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雅阁居士闲逸雅居 提供的答案:
科举制是中国几千年来,从民问选拔优秀人才的一个公平的制度,国家得到了所需要的人才,而人才找到了发挥才能的舞台,所以科举制度是双赢的制度。
大清废除了科技制度,事实上就是垄断了官场上的世袭制度,管你是在是人才,大家只要是一个朋友圈的,有钱大家赚,有公款大家贪,当然这样腐败的官场,必回加速一个政府的灭亡。所以大清废除了科举制度,也就是为大清帝国自崛了坟墓,为加速大清灭埋下了伏笔,为什么呢?因为家族式的官场朋友圈必腐败,所以大清也就必灭亡。
由网友 清水空流 提供的答案:
题主说的很对,满清废除科举制度确实加速了清朝的覆灭,因为葬送了支持自己的一个阶层。实际上就是与满清在同一条窗上同一个既得利益阶层被抛弃了。船上就满清自己了,满清认为安全了,但实际上,满清这条船就沉了,为这个王朝殉葬的只有他自己。
公元1905年9月2日,袁世凯、张之洞联合六位督抚联衔奏请立停科举、以西式教育为国家教育体系,从隋朝开始绵延了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就此结束。满清政府这一举措无疑是正确的,科举制度已经严重阻碍了国家的进步和发展。但问题在于,科举制度是封建制度的根基和灵魂,科举制度一旦取消了,满清也就完了。封建王朝依靠科举吸引精英阶层,精英阶层则通过科依附朝廷,实现个人价值。二者属于相互"利用"关系。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学会文武艺,货卖帝王家。就是这个意思。
科举干什么的,科举说白了就是统治阶级设计出来为其服务的道具。而当这种道具无法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时候,他就丧失了存在的价值。但问题在于,满清废除科举时机不对,有点晚了。如果满清在国家有凝聚力和统治强有力的时候还能控制得住,但晚清时节。晚清统治者在当时已经丧失了控制国家的能力,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力,也同样对军事力量指挥能力。在外交受困于西方国家。现在满清朝廷唯一控制的只有科举,然后通过科举任命官员,国家人事权力还在满清手里。但废除科举,国家人事权就等于放弃了。
而当时能够从事科举的人,基本上都是满清的拥护者,家境基本也是士绅地主阶层,科举给他们带来了经济和政治利益。他们应该是真心拥护满清的,因为二者利益的趋同的。这些人一旦通过科举,他们就是满清最坚定的拥护者,其作用无可替代。而满清政府废除了科举,也就丧失这一大批满清的拥护者。既然他们的利益就此丧失,他们也就无需忠于满清,反而比革命党更恨满清,满清政府显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只看到了废除科举是进步性。却没有看到废除科举是要自己的命的策略。
实际上,满清已经意识到了科举的落后性,晚清已经不大从科举任命官员了,已经从新式学堂选拔官员了,满清的外交部长梁敦彦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的。铁路督办詹天佑的耶鲁大学毕业。可见,满清并不保守。满清废除科举实际上抛弃了守旧的地主阶级。但却没有去笼络新兴的的资产阶级。说白了,就是没有把空出来的利益分派出去。没有做好分享权力的方式。
如果满清政府一方面废除科举,一方面实施国家立宪,让资产阶级上台。这也许还有回旋余地。可惜,满清没有这个远见,既得罪了守旧的士绅地主阶级。也让新兴资产所抛弃。可以说,当满清废除科举那天他的最后一颗棺材钉就算钉上了。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由网友 秋风落叶58117341 提供的答案:
科举制是为国家选拔人才,相对而言比举荐制要更先进。可以防止出现门阀和大的利益集团。废除科举制断了下层人员上升之路。也僵化了国家统治阶级思想。必然加速了清朝灭亡。但是清朝灭亡主要还是内部思想腐朽。家天下的制度缺乏改革的动力和决心。外部工业革命的发展必然推动工业产品的过剩,打开中国大市场推销产品是外强的必然选择。灭亡改朝换代也是大势所趋。
由网友 勇战王聊历史 提供的答案:
清朝取消科举制以后,读书人开始为投笔从戎。于是,进入了士绅和军队相"勾结",武人掌权的局面。
科举制的核心,其实就是拉拢天下的读书人,让其钻进"读书入仕"的套子里。而在没有义务教育的古代,要想能读书,起码是"富农"(小地主)阶层。穷人真的读不起书,教育资源被有钱人垄断了。也是因此,这些读书人又成了地主阶级的代表。
无论谁当皇帝,只要你搞科举制,就要选读书人做官。也就是说,科举制度其实是地主阶级参政的一个重要途径。这个制度实行了上千年,一直到1905年9月2日,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这才被废止。
袁世凯和李鸿章的这条建议,对中国有利,对清朝有害。你想想啊,读书人不能考试做官,他们怎么办?这不等于是切断了满清的一个根基吗?我严重怀疑这是袁李二人的"诡计",他们想让士绅和满清断绝关系,然后都拉拢到他们旗下。
果然,科举制度一被废,那些还在读书的旧学生懵逼了。颜如玉和黄金屋,都没了。有转西学的,但是,这也不能给他们提供做官的途径啊。读书人和国家权利的直接联系,被切断了。。。
