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阿富汗为何能战胜苏联十万大军?_1979年苏联-阿富汗战争

由网友 乌托邦语录 提供的答案:

1979年12月27日,苏联开始对阿富汗进行长达10年的战争,留下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一个小国家可以战胜一支庞大的军队?

首先,阿富汗在地形上具有自然屏障。该国地势崎岖,高山、沙漠和草原比较多,是一座地形复杂的山区国家,极不利于机械化和快速机动部队的行动,同时也很难を营造前沿基地,阿富汗是防御战争的良好场所。这种地形造成了苏联军队在阿富汗的日益艰难。面对如此崎岖的地形,10万大军举步艰难、负担更大,加上当时阿富汗游击队的手段较为高超,反击能力强,才最终战胜苏联红军。国际丰富的经验表明,地形是战争胜利的关键之一。

其次,阿富汗政府获得了外国的积极支持。美国、沙特阿拉伯、巴基斯坦等伊斯兰国家这些国家为了争夺在斯坦地区影响力,把阿富汗视为当口地带,提供了大量军事和经济援助。美国花费大量军费,支持其反苏联斗争。巴基斯坦(当时军政府为主)为了维护其国家利益,在阿富汗境内提供了许多有力的支持。沙特阿拉伯为了充分利用海湾战争、伊朗伊斯兰共和革命及冷战的大背景,启动新的"穆斯林基金",给阿富汗伊斯兰教反叛组织提供10亿美元的强大的财政准备。因此,苏联虽然在军事上相对占有优势,但是在国际级上却很难找到有效盟友。

还有就是当时阿富汗的游击队在战斗中采用了很多专门的战术。他们运用熟悉地形和充分利用自然屏障,减弱了苏联叛乱武装的攻击力。同时,使用大量武器,包括手枪、轻机枪、 RPG 等着火热兵器武器,这样的武器可很好地团结士兵,打破了苏联常规部队的打击本质:陈旧、过时。所以这个国家在战斗中享有很高的军事素质和军事经验,非常符合现代特种部队的标准。

最后,在阿富汗人民心中,抵抗苏联俘虏成为了一项神圣的任务和活动。由于苏联的介入,阿富汗人民感到愤怒和屈辱。阿富汗游击队利用这种心态,在战斗中表现出色,集中军事力量打击苏军。由于举国潮流 和家人的团结,阿富汗人民把敌军视为外敌,集中士气。

总之,阿富汗能战胜苏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人民具有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地形优势、反叛武装的策略和国际的支持等因素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场战争不仅是阿富汗的胜利,也是小国家在特定环境下成功对抗强大对手的标志性事件。

由网友 东方敏鑫 提供的答案:

苏联军队是1979年进军阿富汗的,这一年阿富汗并沒有打败苏军。这场战争前后打了十年,因为后来苏联国内的情况很糟糕,它也经不起长期战争的拖累,后来是自己主动撤军的。但对阿富汗来说这就是胜利,毕竟苏联人撤出了阿富汗,但不是1979年,而是1989年撤出的。

由网友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提供的答案:

苏联在阿富汗的失败,其基本轨迹与几十年后的老美非常相似。

闪电进攻,看似大胜

1979年的12月,苏联集结强大兵力和现代化武器,对阿富汗发起突袭。

其第一阶段胜利的速度,比后来的老美还要快得多!

12月24-26日,苏联以大型运输机输送5000多名官兵和大量武器装备到喀布尔机场和巴格兰空军基地。

27日晚上,在喀布尔的苏军就占领了阿富汗的首脑机关、国防部、电台等核心部门,并打死了阿富汗领导人阿明,控制了喀布尔。

28日起,苏军在边境的6个师,分东、西两路攻入阿富汗;至次年1月2日,两路大军在坎大哈会师。

由于苏联对阿富汗的长期渗透,阿富汗政府军在整个过程中基本没有做出有力抵抗!

