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可爱de饼饼 提供的答案:
为何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赵光义、清太宗皇太极都被尊为"太宗",而明太宗没有此称号呢?
首先,太宗这个称号的使用并不是所有朝代都有的传统,这是因为"太宗"一词的含义与象征都十分特殊,只能被赐予有非凡政绩和功勋的皇帝;而在明朝,官方往往使用"圣祖"称呼朱元璋,而不是"太祖"。虽然明太祖朱元璋建立了明朝,但他并没有被赐予太宗这个称号,而是被称为"太祖"。此外,明朝的第二个皇帝朱棣改元永乐后,在国内外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他也没有被赐予太宗这个称号。
总的来说,太宗这个称号的授予,需要考虑到皇帝本人的功勋、才学、道德、治绩等多方面因素,所以并不是每个朝代的皇帝都能被封为太宗的。
由网友 伯虎42 提供的答案:
大明自然是有太宗的,不过仅限于嘉靖十七年之前,之后,明太宗升级为"成祖"。关于这件事情,我们要详细说明。
庙号,是帝王祖庙(称太庙)中,先代帝王被后世供奉祭祀时,所称呼的名号,源自重祭祀、敬拜之商朝。
而"太宗",是中华传统帝王庙号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称谓,一般是王朝第二代君主(正统意义上的第二代,不是数字上的,不过也不是绝对)身后被尊崇、敬畏的象征。
很长一段时间,"太宗"庙号在太庙中,尊贵程度仅次于开国帝王的庙号"太祖"或"高祖"。
中华历史上,第一个获得"太宗"庙号的,是商太宗太甲。太甲起初肆意妄为、一味享乐、消耗民力,致使朝政昏乱。所以商相伊尹将其放逐至太祖商汤墓地附近的桐宫(今安徽亳州谯城区汤陵),以使太甲反省。伊尹摄政,暂代国事。史称"伊尹放太甲"。
太甲在桐宫三年,深切悔过、自责,洗心革面。所以伊尹待太甲改过后,又将他迎回亳都(今安徽亳州),还政于他。
再次当政的太甲之后修德、勤政,所以天下诸侯都归顺于商,百姓安宁。太甲以自德业,身后被子孙上庙号"太宗"。(但是竹书纪年里记载是:太甲在桐积蓄力量、暗中准备,趁伊尹不备,一举反击,杀伊尹,夺回帝位。两者孰真孰假,不是本篇内容,不再叙述。)
此后周、秦,都没有使用庙号这一传统,秦甚至连谥号也一并废除,原因是有"子议父、臣议君"之嫌。所以,自商以后,庙号被废止近千年。
汉代秦之后,恢复谥号、庙号制度,汉开国皇帝刘邦以其立国之功,被上谥号、庙号,称"太祖高皇帝",以示后世子孙尊崇。
之后,孝惠帝刘盈、前少帝刘恭、后少帝刘弘,皆因母族吕氏之原因,被汉室有意疏离、贬损,没有庙号。
高帝第四子代王刘恒,在功臣诛灭诸吕后,被群臣拥立为帝,即孝文帝。
孝文帝执政励精图治、自奉谦虚节俭,品性宽厚仁和,所以汉室上下融洽相得。在他身后,被子孙给予"汉太宗"庙号,这也是第二个得到"太宗"庙号的帝王。
此后,三国时期的吴景帝孙休、东晋简文帝司马昱也得到了"太宗"的庙号。功业如何不说,在其宗庙中被尊崇是一定的了。
十六国分裂时期,庙号逐渐泛滥,各地方割据势力纷纷建立太庙,给予先代帝王庙号。其中成汉李雄、前凉张茂、后赵石寇、西燕慕容冲、前秦符登,也得到了"太宗"庙号,不过后世继承者聊以自慰而已。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上承道武帝拓跋硅开国,下启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承上启下,其文治武功比较突出,于北魏有重大影响,所以得到"太宗"庙号,也是符合其义的。
而同一时期的宋明帝刘彧、梁简文帝萧纲,或是篡位自立、或是傀儡,身后获得"太宗"庙号,奇也怪哉。
之后,就是"天可汗"李世民,这个不用解释,怎么尊崇,都是实至名归,"唐太宗"三个字,千年之后,都是后世景仰的所在。中华王朝所有"太宗"里,李世民绝对的排名第一。
十国时代,割据福建的闽政权,王延钧也得到"太宗"庙号,不过后来改成"惠宗"。
此后,辽太宗耶律德光、宋太宗赵炅、金太宗完颜晟、元太宗窝阔台,都是王朝第二代君主,承上启下,使王朝平稳发展,乃至臻于极盛,所以得到"太宗"庙号。其中宋太宗赵炅,为了消除兄长宋太祖赵匡胤开国大功的影响,突出自己的功业,甚至改其兄的庙号"太祖"为"艺祖",直到南宋时,太祖的后裔孝宗继位后,才改回"宋太祖"的庙号。
另外,西夏李德明、大理段思良,在各自的政权里,也被授予"太宗"庙号,以为后世子孙崇敬。
清,也有"清太宗"皇太极,上庙号理由与前代一样,都是承上启下,开拓国土、功业巨大,所以得到后世尊奉。
大明立国,太祖朱元璋统一华夏,立长子朱标为太子,循循教导二十多年,实指望朱标继承大明社稷,并发扬光大。但是天不遂人愿,朱标英年早逝,走在太祖之前,导致太祖半生心血付诸东流。
