄梅县自称"黄梅戏发源地",而且还讲了个历史故事:
黄梅戏的前身,是黄梅县一带在唐代的采茶调。
清朝后期,采茶调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种新的戏曲--怀腔或怀调。
此后,它借鉴、吸收青阳腔和徽调元素,成为安徽主要地方戏曲,并在长江中下游的湖北、江西、江苏一带流传,成为全国知名大剧种。
有个事实是,黄梅戏在安徽省很流行,尤其是与湖北省黄梅县靠近的安徽省安庆市一带。
这也使得很多人以为黄梅戏发源于安徽。
为什么黄梅县改为黄枚县、后来改回黄梅县?
目前我还未发现公开的权威信息解释。
有人说,黄梅县改为黄枚县,是当时国家推行汉字简化方案的结果,因而把"梅"统一改写为"枚"字。
但是,"梅"字不是异体字、普及度较高,没必要简化吧。
而且,"梅"字是个常用字,例如梅花、梅子、腊梅、梅雨季节等等。也没见广东省的梅州、梅县改名。
"梅"字也是姓氏、名字的常用字,也没见改为"枚"字。
何况,新中国成立后,是把汉字"楳"、"槑"作为异体字,并入了"梅"字。
有人说,黄枚县后来改回黄梅县,是为了争夺黄梅戏的名头。
这个说法是否正确,谁改谁知道。我在这里不便随意推测。
总之,有个流行的说法:
黄梅戏的发源地在今天湖北省黄梅县,兴盛于安徽省。
但是在黄梅县自称"黄梅戏发源地"的同时,附近的安徽省几个地方也竞相自称"黄梅戏发源地",由此形成了争议。
例如,距离黄梅县约一百公里的安徽省潜山市,也自称"黄梅之乡",是黄梅戏的发祥地,境内一直盛行黄梅戏。
而且,这里培养了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央视新版电视剧《天仙配》,就是在潜山市的天柱山风景区拍摄。
另外,潜山市也自称"京剧之祖",是京剧的发源地。
还有,享有"文都"盛誉的安徽省桐城市,也公开自称为"黄梅戏之乡"。
那么,到底哪里才真正是黄梅戏的发源地?
显然黄梅县占上风。
例如1995年,黄梅县先后被湖北省文化厅、国家文化部命名为"黄梅戏之乡"。
"黄梅戏"早已是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的中国五大剧种,也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所以,虽然发源地存有争议,但是大家应该有个共识:都有责任和义务,保护、挖掘、传承、弘扬这个文化遗产。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16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