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楼哥看历史 提供的答案:
多大的脑洞才能问出这样的问题?
太子妃是未来的国母,公主将来是别人家的媳妇,两者的地位能比吗?
作为一个明史爱好者,笔者就以明朝为例,讲一讲太子妃和公主之间的地位差别。
太子妃地位远高于公主
在元朝,除了皇帝的女儿以外,就连宗王的女儿也可以被封为公主,导致这个封号几乎烂了大街。明朝建国之初因袭元制,朱元璋曾经封侄女为福成公主、堂侄女为庆阳公主。而在礼仪制度逐渐步入正轨之后,老朱也对此事进行了纠偏,虽未削夺封号,但却降低了两位公主的岁禄,以此作为和正牌公主的区别。同时又规定亲王之女封郡主,郡王之女封县主。
且秦汉以来,惟帝姬得号公主,而元则诸王之女亦概称焉,是又不可不知也。—《元史卷一百九·表第四·诸公主表》
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七月,朱元璋下旨更定公主封号及驸马品秩。其中公主的封号有大长公主、长公主和公主三个,分别对应皇姑、皇姊妹和皇女。驸马的禄秩比从一品。公主及驸马岁食禄米二千石,和首封郡王相同,远低于亲王。
- 丧服之制
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大明皇朝第一位皇太子妃常氏去世,朱元璋本人素服辍朝三日,而皇太子朱标则服齐衰(五服之中第二等)一年。
上素服辍朝三日,中宫素服哀临,皇太子服齐衰。葬毕,焚于墓所,常服还内。皇孙服斩衰置灵座傍,遇祭奠则服之。—《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二十一》
那么公主去世怎么算呢?《实录》中虽然没有写,我们可以从朱元璋钦定的《孝慈录》中找一下依据。在该书记载的丧服之制中,长子妇和女在室者地位相当,父母要服齐衰不杖期。至于女之出嫁者,则只需服小功五月。
"长子妇"就是长媳, "女在室者"就是还未出嫁的女儿, "齐衰"指五服中的第二等, "不杖期"就是不拿哭丧棒。但是女儿一旦出嫁,那就算是女婿家的人了,父母只需要服五服中的第四等"小功"五个月即可。
那么朱元璋在世之时,有没有公主去世呢?自然也是有的。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六月二十九日,皇第九女寿春公主去世。这位公主殿下嫁给了开国元勋颖国公傅友德的儿子傅忠,我们来看看史书是怎么记录的:
辛未,寿春公主薨,赐明器、仪仗以葬。—《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九十一》
- 丧礼中的位次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八月初十日,大明王朝第一位皇后马氏崩逝,谥曰"孝慈",礼部为此制定了复杂而繁琐的丧礼流程。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八月孝慈皇后小祥,我们来看看祭奠礼之时太子妃和公主的位次:
皇妃、皇太子妃、王妃、公主服熟布盖头,去腰绖。—《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五十六》
而在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徐皇后去世之后,皇太子妃的排名依然在公主之前,甚至于王妃的地位也比公主高。
据不完全统计,明朝共有八十二位公主。和她们相比,皇太子妃绝对是稀罕物,因为在整个明朝历史上也不过六人:
洪武朝常氏(敬懿皇太子妃)、吕氏(建文朝皇太后),永乐朝张氏(诚孝昭皇后),洪熙朝胡氏(恭让章皇后),成化朝张氏(孝康敬皇后),万历朝郭氏(孝元贞皇后)。
- 博鬓冠
