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淡泊波罗老师 提供的答案:
八路军第115师所编的7个教导旅之所以称为"教导旅",主要有以下原因:
1. 指导辅导新兵。这7个旅的主要任务是对新加入八路军的士兵进行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指导他们适应八路军的生活和要求,所以称为"教导旅"。
2. 传授党的方针政策。这些旅除了军事训练外,更重要的任务是向新兵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教导思想,传播革命精神,所以取名"教导旅"。
3. 不同于常规作战旅。这7个旅的任务与一般的作战旅不同,更侧重教育培训和指导新兵,所以采用"教导旅"这个不同于常规旅的命名。
4. 突出教育意义。"教导旅"这个名称本身就突出了这些旅的教育指导意义,体现了八路军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和培养的原则方针。
5. 遵循党在军队的指导原则。八路军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通过政治委员会对军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教导旅"的设立体现了党在军队的指导原则。
所以,可以看出"教导旅"这个名称体现了这7个旅教育新兵、传播政策、思想转化以及不同于常规作战旅的功能属性。它体现了八路军注重政治教育和培养的方针,以及中国共产党在军队中的领导地位。这是称这7个旅为"教导旅"的主要原因。
由网友 老虫侃史官 提供的答案:
教导旅这个名字,一听就知道是在玩文字游戏。这和当年"志愿军"的称呼,如出一辙。
为什么会有"志愿军"的称谓呢?
当年毛爷爷就说过,我们不跟他国宣战,我们的人民是志愿参加战斗,这是民间的事,不是国与国的事。
结果,志愿军这个名称一出,果然让老美蒙了。他们以为,这就是一股小规模的民间人士。没想到,遇上的却是正规军。
等他们反应过来,"志愿军"只是一个名称,并不是它实际的意义的时候,两次战役都打完了。
也正是由于"志愿军"这一混淆视听称呼,让美国吃了个哑巴亏。
115师"教导旅",同样也是一个迷惑人的称谓。
当年,老蒋就给了八路军3个师的编制。而且还是丙级师,一个师只有两个旅,每个旅只有两个团,满员才12,000人。
但老蒋的嫡系可都是甲级师,每个师下辖三个旅,每个旅三个团,满员编制3万人。
老蒋前期,确实也是以3个师的编制,来发放给养,意图限制我们的壮大。
但是,我们出于长远考虑,不可能将人员,压缩在这3个师的编制内,那样只会对自己不利。但如果扩编太快,又会导致老蒋的怀疑,从而引出不必要的麻烦。
于是,115师在扩编之后,就成立了7个教导旅。从表面上看,这是由专门训练新兵的教导员,组成的7个非战斗编制。但实际上,这7个教导旅,就已经是115师的正规军了。
这在当时,对日军和老蒋,确实起到了一定的迷惑作用。他们一时也摸不清,我们的主力到底有多少人。
其实,这在《亮剑》中就体现得淋漓尽致。
到了抗日战争后期,李云龙手下都七八千人了,都快赶上一个师的编制了。可李云龙依旧是个团长,对外宣称仍然叫独立团。
因为按照一般人的思维,一个团的人数,顶多就2000人,编制确实不大,还不容易引起别人的格外重视。但是,要对外宣称扩编了一个独立师,那可就麻烦了。
在115师进入山东以后,与八路军山东纵队协同作战。后来,115师与山东纵队合并,番号依然为115师。
但整编后的115师,发展为7个教导旅,一共7万余人。
这在原来的编制上,翻了5倍都不止。为了不过早地暴露实力,这7个旅都没有正式编制。
第1旅旅长彭明治,黄埔军校毕业,参加过北伐战争。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93年5月10日去世。
政委朱涤新,参加过长征,曾担任115师政治锄奸部部长。在抗日战争期间,参加过平型关战役。1955年,朱涤新已经是地方干部,未参加授衔仪式。2002年1月3日去世。
