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人为什么会战败?他们究竟输在了哪里?_二战德国为什么战败十个原因

由网友 话匣子聊天 提供的答案:

没有美国,大约希特勒就得逞了,至少得逞的机会就很大了。但就是有一个美国存在,轴心国无论怎么折腾也只能是一个死罢了,区别只不过是很惨和更惨而已。

现代战争的本质就是"消耗",像世界大战这种级别的大型战争,就是比消耗,谁能抗住消耗笑到最后,谁就胜利了。

很显然,在1938年的时候,美国GNP已经达到了847亿美元,英国只有275亿美元,德国374亿美元,苏联230亿美元法国126亿美元。

也就是说,在法国跪了以后,德国的GNP就可以加上法国的那一部分,就超过500亿美元了,如果算上意大利的86亿美元,以及奥地利,罗马尼亚,匈牙利这些仆从国的GNP,属于德国轴心国联盟的经济妥妥地超过600亿美元。而英国哪怕是加上海外属地的经济最多也是是400亿美元左右。再加上苏联的230亿美元GNP。至此,同盟国从经济上并不比德国轴心国强多少,处于势均力敌的水平,但英国的那些海外属地可不是英国本土,并不能不顾一切的压榨。因此,最后鹿死谁手就真不好说了。

但加上美国的847亿美元的GNP,就一切都不同了。别忘记了,美国本土没有被战争波及,所以美国本土的这个847亿美元的GNP是实打实的实力,在美国可以心无旁骛的发挥巨大生产力的时候,德国就从消耗上吃不消了。

在几乎势均力敌的双方背后,突然出现一个庞然大物选边站到了同盟国这一边,同盟国的经济实力实力直接是就翻倍了,你说德国焉能不败?

最后强调一下,现代化战争就是拼消耗,是资源、资金的消耗,而不是人的消耗。一场大战打下来,往往是人还可以源源不断组织出来,但资源和资金已经枯竭了。比如,现在俄乌战场上,俄罗斯虽然还是号称源源不断向前线输送T-90坦克,但俄罗斯不会告诉你,由于禁运的影响,现在这些T-90坦克已经不是以前的T-90了,比如来自法国的夜视成像仪已经没有了,火控电脑也因为芯片等问题降级了。至于那些被从坦克坟场李拖出来的T-62坦克,甚至都来不及对装甲进行改装就上战场了。这时,消耗战的代价是不是就显现出来了呢?

由网友 度度狼gg 提供的答案:

作为二战期间德国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希特勒有一个深入骨髓的错误认知,那就是低估了苏联的军事力量和战争潜力,同时又高估了美英盟军的作战能力。如果抛开侵略战争的非正义性,这个错觉直接影响了德军最高统帅部的战略部署和兵力使用,也最终导致了德国在1942年就已经基本输掉了战争。

其实这与希特勒固有的种族主义思想完全挂钩,他崇尚日尔曼人至上、央格鲁撒克逊人次之、斯拉夫人最低等的谬论,所以每每在战争的重要节点,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和选择。这个征候在德军高歌猛进的1940年就显露出来了,那就是叫停了古德里安装甲军的跟踪追击,在敦刻尔克放跑了30多万英国远征军,这几乎是当时英国现役的全部野战力量。

关于敦刻尔克的"奇迹",军史学家给出了许多解释,比如希特勒幻想以此换得英国求和、保存装甲部队实力、担心步兵和后勤跟不上等等理由。然而这些理由都可以归结为一点:希特勒高估了英国远征军的抵抗能力,如果他知道英国人已是惊弓之鸟、知道用很小的代价就可以解决之 ,那么克莱斯特和古德里安就不会接到那道奇特的命令,33万英军大部分肯定得束手就擒。

1940年7月16日,希特勒犹豫再三后签署了第16号指令,决定实施入侵英伦三岛的《海狮计划》,然而根据龙德施泰特在战后受审时的证词,可以发现希特勒对登陆英国是严重缺乏信心的,这不仅仅是"旱鸭子本能惧水"的原因,还有其对英国陆军实力的盲目高估。龙德施泰特的原话是:"入侵英国的计划完全是胡来,因为没有足够的船只,我们把整件事情看作是开玩笑,我觉得元首从来没有真的打算入侵英国,他没有没有足够的勇气,他肯定希望英国会求和"。

在希特勒的影响下,陆军参谋总部判断英国陆军至少还拥有20个有"战斗价值"的野战师,在这样规模的兵力下,如果德军不能第一波登陆10个精锐师以上的部队,必然遭到英军的有力反击而被赶下大海,希特勒预计完全击败英军需要登陆40个师的总兵力。如此一来,就必须集中大批船舰运送第一波登陆部队,而大型编队在横渡英吉利海峡肯定遭到皇家空军的猛击,那么就必须事先取得空权,于是结果我们都知道了。

而实际上,由于在敦克尔刻丧失了绝大部分重装备,当时英国陆军仅有29个师的番号,其中"有战斗价值"的步兵师不超过6个,在欧洲大陆的失败又使这些部队士气低落,如果德军采用空降和海运相结合的方式,能够一次性登陆4个精锐师的兵力,足可以控制一大块登陆场并且引发英军恐慌式的雪崩。可惜希特勒和陆军参谋总部没有这个勇气,等到争夺制空权的战役结束时,哪怕皇家空军没有取胜,德国人也没有机会了,因为英国陆军已经完成了整补。