之后,太祖立朱标次子朱允炆为皇太孙,重新培养。太祖驾崩后,皇太孙继位,即建文帝。建文帝听从朝臣意见,对手握兵权的诸叔展开"削藩策",终于导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叔侄操戈。
洪武三十五年(建文四年、1402年),燕军渡江、破京师,建文帝乱军中失踪,燕王朱棣夺得天下,成为大明第三代皇帝,即明太宗。
此后,朱棣北征北元、南讨安南、遣使六下西洋、修永乐大典、建造北京(京师),文治武功俱显,功德昭昭。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于北征途中病逝榆木川,皇太子朱高炽继位,即明仁宗。
仁宗会合群臣,诏令评价先皇帝功业,赞誉"文武全才,宽严并济,知人善任,谗间不行,用兵应变,机智神勇,荣受直言,保全功臣"等,一致推崇,上"太宗"庙号,后嗣尊奉为"太宗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近百年后,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去世,无子嗣,也无同母兄弟,所以辅臣杨廷和依祖制"兄终弟及"、"伦序当立"原则,迎宪宗第四子、孝宗之弟、兴献王(兴王、谥号献)朱佑杬独子朱厚熜(时为兴世子)入京继承大明社稷,朱厚熜即明世宗嘉靖帝。
辅臣原以为世宗年少、势弱,容易控制,没想到世宗少年老成,城府极深,又心思缜密,对于以何种程序继承皇位、对于孝宗夫妇如何称呼极有主见,且性格极其坚韧。在其即位前后,因礼仪纲常之事,与朝臣爆发多次冲突,史称"大礼议"事件。
在交锋数年之后,嘉靖三年(1425年),日渐成熟的世宗先是逼迫杨廷和致仕,清除了最大的反对目标。接着趁朝臣群龙无首之际,强行将父亲兴献王朱佑杬尊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生母蒋氏为"本生母章圣皇太后"。尊封祖母邵氏(宪宗邵贵妃)为寿安皇太后,孝宗张皇后为"圣母昭圣慈寿皇太后"。但这不是世宗最终的目的。
同年七月,世宗诏谕礼部,要其准备为自己亲生父母上册文、祭告天地、宗庙、社稷,这都是正统帝后的待遇。此事导致群臣大哗。状元杨慎(杨廷和子)早就不满世宗过河拆桥,逼自己父亲致仕,于是声称:"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就在今日!"煽动群臣在皇宫左顺门下跪,请(其实是要挟)世宗收回诏令。
世宗起初得知群臣伏左顺门跪请,只是命內官传谕,令诸臣退朝,但直到午时,诸人还是伏地不起,杨慎等人还边哭边拍击大门,"声震阙庭"。 世宗恼怒不已,令锦衣卫逮捕为首者下诏狱。其他官员羞恼愤怒下,齐齐至左顺门拍门大哭大闹。
世宗终于雷霆震怒,下令将在场官员五品以下一百三十四人下狱,四品以上八十六人停职待罪。之后下诏,对他们予以重责-"四品以上官员停俸,五品以下官员当廷杖责",当场杖死十六人。杨慎廷杖后被革职充军,永不叙用。
接着,世宗为反击群臣挑衅,给父亲兴献王上尊号"皇考恭穆献皇帝"生母上尊号"章圣慈仁皇太后";改称孝宗为"皇伯考",武宗生母张太后为"皇伯母昭圣慈寿皇太后"。
而左顺门事件后,反对世宗的官员感受到了皇权的赫赫威力,纷纷缄口,再也不敢直接对抗。为时三年的"大礼议",终以世宗大获全胜而告终。
而世宗尊崇父母的行动还远没有结束:嘉靖三年(1524年),左顺门事件刚结束,世宗祖母邵太后薨,世宗上谥"孝惠康肃温仁懿顺协天祐圣皇太后(后改为太皇太后、皇后,即孝惠皇后)",入茂陵与宪宗合葬;嘉靖四年(1525年)册封父亲侧妃王氏(兴王次妃)为睿庙淑妃;嘉靖五年(1426年),世宗将父亲"恭穆献皇帝"的神主奉安于世庙。
嘉靖十七年(1538年),世宗进一步追尊"恭穆献皇帝"庙号为"睿宗"。既然有了庙号,牌位就要入主太庙。
而这时候的大明太庙,于宗法制度上依据周礼,《礼记.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太)祖之庙而七。"但是稍有修改,大明太庙是供奉九神主,始祖以下,四昭四穆。
在宪宗朱见深时期,大明太祖九庙是:德祖朱百六、懿祖朱四九、熙祖朱初一、仁祖朱五四(世珍)、太祖朱元璋、太宗朱棣、(兴宗朱标被废除、建文帝朱允炆没有资格)、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镇,(景帝朱祁钰被废除)。
明孝宗朱佑樘继位后,要将宪宗朱见深神主奉安太庙,但规制上的九庙已经满员了。于是孝宗下旨:"德祖以上,祖宗莫得其世次,则德祖以周后稷例,不可祧。其余亲尽则祧。"将德祖以下,距离宪宗血缘最远的懿祖神主迁出太庙,另建"祧庙"予以供奉。
