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知识飞行员 提供的答案: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真实而深刻地反映现实的小说,其中孙玉厚和田福堂的命运反差所处的中国当时也正面临着严重的阶级分化和贫富差距问题。这道题目的背后,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为什么勤奋工作的人容易陷入贫穷,而某些人家庭背景富裕,却轻易获得成功和财富?"这个问题,并不仅仅是在小说中出现,更是一个全球性现象。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
一方面,田福堂之所以富裕,还源于其先天的家庭背景和知名的族谱。在中国传统家族观念深厚的时代里,一个家族的荣显会成为婚姻策略、职业选择、资源分配多种决策标准。在一个人的能力和努力之外,个人背景也是不可忽略的影响因素。孙家虽然用心良苦,但由于出生背景差,他们自身的生产资料、资源和人脉都相对不足,制约了他们的发展。因此说,孙玉厚和田福堂的差距不止是个人命运,背后也潜藏着整个社会的阶级固化。
另一方面,从一个人的劳动到经济效益,再到整个社会的机会平等和公平竞争,这个人与社会间的关系显现出复杂性。这种复杂性并不因一个人的努力而迎刃而解。因为社会经济制度、文化传统等都会对人的命运产生深刻的影响。然而,即便如此,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用心改变自己的命运。孙玉厚就是一个例证,他虽然失败了,但他的坚持是可取的。耕耘和坚持,是每一个人推动自己发展和改变命运的必经之路。
由网友 书心素简 提供的答案:
在《平凡的世界》中,孙玉厚和田福堂是这部小说中的重要人物。田福堂是村里的村书记,而孙玉厚却是一名普通的农民,并且家里还穷得揭不开锅,当田福堂家中已经开始吃肉菜、水饺的时候,孙玉厚家却还在为谁该来吃那唯一的一个白面馍而发生矛盾。
孙玉厚和田福堂
看过《平凡的世界》的原著都知道,孙玉厚和田福堂在旧社会时,都在地主家做个长工,曾是处在一个阶级的人。解放之后,他们两个应该是站在同一水平线上起跑,为何勤劳的孙玉厚却落后田福堂这么多的距离呢?
孙玉厚一家
第一,孙玉厚在个人能力上不及田福堂
解放之后,孙玉厚是一个老实本分的农民,除了勤劳种地,靠天吃饭之外,孙玉厚也没能打通其他的任何一种门路来改善家中的生活。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却有其局限性,老实本分的孙玉厚也不具备突破这种局限性的能力,除了勤劳一点,其他也没有任何一点办法。
孙玉厚和田福堂聊天
而田福堂则不一样,在村里的各种关系上要活络很多,解放之后,他也是有通过自己的一份努力和积累攒下了一份厚实的家业,并且还当上了双水村的书记,
书记是一个村的领导人,并不是随随便便的一个人就能当的,有能力的同时还要在当地具备一定的影响力,在人际关系上也是要得到村民的认可才能胜任。
平凡的世界
田福堂在双水村不仅只比孙玉厚家富裕,比大多数村民家都要富裕,在村里他是第一个买自行车的人,这在当时能买得起自行车的家庭,绝对和富豪擦边了。
田福堂家富有,这离不开他个人的能力,他是一个有头脑,有想法的,并能付诸于行动的人,而孙玉厚老实本分,只能靠抛土吃饭,在个人能力上使两个人拉开了距离。
田福堂和孙玉厚大儿子孙少安
第二,家庭境况的影响拖了孙玉厚的后腿
孙玉厚自己一家有七口人,兰香和孙少平还在读书,兰花虽然已经出嫁,但嫁了个二流子丈夫王满银,兰花自己一家无法过活,免不得还需要孙玉厚一家帮衬过活。
加上孙玉厚老母亲还是一个经常患病瘫痪在床的人,家中唯只孙少安出山劳动,家中的劳动主力就只有孙玉厚和大儿子孙少安。