到1940年9月,英军有16个师达到了参战状态,其中包括3个装甲师(坦克装甲车和火炮终于补充上来),德国人彻底失去了唯一的窗口期。在丘吉尔不屈服的抵抗中,希特勒判断"英国最后的希望在俄国",也就是只要打垮苏联,那么英国一定会主动乞和。于是在西线还没有完全解决的情况下,德国人挥师东指,再一次陷入了"两线作战"的怪圈,而关于这一点,是100多年来普鲁士军官团最害怕的战争形式。

那么为什么希特勒敢于跟苏俄这么快摊牌呢?原因正是他对苏联军事力量的低估,从大清洗到苏芬战争,苏联红军表现出来的状态让德国人产生了其"不堪一击"的错觉。陆军参谋总部判断苏军至多有150个师,"跟德国陆军总数差不多,但德军质量要优越的多",因此预计的作战时间仅为四到六周,就认为可以击败对手。

而希特勒则洋洋得意的对最高统帅部作战局长约德尔说:"我们只要在门上踢一脚,整个破房子就会倒下来"!

所以当1941年6月22日"巴巴罗萨计划"开始实施时,德国已经是五到六成的比率输掉了战争,前线将领们打到冬天就知道,之前关于苏军兵力的战力的情报"都是满纸胡话",因为已经发现的苏军番号就超过了200个师。至于四到六周就可以打垮苏军的计划,更是闭着眼睛的胡说八道,德军耗时四个多月时间,还没有接近莫斯科城郊。而苏军大批的后备兵员、先进的T34坦克源源不断涌现出来,让德国人大吃一惊。

这种病态的藐视还包括对苏联政治体制的误判,装甲集群司令和后来的集团军群总司令克莱斯特就曾供称:"我们把胜利的希望还建立在入侵必然要使俄国发生政治混论这种前途上,我们把过高的希望放在这样的信念上,即斯大林一旦遭到重大失败,必然要被国内人民推翻,这种想法是元首和他的政治顾问们制造的"。德国人希望出现的局面并没有真的方式,于是只能陷入一点点被消耗的苦战。

即便如此,希特勒还是沉迷在自己的习惯性思维中清醒过来,在1942年夏季攻势中,德军本来也有取得战场优势的机会(不是赢得战争,至多谈和),然而希特勒对苏军战斗力的低估再次使他犯错,那就是将南方集团军群分拆为A、B两个集团军群,分别以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油田为目标。结果是两个战场同时出现兵力不足的局面,酿成了B集团军群在斯大林格勒的惨败,以及A集团军群从高加索的一路狂逃,他这个病,还真不好治。

可以佐证的是,希特勒在盲目蔑视苏军力量的同时,还对西线盟军可能的反攻充斥着恐惧,美英领导人的态度其实很明确,在苏德双方没有拼个两败俱伤时,大概率不会开辟第二战场。可是德军那怕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除必要的警备部队外,仍然在法国留驻了29个精锐野战师,其中包括三个党卫军装甲师和装甲掷弹兵师,这是对希特勒惯性思维的最直白反映,整整两年时间里,轮换到法国的部队只能是晒太阳和泡女人。

1943年的库尔斯克会战中,陆军元帅曼施坦因坚持认为不应该半途而废,战役初期虽有挫折,南方集团军群还可以有所做为,然而盟军在意大利的登陆再次使希特勒慌了手脚,不顾一切抽兵西援,实际上,直到1944年诺曼底登陆战役打响,在意大利的盟军部队也没有能突破北部山脉防线,东西两线的德军可谓是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而库尔斯克会战的虎头蛇尾,已经标志着德国百分百输掉了战争,后面的都是苦苦挣扎延缓第三帝国灭亡的垃圾时间,没有丝毫意义。

由网友 小约翰 提供的答案:

二战中希特勒出现很多决策失误,但是到底哪一个失误是致命的,导致了德国输掉战争?

有人说希特勒最大的失误,出现在英法联军的敦刻尔克撤退中。他不该下令德军停止前进,错过了围歼联军的机会,让英法联军煮熟的鸭子飞走了。

有人说,希特勒应该在消灭法国之后,把精力集中在西线,全力以赴消灭英军。

有人说,希特勒不该占领波兰,惹恼英法。

有人说希特勒的失误是不该跟意大利这样的猪队友结盟,让意军在北非进行一场无关紧要的战争。

希特勒不该在1942年下半年,苏德战争处于关键时期的时候,抽调隆美尔率领的装甲部队,增援意大利军队。

还有人说,希特勒不该向苏联开战,应该跟斯大林联手称霸欧洲。

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不过有一点是没有疑问的,那就是希特勒太猖狂,用一句中性的词说,是太轻敌,他轻视了苏联的实力

