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一壶浊酒半盏茶 提供的答案:
明末何为大捷?
依托坚城火炮城不被八旗攻破即为大捷。
上奏朝廷君臣弹冠相庆。
何曾敢与八旗野战?
根本就打不过。
明末无论明军起义军往往伴随一声鞑子来了就无论将校士兵斗志全无四散奔逃。
内心畏敌如虎,焉能不败?
尽管经过有些明吹皇汉造谣摸黑以来,网上常常一会出现满清不强是大明太弱,一会又出现大明很强南明是投降明军打下来的之类的自相矛盾的可笑说法,然而事实上八旗部队在那段时代还真打遍一圈无敌手。
除了极少数的几个堡垒难以攻克以外,八旗兵野战还真是没有费劲过。
从战斗技巧上来说,女真人从小的生活几乎就是军事锻炼,而自努尔哈赤统一以后,更是进行了大量严酷而全面的军事训练,不但练人而且精炼精选马匹,可以说每一个八旗战士的战斗技巧都非常优秀。
八旗兵的战斗力强大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皇太极曾在松锦大战时多次挑战,提出以一个女真兵斗十个明军,或者十个女真兵斗一百个明军,明军无人敢于应战。
从战斗意志上来说,八旗兵无疑也是非常强的,宁远之战时冒着各种大杀器悍不畏死的硬是用冷兵器把城墙凿出洞来。
在组织结构上,相对于明廷复杂而臃肿的机构,满清简洁的军事政治系统反而在那个时代最为优秀,这种军事民主制公平而高效,不但能大大增加凝聚力,而且可以使人们的价值观念统一而端正。
简单的说,就是每个人都羡慕都战斗英雄,更重要的是没有其他(比如贪官奸商隐士之类)可以值得羡慕的人生道路了,这点明朝根本做不到。
在武器装备上,事实上八旗兵也做得很好,很多清弓高达100斤拉力,史上记载盔甲鲜明的就像寒冬的江雪一样闪耀。
而同时期的明军在萨尔浒之战中刀子生锈好几下杀不死祭祀的牛,演练中也出现枪头震落的尴尬。
网上常拿火器来凸显八旗的不足,但其实第一这个时代的火器不是决定力量,比如马林曾摆车阵火器防御,结果依然不堪一击。
第二,缺乏基础科学的中国工匠难以做到机械精密加工,火器质量和火药质量都很堪忧,也就是黄仁宇所说的明无法发挥自己的科技优势。
不过最后,在动员数量方面,八旗部队就非常可怜了,真正的满洲八旗全数不过六万人左右,在统一全国后就更显得少的不可思议。
以至于在清朝乾隆的全盛时期,也充斥着诸如调动满洲兵500、征发满洲兵1000的大量记载,不得不让人唏嘘其捉襟见肘的狼狈与窘迫!
