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老农常说'杈头有火,锄头有水',是什么意思?_锄头下有火

由网友 退役老人 提供的答案:

杈头有火,锄头有水,是一句农谚。是老农民经验的概括和形象的反映。对于农业生产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更包含着老农民的智慧。

一,杈头有火:

杈头有火说的是,麦收和秋收期间,农民把小麦或大豆运到打麦场后,

第一步要摊晒。摊晒期间要不断的挑翻,使麦杆或豆棵处于空隙最大值,既容易通风透气,又便于阳光照射。隔一段时间要用木杈或铁钗不停的翻动。否则,麦杆或豆棵容易自然蹋实不利于晾晒。勤翻场也不会出现上面干酥下面潮湿的现象。所以勤用杈子翻场谷物干得特别快,杈头上有火的谚语由此诞生。

(二),匀场,老农抓起一把麦杆,用两手一折,如果麦杆断了,说明是晒干了,开始用杈子把麦杆或谷物整理均匀,不要厚簿不均,就开始轧场了。

(三),轧场,最早是用牛马驴骡拉着碌碡轧。80年代后就用拖拉机头轧场了。包产到户后,还见有两个人拉着碌碡轧场的。

(四),翻场,麦场轧到𥟠杆表面泛白色,但底面还没轧透时,就开始翻场。翻场也有讲究,杈子要贴地皮杈起,把麦稽翻过来放到原地,不能乱撒,容易弄混。翻场的目的就是把下面没轧到的麦秆翻到上面来。开始再轧。

反面轧好后,用杈子挑起麦稭或豆𥟠不停的抖动,把稭杆里藏着的粮食粒抖出来就可以入垛了。

二,锄头有水:

农民的锄头一是用来锄草;二是中耕松土。

锄草人人都知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名句。把草除净也能保证草不与庄稼争肥争水的道理。生产队长为鼓励社员多干活,有很多理由说法,比如:早晨趁凉快,中午趁死草等。

锄头锄草的同时,捎带着中耕松土了。中耕松土是土地保墒的必须手段;中耕既能保墒还能起到蓄水的作用。

长时间不耪地中耕,造成土地板结,透气性极差,不利于作物生长。下点雨水也容易流失,不易渗透。过去有耪地如施肥之说。还有七遍高粱八遍谷,越耪越粘乎之说。

既然耪地能保墒能蓄水,不就印证了锄头下有水的谚语了吗?

我回答的问题只有农民出身的朋友能看懂,愿意读。非农友友既看不懂也不愿看,不足为怪。

由网友 高水才 提供的答案:

农村谚语是古人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经过实践检验,精心总结的农业生产名句。它对农业生产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

《Html369》"悟空问答"中提出:"以前的老农常说:‘杈头有火,锄头有水"是什么意思?",下面听我来向大家解释它的意思。

"杈头有火"中的"杈头",是农业生产中的一种翻晒工具。农业生产中的小麦生产,大豆生产,在社会主义集体时期,一整套生产过程都是全靠手工操作。社员们把收割的小麦、大豆,一担一担地挑到晒场上,先是铺开来让太阳晒干燥。然后社员们用土制工具"枷里"来拍打,拍打完一遍之后,再用"杈头"把打过一遍的小麦、大豆翻一遍,使靠晒场的一面翻到上面来,让太阳暴晒。盛夏季节,太阳象火一样,把"杈头"翻上来的小麦、大豆晒烤干燥后,社员们又开始打第二遍。打了第二遍后,秸秆上的麦子、豆子全都脱下来了。男社员们又用"杈头"把小麦、大豆秸秆收集堆积起来。女社员用扫掃把晒场上的麦子、豆子集拢收集起来。

也就是说,"杈头"把面朝晒场的小麦、大豆翻到上面来,让如火的太阳暴晒,所以说"杈头有火"。

"锄头有水",意思是说:庄稼地里常锄,既能保湿,又能除草。

六、七十年代,农村还没有除草的农药,除草全靠用锄头锄掉。那时候我还小,常听社员们说:"豆锄三次个个圆,麻锄七遍仓仓满",当时我就好奇地问他们,这两句话含义是什么?社员会温馨地向我解释说:大豆锄了三次(隔段时间锄一次),秸秆粗壮,豆秸累累,收获时里面的豆子个个饱满,粒粒圆壮。芝麻锄了七遍,(隔段时间锄一遍),等收获时,芝麻杆上的芝麻秸,个个都长有满满的芝麻,不会出现空壳不长芝麻的现象。这就是芝麻秸"仓仓满"。