一周内,苏军就基本完成了对阿富汗主要城市和交通要道的占领,并控制了阿富汗与其他各国的边境要地。

可以说,第一阶段,苏联军队的表现是令人恐惧的。

然而,历史上所有的入侵战争,最重要的不是如何开始,而是如何结束?

侵入阿富汗的最初阶段,苏军表现堪称完美,其中许多事情,都足以列入教材(如袭杀阿明,被各国列入特种作战的教材)。

然而,接下来,该如何收场呢?

行不通的计划

苏联人的计划是:扶植一个傀儡政权。

具体计划是:一方面,这个新政府以苏联式的方式来改造阿富汗,稳定形势。另一方面,强大的苏联军队,打击各反抗势力,帮助新政府稳定形势。

其中,新政府能否在阿富汗建立相对稳定的统治,是苏联人取得最终胜利的关键。

苏联人的意图,是让新政府以苏联模式来改造阿富汗。

然而,阿富汗的国情与苏联及其他东欧国家完全不同,照搬苏联模式,哪有那么容易?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

由于地形、宗教、历史等各种原因,阿富汗,仍然处于部落时代。

人民对所属部落、部族的认同,大于对阿富汗国家的认同。这些部落、部族不但高度独立,而且还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

苏联人及阿富汗新政府的设想,就是想要争取这些部落、部族首领的支持。

任何政府,要想稳固统治,就必须要"搞定"各部落、部族的首领。

而在这样一个农业国,新政府如果要走苏联道路,首先就要进行土地革命。

土地革命,革的是谁的命?那些掌握了主要资源的部落、部族首领会配合你来革掉自己的命吗?

要解决这样的困境,需要执政者拥有强大的基层动员能力。然而···一个临时被扶持起来的傀儡政府,最缺乏的就是基层能力!

所以,苏联人想要在阿富汗"输出革命",从一开始就是荒谬的。

苏联人原本希望新政府通过对阿富汗的改造来获得人心,来获得阿富汗人民的支持,这个设想当然注定是要失败的!

后来,美国人去了阿富汗,试图用"民主化"来改造阿富汗。

或许,在美国人看来,苏联人在阿富汗的失败,是因为"苏联模式"不行,而他们自认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民主化"是可以解决问题的。

然而···结果表明:不是谁的道路好,谁的道路不好!

各个国家有各个国家的国情,都只能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任何企图强加的"道路"都注定是不得人心的,注定是要失败的。

政治上的失败,注定了军事上的失败!

很快,苏联人在军事上也陷入了泥潭。

全面进攻,出尽洋相

在对反抗武装进攻时,苏军一开始采取的是"全面进攻"的战略。即:同时对各省的反抗武装发起全面进攻!

或许,苏军领导人认为:堂堂苏军,是有横扫欧洲能力的。靠着其训练水平和装备水平,打阿富汗的那些武装还不是直接"A"?一路"A"过去不就打完了?

然而,他们或许忘了一件事:阿富汗,不是欧洲!

按照横扫欧洲的设想发展出来的训练水平和装备,到了阿富汗的山地,成了"笑话"。

让欧洲胆寒的"装甲洪流",到了阿富汗山地,变成了"累赘"。

苏军的T-55、T-62仰角有限,在山地不能有效射击。而且,由于山地磨损大,故障率高,高海拔地区油耗高,不但不能横扫,反而成了部队的拖累!

而自以为训练水平不错的苏军,也似乎不会玩山地游击战。

当时,各国战地记者都发现了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在一个曾经遭受过多次伏击的地方,苏军依然大摇大摆,毫不设防的继续走进伏击圈,继续"重播"早先其兄弟部队在这里被伏击歼灭的剧情···

显然,这绝不仅仅是缺乏山地作战经验的问题!

苏军的作战条例,完全是按照欧洲作战的经验和设想进行的,完全不适合阿富汗战场;而在僵化的体制下,苏军缺乏临机应变的能力,只会按照作战条例行动,所以···

总之,此次全面进攻,基本上是全面受挫,洋相出尽!

