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李昌平8 提供的答案:
这个命题不准确,因为,某一种方言,不能代表所有方言被称为最经典方言。
方言,是相对于标准音国语普通话而言的,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人们交流的语言。所以,方言就是地方性语言。普通话是官话,官方言语。
我国汉族有7大方言。分别是:
东北方言。东北方言使用人数最多的方言,也是最接近普通话的方言。 赣方言(语),江浙(吴语)方言,湘方言(湘语),闽方言(闽语),客家方言(客家话),粤方言(粤语)。如果细分,汉族的地方方言,居统计,有八十多种。在一个方言区域内,还有若干种小方言。另外,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还有民族语言。
那么,就七大方言里,你说哪一种方言"最为经典",最地道,最正宗?是北方语,是湘语,吴语,或者是客家话?显然是不能这样分的。因为,七大方言都是各区域的经典方言,是不能与其他分言比"正宗、经典的"。只能是在本方言区域内,对本地方言作比较,哪个小区域说地方言较为经典,地道一些。
如果说,某一种方言里,哪一个地方的最为经典(正宗)。广西的壮话,是以武鸣语音为代表的,也可以称为经典、正宗壮语,其它地区的壮语,就要以武鸣的为标准。粤语以广州的为经典,广州以荔湾区的为经典。
粤语(又叫白话)包括广东,广西粤语区。广西粤语,玉林粤语区的粤语,与广州粤语差别很大。但相互也能交流。广东粤语与广西梧州、桂平粤语最为接近。
东北方言最为接近普通话,用普通话与东北方言交流没有问题。还有西南方言,与说普通话人交流也没有太大障碍,与东北人也能正常交流。
客家人的客家话哪里最经典呢?有人说是广东梅州客家话最为经典。原因是,梅州出了个开国元帅叶剑英,梅州(县)出名了,梅州的客家话也被世人所共知。
但我认为,广西博白县,古称白州,的客家话最为经典正宗。博白是世界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县。在近二百万人中,有一百四十多万人讲捱话(客家话)。广东石岭是纯客家县,语音与博白差不多
博白客家话中,有2000多个字语音与普通话相同或者相似。如果用书面语与普通话交流,不懂客家话的人也能听懂大概。如朱、猪、珠、李、理、里、狗、天、田、填、民、明、留、流、刘、硫、水、谁、书、舒,输,等等,与普通话相同。
博白客家话我,叫捱,因此,又叫捱话,新民话(与当地土白话即地老话区分)。
客家话(捱话)吃饭叫食饭(饭与普通话基本相同)凡吃都叫食,吃早餐(饭)叫食朝,吃中午饭,叫食救(昼),吃晚饭叫食亚(夜)。
白天叫日干头,白(pa)日头,夜晚叫夜(bu-)头,夜干头。太阳叫热头,月亮叫月光。刮台风叫发猜风。彩虹叫天弓,打雷叫雷公响,下雨,叫落水(凡下都称为落)如落雪,落冰雹,落桑(霜)。落日余飞(晖),涨洪水叫发大水。山叫liang-一声,liang-头。
父亲叫阿巴,母亲叫阿咩mei,祖父叫啊公,祖母叫阿婆,叔叔叫阿叔,叔婆叫阿婶,大哥叫阿哥,弟弟叫老tei-一声,妹妹叫老妹,姐姐叫阿姊或者太姊(大,太读音不分)。外公外婆叫贾(近似音)公贾婆。舅舅,舅妈叫丘(kiu-近似音)公,丘婆。
总之,各种方言有各地的特点,方言与方言之间是否经典,没有可比性。如果说哪种方言最接近普通话,无疑是北方方言,因为普通话就来自北方方言。
由网友 帝都一帅137O128 提供的答案:
那当然是北京话最经典了!北京话有两种即北京土话〈俗称京片子〉和北京官话。北京土话即当地老百姓说的话,北京官话即官员和知识分子说的话,早在大清雍正年间即被定为标准语要求全国官员和知识分子学说掌握!北京官话又有两个分支即怀承片(怀来滦平承德等地区)和朝峰片(辽宁省朝阳市和内蒙古赤峰市)。这些地区在清朝时由于属皇家的避暑山庄和围场,当地驻有大量官员和来自京城的八旗子弟,于是当地人民也学会了北京官话!清朝时北京城只有七百多平方公里六七十万口,但就是😄这么小的地域这么少的人口却成为了中国标准语普通话的发源地诞生地,所以北京话无疑是中国最经典的方言,不仅音调优美动听而且全国人民都能听懂!吴语区的苏州上海宁波等地的吴侬软语也很好听,但全国大多数人听不懂呦!粤语区有一亿多人口,但粤语多至九个声调让人难以掌握学习,所以也不可能成为中国标准语。最终区区七百多平方公里几十万人口北京城里的北京人说的北京话成为了自北京官话一国语一普通话一脉相承的中国标准语,试问中国还有比北京话更经典的方言乎?〈多谢邀请〉!
