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陵之变中,曹爽如果没有选择投降,而是以皇帝号令天下勤王胜算有多大?

由网友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提供的答案:

从单纯的纸面实力上说,曹爽如果采纳桓范的策略,拥天子反抗,局势尚有可为。不过,个人能力上的差距,注定了曹爽依然是要败的。

双方的的基本盘对比

合法性:曹爽占优。

曹爽手中的天子,是合法天子(而非曹爽废立)。曹爽是正宗的辅政大臣(先帝遗诏)。

与挟持天子的董卓不同,曹爽既是曹氏宗亲,又是先帝留下的辅政大臣,他和天子的合法性依然具有权威!

而司马懿手中的郭太后,她原本就与天子没有直接血缘关系,地位一直不太高。

因此,司马懿可以趁天子外出,以太后的名义控制禁军,但在天子能够发布命令的情况下,太后之令显然合法性要弱一些。

直接军事力量:司马懿占优。

司马懿政变后,迅速派亲信高柔、王观控制了曹爽、曹羲等人掌控的禁军。而曹爽所能调集的,仅只有数千屯田兵。

因此,曹爽想直接打回洛阳不可能了,如果要对抗,只有去外地找支援。

需要强调的是:曹魏的禁军不仅仅只是一支宿卫的力量,也是战略机动部队,十分精锐。当年名震天下的虎豹骑、许褚虎卫都是这只禁军的班底。

因此,即便只以禁军之力,司马懿就已经非常强大了。

外围力量立场分析

当时外军的实力派,一共有以下几股。

1、东线,扬州都督区。

该区的实力派人物:王凌、毋丘检、诸葛诞、文钦等。

不必多说了,这些人都是淮南三叛的主角。

他们或者早已防备司马懿(老朋友王凌),或与曹爽、夏侯玄亲密。

显然这些人会站在曹爽一边。而且,很可能不会像后来淮南三叛时一样"分时段依次造反",而是一起拥护。

2、北线,河北都督区。

该区此时的实力派人物是:镇北将军程喜、并州刺史孙礼。

镇北将军程喜的立场暂时判断不了。他似乎与两派都关系不太大。

但是,并州刺史孙礼是司马懿的绝对拥护者!

孙礼甚至曾对司马懿迟迟不"管一管曹爽"感到失望,要说干曹爽,他是双手支持的!

因此,该区的立场略微倾向于司马懿。

3、南线,荆州都督区。

该区的领导人是:王昶。

该区是司马懿的绝对地盘。

前任都督司马懿,现任都督王昶,都是司马懿的人!

即使在曹爽掌权期间,司马懿依然可以指挥该方向的对吴战争。

高平陵之变后,王昶更是直接提出了改革的建议,看来,他对曹爽、夏侯玄的政治方针早已不满!

4、西线,雍凉都督区。

该区的实力派人物是:夏侯玄、夏侯霸、郭淮。

该区的情况比较复杂。

该区的都督是夏侯玄(曹爽派),但此前司马懿在这里当了12年都督,司马懿之前,曹真(曹爽的父亲)又在这里管了4年。

但总的来说,该区的将领们与司马懿的关系略微密切一些。尤其是骆谷之战后,曹爽、夏侯玄等人在该区的威信大幅度下降。

在曹爽主动投降的前提下,夏侯玄与夏侯霸只能考虑"入朝还是逃走",但是,曹爽不降,夺权战争全面展开的情况下,就难说了。

如果曹爽与司马懿公然对抗,该区的立场比较微妙,但略微倾向于曹爽。

毕竟:夏侯玄好歹是都督,上面又有天子诏书,郭淮们还不至于能翻天。

更重要的是,该区的经济凋敝,粮草依赖中原补给,而大司农印在曹爽手中!

