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造反失败后,康熙想将他全家上百口满门抄斩, 不料却漏掉了一人。这个人是谁,最后怎么样了?

由网友 淡泊的鲸鱼026 提供的答案:

在2011年时,经全国清史专家考证后,一致确认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下辖的岑巩县马家寨村全村230余户1000多名吴姓村民均系在康熙时期掀起三藩之乱的汉臣藩王之一的吴三桂后裔。按照历史记载吴三桂在三藩之乱被平定后,满门皆被康熙下旨诛杀,为何他现今还会有后人出现,难道当初有漏网之鱼?其实当初康熙诛灭吴三桂九族时何止有一条漏网之鱼,确切的说是有部分人都漏网逃掉了,那么漏网的吴三桂后代又都是谁呢?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而降清,后又叛清,掀起了三藩之乱。

吴三桂本是明朝边将,是负责帮助明朝抵御关外满清的总兵官,可是很不巧,明朝没有被清朝所灭,而是先被闯王李自成所统率的农民起义军攻灭,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克了北京城,明末帝崇祯皇帝朱由检在景山自缢殉国。崇祯殉国,让吴三桂突然没了主子。吴三桂本接受崇祯圣旨率领关外的明朝精锐部队关宁铁骑进京勤王,结果吴三桂刚行军至唐山玉田就得到了崇祯殉国的消息,吴三桂只得率关宁铁骑退守山海关。

别看吴三桂当时在山海关手握明朝最精锐的边军关宁铁骑,但是他当时处境非常不好,缺粮短饷,他在山海关只是一时静观局势的无奈之策。很快李自成就决定招降吴三桂,承诺吴三桂只要投降,立刻给吴三桂送粮送钱以解燃眉之急,李自成的招降让吴三桂动摇了,他准备决定投降李自成。

不过一个女人却改变了吴三桂的决定,这个人就是吴三桂的妾侍一代名妓陈圆圆。原来吴三桂在北京的家人跑到山海关告诉了吴三桂关于李自成在北京的所作所为,李自成部下大将刘宗敏对吴三桂父亲吴襄进行了拷掠,刘宗敏勒令吴襄交出二十万两白银赞助军饷,吴襄倾家荡产只拿出了五万两,远不够二十万之数,与此同时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还被刘宗敏所霸占。

这个消息让吴三桂十分震怒,老爹被洗劫,爱妾受辱,任何男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气,于是吴三桂决定不再投降李自成,他暗中联络清朝摄政王多尔衮。于是在山海关一片石大战中,吴三桂联合满清八旗军把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打的全军覆没,李自成也被迫放弃了北京。吴三桂的老爹吴襄和在北京的吴氏族人全部被恼怒的李自成诛杀,不过幸运的是陈圆圆却趁乱逃离了刘宗敏军营,回到了吴三桂的身边,经历了家国惨变,从此吴三桂对陈圆圆更加依恋。

由于吴三桂的帮助,清朝也得以顺利入主中原统一全国,成为了大一统的王朝。此后吴三桂竭尽全力效忠清朝,帮助清朝南征北战统一中国,后来吴三桂更是为了向清朝表忠心,亲自率兵攻入缅甸,逼迫缅甸王莽白交出了逃入缅甸躲避的南明末帝永历帝朱由榔,最终吴三桂亲手将朱由榔绞杀,也由此吴三桂获得清朝认可和信任,被封为平西王,镇守云南。

在成为平西王之后,吴三桂逐渐又有了自己的野心,他希望能获得清朝特许,他能像明朝的沐王府那样能世代镇守云南。清朝当然不允许出现世代镇守地方的异姓藩王,因此吴三桂在云南成为平西王之后与清朝中央的矛盾越来越深,尤其是在顺治去世其子康熙继位亲政之后,吴三桂已经成了清朝尾大不掉的隐患。康熙亲政之后多次削弱吴三桂的权力,这让吴三桂对清朝越发不满,康熙十二年(1673年),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上书康熙请求告老还乡归隐老家辽东,康熙大喜,很痛快的批准了尚可喜的请求。

也基于此,康熙做出了撤藩的决定,吴三桂和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十分担心自己被撤藩,于是两人串通起来主动向康熙请求撤藩,以此试探康熙对撤藩的态度。康熙直接就批准了吴三桂和耿精忠请求撤藩的申请,这突然就让吴三桂十分狼狈了,毕竟他没想到康熙连客套地劝一劝自己都不干,直接就让他撤藩,与此同时康熙还从京城派出了大臣来监管撤藩事务。因此吴三桂在没有准备完善的情况下,只得与福建耿精忠联络起兵反叛清朝,并诛杀了康熙派来监管撤藩的云南巡抚朱国治,后来吴三桂又煽动广东尚可喜的儿子尚之信囚禁其父尚可喜起兵反清,至此吴三桂掀起了康熙时期著名的三藩之乱。

在起兵反清时期,吴三桂居然无耻地打出了"反清复明"的口号,可是天下人却并不买账,因为天下人都知道吴三桂为了向清朝表忠心,绞杀了南明永历帝朱由榔,所以吴三桂打出"反清复明"的口号根本没得到太多前明遗臣的支持。虽然吴三桂并没有得到天下人的支持,但是三藩兵马都是身经百战的劲旅,因此在三藩之乱初期吴三桂带领军队确实打得清军节节败退。但是进入康熙十七年(1678年)之后局势发生改变,康熙为了平定三藩之乱,调动了几乎全部可用的八旗军,一度都导致了京城防御空虚,终于在八旗军的强大攻势下,耿精忠和尚之信先后被打的投降,吴三桂虽然还在力挺,不过也已是强弩之末。

吴三桂已经明白自己很难再翻盘了,于是在这一年三月,吴三桂决定放弃之前的"反清复明"口号,自己也不要再挂着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的称号了,自己要称帝,过一把皇帝瘾。因此吴三桂在衡山设坛祭天,正式登基称帝,建都衡阳,国号大周。吴三桂政权败亡之后,吴三桂后人的结局如何?吴三桂称帝之后就需要立太子,但是吴三桂当时年长的儿子只有吴应熊和吴应麒两人,其余都是幼子,而长子吴应熊聘娶了皇太极之女建宁公主,此后吴应熊一直留在京城当额驸,吴三桂起兵反叛之后,康熙当即命人捕杀了吴应熊及其长子吴世霖。

吴三桂的次子吴应麒早年时被他过继给了哥哥吴三凤,按照礼法吴应麒已经不算吴三桂这一支宗脉的人了,而且吴应麒为人傲慢自大,与吴三桂的很多部将都不和。因此吴三桂立不了长子吴应熊和长孙吴世霖当继承人,也立不了次子吴应麒,最终他只能选择了吴应熊次子吴世璠为皇太孙。吴三桂在称帝五个多月之后,就患了中风加痢疾,吴三桂自知时日无多,他就开始着手安排后事。按照当时的局势,吴三桂政权的覆灭只是迟早的事情,吴三桂也很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吴三桂最担心的就是反叛失败后,他的后人会遭到族灭。

于是吴三桂在病中恳求义子兼心腹大将马宝一定要保护吴氏家族后人的安全,同时又给镇守岳阳的次子吴应麒写了一封信,叮嘱吴应麒好好辅佐侄子吴世璠,并尽量保护吴世璠周全。在交代完这些之后不久吴三桂就病重去世了。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当时还在云南昆明,所以在吴三桂去世后,衡阳方面就推举吴三桂的心腹大将吴国贵主持事务,吴国贵主张秘不发丧,然后把吴世璠接到衡阳,放弃云南向北推进,继续开辟新的根据地。

但是辅助吴世璠留守昆明的是吴三桂的女婿郭壮图,他反对弃守云南,郭壮图的想法是想自己操控吴世璠,于是郭壮图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吴世璠,然后力劝吴世璠不可放弃昆明去衡阳,但是可以迁到贵阳,在贵阳登基称帝并迎接吴三桂遗体。之后吴世璠就听从了郭壮图的建议,在贵阳登基称帝,而吴三桂的遗体也被暂时安置到了贵阳。

康熙十八年(1679年)吴应麒在岳阳惨败,吴国贵在衡阳阵亡,湖南基本被朝廷收复,吴应麒和马宝只得率领残部护送吴三桂族人退守贵阳,而吴世璠则退守昆明。

不久之后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朝绥远将军蔡毓荣率军围攻昆明,郭壮图率军与清军交战惨败,在昆明城破之际,郭壮图与吴世璠一同自尽,昆明所属吴军六千七百余人全部投降。

吴世璠自尽之后也标志着吴三桂政权彻底瓦解,收复昆明之后,康熙立刻下旨诛灭吴三桂九族,吴三桂在昆明的族人几乎被诛杀殆尽。

但是吴三桂的孙女色诱绥远将军蔡毓荣,最终成了蔡毓荣的小妾,通过蔡毓荣的关系,庇护了不少吴三桂的后人,不久之后蔡毓荣私纳吴三桂孙女为妾的事被人告发,康熙大怒,立刻下旨赐死了吴三桂的孙女,并将收复昆明有功的蔡毓荣罢官,全家发配黑龙江。之后康熙下严旨继续搜捕被蔡毓荣庇护的吴三桂后人,因此一些吴三桂的后人被搜捕出来诛杀,不过还是有一些吴三桂的后人改名换姓跑到其他地方躲了起来,所以这些吴三桂的后人得以幸免,但是由于改名换姓的问题,不少吴三桂的后人也不知自己与吴三桂有关系了。

昆明被清军攻克之后,镇守贵阳的吴应麒和马宝也知道贵阳肯定也守不住,于是二人带着吴三桂的族人和吴三桂的遗体放弃贵阳,向黔西南寻找安身隐居之所。吴应麒和马宝后来在甩开清军围捕之后,在黔西南找到了安身之所,也就是现今岑巩县的马家寨村。当时陈圆圆也被吴应麒和马宝所护送,为了躲避清朝追捕,吴应麒、陈圆圆、马宝三人由于名气比较大,于是三人改名换姓,吴应麒改名吴启华,陈圆圆改姓为聂氏,马宝则改姓为谭宝。