重点进攻,顾此失彼

于是,苏军做出了调整。

战略上,苏军采取了重点进攻的方略,即在确保主要城市和交通线阿同时,集中优势兵力对主要根据地进行重点进攻。

战术上,苏军终于放弃了对坦克不切实际的依赖。大部分他呢逐步撤回国内,留下的坦克只做火力支援。

同时,苏军将其"猛冲"战术,改为"交替跃进,相互掩护",更多采取步兵下车作战,战车火力支援的战法。

此外,苏军开始使用大量的米-24等直升机,携带装有化学战斗部的火箭,对阿富汗伏击部队进行有效杀伤。

"重点进攻"下,苏军攻取了潘杰希尔谷地等反抗军重要基地,算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然而,对于游击作战的对手来说,这样的胜利,更多的只是具备"宣传价值"。

机动灵活的游击队,并不怕你攻取他的一些据点(哪怕是中心据点),你重点进攻,我就避实击虚!

如此,苏军只能顾此失彼,疲惫不堪,形势越来越不利。

泥潭:有力使不出

遇到"顾此失彼"问题时,最有效的解决办法是:增加力量。

历史上,剿灭游击武装,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增加兵力、火力,封锁敌人活动空间,然后逐一打击。比如:明末,洪承畴就曾以这样的方式险些成功剿灭李自成;抗日战争中,日军即以这样的方式给我造成了很大困难···

然而,无论是封锁、限制敌人的活动空间,还是进攻,都需要庞大的兵力。

当时,西方观察家分析认为:苏军需要投入50万以上的兵力,才能达成这样的目标。

苏军在阿富汗战场投入的兵力,最多时不过12万,显然,堂堂苏联,即便不增兵到50万,但再增加相当数量兵力是完全可以的!

然而,"抽得出",却"投不进"!

阿富汗是一个山地国家,没有铁路,没有海港,需要经过许多险要山地的漫长运输线上又随时会遇到神出鬼没的游击队骚然,空中运输的数量又毕竟十分有限!

所以,不是苏军拿不出更多的军队,只是,补给问题,决定了苏军在此最多只能维持10来万军队···

有力使不出,在阿富汗,苏联算是陷入泥潭了!

失道寡助而引发的惨重代价

所有陷入泥潭的侵略者,往往都会想到一个办法:找伪军!

所以,苏联开始加强傀儡政府的军队,试图靠他们来"帮忙"。

侵略者想要借重伪军,伪军想要依赖侵略者···然而,历史反复表明:这都是靠不住的!

失道寡助!

得到加强的阿富汗政府军,派系林立,内部情况十分复杂,算是由一个一个小军阀团体组成的。

苏联人和他们的傀儡政府,既然得不到阿富汗人民的支持,自然也不可能这些政府军的真心支持!

因此,大部分政府军都不愿出力,甚至有一些政府军直接倒戈!(最多一次,有上万人的政府军武装倒戈)

同时,失道寡助,苏联人的侵略行为,遭到了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上几乎所有大国的反对!

除了对苏联的侵略进行谴责外,美国、沙特、巴基斯坦等国开始对反抗武装提供援助。

尤其是美国提供的"毒刺"导弹,使苏军的直升机优势得到极大削弱!

此外,后来闻名遐迩的本拉登等人,也加入了反政府一边,发动恐怖袭击,以打击苏联人。

里面,苏军无法剿灭反抗武装;外面,源源不断的援助开始加强反抗武装···

如此,形势逆转···

此后,反抗武装转入反攻,甚至发起了数次大规模反攻。只不过,由于反抗武装内部问题也很严重,攻势才告失败。

然而,无论如何,苏联人已经不可能取得胜利,只能勉强耗下去了。

既然如此,撤不撤军,就只剩下面子这一个问题了。

国运已去

对大国来说,面子问题,从来不是小事!