(说句题外话,中山先生最初也是想救清朝的。他还给北洋大臣李鸿章上书,有给清朝做官的意思。幸好,满清没接纳他,不认可他的观点。)
不过,这一年也发生了一件大事,袁世凯编练出北洋六镇新军!第二年,陆军部成立,(1907年)很快制定了在全国效仿北洋六镇,编练36镇新军的计划。很快,在当时的中国社会掀起了一股秀才从军热,大批有文化的青年涌入新军。也就是说,地主士绅和手握军权的汉族官僚连上手了!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民国结束。在民国时,各地民团都是靠地主商人养活的。各县地主也大都是手里有枪的的人,地主和地方军队大都又勾结。
这些涌入新军的青年中,很多人接受西方思想,同情和向往革命。尤其是湖北的新军,被革命思想渗透的更深。四年后,这些人发动了武昌起义,吹响了清朝灭亡的号角。
这些被科举制度抛弃的新青年,打响了推翻满清的第一枪。
(文|勇战王聊历史)
由网友 雪魄天乐 提供的答案:
并没有。清朝毒害就是在思想上。全清一朝只有一种思想就是反清。也不仅是外人觉得满清不行,衰久了王公大臣皇族亲贵瞅着也觉得自己有病。终清一朝你要不骂他几句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思想家。满清是假科举真独裁,军机处改叫照办处得了。满清科举找的的是跑腿的奴才,根本就不是共治天下的士大夫。谈天地君亲师留下,说清风不识字屠了。满清的治政与文化更本就是割裂的。正因为如此科举制度根本不能使满清思想文化有任何进步。
由网友 穿越再现彼岸 提供的答案:
科举制度废除日——9月2日。
1905年,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即停止科举考试。9月2日,光绪皇帝发布上谕,自1906年开始废除乡试会试,各省的岁考也一律停止。
与此同时诏令学务大臣,编写选择各种教材,各省督抚协力统筹各级教材,并明令各地府、厅、州、县马上在各乡镇等地建设蒙小学堂(类似小学)。
其实废除科举制度是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原来的科举考试选拔官员制度已经严重滞后于社会的发展,选拔的官员已经不能适应当时清政府的需要了,要之何用?
无论是袁世凯、张之洞,还是光绪皇帝、慈溪太后,都已经看清楚了科举制度已经不适应清政府的选官了,朝中很多大臣以及地方督抚也大都能够理解这样的措施。
从根本上来讲,废除科举制度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废除科举制度是清政府企图用改革科举制度的方法,延缓清朝的灭亡的时间。
废除科举制度是一把双刃剑,清政府希望延缓王朝灭亡的速度,但从培养人才上来讲,可能加速清王朝的灭亡,不过短短六年时间,培养的人才不足以影响加速清政府的灭亡,反而有延缓清政府灭亡的因素在里面。(清代科举简要流程图)
清朝后期教育制度的演变发展。
两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打开了国门,很多先进的技术和新式学堂也逐渐兴起,培养的人才也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对教育领域的影响也非常巨大,一大批新式学堂应运而生。
晚清时期的新式学堂主要有三大力量来举办的。
第一,传教士兴办的新式学堂。
鸦片战争使得外国传教士在华获得很多特权,传教士兴办学堂一时间成为潮流,主要是为教会培养自己的人才,其最终目的是用基督教征服中国。
传教士兴办的学校教学内容大都集中在一下几个方面:宗教知识、科学知识、四书五经、英语等,还是结合了中国的传统来传播基督教的。(在中国乡下传教的西方传教士照,他们也举办新式学堂)
第二,清政府举办的新式学堂。
见证了船坚炮利之后,清政府官员也积极学习西方的文化知识。1962年,在北京创立京师同文馆开始,清政府也开始兴办新式学堂。
清政府在洋务运动期间兴办了20多所同京师同文馆类似的新式学堂,其主要目的是培养清政府的外语人才、军事人才、技术人才等,挽救岌岌可危的大清朝。(京师同文馆旧址照)
第三,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创办的新式学堂。
一些改良派的地方督抚和改革派也纷纷建立新式学堂,无不是为自己的政治团体培养后备人才,希望在将来能够在政坛之上一展抱负。
晚清著名的新式学堂。
1、广雅学院。
1888年6月,张之洞在广州创办,后来发展成为广州广雅中学。
2、两湖书院(两湖大学堂,为武汉大学前身)。
1890年4月,在武昌营坊口创办两湖书院,一年之后在此基础之上建立两湖大学堂。
3、自强学堂(武汉大学前身)
1893年11月,张之洞在武昌三佛阁创办,后改成方言学堂,之后发展成为武汉大学。
4、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台湾交通大学前身)
1896年12月,盛宣怀在上海创立南洋公学,这是中华民国国立交通大学的前身,后来成为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台湾交通大学的前身。(南洋公学旧址图)
5、天津北洋大学堂(天津大学前身)。