在此之前,希特勒已经犯下轻敌错误,在1940年6月占领了法国。

占领了波兰之后,英法就对德国宣战了。

接着占领法国,跟英国成为死敌。

跟英国开战的后果,就是跟美国为敌。接着希特勒又犯下一个致命错误,就是跟苏联开战。

在希特勒看来,苏联根本不足挂齿。

因为在1939年11月底爆发的苏芬战争中,苏军的表现实在太糟糕了。

那场战争中,苏联投入兵力120万,是芬兰军队的6倍。

但是战场历时105天的战争,造成了苏军37人伤亡,芬兰方面只有2.5人伤亡。

之所以如此,一是因为苏军战略失误,二是因为斯大林的大清洗洗掉了无数作战经验丰富的将领。

因此希特勒瞧不起苏联,觉得它不堪一击,说"苏联就是一栋摇摇欲坠的破房子,只要上去踹一脚,立马就会倒塌。"

在此情况下,希特勒丧心病狂向苏联发动了全面进攻。

从这一刻起,德军失败的命运已经注定。

苏联是个社会主义国家,政府非常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

它的爱国教育非常成功,它的人民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有为了保卫社会主义政权的献身精神。

苏联的政治制度,能够保证在战争爆发后,进行快速的战争动员。

苏维埃的一党执政制度,能排除一切干扰,调配一切资源为战争服务。

法国遭遇挫折的时候,政府随即发生分裂,出现了以贝当元帅为首的主和派和以戴高乐为首的主战派。

因此法国虽然有号称欧洲最强的陆军,但是在遭到入侵的时候,法国政要出现分裂,人民也不能万众一心,共同抗敌。

苏联高层虽然权力斗争非常激烈,但是在国难当头的时候,所有人的态度惊人一致,那就是坚决抵抗。

在苏联,没有投降派、主和派;只有一个派别,那就是主战派,为了保家卫国不惜代价。

不管什么主张,有什么分歧,有多少深仇大恨,他们都放弃了积怨,不向侵略者妥协和退让。

希特勒仇视共产主义,但却没有研究过这种制度,不了解过这种制度的优越性,更不知道苏联人民是拥护这种政治制度的。

客观地说,希特勒虽然不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但是有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

可是人常说,战争是政治的延续。

如果不懂政治,打仗就是一条腿走路。

而且苏联的体制是计划经济,政府可以排除一切干扰干自己想干的事。

1924年斯大林上台后,苏联开展了一系列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

在联共十四大上,斯大林提出宏伟目标,宣称要在工业上全面赶英超美。

1930年前后,全世界爆发了经济危机(经济大萧条),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集体沦陷:

工厂接二连三倒闭,失业率居高不下,物价飞涨,财政赤字猛增。

但是苏联这边风景独好,生机无限。

为了摆脱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才、资金、技术和设备争先恐后涌向苏联,原来对社会主义苏联的封锁不复存在。

1930年执行的104个技术援助协议中,约有84个是和美国、德国公司签订的。

1929至1945年间,苏联和外国公司之间约有200个技术援助协议在执行中。

1944年6月,斯大林就曾经告诉美国人,在苏联约有2/3的大型企业是在美国的帮助或技术援助下建成的,其余的1/3是在德国、法国、英国、瑞典、意大利、捷克、丹麦、芬兰和日本的"帮助或技术援助下"建成的。

苏联的三大钢铁厂,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厂、库兹涅茨钢铁厂和札波罗热钢铁厂都是美国援建的。其中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厂是以当时世界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美国钢铁公司的格里工厂为模型设计的,而其余20个原有的钢铁厂也在外国的帮助下进行了技术改造。苏联最大的第聂伯河水电站是引进美国技术设备,雇用美国技术专家,于1933年建成的。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是整套建于美国,再拆运至苏联的,约有80家美国厂商为该厂制造了所有设备,并由美国人及德国人在苏联加以组装。哈尔科夫拖拉机厂也是由外国援建的,设备是德国和美国制造的,并由美国人担任建设总工程师。在飞机和发动机的生产方面,美国供应苏联飞机或飞机附件,并给予技术援助。

到二战爆发前,1941年前,苏联在西方的大力支持下,已经实施了三个五年计划,构筑了实际上无与伦比的、规模庞大的工业体系。

1937年,苏联的工业产值在欧洲就名列前茅,成为全球第二大工业国。

苏联完善的工业体系,为可能进行的战争,提供了可靠保障。

苏联雄厚的工业基础可以体现在其战争期间坦克数量的全面优势。

无论是在战争初期还是结束时,苏联的坦克数量都比入侵他们的德国人要多。

以1941年为例,德军和苏军的坦克数量对比是5500辆对25000辆,而当年两国坦克年产量的对比是3083对6402辆。

尽管德军头年的进攻使苏联丧失了三分之二的重工业生产能力,但苏联1600万工人和技术人员还在。

这就使苏联在第二年就变戏法似的,在一夜之间重建起2000多家工厂。

虽然1942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国在初始阶段占据着装备优势,苏联强有力的工业为红军后续的反攻提供了物质基础。

但是,希特勒对此却视而不见,没有预料到;这就是他的最大失误。

不过这些优势,在苏德战争刚爆发的时候还没有表现出来。

苏德战争刚打响的时候,一切都像希特勒预想的那样顺利。

战争进行不到半年,苏联便损失了多达四百万军队,其中被俘人数达到280万。

但是正是这种顺利,助长了希特勒的狂妄。

1941年7月16日,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兵团攻占了斯摩棱斯克,通往莫斯科的大门已经敞开。

正当古德里安等德军官兵摩拳擦掌地准备杀向莫斯科时,希特勒却出人意料地出了个昏招。

他力排众议,决定把莫斯科先放在一边,将进攻矛头转向乌克兰和列宁格勒。

简而言之,希特勒根本没有把苏军放在眼里,觉得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苏军不过是案板上的肉,只有任人宰割的资格。

