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鎏鋫鋆 提供的答案:
吴国在太平盛世时期实力相对强盛,但在太平盛世后期逐渐衰落,被魏国所取代。
吴国在太平盛世时期的确实力强大,但在周瑜、陆逊等重要人物相继去世以后,吴国的实力开始逐渐衰落。此外,吴国的政治腐败和内部纷争也加剧了吴国的衰落。
相比之下,魏国在曹操、曹丕等重要人物的领导下,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体系,以及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实力,成为了中国三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同时,魏国还采取了一系列的外交手段和军事策略,与吴国、蜀国等其他国家进行斗争和竞争,最终成功地占据了统治地位。
总体来说,吴国在太平盛世后期的内部问题、政治腐败和内部纷争,以及魏国在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强大实力,是导致吴国衰落并被魏国压制的原因之一。
由网友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提供的答案:
经过两次偷袭,孙权控制了荆州大部分地区。
此时,孙权的实力看起来是很强的。
至少从地图上看,东吴的地盘虽小于北面的曹魏,但也不算悬殊。
可是,事实上,两国的国力始终差距很大,而且,越到后期,差距越悬殊!
这是怎么回事呢?
国力差距:由悬殊到非常悬殊
地图上看,似乎魏吴差距不大。
不过,悬殊不大的版图,其下辖的行政单位却十分悬殊。
东汉13州,东吴满打满算只有3州。事实上,荆州、扬州,都有一部分在曹魏掌握中,东吴这个3州之地的统计算是稍微"夸大"的。
而曹魏,却完全掌握了8州,这还不算他们在荆州、扬州控制的部分地区。
州数背后反映的是:人口、开发程度的差距。
据《中国人口史》推算,黄初二年(221年),魏国的户数为103万户,682.4万人口。
相比之下,吴国的人口为:户数47.8万,人口315.5万;蜀国的人口为:户数20万,人口132万。
可以说,吴国的户数、人口数,均不及魏国的一半。
即便吴蜀加起来,其人口也只占天下约40%,不及魏国一国。
然而,更令人绝望的是:这已是双方国力最接近的时刻了。
魏国所占据的北方,当时原本就是天下的政治、经济中心,开发程度远远高于魏、吴。
只不过,汉末战乱时,北方大量人口逃到了益州、荆州、江东等地。
可以说,由于北方人口的迁入,先进生产方式的带入,加之孙权、诸葛亮,乃至刘表刘璋治理有方,当时南方正处于历史上的新高度。
相比之下,北方则成处于历史上的低谷。
因此,三足鼎立之初,尽管曹魏有些优势,但大家基本处于均势。
然而,随着三足鼎立局面的稳定,彼此差距进一步拉大了。
原本,双方按照同样的速度增长,体量大的一边增长的总量自然就更多,差距就会更大。
何况,魏国的增长率也必然高于吴国。
东吴是正常增长,而北方是恢复性增长。
只要北方的秩序恢复,人民回到土地上,凭借开发程度高的底子,其增长率会远远高于东吴。
所以,到了三国后期,双方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了。
灭蜀前,曹魏的户数增长到144.5万户,比黄初二年增长了40%多。
而吴国投降西晋时,献上的在册户口是:户52.3万。
魏吴的人口比,由2:1左右发展到了接近3:1!
农业时代,人口就是生产水平,就是财政收入,就是兵源数量。
以此来看,魏吴的国力差距,始终很悬殊,而且越到后面越悬殊。即便是拉上蜀国的力量,吴蜀联盟也始终不及曹魏一国。
东吴的内部问题
其实,三足鼎立之初,尽管吴国实力不如魏,但彼此并未悬殊到不可逆转的地步。
三足鼎立之初,在名将陆逊的统领下,吴军的战力是很强悍的。他们西破刘备于夷陵,北拒曹丕三次伐吴,随后,石亭之战,又再次打败魏军。
当时,吴军如果采取积极进取的策略,是有可能改变双方态势,为东吴赢得更有利的竞争环境的。
然而,东吴的实权人物,却极力反对进取。
而反对进取的代表人物,正是顶级名将陆逊极顾雍等江东柱石人物。
吴国是在江东大族的支持下才发展起来的。
孙权最终能称帝建国,其实也就是政权江东化的结果。
江东大族从发展地主经济的角度出发,渴望安定的生产环境,反对大举用兵。
朱桓等人提出过的进取之策,往往都被这些大族代表所否定了。
因此,东吴上下对北伐都不积极。
西边的蜀国,人口不及东吴一半,诸葛亮、姜维常年率10万左右的军队北伐。
而东吴呢?