以上谚语,足以说明当时在庄稼地里锄草松土的重要性,"锄头有水"也同样说明了庄稼地里松土的好处。锄头锄草,不但除去了与庄稼争肥、争水、争阳光的草,而且还为庄稼锄松了蔸边的土壤,让土壤中熏透空气,与土壤、肥料合成土壤团,供庄稼吸收。其次是锄头锄松了庄稼蔸边的土壤,蔬松的土壤盖住了阳光的暴晒,保住了庄稼蔸下根系的水份不被蒸发。较好的保住了庄稼蔸下的水份。所以说:"锄头有水"。

"锄头有水"的另一层意思是,在干旱的年景里,如果下了一场雨,庄稼蔸边锄松了的土壤,能很好地保住落下的雨水不被流失。如果没有锄松土壤,水就会顺着地形高低流走。这也是"锄头有水"的一种体现。

俗话说:"人勤地生宝,人懒地生草"。这句话足以说明:农业生产需要精耕细作,精心管理,勤锄勤管,及时打药,才能稳妥的夺得农业大丰收。随着科技的发展,农业生产逐步实现了机械化大生产,有了科技含量较高的现代农药,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彻底解除了以前农业生产繁重的体力劳动。使现代农民能轻松愉快地进行农业生产。

谢谢阅读,我的原创。

由网友 痴骑朽翁 提供的答案:

辽两个问题,听老翁慢慢道来!

杈头有火🔥,意思是农民在收割完庄稼在场院(地,坝)晾晒庄稼时,经常用扠把庄稼翻一下身,这样使庄稼能均匀的受到日光照晒,,使庄稼受热均匀,这样庄稼会干燥的快一点,便于庄稼人对庄稼进行收打。

如果庄稼人不使用扠对庄稼进行翻身晾晒,庄稼在晾晒过程中受热就不均匀,上面的已经干了,下面的仍然潮湿,这样不便于收打。

锄头上有水,土地被雨淋后,表面会出现板结现象,这种扳结会危害庄稼生长,影响轻微的庄稼生长缓慢,影响严重的会使庄稼停止生长。这主要是因为扳结的土层阻碍了土地的透气性,庄稼的根系得不到空气中的氧气。这个时候,用锄头在板结的土层上把土松开,一是疏松了土壤,二是使湿地能迅速的蒸发表面水分,三是通过锄头疏松土地,又切断了土地中的毛细输送水管道,更有利于土地蓄水保墒。

这就是锄头上有水的根本所在。,

由网友 用户一叶 提供的答案:

这个问题,凡是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知道是什么意思。

"锄上有水"这句比喻得很形象。过去农村常用的农具里有一种叫锄头,是铲地的专用工具。

种庄稼要铲地(有的地区称锄地,耪地),庄稼生长过程都要三铲三趟。铲头遍地是铲小草和松土,铲二遍地是除草松土带定棵,到铲三遍地的时候,庄稼己经长高了,铲地叫砍大草。

小苗长出后,草也随着苗一起生长。铲地是疏松表层土壤,能阻断地下水输出到地表的毛细管道。同时杂草的根被铲断后也无法再吸收水分,而小苗根扎的更深,能吸收充足的水份供应生长。锄地起到了土壤保墒的作用。

农谚:"草死苗长地发喧",说的就是铲地的作用。用锄头松土铲草是保护土壤墒情的过程,也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的最好办法。所以说"锄上有水"并无虚妄。

"杈上有火"木杈是场院挑翻谷物的专用工具,俗称三齿木杈。

成熟的谷物运到场院以后,要用磙子碾压进行脱粒,这时候要用木杈不停地翻抖铺在地上的谷物,使其疏松通风干燥,等于给场上的谷物增加了温度一样,便于脱粒。"杈上有火"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图片源于网络侵权即删。

由网友 荷韻蘭风 提供的答案:

锄:是浅耕农具,主要用于灭草;也可用来扒土拥墒等。它在操作过程中只能耕锄土壤的表皮层,所以对土壤的水份能得到有效的保护。

钗:是深挖农具,可用于挖土豆、花生、萝卜、山芋等。也用于对田地深挖翻晒。由于是深层操作,可对土壤之前结构改变,使土壤成块的形状,利于晒干!