由网友 待问楼主 提供的答案:
肯定是我们兰州方言最经典。
我是兰州的老师,由于有普通话的要求。全国的老师都有硬性要求:说普通话,写规范字。所以,从师专毕业至今,我已在兰州生活29年了,马上就是2023年了,到明年,我在兰州生活整30年了。我虽然不说兰州话,但是完全听懂兰州话,如果放开让我说,我也会说比较流利的兰州话。
据我多年观察,兰州话最典型的是:把sh 音读成f 音,这点非常别致。比如,"读书",兰州人读成"读父","喝水"说成"喝肥";"数学"读成"父穴"。
兰州方言中,叫小孩名字(多用于小名,也就是乳名),习惯上在名字最后加个子字。比如:小孩的小名叫吉辰,兰州话就是吉辰子,再比如,小姑娘的乳名叫靓妹,兰州话就叫靓妹子。
兰州话还有个特点,在小孩名字前加个"尕",一来,尕表示小的意思,如,尕哥,尕姐,尕舅,尕娘等;但在小孩名字前加一尕字,表示亲近、可爱等,如:尕中子、尕江子等。
兰州人在形容事物的颜色时,特喜欢用叠词。比如,形容人的脸白时,就说:"这尕娃的脸白生生的,兰州话里白,不读白,读薄",说绿颜色时,用,绿莹莹,绿,不读绿,读录。说黄色时,常用的词是黄聪聪的,说黑色时,用词很独特:黑啾啾的,此时,黑不读黑,读喝。有意思吧!!!
兰州话在吃的方面,最有特色:吃牛肉面不叫吃,叫咥(die);吃好了,叫"满福"。喝酒时,不叫喝,叫"挖到"。好,不叫好,叫"沃野"。
兰州话还有一种合音现象,非常精炼,比如,问:"你做啥去了?"用兰州话"zua qi ni?"因为没有相应的汉字,只好用拼音。兰州话里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段子,说的是两个人晚上,一人起夜上厕所,另一人问是谁,干什么,他们的对话如下:
费?(谁?)
我。
zua?(读四声,做啥?)
随。(尿尿)
这里的zua 就是做啥的合音,类似于文言文里的焉字。
兰州话在表示距离远近时,一般用拉长声音来表示,十分有趣。比如,有人问一老太太家住哪里,老太太说:"在那——那——那——那 塌里",老太太同时用手指着远处的庄子说。由于语言无法表达出这种语言的魅力,建议朋友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听一听西北笑星张保和的快板,比相声还要精彩,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由于本人不是地道的兰州人,无法全面的描述兰州话的经典魅力,敬请土生土长的兰州人批评指正!
由网友 岭南闲人cai 提供的答案:
我觉得广东潮汕话最经典。他属于闽南语系,到今天还保留着最原始的河洛语,因为谐音把河洛话读成"福老话"。我把日常用语说出来供大家欣赏,比如把"日历"叫为"历日";把"荡秋千"叫为"颂千秋";"刮台风"叫"浮风台";"吃饭"叫"驾崩";"学校"叫"书斋";"洗澡"叫"洗浴";"厕所"叫"东施";"生病"叫"生魔"。还有很多,我下次再列举吧。
由网友 琴棋书画129712171 提供的答案:
您既然提出问题邀答,出于礼貌简单说几句,这两天心情有些不好,说的不妥敬请海涵,像这样的问题最容易引起争论,有个老歌唱啦"谁不说俺家乡好"。说到方言,也叫家乡话,都有它的区域性,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特点,听惯了都好听。比如:北京话里儿话韵较浓,河南话里爱说"中!"东北人哪儿不说哪儿,"那疙瘩",唐山话最后总是拉个勾儿,还有河北有些地方说话舌根发硬 ………就不一一列举了,这都是说的过去,现在全国实行普通话,也就是国语,尤其在我国北方这些地区,普通话都说的挺好,南方一般有文化的人人也早已说普通话,所以普通话不久将来会在全国普及的。说到这儿大家肯定已经心知肚明,普通话肯定将成为经典的。就说这些,不喜勿喷!