诸葛恪曾集结了20万大军北伐,就一次,就导致士族不爽,举国怨声载道了!
因此,江东的北伐,大多是"见可而进,知难而退"的短促出击,目标有限,而且,极力避免与魏军主力对战。
如此,除诸葛恪时期外,吴国一直比较保守,没有为改变不利局面作出过太大动作,冒太大的风险。
所以,如果有朋友一直指责诸葛亮、姜维北伐穷兵黩武,导致蜀汉灭亡的话,不妨看看东吴···温水煮青蛙,结局也不会好到哪里去的。
即便夺取了荆州大部分地区,吴与北面魏的差距依然很大。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彼此的差距越来越悬殊是几乎没有悬念的。
其实三国鼎立之初,彼此处于均势之时,吴蜀联合,是有可能摆脱被动的。至少可以一试。
这种情况下,东吴过早选择保守,以"限江自保"为策,早早"躺平"。
面对悬殊的局势,吴蜀采取了各自不同的方式,却获得了一样的结局,令人唏嘘。
然而,就过程而言,个人更欣赏诸葛亮、姜维的做法。
不知您怎么看呢?
由网友 切割地球 提供的答案:
答 | 江隐龙
从三国时期的地图上看,天下最大的便是扬州、荆州和益州,但真正决定一国或一势力强大与否的不在土地,而在于人口。据《中国历代户口、田地、天府统计》所载,以三国后期来论,蜀亡时有28万户94万人口,10万军队;吴亡时有53万户230万人口,23万军队;而曹魏平蜀前有66万户440万人口,军队达40万以上。
很容易能得出以下结论,就算假设三国军队的单位战力相同,曹魏的实力也要强于吴、蜀之和,吴国北伐一直未成功而是被曹魏压着实在是太正常不过了。
其实吴蜀两国的谋士早就明白这一点。我们来看看鲁肃与诸葛亮所提出的战略路线就能明白:鲁肃提出的"榻上策"是"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也就是说鲁肃的战略目标是以孙权占有整个长江以南为基础的。而诸葛亮的"隆中对"是"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虽然诸葛亮放弃了江东,但北伐的基础之一也是"结好孙权"。
也就是说,鲁肃与孙权在明知曹操"不可卒除"、"不可与争锋"的前提下,其生存策略都是建立在以整个长江以南均与曹操为敌的基础之上的,只不过出于不同的利益观,鲁肃希望孙权一个人占有长江以南,而诸葛亮希望刘备与孙权分割长江以南。换句话说,鲁肃与诸葛亮都知道以长江以南的三州(不包括遥远的交州)之力与曹操相抗已经是极限,仅仅有其中两州或一州之力,都是不可能击败曹操的。
也因此,刘备伐吴失败后诸葛亮立刻恢复了吴蜀联盟。为什么?因为蜀弱吴孤,再不抱团取暖,双方被曹魏一一吞并只是时间问题。
由网友 巴山夜雨涮锅 提供的答案:
谢邀,吴国得了荆州还是不如魏国,这事儿完全没有啥稀奇啊,因为魏国实力本来就比吴国要强得多嘛。
从历史来说,自从207年曹操完全消灭袁氏集团后,就已经占据了河北、中原等地,所谓三分天下有其二。后来虽然在208年赤壁之战输给孙刘联军,但转手又打败马超,夺取了关中和凉州之地。到公元219年刘备从曹操手中夺走汉中时,曹魏占据青州、幽州、冀州、并州、兖州、豫州、徐州、司州、雍州、凉州这十个州的全部或大部,还有扬州、荆州的北部。而东吴和蜀汉加起来,不过是益州、交州,再加上大半个荆州和大半个扬州,拢共还不到四个州。虽然看地图面积不小,但那时候都是地广人稀的蛮荒之地。