孙玉厚
除此之外,孙玉厚还需要去管一个不成气的弟弟孙玉亭,由于父母亲去世得早,孙玉亭从五岁起就是由哥哥和嫂子养大。
并对他寄予厚望,送他读书。读完初中却也碰巧得了一个机会,孙玉亭成为了太原钢厂的一个工人,这在当时来说也足以光耀孙家门楣了,孙玉亭成了一个工人,至少跨出了农民的行列。
孙玉厚弟弟孙玉亭
但谁知孙玉亭却是个不争气的,受不起一点苦难,在一九六零年困难时期,他就跑回了家中,再也不愿去太原钢厂上班了,想在家找个媳妇,参加农业生产。
孙玉厚看孙玉亭这样没出息,才知道他用半辈子的辛劳,企图给孙家造就一个光宗耀祖的人物的指望是落空了。
孙玉厚给孙玉亭娶媳妇
为了给孙玉亭娶媳妇,他又四处奔波的打问对象,打问到合适的对象了又借钱、借粮,还把父亲留下来的老窑洞腾给孙玉亭成亲,自己却又要另起灶炉,借窑洞来住,并且因此还欠下了一河滩账债。
在当时的农村日子是多么的艰难啊!对弟弟孙玉亭的这一次折腾,又使得他许多年都翻不过身来。
田福堂弟弟田福军
而田福堂的家庭境况就不一样了,家里就四口人,上也没有父母要照看,女儿在县城弟弟家中,有其帮忙照看,只要对自己的儿子操点心,
并且田福堂还是村里的书记,可以经常在大队上的大灶吃饭,给家里省下了不少的口粮。
孙玉亭是田福堂的好搭档
田福堂的弟弟田福军是县上的领导,媳妇徐大夫家也家境殷实。和孙玉厚家的孙玉亭是不能相比,田福堂的弟弟会给他家带来的是帮助,而孙玉厚的弟弟却是给他的家庭带来了负担。
孙玉厚为什么会落后田福堂这么多呢?这也是其中的一个原由,因为家庭境况悬殊很大。
双水村村民
第三,孙玉厚和田福堂在身份地位上的悬殊也拉开了他们的距离
田福堂和孙玉厚一个是村里的书记,一个是朴实的农民。在等级和阶级上他们两个不属于同一个层次。田福堂做了书记才不用劳动,搞搞政治活动,开开会议,他就能有口饭吃。
暂且还不说在书记这个位置上能否捞到一些好处,田福堂肩膀的家庭重任亦没有孙玉厚的重,他做好村里的书记就可以了,自然不用再为了生活去操劳。
孙玉厚抽烟沉思
孙玉厚在当时作为一个贫下中农,他没有任何的依附,除了抛那两锄土地来填饱肚子,他没有任何的选择。
田福堂如果是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民,他也是不可能不种地的,也正因为他坐上了书记的这把交椅,他才可以不用亲自下田劳动,这就是他和孙玉厚的距离,一个是书记,一个是朴实的农民。
孙玉厚女婿王满银
综上所述,就是因为以上这些原因,造成了孙玉厚和田福堂在家庭上的差距,一个穷得揭不开锅,一个已经能吃上肉,并且能购买自行车。
不过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随着一些政策的落实,孙玉厚家的大儿子孙少安又搭上了改革开放的这趟班车,他开办了砖厂,成为了双水村赫赫有名的人物,二儿子孙少平在煤矿中开始崭露头角当了班长,小女儿兰香凭着自己的聪明努力考入了重点大学。
并在大学期间与高干子弟省委常务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吴斌的儿子吴仲平谈恋爱,最终也修成正果。孙玉厚一家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也改变了家庭的命运。
兰香和哥哥孙少安
而田福堂呢?由于政策的改变,他也不得已要下地劳动了,书记的位置也像是形同虚设,没有了往日的光泽暗淡了许多,往日的会也不用开了,他的身体也一日不如一日,在他的身上渐渐的失去了曾经闪耀的光芒。
这世间总是变幻莫测的,谁说得清楚呢,随着时间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变化,孙玉厚的这一家完全有实力超过田福堂也未尝不能呢?
我是彩虹之南R,感谢您的阅读!
