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康乐一派 提供的答案:
以下是几个可以帮助你找到自己适合的职业的方法:
1. 自我评估:了解自己的兴趣、价值观、技能和性格特点,可以帮助你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
2. 职业咨询:寻求职业咨询师的帮助,他们可以根据你的情况提供专业的建议和指导。
3. 实习和志愿者工作:通过实习和志愿者工作,你可以了解不同职业的具体情况,帮助你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兴趣和能力。
4. 职业测评:通过职业测评可以了解自己的职业倾向和天赋,帮助你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
5. 观察身边的人:观察身边的人,了解他们的职业和工作内容,可以帮助你更好地了解不同职业的具体情况。
- 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结合自己的性格特征,可以了解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和工作方向。
由网友 正荣9670 提供的答案:
谢邀!这个问题,本人认为,每一个同志,都希望自己有一份理想的工作和高额的薪酬,但现实中,不是自已随心所欲,不可能想什么工作、就有什么工作……现以主题分解、仅作参考,要想知道自已适合做什么工作,只有在实际工作中磨炼,为什么这样讲呢?(有的大学生专业对口,还存在不想干此行业,有的工作多年的同志,还想改行业……)因此只有对现有的工作,精益求精、干出成效来,得到领导重视、和同事任可的那一刻,你才觉得此工作,适合我、也是我理想的工作!
众上所言,机会理想的工作,是留给勤奋工作、积极向上的同志!不是坐享其成所得到的。当然是本人就题主而解答的,如不当之处、请见谅!
由网友 知足常乐1284922 提供的答案:
人要更好的生存,就必须找份工作;要想在工作上获得较大的成功,就必须找一份适合自己的职业;那么,怎样才能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工作呢?……
其实说到底,适合自己的工作,就是适合自己的性格和爱好,自己对其也很感兴趣、很擅长的那份职业。所以,想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工作,只需从以下几点着手就可以知道了:
一,对自己做一个深入的了解。找出自己的性格、兴趣、特长和能力所在。
二,对生活中的各种职业,做一个深入的剖析和理解。找出何种职业需要什么样的性格、兴趣、特长和能力的人才能胜任。
三,通过两者的对比,就可以知道自己到底适合做什么工作了。
四,自己一旦通过精准的分析,权衡再三的选择上了这份工作,就要义无反顾的坚持走下去。
这样,就能把自已喜欢又擅长的这份职业,做成最适合自己的工作了,也会在工作上取得较大成就的。
图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由网友 陆鹿07 提供的答案:
本人实习生一枚,实习到现在两个月,换了三份不同专业的工作了。很多人说我任性,但是只有我自己明白,很多工作,只有你尝试了才会知道适不适合自己。
首先从自己所学的专业考虑,再从自己所拥有的技能上考虑可以从事什么工作,最后再选择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为目的考虑做什么。
因为实践证明,如果把兴趣爱好当作自己生存下去的工作,很大可能就是你会放弃你的兴趣爱好。而如果你从自己日常接触最多的也最有把握的领域方向中找工作,那你极有可能会坚持下去,直到完全胜任这个岗位和精通这个岗位!
由网友 小马的vlog生活 提供的答案:
你好,我是小马,我来回答!
咱们可以将问题解剖:
1: 问题:工作太多,不知道哪种选择更适合自己
2: 目标:首先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未来希望自己成为 什么样的人
3: 备选方案:当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时候,我们要看看自己有什么,这里指的就是你的能力、眼界和资源。
4: 结果:决策之前,要确保你理解了每个备选方案的结果是什么。
5: 取舍:决策时,哪些一定要拿到?哪些可以去掉?
6: 不确定性:在决策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什么不确定的因素?
7: 风险承受力:在决策的过程中,每一个选项能够承受的后果是什么?
8: 相关联的决策:这样的决策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有什么关系?
将问题这样分解,你内心也能有了方向。未来不再有铁饭碗的工作,社会变化太快,导致我们的生活也随之变化,唯一不变的是我们要适应变化的社会。适应变化的社会,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有这样才能应对变化。人人都想着一毕业就能找一份稳定、钱多的工作,然而是不切实际的。稳定、钱多的工作也是需要能力支撑的,不然没有哪家企业白养你。
以上个人建议,仅供参考,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回答!
