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贾母把吃剩的食物赏人,为什么那些人不仅不嫌脏,还欣然接受呢?

由网友 强歌1122 提供的答案:

贾母是祖宗级的人物把吃剩的食物赏给别人吃也不为过,就象在饭店吃饭一样大伙一起吃谁嫌乎谁呀?只不过她先吃别人先候着也是对她的敬重。一个老太太能吃多少?大部分都让其它人分享了,又不是她碗里吃剩下的饭菜。

过去的人没嫩么多事儿,现在我们吃不了的剩菜不也打包吗?

我们有时聚会就有个女的与众不同,自己带筷子,先把菜拨自己碗里吃,不在大伙动过的盘子里夾菜,看着就隔塞子,现在基本没人找她,张罗一下不来也不让她。

由网友 游侠8666 提供的答案:

吃过洛阳水席吗?那是唐朝武则天女皇的最爱。传承至今,精益求精了。

清朝慈禧每餐24道菜,她肚子能有多大,一顿能吃多少?剩菜应有98%。

红楼梦中的贾老太太,家族是出名的富豪。每餐食物也会是出奇的上等食料。七碟八碗是少不了的。所剩菜汤也是平民难以享受的美味佳肴。属下人食之也可能是求之不得的。

(一般的,富人的屎比穷人的屎臭,荤与素食物不同)。[捂脸][大笑]

由网友 开心姥姥2016 提供的答案:

个人认为这是贾府里的生活习惯。贾府就是一个大家庭,贾母是一家之主是老辈。从前人们生活礼仪很传统,就是老辈就是上帝,什么大事小事都要请示上帝来做主。更何况吃饭这事,老辈先吃,才有下辈小辈,仆人、丫环等吃,不存在吃剩的嫌脏说法,所以都很自然地适应这种生活习惯。

由网友 伏牛山人25 提供的答案:

有个成语叫爱屋及乌,说明喜爱从来都不是孤立的。贾母是何等之人?封建大家族的老寿星,慈眉善目,厚待下人,受人尊敬。她老人家赏赐的食物,焉有不欣然接受的道理?那是你的福分!其二,退一步讲,即使有人嫌脏,在那个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任谁也不便也不敢当面流露出来,只能强装笑脸,欣然接受。

由网友 老周同志好物推荐 提供的答案:

我来班门弄斧扯几句:

一、今人不知古人礼,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贾母把吃剩的食物赏给晚辈或下人,这叫恩赏,恩出于上,赏出于主,无论是晚辈还是下人,在贾母赏食时除了谢恩就是谢赏,何来嫌赃一说?

二是可能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想象,我猜想在封建社会,象贾府这种家庭,贾母一顿饭怎么着也得十个八个菜,不说每个都是参鲍燕翅,怎么也得来些山珍海味各色珍馐美馔。而贾母一人一桌,除了有些菜浅尝辄止外,应该大多数都原会封不动,又何来脏字一说。

三是富人不知穷人窘,那些下人虽在贾府工作,为撑贾府的颜面,虽说也穿得光鲜亮丽,但未必就会吃得花天酒地,偶有贾母赏赐的"残羹剩饭",除了脸上的荣光外,我想也是一种口福的享受吧。君不见好多老板在外吃饭将剩下的饭菜带回来给保安吃保安还一幅受宠若惊之态呢[大笑][大笑][大笑][大笑]

愚智浅谈,请勿见笑[祈祷][祈祷][祈祷]

由网友 海阔天空诗酒花 提供的答案:

谢邀。

但这问题怎么让人觉得那么膈应呢?感觉有点矫揉造作,似乎题主用了一种现代人的优越感去看待古时生活环境和生活习俗的简陋,但又偏偏表错了情,因为事实并不是题主想象的那种简陋。

题主的意思大概是,吃别人的剩菜,怎么会不嫌脏,还能欣然接受?

那就说一说所谓"嫌脏",有两个层面,一是生理上的,二是心理上的。

第一层,假如别人把正在吃的东西匀一些给你,你可能会感到不适,嫌脏,因为那食物沾染了他人的口水。

但《红楼梦》里的贾母把好吃的东西给别人吃,可不是这种直接"分享口水"的粗放式投喂。

我国古代原本是实行分餐制的,至少在讲究礼法秩序的先秦时期是这样。在隋唐以前,分餐制也是主流。《红楼梦》的时代背景是架空的,虽然并未架空到先秦那么久远,但书中的贵族家庭却也是有着严格的尊卑等级,讲究礼法制度的。

比如书中人物就餐时,虽然是一大桌子食物,但显然不像现代人围餐那样都直接伸筷子到桌子中间去夹菜,而更像现在有点档次的餐馆里,服务员拿公筷从公用食物中给每个人单独分出一份。