由网友 卫农老头 提供的答案:

问题:以前老农常说,杈头有火,锄头有水,是什么意思?

不请自来,卫龙作为一个农村出身的人,对这个问题最有发言权。看到题主提出的这个问题,就不由得想起了我已故的老父亲,我父亲曾经就常常用这句话教育我。

杈头有火,锄头有水,这句俗语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对生产经验的总结。

杈头有火。说的是以前人们把小麦收割后,要摊在麦场上来碾,为了好碾,就要先把小麦摊开在太阳下晒。翻晒的次数越多干的越快,所以就有了杈头有火一说。夏天天气炎热,年轻人不愿意动,老人就用杈头有火来鼓励孩子多翻晒小麦。

锄头有水。说的是通过中耕除草,锄掉杂草减少了杂草与农作物争肥争水的矛盾,同时也疏松了土壤,特别是对于没有灌溉条件的地区来说尤为重要。

中耕锄草它不但可以保墒,也可以散墒,也就是说天气干燥的时候通过锄地,破坏了地表的毛细管,可以阻止水分蒸发,能起到保墒的作用。雨水太多土壤板结了的时候,通过锄地扩大地表受晒面积,可以加快水分蒸发,能起到散墒的作用。所以我们这里的农民,天气干的时候要锄地,下雨以后也要锄地,这就是锄头有水这个说法的来源。

以上是卫龙个人观点,欢迎批评指正。

与人为善,点评点赞。

图片来之网络

由网友 幸福一家人140113721 提供的答案:

作为农民这个道理都懂得,"杈头有火,锄头有水"的意思,并不是说杈头、锄头带有火或水。

"杈头有火"是指在晾晒带有秸秆的农作物时,在场上晾晒的作物,要不定时的用杈翻场。翻场的过程中,空气流动,会使庄稼本身的水分快速挥发掉,通过翻场使晾晒的作物上下都晾晒均匀干透。

如果,一直不翻场,只是表层干了,内部的作物不见阳光和通风,很难干透干匀。杈头头有火就是这个意思,勤翻场,达到快速干透,好比杈头有"火"一样。

"锄头有水",通过锄地对地表的锄划,使表层土壤趟细碎,起到了弥糊地表,使土壤内水分不会快速蒸腾挥发掉,达到保证墒情延长存蓄时间,以供给作物吸收利用。

否则,地表在浇水以后,会很快干、裂缝,土壤的水分会通过裂缝等处快速挥发掉,作物会因得不到水分的有效滋润吸收,形成干旱状态。

因此,锄划地表对保墒、锄草、防止草籽萌发,及作物生长期间,防止土地板结也有一定的好处。

棉花种植中,尤其是到了夏伏天时,更需要锄地。有俗语"棉花锄八遍,棉桃结成串",棉桃子多产量就高。

所以,老农流传的"俗语"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

不过,随着现代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有些俗语已经不对号了,也用不着了。收获庄稼都有收割机,甚至烘干设施,也不设晒庄稼的场了,年轻人都没有见过"杈"是什么东东呢!

有锄草机、除草剂、土壤保护剂等化学产品。"草死苗活地发暄,粮食年年都高产。谁还"锄禾日当午"?专家说你蠢又憨!

由网友 努力就好 提供的答案:

作为一个农民,又是一个卖农资的,从小生活在农村,听过很多农谚,如关于季节的,种植的,养殖的,风、云、雨、雾、雷、电、霜、二十四节气等的农谚多的是。农谚是跟农业相伴相生的,语言合辙押韵,形式多样,富有生活气息,经常运用很朴素的语言讲述着深刻的科学道理,便于普通老百姓的记忆和理解。因此深受大家的欢迎。

锄头是农业人常用的一种劳动工具,在没有除草剂以前,农民都是靠它来锄地。关于锄头的农谚也有很多,如"锄头有三宝,有水、有火、能锄草","锄头下有水"等。

锄头下为什么会有水呢?