此后,孝宗朱佑樘、武宗朱厚照神主奉安太庙,又先后将熙祖、仁祖神主迁往"祧庙"供奉,以腾出位置给孝宗、武宗。
所谓"亲尽",是说原来供奉的太庙先祖超出与在任皇帝的血缘关系,之前是三昭三穆六代,大明是四昭四穆八代。如果出了"八世孙"的关系,就要被"祧"。
所谓"祧"就是把牌位从太庙正殿中挪出,另以偏殿(祧庙)单独供奉。太祖则"万世不祧",稳居太庙正中,不管血缘多远。
于是在世宗时期,大明太庙正殿现有神主是:德祖朱百六、太祖朱元璋、太宗朱棣、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镇、宪宗朱见深、孝宗朱佑樘、武宗朱厚照。
其中德祖是由于孝宗有先诏令"以周后稷例,不可祧。"太祖朱元璋则是大明开基之祖,"万世不祧"。所以世宗要将其父"睿宗"的神主放进太庙,享受后世子孙的尊崇的话,那就必须将现有太庙中距离自己血缘最远的太宗朱棣神主迁出,改奉于"祧庙",和懿祖、熙祖、仁祖他们去作伴。
但是太宗朱棣是何等人物,文治武功赫赫威名,对于大明功业昭昭,再加上其实他是"靖难"成功,夺取帝位,实同于创业,和世宗一样,都是外藩入继大统。所以就算世宗要给自己老爹挤位置,也不敢明目张胆去迁他的牌位。
但是越过太宗,去迁之下其他皇帝祖宗们的牌位,又于礼法制度不合,而且文臣们刚刚在"大礼议"中吃了暗亏,总要在其他地方争一争,于是也上疏反对。
所以世宗一是拔高太宗的地位,二是能够合法地把父亲迎进太庙,最后于嘉靖十七年(1538年),正式给太宗朱棣改谥号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改谥号"成祖",明确其与太祖一样"万世不祧"。并将他之下的仁宗朱高炽神主迁往"祧庙"奉安,使太庙正殿腾出位置,给自己的父亲"睿宗"朱佑杬神主。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睿宗神主供入大明太庙,"既无昭穆,亦无世次,只序伦理"、"奉于太庙之左第四,序跻武宗上"。在儿子近三十年的努力下,一天皇帝也没有当过的兴献王朱佑杬,终于在身后享受到了皇帝的待遇。
以上,就是"明太宗"改"明成祖"的由来。自嘉靖十七年(1538年)起,朱棣的庙号,正式改为更高大上的"成祖",这就是明代"无"太宗的由来。
由网友 奕天读历史 提供的答案:
历史上,除了唐宋清之外,诸如汉晋南北朝,以及辽金元等朝代,都有以太宗为庙号的君主。明朝,作为一个大一统王朝,自然也不会缺了庙号太宗的帝王。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看一下庙号制度就明白了。
诸如唐太宗、宋太宗之类的称呼,其中的太宗,皆为庙号。所谓的庙号,就是帝王去世之后,被供奉于宗庙时的称呼。庙号最早起源于商朝,而且并非每一个帝王都有庙号,只有那些立有大功,值得后世子孙永世祭祀的先主,才会追加庙号。这一规矩,直到汉晋时期,都在遵循,比如汉惠帝刘盈、晋惠帝司马衷就没有庙号,只有谥号"惠"。到了唐朝,只要除了实在短命和亡国的皇帝之外,都有庙号。宋朝以后,更是到了人人皆有庙号的地步。
庙号的规则,通常是依据"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称为某祖或者某宗。"祖"一般具有开创之功,而"宗"则是守护发扬,因此,庙号一般以"祖"开始,以"宗"延续。后来,有些朝代会给五服之内的先祖追加庙号,既然是先祖,就直接以某祖为庙号。
定好了"祖"或者"宗"之后,庙号的另外一个字,最初指排序,而且开始仅有太、高、世、中四个排序。其中,"太"字居于首位。因此,通常情况下,第一个称祖的皇帝庙号为"太祖",第一位称宗的皇帝庙号必然为"太宗"。所以,只要遵循这一庙号规则,太祖、太宗的庙号是不会少的。比如,汉朝的好高祖刘邦,其中"高"字其实是刘邦的谥号,他的庙号也是"太祖"。汉朝第一个称宗的是汉文帝刘恒,即汉太宗。而唐朝,其实也有太祖,唐高祖李渊把太祖的头衔追加给了他的爷爷,西魏八大柱国之一的李虎。
只是后来,因为得到庙号的帝王太多,四个字不够用了,就又仿照谥号的做法,增加了诸如圣、成、仁、孝、肃、宣等等庙号。
庙号除了起名规则之外,还有一个奉祀规则。按照《礼记·王制》的记载:"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所谓的昭穆,即太祖居中,父子牌位相对称,昭为父,穆为子。可是,天子宗庙中的位置有限,当多于七人时,就要有人的牌位被移出去,放到太庙的后殿的祧庙供奉,称为"祧"。其中,太祖万世不祧,即永远都不得移出天子庙。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将天子庙的数量从七个增加到了九个,取了最大数。可是,还是有满员的时候,还是要"祧"庙。正是因为天子庙的"祧"庙制度,导致明朝的"太宗"庙号消失了。只是,这个消失,并非被祧出了天子庙,毕竟祧出去了,庙名不会变,这次是直接被改了庙名,同时变为了万世不祧。