书中第三回讲到林黛玉进贾府,吃的第一顿饭就发现规矩多多,而且和自己家的很大不同,聪明的黛玉就一边细心观察,一边悄悄改变了自己过去的习惯。

这规矩多多的进餐,就包括了各人明确的角色分工。除了一大堆伺候的下人,贾母的媳妇和孙媳妇们还各有特定的任务。李纨捧饭,王熙凤放筷子,王夫人端羹汤,食物经过层层传递,最后通过她们之手,才能送到贾母嘴边。

于是,进入后房门,已有多人在此伺候,见王夫人来了,方安设桌椅。贾珠之妻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旁边丫鬟执着拂尘,漱盂,巾帕。李,凤二人立于案旁布让。……

"李,凤二人立于案旁布让",这一句画面感很强,活脱脱就是俩人站在桌旁给大家分餐的描述。所以,吃到贾母嘴里的食物,并不会与桌上的食物产生唾液交换。

贾母的赐食,往往是很随意的。比如书中第七十五回中秋夜宴,贾母简单尝了尝贾赦送的食物,就吩咐送回去,又分别把宴席上的红稻米粥、鸡髓笋、果子狸和肉指定分别送给王熙凤、黛玉、宝玉和贾兰。

鸳鸯又指那几样菜道:"这两样看不出是什么东西来,大老爷送来的。这一碗是鸡髓笋,是外头老爷送上来的。"一面说,一面就只将这碗笋送至桌上。贾母略尝了两点,便命:"将那两样着人送回去,就说我吃了。以后不必天天送,我想吃自然来要。"媳妇们答应着,仍送过去,不在话下。贾母因问:"有稀饭吃些罢了。"尤氏早捧过一碗来,说是红稻米粥。贾母接来吃了半碗,便吩咐:"将这粥送给凤哥儿吃去,"又指着"这一碗笋和这一盘风腌果子狸给颦儿宝玉两个吃去,那一碗肉给兰小子吃去。"

单从字面上看,很容易误解为贾母端着碗吃了一半,就让人把碗里剩下的一半送给某人吃。但前面已经分析了,贾府不可能这么不讲究,贾母说的"这""这一碗""那一盘""那一碗"啥的,都是泛指的量词,不是特指手里或者桌上特定的盘子、特定的碗,而是指盘子里、碗里盛着的那种食物。

现代人哪怕是普通家庭,就算是给晚归的家人留饭留菜,也都会换个盘子换个碗装着,等人回家了再热一热拿出来,而不是残羹冷炙地原盘原碟脏兮兮地怼过去。贾府那样的名门望族,连厨房都有好几个的,难道不会做这种基础的默认的处理?肯定不可能直接端起贾母吃剩的半碗粥就直奔凤姐房里让她吃啊!

所以,当贾母觉得某样东西好吃,嘱咐给什么人吃的时候,那食物不会沾有贾母的口水,从这个角度生发的"嫌脏"一说就不能成立了。

第二层,就算是分餐制,或者说送来的是未曾动过的"同款"食物,但因为是"赏赐",对于清高的人来说可能心理上接受不了,觉得是嗟来之食。

但这同样不符合《红楼梦》里的情境设定。

从上文引用可知,贾母真的很喜欢把自己看中的食物送给别人,出发点很简单,就是体恤后辈,爱惜他们的身体,希望他们吃好吃的。这就是寻常长辈爱护后辈的心理,其实根本扯不上"赏"不"赏"的,贾母本人并没有居高临下"赏赐"吃食的意思,她就是喜欢一家人热热闹闹吃饭的感觉:

(贾母)又向尤氏道:"我吃了,你就来吃了罢。"尤氏答应,待贾母漱口洗手毕,贾母便下地和王夫人说闲话行食。尤氏告坐。探春宝琴二人也起来了,笑道:"失陪,失陪。"尤氏笑道:"剩我一个人,大排桌的吃不惯。"贾母笑道:"鸳鸯琥珀来趁势也吃些,又作了陪客。"尤氏笑道:"好,好,好,我正要说呢。"贾母笑道:"看着多多的人吃饭,最有趣的。"又指银蝶道:"这孩子也好,也来同你主子一块来吃,等你们离了我,再立规矩去。"尤氏道:"快过来,不必装假。"贾母负手看着取乐。

尤氏作为孙媳妇辈,自然也是属于站在桌旁"布让"行列的,顾不上好好吃饭。贾母吃完了,就嘱咐尤氏不必再忙活,赶紧吃。见人少,贾母又吩咐鸳鸯、琥珀、银蝶这些丫鬟一起陪着尤氏吃。"看着多多的人吃饭,最有趣的",还有"负手看着取乐",都说明了贾母的乐趣就是一大家子人,不分主仆其乐融融地吃饭。

这样的贾母自然更像一位慈祥的老奶奶,而不是气势逼人的大家长。这样的老奶奶把某样东西让给你吃,你自然能感觉到那份慈爱与快乐,而不是"我赏赐食物给你,你还不叩谢隆恩"那种让人不舒服的高高在上。既然不存在这种人格压迫的"赏赐",自然也就不存在心理上的"嫌脏"了。

当然,如果硬要抬杠,说虽然贾母嘴里没说"赏"字,但以她的家族地位而言,小辈们肯定是不敢不接受她送的食物的,事实上就是人格不平等的"赏",我也没法反驳你。只是别忘了,这种尊卑等级在那种环境是天经地义的,小辈们不会像书外的读者那样觉得自己不被平等对待。何况贾母是个对待小辈极好的老人家,谁会在接到她抱着关怀和分享心理送来的好吃食时,不欣然接受呢?