人口一直是女真的硬伤清末四亿汉人才一百万满洲人。
但女真人以极少的人口两次入主中原,征服天下,所向无敌。不得不说真是个奇迹。
冷兵器时代白山黑水的满洲人战斗力绝对爆棚。
但清末热兵器兴起拼的是人口基数人口消耗了,这正是满洲人的死穴。
而这个民族也终于慢慢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由网友 老孙的火器工坊 提供的答案:
首先……要声明好几个问题,关宁铁骑所装备的火器,并没有那么先进,明军骑兵火器最先进的是戚继光的蓟北亲兵,人手一把火绳枪,有的还有马上佛郎机。
再者就是李成梁的辽东亲兵-辽东铁骑,除了落后的火门枪三眼铳,也有少量的火绳枪。一直被冠以辽东铁骑后生的关宁铁骑,只是关宁军的一部分,可以说是最能打的那部分,然而关宁铁骑却也是以冷兵器为主,主要装备长枪和眉间刀,三眼铳的装备数量也是一半一半,战斗意志也不如辽东铁骑高(坑爹的明代军制)。那个时代,骑兵拼的就是正面厮杀,东西方都一样,火器就是上来虎对方一下子。八旗的弓箭也比明军的火器射速快,远程上还是骑射更占优势。而且自从1642年之后,八旗骑兵也开始装备了火绳枪,所以说清军的装备也不落后,关宁铁骑的装备也没多先进。
当然了,打赢的次数是有的,而且次数还很多,尤其是1628年北京保卫战,袁崇焕指挥的关宁军跟八旗军硬碰硬打跑了皇太极。松锦大战初阶吴三桂领着关宁军首战也是重创了八旗军。所以说硬碰硬,关宁铁骑并不输给八旗军,但是装备也没有那么牛逼。
由网友 策神历史 提供的答案:
其实这个命题就是一个伪命题,因为可以这样说,八旗一直到吴三桂投靠皇太极之前,都是无法打进关内的。在入关后,很多的战役也是投降的明军所为,并非全是清军。所以说满清的八旗有多厉害,其实也只是一种他们入关后的一种自我宣传而已。
那么我们就来好好的讨论一下,装备火器的关宁铁骑到底是不是真的打不过长矛大刀的八旗吗?
首先要说明一点,就是所谓的关宁铁骑,其创办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辽东总兵李成梁。李成梁在担任辽东总兵,镇守两镇的时候,就很清楚明朝所谓的卫所中的兵员,除了种田还可以之外,打仗基本上都是废的。
因此要面对格外凶悍的蒙古人和女真人的进攻的时候,这些所谓的士兵,基本上毫无抵抗力。就此现状,李成梁就开始训练家丁,这些家丁后来就组成了最初的关宁铁骑。
^(关宁铁骑)
这些关宁铁骑之所以能战的原因,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和李成梁的关系特殊。总结为一句话就是,以感情为基础,以利益为纽带。
这些士兵只要能有战功,不但可以平分战利品,还可以获得朝廷的奖赏以及平时发放的军饷。不仅如此,有战功的士兵还可以获得土地,成为地主。
再加上,又是李成梁的家兵,属于所谓的"自己人",因此战斗力就格外的凶悍。(毕竟,多干多拿钱,这就是明朝的绩效制度)
还有一点要说明一下,这支强悍的关宁铁骑,其实人数也一直比较少。在最多的时候也就一万六千多人。
在万历三大征期间,李如松带兵进朝鲜,在碧蹄馆之战中,被八万倭寇袭击。但是依然可以冲出重围,靠的就是他自己所带的关宁铁骑。但是此战之后,这支军队也损失惨重。
(弗朗机炮)
从此之后,关宁铁骑的人数也就维持在一万人左右,相对于八旗,人数上少了很多。
我们在来看一下,这只军队的装备。在当时,这支军队装备了明朝最好的火器,像佛朗机炮和三眼火铳,以及车轮跑。
也就是说,每个骑兵的马上,都装备了一个小型的弗朗机炮。每个士兵手上不但有马刀,弓箭,还一人一个三眼火铳,可以连发三枪。
(三眼火统)
弹药打完的时候,也可以充当锤子一样的打击武器,比刀还要好使。袁崇焕在守卫宁远城的时候,就曾经依靠这支军队,和满清的皇太极正面硬扛,并顺利的打败八旗。由此可见,只要弹药充足,指挥得当,这支军队是可以抗衡满清的八旗。
这支军队最后的结局是,随着吴三桂投降清军后,就成为了帮助清军打江山最好的马前卒。否则,区区二十万兵力的满清,怎么可能吃下那么大的大明。所以说,并不是关宁铁骑没有打赢八旗,而是明朝自己的腐朽问题,导致了最后的失败。