所以,撤不撤军很重要,撤军的"姿势"同样重要!

后来的老美,也是撤走了,但是,撤军的"姿势"组织得当,在舆论场上,他们反倒是"胜利者",还挺有面子的。

对当时的苏军来说,虽然已经没有取胜希望,但依靠其他实力,给自己打出一个阶段性胜利,实现一个"小目标",然后找个台阶下,这还是可能的。

然而,此时的苏联,国运已去,已经顾不得什么颜面问题了。

相反,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整个苏联陷入了"大反思",自我批判。

这种情况下,苏联的撤退是仓促,不顾及颜面的。

苏联扶持的政府单方面宣布停火,与反抗组织谈判。

谈判未果,再次开战。

苏军在控制相关公路主动权后,与圣战者达成停火协议,撤军!

"买路而逃",败相难看!

美国败走越南,苏联兵败阿富汗,冷战时期,两个超级大国,各吃了一次大亏。

丛林战、山地战,是适合游击队的天然地形,为弱势一方提供了以弱胜强的良好条件,限制了超级大国优势的展开,这是军事上的原因。

然而,游击战,"三分军事,七分政治",更多的是政治上的较量。

强大的美军、苏军,败于越南、阿富汗,根本原因是他们在相关地区政治上的失败。

由网友 一口老牙 提供的答案:

阿富汗战胜苏联就像中国战胜小日本一样,靠的就是持久游击战。苏联虽然有坦克大炮,但是到了山区就施展不开了,美国和北约支援的地雷能炸坦克,毒刺导弹能打直升机,无处不在的阿富汗游击队员充分发挥了居高临下的优势打得苏军没有了一点脾气。别看美国那些影视片把美军和特种兵演得那么神,最后还不是灰溜溜的撤回去了。真正的帝国坟场啊!游击战万岁!

由网友 猫哥的视界 提供的答案:

我们来看看阿富汗地图。

阿富汗区域位置图

阿富汗地处中亚、南亚、中东之间的"十字路口",也是几大国之间交汇地带——也是缓冲地带。

由于地理位置过于敏感,一旦有外部势力企图控制阿富汗,就一定会引发相邻几个大国的剧烈反应。

阿富汗除了其敏感的地缘位置因素,还因为其特殊的地理条件——全国80%处于高原,国土最核心区域偏偏是一片崎岖的山区。

阿富汗主要人口居住区就是环绕兴都库什山脉的一个平原经济带,而被大山分割开的各地区主要依靠环山公路连接,而所谓的公路由于长年缺乏维护与保养,交通状况非常糟糕,这就导致阿富汗各区域封闭而独立,长期相当于一个部落制国家。

兴都库什山脉的环山公路(来源:新浪网)

如果是一块富饶的平原,阿富汗早已不复存在,而正因为这种恶劣的地理环境+贫瘠的土地,才让阿富汗成为"缓冲地带"——统治收益太差了。

阿富汗的游击队如同无所不在的地老鼠,即使导弹飞机卫星也很难找到有价值的攻击目标。

复杂的地理环境+敏感的地缘政治位置就让阿富汗成为帝国的坟场。

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包括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及周边各国谁也不愿意苏联掌握这个联系欧亚板块的要害。

所以,美国以及整个伊斯兰世界支援阿富汗人民反侵略战争,并通过伊朗和巴基斯坦运送大量援助,让阿富汗游击队成为打不死的小强。

由网友 东方神盾 提供的答案:

谁说这次战争阿富汗赢了?什么叫阿富汗赢了?

用一位曾经参加阿富汗战争的苏联退伍老兵的话说,苏联入侵阿富汗,就象一名在高校的大个子学生,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拦住一名小学生,把他暴揍了一顿,搜遍了他全身的口袋,发现没搜出多少有用的东西,然后放他回家了!

