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军歼灭了第六集团军,为何放走了A集团军群?_斯大林格勒的第62集团军

由网友 鉴史郎官 提供的答案:

苏军怎么可能会主动放走德军A集团军群这块"肥肉"呢?事实上苏军在一开始策划的南翼反攻中首要目标就是深入高加索的A 集团军群,按照苏军的计划,苏军第一阶段的进攻将粉碎沿顿河—斯大林格勒—伏尔加河一线展开的德军B集团军群防线,并重创该集团军群;在粉碎B集团军群的掩护防线后,苏军第二阶段的作战目标就是罗斯托夫,那里是整个A集团军群的生命线。也就是说苏军一开始没想到能包围住整个强大的第6集团军,而是想切断A集团军群的退路,歼灭A集团军群,毕竟B集团军群如果主动撤退苏军很难捕捉到,而A集团军群已经深入高加索太深,苏军更有希望歼灭A集团军群。

然而战役的进程超出了苏军最高统帅部的预料,原本估计包围在斯大林格勒附近的德军只有9万人左右,很快发现实际数字是估计的3倍,整个第6集团军和第4装集团军大部都被包围,苏军不得不更改原作战计划,将原本用于第二阶段进攻作战的一部分兵力转而投入对斯大林格勒包围圈的围攻中,苏军被迫将进攻罗斯托夫的"土星行动"更改为规模较小的"小土星行动"。德军第6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的坚守牵制了苏军一个完整的方面军共7个集团军的兵力,这大大削弱了苏军向战略纵深扩张的兵力,使得苏军在向罗斯托夫的进攻中显得后继乏力,止步在罗斯托夫附近。A集团军群能够避免被苏军包围歼灭,首要应感谢第6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的坚守,它不仅牵制了大量苏军兵力,而且使苏军始终无法利用斯大林格勒区域的铁路线,整个后续进攻中补给问题一直困扰着苏军最高统帅部,使德军得以调集增援挽救南翼的灾难。

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曼施坦因的顿河集团军群在这场战役中的优异表现,虽然没能解救出第6集团军,但是顿河集团军群顶住了苏军向德军深远后方的战略挺进,维持住了一条脆弱但完整的防线,这完全归功于顿河集团军群司令部的灵活指挥和德军优秀的机动作战能力,他们最终为A集团军群守住这条唯一的撤退通道。苏军虽然无限接近罗斯托夫,却始终无法占领这座交通枢纽,霍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即便在冒着被分割包围的危险也始终掩护着A集团军群的侧翼。

当然了A集团军群自身的奋战也同样不可或缺,这场史无前例的大撤退中,A集团军群并没有出现秩序崩溃的现象,部队节节抵抗,安然的撤出了高加索,要知道这是在苏军的不断追击下进行的,可见其困难程度,而A集团军群司令克莱斯特也因此荣升陆军元帅,表彰他在这场艰难撤退行动中的优秀指挥能力。公平的来看,A集团军群能够成功撤离高加索,第6集团军的牺牲、顿河集团军群的坚守、A集团军群的苦战这三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缺一不可,

由网友 岛主说事 提供的答案:

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军歼灭了第六集团军,为何放走了A集团军群?事实上,1942年夏季作战,斯大林格勒战役和高加索战役是同时打响的,只不过斯大林格勒战役掩盖了高加索战役的光环。1942年7月到1943年10月的高加索战役,不仅打消了德军占领高加索的企图,还牵制了1943年夏季德军对库尔斯克突出部的进攻,A集团军群也在此场战役中遭到重大失败,被改编为南乌克兰集团军群。

首先,1942年的夏季作战,斯大林格勒、罗斯托夫都是重点。

要了解斯大林格勒战役如何展开的,就必须知道德军发动高加索战役的目的。1942年6月28日,德军南方集团军群一分为二,北线B集团军群开始向沃罗涅日地区进攻,7月初,A集团军群也开始向高加索方向发动攻势。在B集团军群进展顺利的情况下,7月17日德军命令第4装甲集团军南下增援A集团军群,说来凑巧,苏军也是在这一天发起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不过,让人意外的是,7月30日,德军又命令第4装甲集团军重新回防斯大林格勒。

