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轻兵器爱好者 提供的答案:
"三八大盖"指的是日本有坂三八式步枪,"歪把子"指的是大正十一式轻机枪。因为在抗战时期,人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识字率比较低,因此对很多武器都用俗称来称呼。
俗称大多根据武器的外形特征确定,比如三八大盖是因为三八式步枪的枪栓上有一个很大的防尘盖,包裹着枪栓,又因为枪身上有"三八"字样的日语汉字铭文,所以被人俗称做三八大盖。三八大盖的大盖可靠性很差,结构脆弱,很容易卡住。
而歪把子机枪是因为大正十一式机枪的握把/枪托向一侧歪斜,因此被称作歪把子,把子就是握把的意思。这个设计应该从日本仿制的法国哈奇开斯M1914重机枪——三八年式重机枪上延续下来的。歪向一侧的枪托能够适应肩膀的位置,让射手瞄准时不需要歪头,是一个提高人机工效的设计。
对于在抗日战争中缴获的日本武器,中国人民还有很多俗称。比如被称作"王八盒子"的南部十四式手枪。当时中国使用比较多的毛瑟C96手枪因为有一个可以当做枪托的木盒,因此被称作"盒子枪",而十四式手枪外形和毛瑟C96有点类似,王八则是对日本侵略者的蔑称,所以叫做王八盒子。
还有被称作"鸡脖子"的九二式重机枪,其部分结构也与法国哈奇开斯M1914重机枪有血缘关系。因为九二式重机枪枪管上巨大的散热片和整枪外形像一只斗鸡,枪声也类似"咯咯咯"的鸡叫声,因此被称作鸡脖子。
以上是我的回答,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我是轻兵器爱好者,热爱轻武器与战术文化,期待与你一起走进炫酷的轻武器世界!
由网友 戎评 提供的答案:
"三八大盖"指的是三八式栓动步枪(日语:三八式步兵铳;さんぱちしきほへいじゅう),定型生产于1905年,明治38年,因此得名三八式步枪。而"三八大盖"是因为其防尘盖和机匣上刻有"三八式"而有了这样的称号。
"歪把子"是指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其采用独特的弹斗和五发装弹夹供弹,但是维护繁琐,并且火力密度远远不及M1919和ZB26轻机枪。因为弹斗位于枪械上方,因此瞄准基线偏右,而为了避免使用者过于向右歪脖子,所以枪托也向右倾斜,故此得名"歪把子"。
由网友 阿尔法军事 提供的答案:
"三八大盖"学名为三八式步枪,因其枪机上有一个随枪机连动的防尘盖以及机匣上刻有"三八式"字样而得名。该枪是由东京小石川炮兵工厂研究所所长南部麒次郎根据日本"三十年式步枪"和"三五式海军步枪"改良而成,于明治38年(1905年)定型,1907年日俄战争后被日本陆军正式采用为制式武器,一直使用到二战结束。枪重3.73kg,枪身全长127.6cm(加刺刀为166.3cm),弹匣容量5发,有效射程460m,初速765m/s,公认的优点是射程远,精度高,结构简单,善于近战。中国引进日式步枪始于清末,从北洋陆军部到民国时期的各地军阀都曾陆续向日本购买三八式步枪,至1917年止,一共进口了二十余万支三八式步枪,在抗日战争中,该步枪成为北方中国军队手里的战斗利器,为抗战胜利做出了较大贡献。
"歪把子"名字的由来是因为其枪托为了便于贴腮瞄准而向右弯曲,其学名为大正十一式轻机枪,是在日本大正天十一年(1922年)定型成为制式装备而得名。口径6.5mm,弹匣容量5发,枪重10.2kg,全长110cm,有效射程600m,初速736m/s。因该枪构造复杂,存在在恶劣气象条件下可靠性差、装弹程序复杂等缺点,在二战中暴露出大量问题,不能适应作战需要,于1936年被定型的用30发弹夹供弹的九六式轻机枪替代。因其缺点明显,抗日战争期间,侵华日军装备的大正十一式轻机枪曾被中共敌后游击队缴获大量使用,但在正规军中从来没有使用。