吴应麒及其后人与马宝及其后人就此开枝散叶,二人都严令后世子孙不得入朝为官,马宝由于改姓,更是严嘱谭姓后世子孙世代不可与马姓通婚。其实现在看岑巩县马家寨村与周围的苗寨村、侗寨村建筑风格完全不同,马家寨村是典型的中原汉人建筑风格,而且村中布局蕴含着九宫八卦阵排列,属于布局严谨,内通外连,安全防范意识非常强,外人进出不易的布置,就能明白为何在苗族和侗族聚居地会出现这么一个村子了,就是因为当年吴应麒和马宝在此隐居下来。

而马家寨村之所以叫马家寨村,一是为了掩人耳目,二是为了纪念马宝护送救援之恩,因此马家寨村就出现了名为马家寨村,全村的人居然多数都姓吴和姓谭的情况。

吴三桂的遗体也被埋葬在了马家寨村,后来陈圆圆隐居马家寨村终身吃斋念佛寿终正寝,在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以72岁高龄去世。陈圆圆死时由吴应麒和儿子吴世龙为其送终。吴应麒担心陈圆圆名气太大,于是死后不敢以本名为她下葬,只在墓碑名上写着"故先妣吴门聂氏之墓位席"以此为陈圆圆立碑下葬。而关于陈圆圆墓碑名的秘密,几百年来只有马家寨村的吴姓族人才知道,而且世代都是以口相传,不立文字,当地吴姓族人都不会称其为聂氏墓,都称之为陈阿婆墓。吴氏族人世代也都知道陈阿婆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陈圆圆。

陈圆圆与吴三桂合葬一处,陈圆圆都改名换姓立墓碑,那吴三桂自然更得改名了,吴三桂的墓名为"受皇恩颐养一次八十五岁吴公号硕甫墓",这个名字让人十分费解,根据现代吴氏族人解释,所谓受皇恩颐养一次是指吴三桂称帝一次,八十五岁是指吴三桂当年死于八月十五,而硕甫是吴三桂的私号,这个称号只有吴氏族人内部才知道。在2011年通过多位清史专家确定,马家寨村吴门聂氏之墓与吴硕甫墓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陈圆圆与吴三桂之墓,而马家寨村的吴姓族人全都为吴三桂后人。

所以康熙虽然在平定三藩之乱后下旨诛灭吴三桂九族,但是漏网之鱼其实还有不少,先是通过吴三桂的孙女色诱大将蔡毓荣漏掉了部分吴三桂后人,后来吴应麒和马宝又摆脱了清朝的围捕,吴应麒一支得以幸存隐居起来。当初被蔡毓荣放掉的那部分吴三桂后人肯定都是改名换姓,又历经数百年,自然没人能知道这些人是谁,但是最终能确定有名有姓的吴三桂后人侥幸逃脱漏掉的那就是他的次子吴应麒了。

其实想一想和吴三桂当亲戚挺可怕的,当初吴三桂与李自成大战,结果连他老爹吴襄和在北京的吴氏族人全部被李自成所杀,后来吴三桂60多岁了又起兵反清,再次连累大批吴氏族人被杀,怎么看都觉得吴三桂有点费亲戚,看来和吴三桂当亲戚挺危险,很容易就被他连累死。吴三桂在中国历史上一直饱受争议,因为他率领清军入关,反清复明。既表示对主的忠诚,又是称霸、称帝。他战前叛逃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一怒之下做了妃子,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吴三桂造反后,康熙斩首了全家数百人,却有一个漏网之鱼,那个人就是他的小儿子吴应麟。

要说吴三桂造反,还得从他的家史说起。吴三桂原是驻守山海关的将军,负责抵御清军入侵。李自成起义后,明朝皇帝自刎,他向李自成投降,但李自成非但没有接受他的恩情,反而越过了自己的家乡。李自成的一名将领还拐走了他最宠爱的妃子陈圆圆。

吴三桂当时很生气,干脆放过山海关,让清人进来打李自成。结果,清人进来后,并没有立即给他带来好处,而是让他为统一扫清了障碍。吴三桂当时骁勇善战,立下汗马功劳,成为平西王。但是当吴三桂想好好当平西王的时候,清朝忌惮他的权势,怕他像背叛明朝一样背叛清朝,就把长子吴应熊留在了北京作为人质。吴三桂起初并没有多想,却恰好遇到了野心勃勃的康熙皇帝。康熙帝一直想斩藩夺回兵权。吴三桂知道,自己一旦失去兵权,就会成为案板上的鱼肉。于是他又开始谋划造反,发动了著名的旧金山起义。

战争以吴三桂战败而告终,康熙帝下令将吴三桂的子弟全部处死。就连建宁公主的孩子也被送回宫中禁足。吴三桂叛乱失败后,康熙欲杀其全家,却不料漏了一个人,因事发突然,清军猝不及防,连败败退。吴军兵分两路,一路攻四川,一路攻湖南。短短半年时间,云贵川湖南广西五省全部落入吴三桂手中。

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月,在吴三桂的影响下,尚志信、耿精忠分别起兵应广州、福州。至此,"旧金山叛乱"应运而生。康熙年纪虽小,但沉着冷静,深谋远虑。在挺过了叛军最初的猛攻后,他改变策略,集中兵力攻打湖南。不久,耿精忠、尚志信投降,被处决。

之后,西北察哈尔的蒙古叛乱被平息,康熙得以从容迎敌。他任用土亥、辇太、杰叔(康亲王)、岳乐,以及汉将赵良栋、蔡玉容等能招兵打湘吴军的人,战局开始出现转机。康熙十七年(1678年),清军发动大规模反攻,收复了湖南数个重镇,并迫使吴军水师林兴柱投降。清军攻破昆明后,歼灭了三桂满门。按理说,吴氏从此绝迹。清史专家认为,吴英奇、陈圆圆墓为康熙年间的古迹,应属实。吴应奇应该是马家寨吴氏的直系祖宗,"祖"到吴三桂身上。基本可以确定,马家寨的吴氏就是吴三桂的后裔。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为减轻朝廷财政负担,同时避免形成割据自尊、打尾巴的不利局面,康熙帝下令玄烨撤诸侯,并派平西王吴三桂和靖南王耿精忠,废平南王尚克西三藩。并将这些诸侯王的兵权、财权、人事任免权都收回中央,结束了各有大军、独霸一方的矛盾局面。

清政府下令撤藩后,吴三桂勃然大怒。不愿失去他最终拥有的一切,他密谋造反。同年11月21日,一切准备就绪后,吴三桂派人当街刺杀了云南巡抚朱国知(清廷驻昆明派出的班长),正式举旗造反。他打着"邢明寻俘虏"的幌子,发出明示天下的号召,率军杀出云南。

大军出发前,三桂为笼络汉民,命令部下剪辫留发,换上汉服,并亲自主持永历帝朱友郎的追悼大典。被他用弓弦吊死的南明武士。又下令军旗一律为白色,马步骑兵一律戴白毡帽,寓意明朝"孝顺出门"。但是,吴三桂本人就是明朝的汉奸,是亲手葬送明朝的罪魁祸首之一。因此,"兴命"这个口号对广大汉人特别是知识分子的吸引力不大,没有得到他们的大力拥护。没有一片哗然,不少人选择了袖手旁观。所以,虽然一开始吴军的军队非常强大,但是却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注定难以长久。

吴三桂的强大军队对清廷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但他目光短浅,缺乏能人辅佐。他没有乘胜追击过河,而是直奔帝都。而是长期在荆州、襄阳、武昌、宜昌一线与清军对峙,耽误了一名优秀的战士,给了清廷难得的喘息机会。

康熙一反常态,重用汉将。他运筹帷幄,调度得当。清军从最初的恐慌中回过神来,开始发起反攻。吴三桂犹豫不决,患得患失。吴三桂已经失去了直奔中原的大好机会,到最后再也没有得到这样的好机会。

当时,吴三桂已67岁,体弱多病,又因长子吴应熊、孙子吴世麟被康熙所杀,情绪低落。他见军心受挫,大局不妙,来的时间不多,就等不及这一年的3月23日,在衡州(今衡阳)即位称帝。国号为周,年号改为昭武,改横州为定天府。吴三桂本来就是一个任性的人。他建立大周王朝,称帝,取消复明口号,终于暴露了本性和野心,让他更加不得人心。许多士兵对他不满,要么分散,要么投降清朝。.