由网友 大白白野 提供的答案:
这个问题应该怎么来看。
关宁铁骑是明末精锐部队,和历史上魏武卒、秦国锐士、东汉陷阵营、东晋北府军、唐朝李世民的玄甲军、南宋岳飞的背嵬军、明朝戚家军一样有名。
关宁铁骑产生过程有几种说法,一种观点认为由李成梁家兵演变而成。一种观念是袁崇焕提出用辽人守辽土,挑选当地精壮之人,训练组成关宁铁骑。努尔哈赤进犯辽东,当地人保土保家组成的军队战斗力强。像北府兵、岳家军、戚家军等劲旅的兵源都很好。
关宁铁骑是明末敢和八旗兵正面交锋,进行野战的队伍,而且比八旗兵还厉害的满清中护军也被关宁铁骑打败过,宁锦大捷,北京广渠门保卫战等等曾重创满清八旗兵。关宁铁骑是明末可以倚重的武装力量,有一部分被调到关内镇压农民军,经常以少胜多击败追赶农民军。关宁铁骑最后统帅应该是吴三桂,从东北打到云南,又反叛清政府。清军惧怕关宁铁骑,以致于康熙帝曾告诫清军不要与关宁铁骑打野战。
历史上的精锐部队魏武卒没打过秦军,东汉末年高顺"陷阵营"没挽救吕布的失败,岳飞的"背嵬军"最终没有收复失地,同样,关宁铁骑最终没能打败八旗兵也是正常,不是关宁铁骑战斗力不强。军事最终是为政治服务的,是天下趋势所定,关宁铁骑也扭转不了天下大势。吴三桂的失败也导致关宁铁骑消失。
关宁铁骑使用先进火器,像当时最厉害的三眼火铳,冲锋时可以发射,短兵相接又可以当武器击打对方。满清拥有当时东亚地区数量最多,最强大的骑兵。满清八旗骑兵盔甲、弓弩等很先进。关宁铁骑与满清八旗骑兵都是当时的强者。
由网友 庭州行者 提供的答案:
自知乎流传出的一句话非常经典: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这句话原封不动地送给这位提问者。在自己不了解事实真相的前提下,请不要基于自己的错误认知提出质疑,免得贻笑大方。
明朝关宁军装备先进火器这个说法,大概是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中提出来的。当年明月对于明朝的历史的确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他的文字功底也非常深厚,但在军事武器方面,他可以说是非常外行,同时在他的作品中,也夹带有大量的私活。对于所谓的神器"三眼火铳"之推崇,便非常明显地暴露了这一点。
所谓的"三眼火铳",并没有当年明月吹嘘的那么神器。首先,它在没有支架辅助的情况下是无法瞄准的,这也就意味着三眼火铳不可能做到"骑兵先对着对手放三枪,之后再当铁棒子使用",因为这样完全没有准头;另外,三眼火铳属于极其原始的火门枪,对于这种枪的射程,明朝当时的人有很明确的记载,大约在五十米以外是没有什么杀伤力的,更不用说面对身披重甲的八旗,毫无穿甲能力。实际上,三眼火铳在当时已经算非常落后的武器,欧洲早已经淘汰了这种落后的火铳,而大量装备比之先进不少的燧发枪。
明朝能用三眼火铳作为最精锐部队的火器装备,已经说明了明朝武器的落后。
再说清军,清军在皇太极时期,已经完全不是纯粹的大刀长矛了。当时清军已经掌握了火器的制造方法,甚至因为皇太极本人对火器制造的重视,使得清军制造出的火器质量要远高于明朝,不仅在质量上,清军在火炮的数量上也远超明朝。松锦之战中,明清双方已大炮对轰,结果清军完胜明军。而清军在入关后清扫李自成残余势力时,更是充分发挥了火炮的优势,所到之处,见到城池便先用红衣大炮轰击半日,轰塌城墙之后便轻易夺取城市,也正是因为如此,清军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消灭李自成的残余力量,迅速平定北方。
所以,明清之战中,清军的胜利,恰恰标志着火器的胜利。因为在明清之战的后期,也就是关键时期,清军的火器装备水平已经远远领先于明军。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15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