以上是Html369号"海阔天空诗酒花"的回答。欢迎关注"海阔天空诗酒花",海阔天空随便聊。

由网友 双子座的金金 提供的答案:

贾母赐菜,在第三十九回和第七十五回比较有含义。

先说第三十九回。在过去的年代,身份、阶级、地位,都是等级分明的。

赏赐,本就是上位者对下位者,地位和阶层不同。体现的是上位者对受赐者的看重,不论赐的物品是什么,对受赐者而言,受赐本身就是一种荣耀。欣然接受,正是该有的态度。过去的时代,物质匮乏,普通人家难得见识到贾府这等富贵人家的豪华奢靡。"贾母又将自己的菜拣了几样,命人送过去与刘姥姥吃。"可见是对刘姥姥的喜爱。刘姥姥也是难得有这等体验,说不出来的高兴呢,哪会嫌弃。

然后我们重点说说在《红楼梦》第七十五回的赐菜

鸳鸯又指那几样菜道:"这两样看不出是什么东西来,大老爷送来的。这一碗是鸡髓笋,是外头老爷送上来的。"一面说,一面就只将这碗笋送至桌上。贾母略尝了两点贾母略尝了两点,便命:"将那两样着人送回去,就说我吃了。以后不必天天送,我想吃自然来要。"便吩咐:"将这粥送给凤哥儿吃去,"又指着"这一碗笋和这一盘风腌果子狸给颦儿宝玉两个吃去,那一碗肉给兰小子吃去。"又向尤氏道:"我吃了,你就来吃了罢。"

在这之前,是第七十四回抄检大观园,表面看是邢夫人得到傻大姐在大观园拾得的绣春囊后,转交给王夫人处理,在搜查绣春囊,整顿园风,实则却是王夫人借邢夫人的机会要整顿怡红院,借机赶走晴雯,晴为黛影,这更是对宝黛爱情的反对。凤姐不单要力图洗清自身嫌疑,提出的建议也并未被王夫人所采纳。可见王夫人自有一套想法。"凤姐便让平儿去喊周瑞家的、来旺家的等五个陪房,不一时人都到了,王夫人还是嫌人少。"

所以在这一回里,贾母赐食就有着更多更深层的含义。

一、贾母回绝了大老爷的菜,也就是对邢夫人的敲打、不满。

二、贾母对凤姐:红稻米,胭脂米,有"御田胭脂米"之称,康熙皇帝尝后赞叹不一斤,封为御用稻米,为补气养血、平调五脏的滋补佳品。即使贵如贾府,也是所得不多,十分珍贵。平日里也就贾母能吃得着,王邢两位夫人都吃不着的。凤姐现下正是下红之症复发,体弱体虚之时,吃这红稻米正有益身体。为补气养血、平调五脏的滋补佳品,名声大噪。贾母把红稻米粥给凤姐,是去知道凤姐受了委屈,这是给凤姐长脸,更是对凤姐的照顾、认同、支持。

三、 贾母对黛玉和宝玉: 凤哥是粥,兰小子是肉,都是一人一菜,独黛玉和宝玉是两个菜,也没分哪个菜给谁,可见贾母是支持宝黛二人一起的。在抄检大观园一回中,写道"在紫鹃的箱柜中发现了宝玉的一些物件,王善保家的自以为捉到了赃,结果被王熙凤三言两语支吾过去。"贾母在此时给宝黛二人同时赐菜,也正是为了给二人正名。小时候同住贾母处,长大了些同桌吃饭是常有之事,该有之事,以后也是要在一起的。

四、贾母对贾兰:既是对李纨贾兰孤儿寡母的关心,也是对王夫人的警告。(贾兰是王夫人已逝大儿子贾珠的儿子,也就是王夫人的孙子。贾母的警告和敲打:都是一家人,不要把事做过头了。

五、贾母心里清楚,贾府积压的问题堆积如山,自己"老了,都不中用了,眼也花,耳也聋,记性也没了。。不过嚼的动的吃两口,睡一觉,闷了时和这些孙子孙女儿顽笑一回就完了。"家中大小的事务,她也不便再直接出手,像这一回,她也只能隐晦地借赐菜对邢王夫人进行敲打。

以上,个人浅见。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14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