"大周昭武帝"吴三桂只管辖云贵两省和湖南、四川、广西的部分州县。与起义元年相比,声势日渐式微,许多被清军占领的领土都收复了。这年八月,已经身患绝症的吴三桂在横州悲痛欲绝。从即位称帝到病逝,仅用了五个月的时间。吴三桂死后,其孙吴世珍继位,他率领残部继续反抗。康熙二十年(1681年)正月,清军大败吴军,收复贵州全境。十月,蔡玉容率军攻克吴军故里昆明,吴士全身穿龙袍服毒自尽。

清军杀了吴三桂一家男女老少数百人,并掘开吴三桂的坟墓,开棺屠尸。一代英雄吴三桂,落得全家被抄家,尸横遍野,无处安葬的悲惨下场。

吴三桂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吴应熊,一个叫吴应奇。吴应熊在北京当人质,被顺治招为女婿。"三藩之乱"爆发后,被康熙处死。吴英奇在其父起兵后率领马豹等豪门征战贵州、四川、广西等省。三桂战败后,嬴奇带着继位的侄子吴世珍退守昆明。但在《清史稿》、《东华录》等史籍记载中,并没有三桂次子吴英奇回昆明的记载。据说,为了灭掉吴氏,清军不仅全城搜捕,还向全国下令,严防漏网之鱼。在史料中,对于吴氏稍有名气的成员都有解释,最后都无一例外地被清军处死,唯独吴英奇的名字没有出现在任何史料中。吴英奇随吴世权退守昆明后,便从人间消失,彻底消失在历史的深处。作为吴三桂之子,又是"三藩之乱"中的重要将领,清军绝不会轻易放过他。

那么,他是如何成为唯一一条漏网之鱼的呢?还是酒泉在清军破城之前就已经被杀了?吴英奇的最终下落也成为清初的一大悬案。关于吴应奇最后的去向,有这样一种传言:吴三桂死于衡州后,继位的吴世珍退守昆明,其叔叔吴应奇随同而去。知道大势已去,吴家怕是彻底失败了,就要被灭门了。三桂唯一幸存的儿子吴英奇为保存吴家血脉,化名偷渡出昆明城,隐居深山。与吴应奇一起逃走的,还有他父亲吴三桂的小妾陈圆圆。

吴英奇带着陈元元等人来到远在山高帝的贵州东部岑巩县马家寨定居下来。有趣的是,至今吴英奇的子孙繁衍繁衍,1000多人的就有200多户。而且全村都是吴姓,没有外姓。据说,马家寨的吴氏家族还有一条家规——共同守护家族历史;家世只许口口相传,不许书面,以免被朝廷发现,酿成大祸。

2010年夏,在岑贡县马家寨发现吴三桂后裔(疑为吴英奇?)墓葬,同时发现陈元元墓。消息传开后,全国清史编纂委员会专家到马家寨鉴定真假。顺着这条线索可以推断,吴英奇和吴士珍退到昆明后,见势不妙,悄悄护送陈圆圆躲到云贵两省的偏远交界处。后来清军攻入昆明,吴氏被灭,英奇无力返回昆明,我只好拖着家人隐居在山高路险的岑贡县马家寨。为免自杀之祸,改名"吴启华"。吴英奇有三个儿子,老大吴世聪(阵亡),老二吴世骏,老三吴世珍。他带着陈圆圆和二儿子(传说中还有马宝,故村名马家寨)在荒山野岭搭茅屋,开荒耕种,顽强生存。

由此可见,在清军攻破昆明之前,吴英奇、陈圆圆等人已经逃出炮弹,躲进了贵州岑贡县的山里。一场灭门,一场触目惊心的浩劫……而《清史稿》等史料,详细记载了清军灭吴氏的过程,唯独吴英奇的名字没有出现在其中。似乎在这里可以找到最终的答案。

按理说吴三桂的孩子应该都被杀了,偏偏有一个孩子因为不被人看重而得以逃脱。这是他的小儿子吴英林。吴应林是吴三桂和他的妃子陈圆圆所生。因为母亲被冷落,再加上身份低微,吴英林不受重视。吴三桂出兵后,带着陈圆圆逃到贵州偏僻的地方——马家寨,改名隐居。直到现在,马家寨大部分人都不姓马,而是吴姓,很有可能是吴三桂的后代。

由网友 楚晓承 提供的答案:

"冲冠一怒为红颜",吴三桂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曾经他被骂为大汉奸,是大汉民族之耻辱,是他引清军入关,导致300年中原遭受满族奴役。也有人称他是英雄,平西川,创佳绩,为清朝立下汗马功劳,同时也是中国之福将也。后来吴三桂因不满康熙大帝削藩而反,最终落得个满门抄斩的悲惨结局。

吴三桂既然造反,那他就一定想过失败,他肯定会想会为自己留一条后路,而当时康熙将他满门抄斩之时,果真漏掉一人,这一人是谁?他后来的结局又是怎样的呢?

这还得从吴三桂的发家史说起。

吴三桂作为山海关统领,负责抵御东北清人的入侵。而明末时期中原混乱,李自成率领的起义军一路北上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被迫上吊自杀。而吴三桂也想过和李自成搞好关系,投降李自成。

可没想到李自成杀入北京之后,就将吴三桂的老家,抄了个底朝天。他手下的将领刘宗敏还霸占了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这可让吴三桂愤怒之极,一怒之下便放开山海关引清军入关。但其实当时吴三桂和清人说好,是扶持崇祯太子登基,可没想到清人已入北京之后马上变了卦,吴三桂也只能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来。本来还是正义之举一下变成了卖国贼了。又是一个女人改变了中国历史。

当然清人知道吴三桂怎么想的。在后来的清军向南进攻之时整个中原,也只让吴三桂去清理大顺政权,而不让其去碰南明政权,就在李自成的大顺政权被完全剿灭之后。吴三桂,又面临一个处境,那就是在南明和清朝之间做一个选择,吴三桂又一次选择了清朝。之后他一马平川,以爱妾圆圆作为精神支柱,平李闯、定云南、驱永历,为大清统一中国立下赫赫战功,成就一代开府建藩,拥兵一方的平西王。

然而就在吴三桂前往云贵,当起了自己的土皇帝之时。清朝不会那么容易放他出去,为了防止他造反,就将吴三桂的长子吴应熊,留在京城。并将多尔衮的女儿建宁长公主嫁给了吴应熊为妻。以驸马的身份封吴应熊为三等子爵,实则是让其在这里当人质罢了。

就在吴三桂打算过着自己逍遥快活的日子之时。他却遇上了年仅十几岁却胸怀大志的康熙帝。在其他两位藩王尚可喜耿精忠,都做样子申请削藩之时。60岁的吴三桂也只能跟着这个风,但没想到康熙帝居然直接同意了,决定下令削藩。

这下可把吴三桂给吓到了,削藩就代表着他再也没有了军权,没有自己的军队的他就成为了一支待宰的羔羊,康熙随时可以杀了。

那么吴三桂在造反之前就没有想过自己的儿子吗?

要知道在史书上记载,吴三桂就只有吴应熊这么一个儿子。其实不然,吴三桂曾经和一个歌妓生过一个儿子叫吴应麒。但吴三桂为了保持自己的名节,一直对外和吴应麒以叔侄相称,而实际上他们却是父子。吴应麒一直追随吴三桂四处征战,为吴三桂创下汗马功劳,非常有才能。

削藩命令的下达,吴应熊就知道自己的父亲必定会造反,他也知道自己脱身无望,于是暗中就派人将自己的长子吴世藩,秘密的送回。吴三桂看到自己的长孙回来,就知道自己儿子的意思,于是1673年吴三桂揭竿而起,发动三藩之乱。

三藩之乱发生后,康熙帝不管建宁长公主的反抗,将吴应熊和其几个儿子全部处死,而只将建宁公主所生的两个幼女和其他庶子送入宫中幽禁。

一开始吴三桂打着"反清复明"的名号,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清人实力相当。可是,吴三桂人生中做过最错误的决定,便是在后来称帝了。这让百姓看清楚吴三桂不是真正的忠诚,而是一名乱臣贼子,由此三藩很快的就被康熙帝剿灭。

1678年吴三桂被杀,吴世藩在岳父郭壮图的支持之下,在贵阳即所谓大周皇帝位。1681年,清军攻入昆明,吴世藩自杀身亡。由于吴世藩尚且年幼,未曾留下子嗣,清军入昆之后将吴三桂所有的家族进行灭门抄斩。也包括在北京关押的吴应熊的庶子们,因此吴三桂的所有后代全部被杀。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在一开始我们讲到的,吴三桂一个不为人知的次子吴应麒。康熙帝杀了全家,却漏了一人,就是吴三桂的次子吴应麟。

那么这个吴应麒去了哪里呢?

原来在吴三桂死后,吴世藩和吴应麒曾经争夺地位,但是吴应麒却由于是自己低微的身份,在争夺帝位中失利。于是和另一名大将马宝在贵阳迎吴三桂灵柩于岑巩安葬,并且带着已经出家的吴三桂的小妾陈圆圆一起藏到了贵州马家寨,为了避免追杀,他还将名字改成了吴启华。

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一次考古活动,发现了今天贵州的马家寨确实有一座吴门墓,而其中埋藏的女性,就是陈圆圆。如今生活在贵州的岑巩马家寨的吴家人,应该就是吴三桂的后代了。

由网友 铁马冰河wu 提供的答案: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为减轻朝廷财政负担,同时为避免藩镇割据、拥兵自重、尾大不掉之不利局面的形成,康熙帝玄烨下令撤藩,将平西王吴三桂、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可喜三藩撤除。并将这些藩王的军权、财权以及人事任免权收归中央政府,以结束其各拥重兵、独霸一方的吊诡局势。

清廷撤藩令下达后,吴三桂震怒异常,不甘心失去好不容易拥有的一切,便阳奉阴违,密谋反叛。同年11月21日, 诸事已准备妥当,吴三桂派人将云南巡抚朱国治当街(清廷派驻昆明的监视者)刺死,正式扯旗造反,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以"兴明讨虏"为幌子,发布檄文,明示天下,率军浩荡杀出云南。

大军誓师出发前,为笼络汉族人心,三桂命部属全部剪辫蓄发,改换汉服,并亲自主持祭奠以前被他用弓弦绞死的南明永历帝朱由榔。他还下令军旗全部用白色,马步骑兵全部以白毡为帽,意思是为故明"戴孝出征"。
但是,吴三桂本身就是明朝的叛徒,也是亲手埋葬大明的元凶之一,所以"兴明"的口号对广大汉人尤其是知识分子么有多大的吸引力,也得不到他们的大力支持,并没有出现一呼百应的鼎沸局面,很多人都选择冷眼旁观,所以吴军起兵之初虽声势浩大,但却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注定难以持久。

吴三桂起兵之初兵势极盛,大军出云南后沿途攻城拔寨,势如破竹,接连攻克了好几座重镇,因事发突然,清军猝不及防,连连败退。吴军兵分两路,一路攻四川,一路攻湖南,短短半年间,云、贵、川、湘、桂等五省全成了吴三桂禁脔,吴军很快便饮马长江,窥伺中原。康熙十三年(1674)三月,在吴三桂的影响下,尚之信、耿精忠分别在广州、福州举兵响应,至此,"三藩之乱"形成。