第二旅旅长曾国华,广东五华人,早年参加粤军,参加过北伐战争。1931年加入红军,参加过长征。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78年1月3日去世。
政委符竹庭,江西广昌人,参加过长征,曾担任红一方面军第2师政治部主任。1943年11月26日,在滨海军区机关驻地遭遇日军,身负重伤,不幸牺牲。
第3旅旅长杨勇,杨勇是湖南浏阳人,参加过长征。55年授予上将军衔,1983年1月6日去世。
政委苏振华,湖南岳阳人。抗大毕业,参加过长征。在抗日战争期间,曾担任115师343旅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79年2月7日病逝。
第四旅旅长邓克明,湖南安化人,参加过长征,55年,授衔为少将军衔,1983年10月28日去世。
政委张国华,江西永新人。早年参加过长征,在抗日战争时期,曾担任115师政治部副主任。1955年,张国华被授予中将军衔。1972年病逝。
第五旅旅长梁兴初,江西吉安人,参加过长征,1955年授予中将军衔,1980年10月5日去世,享年73岁。
政委罗华生,湖南湘潭人。参加过安源工人运动,担任工人纠察队队长,参加过长征,担任红一方面军红一军团二师四团政委。在抗日战争时间,担任过115师教导五旅政治委员,新四军独立旅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1年9月6日病逝。
第6旅旅长邢仁甫,河北盐山人。1943年,邢仁甫投靠了国民党。1944年,邢仁甫又投靠日寇,当了汉奸。1949年被我军抓获,1950年被枪决。
政委周贯五,江西吉安人。参加过长征,在抗日时期,任115师343旅政治部锄奸科科长。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87年3月29日病逝。
第7旅旅长韩先楚,湖北黄安人,早年参加过长征,担任过115师344旅668团副团长。1955年授予上将军衔。1986年10月3日病逝。
政委赵基梅,湖北麻城人,早年经历过长征。曾担任晋冀鲁豫军区独立游击队队长,兼第五军分区司令。1947年8月,赵基梅任江汉军区司令员,但不幸在1947年12月17日,病死在随县三里岗,年仅37岁。
由网友 萨沙 提供的答案: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教导旅和教导旅是不同的。
国军的教导旅、教导团是真正的教导部队,类似美国的补充兵团,是专门进行新兵训练的单位,不能作战。
这种教导部队一般由几个教导营组成,还有一些后勤部队,负责训练新兵以及培训骨干士兵等等。
由于抗战前线损失严重,所以教导部队出现了旅的编制,目的是大量训练新兵送到一线。
但八路军不是这样。
抗战期间,八路军不是农工红军第八路军,而是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既然属于国民革命军,就必须受到当时国民政府的管理和控制。
而国民政府给八路军的编制是3个师6个旅,也就是4万多人的规模。
没有经过国民政府的允许,是不能随便扩大的部队的。即便为了作战考虑,尽全力扩大的了军队的规模,新增的作战部队也不能自己管理,在当时来说应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控制。
但只要将这些部队交出去,国民政府肯定会将军队中八路军各级军官撤换,换为自己人,等于将这些部队吃掉了。
显然,八路军是不愿意的。
抗战初期,八路军只有4万多,到了抗战结束已经有了正规军60万规模。
扩大出来的这么多部队,至少在皖南事变之前不便于自己给一个番号,不然国内舆论肯定会猛烈抨击。
于是,教导旅就出现了。
1938年6月至1939年初,八路军115师主力进入山东。从1940年10月开始,不到1年内就建立了7个教导旅,组建了鲁西、湖西、冀鲁边、鲁南等军区。
资料这么写:随着115师山东部队扩大到7万规模,根据八路军总部指示,到1940年冬,该师将所属部队先后整编为6个教导旅。
苏鲁豫支队第1、第3大队编为教导第1旅、旅长彭明治,政治委员朱涤新;
独立支队第1团和鲁南、苏鲁支队编为教导第2旅,旅长曾国华,政治委员吴文玉(后为符竹庭);