由网友 木瓜与琼瑶 提供的答案:
小说《平凡的世界》为什么勤劳的孙玉厚这么穷,不干活的田福堂却很富裕?我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两人家境不一样,田福堂年轻时,家境要比孙玉厚家要好得多。
田福堂的弟弟田福军,在原西县当官,生活上不需要他哥哥负担,还有可能接济他哥哥。
孙玉厚也有一个弟弟孙玉亭。原来是工人,这本来是件好事,但他丢掉铁饭碗跑回了村,也就没了收入。后来还要娶老婆,作为哥哥的孙玉厚为此付出了很多,原本就薄的家底被花了个底朝天。
二、两人的家庭情况不一样,孙玉厚的负担比田福堂重得多
田福堂的家庭成员有四人:田福堂夫妻、田润叶与田润生。他虽然下有小,但是上没有老人要照顾,田福堂的拖累少了很多。
孙玉厚一家人口结构就完全不同,有年迈多病的母亲,还有嗷嗷待哺的4个子女,单在医疗、学习上的花费就让孙玉厚一家捉襟见肘。
三、村官与村民的待遇不一样
田福堂当上村书记后,在村里收入一分不比别人少,另外还可以时常在村里"公款"吃喝,这又是给家里省了口粮与花销。这样日积月累,可是一笔很大的财富。
而孙玉厚呢,如果身体出现问题不能出工,那就没有收入,但一家老少的吃喝每天一点都少不了支出。
以上三点,导致勤劳的孙玉厚,在生活上却比不过不干活的田福堂。
由网友 闲时踢读饮 提供的答案:
孙玉厚的儿子,一个有能力有想法,不甘贫穷的有志青年渴望单干,还有村里的精明勤劳的人,如金俊武,都有这样的想法。大队书记田福堂,还有大队干部,那个喜欢开会,不善农活的孙玉亭反对单干!
这其中的道理,大家都会明白!
由网友 争取向上 提供的答案:
致力原创,我来回答这个问题,谢谢指教!
孙玉厚那么勤劳,却依然贫困是有原因的,个人认为原因如下:
- 家底本身薄弱,家庭人口众多和孙玉亭夫妻俩不会过日子,又加剧了家庭的贫困;
- 儿女长大相继需要读书,母亲常年卧病在床,兰花家也需要接济,地里粮食产出只能勉强度日,无法改善家庭经济;
- 小说设定的时代背景,也限定了当时孙玉厚那一代的农民很少会富裕起来。
家底本身薄弱,家庭人口众多和孙玉亭夫妻俩不会过日子,又加剧了家庭的贫困;
小说中一开始孙家的人物就是老母亲、孙玉亭、孙玉厚妻子和自己的四个儿女。孙玉厚一个人承担了整个大家庭的所有开支。由于父亲的早逝,所以他又举全家之财供弟弟读高中,希望摆脱做农民的命运。读完书后又找了一份正式工作,成为一名正式工人,让孙家似乎看到美好未来的曙光。可孙玉亭没工作两年又放弃工作,嫌工作辛苦,闹着回家要娶亲。孙玉厚又迫不得已四处借债,张罗着给弟弟结婚,这让原本贫困的家庭变得更加紧巴。而孙玉亭和贺凤英两个又不会过日子,生养了几个孩子,家里也是吃了这餐没有下餐的。所以孙玉厚又不时要接济他们,让整个家庭的生活变得无以为继,是一个十足的烂包家庭。
儿女长大相继需要读书,母亲常年卧病在床,兰花家也需要接济,地里粮食产出只能勉强度日,无法改善家庭经济
孙玉厚四个子女除了兰花没有读书,但也只是在家做一些家务。对家庭的经济并没有多少帮助。少安小学毕业,少平在原西县读高中,有孙玉厚和少安父子俩供读。兰香是双水村第一个大学生,也由孙玉厚和少安父子俩供读。虽然有少安在家帮衬着,可众口之家除了吃,能拿钱出来供他们读书实属不易。母亲常年的病痛折磨,虽然没去医院进行具体治疗,但也每天数着药片,需要吃药。大女儿孙兰花嫁给了王满银,生了两个孩子,王满银好吃懒做不务正业,家里也时常揭不开锅。为此,孙玉厚也不时要接济女儿、外甥一家。他们居住的黄土高原地区,本身就是贫苦之地,粮食作物产量低,除了家人食用,难得有结余。这让与土地打交道的孙玉厚夫妻,也没有其他办法来改善家庭经济状况。
所以不管孙玉厚如何勤劳辛苦,仅靠他一双手的劳动力是无法改变整个大家庭的经济状况的,他承担了太多家庭责任。上要赡养老母,下要养育子女,中间要接济孙玉亭和女婿一家。
小说设定的时代背景,也限定了当时孙玉厚那一代的农民很少会富裕起来
下说设定的时间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而孙玉厚是在这个时间段前的了。那个时代农村人几乎很少有富裕的。社会政治环境也困住了孙玉厚这样农民的手脚,无法改变自己家的经济状况!
所以孙玉厚代表的那个时代的广大农民的形象。
而天福堂一来自己是干部,二来自己家底比孙玉厚好,三来他只有两个孩子养育,四来他有个田福军的弟弟!