根据记载,明初皇后礼服中使用的是九龙四凤冠,皇太子妃和皇妃相同,都是九翚四凤冠。至于公主,则和亲王妃相同,都使用九翟冠。和皇后、皇太子妃的凤冠相比,九翟冠缺少博鬓,令无数的王妃和公主都为此耿耿于怀。
明英宗天顺二年(公元1458年)的时候,荆王朱祁镐上奏朝廷,想为王妃魏氏讨一顶博鬓冠,结果遭到了其堂兄朱祁镇劈头盖脸一顿怒斥:
甲辰,敕荆王祁镐曰: "尔奏要照母妃珠冠,乞博鬓与妃魏氏。然祖宗定制,亲王妃冠用九翟,而无博鬓。盖博鬓惟皇后及东宫妃得用,中间尚有差等。尔母妃冠有博鬓者,乃一时特赐,岂可援以为例?—《明英宗实录卷二百九十五》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叫博鬓?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时候,我国对十三陵中的明神宗定陵进行了考古发掘。这次的考古虽然骂名不断,但确实也厘清了一些长久困扰史学家的问题,比如什么是博鬓。
在定陵玄宫中孝靖皇后(明光宗朱常洛生母)十二龙九凤冠上面,专家们发现了六条拖在冠后的"小尾巴",装饰了大量的珍珠黄金,以及金丝编织的龙凤,可见其必然是身份地位的象征。经过对史料的分析,最后确定这就是传说中的博鬓。
在上文中拒绝赐予荆王妃博鬓的明英宗,在天顺六年(公元1462年)的时候,却将其主动赐给了一位公主。大明王朝开国太祖朱元璋共有二十六个儿子和十六个女儿(其中二女夭折),天顺六年依然在世的只有皇第十四女含山大长公主。当年七月,时年八十二岁的老公主病重,英宗这才特赐博鬓冠一顶。九月二十六日,含山大长公主去世,也算是含笑九泉。
癸卯,致书含山大长公主曰: "朕每念皇高祖所生亲王、公主四十人,而享有高寿者今惟祖姑一人,诚难得也。近者承喻用度有缺,朕心恻然。特遣太监蓝忠,赍送珠翠九翟博鬓冠一顶。"—《明英宗实录卷三百四十二》
看到没有,太子妃的标配,无论是亲王妃也好,公主也罢,都要皇帝特恩才会赐予,两者之间的地位孰高孰低还要再说吗?
结语:受很多言情穿越小说的影响,有不少人以为公主在宫中受皇帝宠爱,犯了错误只需要卖个萌撒个娇即可,不要说太子妃,连皇太后、皇后、宠妃也都不放在眼里。也许唐朝的公主确实有这样的能量,但在明朝,你最好不要有这样的想法。
由网友 99七二 提供的答案:
太子妃,从官阶上来讲,从周到清,太子妃始终是从一品的宫眷;而公主只有嫡出长公主有时才会被晋一级加封。皇帝女儿一大堆,太子妃只有一个。
以唐代为例,皇帝的妃、太子妃、公主都是正一品,但皇帝的妃是长辈,按照家礼来排地位最高,其次太子妃,因为太子是储君,太子妃是未来超品皇后,公主将来是外姓,地位反而最低,应该是皇帝的妃>太子妃>公主
不过这也得看看得不得宠吧,太平公主就是个例子:太平公主(约665年—713年8月1日),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小女儿,唐中宗和唐睿宗的妹妹,生平极受父母兄长的宠爱。尤其是其母武则天的宠爱被称为"几乎拥有天下的公主"。有人依《全唐文·代皇太子上食表》一文认为她的本名是李令月,而太子妃是不可能参与朝政的!
由网友 永远的少校 提供的答案:
提问公主是不是比太子妃的地位更好,就证明提问者受到了宫廷剧的毒害了。
太子妃的法理性地位来源于皇后,本质上皇后的地位是很高的,统摄六宫和母仪天下,这种权力并不是和宫廷剧中所演的那么脆弱的,皇后是坤,是皇帝唯一的正室老婆,并不是皇帝想废就能废的。古代的君权是有制约的,皇后还有很多其它的权力,比如辅助皇帝管理内库,管理皇家产业,比如说田庄,外派机构,那种苏州织造府一类的。
太子妃作为皇太子的正牌老婆,也就是储后。地位也是相当尊贵的,也是超越了绝大多数的公主的,除非是那种大长公主一类的。
由网友 明月书窗 提供的答案:
从制度上看,公主没有太子妃地位高。不但公主没有太子妃地位高,皇子(除太子外)也没有太子妃地位高。
太子是储君,兄弟姐妹在他面前,都是臣子。太子妃是储君的妻子,地位也高于皇子皇女。皇子皇女见了太子妃,都要行礼的。