独立支队第2团与运河支队编为教导第3旅(兼鲁西军区),旅长杨勇,政治委员苏振华;
黄河支队编为教导第4旅(兼湖西军区),旅长邓克明,政治委员符竹庭(后为张国华);
东进支队编为教导第5旅,旅长梁兴初,政治委员张国华(后为罗华生);
东进抗日挺进纵队第6支队与鲁北支队编为教导第 6旅(兼冀鲁边军区),旅长邢仁甫,政治委员周贯五。
1941年7月,新编第三旅、新编第二旅4团合编为教导第七旅,旅长为韩先楚,政治委员兼副旅长赵基梅。
说通俗点,教导旅就是对付规模舆论压力的产物。
其实八路军教导旅就是作战部队,但以非战斗部队自居,可以减少国民政府媒体的攻击。
其实,教导旅同支队、独立旅、新编旅、警备旅等非正规番号没什么不同,特殊时期的政治手段而已。
在1941年皖南事变彻底翻脸后,已经不需要这样掩饰了,教导旅就逐步取消了,恢复正式番号。
教导第一旅,1943年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第七旅,番号自此撤销。
教导第二旅,1943年缩编为滨海六团,番号自此撤销。
教导第三旅,1942年教导第三旅与冀鲁豫军区第二军分区合并,番号自此撤销。
教导第七旅,1942年教导第七旅与冀鲁豫军区第七军分区合并,番号自此撤销。
由网友 朕侃 提供的答案:
1940年罗荣桓在山东组建了7个教导旅,很多人纳闷为何叫"教导旅"?要知道129师新组建的旅可是叫"新编旅"。
129师组建的第一个新编旅是在1940年2月,原129师688团与晋豫游击支队合编而成;而115师组建第一个教导旅是在1940年10月,由原苏鲁豫支队改编而成。
既然129师都有使用新编旅番号的先例,为何115师却不用,而要用教导旅这种非正规番号呢?
教导旅可以理解为随营学校,主要是负责训练新兵的,抗战时期,因为有大量的新兵需要训练,当时很多部队都设有教导部队。
教导部队早在黄埔军校建校时,就已经出现,教导部队因为主要承担新兵的训练工作,所以骨干一般都是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军士,教导部队不属于一线作战部队,一般不参与打仗,把经验丰富的老军士安排在教导团,一者可以把丰富的作战经验传给新兵,二者也可以避免这些部队中的"宝贝"在战斗中损失。
正因为教导部队的这种性质,使得教导部队大多都是临编,根据训练的需求而组建。
1939年初,115师一部在陈光、罗荣桓的带领进军山东,经过一年多的发展,部队扩编了好几倍,因为没有新增的正规番号,新扩编的部队大多采用临时编制,比如某某支队或某某大队,但部队采用这样的番号,不利于统一指挥。
根据作战的需要,罗荣桓决定将整个山东地区的八路军115师部队进行整编,八路军在名义上属于国民政府的正规军,正规番号的使用理论上也需要得到国民政府的批准。
蒋某人一直想尽千方百计压缩八路军编制,想从他嘴里再多要一个连的正规编制简直是要了他的命。罗荣桓整编115师在山东地区新发展的部队,找蒋某人要番号基本不可能。
如果直接使用某某旅,肯定会引起蒋某人的警觉,而使用教导旅番号,则可以避免这种问题,一者教导旅是临时编制,二者即便是国民政府问起来,也可以说是训练新兵、民兵需要,不给国民政府以口实。
那能不能像129师那样使用新编旅的番号呢?也是有一定风险的,129师所处的山西一带,这里只有像晋绥军一类的地方部队,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115师所处的山东地区,这里还有不少中央军,如果使用新某旅也极有可能引起摩擦,没有使用教导旅来得稳妥。
由网友 今古讲堂 提供的答案:
"教导旅"和"志愿军"的称谓,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称谓的出现,是一种政治智慧的体现,有其历史背景和充分必要性,更加体现了我党我军灵活、高超的斗争策略。
关于"志愿军"的称谓,为什么叫"志愿军"?伟人曾经说过:"我们不是跟美国宣战,不是国与国宣战,我们是人民志愿的嘛,这是民间的事儿"。
战争初期,"志愿军"这一名称,让联合国军误以为这只是一支小规模的志愿者队伍。等到他们弄清中国人民志愿军是成建制的正规部队参战,只是使用了完全不同的番号后,已经吃了大亏。