由网友 埃特603 提供的答案:
三八大盖是有坂三八式步枪,"大盖"是枪拴上那个特征非常明显的大防尘盖,这种枪上好刺刀全长过一米六,恐怕高于当时日本男性平均身高!最近几年网上一直有关于这把步枪的负面评价,主要是说三八步枪六点五口径有坂弹,穿透威力过大,造成的贯通伤对敌方伤害有减成,这个问题客观点说,影响未必没有,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总之,三八大盖在栓动步枪里,是一把好枪。
大正十一式歪把子就奇葩了,这把枪绝对是机枪里的渣渣!这款机枪问题之多,网上有很多论述,我就大概归纳两个出来吧:其一,也是最主要的问题,是这款机枪设计时的思路,是跟三八步枪通用有坂六点五口径枪弹,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及后来试图用土办法解决大问题,又引发出的一系列问题;首先,跟各国枪弹出厂,都是散弹装箱不同,日本人比较精细,枪弹出厂时,都用那种桥夹五发一夹、五发一夹的装好弹夹再装箱,歪把子就选择了弹斗供弹,一次可以压进弹斗五夹子弹,而且打了一夹就可以新加一夹,理论上,甚至实际上给大佬们看的演习中,都确实出现优秀射手能完成一边打一边加子弹,似乎可以永远打下去的样子,但在真正实战里,做不到这点,因为供弹辐射手必须对弹斗里子弹随时保持几公斤的压力才能做到这一点,嗯,听上去是不难,可是实战中,机枪射击时剧烈震动时,靠几根手指头,长时间保持稳定压力,在当时的日军里,也属于稀缺人才,所以,实战时必须关上弹斗上的压弹板,这就中断了歪把子永远射不停的梦想,使之成为一款二十五发供弹的机枪,这对于追求高射速火力压制的机枪来说……算了,啥也不说了,但是,这还不是最大问题,最大问题是五发一夹的供弹,就意味着即使歪把子可以永远射下去,也是那种打五发就有个咯噔的长点射。然后,机枪射击时,弹斗中子弹有个脱夹过程,机枪一开火,很快温度就上来了,热膨胀就使得子弹脱夹不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日本的解决方案是给每把歪把子配一个油壶,副射手装弹前,还得认认真真给每一夹子弹刷油。再然后,发现步枪子弹在机枪这种速射武器上,对枪支,主要是枪膛损害很大,似乎对枪机机构也有严重影响,不得已,开发了一种歪把子专用枪弹,按现在的说法,就是三八步枪弹的减威力版……歪把子的另一个可以归纳成体系的问题,就是我要说的其二,歪把子歪把子,这款机枪的歪把子本身就是大问题,居然还有人说这是什么人机工程的典范设计,其实是逼出来的,一个是需要方便射手瞄准,还有一个,是需要做全枪重量平衡,这枪弹斗在左边,歪把子朝右歪,即便如此,开枪时,枪还是一个劲朝左倒,射手开枪时,其实还需要一直扭着机枪,而且歪把子没有设计提手,对射手运枪相当不友好,实战时,枪管烫手,就别考虑携枪运动,掩护前冲部队了。行军时,扛左肩,弹斗顶着脖子,手拖着歪把子还朝外歪,手得支的开些才好托,对付很多力气。扛右肩,手为托歪把子,又得朝里缩,还是不方便用力,那个弹斗这回又空在肩外,一个劲拖着枪朝外倒……
由网友 王司徒吃瓜 提供的答案:
三八大盖,真名叫"三八式步枪"(三八式歩兵銃)。
歪把子,真名叫"大正十一年式轻机关枪"(大正一一年式軽机関铳)。
你的第三幅图是王八盒子,真名"南部十四年式手枪"(南部·十四年式拳銃)。
这些土得掉渣的名字,其实都是当年抵抗外侮的中国军民给取的。
三八式步枪之所以叫做"大盖",是因为它有个被日本人称为"遊底被"的栓机防尘盖。
日军在战争中吸收了一些步枪使用经验,认为己方的三八式步枪存在枪机处进土造成的故障问题。
因此,日本人给三八式步枪设计了"游底被",套住枪机防御泥尘。
当年得到三八大盖的中国军民并不认识游底被,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根据这个特征给三八式步枪取外号。