那么,这里就出现一个疑问,德军为什么要这么折腾第4装甲集团军呢?原来与斯大林格勒和罗斯托夫两个战略要地有关。6月28日北线B集团军群进攻打响以后,7月2日,第4装甲集团军就逼近了沃罗涅日,这时德军做了个让前线将领吃惊的决定,第4装甲集团军并没有占领沃罗涅日,而是改道进攻斯大林格勒,并在保卢斯第6集团军的凌厉攻势下进展迅速,7月17日,德军发现保卢斯占领斯大林格勒指日可待。遂命令第4装甲集团军南下,逼迫苏军于28日撤出了南线重要据点罗斯托夫。

很多人疑惑德军为什么一再地改动进攻命令,甚至在战场上临阵换将,解除了博克元帅的职务,改由魏克斯指挥呢?原来是保卢斯第6集团军打得太顺了,让德军一口想吃两个胖子,想在打赢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同时,在高加索战场也有斩获。

好在苏军及时发现了德军的战略企图,7月17日决定在斯大林格勒展开大规模阻击战外,还在7月28日主动撤离了罗斯托夫,这样就变被动为主动,在战略层面赢了一分。

其次,苏军为什么要尽全力守住斯大林格勒?其重要意义在哪?

都知道斯大林格勒战役在苏德战争中的重要意义,但这是战役结束以后才出现的。当时苏德双方有没有发现这场战役对整个东线战场的重要影响呢?恐怕没谁后脑勺长了眼睛,也是边打边体会出来的。这么看来,苏德双方不断往斯大林格勒方向增兵,德军甚至为此付出了150万的重大损失,几乎占到了东线三分之一的兵力,是随着战场形势变化而来的。

那么,苏德双方为什么对斯大林格勒如此重视呢?与它的重要位置和战略要地有关系。对德军来说,占领斯大林格勒就可北上与勒热夫的莫德尔集团形成对莫斯科的南北夹击态势,南下可与高加索的A集团军群连成一片,那么整个南线地区都完全被德军控制,闪击战急需的补给和资源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而对苏军来说,一旦失去斯大林格勒,德军就切断了中线与南线的联系,西南方面军和南方方面军就会遭到灭顶之灾,而这两个方面军又是苏军最能打的主力。何况德军需要的资源补给苏军同样需要呢。

从这里也就不难明白,为什么苏军宁可放弃罗斯托夫也要全力保卫斯大林格勒,德军也在高加索打得最紧张的时刻,将第4装甲集团军重新回防,还派出了曼施坦因组建顿河集团军群在解救保卢斯的同时,在A集团军群兵力最紧张时刻,还要派出第57装甲军来增援曼施坦因,并维持罗斯托夫的通道安全。

所以,从这个层面讲,斯大林格勒战役的重要性并不在于这个城市有多重要,而是它的位置对整个南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事实也证明,苏军打赢了这场战役,整个东线战事就开始遍地开花,主动权完全在苏军一边,德军打败了满盘皆输。

第三,苏军打赢高加索战役,对打赢苏德战争具有重大影响。

明面上看,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军集中精力围歼了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实际上,围绕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军是在下一盘大棋,不仅在勒热夫方向发动了几场大的作战行动牵制中线方向德军不能南下增援,在高加索方向同样发动了多场战役阻止A集团军群回援。

高加索战役可以分两个阶段来理解,由于1942年苏军在夏季作战中的战略调整,A集团军群向高加索发动进攻时,苏军在整个下半年都处于守势和防御阶段,这一点与德军调回第4装甲集团军有关,也与苏德双方将重点放在斯大林格勒战场有关,这是防御阶段。但是,从1943年1月展开的高加索战役反攻阶段,苏军经过几个波次的反击,最终消灭了塔曼半岛的德军,使德军占领高加索和连通近东和中东的目的破灭,其战略意义确实太大了。而更重要的是,德军想夺取南线战略资源和粮食石油的企图都没有得逞,其后续日子就更难过了。