当然,曹操的北部战火频繁,相对来说,孙刘占据的南方战乱较少,所以南方人口损失比北方少,在当时两者的实力差距,并没有州的数量对比这么夸张。但即使如此,整体格局还是曹魏强而孙刘弱。在公元219年这个点上,即使孙刘两个加起来,其实力也比曹魏的总实力要弱。而如果双方继续发展下去,曹魏经过一两代人逐渐把损失的人口补充起来,把战乱摧毁的生产恢复起来,那孙刘就更没得玩了。
所以在219年这个点上,即使孙刘全力对付曹操,也只是个不胜不败的局面。当然,219年秋天,随着刘备在汉中击退曹操,关羽又水淹七军,实际上吴蜀两国遇到一个难得的机会。这时候孙权如果再牵制一下,等曹操死了两家奋力北上抢地盘,那么说不定真能改变魏蜀吴的悬殊对比,使得三分鼎足的势力更加均衡。
可惜孙权缺乏战略眼光,偷袭荆州。这样虽然从短期来看,是孙权获得了半个州的地盘,实力有所增强。但长远来看,则破坏了孙刘最有希望的一次北伐,更让曹魏缓过劲来。综合吴蜀两家的总兵力看,由于关羽之死,以及随后的夷陵之战,两家总兵力是遭到严重削弱,更何况还引起了内部对立。这种情况下,孙权当然就更不是曹魏的对手了。
由网友 gaosheqin 提供的答案:
吴国孙权没有称帝建国的野心,在刘备称帝建国八年以后才建立吴国,由此可见一斑。诸葛亮就是明白了孙权的思想底细才有了不打东吴,只伐魏国的战略决策的。赤壁之战时,孙权要归投降曹操,被诸葛亮舌战群儒劝阻了。孙权是个和派人物,是个心系天下苍生黎明百姓的大智慧的人。孙权在魏国和蜀国建国以后,实在没有办法才勉强称帝建国了。诸葛亮北伐战争多年的时候,孙权后被部下称呼为主公,在《三国演义》中都能看到这个故事情节的。所以,这就是在魏国灭了蜀国后,吴国很快被统一的原因。孙权最迟称帝建国的原因就是在等天下有变,不管是魏国灭了蜀国,还是蜀国灭了魏国,孙权都会以和平形势走向国家统一战线的。
诸葛亮知道孙权的思想,所以不建议刘备伐东吴。刘备死后,诸葛亮举全国之力伐魏国,对吴国是很有放心的。
由网友 秋山三国 提供的答案:
第一,国力不仅仅是看领土面积。
有种说法,曹魏是三分天下有其二。
汉家十三州,曹魏独占9个,东吴3个,蜀汉1个。
自古中原(黄河流域)与河北(冀州)地区在领土中的权重是非常大的,在南北朝以前,北方的生产力人口等各个方面均优于南方,而且东汉时期荆州南部和扬州大范围地区都是民乱高发地,广布山地沼泽,各种灾病与屠杀。在汉末,荆州真正富庶的地区应该是北边的襄樊与南阳郡。在三国时期,这些地方基本都在曹魏手中。
虽然汉末中原混战人口南迁,三国时东吴生产力发展也较好,但毕竟是刚起步。这就好比,欧洲列强遭遇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北洋政府就可以说自己能干得过法兰西了?
所以,我们退一步讲,曹魏那也算是二分天下有其一。
第二,吴国得到荆州后,得到了曹魏的特别关照。
你以为曹丕登基后专注东征,真的是因为曹操那句:生子当如孙仲谋?