朱棣在靖难之役后,取得了皇位。他为了证明自己登基的合法与正统,就将由朱允炆放入天子庙的朱标牌位给移了出去。朱棣去世后,顺理成章的加庙号"太宗",成了明朝第一个称宗的皇帝。
明太宗永乐帝朱棣的牌位,在天子庙中安安稳稳的一直摆放到了明世宗嘉靖帝朱厚熜时期。可是,这位嘉靖帝并非已逝的明武宗正德帝朱厚照的儿子,而是正德帝的堂弟。而正德帝的父亲明孝宗弘治帝朱祐樘是嘉靖的伯父。嘉靖的亲生父亲兴献王朱祐杬没有做过皇帝,而且嘉靖的哥哥早殇,是独子。大臣们要求嘉靖奉明孝宗为父,嘉靖不乐意,开始了我爸是我爸的不屈斗争,引发了明朝有名的"大礼仪之争"。
嘉靖为了让自己的父亲进入天子庙供奉,一直努力了十七年。当时,太庙中已有太祖,(故太子朱标、建文帝朱允炆不在)太宗,仁宗,宣宗,英宗(代宗景泰帝不在),宪宗,孝宗,武宗共八个牌位。嘉靖十七年,世宗终于将自己父亲加庙号睿宗,并追封母亲为皇后,将牌位放到了太庙最后一个位置,完成了证明我爸是我爸的壮举。
这时候,嘉靖又开始盘算了,自己死后怎么办?会不会后人会将睿宗的牌位直接给移出去。于是,嘉靖准备先给自己占个位置。根据"亲近则祧"的原则,排除万世不祧的太祖朱元璋的牌位,这时候就要祧太宗朱棣的牌位了。可是,明朝宗室及大臣,都知道朱棣抢了自己侄子的皇位,如果朱棣的牌位都不在太庙中了,岂不是会引发帝位正统性的质疑,包括嘉靖帝位的合法性都会被牵连。嘉靖当然不会这么做。而且,大臣们原本就不同意兴献王入太庙,要祧太宗朱棣的牌位,让太宗永无配享之典,必然会遭到激烈的反对。
好在,嘉靖有办法,仿照周代后稷、文王之例,将太祖比为后稷,太宗为文王,都必须奉祀。同时,嘉靖为了强调朱棣一脉的天命正统,庙号改宗为祖,将太宗朱棣的庙号改为了成祖,并且下旨同太祖朱元璋一样为万世不祧。然后,嘉靖心安理得地将明仁宗朱高炽的牌位给祧了出去,把自己已逝的皇后孝烈皇后的牌位给先放了进去。嘉靖也是开了太庙占位置的先例,真正做到了空前绝后。
明太宗朱棣的庙号,自此由太宗改为了成祖,成了人尽皆知的明成祖永乐大帝朱棣。但是,太宗的称号,在《明实录》中还是随处可见,而朱棣的实录,也并非是《成祖实录》,而是《太宗实录》。
至于那位为了证明"我爸是我爸"的嘉靖,最后还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在嘉靖去世后,嘉靖的儿子穆宗隆庆帝朱载垕很快就将兴献王睿宗的牌位给移出了太庙,嘉靖努力了十七年的心血,瞬间灰飞烟灭,消失的无影无踪。而朱棣的庙号,由太宗变为了成祖,就成了嘉靖帝这次大礼仪之争的唯一成果,而明朝也从此少了一位太宗皇帝。
由网友 宋安之 提供的答案:
还真别说,汉太宗刘恒、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赵光义、元太宗窝阔台、清太宗皇太极,明朝却没有太宗,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在明朝有一段时间,是有太宗的,并且持续了114年,直到后来才没有了。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明太宗就是朱棣,后来朱棣被嘉靖帝改为成祖庙号了,由"太宗"升级为"成祖"了。
嘉靖十七年九月,明世宗嘉靖帝改朱棣谥号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改上庙号为成祖。
于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明成祖出现了,而朱棣之前的庙号太宗自然被人遗忘。
所以今天我们看《明实录》之时,关于朱棣的不是《成祖实录》,而是《太宗实录》。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回答,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由网友 夏雨风7e4A 提供的答案:
太宗,顾名思义,是祖宗第二代人物。太祖和高祖,就是开国皇帝辈,如汉高祖宋太祖。而开国皇帝之后有唐太宗、宋太宗。而明朝有明太祖,却无明太宗,是因为太子病逝、皇孙继位,几年后又在叔父燕王朱棣争逐中被击败。皇孙败亡,庙号自然不会被认太宗的。而朱棣曾经庙号为太宗,但后来考虑到其是从侄子手中夺权而来,就改为成祖了。预示不是继承小辈而来,而是改弦易辙,重新开张的。
这样巧妙避过叔侄争列太宗之嫌,反而更上伸到另辟捷径,成为新的祖宗了。