从这些立场看,四大军区中,明显倾向于司马懿的一个(荆州),明显倾向于曹爽的一个(扬州),略微倾向于司马懿的一个(北线),略微倾向于曹爽的一个(雍凉)。

双方基本是平手。

但是,毕竟曹爽手中的天子诏书更有合法性,因此,总体局势对曹爽略微有利。

桓范的建议,可以给司马懿制造麻烦,但改不了大局

桓范给曹爽的建议是:带天子到许昌,发天下兵来讨伐司马懿。同时,以大司农印来调集天下粮草。

从"合法"的角度来看,桓范的建议,看到了点子。

兵马调动,粮草先行。

试想,如果行此策,所有持中立态度的后勤体系官员都只得听曹爽的安排了。而支持司马懿的军队,连粮草都得不到。

但是,权力斗争到了这样的地步,只有你死我活,哪还有什么合法不合法呢?

如果曹爽采纳桓范的举措,确实有可能在争取外军方面占据绝对优势。

但是,许昌距洛阳不远,司马懿怎么可能坐视曹爽、桓范慢条斯理地调集力量呢?

司马懿极可能像当年平定孟达一样,迅速发兵,闪电战解决问题,迎回天子。

因此,我认为:如果曹爽举兵反抗,在道义上将占据优势,在全国军事力量的争取上,也将取得优势。

但是,以司马懿与曹爽个人才能上的差异,曹爽没有机会翻盘。

无非,也就是让司马懿再麻烦一点罢了!

由网友 笑傲江湖149553812 提供的答案:

公元249年,注定是三国历史上十分不平凡的一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真正执掌曹魏大权。而之前掌握10年大权的曹爽,却选择了束手就擒,而不是天下勤王,最后功败身死,让后来的人十分遗憾。

公元249年,三国已经进入后三国时代,曹魏经过长达近30年的休养生息,其综合国力远超吴蜀两国。这一年,蜀汉的诸葛亮已经去世了15年,后继乏人,自守有余而无进取之心,后主刘禅只愿安享偏安之福。东吴的孙权也行将就木,虽然君明臣强,但早已没了席卷天下之心。曹魏面临的外部环境是非常不错的,曹魏碾压吴蜀的时代才真正来临,人才辈出,钟会、邓艾、夏侯玄以及司马兄弟,皆是人中龙凤。而曹仁、曹洪、曹真、曹休、曹彰等战神级的人物早已去世,经过曹丕、曹叡两代清洗,曹魏宗室暗弱,给司马懿剪除了最大威胁。

高平陵政变后,摆在曹爽面前有两条路,一条投降,一条勤王。后来人反对曹爽投降,因为我们知道曹爽投降后的结果就是司马懿背信弃义、抄家灭族。当时的曹爽基本没有勤王的魄力,反而生出很大的侥幸心理,司马懿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才不断派人去劝说投降。如果曹爽迁都许昌,公布司马懿造反,号召天下兵马起兵勤王;司马懿立即会公布曹爽造反,挟持天子,大逆不道。有没有人起兵勤王,答案是有,起兵勤王后,有没有曹爽啥事,答案是没有。一旦起兵勤王,各地诸侯会拥兵自立,坐镇长安的夏侯玄会出兵,坐镇寿春的王凌会出兵,李丰、张缉、毋丘俭、诸葛瞻等可能都会起兵。一旦中原大地烽烟四起,魏武帝曹操创下的基业会重回群雄割据时代,五胡乱华只会提前到来,行将就木的司马懿占不到便宜,至于司马师和司马昭,就看他们在群雄割据中能不能占据一席之地,如此,吴国会乘势北伐收复淮南或荆州北部,而蜀国姜维会出兵关中,后三国时代就变成了东汉末年。

为什么会天下大乱,因为司马懿和曹爽在政治上势均力敌,甚至曹爽更占优势。司马懿手里只有个太后,他不敢另立新帝,因为魏帝曹芳已经在位10年,是曹叡的合法继承人,有巨大的政治影响。这种格局跟司马家族执掌曹魏大权后,挟天子令诸侯平定淮南三叛的情况完全不一样,如果曹爽短时间在军事上打不过司马懿,而司马懿在短时间内没有足够兵权导致不敢离开洛阳老巢,结局只会群雄并起、天下重新大乱。