于是,中华大地有了口口相传的"三八大盖"。
其实,并非所有的三八大盖都有游底被,三八大盖也不是非得装这个防尘盖。
有的游底被磕坏了,烂了,搞丢了,或者干脆一开始就没配发或没缴获到,这些三八大盖也就一点都不"大盖"了。
"歪把子"机枪也是同样的道理,它的名字里深深浸润着过去中国的草根文化。
日本军器师南部麒次郎在设计这挺机枪时,遇到了很多问题。
大部分因素都是人为造成的,例如日本陆军坚持想要让步枪弹夹直接供弹,南部只得设计了个奇葩的压弹板供弹机构。
硕大又复杂的供弹机构被放在枪身一侧,连带着还有个奇葩的裸露在外的抛壳机构。
这不仅造成了大正十一年式机枪的重心问题,也让射手和副射手贴的太紧。
重心问题严重到什么程度呢?枪架在硬物上连续射击,总会产生往一边倒的倾向。
如果不注意这个问题,射击时就会不自觉地往左边扫,必须用力往右顶住。
再加上左边还有个供弹手,他需要不停地在压弹板上摸来搞去,压子弹,愈发加重了枪械左翻的麻烦。
机枪手贴的太近也是问题,不仅互相碍事,还容易在战场上让人一锅端。
所以,日本人干脆调整了枪托的形状,让其向右侧凹曲,准星也靠右放,搞出了奇葩的"歪把子"。
在他们看来,把射手的重心放到右侧,就能平衡质心左移的毛病了。
但事情哪有那么简单,日本人的躬匠精神不过是自欺欺人,以上的问题歪把子一个也没解决。
而且"歪把子"这名字真不是乱起,为了稳住机枪,它确实需要在射击时把住那个歪把子。
"王八盒子"这个名字比较文雅,一看就出自有识之士之口。
为什么这么称呼呢,看过南部十四式手枪的枪套就知道了,这确实不是中国人在埋汰日本设计,问题出在日本清新的工业造型上。
其实"王八盒子"之外,这把日本小手枪还有"鸡腿撸子"的称呼,大抵是当年的国人认为它这种造型像个红烧小鸡腿儿吧。
南部十四式威力非常一般,就连机械性能都受到中日一致吐槽,被誉为"自杀都不灵光的武器"。
但问题也不能都赖到南部麒次郎的设计上,王八盒子性能低劣的主要原因是日本当年粗劣的加工能力。37年以前的批次明显比之后的要好,越到后来越粗糙。
而且,南部十四式本就是南部手枪的降级版本,目的是便于军队装备,降低生产成本和工序。
后来日本资源愈发缺乏,就连皮革的"王八盒子"都没有了,变成了布制枪套。
比较无语的是,日本人当年还在南部手枪上造出了"枪刃",这真不是日本RPG游戏和动漫里的点子,他们昭和4年(1929年)就开这种脑洞了,称之为"試製拳銃付軍刀"。
就是这样。
由网友 用户5770541302 提供的答案:
三八大盖,歪把子,王八盒子等这些名字都是我抗战军民的对当时日本武器的称呼,而这些名字都其实很恰到好处地反映了这些武器的特点,是比较写实的。
首先说歪把子机枪。歪把子其实就是日军的大正十一年式机枪,使用6.5毫米步枪弹,而且日本人的设计十分特殊,其使用不是常见的弹匣或者弹链供弹,而是使用三八式步枪的桥夹,将若干个桥夹装入之后,便可以给机枪供弹,可以说是十分方便,极大的提高了使用的便捷性。而之所以被称为歪把子,就是因为其上部的弹斗影响了直线瞄准,所以其瞄准具在侧面放置的,而且其枪托也因此被斜置在了一边,因此该枪被称之为歪把子。
三八大盖,可谓是中国人最熟悉的栓动步枪之一了,其使用的是6.5毫米友阪步枪弹,整枪长度堪称二战最长步枪,加上刺刀后比很多日本兵的身高还要高。而日本在此前的战争经验中,认为枪械的可靠性很重要,为了防止尘土等进入阻碍枪械的使用,日军为其设计了一个巨大的防尘盖,这是其和二战中其他步枪在外形上最为明显的差异,因此三八式步枪得名三八大盖。而在后来的解放战争中,以及早期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其在我军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另一个就是日军最常用的王八盒子手枪了。其是南部十四式手枪,该枪本身仿制自德国的鲁格P08手枪,不过在枪套设计上很是失败,外观十分类似一个龟壳,因此得名王八盒子。而王八盒子其实是被很多人误解最深的手枪,其性能并没有所说"自杀都困难"那样不堪,其作为一支手枪进行自卫是比较合格的,在维护保养到位的情况下并不会经常出现无法击发等这些事故。但是其最大的问题在于弹药特殊,使用8毫米手枪弹,仅有日本使用,所以我军在缴获之后,没有弹药补充的南部十四很快就会沦为废铁。