吴三桂的兵势强大,给清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但他目光短浅,手下又缺乏能人辅佐,没有乘胜渡江追击,直捣帝都,而是长期在荆州、襄阳、武昌、宜昌一线与清军对峙,贻误了绝佳战机,给了清廷一个难得的喘息机会。

康熙虽然年少,倒也沉着镇定,深谋远虑,在挺过叛军最初凶猛的攻势后,他改变策略,集中兵力进攻湖南,对其他地方则采用分化、收买、瓦解之策,逐步扭转了不利局面。不久,耿精忠、尚之信兵败投降,被诛杀。之后,西北察哈尔蒙古之乱被平定 ,康熙遂得以从容迎敌,他任命图海、赖塔、杰书(康亲王)、岳乐以及汉将赵良栋、蔡毓荣等能征善战之人攻伐湖南吴军,战局开始发生转折。

康熙一反常态,重用汉将,他运筹帷幄,调度有方,清军已从最初的手忙脚乱中恢复过来,开始发起反攻,而吴三桂患得患失,犹犹豫豫,吴军的局势也一步步走上了下坡路。吴三桂已经失去直捣中原的绝佳机会,最终再也没有获得过这样的好机会了。

康熙十七年(1678),清军发起大规模反攻,在湖南接连收复了好几座重镇,并逼降了吴军水师将军林兴珠。

彼时吴三桂已年满67岁,体弱多病,又因长子吴应熊和孙儿吴世霖被康熙诛戮而意志消沉,见兵势受挫,大局不妙,自己已来日无多,便于这年3月23日迫不及待地在衡州( 今衡阳)登基称帝,定国号周,改年号昭武,改衡州为定天府,好歹过了回皇帝瘾。吴三桂本为反复无常之人,他建立大周,自称皇帝,取消了复明口号,终于暴露了其本性和野心,因而更加不得人心,许多将士都很反感他,或各自散去,或投降满清。

"大周昭武帝"吴三桂管辖的国土只有云、贵两省和湘、川、广西之一部分州县。和起兵的第一年比声势日衰,很多所占地盘都被清军收复了。

这年八月,早已病入膏肓的吴三桂在忧急中死于衡州,从登基称帝到一病而亡,仅五个月时间。

吴三桂死后,由其孙吴世蹯继位,他率残部继续负隅顽抗。康熙二十年(1681)正月,清军击溃吴军,收复贵州全境。十月,蔡毓荣率军攻克吴军老巢昆明,吴世蹯身着龙袍服毒自尽,清军将领将其首级传往京师报喜。清军将吴三桂满门上百口男女老幼尽数诛灭,并将吴三桂的坟墓掘开,开棺戮尸。一代枭雄吴三桂最后落得个满门被抄斩,自己粉身碎骨,死无葬身之地的可悲下场。

吴三桂有两子,一为吴应熊,一为吴应麒。吴应熊在京为质,又被顺治招为女婿,"三藩之乱"爆发后被康熙处死。吴应麒则在老爹起兵后率马宝等悍将转战贵州、四川、广西等省。三桂败死后,应麒随继位的侄儿吴世蹯退守昆明。但《清史稿》、《东华录》等史籍中再也没有三桂次子吴应麒回昆明后的任何记载。

清军攻破昆明后,灭了三桂满门,按理说,吴氏一族从此绝了后。

据说,清军为了将吴氏一族斩尽杀绝,不仅在全城大肆搜捕,而且还通令全国,不使一人漏网。史料中对吴氏家族中稍有名气的人均有交代,最后无一例外都被清军处死,唯独只有吴应麒的名字没有出现在任何史籍中。吴应麒随吴世蹯退守昆明后便人间蒸发,彻彻底底的消失在历史烽燧深处,身为吴三桂之子,"三藩之乱"的重要将领,清军绝不会轻易放过他,那么,他是怎样成了唯一一条漏网之鱼逃出生天的 ?亦或是在清军破城前早就已经命丧九泉了?吴应麒的最终下落,也成了清前期重大悬案之一。

关于吴应麒的最终下落,有这样一则传闻:吴三桂死于衡州后,继位的吴世蹯退守昆明,其叔吴应麒随他一同前往。

吴氏家族心知大势已去,惟恐彻底失败后遭灭族之祸,为保留吴家血脉,于是让三桂仅存的儿子吴应麒化名潜出昆明城,逃到荒僻的山野间藏匿起来。和吴应麒一同逃亡的,还有其父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

吴应麒带着陈圆圆等人,辗转来到山高皇帝远的贵州东部岑巩县马家寨,并在那定居了下来。有趣的是,吴应麒的后代繁衍至今,已有两百余户一千多人了,而且全村姓吴,没有一个外姓。据说马家寨吴氏还有一条族规——共同守护家族的历史 ;其家族史只许口口相传,不得见诸文字,以免被朝廷发现,引来滔天巨祸。

2010年夏,在岑巩县马家寨发现了吴三桂后裔(疑似吴应麒?)的坟墓,同时还发现了陈圆圆墓,消息传出后,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专家曾赴马家寨考察,以辨真伪。

清史专家考证后认为,吴应麒、陈圆圆墓是康熙年间古迹,应是真的。吴应麒应是马家寨吴氏族人的直系祖先,再往上的"始祖"就到吴三桂了,基本可以认定马家寨吴氏是吴三桂的后裔。

顺着这个线索可以推论:吴应麒随吴世蹯退守昆明后,见战局不利,就悄悄护送陈圆圆躲到偏僻的云贵两省交界处,后来清军攻入昆明,吴氏被灭门,应麒无法重回昆明,只好拖家带口来到山高路险的岑巩县马家寨隐居起来。为躲避杀身之祸,他改名"吴启华"。吴应麒有三子,老大吴世琮(已战死),老二吴世珺,老三吴世珵。他带着陈圆圆和二子(传说还有马宝,故该村取名马家寨)到此荒山野岭间搭建茅舍,开荒种地,顽强的生存了下来。

由此可见,清军攻破昆明前,吴应麒、陈圆圆等人已经金蝉脱壳,逃出生天,藏匿在贵州岑巩县大山里,吴氏一脉在此生息繁衍至今,侥幸没有灭绝,逃过了一场灭族惊天大劫......而《清史稿》等史料中详细记载了清军灭吴氏满门的过程,其中唯独没有吴应麒的名字 ,在此似乎也可以找到最终答案了。

【插图源自网络】

【写作不易 严禁搬运】

由网友 奕天读历史 提供的答案:

吴三桂,明末镇守辽东抗击满清的著名大明将领。可惜,在大明灭亡之时,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军入关,从此走向了一条不归路。

如果吴三桂当时肯舍了陈圆圆,暂且忍辱负重,投靠李自成,不但可以保家人的安全,其后还可以再辗转投奔南明政权,继续抗清。吴三桂如果抗清战死,那此时吴三桂的声名,恐怕不会低于宋朝抗金的大英雄岳飞。

可惜呀,吴三桂降清了,而且降清之后,比在大明时更加的卖力。他作为清军前驱,率军追击李自成、张献忠余部。然后,吴三桂又同多铎进攻云南、贵州,剿灭了南明政权最后的根据地,将永历皇帝逼入了缅甸。

吴三桂不依不饶,又率兵追入了缅甸,迫使缅王交出了永历皇帝。他将永历帝带回昆明后,用弓弦缢死了永历皇帝。

吴三桂亲手结束了南明政权,他的大汉奸罪名从此是板上钉钉,永远无法洗脱了。

吴三桂靠抓到了永历皇帝,剿灭了南明政权,受到了康熙的嘉奖,在康熙元年晋封为了平西亲王。亲王,这在大清朝,可是只有皇帝的亲兄弟,或者儿子才能享受到的超品爵位呀。

不过呢,幸福的日子总是过得太快,康熙十二年,小皇帝玄烨脑袋发热,开始削藩。吴三桂一看,这不行呀,才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举兵造反,并自称周王,拉开了"三藩之乱"的大幕。

吴三桂很快占领了云贵,攻取了湖南大部分郡县。吴三桂本想让清廷割地,和康熙和谈,被康熙严词拒绝。

到了康熙十三年,即吴三桂起兵的第二年,两方开始陷入僵持。康熙十四年,吴三桂之子吴应熊和其孙吴世霖被康熙绞死。康熙十六年,其他响应起义的藩王、将领纷纷投降清军,吴三桂失去外援。

康熙十七年三月,吴三桂为了振奋军心,在湖南衡阳称帝,国号为周,史称吴周。同年八月,吴三桂在长沙病死。吴三桂的女婿郭壮图拥立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继位。

吴世璠退守贵阳,清军多路大军进攻。吴世璠不敌,在康熙十九年十月逃回昆明。

康熙二十年,清军三路大军分别从蜀、黔、桂三路入滇。吴世璠急令夏国相、胡国柱、马宝等将领阻击清军,最终决战于昆明城下。两军殊死拼杀,相持数月,到了十月中旬,城内粮食不继,吴周将领大臣纷纷投降,昆明城破。

吴周守将胡国柱阵亡,郭壮图自杀,吴世璠自刎,吴世璠妻子自缢。吴世璠的首级,及吴周将领夏国相、马宝等人被送往北京。马宝等人后来在北京被磔杀。这时,吴家人基本上死伤殆尽,其将领大臣也是被杀的被杀,投降的投降。从此之后,历史上再无吴家后人的记载。