当然,德军在高加索战役的失败也是有原因的,一方面是兵力不足。本身德军深入高加索地区作战就没有天时地利人和优势,还因地理环境复杂和装甲部队不断回防斯大林格勒影响,一直被苏军的消耗战所拖垮。另一方面,德军既想保住南线阵地又想与斯大林格勒战场打成一片,难度非常大。

不过,第4装甲集团军被调回防后,苏德双方同时发现了A集团军群和B集团军群之间有缓冲地带,要不是曼施坦因及时从斯大林格勒战场抽身出来,苏军就切断了这个通道,那样德军丢掉的就不是一个第6集团军那么简单了,说曼施坦因救援保卢斯没有成功,却在罗斯托夫这里为德军独挡一面,让A集团军群有了退路,还阻止了苏军提前一统南线的格局,曼施坦因的聪明才智也在于此。

通过上面分析看出,1942年夏季攻势,苏军并不是没有对A集团军群展开反击,而是斯大林格勒战役太重要了,苏军只有打赢斯大林格勒战役,才能腾出手来向深入高加索腹地的德军展开反击,而A集团军群也没有被苏军放跑,在1943年1月到10月的连续作战中,A集团军群遭到毁灭性打击,为苏军在1944年展开全线反击打下了基础。

由网友 漩涡鸣人yy 提供的答案:

原本一开始的作战计划,就是要围歼第六集团军的同时切断a集团军撤退的路线,这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城市,就是罗斯托夫,只要占领了这个城市,深入高加索地区的a集团军,将缺少撤退的路径,最终迟滞他们撤退的时间,为接下来围巾第六集团军,并且在歼灭第六集团军以后,派出歼灭第六集团军的部队,一起去堵截a集团军,作出时间和反应。

很显然这个作战计划很完美,为什么?这个就是我所谓天时地利人和里面,前苏联要占据天时和地利,通过地形和天气的因素,大大的削弱德军的战斗力,得以重创德军的精锐部队,为接下来苏德战争的反扑埋下一个坚实的伏笔。

通过包围第六集团军,迫使a集团军待在高加索地区,以此做到围点打援,如果能成功,这肯定是一场不亚于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但是偏偏在这个时候,曼斯坦因站了出来。

从道理上来讲,曼施坦因的部队一开始只是负责去支援和给第六集团军送补给的,并不是防御住a集团军撤退路线,保证a集团军撤退安全的殿卫部队,所以在前苏联的军队包围数第六集团军,并且派出部队打算拿下罗斯托夫的时候,曼施坦因明显就嗅到了不安全的因素,因此率领自己的不对不顾一切的朝着第六集团军靠拢,表现出了一副不和第六集团军会合不罢休的气势,朱可夫感到十分的不稳定,其实朱可夫心里面对于拿下罗斯托夫一口气中创或者是吞并第六集团军和a集团军,心里是没有底的,德国人强悍的战斗力大家是有目共睹的,前苏联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拉锯战,德军伤亡打前苏联伤亡也大,此时已经把能够动用的所有的预备队全部给拍上了,这个时候万一出点问题,第六集团军不能为金而继续待着。斯大林格勒接受补给,固守待援,(Html369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A集团军完全可以反应过来,在干掉进攻罗斯托夫的苏军部队以后,直接反过手来,在你的外围形成一道反包抄,那第二个基辅战役就可能在自己手里面发生了!