由网友 西门三姥爷 提供的答案:
抗日战争中,有很多武器第一次出现在中国军民面前,为了好记且便于传达信息,人们给这些武器起了不少外号,比如"三八大盖"、"歪把子机枪",还有"盒子炮"、"大眼撸子"、"王八盒子"等,咱现在就把这些外号与武器一一对应下。
"三八大盖":正名是三八式步枪,二战时期日本的制式步枪,其"三八大盖"的外号来源于其枪机上方的防尘盖,包裹着枪栓,又因为枪匣上有"三八式"字样的日语汉字铭文,所以被人俗称做"三八大盖"。
"歪把子机枪":正名是大正十一式轻机枪。名称中"大正"是1922年所在位的天皇名字,而"十一"指的是该枪定型的1922年是大正天皇在位的第十一年。
作为日军在二战时期的主力机枪之一,这把枪采用了枪托向右弯曲的设计,能够方便使用者托腮瞄准,所以被称为"歪把子"机枪。
"王八盒子":正名是南部十四式手枪,二战中主要装备于日军将校级军官。当时中国使用比较多的毛瑟C96手枪因为有一个可以当做枪托的木盒,因此被称作"盒子枪",而南部十四式手枪外形和毛瑟C96有点类似,王八则是对日本侵略者的蔑称,所以叫做王八盒子。
此枪设计者为南部麒次郎大佐,但设计得比较失败,比如撞针硬度不够且较脆,击发无力,容易折断,甚至连自杀也无法保证。而且由于弹匣卡笋设计上的失误,导致这把枪卡壳频繁、容易走火,距离一远子弹就乱飞,穿透力极差,连厚一点的木板门都无法击穿。
"大眼撸子":正名是勃朗宁M1911,是美军中最常见的制式手枪,并一直从1911年使用至1985年,曾经历一战、二战、朝鲜战争、越战以及波斯湾战争。
"撸子"是我国北方对弹匣位于枪把内的小手枪的称呼,而M1911被称为"大眼撸子"的原因则是它在当时的手枪中体型最大。
"盒子炮":中国又称驳壳枪,正式名称是毛瑟军用手枪。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正处在水深火热中,各派军阀相互征战,急需要武器进行作战,而当时的日本控制西方向中国出口军火,但驳壳枪作为手枪则不在此列,因此驳壳枪成为各派武装的首选。
后来人民军队里也大量装备这种驳壳枪,打响南昌起义第一枪的起义部队总指挥朱德用的就是一支驳壳枪。当年有不少中国枪手携带两把以上的驳壳枪,一只带木制枪套,另一只将准星磨平,插在腰带上,便于拔枪射击。例如,杨靖宇将军殉国时,身上携带了三把驳壳枪。
对盒子炮的情感, 中国人比其他人应该更深, 因为中国使用的盒子炮, 在数量上绝对超过任何其他一个国家。冯玉祥将军甚至用驳壳枪装备了一个手枪旅,该旅每人两把驳壳枪、一把大刀。有人估计, 在中国起码曾有过40万把以上的盒子炮, 如果毛瑟生产一百万把, 其他仿造的50万来算, 中国便占了几近三分之一。
由网友 西凉烟雨 提供的答案: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民为了便于记录,就给缴获的日式武器起了很多别致的外号,这些外号至今让我们仍然耳熟能详,比如"三八大盖"、"歪把子机枪"、"王八盒子"、"大眼撸子"等等。
在抗日战争时期,这些武器皆是日军的制式装备,曾被日军用来疯狂屠杀中国军民,同时,这些装备在被我军缴获后,同样成为了抗击日寇的主要武器。
在现如今的很多抗日文学作品中,大家可以看到我国军民手持这些从日寇手中缴获来的武器,与侵略者进行着殊死抵抗,谱写了无数抗战诗歌。
那么这些外号指的是哪些武器?这些武器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外号?