惹出这么多事情的关键人物陈圆圆,自从吴三桂降清之后,正史中就没了记载。在野史稗记中,有说吴三桂在乱军之中找到了陈圆圆一说,但是关于陈圆圆的结局,却有多个版本。

第一种说法,陈圆圆年老色衰,做了道士终老。

第二种说法,云南城破之时,陈圆圆投湖自尽,或者随吴氏内眷一同自缢而死。

第三种说法,云南城破之时,大将马宝护送陈圆圆及其儿子吴应麟,躲避到了云贵交接处的岑巩县马家寨安身。据公开报道,说在那里还发现了陈圆圆、马宝等人的坟墓。

不过呢,第三种说法,跟《清史稿》的记载有明显的冲突。马宝在云南城破之时,被俘送往北京处死了。而吴应麟,在跟随吴世璠逃回昆明后,确实没了后续记载。

也许,吴应麟真的逃了出来吧。在民间传说中,说是吴应麟更名为了吴启华,隐居于马家寨,并在那里繁衍生息了下来。

由网友 遗产君 提供的答案:

吴三桂是明朝末年镇守辽东一代名将,可惜在大明灭亡之际,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军入关,从此"走向了一条不归路",被世人唾弃,他借清军之力打败李自成,然后抵达汉中,进入四川,最后平定了云南、贵族、广西,为满清立下了赫赫战功。


吴三桂残忍的杀死了永历皇帝,亲手结束了南明政权,受到了满清的嘉奖,还被晋封为平西王,王爷在大清朝可是只有皇帝的兄弟或儿子才能享受到的爵位,可见朝廷对他的重视程度。

吴三桂坐拥云南、贵族、广西还有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兵多将广,实力雄厚,完全是个土皇帝,可以说是称霸一方。


可吴三桂这个藩王毕竟是汉人啊,清朝的皇帝自然是不放心的,康熙即位之后就开始着手削藩,吴三桂自然是不高兴了,自己好不容易混到这个地步一旦削藩自己没有了军队,那不一下子又回到了解放前,就如同粘板是的鱼肉任人宰割,这是他万万不能接受的。

与其坐以待毙,还不如先下手为强,于是,吴三桂联合其他两个藩王起兵造反,共同反抗满清,为了大造声势,吴三桂举起了"反清复明"的大旗,号召前明百姓加入。

要知道,明朝可是葬送在他的手上,他这这样做岂不是打脸吗?打脸就打脸,无所谓,反正吴三桂的脸皮厚,也就不在乎了。


吴三桂的军队一路势如破竹,打得清军节节败退,一度攻到了长江边,占领了半边江山,形势一片大好。

可惜的是吴三桂攻至长江流域就掉以轻心了,他不是加紧北上,而是坐地急于自封为皇帝,他要在人生落幕之前实现人生的最高辉煌。

吴三桂的阴谋原形毕露,这使得原本支持他的明朝遗民看到了他的真实面目,纷纷离他而去,所谓失道者寡助,吴三桂就这样让康熙钻了空子,被其打败,还将自己全家百十口人送上了断头台,就连远在京城的儿子吴应熊也被康熙处死。(吴应麟剧照)


吴三桂一共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吴应熊与皇太极的女儿建宁公主结婚,以驸马的身份留居北京,实为朝廷的人质,吴应熊生有两个儿子吴世林和吴世璠,吴世林随父亲吴应熊一起被康熙处死,吴世璠在之前被秘密送出京城,在吴三桂病死后继位。

小儿子叫吴应麟,是吴三桂与一个歌妓所生,但吴三桂好面子,对外和吴应麟以叔侄相称,他们父子俩一直相随,四处征战。


吴三桂死后,其势力如同江河日下,又加上内部争权夺利,很快就被清军打得四处逃散,吴世璠在其岳父郭壮图的支持下,即位大周皇帝,后又逃回老巢昆明,不仅被清军攻破城门,吴世璠自杀身亡。吴应麟和陈圆圆在随同吴世璠回到昆明后就人间蒸发了,再无踪迹。


关于他们的下落正史之中并没有记载,在野史中倒是有多个版本。

第一种说法是陈圆圆由于年老色衰,最后做了道士终老。

第二种说法是,在昆明城破之时,陈圆圆跳湖自尽或者岁吴氏内眷一同自缢而死。

第三种说法是,在昆明城破之前,大将马宝护送陈圆圆及吴应麟逃到了云贵交界的岑巩县马家寨安身。


不过第三种说法跟清史稿的记载有明显的冲突,清史稿记载马宝在昆明城破之时被俘,被送往北京处死了,而吴应麟在跟随吴世璠逃回昆明之后确实没有了后续的记载,也许吴应麟真的逃出来了。


据说,吴应麟改名为吴启华,与陈圆圆在马家庄隐居了下来,吴启华后来娶妻生子,并在那里繁衍生息,到如今,马家庄已有200多户,1300多人,都是吴应麟的后人,因此吴三桂也就是他们的祖先。


前不久,在马家寨附近发现了陈圆圆及吴应麟的墓葬,从而也印证了吴应麟侥幸逃过了康熙的屠刀,为一代枭雄吴三桂延续了后代。




由网友 小岛知风 提供的答案:

在2011年时,经全国清史专家考证后,一致确认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下辖的岑巩县马家寨村全村230余户1000多名吴姓村民均系在康熙时期掀起三藩之乱的汉臣藩王之一的吴三桂后裔。

按照历史记载吴三桂在三藩之乱被平定后,满门皆被康熙下旨诛杀,为何他现今还会有后人出现,难道当初有漏网之鱼?其实当初康熙诛灭吴三桂九族时何止有一条漏网之鱼,确切地说是有部分人都逃掉了,那么漏网的吴三桂后代又都是谁呢?

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而降清,后又叛清,掀起了三藩之乱

吴三桂本是明朝边将,是负责帮助明朝抵御关外满清的总兵官,可是很不巧,明朝没有被清朝所灭,而是先被闯王李自成所统率的农民起义军攻灭,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克了北京城,明末帝崇祯皇帝朱由检在景山自缢殉国。

崇祯殉国,让吴三桂突然没了主子。吴三桂本接受崇祯圣旨率领关外的明朝精锐部队关宁铁骑进京勤王,结果吴三桂刚行军至唐山玉田就得到了崇祯殉国的消息,吴三桂只得率关宁铁骑退守山海关。

别看吴三桂当时在山海关手握明朝最精锐的边军关宁铁骑,但是他当时处境非常不好,缺粮短饷,他在山海关只是一时静观局势的无奈之策。

很快李自成就决定招降吴三桂,承诺吴三桂只要投降,立刻给吴三桂送粮送钱以解燃眉之急,李自成的招降让吴三桂动摇了,他准备决定投降李自成。

不过一个女人却改变了吴三桂的决定,这个人就是吴三桂的妾侍一代名妓陈圆圆。原来吴三桂在北京的家人跑到山海关告诉了吴三桂关于李自成在北京的所作所为,李自成部下大将刘宗敏对吴三桂父亲吴襄进行了拷掠,刘宗敏勒令吴襄交出二十万两白银赞助军饷,吴襄倾家荡产只拿出了五万两,远不够二十万之数,与此同时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还被刘宗敏所霸占。

这个消息让吴三桂十分震怒,老爹被洗劫,爱妾受辱,任何男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气,于是吴三桂决定不再投降李自成,他暗中联络清朝摄政王多尔衮。于是在山海关一片石大战中,吴三桂联合满清八旗军把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打得全军覆没,李自成也被迫放弃了北京。

吴三桂的老爹吴襄和在北京的吴氏族人全部被恼怒的李自成诛杀,不过幸运的是陈圆圆却趁乱逃离了刘宗敏军营,回到了吴三桂的身边,经历了家国惨变,从此吴三桂对陈圆圆更加依恋。

由于吴三桂的帮助,清朝也得以顺利入主中原统一全国,成为了大一统的王朝。此后吴三桂竭尽全力效忠清朝,帮助清朝南征北战统一中国,后来吴三桂更是为了向清朝表忠心,亲自率兵攻入缅甸,逼迫缅甸王莽白交出了逃入缅甸躲避的南明末帝永历帝朱由榔,最终吴三桂亲手将朱由榔绞杀,也由此吴三桂获得清朝认可和信任,被封为平西王,镇守云南。

在成为平西王之后,吴三桂逐渐又有了自己的野心,他希望能获得清朝特许,他能像明朝的沐王府那样能世代镇守云南。

清朝当然不允许出现世代镇守地方的异姓藩王,因此吴三桂在云南成为平西王之后与清朝中央的矛盾越来越深,尤其是在顺治去世其子康熙继位亲政之后,吴三桂已经成了清朝尾大不掉的隐患。

康熙亲政之后多次削弱吴三桂的权力,这让吴三桂对清朝越发不满,康熙十二年(1673年),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上书康熙请求告老还乡归隐老家辽东,康熙大喜,很痛快的批准了尚可喜的请求。

也基于此,康熙做出了撤藩的决定,吴三桂和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十分担心自己被撤藩,于是两人串通起来主动向康熙请求撤藩,以此试探康熙对撤藩的态度。

康熙直接就批准了吴三桂和耿精忠请求撤藩的申请,这突然就让吴三桂十分狼狈了,毕竟他没想到康熙连客套地劝一劝自己都不干,直接就让他撤藩,与此同时康熙还从京城派出了大臣来监管撤藩事务。

因此吴三桂在没有准备完善的情况下,只得与福建耿精忠联络起兵反叛清朝,并诛杀了康熙派来监管撤藩的云南巡抚朱国治,后来吴三桂又煽动广东尚可喜的儿子尚之信囚禁其父尚可喜起兵反清,至此吴三桂掀起了康熙时期著名的三藩之乱。

在起兵反清时期,吴三桂居然无耻地打出了"反清复明"的口号,可是天下人却并不买账,因为天下人都知道吴三桂为了向清朝表忠心,绞杀了南明永历帝朱由榔,所以吴三桂打出"反清复明"的口号根本没得到太多前明遗臣的支持。

虽然吴三桂并没有得到天下人的支持,但是三藩兵马都是身经百战的劲旅,因此在三藩之乱初期吴三桂带领军队确实打得清军节节败退。

但是进入康熙十七年(1678年)之后局势发生改变,康熙为了平定三藩之乱,调动了几乎全部可用的八旗军,一度都导致了京城防御空虚,终于在八旗军的强大攻势下,耿精忠和尚之信先后被打的投降,吴三桂虽然还在力挺,不过也已是强弩之末。

吴三桂已经明白自己很难再翻盘了,于是在这一年三月,吴三桂决定放弃之前的"反清复明"口号,自己也不要再挂着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的称号了,自己要称帝,过一把皇帝瘾。因此吴三桂在衡山设坛祭天,正式登基称帝,建都衡阳,国号大周。

吴三桂政权败亡之后,吴三桂后人的结局如何?