所以他过的比孙玉厚要好!
由网友 昕暖草木盛 提供的答案:
在那个年代,老百姓都贫穷,他们都很勤劳,睁开眼就"面朝黄土背朝天",流着无数的汗水,守着贫瘠的土地,收获着微薄的希望。
因为那时候,多数情况下老百姓靠天吃饭,风调雨顺最重要。
即使生产队里粮食作物收获再少,大队支书、会计、仓库保管、生产队长,他们相对于普通群众,生活就过的好一些。
生产队里分粮食时,他们就比普通群众会多得一点儿,何况田福堂还是村支书,是整个村庄里的一把手,也就是说他最有条件混得最好。
记得小时候,我们生产队仓库保管家的孩子,我们在大街上玩耍,她吃的是馒头片,而我们吃玉米饼子就挺幸福了,有的家庭都不能吃上纯玉米面的饼子,需要加上地瓜面或者高粱面,有的人家连地瓜面和高粱面也吃不上。
记得当时我们村队长家的女儿,我们在前道上玩耍时,她会告诉我们:今天她家里吃的韭菜饺子!
乖乖,我们一般家里来重要客人了,或者过年过节母亲才舍得包水饺呢!
从小就觉得"当官"家的孩子吃得好、穿得好,他们家比我们家富,我们是真正的贫下中农!
我们的父母不懒惰,干农活也没有偷奸耍滑,但是依旧食不果腹、穿着补丁衣服,过着拮据的日子。
这就是群众与干部的差距!
不管哪个年代,穷富永远不会均匀;官员与普通老百姓永远不会一个档次,哪怕是贫穷落后的乡村,照样如此。
所以,不要问孙玉厚勤劳为什么那么穷?田福堂不干活为什么那么富裕?
现在熬夜的人不一定月入过万,整天吃喝玩乐的人,月收入好几万,你找谁说理去?
我是,欢迎路过的朋友留言支持交流[比心][比心]
由网友 阿财姐姐 提供的答案:
《平凡的世界》出版至今三十多年了。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继承和发展了柳青《创业史》的现实主义风格,不追求和卖弄文学技巧,用土到掉渣的语言,活灵活现、全景式地,为读者和历史记录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城乡奋斗史。
小说中的人物事件繁杂,然而叙述有条不紊,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明暗双主线的运用。代表乡村的孙少安(和田福堂),代表城市的田福军,和代表从乡村试图奋斗进城的孙少平等等。而这几条或明或暗的主线,都有一个共同的起点,就是孙家和田家祖祖辈辈生活的双水村。
孙家和田家的联系千丝万缕,儿孙辈更是发展出了特殊的情谊。作为孙、田两家当家人的孙玉厚和田福堂,他们互动不频繁,但二人也有着久远的交情。年轻时,他们也曾情同兄弟,一起在地主门上当过长工。只是后来,随着双方的身份和经济条件的差异,二人也渐渐疏远起来。
不论是读原著还是看电视剧,大家对于孙家最深的印象就是一个字"穷",而且不是一般的穷,是穷到一家人经常饿肚子、长子差点娶不上媳妇的那种穷。而田家的经济条件,不说在双水村,就是拿到原西城里也是不差的。
两家在解放前,起点是差不多的,都是真正的贫农。怎么到了后来,每天勤勤恳恳干活的孙玉厚日子越过越穷,而基本不干农活的田福堂却把日子过得殷实富足呢?这似乎和我们一直习惯的"勤劳致富"的提法不符。
出现这种情况,当然不是因为勤劳致不了富,而是除了劳动外,有别的更占分量的因素导致的。简单来说,就是"人口数量"和"外在拖累"。我们简单来分析一下。
家庭人口数量导致双方差距加大
1、孙玉厚家里除了他们夫妻俩和老母亲,还有4个孩子,每天睁眼就是7张嘴等着吃饭。年轻时候孩子少,但弟弟孙玉亭也是他们养活的,也就是说,他家里吃饭人数最多7个,最少也有4个。
老母亲和少安妈两人劳动能力不强,孙玉亭基本不干活,等于孙玉厚一人最少要养活4个人。再考虑到土里刨食的不容易,孙家日子可想而知。
年轻时的孙玉厚,还能到外省去做点小买卖贴补家用,后来孩子越来越多,年纪越来越大,可是再难走开了。况且又开始"割资本主义尾巴",只能靠着地里那点少得可怜的粮食来糊口了。就算少安长大能独当一面了,在政策变化之前,他再能干也没多少可以施展的余地,而孩子们一个个长大、上学,都是要吃喝要花钱的。
这种背景下,孙家的日子只能是越过越差,因为资源太有限,而人口越来越多了。
2、再看田福堂家。弟弟田福军很早就离家参加了革命,后来又上大学、从政,不管怎样,用不着再占用家里的资源。等到后来参加工作,条件优越的他又把侄女带到了城里,管吃住管上学管就业,给哥哥减轻了多少负担!