接下来,小编就介绍下,现如今大家最熟悉的两种武器——"三八大盖"、"歪把子机枪":
1、三八大盖
三八大盖指的是日军的三八式步枪,官名为"有坂-38"(Arisaka-38),此枪是日本著名枪械设计师南部麟次郎将三十式步枪改良后所得,并以明治天皇年号第三十八年(1905年)来命名。
三八式步枪自日俄战争后,正式成为日军的制式步枪,并逐渐取代各部队原有的三十式步枪,到了明治43年(1910年),三八式步枪已经成为日本部队的标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三八式步枪是日本侵略者海、陆两军最主要、最基础的武器,自二战开始一直到日本宣布投降,使用了整整四十多年。
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军曾从日军手里缴获了大量三八式步枪,因为此枪的枪机上方有一个防尘盖,在盖子上还刻着官方铭文"有板38",所以我国军民为了便于记录,就将三八式步枪称为"三八大盖"。
在二战时期,三八式步枪能被日本作为制式步枪装备全军,自然有它的独到之处,不仅射程远、精准度高,还非常适合用来训练新兵,而且三八式步枪制作起来也相对简单,便于推广全军,最后则是拥有可拆卸的刺刀,便于近战。
(1)枪身长:三八式步枪全长127.6厘米,如果算上刺刀长度的话,可达到166.3厘米长,其中枪管长为76.9厘米,枪全重为3.73千克(不连刺刀),长度是此枪的标志性特征,这加强了日军在近战方面的强度。
(1)射程远:三八式步枪上的标尺射程高达2400米,而其有效射程有600米远,如果是那些受过专业训练的士兵,在800米开外就可以精准射杀敌人,这种射程在整个二战的步枪中都是最顶尖的。
(2)精准度高:三八式步枪的弹道设计非常完美,它所使用的6.5毫米半底缘尖弹同样有着非常稳定的飞行状态,两者结合之下,让三八式步枪可以在很远的距离下,精确地击中对手。
在二战资料中,有许多三八式步枪在2000米外击中敌人的记录,这种射击距离,已经可以与现今很多狙击枪相媲美了,而它可是100多年前开发出来的步枪,可见它的精确度到底有多恐怖。
同时,正因为三八式步枪具有超远的精准射程,所以那些欠缺以及需要狙击枪的部队就给三八式步枪安上2.5倍瞄准镜,将它当狙击枪使用。
后来在二战中,让美军闻风丧胆的九七式狙击步枪,就是由三八式步枪改造的,只不过是在它的基础上加装了一个4倍瞄准镜,将枪管稍微加厚,并在枪身上安了个稳定用的支架而已。
不过此枪虽然有很多优点,但同样也有一个致命缺点,那就是杀伤力较小,因为它使用的是6.5mm口径子弹,虽然射速快,精度高,但是穿透力过强。
一般步枪在击中人体后,都是进口小、出口大,这样伤口就极难缝合,在医疗设施缺乏的战场上,可以造成更有效的杀伤。
而三八式步枪在击中敌人后,子弹进口小,出口也小,直接就穿透人体而过,并没有造成更大的伤害,杀伤力显然不如其它步枪。
2、歪把子机枪
歪把子机枪全名为大正十一式轻机枪,是日本在二战中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6.5毫米口径轻机枪,在日本大正天皇十一年(1922年),被日本政府定为军队的制式装备。
在日军发动侵华战争后,被作为部队的主要火力使用,后来我国军民在抗战期间缴获此枪后,发现此枪的枪托是向右弯曲的,所以为了方便称呼,就给它起了个歪把子的外号。
歪把子机枪全长110厘米,枪管长48.5厘米,全枪重量为10.2公斤,射程可达600米,使用的是6.5毫米口径的子弹,子弹初速为736米/秒,在理论上,歪把子机枪每分钟可以发射500发子弹,但在实战中,只能达到120发。
歪把子机枪因为发射的是6.5毫米口径的子弹,所以相比二战时期的大部分机枪,射击精度会更加准确,后坐力也更小。
同时,歪把子机枪可以说是二战时期最为轻便的一种机枪了,也正因为它的重量轻,所以机枪手更容易控制它灵活转向来扫射敌人。
但相对于这些优点,歪把子的缺点则更加明显,比如它那独树一帜的换弹方式,二战期间的大部分机枪采用的都是换弹夹的方式换弹,而到了日本这里,则是用形状酷似"漏斗"的装弹机来换弹,这种换弹方式不仅比其它机枪慢,还非常容易造成卡弹。