由网友 高太爷 提供的答案:
1
最近我所在地市正在评选市十大杰出青年,其中一个朋友的同学参选。朋友让我帮忙投票,我便凑了回热闹。此人30多岁,毕业后到市里打了几年工,然后回家贷款成立了一个钙业公司。公司的生产工艺很简单,粗略的说就是在石头里磨出人体所需要的钙,然后买到国外去。
令人想不到的是,生产流程很简单可是利润很高,不几年他就成了村里的首富。
年轻人有的是干事的热情,他乘胜追击,收购了几个矿业公司。然后在北京上海等地办了十几个最高端的幼儿园,并且成立了小额贷款金融公司。
一个标准的杰出青年。
2
曾经的同事小房,不到30岁,原来在一个乡镇街道负责宣传工作,属于事业编制。人长得黢黑,可是很有才能,为人也有政治头脑,心中自有一番理念。
一般人看来,乡镇干部很好,慢慢的熬资格就好了。可是小房连着来了个三级跳。
在乡镇干了两三年,他经过一番努力,成功的考进区人社局当了一名公务员,这是多么令人羡慕的实权单位。该按部就班的上班了吧,可是小房又做了一次决定。
两年后,他成功的考入市统计局,为一名专职科员。这孩子充分的证明了一句话——活着就是折腾"。
3
很多人大学什么没学,就学会了谈恋爱,其他毫无特长。这时候
想做点事就很难了。
我所居住的地方有个药厂,是全国500强。企业很大,每当下班的时候,总能看到很多眉清目秀的青年男女从中走出来。他们青春飞扬,表情却木讷,毋庸置疑,这些都是大学生。不是大学毕业企业也不要,要了也就是下车间。
可以预测这些人中,以后有百分之二十的人能够成为企业的中层或者高层,其他的人也就按部就班的过一生。如果企业倒闭,大批人员下岗,路边又多了一批小商小贩
这就是平庸者的命运。
4
以上三类,1代表着财富;2代表着着权利;3代表着平庸。
现在,假如让你从中选择,你会选择哪一种。
我相信40%的人会选择财富,40%的人会选择权利,剩下的20%会选择平庸,因为平庸也有好处,不操心多好。
可是,请注意:
如果要问18岁时你选择了什么,你就会用迷茫的眼神看着我,18岁我还是个娃娃,上一了个大学,谈几了场恋爱。
好吧,其实大多数人忽略了一个最终要的心理发展阶段——"追求人生的同一性"阶段。
5
人生很多重要的决定是从青年时期作出的,在心理学中这属于同一性问题。
同一性理论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观点,他认为大多数在18岁左右都会考虑这样一系列问题:我是谁,我将如何对待自己的生活,我有何与众不同,我怎样才能独立并成功。人生的过程就是实现"我是谁,独立并成功"的过程。
事实上,仔细回想一下过去,我们几乎都在寻找这个自我实现。
因为我们的工作不只是工作,而是一种潜意识和显意识里都要实现的事业目标。
哈佛大学曾经做过一个关于人生目标的实验:
该项调查的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都差不多的年轻人,调查确定他们的目标比是这样的:
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比较清晰的短期目标;3%的人,有十分清晰的长期目标。
经过25年的跟踪调查发现,他们的生活状况是这样的:
3%的目标十分明确的人,25年来几乎都不曾更改过自己的人生目标,他们始终朝着同一个方向不懈地努力。25年后,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顶尖成功人士,他们中不乏白手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
10%的有比较清晰目标的人,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那些短期目标不断地被达到,生活质量稳步上升。他们成为各行各业不可缺少的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等。
60%目标模糊的人,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面。他们能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
剩下的27%的人,他们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的生活都过得很不如意,常常失业,领社会救济,并且常常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
结论:目标对人生有巨大的导向性作用。成功在一开始仅仅是一个选择。你选择什么样的目标,就会有什么样的成就,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这个实验也证明了埃里克森的同一性理论:成功的过程从获得同一性开始。
6
你适合做什么,不取决你的能力,而取决于你的目标,取决于你的同一性是否获得。
1)尽早的确立目标。
大的目标是财富,那就先成为一个企业家。
想把权力作为目标,那就先做公务员。
想平凡,那就找个单位按部就班的工作。
目标越清晰越早,实现的就越快越好。
对目标做出承诺之前的时期,属于同一性弥散阶段。就是我们对"我是谁,我该怎么做,我怎样获得成功"的理念还属于模糊阶段。
这种模糊只有对自己的目标做出了可行的承诺后,才能获得同一性。
罗斯福总统的夫人在本宁顿学院念书的时候,打算在电讯业找一份工作,以补贴生活。她的父亲为她引见了自己的一个好朋友——当时担任英国无线电公司董事长的萨尔洛夫将军。
将军热情地接待了她,并认真地问:"想做哪一份工作?"
她回答说:"随便吧。"将军严肃地对她说:"没有任何一份工作叫‘随便",成功的道路是目标铺出来的。
2)以目标带动能力发展。
目标确立与能力发展成正比,而不是看看自己有什么能力再去选目标。"
心理学上有个吸引力法则,简单的说就是心想事成的法则。
它告诉我们要用积极的思想去思考积极的结果,再用积极的行动去实现它,在这个过程中,又能吸引很多积极的人和事。
它分为三个步骤,一是明确的要求,二是真诚的相信,三是愉快的接受。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例子:2015年末,我突发奇想想要建立一个自媒体,于是开始发展自己的账号。我想着在社交媒体拥有影响力后的画面是什么。而现在一年多过去,我的粉丝已经近40万。
在这个过程中,吸引力法则得到应用:向宇宙发出诉求——想象成功的画面——积极努力——实现目标。
成功是有目标的努力得来的。
3)专注的做一件事,把工作变成事业。同一性获得,目标确立,剩下的就是专注的做。
社会心理学有这样的说法,就是当主要信息和一些不必要的信息一起出现的时候,不必要的信息,会对人类的判断,产生干扰,这也叫"注意力稀释效应"。
在实现人生目标,寻找真我的过程中,我们也会注意力稀释,会遇到很多诱惑,比如金钱的贿赂,美女的诱惑,病魔的侵蚀,朋友的背叛。
就像《人民名义》中的祁同伟,目标明确,专注力却不够,最后终成欲望之殇。非但事业做不成,人生也毁了。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15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