越南战争中的美国也其实如此,用全球最先进技术武装起来的美军,一直在追着北越游击队打,整个越战美军阵亡不到六万人,那么越南呢?至少造成了四百多万人的死亡,损失财物不计其数,这也叫胜利了?

胜利,不是你自己说胜就胜了,事上摆在那里,到底是不是胜了,人们还真看不出?

由网友 清水空流 提供的答案:

阿富汗素有帝国的坟墓之说,既埋葬了苏联,也让现在的美国陷入泥沼。阿富汗战争可谓是苏联的越南战争,可以说苏联的解体跟阿富汗战争的失败有着很大的原因,在内经济失败,在外就是阿富汗战争失败。阿富汗,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位于亚洲中西部的内陆国家。 分别与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西接伊朗,南部,巴基斯坦和中国分别接壤。 人口为3000多万。 国土面积大约64万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41位。属于最欠发达国家。曾经是英国殖民地, 1919年获得独立。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1989年2月,苏军撤出。两年以后苏联不复存在。

1979年12月25日苏联入侵阿富汗。1979 年12月27日,苏军特种部队以200人特种部队袭击阿富汗总统府,以轻武器和装甲运兵车对阵两辆坦克和多门火炮,以伤亡45人的代价攻下了2500多人守卫的总统府。总统阿明战死,由苏联扶持的卡尔迈勒接管国家权力,亲苏阿富汗政权建立。苏联这一公然入侵行径引发全球抗议,正在戴维营度假的美国总统卡特对此向苏联最强烈抗议,美国国会则斥责卡特对苏联过于软弱。欧盟也是对苏联表示了不满,这也导致了国际社会抵制1980年的莫斯科奥运会。可以说,在战术上苏联取得了胜利,而在战略上苏联则是满盘皆输。阿富汗各个部落派别也成立游击队,袭击苏联军队,而美欧开始大规模援助阿富汗游击队。苏联只能占据阿富汗主要城市。广大偏僻地区和郊外被游击队占据,苏联就此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十年之后,苏联的血流干了。

对于阿富汗这样的国家来说,根本无法彻底控制,因为阿富汗部落无所顾忌,一无所有。更没有所谓的利益阶层,基本上都是一样的。对于下层来说,阿富汗属于部落制度,没有普通劳动者和市民阶层,广大的阿富汗人依附于部落首领。这样的战争叫治安战,你只能维护,必须以安抚为上,不能下死手,美国人都打不赢,别说苏联,因为你不能没法把所有人都杀光。还有就是苏联不可能掐断和切断外部的援助。阿富汗对于苏联来说,已经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更像是毛细血管流血,虽然不致命,但流血不止。长此以往血也流干了。

最关键一点就是由苏联扶持上台的卡尔迈勒政府是烂泥扶不上墙,所有的地方部族武装认为:卡尔迈勒只是苏联人的一条狗。也没有得到国家社会的承认于是,整个阿富汗陷入了全国战乱。阿富汗这个局面是苏联政府所没有预料到的。实际上苏联不是和阿富汗人打仗,苏联是和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伊斯兰世界在打仗,消耗战。贫穷的阿富汗用的却是全世界最先进的武器装备和日本的急救包,德国的反坦克导弹。英国的牛肉干。而在阿富汗内部政局也不稳定,卡尔迈勒的能力平庸,与国家二号人物为争权夺利以至于发生火拼,导致100多人死亡。上世纪80年代正是美苏争霸时期,因此苏联入侵阿富汗后,美国必然要把苏联死死拖在阿富汗,以至于苏联想退兵,美国都加以"阻拦"。直到到1989年2月,苏军全部撤退离开阿富汗。

阿富汗战争最终以苏联失败告终,然而苏军死亡1万5000人,受伤5万多人,伤亡总数只有6万多。这点伤亡对于 苏联也许不算什么。但对于苏联来说,更多的是心理上的创伤。苏联国内经济疲敝。回国以后的苏联士兵看到的是满目疮痍的苏联。短短两年之后,苏联不复存在了。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由网友 香堂风子 提供的答案:

因为全世界很多国家都秘密的支持阿富汗抵抗苏联的侵略,可以说苏联是在跟全世界主要国家打仗。这让苏联损失惨重最终选择从阿富汗撤军。

1.1979年苏联开始入侵阿富汗,苏联的目的是通过占领阿富汗地区,然后向中东的波斯湾地区扩张。试图在伊朗和巴基斯坦地区寻找出海口。

2.阿富汗是中亚地区一个小国,根本没有实力与苏联对抗。苏联仅仅用七天的时间,就占领了阿富汗境内所有的大城市和交通要道。

3.苏联本来想扶植一个阿富汗傀儡政权。可是阿富汗人民不想接受苏联的统治。他们拿起自己的武器与苏联人进行战斗,这让苏联非常头疼,因此苏联出动10万军队对阿富汗人民进行镇压和清剿。

4.苏联这种对土地的贪婪让很多国家非常担忧,而美国、英国认为这是消耗苏联国力的好方法。因此美国联合很多国家一起支持阿富汗人民抵抗苏联的侵略。

5.苏联军队进入阿富汗后,与阿富汗游击队打了十年的战争。这消耗了苏联大量的国力。而此时美国压低了国际油价,导致苏联出口石油的收入减少,使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下降。导致苏联出现了民族矛盾,最终苏联无法进行持久战,选择从阿富汗撤军。

由网友 张元伟教授 提供的答案:

苏军进军阿富汗前就可以看出端倪。

在此之前,阿富汗的人民党政权(属于社会主义政权),一直在大跨步要使阿富汗国内世俗化,清除国内宗教势力,尤其阿明取代塔拉基后更是加速,屠杀部落首领,对于叛乱武装只剿灭不安抚,导致地方与中央政权矛盾极大,连苏联都劝说不要这么干;后期更是被地方武装反攻,只能控制些大城市,

而苏联出兵的原因之一是防止宗教势力从阿富汗渗透中亚地区,并且阿明开始倒向美国,这是当时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不能容忍的。

苏联的进军很顺利,很快拿下阿富汗国内的主要城市和地区,但对于叛乱的地方武装就难以对付了;当时苏军的定位是打世界大战的,是平推欧洲平原的存在,但阿富汗的中央政权难以掌控的原因就是整个国家被山脉分割,支离破碎,地方武装在山地打游击战,苏联苦不堪言,加上美国对于这些武装的援助,苏军的优势难以发挥。

仗越打越长,美军还教阿富汗反苏武装中罂粟,制毒品,而有一部分毒品流入苏军,驻阿苏军有很多人感染上瘾,腐蚀他们;并且苏联国内改革一塌糊涂,已经支撑不起十万苏军在外,最后只能撤退。

这场战争并没有真正的胜利者,只是苏军难以坚持在这里,但反苏武装只会比苏军更能坚持到最后。

由网友 老威观史 提供的答案:

二战后,先后有苏联和美国这两个超级大国入侵过阿富汗,不过从实际情况来说,阿富汗军队从来没有实质性地战胜过苏军或是美军,在双方真刀真枪地作战的情况下,阿富汗也无法击败苏军或是美军的主力。

而苏联最终选择撤出阿富汗,其根本原因在于占领阿富汗的成本太高,但收益太少,占领阿富汗是个赔本的买卖,苏联才最终选择从阿富汗撤军。

在历史上,当占领者占领一个地方,成本远大于收益的时候,占领者最终都会撤出这个地方,这是人类千百年来亘古不变的一个规律。

比如我国古代史上中原王朝为什么不去攻占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的领地?原因就在于蒙古高原经济产量太低,中原王朝派军队过去占领成本太高,占领那些地方在经济上非常不划算。