日本人为了解决卡弹,就又在枪身上装了个油壶,这样在安装子弹时,就可以将每颗子弹都刷上油,保证子弹可以顺畅地进入机枪。
虽然暂时解决了卡弹,可油壶里滴落的油污使得枪身非常容易沾染灰尘,日军机枪手每天都要多次清理枪身,不然机枪不仅变得非常埋汰,还会频繁出现故障。
而且,此举并没有从根本性上解决歪把子机枪的供弹方式故障率,因为战场环境恶劣,经常会有风沙吹进装弹机的"漏斗"中,直接将机枪卡死。
在这些缺点下,日军的歪把子机枪可以说是二战时最次的一种机枪了,就连日本人自己,也对这种频繁故障的机枪烦不胜烦。
在抗日战争时期,这些日式装备随着侵华日军来到中国,从正面战场到敌后,这些武器成为日军疯狂屠杀中国军民的罪恶武器,见证了日军的累累残暴罪行。
但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军民拿起这些缴获来的武器,向日寇发起了奋起反抗,谱写了一曲追求民族自由解放的慷慨悲歌。
由网友 放飞的季节510 提供的答案:
歪把子、小钢炮、三八大盖、王八盒子等称谓,都是抗日战争时期,我抗战军民对于侵华日军陆军步兵装备制式兵器的称谓。
相对应的歪把子,也即6.5mm口径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南方人称日军的小钢炮,也即70mm口径九二式步兵炮;三八大盖,也即日军普遍装备的6.5mm口径三八式步枪;王八盒子,也即8mm南部十四式手枪。
歪把子:总装备数量有3万余挺,是侵华日军装备最主要的轻机枪。此后,日本军工开发的6.5mm弹匣供弹的96式轻机枪,以及7.7mm弹匣供弹的99式轻机枪,更多地是装备太平洋战场上的日本陆军野战师团,参与和美军残酷的夺岛战役。
之所以称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为"歪把子",主要就是此枪的枪托为了便于贴腮瞄准,而向右侧弯曲,因此,北方抗战军民,就将此枪称为"歪把子",还是非常形象的体现了此枪的外观特征。
歪把子轻机枪,装弹非常有自身特色,即便全球范围都是绝无仅有的,采用了6只5发桥夹,压进敞开的漏斗内。
压满漏斗后,此枪的容弹量为30发,对于采用20发弹匣供弹的捷克ZB-26轻机枪、勃朗宁M-1918A1/A2轻机枪而言,火力要比这两把轻机枪强悍许多。
但歪把子轻机枪采用漏斗敞开状供弹,雨雪风沙尘埃等,显然对于歪把子轻机枪的射击精度包括动作可靠性,带来了一定的麻烦。
日本军工之所以在缴获捷克ZB-16轻机枪的基础上,结合歪把子轻机枪的枪管技术,研发了两者相融合,采用30发弹匣供弹的96式轻机枪,就是看到了歪把子轻机枪在实战中的操控不便,包括供弹也不方便。
三八大盖:之所以称其为"三八大盖",是因为枪机上有一个随枪机连动,用来防尘的盖子,以及机匣上刻有"三八式"字样而得名。
侵华日军陆军步兵最主要的制式装备,采用5发桥夹弹仓供弹模式,发射7.7mm口径子弹的九九式步枪,主要装备驻南洋和太平洋岛屿争夺战的日军野战师团。
三八大盖,其原型是三十年式步枪,日俄战争时期,日本陆军步兵的制式装备,北方人称"金钩步枪",此时还不带防尘盖,北方的风沙尘埃容易进入,导致枪械操控不良,从而严重影响射击精度,容易折断撞针。
枪械设计师南部,将"金钩步枪"的枪机重新进行简化,同时在枪机表面增加了一个随枪机连动的防尘盖,被重新命名为"三八式步枪"。
三八大盖,可能是二战时期,全球装备的5发手动步枪中,最长的一把步兵枪械,全枪长1.275米,装上长长的三零式军刺,三八大盖全长就有1.659米,从而保证在残酷血腥的白刃战中,占据有一定的优势。
因此,三八大盖非常适合身材矮小的日本兵用来拼刺刀,二战时期,日本陆军步兵以枪法精准、拼刺技术过硬而闻名,百米跪姿射击,几乎枪枪上靶。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14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