当然不是。曹丕作为劣化版曹操,他所考虑的绝对不是带着大军去跟孙权赌气,而是要削弱孙权的力量。
很多人说诸葛亮北伐是以攻为守,那么我觉得这句话用在曹魏身上也没错。以中原的残破,曹魏根本打不起灭国战争,所以固然蜀汉遭受重创,只剩下一个州,曹魏要想灭蜀,也非朝夕。这期间东吴生产力和兵力都会增加,等灭了蜀,别说再灭吴,恐怕连益州都守不住。因此,伐吴不失为明智之选。削弱吴国国力,让他们不能安心发展。另一方面也保证了中原与河北腹地继续平稳恢复生产力。
东吴当然也可以发展,但是他们不是恢复,而是开荒。经济中心靠近长江,这里常年遭受曹魏东征威胁,那么就得实行南部开发。可是那里地形复杂,又有毒瘴,发展会比较慢。
第三,吴国也并非被压着不能还击,相反,北伐也不少。
东吴的北伐有这么几种。
1.外交性北伐。响应蜀汉北伐,相约一起出兵。诸葛亮就和东吴经常搞联动。
2.战略性北伐。尝试夺取寿春、襄樊等重镇,打开入侵中原的道路。
3.政治性北伐。比如刷军功啦,剪除异己啦。
4.孙十万要找张八百报仇(请自觉忽视这个梗)
仔细翻下史料,会发现,大多数大战都发生在江北地区,包括张辽的合肥之战、曹休的石亭之战。曹魏为了克制吴国水军骚扰,还计划打造沿江无人区。让东吴过了江也没经济来源,拉长补给线。所以,所谓被压着打基本上不成立。
谢邀,以上为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由网友 手机用户庭院飞雪 提供的答案: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陆地战魏国无人能敌,再看吴国,不管是国土面积,经济实力,军师,战将数量等和魏国不在一个重量级上,吴国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就是水战,周瑜打荆州差点送命,而且和周瑜的对手是比较弱的,打得还那么困难,所以即便荆州给吴国也不会从根本上扭转时局。
由网友 行在蓝天白云间 提供的答案: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侯割据。曹操顺应天时,"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有了舆论上的主导权。经过常年的征战,逐步的消灭了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了北方。最后率领大军南下,打算占领江东一统华夏。由于自己的失误,在赤壁之战中,被孙刘联军战败,只能退居北方。但是曹操在长江沿岸也有自己许多的势力范围。孙权占据地利,继承了父兄的基业,凭借长江之险割据江东。刘备占据人和,在常年征战中,通过不懈的努力,占有了荆州之地,后来又有了益州之地。
在赤壁之战中,由于诸葛亮和鲁肃的深谋远虑,双方组成了孙刘联盟,这才有了赤壁大战的胜利。但是孙刘联盟是很不牢靠的,里面充满了许多的矛盾。本来孙权想一统江南,但是由于刘备占据了荆州,又有了益州,他认为刘备占据了他的势力范围,对刘备很不满,所以屡次讨要荆州无果,这让孙权和周瑜很恼火。由于关羽的战略失误,傲慢无礼,得罪了孙权,最终导致孙权夜袭荆州,孙刘联盟破裂。
曹操退据北方以后,面对吴蜀联盟,也是找到了应对的办法。曹操大封江东的文武,既封孙权,又封周瑜,又封程普等等。而这些人的领地都在荆州地区,而这些人要想占有自己的封底,就得和刘备动手。这样双方一打起来,就中了曹操的计策。
可以说吴蜀联盟的失败,是导致吴国蜀国国运下降的主要原因。如果双方联合起来,还可以抵挡魏国的进攻态势。如果双方一旦破裂,就会被魏国各个击破。从以后的发展历程上来看,魏国的谋略是很高明的。
整个三国时期,孙权采取的是防守反击的策略。孙权据长江天险,虽然取得了赤壁大战,夷陵之战以及荆州之战的胜利,那都是防守反击取得的胜利。孙权从没有主动进攻曹操,向北方进军。在赤壁之战以后,孙权也和魏国打了几仗,都是曹魏军队主动进攻,而孙权被动防守采取的防守反击。
其实东吴取得赤壁之战,夷陵之战以及荆州之战的胜利,依靠的都是水军。在三国时期,孙权的水军是最厉害的。这也是他们取得胜利的关键。但是孙权的陆军是有些差距的。如果弃舟上岸攻打魏国北方的广大领土,那么江东的战线就会拉的更长,在物资保障方面,在运输方面就会遇到很大的困难。在一个就是北方地大物博,地域广阔,在作战中,骑兵是主要的生力军。而且南方以舟船为主,没有强大的骑兵是很难在部队的激烈交锋中,取得胜利的。