其实就算没有田福军的帮助,田福堂本人也很能干。并且他家人口少啊!没有父母要供养,就两个孩子,女儿还等于是他和弟弟共同抚养的。他们老两口和儿子,很少干体力活的人,能吃多少?
而且田福堂长期担任双水村的一把手,在整个公社都是有名的人物,资源比起单纯的农民孙玉厚来说好得太多了。孙家为吃上一口白面费尽心思时,在田家,白面和肉菜都不是稀罕物。
因为人数的差异,哪怕同样数量的资源,人均就有了很大差异。田家有结余,而且结余会越来越多;孙家全部的资源都不够用,只有不停地往里填。两家的差异就逐渐加大了。
外在拖累的原因
1、孙玉厚穷人家出身,娶的媳妇也是穷人家的,谁也不能给谁什么帮助。自家孩子多就不用说了,偏偏一连遭遇了两个不靠谱家人的拖累。一个好吃懒做的弟弟孙玉亭,一个二流子逛鬼女婿王满银。
孙玉厚辛辛苦苦供养出了孙玉亭这个工人,没来得及松一口气,不争气的孙玉亭却扔掉铁饭碗回老家,闹着要哥哥给他娶媳妇。孙玉厚为给他娶妻掏空了大半个家底,多少年都缓不过劲来,他和老婆两人却撇下地里家里的活和孩子,饿着肚子闹革命。老婆厉害欺负嫂子,他脸皮够厚,饿肚子了还到哥哥家吃饭。
王满银是孙家长女兰花死活要嫁的,孙家一分钱彩礼没拿过,还要随时替这个自私的逛鬼擦屁股,养活老婆孩子。他整天在外面逛,只顾着自己吃饱喝足,家里全留给兰花。兰花一个人带俩孩子,没有父亲和弟弟帮忙,也没法过。
孙家除了自家的几张嘴,还要经常接济这两家不争气的亲戚(人数可远不止两个),可以说,家里连块多余的破布头都找不出来。真是雪上加霜。
2、田福堂家刚好相反,不但没有不靠谱的亲戚拖累,亲戚还都是帮他的。
弟弟田福军对他的帮助,我们前面已提到过一点,就是帮他供养女儿。事实上不止这点,他们把润叶带到城里,提高了润叶的社会地位和收入,润叶的婚姻也会跟着水涨船高。
田福堂这么精明的人,当然明白这一点。因此,他无论如何也不会同意润叶和少安在一起。因为一旦他俩成了,他们家就不可能不全力资助孙家,不但阶级提升的希望没了,孙家糟糕的经济状况也会把他们田家的生活水平拉下一大截。那他就等于白忙活了。
所幸,润叶被少安拒绝了,嫁了实权人物家的儿子,虽然这段婚姻带给她的是痛苦,但对于她的家庭而言,这是最好的选择。她的弟弟毕业后也有了比做农民好得多的出路。
儿女都有了"好去处"(当然此时还没有郝红梅的事),田福堂的日子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一片红火景象。
至此,在孙少安赶上政策东风发家致富之前,孙、田两家的走势无比的清晰:差的更差,好的更好。完美地诠释了"马太效应"。
并非是孙玉厚一家不够努力,也不是田福堂偷奸耍滑,只是人的命运真的不好说,一点看起来很细小的差别,可能就会造成以后的走向截然不同。关键的点上,把握住了和把握不好,接下来的差距也可能就会大到不可想象。
但是这种走势也不会是一成不变。用不了多久,孙少安就将迎来他和孙家命运的转折点,成为新时代里的"成功人士"。昔日风光无限的田福堂,又会因为时代的巨变而消失了光环,成为一个体弱多病的普通农民。和孙玉厚又重温了年轻时一起干活的回忆,多年来若有若无的隔阂也慢慢消失了。
这就是平凡的普通人在时代浪潮下的命运轨迹。
我是阿财姐姐,用心写字,用心回答。如果您有不同观点,欢迎沟通交流。
由网友 青岛魏律师 提供的答案:
穷跟富这两个字,古人造字时是很讲究的。一个家庭或人要想富,他就得有一口田(富字:家字头下一口田)。文字是农业文明时期发明的,农业中最大的资产是啥,不就是田吗?有了田产的家庭才谈得上"富"字。