但联合国军虽然吃了闷亏,却也只能继续承认"志愿军"这一名称,因为他们也不敢扩大战争, 只能将战争限制在朝鲜半岛。
八路军115师组建了7个"教导旅",是人民军队发展的需要,但这个名称,却让日寇和国民党方面,一时对八路军的实力摸不清底细。之后,也只能接受既成事实。
教导旅成立的背景。
抗战时期国共二次合作,蒋介石既希望八路军、新四军对日作战,减轻国军压力,又希望借日军之手,削弱共产党军队的力量。
因此,在整个抗战期间,国民党方面总是想方设法压缩共产党军队的编制。
1937年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下辖115师、120师、129师。这三个师,都是丙种师。每个师只有两个旅,定员12000人(后来实际编有15000人左右)。共三师六旅。而蒋介石把自己的嫡系部队编为甲种师,定员最高可达3万人左右。
国民政府按照这个编制发放一定的钱物,并限定了八路军的作战范围。
日寇入侵山东后,韩复渠不战而逃。国民党军队没有能力收复失地,但"寇能往,我亦能往",对于国民政府丢失的国土,八路军理所当然可以去收复,并且不能再受国民党方面划定的作战范围的限制。
因此,在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领导下, 先后发动了徂徕山、黑铁山、天福山等抗日武装起义,并建立了十多支游击队。后经中共中央批准,于1938年12月,成立了八路军山东纵队。
山东纵队作为一支地方武装,和115师平级,都归属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部直接领导。
山东纵队经过多次整军,向八路军主力部队输送了大量兵源,自身也逐步发展壮大,并走向正规化。
115师挺进山东后,和山东纵队协同作战,得到了快速发展,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由于民众的支持,其发展速度是惊人的,根据敌后抗战的需要,原有两个旅的编制已经完全不能满足需求。因此,1940年底至1941年期间,八路军第115师对所属部队进行了整编,先后组建7个教导旅和鲁西、湖西、冀鲁边、鲁南4个军区。
在整个抗战期间,国共双方既有合作,又有摩擦。同时,双方对一些具体问题,也不断进行谈判。中共中央曾提出将八路军扩编为3军9师,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一直不予同意。
在这种情况下,八路军组建7个旅,是人民军队的发展,是抗战的需要,但却得不到国民政府的承认。
为了不至于刺激国民党方面,避免过早暴露八路军的实力。八路军新成立的7个旅,称之为"教导旅"。
所谓"教导旅",本意是指:由若干个教导营及勤务保障分队组成,主要承担新兵训练任务的旅级教导部队。
八路军一下子整编了7个旅,不仅会过早暴露实力,也会刺激国民党方面,因为这7个旅,并没有得到国民党方面的正规编制。
但是,我们成立的是"教导旅",说明是为了抗战需要而训练新兵的,并非正规作战部队。这样,一方面可以麻痹日寇,另一方面,也不会过分刺激国民党。至于是不是专门训练新兵?三个字:你懂的。
虽然是教导旅,打起仗来,却是毫不含糊的。
115师教导旅的组成。
115师的7个教导旅,其旅长及政治委员,在建国后,基本都被授予上将、中将或少将的军衔。
但其中却出现了一个败类,教导第6旅的旅长,杀害革命同志,后来投降了日寇,最终被解放军抓获后处决。
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教导第一旅。
先后有过两个教导第一旅。
第一支教导第一旅。主要由苏鲁豫支队改编而成,下辖3个团,旅长彭明治。
"皖南事变"后,原教导第一旅南下,编为新四军第三师第七旅。
建国后,彭明治历任驻波兰大使、河北省军区司令员、解放军原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原教导第一旅划归新四军之后,又从山东纵队抽调部队划归115师,改番号为115师教导第一旅,下辖3个团,旅长孙继先。