由于进击的速度很快,如果没有强大的骑兵,是很难在战场上和魏军对阵的。再加上曹操统领的北方地区地大物博,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生产力水平比较高,是国家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中心,魏国的国力是最强的,在各方面都占居主动和主导的地位。孙权在以后占据江东的过程中,总是处于守势。再加上孙权内部的争斗,主战派也不占据上风,而主和派和保守派占据了主动的地位。
虽然吴蜀联盟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但是双方的联盟是很不牢靠的。由于关羽大意失荆州,导致了荆州地区被东吴攻占,致使双方联盟就此破裂。这让诸葛亮很痛心,很遗憾,但是也没有办法。刘备在益州成立蜀国之后,关羽丢失荆州,兵败被杀。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集合70万军队,大举进攻江东。最终在夷陵被陆逊打败,死在白帝城。后来诸葛亮为了报答刘备的恩情,六出祁山,屡次北伐。但是面对地大物博,物资供应充足,国力雄厚,军队战斗力强悍的魏国。同时也由于蜀国国力空虚,物资储备缺乏,道路崎岖,交通不便,军队人员不足等原因。也是屡次无功而返,最后命丧五丈原,让人十分的惋惜。
其实在现代战争中也是一样,如果采取战略进攻的一方,只有在物资装备上,军队人员上,以及各项保障上都占有比较大的优势后,才能进行战略进攻。这样才能有比较大的把握,取得战争的胜利。而诸葛亮在各方面条件都不如魏国的情况下,却逆势而为,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如果诸葛亮不这样做,也会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被发展越来越强盛的魏国灭掉。不如现在主动出击。所以诸葛亮在蜀国建国以后,屡次进行北伐。但是面对魏国的严防死守,再加上遇上了司马懿这样一个强劲的对手,双方综合实力的比拼都和魏国差距太远。再加上道路的崎岖,交通不便等原因,诸葛亮在战争资源的各个方面都占据下风。最终屡次北伐,无功而返。失败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整个三国时期,孙权镇守江东,占据地利之宜,以防守反击为主。但是后来吴国的发展越来越弱,内部的争斗也越来越激烈。蜀国也是一样,是三国之中势力最弱的一方。内部也有许多的矛盾。即使双方联合起来,也不是魏国的对手。何况双方又产生了分裂。自从孙权夺取了荆州以后,吴蜀联盟实际上已经破裂了。后续虽然双方也有联合,但是双方并没有真正的互动,只是形式而已。而占据北方的曹魏势力发展越来越强大,后来司马家族夺取了魏国的政权。在司马家族的统治下,先灭掉蜀国,再灭掉东吴,最终一统江山。
这正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一切都付笑谈中!长江后浪推前浪,尘世上一代新人换旧人!
由网友 江湖小晓生 提供的答案:
孙权和刘备击败了曹操以后,孙权整天咬着刘备不放:你爷爷的!还我荆州!
荆州什么时候成了你的了?刘备心里一万头那啥马奔腾而过,可当时实力干不过孙权,只好低头认个怂:未来小舅子,你把妹妹嫁给我,荆州当嫁妆你看咋样?
刘备以为孙权没绕过这个弯来,居然就这么稀里糊涂地答应了。成婚以后,刘备才大感上当:我勒个去,这娶了个什么玩意儿?母老虎都不带这么凶残的!
原来孙小妹从小跟着古惑仔出身的老爹孙坚后面混,整天舞刀弄枪。闺房门口左右站着几十个手持各色兵器的婢女,刘备每次想要回去睡觉,这帮婢女都要拿着刀剑大喊着:脱衣服。。。
这日子没法过啊,好在荆州总算到手了,刘备熬了一阵子以后,撒丫子跑益州去了:媳妇儿,我去兼并个小公司,你自己看着办。
孙权那叫一个气啊,好不容易把孙小妹送出去了,结果又给送回来了!烫手的山芋溜达了一圈,依旧十分烫手,他把这事儿全都怪在了刘备身上。既然刘备不要孙小妹了,那嫁妆是不是也得送回来?否则这不成了骗婚了嘛!
一、孙权拿下荆州,纯粹是为了自保。
孙权先派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去要荆州,诸葛瑾哭丧着脸表示:我家主公说了,给你三个选项,第一还荆州,第二继续接管孙小妹,第三杀了我全家。
好家伙,上来就是大招啊!第三个选项当然是刘备最希望选,可又不能选的。第二个选项那是万万不能选的,于是他看了诸葛亮一眼,哭丧着脸表示:要不荆州再借我耍两天?