苏联以及近些年来的美国也是如此,无论是苏军也好还是美军也好,击败阿富汗的正规军从来都是不费吹灰之力的,开战后没多久就轻松地攻占了首都喀布尔,推翻了阿富汗原有的政权。

但问题就在于占领阿富汗之后的摊子,苏联没法收拾。

首先我们看阿富汗的地形图,阿富汗全国绝大部分都是山地,可耕面积非常小,虽然苏军能消灭阿富汗的正规军,但却对付不了阿富汗的地方军,每次要剿灭地方军,都要跑到地形复杂的山区作战,而地方军则可以充分利用山地的复杂地形与苏军周旋,苏军总是不能彻底消灭各地的地方军,时间长了,各地的地方军就不断地与苏军打游击,使苏军呈尾大不掉之势。

其次阿富汗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但又没有一个民族能在阿富汗中占据主导地位,阿富汗表面上来看是个国家,实际上却更趋近于一个部落联盟国家。

在阿富汗人中,最大的民族普什图人仅占了40%,没法在阿富汗形成绝对的控制力,排第二的塔吉克族占25%,此外还有哈扎拉、乌兹别克、土库曼等20多个少数民族。这个国家由如此多的民族组成,又没有一个能形成绝对优势的民族,这就使得整个国家经常处在民族矛盾和冲突当中,也无法在真正意义上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所以即便击败了阿富汗政府,各地的民族武装势力也无法全部搞定,这就使占领军很容易就陷入了长期与地方民族武装对抗的战争之中,顾此失彼。

同样的情况,在伊拉克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伊拉克75%都是阿拉伯人,其余大部分是库尔德人,所以只要政府跟库尔德人谈好了,那就基本就能联手协作,整个国家的事情就能定下来,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在伊拉克扶持一个政府成功了,但在阿富汗扶持一个政府失败了的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因。

第三在于,阿富汗这个国家太穷了,占领这个国家后,任何占领国都没法在阿富汗捞到什么好处,相反为了占领阿富汗,每年还要出动大量的军队,动用大量的军费,占领阿富汗在历史上也就成了个著名的血亏项目。

就拿美军来说,阿富汗战争20年下来,总共花费了1万多亿美元的军费,而阿富汗的GDP还不到200亿美元,你就是把阿富汗给抢了个精光,也还是血亏,所以占领阿富汗从来都是个不划算的买卖。

第四点就在于,阿富汗向来都是各国争夺的焦点,即便你能占领阿富汗,其他国家也会在阿富汗培育自己的势力,阿富汗各地方武装在得到了其他国家的援助后,一定程度上也具备了与占领军周旋的实力。

就拿苏联占领阿富汗时期来说,美国等西方国家就对阿富汗的反苏武装进行了大量的援助,此外作为伊斯兰国家,中东很多伊斯兰国家也对阿富汗进行了援助,甚至还组织人员进入阿富汗帮助阿富汗人对抗苏联。

尽管苏联明面上占领了阿富汗,但对于外部势力的干预,苏联也无能为力,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再加上苏联在上世纪80年代后国力逐渐衰弱,最终也不得不选择了撤军。

那么当年苏联为什么要占领阿富汗呢?这主要也是缘于阿富汗政局的变动。

简单来说,阿富汗原本是王国,由国王查希尔统治,查希尔在位的时候阿富汗较为开放,经济发展的也非常好,人们公认查希尔时期是阿富汗发展的最好的时期。不过在1973年的时候,查希尔在外出访问的时候被他的堂弟达乌德推翻,阿富汗就变成了共和国。

达乌德属于亲苏派,不过他的位置并不稳固,在位5年后又被塔拉基推翻,塔拉基也是个亲苏派,上台后与苏联的关系非常密切,甚至与勃列日涅夫的私交也非常好。但是塔拉基和达乌德一样,上台没多久就被他的副手阿明推翻,在政变过程中,塔拉基也被阿明杀害了。在推翻了塔拉基后,阿明就开始倒向美国,这就令苏联不爽了,从战略上来说,阿富汗倒向美国会对苏联构成威胁,另一方面,晚年的勃列日涅夫也非常感情用事,塔拉基的死是他出兵的一个原因。