再看穷字。从事农业的人,有了田当然就成了农业社会的"资产阶级"。穷字是"空有力气"之意,躬身洞穴中,即,甲骨文的本义为身居洞穴中。连房产都没有,只能找个洞居住,显然是农业社会的"无产阶级"。即使后来简化字体后解释为"空有力气",也只能解释为替人打工、空有力气的"无产者"。
说白了,穷根富的唯一区别是:是不是有产。这一点,马克思同志看的比谁都深。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就是看是否有资产。
再来看孙玉厚,没有社会背景、没有人脉、没有交换价值,唯一一次靠贫下中农资格获得的工人机会也给了那个不成器的弟弟给浪费了。再看人家田福堂,请对比一下社会背景、人脉、公共资源的获取,甚至儿女的前途,女儿干人民教师、嫁给了县委书记的儿子;儿子老实巴交的也能当兵(那个年代穷人能当兵几乎就是上天了),当兵回来还能开汽车(大家都知道,那个年代能干司机的,给个科长也不换)。
你琢磨一下,笔者说的有没有道理?另外,"资产"的概念,请广义去理解。
由网友 大花猫71373869 提供的答案:
这个问题,是不懂农村人如何生活,不知道农村集体时侯记工分的办法。而提出的疑问。
《平凡的世界》原著中,孙玉厚一家最初有四个孩子:兰花,少安,少平,兰香。还有一个不能下田劳动的老娘。在上有老娘、下有四个孩子的情况下,仅凭孙玉厚夫妻俩人在队里挣工分,养活全家的七口人。就算是天天下地劳动,能不欠集体的粮食钱、电费,已经就算是不错了。这也是孙少平上中学的时候,天天最后打饭、吃丙菜的原因。
不管怎么说,在那个年代,孙少平还是比我的生活好。我上了两年半高中,又补习了几个月。没有住过校,天天步行跑校。中午还没有饭吃。可比他苦多了。也能感同身受地知道他家的窘迫劲儿。在那个年代,像孙玉厚一家生活状况的,大有人在。一点儿也不稀奇。
田福堂,是《平凡的世界》里的村党支部书记。在政治挂帅的那个年代,他是村里的最高权威。到公社、到县里开会,接受上级传达的各项任务,安排农业生产,搞运动,写标语,做宣传,开批斗会……都需要时间。
因此,给当时候的村支部书记,都记着工分呢。别的地方,我不知道。我们村是全县的"农业学大寨"先进村。村里的支部书记、村革命委员会主任(相当于现在的村民委员会主任),每年都由大队会计往他们户口所在的小队,介绍劳动日。不管去不去地里劳动,一年都给360个劳动日。如果有公社额外介绍回来的工分,队里也得给记上。
另外,在《平凡的世界》原著中,田福堂是一家四口人:夫妻俩人加上一双儿女。他们两口子挣工分,养活家里的四张嘴。基本上是一个挣工分的人,负担一个不挣工分的人。这就比孙玉厚两口子,两个人负担五个人,轻松多了。
再说了,等润叶长大后,成了挣工资的教师。在没有出嫁前,这笔钱多数是在田福堂手里。那时候,教师工资虽然不高,中师毕业的,转正后才33.5元/月。但是比起村里一个劳动日三到五毛钱,一个月一天不歇,才挣九到十五块钱。那就是农村好劳力两三倍的收入了!
田福堂的儿子润生,学校毕业后先当了村里的民办教师。后来又跟着姐夫向前,学会了开车。在那个年代,可是一个令人羡慕的美差!我们这儿,在当时有个顺口溜:手握方向盘,给个校长都不换。油水之大,可想而知。
因此,在别人看起来,支部书记田福堂不劳动,日子过得还挺富裕的。是有物质基础在那儿摆着。孙玉厚一家,最后要不是少安开了砖窑,少平下了煤窑。可能再过十年,也摆脱不了贫困的处境。真的是太穷了!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14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