希特勒的狂妄,直接导致德军错过进攻莫斯科的最佳机会。

直到1941年9月底基辅战役结束,德军才腾出手来,进行准莫斯科战役。

这时候,最佳战机已经错过。

7月上旬基辅战役打响的时候,朱可夫正在下令苏军修筑保卫莫斯科的工事。

同时,朱可夫调兵遣将,从中亚,远东抽调大量兵力赶来保卫莫斯科。

9月26日基辅战役结束的时候,苏军严阵以待、以逸待劳,只等着跟德军决一死战。

而老天也跟希特勒过不去,雨季提前到来,以机械化部队为杀手锏的德军,在泥泞不堪的道路上举步维艰。

随之而来的冰天雪地,让没有防寒服的德军士兵冻得浑身发抖,冻烂了手脚;一米厚的积雪中,没有伪装服的德军坦克装甲车寸步难行,成为苏军的活靶子。

德军的枪支冻得拉不开栓,车辆燃油因为严寒无法使用。

而苏军对此却有了充分准备而随心所欲,士气高涨。

表面看来,是老天给德军过不去,是希特勒的指挥失误。

但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希特勒太狂妄,不能保持冷静,低估了苏军和苏联人民的斗志。

被称为苏德战争转折点的战斗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德军装备精良的第六集团军折戟沉沙,德军从此失去了主动进攻的能力,不得不转入战略防御。

希特勒犯下的最大错误,就是分兵冒进 。

但归根结底,还是他的轻敌,低估了苏军战斗力和苏联人民的抵抗决心。

正是这种轻敌,使第三帝国陷入万劫不复之境地,从而彻底结束德国的欧洲称霸梦。

低估了英美抗德的决心

曾几何时,英国和法国政要采取绥靖政策,让德国人有恃无恐。也让希特勒产生错觉,认为英伦三岛上的"荣誉日耳曼人"德意志的敌人。

希特勒觉得,英国人跟自己都是反共的,所以在自己进攻苏联的时候,英美不会帮助共产主义苏联。

因此他才敢于放手进攻苏联,没有任何顾虑。

结果出乎意料,苏德战争爆发之后,一向对苏联恨之入骨的丘吉尔立即发表谈话:

"现在必须与从前的敌人苏联合作,在过去的25年中,没有一个人像我那样始终一贯地反对共产主义。我并不想收回我说过的话,但是这一切再正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情景对照之下,都已黯然失色了。任何对第三帝国作战的个人或国家,都将得到我们的援助。任何跟着希特勒走的个人或国家,都是我们的敌人。"

旗帜鲜明支持苏联抗德的还有美国总统罗斯福。

美国在1941年起就向英国提供了大量援助,两国领导人还相互签署了《大西洋宪章》。

这一次,面对战争狂魔希特勒,英美共同站在了德国对立面。

英国率先向苏联提供援助,性能优越的"飓风"战斗机就是英国人送给斯大林的厚礼。

尚未参战的美国也不甘落后,通过租界法案向苏联提供武器装备。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卷入战争,开始大张旗鼓对苏援助。

1942年间,美国开辟了三条援助苏联的线路,其中包括伊朗铁路和北冰洋航线。

三年里,英美通过这几条线路向苏联源源不断地输送战略物资。战后,俄罗斯军事历史学家索科洛夫指出:

"没有西方的援助,苏联不仅可能难以赢得卫国战争,而且甚至无法抵挡德国的入侵,也不能生产足够的武器和技术装备,也不能保障战争所用的燃料和弹药。"

"1941年7月31日信函中宣称,斯大林认为如果没有美国人的帮助,英国和苏联就不可能和德国强大的物资实力相抗衡,因为德国拥有其所占领的欧洲领土的全部资源。"

1942年英美的一系列行动充分表明它们跟纳粹势不两立、决一死战的决心。

反观希特勒,这位帝国元首被浮云蒙住了双眼,对国际政治一窍不通。

所以德国纳粹灭亡,一点都不奇怪。

由网友 文旅揽胜 提供的答案:

二战中,德国输掉战争的原因有很多,普遍认为,德国进攻苏联就注定了失败,因为德国无论领土、资源还是人口基数都比德国大得多。还有英国没有彻底解决, 德国空军分散了力量没能在苏德战场上取得制空权, 英国没有彻底解决的最大后患就是后来美英的轰炸机以英国为空军基地轰炸德国本土, 以及美英盟军以英国为跳板登陆欧洲开辟第二战场。

德国在东线本来就是跟苏联势均力敌, 双方在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有可能影响胜负, 从1943年开始,美国对苏的援助计划及美英轰炸机对德国本土大规模的轰炸,德军在东线无论在兵力、兵源补充还是火力上都完全处于劣势, 美英盟军在欧洲登陆后更是穷于两线作战直到败亡。

综‬上所述‬,与英国开战的后果是成为美国的敌人,然后希特勒又犯了另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与苏联开战。再‬就是希特勒最大的错误发生在英法联军的敦刻尔克撤退,他不应该下令德‬军‬停止前进,错失包围歼灭英法联军的机会。再就是希特勒在消灭法国之后,应该集中精力在西线,全力消灭英国军队。

由网友 胜者为王36552421 提供的答案:

看了不少的答案,有很多人都没有提到一个很关键的因素-石油!