建国后,孙继先也于1955年被授予了中将军衔。先后担任过中国人民志愿军二十兵团副司令员、济南军区副司令员等职。
教导第二旅。
1940年10月下旬,经中央军委决定:115师陈士榘支队第一团、鲁南支队、苏鲁支队等部整编为115师教导第2旅,旅长曾国华,1941年3月,教导2旅参加青口战役,之后在滨海地区坚持抗战。
1943年3月,根据中央精兵简政精神,滨海区撤销了旅级机构,教导二旅缩编为滨海军区第六团。解放战争初期,滨海军区一部进入东北,成为东野的一部;另一部分留在山东成为华东野战军之一部。
1955年,曾国华被授予中将军衔。
教导第三旅。
1940年10月,经中央军委决定:由运河支队与115师陈士榘支队第二团整编为115师教导第三旅。前后有两任旅长,一个是"三杨"之一的杨勇。杨勇赴延安学习后,副旅长王秉璋接任旅长(代)。
1955年,杨勇被授予上将军衔。
王秉璋则被授予中将军衔。
教导第四旅。
教导第四旅由343旅黄河支队编成,下辖第十团、第十一两个团,旅长为邓克明,政治委员先后为张国华、唐亮。
建国后,这三名旅级领导的军衔差距很大。邓克明授衔少将,而前后两名政治委员:张国华被授予中将,唐亮则被授予上将。
教导第五旅。
由东进支队改编而成,下辖3个团,旅长梁兴初。解放战争时期,该部所属部队进入东北地区,发展成为东野一部。梁兴初后来历任滨海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东野10纵队司令员、四野第38军军长等职。后又率部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第38军在朝鲜战争第二次战役中,坚决果敢穿插,共歼敌1.1万余人,扭转了战局,被彭德怀誉为"万岁军",1955年,梁兴初被授予中将军衔。
教导第六旅。
教导第6旅由津南支队与鲁北支队等部队整编而成,下辖有3个团,旅长邢仁甫。
之后,教导6旅改编为冀鲁边军区,邢仁甫任军区司令员。后该部又并入渤海军区,解放战争期间,所部进军东北,成为东北野战军的一部分。
旅长邢仁甫却成了可耻的叛徒,被抓获后,被执行枪决。
邢仁甫被任命为旅长时,当时刚刚30出头,年轻有为。他也曾立过不少战功。本来他的前途是一片光明,按照他的战功和资历,建国后应该也能被授予中将军衔。
他本已有结发妻子,并育有三个女儿,家庭美满幸福,这在当时战争年代是非常令人羡慕的事情。但他并不满足。
当时,部队宣传队的女队员宋魁玲,年轻漂亮,邢仁甫作为一名有妇之夫,八路军的高级干部,在战争年代,居然完全无视党纪、军纪,利用自己的职权,对宋魁玲展开了疯狂的追求,后又将其公开纳为小老婆。
他利用担任军区司令员的职务便利,在前方战士浴血厮杀的时刻,居然置党纪于不顾,命令下属在新海县望子岛(现属海兴县),为他修建了一个安乐窝,部队的干部战士们经过一个冬春的艰苦施工,为他建立了一处"行宫"。
他带着小老婆每天在里面大吃大喝,又派人冒着生命危险,到天津为其购买奢侈品,供他挥霍享受,并私吞了巨额公款。
1943年,组织上让邢仁甫去延安学习,军区司令员的职务由黄骅接替,这本是组织上对他进行的培养,但邢仁甫却认为这一切是黄骅在背后捣鬼,目的是解除他的兵权。
于是,邢仁甫在背后大骂黄骅是"南蛮子",并说:"南蛮子排挤地方干部,是为了抢占地盘"等。
邢仁甫心态已经极度扭曲,在他一手策划下,让他的亲信冯冠奎担任刺客,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大赵村惨案,将黄骅、陆成道、陈云彪等8名同志杀害,另有4名同志身负重伤。
杀害黄骅后,邢仁甫罪行败露,他带着老婆和几个亲信逃到天津,亲笔撰写了《效忠天皇》、《剿共灭匪计划》等叛变材料。并向日寇供述了八路军的许多机密情报,被任命为津南六县剿共司令。
日寇投降后,邢仁甫化名罗镇,成为国民党天津军统站少校组长、河北省第三专署专员兼保安司令。
1949年1月5日,在解放天津的战斗中,邢仁甫被解放军抓获。1950年9月,被依法判处死刑。
教导第七旅。
教导第7旅是1941年由新三旅与新二旅第四团等部改编而成,下辖有3个团,旅长韩先楚。后划归到晋鲁豫军区建制,逐渐发展为中原野战军的一部。1955年,韩先楚被授予上将军衔。
115师组建了7个教导旅之后,名义上是"教导"训练新兵,但其实就是正规部队,打击日寇一点也不含糊。