所以,曹爽若选择天下勤王之策,曹爽和司马懿都占不到便宜。如果曹爽像当年贾诩"文和乱武"一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和司马懿死磕到底、玉石俱焚,也不是不可以。至于司马懿和诸葛亮,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终千古流芳为万人敬仰,而司马懿的曾孙晋惠帝一句"何不食肉糜",导致五胡乱华、衣冠南渡,司马家族成了历史罪人,至今无法翻案。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

由网友 超级七品小芝麻官 提供的答案:

事实上,只要曹爽不选择投降,而是以皇帝号令天下勤王,胜算至少在八成以上!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本身就没啥成功的可能性!历朝历代,以司马懿这种局势还能赢的,几乎没有!

高平陵之变

曹睿去世时,任命曹爽和司马懿为托孤大臣,各领三千军,辅佐幼帝。但实际上,军政大权大部分都在曹爽身上,相比于司马懿,曹睿还是更加信任曹爽的!曹睿最开始的托孤压根就没有司马懿,全是曹家人!

曹睿去世后,曹爽和司马懿掌权,刚开始两人还能和谐相处,但随着曹爽的野心膨胀,采用各种策略打压司马懿,而司马懿这边呢?因为军政大权都不在他身上,只能采取守势,根本无法反击,到了最后,司马懿只能选择称病在家,以此向曹爽释放信号:我司马懿认输了,玩不赢了,饶我老头子一命吧!见司马懿都被自己彻底搬倒了,曹爽愈发膨胀,日子过得越来越骄奢淫逸了。

曹爽膨胀了,不仅在朝中大量安插自己的人手,打压那些士族元老、功臣勋贵,更是直接把郭太后迁到其他宫殿,使郭太后不能长期和皇帝在一起,打击郭太后的辅政权力!除此之外,曹爽还干了一件犯众怒的事情,那就是把皇帝的才人带回家自己享用,这种事情你怎么能干呢?人都是有嫉妒心的,你有皇帝的才人妃子,别人却没有,你还到处去嘚瑟,那别人不嫉妒你嫉妒谁?由此,曹爽直接犯了众怒,只不过很多人慑于曹爽的威势,敢怒不敢言,一直隐忍不发,直到司马懿起兵。

司马懿虽然称病在家,但实际上他一直在等待着机会,等待着曹爽把众人都得罪光,曹爽每得罪一个人,司马懿就多一个帮手,胜算就多一分。最后,当曹爽带着皇帝和亲信前往高平陵祭拜时,司马懿果断地选择了起兵,要击败曹爽,拿回属于自己的权力。

高平陵之变的结果大家都知道,最终以曹爽主动投降告终,但很多人都会疑惑,曹爽兄弟掌权近乎10年,在曹魏的权势颇大,而且他们本身就是宗室首脑,还有皇帝在手,他们怎么会投降,怎么会输呢?

曹爽为何投降?

在很多人看来,曹爽的投降几乎都是不可思议的,因为无论怎么看,曹爽其实都有必胜的把握!相反,司马懿才是那个胜算极低之人!我们来看看司马懿在夺取洛阳的控制权后,他都有些什么实力?司马懿起兵时,有三千死士,但这些人其实并非正规军队,没有在一起操练过,所以对付普通百姓尚可,但和职业军队比起来,就要差上不少了。除了三千死士,司马懿还拿到了洛阳的禁军控制权,这也有几千人。不过相比于曹爽的天下兵权,司马懿其实要差上不少!

除了为数不多的军队,司马懿还有太后撑腰,具有一定的法理性。可太后再厉害,你能强过皇帝?曹爽有皇帝在手,这你怎么玩?