我们都知道,二战时期的德国,闪击波兰,闪击法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这里就必须得提一个闪电战的理论基础,就是天上飞机狂轰滥炸,地表坦克横冲直撞,进行多定点突破,突破点部队对敌军主力部队进行合围歼灭。然后合围其后备后勤部队,速度极快。一战和二战的的最大区别在于:一战是一场静态的战争,而二战是一场动态的战争。

二战时期的德国是一个有极为强大的军事工业和钢铁产量以及煤炭。最大的缺陷在于其少油。纳粹德国一年的石油需求量大约在1000万吨,而德国每年的石油产量约为50万吨。大量的石油来源是从罗马尼亚进口以及美国,墨西哥等国进口。我们都知道德国战败于苏联。有人就在想,为什么德国占领欧洲后不休养生息,占领英国。而要两线作战,这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德国的教训吗?这是因为占领英国没有实质上的利益,并不能获得足够的石油资源,还得耗损大量人力物力。当德国闪击波兰,占领西欧七国后,每年的石油消耗为2000万吨!而石油生产量为1500万吨。每年都会有500万的赤字。如果时间一久,德国的军事理论就会萎缩。而苏联也在积极备战,实力日渐强盛。所以德军就发动了对苏联五百万人大攻势的进攻。三线推进,预计三个月打到莫斯科,进而从南线占领年产量2000万吨石油的高加索山脉下的炼油厂。

而德军低估了苏联军队的力量。两个月只推进到了不到莫斯科一半的位置,就燃料耗尽。然后朱可夫一次反突击就打退了德军一百多公里,是因为德军的机械化燃料只够撤退用了。第二次经过了半年的石油储备后,发动了斯大林格勒的战役,也是因为石油耗尽而使机械化部队丧失机动性能力,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德国国内的石油储备全部耗尽,所以当闪电战变为持久战以后,日本意大利和德国1000万吨石油储备面对苏联美国英国2亿5000吨石油储备,战败只是时间问题。

所以说,希特勒的很多看似战略错误都是正确的,只是资源不够,战争机器无法运转,没法支撑战争,可以这么说,只要反法西斯同盟把能源区守住,法西斯就能自己"饿"死。所以,失败是从一开始就必然发生的,法西斯国家只不过赌了一把而已。

由网友 梁老师说历史 提供的答案: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二战德国这事,用咱一句老话可以这么形容,大雨天你收麦子,收场这事可真就难喽。

现在咱翻开那段历史,这么一瞅。您就能感觉出来,一开头那德国人牛叉的那叫个摇头摆尾的。

整个欧洲放眼望过去,有一个算一个,弱一点的一招之下就没了,强那么一点也撑不了几个回合。

就连号称牛叉世界第一陆军的法国人,也就一个来月,还没打到底就投降了。

一开始瞅着波兰还感觉像那么回事,这就联合苏联人给灭成了渣渣。

跟着就入侵了苏联,这事一直截止到1943年二月份,也就是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结束之后。

别提了,转脸的功夫,这德国人立马这就豆腐渣了,说好的闪电战都不好使了,这脸打的比翻书还要快。

从1944年英美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开始,这战况你就别提了,嘛叫兵败如山倒,这就是。

那么大家伙心中不免就问一声:"这事为嘛呀?"

说道这里很多小伙伴要说了,还不是天气?那大雪片子抽脸上巴巴地疼,冷空气打骨头缝里头钻。

德国人的闪电战不好使了呗!

当然这也算是一个原因吧,小编感觉这应该不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因。

那么今天就借着题主的一亩三分地,咱就把这事给大家伙嚼咕嚼咕。

咋说呢这事,说起来千丝万缕的,要具体分析去,那就没个头,三天三夜也嚼咕不完,咱不防就从两个方面入手把这事聊上一聊。

第一条,德国人的战略。

德国人被美国人带着盟军和苏联人来了一个夹肉饼战略,东西双线两头挨揍。

老话说的好,你双拳还难敌四手呢?东线的苏联人恨透了他,那脑壳都让打成了猪头了,这后边还被美国人带着一帮子小弟,猛捅刀子。

咋说呢?打仗他最怕的就是两线作战,身子骨在强悍,他也怕这个。

您比方说,当年诺门坎战役的时候,苏联人为嘛要集合强大的力量?当时朱可夫要人给人,要武器给武器,斯大林就是想就这么一战把日本人给安顿好了,别起那花花肠子,为之后能够腾出手来全力对付德国人做准备。

不仅如此,苏联人就算是这样也害怕镇不住场子,当时国民政府和苏联联系的时候,苏联可是积极配合的。

如果您不相信,可以翻阅那段历史,就会发现在1934年三月一号的时候,蒋介石集合他全部精锐一边向着咱的根据地瑞金逼近,另一边还派了参谋长杨杰去莫斯科,说是考察访问。

六七天的功夫,双方就有了意向,决定来个中苏合作。

啥内容呢?苏联对日作战,击败日本后将东北归还给中国,要求中国对日作战态度要坚决一点。

临走的时候,苏联红军的元帅伏罗希洛夫,作为临走最后的说法就是希望咱能迅速组织国民党的军队,排除侵略。

瞅见没,苏联和咱中国人,当时也有打算把日本人做成夹肉饼下菜的。

这事,咱也是看了金一南的《苦难辉煌》知道的。

所以任何一个强大的军队,他都是害怕两线作战的,这都吃不消的。

而德国人就犯了这样的错误,被两面夹击了。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说了:"难道德国人就没有防备吗?"