115师教导旅番号保留的时间并不长。
115师教导旅番号保留的时间前后大约一年左右。后来,八路军重新整编部队,教导旅的番号撤销。主要原因有三个:
一是"皖南事变"后,国共关系恶化,八路军的正规部队没有必要再以"教导旅"的形式出现。
二是随着对敌斗争形势的变化,日寇以及国民党方面,对八路军的"教导旅"的真实情况,也已知晓,但他们对八路军抗日力量的发展,无可奈何,只能接受事实,再称之为教导旅,已经没有必要。
第三个原因是:当时,中共山东分局、山东纵队和八路军115师之间,相互虽然能够协作配合,但也存在着一些分歧,实行统一领导势在必行,亟需重新整编部队。因此,经中央决定,1941年8月,罗荣桓任山东军政委员会书记。1943年3月,罗荣桓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书记、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并兼115师政治委员、代师长,统一领导山东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党政军工作。
蒋介石没有想到,共产党军队在抗战中,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在人民的支持下,越战越强,共产党领导的武装不断发展壮大。抗战结束后,八路军的三个师和新四军均已经分别发展成为了战略集团。
由网友 何义575 提供的答案:
教导旅,一般为新编的部队,他们大都是为正规部队,训练新兵或培养基层骨干。但在抗战时期和中国内战时期,有很多军阀由于没有编制(主要是被蒋介石控制),所以设立很多这样的教导旅(团),他们的军费和补给由自己解决。因为蒋介石一直都怕共产党武装的坐大,所以对八路军的编制是严格控制的,在八年抗战中无论八路军如何壮大,编制只有六个正规的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才用教导旅,独立团,还有是建立了很多军区,军分区武装,而这些武装国民党是不承认的,军费补给自己解决,所以才建立了很多大大小小的根据地,也是这些根据地的人民向八路军提供了生存的保证,而八路军也保护了那些人民。
由网友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提供的答案:
1940年10月,根据八路军总部指示,115师将所属部队先后整编为7个教导旅。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部队整编
1937年8月22日,根据国共两党的协议,红军主力作战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根据规定,八路军下辖3个师,每个师下辖2个旅,定员15000人。
然而,随着华北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猛烈发展,抗日根据地和八路军也迅速扩大。
1939年、1940年,是八路军大发展时期。
1938年底,总兵力为15.6万余人,1939年已发展到27万余人。
由于发展迅速,干部新、成员新,加之战斗频繁,许多部队未及教育和训练,因此,部队的军政素质急需提高,组织体制急需整顿。
因此,八路军总部于1939年2月1日、6月23日和1940年2月21日连续发出整军训令。
在军政整训的基础上,我军进行了组织编制整顿,健全各种规章制度,计划1939年两期共整编60个团(实际整编61个团,超额完成任务),1940年两期整编50个团。
显然,团的数量增多后,必须要再新设旅一级编制,才能更好的领导抗日游击战争。
因此,1940年,我军除加强充实原有的各主力旅外,又组建了许多新旅。
115师先后整编了7个教导旅;山东纵队先后编成5个旅;129师和冀鲁豫军区先后编成9个新编旅;120师先后编成2个独立旅;陕甘宁边区留守兵团先后编成2个警备旅。
老蒋不可能给咱们新编旅番号,所以,当时,各师、军区新编的旅,有教导旅、独立旅、警备旅、新编旅等。
那么,为什么115师整编的旅叫教导旅呢?