在这样的背景下,苏联便出兵入侵阿富汗,很快就推翻了阿明的政权,此后阿富汗的圣战就爆发了。

圣战中阿富汗很出现了很多圣战组织,类似于我国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状况,但具备实力夺取全国政权的只有两人,一个是马苏德,一个是希克马蒂亚尔。

马苏德出生于阿富汗的北方,是塔吉克人,年轻时候就读于喀布尔大学土木工程系,与希克马蒂亚尔是同学,他们都有个共同的老师拉巴尼,他是阿富汗伊斯兰促进会的领导,马苏德与希克马蒂亚尔也是在这个组织认识的。

苏联入侵后,两人都拉起了自己的一支队伍,加入到了阿富汗的圣战之中,马苏德能力强,为人公正,也非常有亲和力,很快就拉起了一支1000多人的队伍,并在反苏战争中逐步成为了阿富汗的民族英雄,他率领的武装组织多次与苏军正面交锋,并获得了不俗的战绩,获得了"潘杰希尔雄狮"的美誉。

就拿他把守的潘杰希尔峡谷来说,他曾在这里挡住了苏军九次进攻,其中1984年的第七次围剿,苏军更是集中了2万多人的兵力,集结了500辆坦克和装甲车,在直升机的掩护下向山谷发动了猛攻,一度几乎攻占了整个潘杰希尔,却未能抓到马苏德。

而希克马蒂亚尔则在巴基斯坦的帮助下,也拉起了一支队伍。巴基斯坦选择帮助希克马蒂亚尔,主要是因为希克马蒂亚尔是普什图人,而巴基斯坦也有很多普什图人,在巴基斯坦看来,希克马蒂亚尔与他们就是一家子的。

那个时候以美国出于自身战略的考虑,也不希望苏联占据阿富汗,对占领阿富汗的苏军也自然要搞些事情,但美国不好公开跟苏联对着干,于是支持阿富汗的反苏武装就成了美国最好的选择了。于是美国就将大量的资金和装备给了巴基斯坦,让巴基斯坦去扶持阿富汗境内的反苏武装,因为巴基斯坦觉得希克马蒂亚尔跟自己是一家子,也就自然选择帮助希克马蒂亚尔了。

不过希克马蒂亚尔并不是一个能稳住阿富汗大局的人,他为人自私自利,经常做些损人利己的事,在阿富汗内部来说也就没什么威望,后来巴基斯坦也发现希克马蒂亚尔就是块扶不上墙的烂泥,才最终选择了帮助同为普什图人出身的塔利班。

相对希克马蒂亚尔来说,马苏德非常有军事才能,也非常有亲和力,所以能把队伍带起来,在阿富汗也是一个非常有威望的人。但马苏德是塔吉克人,这就注定了在民族成分复杂的阿富汗,他不太可能得到全体阿富汗人的支持。

而苏联在入侵阿富汗10年后,每年都要面对各地的反苏武装,今天去打了一个武装组织,明天又要去攻打另一个武装组织,就跟打地鼠一样,打下去一个又有一个冒头出来,总也打不完,战争也就旷日持久地消耗下去了。

但苏联在进入80年代后,国力开始衰退,在国际上与美国的争霸当中落了下风,阿富汗的战事也成为了此时苏联的累赘,到了89年的时候苏联实在扛不住了,便最终选择了从阿富汗撤军,苏联对阿富汗的入侵也至此宣告失败。

所以综合来说,苏军入侵阿富汗后,大规模的战斗并不多,其实10年下来主要以小规模战斗为主,但无奈反苏武装总是此起彼伏,打也打不完,阿富汗战争对于苏联来说就成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在加上后来苏联国力衰退,最终也不得不选择了撤军。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14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