咋说呢?咱老话就说了,这人啊,他别在一个地方摔两跤,这不叫厚道,这叫傻。

而德国人被两面夹击,这事他们一战那会就干过。

当初一战那会,德国的总参谋长施里芬在制定作战计划的时候,就有一个最基本的底线,那就是避免两线作战。

但这事总是事与愿违的,打到最后,还偏偏就是两线作战,那家伙被打的鼻青脸肿的,直接打跪了,一个《凡尔赛条约》下去,德国被撕扯的不成样子了,还得掏干自己的腰包赔偿六十亿金马克。

咱都知道以史为鉴可以明智,希特勒作为一个狂人,而且还是一个战争狂人,居然又犯了一战犯下的错误,他不死谁死。

那么咱就把这事捋上一捋。

话说1939年九月一号的时候,德国人先一步突袭了波兰,那家伙速度快的惊人。

当然还在挽起袖子甩胳膊的苏联人,被德国人的速度给惊到了。要知道当时波兰对于德国人的入侵那可是有准备的,可面对德国人的闪电战一点招架之力都没有。

苏联人感觉,自己这要是下场再迟点,别说饺子了,黄花菜这都的凉透了。

着急忙乎的下场。

于是大家伙就看到了,当时苏联人仓促作战,引起的后勤不适。

举个例子,您体会一下就明白了。

当时苏联这块有一个白俄罗斯方面军骑兵第六军,那家伙腿可是相当快的,作为一支装甲部队,头一天作战就突破了一百公里。

后来为了加快进攻脚步,也就不等什么后勤不后勤了,直接将三分之一车辆的油料给抽了出来,提供给其余装甲车使用。

就这,最后和德国人碰面的时候,他们不得不依靠空军投送过来的燃料来行动了。

从这件事当中,咱可以看出这么几点。

其实最开始的德国人,虽然盛气凌人气势十足,但这心里还是有点虚,至少面对波兰的时候,这有点肝颤,不敢单独动手。

再有就是,苏联人的军队起码后勤这块绝对是个软肋。

那么德国人在看到了苏联人的表现之后,他们就开始轻视苏联人了,打苏联人的主意,也就被提上了日程。

好了,这一块咱先放在这里,接着聊德国的事。

咋说呢?德国人闪击波兰之后,他基本上就已经征服了大部分的西欧。

后来,您还别说,希特勒还下达了海狮作战计划,目标就是英吉利海峡对过的英国人。

咋说呢?这次作战其实很不顺利。

大家伙都知道,德国人的军事整个就是一个瘸子,有着强大的陆军,却没有强大的海军。

渡海作战,那得有船才成,但有船并不是说就具备了海上作战的条件,你还必须有一支能够掩护渡海作战的空军和海军作战部队。

你别介,这一船船的士兵还没运过去呢?中途就被什么飞机,什么军舰给盯上了,这家伙要是咬上一口,一条船装多少人,就得死多少人的节奏。

你怎么算都是亏。

而德国人的海军,你除了能拿出点有能量的潜艇之外,就别提了。

这也是为什么?当德国人认下法国人投降之后,就想着把法国的舰队给拿到手里。

结果法国人的舰队咋也比法国政府牛叉一点,全给凿沉了。

这也让德国人想要拥有一支强大海军的念想给破灭了。

当然破灭归破灭,德国人想要占领英国的野心可没有破灭不是。所以当时在希特勒看来,他想要渡海征服英国人,至少需要四十个师的兵力才能完成这事。

那么希特勒为了确保他的师,不是在渡海的时候,喂鲨鱼,他的想法就是先派自己的飞机搞到制空权,顺道去伦敦瞅上一瞅,至少给对手来一个指挥上的混乱也成。

其实结果咱都知道不咋地。

最终希特勒死心了,这才将矛头转向了苏联。

咋说呢?海狮计划的不成功,要小编来看,还是希特勒胆子小了。

当然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小编就感觉,当时英国人在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时候,他其实已经丧失了大量的军事装备,毕竟跑的时候,别说什么装甲车,坦克车,什么火炮了,就连枪能提回去几支这就不错了。