吴三桂称帝之后就需要立太子,但是吴三桂当时年长的儿子只有吴应熊和吴应麒两人,其余都是幼子,而长子吴应熊聘娶了皇太极之女建宁公主,此后吴应熊一直留在京城当额驸,吴三桂起兵反叛之后,康熙当即命人捕杀了吴应熊及其长子吴世霖。

吴三桂的次子吴应麒早年时被他过继给了哥哥吴三凤,按照礼法吴应麒已经不算吴三桂这一支宗脉的人了,而且吴应麒为人傲慢自大,与吴三桂的很多部将都不和。

因此吴三桂立不了长子吴应熊和长孙吴世霖当继承人,也立不了次子吴应麒,最终他只能选择了吴应熊次子吴世璠为皇太孙。

吴三桂在称帝五个多月之后,就患了中风加痢疾,吴三桂自知时日无多,他就开始着手安排后事。按照当时的局势,吴三桂政权的覆灭只是迟早的事情,吴三桂也很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吴三桂最担心的就是反叛失败后,他的后人会遭到族灭。

于是吴三桂在病中恳求义子兼心腹大将马宝一定要保护吴氏家族后人的安全,同时又给镇守岳阳的次子吴应麒写了一封信,叮嘱吴应麒好好辅佐侄子吴世璠,并尽量保护吴世璠周全。

在交代完这些之后不久吴三桂就病重去世了。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当时还在云南昆明,所以在吴三桂去世后,衡阳方面就推举吴三桂的心腹大将吴国贵主持事务,吴国贵主张秘不发丧,然后把吴世璠接到衡阳,放弃云南向北推进,继续开辟新的根据地。

但是辅助吴世璠留守昆明的是吴三桂的女婿郭壮图,他反对弃守云南,郭壮图的想法是想自己操控吴世璠,于是郭壮图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吴世璠,然后力劝吴世璠不可放弃昆明去衡阳,但是可以迁到贵阳,在贵阳登基称帝并迎接吴三桂遗体。之后吴世璠就听从了郭壮图的建议,在贵阳登基称帝,而吴三桂的遗体也被暂时安置到了贵阳。

康熙十八年(1679年)吴应麒在岳阳惨败,吴国贵在衡阳阵亡,湖南基本被朝廷收复,吴应麒和马宝只得率领残部护送吴三桂族人退守贵阳,而吴世璠则退守昆明。

不久之后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朝绥远将军蔡毓荣率军围攻昆明,郭壮图率军与清军交战惨败,在昆明城破之际,郭壮图与吴世璠一同自尽,昆明所属吴军六千七百余人全部投降。

吴世璠自尽之后也标志着吴三桂政权彻底瓦解,收复昆明之后,康熙立刻下旨诛灭吴三桂九族,吴三桂在昆明的族人几乎被诛杀殆尽。

但是吴三桂的孙女色诱绥远将军蔡毓荣,最终成了蔡毓荣的小妾,通过蔡毓荣的关系,庇护了不少吴三桂的后人,不久之后蔡毓荣私纳吴三桂孙女为妾的事被人告发,康熙大怒,立刻下旨赐死了吴三桂的孙女,并将收复昆明有功的蔡毓荣罢官,全家发配黑龙江。

之后康熙下严旨继续搜捕被蔡毓荣庇护的吴三桂后人,因此一些吴三桂的后人被搜捕出来诛杀,不过还是有一些吴三桂的后人改名换姓跑到其他地方躲了起来,所以这些吴三桂的后人得以幸免,但是由于改名换姓的问题,不少吴三桂的后人也不知自己与吴三桂有关系了。

昆明被清军攻克之后,镇守贵阳的吴应麒和马宝也知道贵阳肯定也守不住,于是二人带着吴三桂的族人和吴三桂的遗体放弃贵阳,向黔西南寻找安身隐居之所。

吴应麒和马宝后来在甩开清军围捕之后,在黔西南找到了安身之所,也就是现今岑巩县的马家寨村。当时陈圆圆也被吴应麒和马宝所护送,为了躲避清朝追捕,吴应麒、陈圆圆、马宝三人由于名气比较大,于是三人改名换姓,吴应麒改名吴启华,陈圆圆改姓为聂氏,马宝则改姓为谭宝。

吴应麒及其后人与马宝及其后人就此开枝散叶,二人都严令后世子孙不得入朝为官,马宝由于改姓,更是严嘱谭姓后世子孙世代不可与马姓通婚。

其实现在看岑巩县马家寨村与周围的苗寨村、侗寨村建筑风格完全不同,马家寨村是典型的中原汉人建筑风格,而且村中布局蕴含着九宫八卦阵排列,属于布局严谨,内通外连,安全防范意识非常强,外人进出不易的布置,就能明白为何在苗族和侗族聚居地会出现这么一个村子了,就是因为当年吴应麒和马宝在此隐居下来。

而马家寨村之所以叫马家寨村,一是为了掩人耳目,二是为了纪念马宝护送救援之恩,因此马家寨村就出现了名为马家寨村,全村的人居然多数都姓吴和姓谭的情况。

吴三桂的遗体也被埋葬在了马家寨村,后来陈圆圆隐居马家寨村终身吃斋念佛寿终正寝,在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以72岁高龄去世。陈圆圆死时由吴应麒和儿子吴世龙为其送终。

吴应麒担心陈圆圆名气太大,于是死后不敢以本名为她下葬,只在墓碑名上写着"故先妣吴门聂氏之墓位席"以此为陈圆圆立碑下葬。

而关于陈圆圆墓碑名的秘密,几百年来只有马家寨村的吴姓族人才知道,而且世代都是以口相传,不立文字,当地吴姓族人都不会称其为聂氏墓,都称之为陈阿婆墓。吴氏族人世代也都知道陈阿婆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陈圆圆。

陈圆圆与吴三桂合葬一处,陈圆圆都改名换姓立墓碑,那吴三桂自然更得改名了,吴三桂的墓名为"受皇恩颐养一次八十五岁吴公号硕甫墓",这个名字让人十分费解,根据现代吴氏族人解释,所谓受皇恩颐养一次是指吴三桂称帝一次,八十五岁是指吴三桂当年死于八月十五,而硕甫是吴三桂的私号,这个称号只有吴氏族人内部才知道。

在2011年通过多位清史专家确定,马家寨村吴门聂氏之墓与吴硕甫墓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陈圆圆与吴三桂之墓,而马家寨村的吴姓族人全都为吴三桂后人。

写在最后

所以康熙虽然在平定三藩之乱后下旨诛灭吴三桂九族,但是漏网之鱼其实还有不少,先是通过吴三桂的孙女色诱大将蔡毓荣漏掉了部分吴三桂后人,后来吴应麒和马宝又摆脱了清朝的围捕,吴应麒一支得以幸存隐居起来。

当初被蔡毓荣放掉的那部分吴三桂后人肯定都是改名换姓,又历经数百年,自然没人能知道这些人是谁,但是最终能确定有名有姓的吴三桂后人侥幸逃脱漏掉的那就是他的次子吴应麒了。

其实想一想和吴三桂当亲戚挺可怕的,当初吴三桂与李自成大战,结果连他老爹吴襄和在北京的吴氏族人全部被李自成所杀,后来吴三桂60多岁了又起兵反清,再次连累大批吴氏族人被杀,怎么看都觉得吴三桂有点费亲戚,看来和吴三桂当亲戚挺危险,很容易就被他连累死。

由网友 沂蓝书院赵月光 提供的答案:

吴三桂三藩之乱失败后,康熙将吴三桂全家满门抄斩,连康熙的姑姑建宁公主与吴三桂之子吴应熊所生的儿子也全部处死。但还有一条漏网之鱼吴三桂的幼子吴启华。近年来,有一个爆炸性的消息,说是吴应麒(应期)在昆明城破后逃走,携带吴三桂遗体和陈圆圆,隐居贵州省岑巩县水尾镇马家寨。但史书记载吴应麒早在吴家内斗中被郭壮图处死。

去贵州省岑巩县水尾镇马家寨的,应该是一位马姓和胡姓的臣子,他们带着吴三桂的幼子吴启华(不是原名)、吴三桂和张皇后的遗体。

1,吴应麒是吴三桂庶子,过继给了吴三桂的哥哥吴三凤。

吴应麒就是吴应期,是同一个人。

吴应麒是吴三桂与一位歌妓生的儿子,过继给了没有儿子的哥哥吴三凤。

1642年,吴三桂的舅舅祖大寿在锦州投降清军,吴三凤也在锦州就一起投降清军了。

吴三桂就把吴应麒带到自己身边养。

1644年,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在一片石大败李自成。李自成大怒,将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和弟弟吴三辅等人全部杀死。这是吴三桂的第一次家难。

不久,李自成、刘宗敏仓皇撤出北京,将掳掠的人口和辎重抛弃在路上,以迟滞吴三桂和清军。吴三桂在乱军中重新找到陈圆圆。

2,吴三桂的三藩之乱引发第二次家难

吴三桂在三藩之乱时,他的嫡子吴应熊和孙子吴世霖被康熙处死。

3,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在昆明兵败自杀

吴三桂在衡阳称帝后不久就死了,众将决定请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前来衡州奔丧,并继承皇位。