只是太子妃有可能被废黜,依赖丈夫而尊荣,地位并不牢固。而公主是皇家后代,金枝玉叶,只要不亡国,不造反,不作妖,永远都是公主。
太子妃靠的是裙带,公主凭的是血统。血统虽没有爱情甜蜜,但比爱情可靠。
而且太子妃是儿媳,公主是女儿,太子妃明面上比公主地位高,实际上却比公主环境恶劣得多。
因为皇帝毕竟不是她老子,是公主的老子。
同样的错误,公主犯了,可能只是一顿训斥,顶多关禁闭几天,但太子妃很可能地位不保。
所以,从政治地位上看,太子妃的地位比公主的地位高,而且有前途。
但从实际生活上看,尤其是在公主的亲生父亲在位的时候,太子妃大概率是不会在公主面前摆出尊者的架子的。
当然,公主也会主动和太子妃搞好关系,摆正自己的位置的。
个别疯狂的特例,不在讨论范围内。
由网友 劉一千五 提供的答案:
一,公主,王子是帝王的儿女,血缘关系坚决了他们的尊贵
有道是,公主殿下,太子殿下,还没有听说妃子殿下的。这样说来公子,公主的亲近比妃子更亲近,毕竟人家是是帝王的一脉延续下来的,所以在地位上,他们比外人高得多,物质生活上都是处于金字塔的尖端原因就在于血缘,他们是是皇帝的子女。妃子是外人。
太子,只是王子中的一个。无论是贤能的王子,还是以嫡子立出来的太子,他们都是帝王的儿子。这是由家天下造成的封建社会的规则。
所有王子或者皇子有许多个,但是在任太子,只有一个,太子的妃子可以有许多个,但是太子妃却只有一个。太子一旦继位,太子妃就是皇后娘娘了。太子就不是太子了,而是皇帝了,这样又由他来立下一代太子了。
公主是帝王的女儿,帝王当然爱自己的亲生的。所以这些公主长大后,再高的地位,婚姻大事还是不能含糊的。一个国家之内,只有一家皇帝。皇帝的儿女多,公主要嫁人,就只能在诸侯,高官,贵族,科举优秀中的士人里面去选。选上的就是驸马。公主的嫁,叫下嫁;驸马娶公主做老婆,叫尚公主。
从这些花花绕绕里面,就可以看得出公主的地位之尊,是一层又一层加上去的,刻意为之的。
无论公主嫁不嫁人。皇帝父亲都要富养,说白了,皇帝家有钱,有势力,更有实力。所以,厚养女儿。
皇帝的儿子们,除太子外,其余都封诸侯,有封地,有经济来源。那么公主们有不有呢?回答是有的,叫汤沐邑。其实就是收取脂粉钱的经济来源。
可见,皇帝的儿女就是不一般。
太子妃是外人,而且候选的妃多得到处都是——这要从诸侯将相……里面的官员的女儿中去选。近了宫中后,由礼部挑选送给太子,太子把她们选上了,她们就是太子妃了。能做多久的太子妃,就要看太子妃的能力了。因为太子随时都可以换掉她们,再选合意的宫女做太子殿下。
所以说,太子妃是不确定的,地位变化很大。帝王家门深似海,这些女人在里面的生活,大多数是不得宠的,只是一年一年地老去而已。自己的命运自己当掌握不了。
二,这样说很笼统。我们举例说明一下具体情况。
汉朝的汉文帝,他有几个儿子。其中窦漪房一门就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汉文帝做代王时,刘启是王太子,刘嫖是翁主。汉文帝当上皇帝后。刘启是皇太子,刘武是诸侯王,刘嫖的公主了。
刘嫖就是大长公主了。她下嫁给了堂邑侯,但是她"不之国",不回到老公的封地去陪伴老公管理侯国。而是一辈子留在京城。其他诸侯家室都回侯国。原因就是这个公主特殊情况。她是皇帝的姐姐,先皇的亲生女儿,所以,有这些特殊待遇。大长公主可以中央皇帝立太子,汉武帝就是她运作而为太子,然后立为皇帝的。
这里面就有了两个因素影响大,一是太子妃——栗姬——汉景帝太子刘荣的母亲,他们两娘母同时被废了。这样看来,大长公主把汉景帝的妃子整垮了,又设计把皇太子刘荣整没了。说明了这个公主的权利,地位i,影响力是如何地大。
三,所以说,太子妃常有
而公主不常有。太子妃可以随时换,而公主换不了。除非是秦二世,把姐姐们全部杀掉。这样一来,秦二世的妃子们的命运恐怕比这些姐姐们的命运更惨。
由网友 平沙趣说历史 提供的答案:
简单来说,法定地位太子妃更高,实际地位看关系。
题主的例子举的非常不恰当,因为皇帝的妃子很多,公主也不少,相互对应根本不可能得出哪方面地位更高,因为妃子比公主地位高跟公主比妃子地位高两种情况是并存的,除非具体到哪位妃子和哪位公主,否则不能得出公主地位比妃子高的结论。