这是一个形象的说法。杂草生长在庄稼田中,是不是得靠水分来活?所以杂草会跟作物争夺水分,一锄除了它们,这不就减少了水分被杂草的消耗吗?有更多的水分可以让作物吸收利用,长得更好。

这是第一,第二是,用锄锄地可以切断毛细管,阻断水分的蒸发流失的通道。

大地里的水分是通过土壤中的毛细管道往上走,在地表处随风吹,随日照而蒸发流失,用锄锄地时切断了这些运输水分的通道,就减少了蒸发,提高了土壤蓄水能力,可起到防旱的效果,这不就是有水吗?

锄头下为什么有水又有火呢?

火即意味着干,当土壤水分过大时,对作物的生长不利,甚至会发生涝害。如果土壤湿度过大,我们用锄头来锄锄,起到翻动表土的作用,可以增加土壤和空气的接触面,让风,日晒等来加速土壤水分的蒸发;同时培土封根,以利排水,减少涝害。这不就是有火吗?

杈头有火是什么意思呢?

杈也是一种劳动工具,主要是翻动作物秸秆晾晒等,如装车,晒场时常用。

在我们这里有很多种,有木质的二头杈,如蜡条杈,即一种树木的一根枝条的顶端长出二个杈,等到一定时期截下这根枝条,然后再经过火烤等整成一根二头木杈。

还有三头杈,四头杈等,有木制的,也有铁制的。

像以前生产队里,每当小麦,黄豆等作物上场后,都会摊晒在场地上,随着烈日的烘烤,作物内的水分会蒸发流失,无论是果实还是秸秆,逐渐趋于干燥。

你想,晒在场地上的作物,上面的一层肯定干的快,而下面的干的慢,此时用杈子来常翻动它们,上下翻倒,干的不就更快了吗?所以有火,火即干的意思。

也有人说,每到小麦等作物收获后,都希望这几天不下雨,"有钱难卖五月里旱"。因为此时正是小麦收获晾晒的日子,烈日下不几天就打好了场,晒干了小麦;再加上5月里又是玉米等作物的幼苗期,适度干旱有利于根系下扎,起到蹲苗控徒长的作用。

如果小麦收获后摊晒在场地上,一旦遇到下雨,这不就着急忙慌地垛起来,火急火燎地忙场,用得最多的工具就是杈,得用杈垛小麦等作物,不是杈头有火又是什么?

现如今科技发达了,机械,除草剂等成了常用工具,秸秆还田了,也不再割麦晒场了,锄,杈,镰刀等基本都下岗了,锄也锈了,镰刀也烂了,杈也被虫吃空了,但是,我们脚下的这片黄土呢?我觉得也有点板结了,因为锄地的少了,喷雾器成了锄。

由网友 农民万岁 提供的答案:

以前的老农常说,杈头有火,锄头有水,是什么意思?

看了这么多的回答,农村农民话三农,只好偷偷的笑啦。

我作为一个快六十岁的老年人,一直生活在农村,长年与土地打交道。我随说不是以前的老农,但是对种庄稼,还是遵循老辈人传下来的经验。一锄一锄的除草,一杈一杈的装秸秆上车。

"杈头有火,锄头有水"的实际情况是这样的。作为农业活,无论干什么都是有枝巧的。先说杈头有火:特别麦秧和豆杆在场里晒的情况下,必须是大清天,也就是在烈日炎炎下进行。阴天和下雨天,绝头不能拿杈摊开麦秧。意思是说,摊晒麦秧必须在太阳最毒的情况下。在这样的情况,老农才形容"杈头有火"。

"锄头有水"也就是说,老农们跟据感觉,天气发生了变化,快要下雨了。都会扛着锄头到地里为庄稼苗锄草。快速的把地里的草锄掉。要是不着急的话把这杂草锄掉,下过雨后几天进不了地,这些杂草会越长越高。不但影响庄稼苗的生产,更最要的是,地里的营养被这些杂草吸收。这也是老农们常说的"锄头有水"。

作为一个农村老农,我只希望回答任何问题。都要实事求是,不要不懂装懂,来误导观众。农村老农的老话太多啦,理论的东西,从来无法理解以前老农所讲的。老农对庄稼活所留下的太多啦。都是一滴血一滴汗总结出来的。希望不要歪曲了老农说过的每一句话。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14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