因而明成祖励精图治,编"永乐大典",下西洋之事等等,都要在史上留下浓烈一笔。像唐太宗一样,开创"贞观之治",来证明自己才是"天选之子",明正言顺。如其不然,就将在历史被当成匆匆过客,不值一文。
由网友 馋嘴肥猫说古今 提供的答案:
明朝最初也是有"太宗"的,就是朱棣。
以前和大家聊过"祖"和"宗",前段时间还有个朋友想让我说说"太宗"。咱们今天就专门来聊聊"太宗"。
聊"宗"之前,咱们先大概说说"祖"。
祖,就是一个王朝的开创者。大家通常见到的祖有这么三个:太祖、高祖、世祖。
一、太祖
这其中,"太祖"的境界是最高的。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个"太祖"在打天下建立王朝的过程中没有受到祖先的荫惠,全靠自己俩肩膀扛着一个脑袋,披荆斩棘硬磕出来的。
比较有代表性的:汉太祖刘邦、宋太祖赵匡胤、明太祖朱元璋。
这里先纠正一个概念,刘邦,他死后全称是:汉太祖高皇帝。"太祖"是庙号,"高"是谥号。咱们现在习惯称他为"汉高祖",是沿用了《史记》中司马迁对刘邦的称呼。实际上刘邦是"汉太祖",司马迁为啥叫刘邦"高祖"呢?我个人认为,可能和汉武帝这样称呼刘邦有关系。
刘邦建立汉朝,没有沾祖宗半点光,他祖辈务农,面朝黄土背朝天,没给刘邦开基创业提供半点帮助,全是刘邦自己打出的一片江山。所以,刘邦是"太祖"。
宋太祖赵匡胤的父亲做过后周的官员,但赵匡胤很年轻就离家闯天下,一杆齐眉棍打遍四百军州无敌手,因屡建战功而晋封。陈桥兵变,遂得天下,他也没沾过祖宗多少光。
明太祖朱元璋更是出身贫苦,十几岁都没穿过鞋。当和尚,做乞丐,受尽磨难。他打下江山,建立明朝,没沾上祖宗一点光,所以也是"太祖"。
二、高祖
高祖的境界比太祖要低一个层次。这个皇朝的开创者是沾了祖宗光的,比较有代表性的:隋高祖杨坚、唐高祖李渊。
杨坚出身于名门贵族,他能夺得天下,是沾了祖宗的光,他老爹杨忠是西魏和北周时期的军事贵族,北周武帝时候受封为随国公,杨坚是承袭了父爵。杨坚建立隋朝,靠的是祖宗打下的良好基础。
李渊也是如此,他的出身更是世代显贵,他是西凉开国君主李暠的后裔。李渊的祖父李虎手握重权,是西魏八柱国之一。李虎死后,北周受禅,被追封为唐国公。李渊能开基创业建立大唐,是祖宗为他创造了优良的条件。
三、世祖
"世祖"比"高祖"再低一个境界,不但受到祖宗的荫惠,通常还是个国家基业的继承者。但他一统天下,开创了皇朝一个崭新的时代。一般情况下,帝气要迁移。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汉世祖刘秀、元世祖忽必烈、清世祖顺治。
刘秀英明神武,天纵奇才,雄才大略,推翻了王莽的统治,重兴汉室江山,功高至伟。而刘秀不是汉朝的开创者,是为大汉王朝开启了一个新时代,帝气迁移,国都从长安迁到洛阳,他就是"世祖"。
忽必烈继承了先辈的事业,一统天下,创立了新的时代,首都迁到大都,也是"世祖"。
顺治皇帝也是清朝的继承者,但他也是一统江山,开启大清的新时代,首都从盛京迁到了北京,也是"世祖"。
四、太宗
说完"祖",咱们说说"宗",主要说"太宗"。
从上面的叙述中,咱们了解了"太祖"的一个最鲜明的特点――创立皇朝者没有受到祖先的荫惠。
"宗"是王朝的承继者,而这个"太"字,意味就深了。
与"太祖"一样,太宗,也具备同样的特点――这个承继者也没有沾前任的光。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太宗"并不是前任的指定继承人,他能当上皇帝,也靠的是自己。
咱们举几个"太宗"的例子:
1、汉太宗文皇帝刘恒
汉文帝刘恒开启了"文景之治"。但我们知道,其实汉文帝能当上皇帝走的不是正常程序,上一任皇帝可没有指定由他来继位。刘恒当皇帝是有历史的变故。
2、唐太宗李世民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李世民。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使大唐的国力走向强盛。
但我们都很清楚,他老爹可没指定他继位。李世民能坐上龙椅,也没走正常程序,是流了血的。
中间五代十国太乱,没啥价值,就不说了 。
3、宋太宗赵光义
宋太宗怎么当上的皇帝,过程很不正常。宋太祖赵匡胤并没有明确指定让他继位。
4、辽太宗耶律德光
耶律德光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次子,他能力很强,英明神武。辽太祖死后,是由述律皇后称制,而耶律德光总揽朝政大权。
在述律皇后的支持下,后来耶律德光当上了辽国的皇帝。 但他的继位也不是先帝指定的。
5、金太宗完颜吴乞买
实际上名字叫完颜晟,他是先帝完颜阿骨打的弟弟。和宋太宗赵光义一样,他也不是指定继承人。
6、明太宗朱棣
这就说到明太宗了。