由网友 苔生 提供的答案:
广东汕尾的方言最经典。汕尾语言属闽南语系,但至今仍保持着最原始、经典的河洛语。因谐音,把河洛话慢慢讲成了"福老话"。你说经典不?卖菜汕尾方言叫卖配,即卖肉卖鱼卖青菜……配成一桌佳肴。古汉语亦注,配,菜也。做爱汕尾方言叫"相补"。形象、准确、科学,互敬互爱,美不美!汕尾方言的家叫厝,古汉语注,厝即棺椁。饱受战乱、盗贼之苦的东晋南迁居民入赣入闽入粤后,很希望生活像入土以后那么平平安安,故到了汕尾的中原祖先可能就刻意把家叫厝。至于唐传中程咬金叫过的"没瞅没睬"等语言,更是至今仍十分普及。
由网友 老头哥儿 提供的答案:
中国之大,各地区都有地方上不同的方言,没有什么经典不经典的,只有能听懂,还是听不懂的说辞。
要说在中国语言里,普通话是带有普及性的,标准说法应为普通话就算是经典吧。
因为俺是青岛银(人),外地方言懂的不多,听听本地的有些方言还能解释解释。下面就用普通话和青岛方言来比喻几个说法的大体意思,(方言中,有些字只能用"外行字"来形容一下吧。)如下:
(1)普通话说:"这人怎么这样犟。"青岛方言会说:"这银(人)怎么是个杠子头。"
(2)普通话说:"拿个勺子来。"青岛方言会说:"来个硕(勺)子。"
(3)普通话说:"你要常运动运动。"青岛方言会说:"你对多动坦动坦(运动)。"
(4)普通话问:"你喝水了?"青岛银(人)回话:"俺哈(喝)水啦。"
(5)普通话说:"海水咸的。"青岛方言:"海水齁咸齁咸地。"
(6)普通话说:"某人办起事来有点呆呆的。"青岛方言可能说:"这银(人)真像是个彪子或潮巴。"
(7)普通话说:"这是谁家的姑娘,长得真漂亮。"青岛方言会说:"那是俺家地大嫚,长地就是俊。"
所以说,话语还是以普通话为标准,各地区方言说出来就大有不同了,有些地区的方言,外地人根本就理解不了。
就谈到这里吧,比喻也聊到这里,欢迎评论,谢Html369问答邀答,谢谢。
谢网图,老头哥儿回答文。
由网友 上古文明 提供的答案:
中国的方言唯有河南的方言千年不变,高度保持了古汉语的本真。天天吹捧的广东话跟河南话完全没有可比性,例如广东人将父亲叫做"老豆",你翻遍中国正经的古书和正经的古汉语,从来没有把父亲当个豆子的。下面我们来说说河南话对古汉语原本词汇和语义保留得有多纯!
河南人见面喜欢使用发语词,而发语词在古汉语中非常常见,是虚词的重要功能之一。例如古汉语中的"夫"、"盖"、"嗟呼"等。河南人见面喜欢说:"噫,你去弄啥勒"?这个"噫"字,在北宋政治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有"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你以为这个"噫"字只能追溯到北宋吗?那证明你真不了解河南话,更不了解中国文化。成书于魏晋时期的《三国志》,其中的《蜀书-张飞传》中有这么一句话:"飞营都督表报先主,先主闻飞都督之有表也,曰:[噫!飞死矣。]"。试问一下,各地方言还有哪的方言把这个"噫"字挂在嘴边在日常生活中 随时随地的说着,且保持着古汉语的原义的,请站出来举个手?
河南话中,保持着古汉语原义的词汇多如牛毛。例如"好"字。河南人日常生活中离不开这个好字。例如"那个娘们好吃好喝好买衣裳"。据我了解,除了河南话,北方方言中多有保留这个好字且生活中常用,例如北京话"好这口"。这个好字,在古汉语中比比皆是。例如春秋时期"楚王好细腰"、"卫懿公好仙鹤","叶公好龙"等等。敲黑板,注意了:这里的好和现代汉语用词解字义甚至用句子翻译字义是完全不同的。比如我们今天常常用喜欢来代替好字,这是极其错误的。因为好不是一般的喜欢,而是带有痴迷的意味。所以,楚王好细腰、卫懿公好仙鹤,卫懿公能把仙鹤封为大将军,敌军都打到都城了,卫懿公命都不要也要保护自己的仙鹤,这就不是一般的喜欢了。
河南话中,直接使用古汉语到现在都没有任何变化的例子也比比皆是。例如古汉语中名词动用,看清楚了,我把这个名词动用加黑加下划线,是想提醒大家"名词动用是现代汉语对古汉语的瞎总结,古汉语根本就没有名词动用一说"。咱们将错就错,回到河南话保留的古汉语原汁原味的名词动用,例如"坑"字,河南人说"你别(河南话读作呗(be))坑我"。坑啥意思呢?我们在《史记》中找找,《史记-赵世家》中说到秦赵长平之战赵国战败时"卒四十余万皆坑之"。秦始皇时代的成语"焚书坑儒",这里的坑字就是坑杀、活埋的意思。河南话在生活中使用坑字来表达欺骗、带有欺骗性质的坑害别人或者损害他人利益的事。比如河南人说"跟他一块做生意,他老坑我"。河南人用这个坑字,既形象又能够表达出比欺骗更严重的味道。
河南方言中原汁原味的古汉语保留,是生活中一直在用且常用的鲜活的语言。这一点是其他方言无法比拟的,因为在其他方言中有古汉语词汇,要么意义了,要么不那么常用。例如河南话中的"腌臜","你把书都弄腌臜了"、"你看你腌臜勒"。在元末明初小说《水浒传》描写北宋时代普通人的口语中,常常有"腌臜泼才"这类口头常用语,在很多地方的方言中都不存在。
如果你跟河南人说话,河南话中的古汉语词汇随时随地崩到你眼前耳中。例如"俺"字,《三国演义》中张飞、关于都说俺。"那孩孬勒很"、"你别詓(quo)我"。不懂河南话,你很可能无法读懂古代汉语在生活中的真正含义。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15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