教导旅
当时,我国教导旅的思想,来自德国和苏联。
老蒋的德国军事顾问,非常强调教导旅的作用,鲍尔帮助老蒋在南京训练并装备了一支教导旅,并认为他应作为老蒋"新军队的基石",而塞克特甚至认为"(国军现代化)第一注重训练教导旅"。
而东北抗联教导旅成立,则既要坚持斗争,又明确承担了培养军事政治干部,为将来抗联队伍壮大准备骨干力量的重要使命。
总之,教导旅的特点,是在承担作战任务的同时,侧重于培养政治军事干部等骨干人员,为将来队伍的扩大培养骨干力量。
而当时的115师的部队,是最适合承担这种使命的队伍了。
115师的形势
1938年5月,115师接到指示,首先派遣了东进抗日挺进纵队,进入山东,与当地的抗日武装会和,建立了抗日根据地。
1938年12月2日,奉八路军总部的命令,115师主力挺进山东。
经过1年多的奋战,到1940年7月,115师进军山东的工作全部完成。
此后,中央多次指示,由115师统一山东的军事指挥。
当时,山东的斗争形势十分复杂,但发展空间也非常大。
此时,山东分局领导的抗日根据地,除苏豫皖编曲和苏皖边区划归中原局领导外,包括鲁西、鲁中、鲁南、滨海、胶东、清河、冀鲁边根据地,人口1200万,土地3.6万平方公里。
在各根据地中,山东地区的人口、经济条件都相对较好。
同时,自1937年10月日军大举进攻山东以来,国民党部队(以韩复渠余部为主)除一部分做了伪军外,许多都自树旗帜,占山为王,成为各种各样的杂牌部队。
这样复杂的形势,虽然给115师带来了困难,但也给115师的壮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这一形势下,山东分局提出了一面发展、一面巩固的方针。
要一面发展,一面巩固,就需要115师培养出大量政治军事素质过硬的骨干。
115师的人才基础
115师是井冈山部队的底子,当年井冈山会师时的老部队,大部分都编入了这个师。其中包括红一军团、红15军团和红74师。
这些老战士、老干部,都是久经考验,政治军事素质过硬的。
显然,此时的115师,拥有大批适合成为骨干的储备人才。
因此,以教导旅的方式整编115师的部队,是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的,是便于队伍进一步发展壮大的。
再次调整
115师在此次整编后,屡屡打击日军,多次粉碎敌人的扫荡。
不过,此后,形势又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百团大战后,尤其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调整方略,对国民党执行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政策,对正面战场不举行大规模军事进攻,以主要力量对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试图摧毁我抗日根据地。
此外,1941年,华北地区又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
这一形势下,华北各抗日根据地进入了严重困难的局面。
1941年11月,中央做出指示:各根据地脱产人员原则上不得超过人口总数的3%,主力军实行"精兵主义",主力军与地方军的比例,在山区为2:1,在平原为1:1,在某些最苦难的地区,主力军全部地方化。
根据指示,1942年8月,山东军区成立,原115师和山东纵队各部队的番号取消,抽调出最精锐的13个团为主力部队,直归山东军区指挥,其余各部队则地方化。
115师的这7个教导旅,仅仅存在不到2年。
不过,无论是反扫荡的作战,还是培养骨干人才,各教导旅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光荣地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由网友 放飞的季节510 提供的答案: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在国家和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国共继北伐战争以后,开启了历史上的第二次合作。
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宣布陕北的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此后改称改称第十八集团军),并同意设立总指挥部(此后改称总司令部)。