所以朱可夫心里十分明白,此时吞掉第六集团军才是最主要的事情,只要把第六集团军给干掉,前苏联的后方大量的部队就可以得到解放,这样的话,前苏联将不会再是被动挨打的局面,所以命令进攻罗斯托夫的军队紧急回援,防御住曼斯坦因和第六集团军,他的会和曼斯坦因心里也明白,事情做到这个地步,已经没有办法挽回了,第六集团军已经是待死之人,这一招已经打出来,效果已经出来了,那不需要再接着玩儿命了,赶紧把自己的集团军撤退到罗斯托夫的方向与撤退下来,并且命令固守于罗斯托夫的a集团军会合,一起固守在罗斯托夫这个方向,等待下一步的时局。

有人说第六集团军已经是必死无疑了,这个时候还带在罗斯托夫干什么,赶紧撤啊!还是希特勒的问题,希特勒他不想背上军,放弃马上就要到手的高加索油田,都是接下来到了夏季以后,德国发动攻势,也需要能够有一个很好的立足点,进攻斯大林格勒,所以他紧急命令a集团军和曼施坦因的集团军不能撤退,至少在第六集团军还没有传出确定的消息之前,他是不想放弃,德国第六集团军彻底覆灭了,前苏联的军队气势汹汹的就过来想要阶段a集团军撤退的道路,也就是罗斯托夫。

这个时候希特勒才命令高加索地区的a集团军全体后撤,经过一系列努力后,罗斯托夫附近的a集团军通过各种方法撤退回到了比较安全的地区,但这一次德国人耗尽了自己所有心血,打出的制胜一圈被前苏联给化解以后,事实上德国人已经不具备大规模战略进攻的优势了。

无论是曼斯坦因还是莫德尔等等,德国前线优秀的国防军将领,知道自己之前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将变成徒劳。此时此刻,德国人已经显现出了即将败北的征兆。

由网友 历史扒粪机 提供的答案:

1942年9月下旬苏军总参谋部筹划天王星行动时,最早发起的时间为10月20日,因苏空军司令诺维科夫向斯大林报告空军准备不足、届时无法提供有效空中支援和斯大林格勒前线战斗序列的调整(9月28日东南方面军改称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原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改称顿河方面军,10月31日重建西南方面军)而推迟到11月。此时德第6集团军对斯大林格勒的争夺以从市中心转向北部的工厂区,10月4日夺取红十月工厂,15日攻占捷尔任斯基拖拉机厂,迫使19日顿河方面军在斯大林格勒城北和25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在城南发起两次不成功的突击以分散德军注意力,缓解第62集团军的困境。而德A集团军群第17集团军在高加索图阿普谢方向于9月25日至11月底发起三次规模进攻,第1装甲集团军于10月25日发起纳尔奇克—奥尔忠尼启则战役,威胁到巴库。

天王星行动当初设想不是以合围歼灭整个第6集团军为目标,它是9月初朱可夫以近卫第1、第24、第66三个集团军解围斯大林格勒失败后寻求另一途径,确切的说是解决当时斯大林格勒面临失守采取的新尝试。即使11月23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第4机械化军和西南方面军第4坦克军在卡拉奇的苏维埃城会师,苏联人不过预估合围了8.5-9万轴心国军队,希望一个星期内结束战斗再以11月26日华西列夫斯基制定的土星行动南下罗斯托夫,驱赶压迫德B、顿河集团军群向西向南并切断 A集团军群的后路。

11月24日—30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和顿河方面军向第6集团军发动多次猛攻,虽收缩其一半占领区域,但无力彻底歼灭第6集团军,反而查清所围之敌不下20万,由此两个方面军60余万人马分为两个部分,罗科索夫斯基率领30余万继续围困、攻击第6集团军,叶廖缅科率军向外扩张,抵御德军必然发起的解围行动。

12月12日甩锅帝的顿河集团军群第57装甲军从科捷利尼科沃发起冬季风暴行动,迫使苏第51集团军步步后撤,德解围兵团存有与第6集团军会合之势。由此华西列夫斯基增调第5坦克集团军、第57集团军、近卫第2集团军于此方向,并在12月16日以西南、顿河方面军攻击意大利第8集团军和奇尔河防线的德霍利特集团军级集群来减轻德军解围行动所带来的压力。