这一耍,就把周瑜给耍死了。新上台的大都督鲁肃,是个讲道理的人。他上来直接玩了一出单刀赴会,把关二爷给镇住了。这么一来,荆州的地盘咔嚓一下,被掰成了两半:桂阳、长沙、江夏归了孙权,零陵、武陵、南郡归刘备。
这么一来大家算是再次恢复了和平,3个郡的地盘,也算是堵住了孙权的嘴。再出手去要,已经不合适了。这个时候孙权打算玩阴的。
刘备拿下汉中,大家正在摆庆功宴,一个个在那儿晒军功:
老黄忠表示:我砍了夏侯渊!
马超呵呵一笑:我拿下了成都!
彼时彼刻,关二爷在荆州却一脸黑线:你们这么做礼貌嘛!
关二爷在荆州憋了6年多时间,没什么仗可打的,都快憋疯了。可张飞、赵云、黄忠这帮人,却不断在立战功。关二爷那叫一个急啊,就这样襄樊之战爆发了。
关羽提着大砍刀就北上找曹仁、吕常打三人麻将去了。结果我们都知道,正当关羽在前线不断胡牌的时候,孙权这家伙,居然派陆逊从背后插了关羽一刀。
接下来就是关二爷败走麦城,孙十万夺取荆州的桥段了。自此孙权拥有了荆州的南郡、长沙、桂阳、武陵、零陵、江夏等6个郡,占据了荆州的绝大多数地盘。
那么孙权拿下荆州以后的表现如何呢?孙权表示:对不起,我拿下荆州,纯粹就是兴趣爱好而已,没别的想法。
他的确没别的想法,没拿下荆州之前,还知道配合刘备集团搞一搞北伐活动。拿下荆州以后,立马就怂了,北伐也是小打小闹,没正经组织过一场兵团级别的大战。
二、孙权坐拥荆州、扬州、交州,还是比不上曹魏。
那时候孙权可谓是富得流油啊,要是让刘备集团有了这筹码,早就全线北伐,把曹魏打个稀巴烂了。可人家孙权偏偏选择守住江东,偏安一隅。
为啥?打不过呗!
为啥打不过?这里面门道就多了。
第一,孙权地盘上的人口,只有曹魏的一半。
这是硬伤啊,人口红利时期,只要有人就有未来。可偏偏孙权手里三个州,加起来人口也比不上曹魏的一半。
其实蜀汉和东吴加在一起,人口也不是曹魏的对手。三国灭亡的时候,有人做过统计,蜀汉有100万人左右,东吴有200多万人,曹魏则有400多万人。
这种人口差距,在冷兵器时代,基本就是致命的。因为大家人均生产力差不多,我的人口多,产出自然就多。时间长了,彼此的差距自然就越来越大了。
第二,孙权手里的人才,远少于曹魏。
这也是硬伤,为啥?因为人才是第一生产力。文臣武将,是乱世争夺天下的重要筹码。曹魏这边,占据了中原地区,昔日汉朝留下的人才,基本都被曹魏给继承下来了。
所以说,曹操常常说自己有战将千员,带甲百万,就是一种吓唬人的方式。毕竟孙权回来掰掰手指头,发现数来数去,就那么几个货色在自己面前晃悠,自己还看着不顺眼。
曹魏这边士族力量特别强大,数不清的士族都是来自北方。比如颍川荀氏、博陵崔氏、弘农杨氏、颍川韩氏、颍川陈氏、颍川钟氏、陈留郭氏、河东卫氏、太原王氏、泰山羊氏等等。这些名门出了一堆人才,所以说曹魏的人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反观孙权这儿,数来数去也就顾陆朱张四大家族,他们和老孙家还不怎么对付,时常和孙权闹别扭。
要不是没人可用了,孙权死活都不可能用这四大家族的人。毕竟用了这帮人,就会受到士族的限制,这是孙权不愿意干的事情。
这么一比较,我们就知道了,孙权手底下的人才,远少于曹魏。即使他拿下了荆州,也没法子和曹魏相抗衡。
第三,孙权集团内部矛盾不断。
你以为孙权集团,和刘备集团一样,那是一条心向前看吗?当然不是!这里面的小九九不要太多哦!