而英国人要想在短时间内,生产出足够多的武器装备,来装备部队,基本上就是一个不可能的。

毕竟装备这东西,不是靠吹牛,就能吹出来的,他至少也有一个生产周期不是。

所以当时在英国,你就能看到各种各样奇葩,生产成本低廉而且周期的短的武器,其实就是为了当时凑活着用而已。

就拿那带着强力胶的反坦克手榴弹,当时论证这玩意不好,结果在丘吉尔的一力支持下,生产了好多。

这玩意糟点很多,他粘不上沾了土块太多的装甲上,而且一不小心还会沾到衣服上。

你就想哇,这么个东西拉了弦,沾衣服上了,这可是强力胶啊,不好扯,结果自己想哇。

所以英国人,装备是一块,再有就是士气也是个问题,您想哇,这都是被暴打归来的士兵,他们能有点士气,那简直就是开玩笑。

你看就光凭这两点,别说四十个德军师,砍一半,来二十个德军师,估计就拿下来了。

但希特勒显然没这个信心,就像当初让英国人来了一个敦刻尔克大撤退一样,要是信心足一点,英国人压根就撤不回那么多部队。

同样的事这就上演了两次。

其后大家伙都知道了,希特勒回头就去找苏联人的麻烦。

说道这里,咱就不得不说一声,德国人相当于给自己挖了一个大坑,至少背后有了一把随时可以插下去的刀子,这也就给后来美国人开辟第二战场做了一个充足的准备。

而且还让美国人有了一条通过英国给苏联输送物资的路线。

好了,咱接着说苏联这块。

那么德国人感觉自己没能拿下英国,这就把矛头转向了苏联。

于是咱就在1941年六月二十二号的时候,就看到了德国人对苏联发起了闪电战。

好家伙三个月的时间,这就突进了六百到八百公里。

整个苏联您就别说了,什么叫一溃千里,兵败如山倒,兵将损失那是相当惨重,大量的武器装备都丢了。

有不少武器,德国人拿去就装备了自己,德国人有那么一个越打越强的意思了。

就这么三个月的时间,德国人不仅到了列宁格勒,还冲到了莫斯科,箭头也怼向了高加索油田地区。

三路大军这可就逼近了。

前期咱就说了,第三帝国的军队,那简直就是无坚不摧啊!

结果德国人先是折戟列宁格勒,拿不下来,打成了一个围困战,高加索油田拿下一部分,结果架不住人家苏联走的时候,搞了一个大破坏,就算是希特勒给自己准备了一个技术旅,这都没把这些个占领的油田修好,一天就能生产十吨的石油。

就这点子石油,塞牙缝都不够,这就直接导致了德国人的装甲车压根就过不了高加索的山口,更加别说拿下苏联人高产量的巴库油田。

你就更加别说莫斯科保卫战了,德国人把自己的牙齿都打崩了,也没能拿下莫斯科。

得了,截止到这块,德国人的三个方向上的三个目标,他就一个都没有完成。

那么德国人为嘛在战争初期,能够将苏联人按着脖子打呢?

这事说起来,还的说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斯大林发起的大清洗运动,这场清洗,造成了苏联红军军事指挥失血过多,弄得整个军队青黄不接。

到了战争真打起来了,面临一个无将可用的地步。

最明显的就是红军天才般的军事指挥家图哈切夫斯基元帅,您要知道苏联的大纵深战役理论就是他弄出来的。

在图哈切夫斯基元帅时期,苏联红军的实力一点都不比德国人差,至少都是在同一个水平线上的。

后来不仅停滞不前,还有所倒退了。别的不说,之前苏联进攻波兰的时候,后勤所变现出来的事情,这就很能说明一切。

而且在当时的条件下,苏联军事人才从军校毕业的时候,进入军队指挥系统,居然一个师的领导,剩不下几个人,全让抓了起来。

所以德国人初期能够这么一帆风顺,这占了很大的一个因素。

再往后,斯大林痛定思痛,决心死守,苏联人也清楚了自己要是一再退缩,那就真的要亡国灭种了。

于是在列宁格勒,在高加索油田,在莫斯科,苏联人硬撑了下来。

苏联人不仅撑了下来,而且在这三场战役,尤其是莫斯科保卫战的时候,将德国人的进攻矛头给掰断了。

而德国人至此就再也没有进攻的能力了。

随着美国人看准的时机,苏联也有了反击能力,再不下手就要迟到的心里,第二战场终于开辟了。

这也直接加速了德国人败亡的时间。

这是在战略上的事,那么咱再来看看后勤。

咋说呢?德国人的后勤早就出现了问题。

这里,咱也别说什么棉衣不棉衣,冬天不冬天的事,咱就具体的说一下石油问题。

咋说呢?石油这一直就是德国人的软肋,他们就是一个贫油国。一战结束以后,他们也是想着法的给自己增加石油储备。

到了战前,德国人把罗马尼亚的石油储备,当做了自己战争的一个基石。

1939年那会,德国就算是面临着封锁啥的,也进了五百多万吨石油。

不管怎么说吧,德国人的闪电战玩的挺溜的,但他的战争基石就是罗马尼亚的石油。

但这点子石油随着战争进一步被扩大,罗马尼亚的石油不够看了,于是德国人就盯上了苏联人的石油。

这就是为什么?在三路进攻中,希特勒把列宁格勒放在首位,因为那里靠着海,还是苏联北方铁路线的一个交汇处,拿下这块就相当于把莫斯科的一条胳膊给掰折了,跟着就是高加索那一块的石油,而莫斯科的地位却被放到了最后。

所以德国人对苏联的战争,何尝不是一场为了争夺石油的战争呢?