1895年10月,盛宣怀在天津创办北洋大学堂,也称北洋西式学堂,后陆续改名称谓北洋大学、北洋大学、国立北洋大学、北洋工学院等。1951年,北洋大学改名为天津大学。
6、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前身)
1898年6月11日,在唐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推动下,光绪皇帝下诏设立京师大学堂。1912年5月4日,更名为北京大学;1923年,其中师范馆改名为北京师范大学。
其实这是比较著名的几所新式学堂,各地督抚几乎都在自己的辖区内创办新式学堂。
也即是在1905年9月2日废除科举制度之时,清政府早就已经在这些新式学堂中培养了很多人才,与之对冲的科举制度选拔的官员却越来越不合时宜,有些科举制度选拔的官员反而和新式学堂培养的人才互相对立,废除也是必然。(1903年,京师大学堂教师学生合影)
废除科举制度是否加速清政府的灭亡?
在废除一种长达1300年的科举制度之前,清政府和各级督抚建设的新式学堂数量已经非常之多,中学和大学类型的较多,反而启蒙的小学却非常之少,废除欠缺的只是各级教材统筹和加紧各地启蒙小学的建立而已。
废除科举制度只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而已,教育的整体格局早就已经发生了变化,只不过是由量变转化为质变而已。
单纯废除科举制度是否加速清政府灭亡的考量尚没有定论,影响也不大,潜移默化的教育渗透早就开始了。
由网友 中书著作郎 提供的答案:
没错,废除科举,的确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清政府之所以要废除科举,就是因为科举的考察内容和考察形式已经不适用于日新月异的、饱受西方文明冲击的晚清社会。张之洞就曾说过:
"科举一日不废,则学堂一日不兴"
官办学堂是晚清政府培养近代人才的地方,但很多学生会偷偷甚至公开在上学期间准备科举考试,严重影响了学堂运营效率。为了得到更多掌握先进的近代科学知识的人才以应对统治危机,清政府只有选择废除科举。
张之洞废除科举的动机,实际上反应出晚清知识分子中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在大多数知识分子(主要是接受传统教育的知识分子)眼中,比起学习科学、地理、外语、化学等知识,经济仕途是更好的选择。
所以,在这一问题上,清政府与那些顽固的传统知识分子出现了利益分歧:清政府不需要这些知识分子,这些知识分子又千方百计地挤进政府抢一官半职。所以在清政府废除科举后,大批没有新知识又突然被清政府断送前途的知识分子瞬间失去了方向和未来,自然迁怒于清政府。
(曾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就是前清进士。类似于他这种有前清"学历"的民国学者不在少数)
由是,这些知识分子分成了三部分:一部分虽然动机不同,但立场转向革命党或至少是立宪派;一部分无所事事,沦为平民百姓;一部分学习了新知识,接受了外国先进思想,也出现反清情绪。这样一来,这些知识分子(甚至包括地主阶级)有不少人都被清政府推到了对立面,壮大了立宪派和革命党的力量。
清政府废科举,会亡;不废,也会亡。这个时候的清朝已经病入膏肓,要不要废科举,对清廷存亡而言,已经是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了。
由网友 风尘讲历史 提供的答案:
中国作为当今世上唯一一个文明没有断代的国家,拥有五千年的历史,其中封建时期占据时间最久,长达2132年(前221年秦朝建立至1912年清帝退位)。在封建时期一个国家的国运都压在了皇帝一个人的身上,而要管辖庞大的帝国光靠皇帝一人肯定是不够的,还需要大批的官员,因此如何选拔人才来保证对国家进行有效的管辖是历朝历代皇帝最关注的问题之一。由此可见选拔官员的制度非常重要。
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制度主要有:军功授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其中军功授爵制是秦国首创,秦军能有如此强大的战斗力与这一制度脱不开关系。在这之前列国普遍采用"世卿世禄"制度选拔官员,主要在贵族中选,平民百姓根本没机会改变社会地位。秦国实行军功授爵制以后,爵位与战场上获取的敌人首级挂钩,只要够勇猛,平民也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
秦朝灭亡后,汉朝选拔人才的制度主要是察举制,它的特征是让地方官员在自己的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报给中央,中央经过对所推荐的人试用考核后再任命官职。这一制度的优点就是个人的社会背景、家庭出身不再是选士任官的唯一依据,地方士人只要有真才实学,有一定的社会威望,或有值得称颂的道德品质,就可以成为察举对象,从而登上仕途。而凡事有利就有弊,察举制虽然可以选拔人才,但天下人才众多,光靠推荐肯定不能完全网罗,造成了人才的流失和浪费,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地方选举权被少数公卿大臣、名门望族所控制,他们推荐的人往往是一些没有真才实学的贵族子弟,如此一来平民百姓又失去了晋升社会阶级的机会。