孙权他们家是军阀世家,孙坚和孙策,都是古惑仔出身。每天带着一帮兄弟四处收保护费的那种类型。所以说他们是靠武力征服了江东,这些士族土豪,却一直对孙家不服气。
孙权上台以后,终于逐渐洗掉了古惑仔的身份,这是很多家族的惯例。第一代占山为王,第二代搞钱搞地位,第三代就成了正派人物了。
可四大家族并不买账,他们依旧保留着自己的军队和社会资源。孙权要想统治江东,就必须要向四大家族妥协!双方僵持了一段时间,结果好了,孙权只能选择妥协,开始重用这帮人。
所以说,孙权要想和曹魏抗衡,得先看看这四大家族的嘴脸。而这四大家族可不想惹事儿,为啥?因为打下天下,那也是老孙家的。如果打不下来,损失的还不是自己家族的力量?干嘛要费力不讨好?
总结:谁拿下中原,谁就拿下了天下。
为啥曹操那么担心关羽北伐成功?先后3次派遣援军,自己都快病死了,还非要让人抬着担架上前线看现场直播?
主要是因为关羽北伐成功了,那前面可就是中原腹地了!关羽水淹七军的时候,曹操吓得差点儿迁都,原因就在这里。谁占了中原,谁就占了夺取天下的资本!
为啥袁术占据淮南,就敢轻易称帝?还不是因为淮南身处中原腹地,各种资源丰富嘛!所以说孙权拿下荆州,却没考虑借助这里北伐中原,实在是一大败笔!
参考资料:《三国志》
由网友 历史笑春风 提供的答案:
孙权对荆州念念不忘,从他继位之后,就开始了对荆州的攻伐。在赤壁之战后,荆州暂时落入刘备之手。孙权在向刘备索取荆州无果后,不惜发动战争夺取了荆州。可是东吴在夺取荆州后,依然始终被魏国压制,不能北进中原。这到底是因为什么呢?
一、让孙权念念不忘的荆州。
在官渡之战时,孙策准备趁机袭击许都,但是在渡江之际遭到刺客的袭击,不幸身死。年轻的孙权继位,面临着极为复杂的局面。他团结群臣,群策群力,终于保住了东吴的基业。在此之后,他就把目光看向了荆州。
当时的荆州在刘表的统治下,统治阶层矛盾重重,毫无进取之心。表面上荆州处于长期和平状态,经济繁荣,人烟富庶。但是,在其他势力的眼中,荆州就是一块待人宰割的肥肉。孙权的谋士鲁肃就向孙权进献了著名的《榻上问策》,指出了东吴的战略方向。
鲁肃的建议十分简明精准。他认为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猝除。因此鲁肃向孙权建议,要向荆州发动攻势,夺取长江上游,全据长江,建号帝王,然后再北向争夺天下。孙权采纳了这个建议,并付诸实施,发动了对荆州的战争。
经过艰苦激烈的战争,孙权终于击败了老对手黄祖,开始突破荆州的防线。但是在这个时候,北方的曹操开始了对荆州的攻略。他接受了刘琮的投降,在长坂坡击破刘备的主力,控制了整个荆州。孙权与刘备结盟,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才将曹操的势力驱逐回北方。
经过赤壁之战的孙权,对荆州重要性的认识更加刻骨铭心。正是由于曹操控制了长江上游,横跨长江两岸,才使得东吴处于极为不利的战略地位。在这种形势下,东吴内部有的人被吓破了胆,竟然要求主动投降曹操。为了保证东吴的战略安全,孙权决心一定要控制荆州。
不过,觊觎荆州的不仅仅东吴一家,它的盟友刘备也早把它当成了囊中之物。在刘备和诸葛亮的《隆中对》里,荆州是北进宛洛的出发阵地,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孙权和刘备为了荆州的归属进行了长期博弈。
终于,在建安二十四年,孙权趁关羽进行襄樊之战的机会,向荆州发动了突袭。由于后方空虚,将士投降,孙权很快夺取了荆州,擒杀了关羽。从此,荆州落入东吴之手,孙权也终于达成了全据长江的战略目标。
二、东吴夺取荆州后为何不能北进中原。
孙权夺取荆州后,就达成了他的全据长江的战略目标。最终,孙权也登基当了皇帝,建立了吴国。如果按照《榻上问策》的战略计划,下一步东吴要做的就是北进中原,夺取天下了。但是这一步直到东吴灭亡也未能实现。相反,东吴在大多数时间里,都一直被魏国压制,遭受着魏国的攻击。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其实,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东吴的实力不足,完全承担不起夺取天下的战略任务。在当时,中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无论从人口数量和土地开发方面,魏国都要远超吴国。当时的人评价说,曹魏占有了十分之七的天下,蜀汉和东吴只占有了十分之三。