八路军,下辖3个师,即第115师、第120师、第129师,以及总部特务团;师辖2个旅,旅辖2个团,初期八路军拥有4.5万名官兵,能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领取军饷。
抗战初期,八路军3个主力师东渡黄河,配合友军第二战区参与了对日本军队的战斗,第115师歼灭了侵华日军号称"钢军"的第5师团第21旅团一部及辎重车队1000余人,首战取得了平型关大捷的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鼓舞了全国军民对日抗战的决心。
此后,八路军持续开辟和扩大了敌后根据地,开始逐步取代国民党军队,成为华北战场的抗日主力,不断地在战斗中成长和壮大起来,自抗战结束时,八路军三个主力师,包括各根据地的地方部队,拥有了百万的精兵强将,以及数百万民兵武装。
所谓的教导旅,是抗战时期,我八路军特有的一种编制和作战单位,仅第115师就拥有7个教导旅,具体为教导第1旅,旅长是彭明治;教导第2旅,旅长曾国华;教导第3旅,旅长杨勇;教导第4旅,旅长邓克明;教导第5旅,旅长梁兴初;教导第6旅,旅长邢仁甫;教导第7旅,旅长韩先楚。
教导旅的出现,说穿了是八路军放手发动群众,坚持敌后抗战,在对日军事斗争中,队伍持续发展壮大,却无法通过正常渠道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取得部队正式番号,而采取的一种积极的应对措施,用来应付重庆政府,不让其找麻烦而设立的一种作战单位。
当时,八路军第115师、第120师、第129师这3个主力师中,有正式番号的只有6个旅12团,因此,扩大了规模的八路军3个主力师中,除了拥有番号的第343旅、第344旅、第358旅、第359旅、第385旅、第386旅以外,拥了数量更多的且没有正式番号的教导旅、教导团、独立团,以及同样没有正式番号的纵队。
由网友 战史解码 提供的答案:
教导旅、教导团原本并不是一线战斗部队,而是专门用于训练新兵的地方,所以才会有这个名字。说白了,就是新兵旅。国民党军队在抗战时期是有不少教导旅的。一般来说,新兵只会编入营级单位里面,但是架不住抗战时期中国部队损失太大,所以对新兵的需求非常大,于是国军索性弄出个教导旅,以旅为单位一批一批训练新兵。倒也算比较有效率,只不过质量就很难保证了。不过115师的教导旅与传统意义上的教导旅并不同,可以说是为了政治妥协的产物。
众所周知,国共第二次合作后,陕甘宁的红军也被编入了国民革命军战斗序列,一开始被授编为第八路军,后来改为第十八集团军。而在南方由项英、陈毅领导的游击队也被改编为新四军。其实红军的人数是不少的,并且非常懂得如何发展力量,但是蒋介石扣扣索索,不愿意给红军太多编制,所以最终只组出了八路军与新四军这两个军。其中八路军仅被允许编出三个师、六个旅。三个师分别是115师、120师与129师。
显然这么点编制根本不够,随着我党在敌后战场不断发展,对编制的需求也愈发强烈。但如果直接明目张胆扩编的话,显然是制造摩擦的举动,毕竟如果突然冒出个"115军"之类的部队番号的话,蒋介石不得暴跳如雷?之后蒋介石恐怕会想尽办法使绊子,这样可以说既不利于抗战,还容易落下话柄。因此,当时我军就弄出了不少临时编制,比如独立团、纵队等等。
那么教导旅又是怎么回事呢?这就不得不提到115师东进山东了。随着山东的敌后战场越发壮大,光是山东纵队就有两万五千多名士兵,已经是不可忽视的武装力量,于是中央决定让115师的主力部队相继进入山东进行抗战。山东人口众多,并且民众有着极大的抗战热情,经过干部的宣传动员工作,不少志士决定加入八路军115师。
115师在短时间内迅速得到扩张,到1940年光是麾下的作战部队就达到了七万人。但是这也导致番号无比混乱,于是罗荣桓开始着手整编新军。整编后得到了三十来个团,但他们不可能大摇大摆放到名面上,于是115师的干部们想了一个主意。那就是以教导旅的名义编组这些部队,这样的话即便国民党查下来也可以谎称是临时训练新兵的编制。于是115师就这样冒出了七个教导旅。
不过这个编制存在的时间不长,很快就被取消了,因为1941年爆发的皖南事变令中共对国民党极度失望,双方甚至处于闹掰的边缘,于是八路军各师索性破罐破摔,便将许多编制正式化了,115师的七个教导旅也分别有了新的番号。与此同时山东敌后战场也建立了许多军区、军分区,与部队单位共同领导敌后抗战。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15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