妃子和公主,一者是皇帝的女人,一者是皇帝的女儿,两方的晋升通道是不一样的。
以唐朝为例,妃子有多种等级,而公主只有一种。
《新唐书·百官志一》:皇姑为大长公主,正一品;姊妹为长公主,女为公主,皆视一品。
《新唐书·百官志二》:贵妃、惠妃、丽妃、华妃各一人,正一品。淑仪、德仪、贤仪、顺仪、婉仪、芳仪各一人,正二品。美人四人,正三品。才人七人,正四品。
很明显,皇帝的妃子中只有贵妃、惠妃、丽妃、华妃(早期还有淑妃等)这几个夫人才跟公主同级别,其他全都低于公主。
而太子妃,又是所有命妇中地位仅次于皇后(皇太后这些就不用说了,皇帝都压不过)的,高于所有妃子。偶尔会有特殊情况,妃子受到地位抬高,才"秩同皇太子妃",比如南朝宋明帝贵妃陈妙登、梁武帝贵嫔丁令光。二人是太子生母,地位不能比儿媳低,这才开了特例。
太子妃作为未来的皇后,地位高于所有妃子,自然也高过了跟最高级妃嫔同级的公主。不过这种高其实高的很有限,比如在明朝,其实就是少块玉的区别。
《明史·礼志八》:(册公主仪)其仪略与册太子妃同。
《明史·舆服志二》:皇太子妃冠服:洪武三年定,礼服与皇妃同。亲王妃冠服:制同皇妃。公主冠服,与亲王妃同,惟不用圭。
当然,法定的地位并不能表示真实的地位,毕竟皇帝乱法的事经常出现,偏爱公主压制太子的情况也屡屡出现,比如唐朝的太平公主与李显的太子妃,地位完全不成比。
由网友 猫猫2008 提供的答案:
太子妃是从一品,而皇帝的妃嫔从正一品到正八品不等,按品级而论,除正一品的四夫人外,自九嫔开始地位都在太子妃之下。但在礼仪对待上,太子妃的地位往往仅次于皇后,与公主相同,而在其他所有妃嫔之上。因为毕竟妃嫔都只是妾,而太子妃是正妻,理论上还是未来的皇后,有时在比较重要的仪式上,不但皇帝皇后要出席,太子和太子妃也要出席,而妃嫔则没有这个权力。太子妃的服色也同皇后一样是正红色凤冠霞帔,,只是皇后的凤冠是"六屏",太子妃的凤冠只有"四屏"而已。当然在具体环境中,这些理论上的东西未必能得到实践。比如某位妃子很受宠,那么她在宫廷实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就可能比太子妃高,或者太子地位不稳,太子妃的地位和受关注程度当然也会相应下降。总而言之估计还得看嫡庶和年龄以及实际地位上,还看得不得宠吧。拿唐朝来说,贺兰敏之在太子成亲的前夜,非礼了准太子妃,毛事没有。后来因为非礼了太平公主的侍女被办了,例子不大好,不过,也反映了一些事实。
由网友 农民工说古道今 提供的答案:
从汉(秦王朝无皇太子)到清,无论哪一个王朝,公主名义上的地位都永远不可能高过太子妃,这一点毋庸置疑。不仅帝王家如此,普通人家亦然。
普通人家姑嫂地位的区别
在中国古代的宗法、伦理系统中,儿媳算是自家人,而嫁出去的女儿名义上只能算作外人。这一点在早年的乡下表现得尤为明显。举个例子,一对老夫妻,没有儿子,只有女儿,他们百年之后,嫁出去的女儿是没有资格继承祖屋、祖产的!虽然老两口生前可以私下里把财产转移给已经出嫁的女儿,但是祖屋之类的不动产女儿永远是没有资格继承的!那么,由谁来继承呢?侄儿,没有亲侄儿那就是堂侄。换言之,嫁出去的女儿名义上的地位还不如亲侄儿、甚至堂侄,就更别说是自家的长房长媳、尤其是生了长房长孙的!这就是古代普通人家姑嫂的地位区别,儿媳是自家人,嫁出去的女儿反倒成了外人。如果儿子已经去世,那么这个家只能由孙子或儿媳来当,女儿同样是没有资格的。
帝王家姑嫂地位的区别
我们这里所谓的姑嫂特指太子妃和公主,其他皇子及配偶不作讨论。众所周知,在中国古代,皇太子是储君,是未来的皇帝。从这个角度而言,皇太子算是半个君!他的地位高于所有皇子和公主。作为皇太子正室的太子妃,其地位同样高于所有皇子配偶,如果硬要牵强附会,也算是"半个皇后"吧。一旦皇帝父亲去世,没有意外皇太子就是新皇帝,而太子妃就是新皇后!请问,是皇后地位高还是长公主?想必不用小编多说了吧?