汉朝以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的制度就成了九品中正制,这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主要是中央下发人才调查表,让各地官员讲自己所知将流亡人士无论是否出仕皆登记其上,分别评定等级和写上评语,这就让选官有了一定的客观性。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项制度又成为贵族手中的玩物,"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慢慢出现,世家大族也慢慢掌握朝廷的话语权。到了隋朝,隋文帝和隋炀帝为了打破这种门阀制度,才首创科举制。
科举制度从隋朝初创到清末废除,历经一千三百余年,成为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官僚选拔制度。它采取分科取士的办法,参考人员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允许"投牒自进",这让很多寒门学子有了奋斗目标,彻底打破了贵族垄断官僚阶级的局面,很多有能力的读书人都进入了社会上层,获得了报效朝廷的机会。不论是汉人坐镇江山还是少数民族坐镇江山,都十分看重科举制度。
1644年清军入关以后,满清为了笼络天下读书人的心,下令沿袭明朝惯例,按期开科取士。顺治二年清朝在北方举行乡试,顺治三年在北京举行会试,顺治四年又加了一场会试。纵观顺治帝当朝的18年,清廷共开8科录取了两千五百余名进士,选拔了许多人才,满清也是希望通过科举制度让更多的精英加入自己的阵营,帮助自己统一天下。但是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廷却宣布:"自丙午(1906)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这意味着科举制度的终结,仅仅六年后传承十二帝的清朝就灭亡了,因此就有人将清朝的灭亡与废除科举制度扯上了关系。
要非要扯上关系似乎还真有那么些道理,科举制度废除了,寒门中潜在的社会精英们失去了提升阶级的正当机会,但是金子总要发光,正当的不行就只能寻找其他改变命运的机会了。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加入革命党参与革命运动是最有机会改变命运的,清朝抛弃了这些潜在的社会精英们,他们就加入了革命斗争中,你不让我当官我就革你清朝的命,如此一来便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但是仔细想想,一个王朝的灭亡绝不会因为某项制度被废除而突然发生,科举制度的废除不是清朝灭亡的主要原因。自鸦片战争起,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朝对列强从来都是胜少败多,清朝统治的崩溃也早就在甲午战争失败后开始了。当了日本一千多年的老大,结果被小弟打的找不着北,这让国内许多有志之士认识到清朝的腐败已经烂到骨子里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也意味着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失败,资产阶级改革占据主导地位,国内要求清王朝进行宪政改革的呼声也不断高涨,在这样的情况下清朝才不得不宣布预备立宪,而废除科举制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罢了。但是腐朽的清廷根本没有想从根改革,1911年清朝组建了责任内阁,内阁成员多由皇族担任,因此也被时人讥之为"皇族内阁",可见清朝根本不想放权给资产阶级,还是想将权力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科举制度的废除也并非一蹴而就,自中国的大门被洋人用炮火轰开后,外来思想传入国内,其中西式的教育制度也冲击着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在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的半个世纪中,小学、中学、专业的职业技术学校以及大批高等学堂已经出现在了境内,科举制度在很多地方已经名存实亡,就算清朝不下令废除,这项制度也会逐渐失去自己的活力被世人所抛弃,最终退出历史的舞台。
由此可见清朝的灭亡与是否废除科举制度关系不大,推翻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是众多先辈们前仆后继投身于革命运动中,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结果。科举制度为了服务君主专制而生,也终将成为君主专制的陪葬品。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14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