但这场战争中,显然德国人失败了,他的失败,也就造成了后边接连不断的失败。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由网友 端名城大州 提供的答案:

这与美国参战,美国参战时间早划迟有好大关系、美国在德国对苏联发动战争前出兵参战,则对德国战局不会有太大影响,划德国攻克苏联后出兵都不会后来德国战败,从战局发展看德国初其连战连胜苏联败亡亦是时间问题,德国打苏联最关键时刻美国果断出兵,德国被逼分兵两线作战的不利局,这就是德国估算不足和没料到的战况,这时情况是德国从开始一路高歌猛的胜仗到消耗战,不久又要收缩战线来作战,再终指能退到本土战败,从二战,战力,军力看无论美国、苏联单一都不是德国对手,因当时德国不巨备对美国、苏联两线作战都取得胜利,划一线守得住,一线可战胜的条件,所以美军参战,参战时差有很大关系,即系二战转折点。

由网友 皇家橡树1972 提供的答案:

这张照片拍摄于1942年的苏德战场,这是德军的后勤保障部队,深秋的莫斯科周边道路夜间没有被冻硬,白天融化后就这样泥泞不堪!往前线运输物质的马儿就这样奋力的泥泞中前行。

与我们在电影当中所看到的德军机械化部队长龙不同的是,真实德军后勤补给就是这个样子,骡马化运输占运量的70%左右,德国这二战期间服役的军马(骡)有110万匹,"大众"和"欧宝"军用卡车的总数量,不及美国通用、福特、克莱斯勒…军卡的六分之一。

左面是二战标准的后勤保障能力,右面是一战之前的补给水平。

为啥要提及这个事情呢?就是要说明德国战败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严重缺乏石油,不但后勤运输骡马化,就是一线作战部队也缺乏燃油,二战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全面机械化战争,参战各国都不遗余力的制造飞机、坦克、军舰…等武器装备和卡车、远洋运输轮船、运输机…等交通工具,这些装备和交通工具都是要使用重油、汽油、柴油和润滑油…等等石化产品,而德国恰恰就是石油严重缺乏的国家,工业化的机械化战争没有了"工业血液"怎么能行?就像人没有空气和水还怎么生存?

其实,德国在发动战争之前是有石油储备的,还研制出"媒变油"技术,年产350万吨的煤油、柴油和汽油,但德国煤炭的品质很差大多数是最低等褐煤,严重的阻碍了产能,而德国在二战一开始就入侵东欧,其目的就是获得罗马尼亚的油田,但罗马尼亚油田产能对于二战这样的世界性战争来说也是杯水车薪,与美国的2亿吨产量相比实在是九牛一毛!

所以,德国为了尽量节省燃油大量的使用了骡马替代军用运输卡车去运输…实在是迫不得已的事情,有卡车谁还用马匹?

德国全机械化部队数量,不到德国陆军总数的40%,德国的"闪电战"一直被军迷们津津乐道,从战役战术角度上来说"速战速决"是必须要有的,但是二战可不是一两次战役战术的胜利就能打赢的,辽阔的战场上在敌我兵力相当、技术装备相当的情况下就看谁能坚持住,从莫斯科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再到库尔斯克战役,都是苏联顶住的德军的"三板斧"之后进行反攻的,纵观欧洲战场,美苏军队都是稳扎稳打使用平推的战略,逐渐消耗掉德军的总兵力和技术装备,从战略角度来说,二战比拼的就是消耗,最根本就是要看谁的资源储备多。

容克88轰炸机,德国二战期间一直没有研制出B29,哪怕是B17这类的战略轰炸机,原因就是怕费油和费制造材料,认为其作战半径在800公里就能满足战役战术需求了,这不能说是错,因为欧洲国家国土面积都很小,容克88和斯图卡轰炸机作战半径完全可以覆盖,但是遇到幅员辽阔的苏联其劣势就显现出来了,苏联将工厂搬迁到乌拉尔工业区,德军轰炸机航程就不够了…没有德军轰炸使得苏联得以喘息,工厂大规模生产武器源源不断运往前线。

总之,严重的缺乏石油和其他自然资源,甚至包括人力资源是德国战败的根本原因,这是军事唯物主义观,都是工业化国家没有基本物资持续生产,根本没法将战争进行下去。

由网友 鍋盖頭司令 提供的答案:

我觉得根本原因就在于德国发动的是一场非正义的无休止的侵略战争,了解二战史的人中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想法,觉得法西斯国家发动的战争有头没尾,它们的战争到底什么样才算达到目的?应该不会像很多异想天开的人说的那样,占领世界吧?法西斯国家的力量全都加在一起才能有多少,而所谓的占领也只是占据了一些点而已,更大面积的土地根本无法控制,而且占据的土地越大消耗就越大,反抗的国家就越多,被拖垮可能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

这种全面的大规模战争,不仅范围大、强度高而且持续的时间相当长,每分每秒都有战斗在发生,这考验的是法西斯国家和反法西斯国家的国力比较,兵员不够了你能不能及时补充,武器弹药不够了你能不能及时生产,以及飞机、车辆燃料,士兵的吃喝拉撒。我们看到的情况是,体量不大的法西斯国家,是越打越少,而反法西斯国家从各方面实力来看,战争结束时拥有的力量远远要超过刚开战时候,那些几亿人口的大国如果战争动员起来非常可怕。

所以说德国在二战中的失败,或者说法西斯国家在战争中的失败不在于战法、武器和兵员素质,而在于总体的国力失败,粮食吃没了可以再种,武器毁了可以再造,兵员的损失可是难以补充,况且因为体量有限,仅有的劳动力都在前线作战,国内供应的物资也会越来越少,而掠夺的物资也不会太多,终因国力不支而垮掉。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15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