公主也有嫡庶之别
虽然都叫公主,但自古以来公主就存在着嫡庶之别,庶出的公主地位要明显低于嫡出的公主。汉文帝刘恒嫡出的堂邑公主和庶出的绛邑公主待遇的差别就是最典型的例证。清朝则索性直接将公主划分为了两个等级——嫡出的固伦公主、庶出的和硕公主!
如果是庶出的公主,就算地位与庶出的皇子相当,也永远无法挑战嫡子、嫡女的地位!自然也无法挑战嫡长媳的地位!即便是嫡出的女儿,如清朝的固伦公主也只是相当于亲王,其地位也依然是低于皇太子的!当然也不可能超过皇太子的正室——嫡福晋(太子妃)。一旦公主出嫁,那她就成了别人家的人。连皇家人都不是了,公主的地位就更加不可能超过太子妃了。当然,大多数朝代的公主出嫁,大多类似驸马爷入赘,但名义上公主依然算是"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
当然,名义上虽然如此,但公主与太子妃还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即便是庶出的公主,那也是皇帝的亲生女儿!这一点远不是太子妃可比的。太子妃的地位仅仅是礼仪上的、台面上的,而公主与皇帝却是血浓于水。父母虽然可能存在一碗水不端平的情况,但相对于儿媳,恐怕没有哪个父母内心真的把儿媳置于亲生女儿之上,这是人之常情,皇帝也不例外。因此,从这个层面而言,公主的地位恐怕还是要高于太子妃的。如果是像清高宗皇十女和孝固伦公主那样的公主,恐怕远不是太子妃可比的!清高宗甚至毫不讳言,如果和孝公主是男儿,她肯定是皇位继承人。换言之,和孝固伦公主在清高宗心目中的地位恐怕远不是时为密立皇太子的清仁宗正室喜塔腊氏(孝淑睿皇后)可比的……
由网友 中孚鉴 提供的答案:
太子妃后劲大,太子妃地位高。
公主的夫君是驸马,犹如嫁出的女泼出去的水。
太子妃,夫君是太子,太子是未来的储君,国家的天子。而太子妃就是未来的皇后,国母。
天子为大,而皇后是女性中最大。
女子一旦成了天子的后宫,就有了生子的机会。古代立太子有立长和立嫡之说。
立长就是立皇帝的第一个儿子,其母不一定为皇后,这一种不如立嫡。
立嫡,就是立的是皇后的儿子,他可以不是长子,却是嫡子,皇后是正室,她儿子就是嫡子。
皇后儿子一旦立为太子,就是子以母贵,同样是子以母荣。
由网友 索里斯特 提供的答案:
从地位上看,太子妃是高于公主的,毕竟是一个家庭的长子长媳,而且又是未来皇后。但从生活待遇上看则不一定,在明朝万历年间的宫膳记载中,公主待遇远高于太子妃。这是比较有意思的一点,因为太子妃是从属于太子的,太子待遇已经很高,太子妃就不那么重要了。而公主不一样,在皇家眼中,她是统领驸马的,是所谓"女尊男卑"的一家,必须多给点,否则都养不活家人。
所以一个女孩穿越回古代,你是愿意当卑微的吉祥物太子妃还是当可以在家里作威作福的公主呢?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14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