不是苏军不想尽快夺取罗斯托夫来关闭A集团军群后撤的大门,实在是苏联人第一次合围了德20余万人重兵集团,欠缺力量和经验。德第6集团军的顽抗牵制了苏军大部兵力和阻断了苏联人前送物资的通道,让苏联人宏大的土星行动胎死腹中,歼灭第6集团军成为重中之重,而 A 集团军群的覆灭与否沦为次要。

由网友 愉悦读军事 提供的答案:

希特勒于1941年全面发动闪电战突袭苏联,代号《巴巴罗萨计划》。该计划由时任德国陆军总参谋部第1军需部长保卢斯起草和指导的。

1942年,斯大林格勒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城市,虽然人口不多,但其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它把高加索油田与苏联中部连接,而苏联军队就是依靠着伏尔加河,来往运输石油,而产自高加索石油产品就顺着这条河,运往中部地区。如果德军占领了斯大林格勒,德军就能控制高加索的石油运输线路,这样一来苏军就很难得到石油供给,没有了石油,苏联军队的汽车,飞机,坦克,统统的得趴窝,这岂不是美的很。

但是希特勒可美有那么容易满足,他不但想高加索的油田,他还想拿下斯大林格勒,同时面对两个巨大的诱惑,希特勒难以抉择。德军总参谋部想让德军攻击一处,然后再攻另一处,这样比较保险,也更容易取胜。,希特勒却扛不住诱惑,他命令德军兵分两路,以第六集团军进攻斯大林格勒,然后让第四装甲军团进攻高加索油田。

第六集团军以25万人,740辆坦克,1200架作战飞机的支援下,张牙舞爪的向斯大林格勒出击。斯大林格勒方面,由于准备不足,根本没有多少兵力,部队比较残缺,精锐部队几乎没有,只有18个满员师和6个不满员师,共16万人,有400辆坦克及600架作战飞机支援。在这样的情况下,斯大林格勒能不能守住,很难说,在这十分危急的时刻,斯大林紧急将朱可夫和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召来开会,研究挽救斯大林格勒的办法,经过会议决定,就是用这个城市吸引住德军的重兵集团,再用强大的预备队对德军的重兵集团实施合围。该计划的代号是"天王星"。这一计划有效的应对了德军对斯大林格勒进攻。

德军与苏军激战数月,进入11月份后苏联的冬天来临了,德军又面临着在莫斯科城下的遭遇,统帅保卢斯知道苏联严冬的可怕,指挥军队不惜一切代价占领伏尔加河畔,11月19日,苏军"天王星"计划开始。当德军在斯大林格勒与苏军巷战之时,苏军悄悄的调集了三个方面军,兵力达110万人,准备对德军进行包围。苏联的冬天确实是冰天雪地,冷的出奇。而德军在—30℃的严寒中更是苦不堪言,没有食物,没有御寒的衣物,后勤保障不到位,药品也已经用完,受伤的士兵只能被冻死。统帅保卢斯实在是看不下去了,他给希特发电报希望"准予投降,挽救残部生命"。希特勒的答复却是:"不准投降,要战至最后一兵一卒,一枪一弹,以对拯救西方世界做出永志难忘的贡献"。

斯大林格勒一战,原本强大的德军第六集团军,除了2万多的伤员被运输回国以外,战死失踪近14万人,被俘9万人,其中还有被希特勒临危受命的保卢斯元帅和24名将军,他们将被送送往寒冷凄凉的西伯利亚战俘营。等待战争结束。而a集团军就很幸运了,因为他完全是靠着第六集团军而得以保全实力的,希特勒命令曼施坦因去救援保卢斯的第六集团军,由于害怕苏联将其包围,而放弃救援第六集团军,自己调头撤退。此时的苏军最高统帅部一心想着歼灭被包围的第六集团军,从而忽视了罗斯托夫的重要性。曼斯坦因部队死死守住了罗斯托夫,A集团军群就利用了一点得以全面撤退。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15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