最初,朱棣死后的庙号不是"成祖",而是"太宗"。后来嘉靖皇帝搞"入庙之争",想把亲爹的牌牌摆进祖庙,需要"祧"出一个先祖去。嘉靖给朱棣升格为"成祖",享受郊祀,而嘉靖的亲爹以"睿宗"的身份"升祔",进入了祖庙,嘉靖祭祀先祖的时候就能名正言顺地给亲爹烧纸了。
朱棣的情况大家很清楚,朱元璋可没指定让他继位,他能当上皇帝是发动了叛乱,流了血的。
所以说,明朝是有"太宗"的。
7、清太宗皇太极
最后说说"清太宗"皇太极,他是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八个儿子。但努尔哈赤死得很突然,临终前没有留下遗旨指定继承人。
努尔哈赤的妃子阿巴亥想让自己的儿子多尔衮继位,但皇族们坚决不同意,通过激烈的斗争,皇太极被推选为汗位继承人。
皇太极也不是先帝的指定继承人。
通过以上咱们对以上几位"太宗"皇帝的了解,咱们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的特征――他们能当上皇帝都不是先帝指定的正常继承人。朱棣符合这个特点。
"太宗",通常情况下,是一个皇朝的第二个入庙的正式皇帝(不一定是第二个皇帝)。朱棣也符合这个标准。
"太宗"强调几点:得位合理合法、非先帝指定继位、第二位入庙的正式皇帝。
嘉靖皇帝将朱棣从"太宗"升格为"成祖",表面看上去是升级了,实则让人很容易就联想起了那段血雨腥风的岁月。
由网友 逆流的鱼L 提供的答案:
有明太宗,就是朱棣,只不过朱棣后来被称作明成祖,故此明太宗就没有名了。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被封为燕王,封地北平。
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传位给了孙子朱允炆,这让朱元璋的儿子们十分不满,而朱允炆也感到了叔叔们的威胁,因此一上台马上削藩。
朱棣最后造反了,经过四年大战朱棣夺取了皇位。
朱棣不再承认朱允炆,因此朱棣死后他获得了太宗的庙号。
可是在经过一百多年后,他的太宗庙号却被改成了成祖,这是怎么回事?
改变朱棣庙号的就是他的后代,明世宗嘉靖帝朱厚熜。
朱棣都死了一百多年属于盖棺定论了为什么嘉靖这个时候要给这位老祖宗改庙号?
嘉靖帝这么做绝不是吃饱了撑的没事干,他有着自己的意图。
嘉靖帝这么做有两层含义,第一是借朱棣给自己正名,第二给太庙腾位置,第三尽孝。
先说第一正名。
众所周知嘉靖帝本来并没有机会当皇帝,因为前任明武宗没有后代,明孝宗一脉断绝,故此他作为旁系得以继承皇位。
可是嘉靖帝不想受到大臣摆布,他为了夺回皇帝权力,他拒绝大臣们的让他过继明孝宗的建议,坚持尊自己的父亲为皇帝,为此不惜掀起大礼仪争端。
嘉靖帝动用皇帝的权威和武力确定了自己的统治,但是他的做法也让他失去了一部分大臣的支持,他们认为嘉靖并不是正统。而嘉靖帝必须证明自己就是正统皇帝,为此他开始寻找方法最终他将目标锁定在了朱棣身上。
朱棣不是正常继位人所共知的,他是通过造反武力夺位,将自己定为正统,这一点和自己很像,如果通过朱棣把自己尊为正统皇帝最好不过了。因此他决定抬高朱棣的身价。
嘉靖帝要尊朱棣为万世不挑之祖,也就是说朱棣要和朱元璋一样永远要在太庙正殿供奉,不会随着后世关系疏远而被送往后殿。
既然作为造反的朱棣都成了万世不挑的祖宗,那么你们有什么理由瞧不起我一个另立统系的皇帝,我就是正统皇帝。因此他更改朱棣的庙号为成祖。
第二,为腾地方做准备。
太庙是皇帝家庙,经过历代演变,形成了一庙九室的格局,也就是正殿最多同时供奉九个皇帝,以后的皇帝死后再进太庙,就将离自己关系最远的祖宗取出放到后殿的祧庙供奉。
到了嘉靖的时候,太庙里面供奉了太祖、太宗、仁宗、宣宗、英宗、宪宗、孝宗、武宗八个皇帝,等他进太庙,正好九个。可是后代再进太庙就要将最远的祖宗取出,自然关系最远的就是朱元璋。可是朱元璋是开国之君,自动是万世不挑,那么被请出去的就是太宗朱棣。可是嘉靖帝早就确定了要保住朱棣确定自己的正统地位,如果朱棣被请出去了那么自己该怎么办因此他决定改变朱棣的庙号,改为成祖,确定他为万世不挑,这样被请出去的自然是仁宗以下诸位皇帝,包括孝宗武宗,这样一来再过几代,朱棣下面就直接是自己,以后太庙里就永远是自己这一脉的后人了。
第三,树立自己权威兼带尽孝。
嘉靖帝掀起大礼仪争端,一方面是树立权威一方面是尽孝,让父亲兴王死后过一把皇帝瘾。可是大礼仪之争,只是确立了兴王是皇帝,并没有进入太庙,这让嘉靖帝树立新的统绪不完整,也让兴王成了半个皇帝,因此嘉靖帝在大礼仪争端多年后再次尊兴王为睿宗,送入太庙,让父亲成为完整的皇帝,使得自己这一脉完全正统。
同时也像天下宣告自己不是继承孝宗的皇位,而是从爷爷父亲那里继承的皇位。这样一来朱棣就必须改变庙号。
不过朱棣要是知道一定不同意。虽然祖比宗地位高,但是他还是喜欢太宗。