吴国贵等人提出:宜滇不顾,北向以争天下。

如果龟缩回云贵只有死路一条。

而留守云南的郭壮图为了自己的私利,反对吴世璠去衡州继承皇位。最后双方妥协,吴世璠去贵阳继承皇位。

因为吴周放弃了湖南要地,很快军心涣散,兵败如山倒。

吴周快要灭亡了,还在搞内斗。

吴应麒是吴氏集团中的一个核心人物,开始他在岳阳对抗南下的清军,双方处于僵持状态。后来,吴应麒从湖南逃到贵州,再逃云南。因为喝醉酒,吴应麒大发牢骚,痛骂撺掇吴三桂反清的方光琛。

郭壮图怀疑吴应麒要篡位,就把吴应麒和他的两个儿子吴世琚和吴世珵一并处死了。

很快清军就包围了昆明。

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月二十八日,吴世璠在昆明自杀,死时才十六岁。

4,吴三桂的幼子吴启华逃往贵州省岑巩县水尾镇马家寨

吴三桂在没有造反前,就在昆明建立上千人的后宫,除了张皇后、陈圆圆外,还有大量的妃子。

这些妃子给吴三桂生了几个幼子,历史上没有记录名字。

清军逼近昆明后,吴世璠就和郭壮图安排了心腹马某和胡某,带着吴三桂的幼子吴启华和吴三桂张皇后的遗体逃亡。

史书记载:大兵逼云南,世璠潜易祖柩,自郭壮图数人而外不预也。

马某就带着吴启华到了贵州省岑巩县水尾镇马家寨。现在马家寨的人大部分姓吴,很有可能是吴三桂的后代。

号称陈圆圆墓碑于1983年出土,正面刻字:"故先妣吴门聂氏之墓位席",右上方刻一行字:"皇清雍正六年岁次戊申仲冬月吉日"。

很多砖家根据这些字考证为陈圆圆,我看是牵强附会,很有可能是吴启华的生母聂氏,是吴三桂的一个妃子。

现在都是文化乱搭台,陈圆圆的名声多大啊,引来经济好唱戏。

还有吴三桂的墓碑"受皇恩颐养一次八十五岁吴公号硕甫墓"。石碑右侧,刻有"雍正元年岁次癸卯季春月廿七榖旦"。

吴三桂有一个号叫硕甫。

但吴三桂只活了67岁,并且一般墓碑上也不会写岁数。我估计是康熙三十六年把吴三桂遗体埋葬在此,从吴三桂的出生年算起,到埋葬时间共85年。

这个墓有可能是吴三桂和张皇后的合葬墓。只是有可能。

5,大将马宝

网上说是马宝带着吴应麒、陈圆圆到了岑巩县水尾镇马家寨。也是不可能的。

马宝原来是李自成的部下。李自成入北京时,马宝是老营副营总。

1645年,李自成死后,马宝拥护永历帝,封安定伯。

永历帝兵败后,马宝无奈投降吴三桂。

康熙二十年,马宝在云南乌木山大败,为保存子孙,向清军出降,九月在北京被凌迟处死。

马宝的五个儿子都逃走并活了下来,但没有一个是在岑巩县的。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

本文为原创,如果觉得有点意思,敬请点一下关注并点赞。

由网友 置身黑白的精彩 提供的答案:

吴三桂是明末清初最具争议的"领袖"人物,出身将门世家的他曾是明朝边关大将,却在明朝覆亡之际选择倒戈,最终他协助满清入关,成为知名"汉奸"

随后,因为撤藩而不满的吴三桂,又扯起反清复明的大旗,成为汉人眼中的救世主,随后吴三桂攻城拔寨,大有恢复河山的气势,兵锋也直指长江以北,惹得清朝统治者惶恐不已,都产生了撤回关外的想法。可是随着他称帝的消息传出,世人方才知道这个所谓的前朝大将,只是个唯利是图的人,最终年事已高的吴三桂在位仅5个月便去世,清朝实现反扑,将三藩之乱平定,吴三桂家族也惨遭屠戮

什么?漏掉了一个人?此人何在?现在尚有传人否?吴氏一族竟然延续下来了!


吴三桂——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军事人物"

这是关于吴三桂的定义,他既不是明末的爱国名将,也不是清朝的开国元勋,他的定义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政治军事家,而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评价,是因为他先后降清又叛清,背叛明朝又借口反清复明。总之,反复无常的吴三桂,为清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也差点毁掉了刚建立的清朝

吴三桂字长伯,是锦州总兵吴襄之子,而他有个非常出名的舅舅,袁崇焕手下第一名将祖大寿。可以说,当时辽东系的领袖在袁崇焕死后就是祖大寿,而作为祖大寿的外甥,吴三桂在崇祯时期,便官居辽东总兵,并封平西伯,负责镇守山海关。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大军攻破北京,明朝灭亡,此时的吴三桂手握重兵,不仅没有进京勤王,反而是考虑是否要投降李自成,而正是此时,发生了一个传为"千古佳话"的故事出现了

怒发冲冠为红颜——吴三桂的家人都在北京,其中包括他的爱妾陈圆圆,原本已经计划投降李自成对抗满清的吴三桂,在得知李自成手下大将刘宗敏将陈圆圆霸占之后,怒不可遏,随后转投多尔衮。得知此事的李自成也是愤怒不已,下令将吴三桂留在京城的一家全部杀死,并亲自带兵前往山海关对战吴三桂

吴三桂也是能打,山海关大战中,吴三桂率军大败李自成,因战功被封为平西王,此后吴三桂在清朝入关的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将屠刀挥向了曾经自家的子民。顺治十六年,镇守云南的吴三桂奉命引兵入缅甸,逼迫缅甸王交出南明逃亡的永历帝,并于康熙元年在昆明杀害了南明永历帝。同年,吴三桂晋封为平西亲王,与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广东平南王尚可喜并称三藩

撤藩之前,吴三桂就是云南的土皇帝,自然不能接受康熙的安排

康熙十二年,自以为羽翼丰满的玄烨下令撤藩。此时的吴三桂,早已过惯了土皇帝的生活,自然不接受这一安排,眼见康熙撤藩决心已定,他联合自己的老朋友也就是另外两藩,准备造反。除了陆地上的朋友,他还联系到了台湾那边,可以说是准备来个海陆并进,双管齐下

吴三桂自称周王,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并发布了征讨檄文,这一造反行为史称"三藩之乱"。一开始,吴三桂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进行造反,一时间遭受满清贵族统治的汉人是一呼百应,纷纷加入了吴三桂的队伍,加之吴三桂原本就是一代名将,统兵打仗的能力自然是一流水平,打的清朝守军是满地找牙,很快就占据了大半壁江山,兵锋直指长江以北,一时间清朝统治者是人心惶惶。此时的康熙也后悔了,可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他只能硬着头皮去面对气势汹汹的吴三桂

也不知道吴三桂是因为年纪大了,还是皇帝梦作祟,他没有趁势北上一鼓作气,反而是停下了自己的脚步,选择在康熙十七年登基为帝,国号为大周,建都衡阳。这一行为,不仅打击了诸多汉族人民反抗清朝统治者的积极性,也标志着三藩之乱由全面进攻转为守势,并直至最后衰亡。此时的民众看清了吴三桂的嘴脸,他根本就不是想着恢复前朝,而只是为了自己!

或许真的是因为年纪大了 ,吴三桂已经没有精力再去想着一统全国,自知时日无多的他选择登基,或许也只是为了圆自己一个皇帝梦。最终,在位仅仅五个月的吴三桂在衡阳病逝,其孙吴世璠继位,却没有了吴三桂的那种一呼百应的号召力,造反军也由原先的铁板一块变成了散沙。三年后,清军攻破昆明,三藩之乱以失败而告终

谋逆之罪是要诛族的,吴三桂或许早就想到了自己的结局

深知一旦造反就没有回头路的吴三桂,自然知道失败的结果,所以他选择留一手。史书记载吴三桂有两个儿子,一个是清宫剧中出现的吴应熊,而另一个儿子是吴应麒。至于吴应熊的结局,有点惨——作为政治的牺牲品,吴应熊早年就作为"人质"成为驸马,在北京生活,随着吴三桂的起兵,吴应熊最终也被处以绞刑;至于吴应麒,则在吴三桂起兵之后,率领马宝等将领转战贵州、广西、湖南、四川等地。可以说是跟吴三桂并不处于一条线上,而之所以这么做,或许就是吴三桂为了保留自己的一条血脉,以免落得个诛九族的下场,让老吴家断了香火

两条线作战的吴家父子,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却也最终以失败告终。吴三桂死后,其孙吴世璠继位并继续顽抗,吴应麒也随之退守。只是,最后清朝攻破的是昆明,抓捕的也是吴世璠一条线上的吴家人,至于吴应麒则消失不见了!难道说,自知势必兵败的吴三桂,早就安排好了这一计划,让吴应麒逃匿了?

对于吴应麒的下落,史书上再无记载,而后多年也没有任何的音讯表明,吴应麒仍尚在人间,对于一代枭雄吴三桂的子孙后代如今身在何方,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谜团。终于,在当代,也就是在吴三桂死后三百多年,有考古专家在一个叫做马家寨的小山村中,寻到了吴三桂后代的踪影。随着科考的进一步深入,最终专家确定了这一支族人,就是当年吴三桂的二子吴应麒的后代,并且也在此地发现了吴三桂爱妾陈圆圆的墓地

 一切尘埃落定,吴三桂并没有绝后。虽然康熙下令杀死了他的大儿子,并将其孙等百十口吴家人赶尽杀绝,但仍然有一支吴家后人,通过隐姓埋名藏匿深山而幸免于难

昔日的吴三桂征战沙场大杀四方,曾是明朝的肱骨重臣,也是清朝得力的爪牙,甚至说他都曾坐拥半壁江山,叱咤了大半个中国,最后却落得如此下场,也是让人唏嘘不已


如果喜欢我的内容,不妨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间的精彩!

由网友 历史好奇怪 提供的答案: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今天要讲的是有关吴三桂和陈圆圆的故事。到底谁在灭族之难中脱身?