仅仅从军队的组成来说,魏军拥有精锐的铁骑,在陆地上就远比吴军的战斗力强大。在平原地带,东吴的军队根本不是魏军的对手。这迫使东吴作战必须依靠水军的掩护,不能离开江河过远。东吴想要单独从长江流域向北进攻,成功的希望是很渺茫的。
在东吴从刘备集团手中夺走荆州前,这种情况还不算那么严重。这是因为孙权听从鲁肃的劝告,将南郡借给了刘备。这使得刘备与曹操短兵相接,分担了长江上游的防务,减轻了东吴的压力。东吴得以集中兵力,在合肥方向上持续发动攻势,给曹操带来了沉重的压力。
但是,在孙权夺取荆州后,他的战略态势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更加恶化了。在鲁肃去世后,接替他职位的吕蒙向孙权提出建议,武力夺取荆州。他向孙权的建议是,在夺取荆州后,派孙晈守南郡,潘璋守白帝,蒋钦率领水军万人巡游长江上下,自己则率军争夺襄阳。
按照吕蒙的建议,东吴本来就有限的兵力就更加分散了。在夺取荆州前,荆州由关羽镇守,牵制住襄樊方向上的曹军。东吴负责的防区是从江夏以下的长江流域。东吴能够集中十万兵力攻击合肥。但是在夺取荆州后,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东吴不但要防守全部的长江防线,增加了襄樊方向的防御任务。而且为了防止刘备方面的反击,还要增强夷陵方向上的兵力。这样,东吴的兵力就捉襟见肘了。吕蒙向孙权提出的建议,实际上是让东吴完全转入战略防御的建议,毫无进取心可言。
而且在背信弃义撕毁盟约,偷袭荆州擒杀关羽后,孙权还遭到了刘备的报复。在夷陵之战中,孙权虽然取得了胜利,也遭到了严重的损失。仅仅水步军的兵员损失就超过了万人,让原本就紧张的兵力更加短缺。
就算是刘备和孙权讲和之后,孙权也不得不在夷陵方向上保存一支重兵,以防蜀汉的突然袭击。这一切,让东吴已经失去了向北进攻的能力。甚至于在曹魏烧毁襄阳、樊城撤退的时候,东吴都不能派出一支军队去占有这个战略重地。
可以说,是孙权采纳了吕蒙的建议,造成了东吴的这种局面。刘备集团和曹魏势不两立,双方毫无讲和的可能。孙权原本可以利用这个外交上的优势,不必担心刘备会对自己发动战争,专心对付曹操。他如果不是急于夺取荆州,就可以集中优势兵力,在合肥方向上发动攻势,北进中原。
如果孙权愿意为此付出相当的代价,即便是张辽在合肥坚守,依然是不可能挡住孙权北进的。这一点,吕蒙曾经和孙权进行过探讨。吕蒙认为夺取和守住徐州是可能的,但是需要至少七八万兵力。这个兵力数量,已经接近东吴能够动员的机动兵力极限了。经过权衡,孙权还是放弃了这个方案,转而决定武力夺回荆州。
孙权夺取荆州,得到的是暂时的战略安全,失去的则是北进中原的机会。孙权达到了全据长江,建号帝王的战略目标,但是已经无法实现下一步北向争夺天下的战略目标。随着时间的推移,东吴和曹魏实力的此消彼长,东吴不可避免地走上了灭亡的道路。
结语:
孙权继位后,就一直想占有荆州。这是因为他与鲁肃确定了东吴的战略计划,那就是全据长江,建号帝王,北向争夺天下。当孙权占领荆州后,却没有能够完成战略计划的最后一步,不但不能北进,还时时遭到曹魏的压制。这是因为孙权战略选择错误,让东吴的实力无力承担这个任务。
东吴和曹魏原本就实力相差很大,孙权在夺取荆州后,增加了襄樊方向上的防御,使得本来不占优势的兵力更加分散。再加上与刘备反目,遭受了夷陵之战的损失,还要在夷陵方向上保持兵力以防万一。这样,东吴剩余的兵力根本无法完成北向争夺天下的任务了。孙权夺取荆州,只是得到了短暂的战略安全,却永远失去了争夺天下的机会。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14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