朱棣是武力夺位,他不想后世留下篡位的恶名,太宗表示他是合法继承父亲的皇位,可是嘉靖帝给他改庙号,使得他生前的愿望完全落空,估计他的在天之灵也不会原谅嘉靖。
由网友 平沙趣说历史 提供的答案:
简单来说,明朝有太宗,那就是朱棣。
太宗是一个庙号,还是最为原始的庙号之一,从商朝开始有庙号的时候就有了,第一位太宗是商朝太甲。
庙号分"祖"和"宗"两种,"祖"有开创之功,一般授予建国开拓君主,"宗"有守成之德,一般授予有为之君,不过后来泛滥了。
商朝灭亡后,周朝不用庙号,直到汉朝建立,庙号制度才再次出现,由于商朝留下来的庙号很少,大多数庙号都是汉朝及之后朝代创建的,但商朝遗留下来的那几个庙号大多被当作高级庙号,比如太宗,这个庙号是宗里边最高级的。
一个王朝的建立者,其庙号必定是祖,再没有比建国更生动的开创之功注解了,当然,有些建立者纯粹坐享其成,比如曹丕、司马炎等,他们称帝后,不追封王朝的奠基者为祖,那也太说不过去了,于是有了魏太祖曹操和晋高祖司马懿、晋太祖司马昭。
后继者也可能成为祖,像汉世祖刘秀这种比较特殊,他建立东汉名义上是继承汉室江山,实际上就是自己建国,像元世祖忽必烈和清世祖福临这种把国家做大做强的也可算作开创。
没有开创之功的君主,只有两条路,一是不讲规矩硬要安排个祖的庙号,比如曹叡在生前就给自己上了烈祖的庙号;二是退而求其次安排个宗。
在王朝世系中,第一任君主是祖,第二任君主要么没有庙号,要么大概率是太宗,尤其是大一统王朝,比如题主所提到的唐太宗、宋太宗和清太宗,当然还有汉太宗。
像秦朝不实习庙号制度,秦二世没有庙号;汉朝第二任皇帝汉惠帝是个傀儡,没有庙号;晋朝第二任皇帝晋惠帝是个弱智,国家在他手里濒临灭亡,自然没有庙号,晋太宗是东晋的第八位皇帝司马昱,他的辈分超级高,是东晋第一任皇帝司马睿的儿子,司马睿保住晋朝半壁江山,也才得个中宗庙号,司马昱在位仅八个月,他能得太宗完全是因为那个时代庙号的泛滥(一堆祖、宗)。
隋朝没有太宗也很简单,二世而亡嘛,尽管如此,傀儡小皇帝杨侗还是给隋炀帝上了世祖的庙号,泛滥过了头。
最后再说明太宗,明朝第二任皇帝建文帝被叔叔燕王朱棣给夺了位,生死不知,后来连帝号都给叔叔废了,庙号是肯定别想了,几百年后南明才给他上了个惠宗的庙号。
那太宗花落谁家就很明显了,朱棣的好儿子朱高炽给他上了太宗的庙号,朱棣的实录也是《明太宗实录》。
朱棣一直当了一百多年的太宗,直到嘉靖帝在位时期,嘉靖帝是小宗入嗣,为了尊崇生父,他想尊生父为皇帝,要上庙号,于是把朱棣生格为成祖,他生父就以睿宗庙号进了太庙,从此明太宗就成了明成祖。
一个巧合是,大一统王朝的太宗上位都不怎么正当,汉太宗是被大臣迎立的,上位当日死了三个侄子(汉惠帝的儿子);唐太宗政变上位;宋太宗斧声烛影;明太宗靖难之役;只有清太宗的上位还算靠点谱。
由网友 西府赵王爷 提供的答案:
准确来讲,是有明太宗的,这个人就是朱棣。那么肯定就有人要说了,朱棣不是明成祖吗?为何又是明太宗了?
那么这事儿就说来话长了。
这涉及到庙号礼制这么一个知识。
什么叫庙号?皇帝在宗庙里供奉牌位上的名号。也就是咱们常见的什么太宗、太祖这些。
原本这个庙号评选是很严格的,不是谁都可以评得上的。比如西汉王朝,十几个皇帝里面评上庙号的也就四个。分别是汉太祖刘邦、汉太宗刘恒、汉世宗刘彻、汉中宗刘询。因为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庙号,所以咱们在称呼这些皇帝的时候,一般是称谥号,也就是汉文帝、汉武帝之类的,因为每个皇帝是有谥号的。
然而在隋朝以后,庙号泛滥每个皇帝都会有庙号。而谥号则变了味道,不断地加谥,导致一个皇帝地谥号越来越长,比如清朝随便一个皇帝都是二十几个字。为了称呼记录地方便,大家开始改用庙号相称。而这个庙号该如何称呼也是有规矩的。庙号一般分两类,一类称之为"祖"、一类则称之为"宗"。
谁该称祖、谁该称宗,称什么祖,称什么宗,那都是有着相应的评价标准。
一般古人是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这么一个标准来给予祖或宗的庙号,至于中间的字也是有讲究的,例如功高者曰"高",中兴者曰"中"。
一般来讲,只有开国之君才会才会称"祖",因为他们有着开国之功嘛,而其余地皇帝一般称"宗",靠的是所谓地守成之德。
所以其实每个朝代基本上就只有一个"祖",因为只有一个开国之君嘛。当然,出于对父辈德尊敬,一些开国之君门往往会追封自己的父辈。比如隋朝开国之君隋文帝杨坚,他的庙号是高祖,而他的父亲则是太祖。还有唐高祖李渊,其追封祖父李虎为唐太祖。
至于子孙后辈,那就只能是称宗,这个定律连汉武帝、唐太宗这样的开拓帝王都未曾打破。
但是在明朝,却出现了两个祖。一个是开国之君明太祖朱元璋、另一个则是他儿子,明成祖朱棣。
那么朱棣为何敢称祖呢?是他太膨胀了吗?