改变历史的山海关之变

话说明朝末年,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因为老爹和爱妾陈圆圆被大顺军刘宗敏所辱。一气之下,随即引清军入关,奠定从龙之功。后来清初的大诗人吴伟业也就做了这首著名的圆圆曲。尤其以冲冠一怒为红颜最为人所熟知。从此就成了吴三桂和陈圆圆这段故事的代名词。更有人说是一个女人改变了后来的中国史。

在随后的日子里,吴三桂以爱妾圆圆作为精神支柱,平李闯、定云南、驱永历,为大清统一中国立下赫赫战功,成就一代开府建藩,拥兵一方的平西王,但在明宗室和很多中原遗民心中他更是一个千夫所指,卖主求荣的汉奸国贼。成为平西王之后,吴三桂作为一个云贵的土皇帝,自然是美女不在话下的,所以很快冲冠一怒的宠姬也就被抛弃了,心灰意冷的陈圆圆也就在平西王府出家为尼。

拒绝削藩,起兵称帝

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清廷对这位手握重兵,掌握着西南的平西王十分警惕,更为关键的是遇到了雄才大略的康熙帝,康熙帝不顾众人反对强势要求削藩,遭到包括吴三桂在内三个异姓王爷的强势反抗,甚至吴三桂起兵称帝,建立大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抓住机遇。然后也尚未兵败,首先身死。

漏网之鱼,吴家二少

他死的时候,叛军仍旧具有一定的实力。而此时吴三桂的长子吴应熊,因为留在北京做人质,当然清朝还给了他一个在名义上很荣耀的称号,那就是和硕驸马,尚永宁公主,尊太子少傅。很惨的是在吴三桂一开始反清的时候就被杀了。所以这个岌岌可危的帝位也就落到了他的孙子小孩子吴世藩身上。为他保驾护航的事,他的二叔也就是我们要讲的关键人物无吴应麒,以及平西王旧部,大将马宝。

隐姓马家寨

但是很快,清军就以摧枯拉朽之势平定平西王吴三桂的叛乱。为了保护整个吴家的香火。吴应麒和大将马宝就易容化妆偷偷的逃到了云贵高原的深处,带着所谓大周朝的皇帝吴世藩和他爹已经出家的小妾,也就是著名的红颜陈圆圆,到了今天贵州岑巩马家寨。为了避免被追杀,以及吴应麒这个名字所带来的杀身之祸,他将自己改名为吴启华。所谓的吴氏满门被斩杀殆尽只是清廷为了安抚和震慑人心所故意提出的。漏网之鱼正是这个吴三桂次子吴应麒,以及那个出家为尼的曾经宠妾陈圆圆。

只是在那个乱世之中,他为什么还要带上已经出家的陈圆圆,到底是先父对他的嘱托,还是别有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但能够被证实的是,今天贵州岑巩的马家寨,有座吴门墓,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被发掘,其中的女性大概就是死于康熙时期。有人怀疑这个人可能就是陈圆圆。而当地的吴家后人也一口咬定这就是陈圆圆。

而确有其人的吴启华碑上则刻的是:"隐姓于斯上承一代统绪,藏身在此下衍百年箕裘。

【历史风云千奇百怪,古今异事波谲云诡。真真假假,如梦如幻。事实到底如何,早已都成云烟过眼。都是茶余饭后一谈资而已!更多精彩,敬请关注!】

由网友 史之策 提供的答案:

自古以来,中华上下五千年都并不缺英雄猛将,也有遭人唾骂的乱臣贼子。而今天要说的吴三桂,大家应该都并不陌生,后人对他的评论也都是褒贬不一,是个颇具争议的人。

 要说吴三桂的出身,其实是极好的。吴家氏族一直都是将门世家,从小吴三桂便在父亲和周围亲友的指导下耳濡目染,学习兵法,熟读兵书,精通各种各样的兵术,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也是由于吴三桂超人的军事才能,所以日后,他得以在战场上大展拳脚,为明朝立下了不少的功劳,他也因此受到了皇帝的重用。崇祯在位四年,吴三桂任职宁远总兵,他率领的将领绝无等闲之辈,成为明朝最为强大的军队。

冲冠一怒为红颜

吴三桂是明朝的重将,他本是拥有着大好前程的,却在李自成带兵攻破明朝后,一切毁于一旦。崇祯帝自知大难临头,就封了吴三桂为西平王,崇祯帝在最后的危机时刻,想到的便是靠着吴三桂来扭转局面。崇祯皇帝对于吴三桂的信用和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随后,李自成军队攻破京城,恢复王朝彻底无望,崇祯皇帝无奈自杀。李自成并不计较吴三桂是前朝重臣,愿意收纳吴三桂。吴三桂却辜负了崇祯帝的期望,欲要投奔于李自成,当了个墙头草。
这也就罢了,若是他自此好好的忠心于李自成,也许就不会出现后来这么多的幺蛾子。可惜偏偏,英雄难过美人关。他的爱妾陈圆圆遭到李自成手下的兵将霸占,他一时怒火攻心,决心报仇。吴三桂便又写信投靠清朝,一举灭了李自成。

这便是令吴三桂声名鹊起的典故"冲冠一怒为红颜",使得这吴三桂的人物形象更具有传奇色彩。

灭门之灾

好景不长,吴三桂与爱妾陈圆圆团聚些时日后,清朝迎来康熙皇帝亲政。康熙皇帝是个明白人,他自知三潘的存在,定是清朝江山的一大隐患,于是接下来的政策就是削藩。

清朝之初,实际上有四潘,定南王死后,他的藩国就被皇帝立即撤销了。此时,任谁都能看出来,清朝对他们的态度,只能是兔死狐悲,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到了晚年,吴三桂此时的境地是何等的凄凉。

吴三桂那时也已61岁高龄,却不得安享晚年,面临被撤潘的风险。他不甘心就此退下历史舞台,不甘心晚年凄凉度日。便联合两潘,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造反,史称"三藩之乱"。然而,在他拿下了国内一部分的地区后,竟然自己建立起新朝,草草的在衡阳举行了登基典礼。
可惜,吴三桂称帝不久,便抱病而亡,做了五个月的短命皇帝。吴三桂死后,纵使再怎么与清军负隅顽抗,最终也没能扛过清军的围剿。直到后来的结局便是,满门抄斩,全部被清军通通绞杀殆尽,即使是刚出生的婴儿也绝无赦免。

幸存之子

遭受灭门之灾,吴家举族上下几百人全都命丧黄泉。但也许是上天垂怜,吴三桂并没有因此而绝后。至于吴三桂的得以保留下来的血脉究竟是哪一位子孙,已经得到考证。其实就是他的二儿子吴应麟。

据史书记载,吴三桂原本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名叫吴应熊,二儿子名叫吴应麒。在吴家叫的上名字的人物都可以在史书上找到比较详细的记录,最后的结局也都交代明白了。可唯独他的二儿子吴应麟,在撤离了昆明后就了无踪迹,实在有些令人匪夷所思。

后来得知,在吴三桂称帝后,他就已经知道自己的处境十分危险。自己的实力肯定是不足以抵抗清军,唯恐兵败后遭受灭门之灾,为保吴三桂后代香火不断,就留了一手。吴应麒之所以会从此销声匿迹,是吴三桂安排他从此隐姓埋名,改叫吴启华,去到思州龙鳌里隐居,也好让他在日后若是不幸兵败之时能够顺利逃脱。
终于,吴三桂逝世三年后,该来的终究来了。吴家氏族兵败如山倒,隐居龙鳌里的吴应麒与手下重将领宝马得以救下陈圆圆等人,并带她们一并逃出京,躲到了偏远难寻的地方。

当时,吴氏家族的人好不容易逃走,却不小心走漏风声,清军誓要将他们赶尽杀绝。直至最后,无奈之下,吴三桂生前的一名大将为救下吴氏家族最后的血脉,便主动向清军宣布投降。

这才使得吴应麟和陈圆圆等人存活下来,而这名大将最后惨被清军凌迟处死。为躲避清军追捕,吴应麟便带着吴氏家族人悄悄来到了偏远的龙鳌里生活下来。从此以后隐姓埋名,扎根此处。

吴三桂后代今何在

对于一代枭雄吴三桂的子孙后代如今身在何方,一直都是一个谜团。终于在当代,也就是在吴三桂死后三百多年的时间里,有考古专家疑似在一个叫做马家寨的小山村寻到了吴三桂的后代。
这个地方怎么被发现的呢?原来是马家寨的一位居民透露出来的,他是这个秘密的的吴氏秘传人。为了确保这个秘密的延续,也为了不让这个秘密公之于众,引来不必要的祸害。马家寨的人,都会选一个吴氏族人来承担传达秘密的责任,只可口传,不可留下书信。

一得知这个消息,便立马有专家进行考证,经过调查,终于在马家寨的一座墓碑,发现了当年吴三桂爱妾陈圆圆之墓。墓碑上镌刻的内容都证明了这的确是陈圆圆的埋葬之地。

为了验明真相,又有些专家深入马家寨调查。专家们在马家寨坟墓群中,相继找到了吴三桂的儿子吴启华的墓碑,也就是当时隐姓埋名的吴三桂的二儿子吴应麒,以及孙子吴应麟的儿子,吴龙的坟墓。这更让专家进一步确认了。

在对村民家中的神龛进行考察时,专家们就已然发现,所有的村民家的神龛,都出现了"延陵堂"的字样。而吴三桂在当时的别称就是延陵将军。
而后在村中,有一个居民自称有一本吴氏家族的族谱。村中还有秘传的"皇伞",当地还发现了一些金杯银筷。终于,在经过专家的调查之后,确认了马家寨的村民是吴三桂的后人。

看到这个结局,实在也令人不禁感慨。吴三桂一生风雨飘摇不定,驰骋沙场,最终落得如此下场。荣华富贵暂且不说,连清白名誉都不能留于后代,反而让自己的后代居危不能自保。三百多年来,都使得后代只能隐姓埋名,居于乡村野外。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15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