显然朱棣没那么傻,要知道他这靖难之役抢来的帝位可不光彩,低调都还来不及呢,如果称祖,很明显是在标榜功高。
所以朱棣死后,其被评的庙号是太宗,即明太宗朱棣。这个庙号太太庙里供了上百年。直到一个叫朱厚熜的小屁孩儿当皇帝,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嘉靖皇帝。朱棣这个庙号才被改成了明成祖。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话说明朝有个痴情皇帝,乃是一夫一妻制的严格践行者,他叫朱祐樘,也就是明孝宗。其一生只娶了一个张皇后,自此后宫再无其他女人。从普通人的角度来看,朱祐樘身为皇帝,一生只娶一人,确是一段佳话。但就皇帝角度而言,朱祐樘此等作为,未免欠了些大局考虑。
因为他只娶了张皇后一人,而张皇后仅仅只给他生了一个儿子,也就是后来的明武宗朱厚照。这导致他这一脉,人丁稀少,有断绝之危险。比较就朱厚照这一个独苗,没了也就没了。
果不其然,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驾崩,年仅三十一岁。而朱厚照死后并没有留下子嗣。甚至连兄弟都没有。什么父死子继、兄终弟及这样传统的继位法则,在这里都不管用。
但国不可一日无君啊,嫡系中没有,那就去旁系中找。而按照朱元璋定下的"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规矩,朱厚熜便被推上了前台。他朱厚照的堂弟,其父兴献王乃是明孝宗亲弟,而且按长幼顺序来算,兴献王一脉乃是现存于世最长的一脉。
于是年仅十五岁的朱厚熜便糊里糊涂,毫无准备的成为了皇帝。当时张太后与杨廷和也是看中了朱厚熜年幼,而且他父亲兴献王已经去世,这样一个毫无背景的孩子来当皇帝,再好不过。
可是他们没想到,这个孩子,虽然是半路出家,没有受过什么帝王权术的教导。但的心智城府却超乎常人,他似乎就是一个天生的皇帝。
当初从封地来到京城,朱厚熜还未正式登基称帝,便给所有人来了一次下马威。
当时朱厚熜再城外由礼部负责接引,按照礼部的章程。朱厚熜还未称帝,要以太子之礼接待,从东华门入,居文华殿。朱厚熜当即就不干了,这不是硬生生的将他矮了一辈儿吗?他说自己以皇帝身份来正式上岗的,而不是皇子。
"遗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
最后礼部没办法,只能是按照朱厚熜的意思,以天子礼仪接待。当然,这还仅仅只是前菜,朱厚熜登基之后,才是众位朝臣的噩梦开始。
朱厚熜继位后边开始发难,在自己生父尊号和皇考人选的问题上,和以首辅杨廷和为首的大臣门发生了分歧。
杨廷和等人认为朱厚熜乃是继承明武宗皇位,自然要归明武宗一脉,即使与不尊明武宗为父,那么也要以其为亲兄,奉明孝宗为皇考,即名义上的父亲。换句话说,就是让朱厚熜换父亲,称伯父明孝宗为父亲,称自己生父兴献王为叔叔。
对此,朱厚熜自然是不答应。在新科进士张璁等人"继统不继嗣"的理论支持下,朱厚熜手段并用,最终让杨廷和等人屈服。赢得了为时三年的"大礼议"之争的胜利,其也自此正式掌控朝堂,从一个外来者,真正意义上成为了明朝的掌控者。
而这个和朱棣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就得从大礼议之争的结果来讲了,朱厚熜力排众议,将自己的生父兴献王尊为兴献皇帝,并追尊庙号为"睿宗"。
既然尊了庙号,那就得进太庙供奉啊。而当时明朝太庙正殿,也就是家庙的牌位数量是有限的,总共九个。即一祖四昭四穆,是为天子九庙。而多出来的,那就是往祧庙放,史称入祧。
而这个入祧也是有讲究的,除了称祖者以开国之功享受万世不祧的待遇之外,其余称宗者,则要按照辈分亲疏关系依次入祧,谁的辈分高,谁先。
朱厚熜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除去没有供入太庙的建文帝和景泰帝,当时太庙中就差了一位。而兴献皇帝被追尊庙号后,这个天子九庙就满了。也就是说朱厚熜死后,得移出来一个。按照规矩,明太宗朱棣辈分最高,自然会被移走。
原本正常情况下这么挤走朱棣也没多大问题,但兴献皇帝这身份有点儿尴尬,若是因此就要朱棣少被供奉一世,朱厚熜怕是愧对先祖,更会落人以口实,毕竟朱棣乃是他们这一脉得先祖,且乃一世明君,声威太盛惹不起。于是朱厚熜就另辟蹊径,给朱棣改了庙号,从明太宗改成了明成祖,这么一来,朱棣同样可以享受万世不祧的待遇。
这就是明朝为何没有明太宗的原因。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15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