最后,司马懿还有另外一个优势,那就是威望!朝中众臣,各世家大族都比较支持司马懿,在这一点上,曹爽确实是不如司马懿的。可是大家不要忘了,这些世家大族也是非常聪明的,属于墙头草类型的,要是曹爽真的召集起了军队,他们跑得比兔子还快,说不定直接就把司马懿给绑了,乖乖的送过来投降。

综合双方的实力对比,本文认为,曹爽是明显要强于司马懿,根本就不会输!那么为何曹爽还是选择了弃械投降了呢?这里面主要是有三个原因!

一、曹爽为人太蠢,太过顾家

当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时,曾任命桓范担任中领军之职,桓范本来想接受任命的,但他的儿子认为皇帝在曹爽手中,曹爽又是大将军,有兵权在身,胜算更大,于是桓范便选择了去投靠曹爽,为了增加曹爽的胜率,桓范还带去了大司农印,这个大司农印可以调动天下的粮草,可以让曹爽省去许多后顾之忧。不得不说,桓范的到来,给曹爽的胜率提升到了至少八成以上,只要动手,曹爽很可能赢。

司马懿得知桓范去投靠了曹爽,也自知情况有变,有这种智囊前去相助,曹爽的胜率肯定会更大。但蒋济却对司马懿说,桓范虽然有智谋,但曹爽这个人,贪恋富贵,他一定会顾念家室而不能做长远打算,他的家人都在洛阳城中,为了保住家人的性命,他肯定不会采纳桓范的建议。事实也确实如蒋济所料,愚蠢的曹爽果然没有采纳桓范的建议,最终选择了投降。

二、曹爽被局势迷惑住了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后,许多原本的功勋贵胄都站出来支持司马懿了,这让曹爽非常头大,让他产生了错误的判断。这就和我们现在的许多网友看法相同,大家看洛阳城中的大臣、士族都支持司马懿,便认为司马懿的胜率很大,忽略了曹爽才是真正掌控实权的那个人。虽然司马懿看起来声势大,但那是表象而已!曹爽有皇帝,有大义,又有兵权,只要军队一到,什么支持,最终都将做鸟兽散!权力本质上还是来源于武力。

不过很明显,曹爽也确实被司马懿所营造出来的假象吓住了,要是换作他父亲曹真那种真正经历过尸山血海之人,根本不可能被这种假象所吓到!声势再大,军队一到,都将被尽数荡平。可惜了曹爽,被假象迷惑了双眼,又受到众大臣的劝告,最终选择了投降。

三、司马懿指洛水发誓,保证曹爽的安全

在我们现代人看来,誓言这玩意,没啥用,最管用的还是白纸黑字的合同,这才具有法律效应!但是在古代,誓言其实是非常管用的,大人物说话,往往都是一言九鼎,要不就不要说,一旦做出了承诺,就必须遵守!

司马懿指洛水发誓,只要曹爽投降,主动交出权力,那他就可以保证曹爽的生命安全,让他做一辈子富家翁。而曹爽这人,骄奢淫逸惯了,他认为做富家翁的生活也不错,既然司马懿都发誓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了,那就投了吧。很多人说曹爽傻,这个时候怎么能相信对手的话呢?但在此之前的历史上,似乎大家都是挺讲信用的,当着天下人说的话,似乎也挺值得信赖的。除了曹爽,其实很多人都相信了司马懿的话,只不过大家都没想到,司马懿竟然会如此无耻,可以不遵守誓言!

可以说,司马懿的行为,给后世带来了一个非常大的恶果,自此以后,大家都不再相信誓言了,大家都发现,原来还可以这么玩啊,既然有人带头这么干了,后面的人也就没有心理负担了,自此以后,权力斗争,大多演变成了你死我活,哪有投降就可以活命的说法?

曹爽不投降,能赢吗?

上面分析的是曹爽为啥会投降?接下来我们再来分析看看,如果曹爽不投降,他能赢吗?

桓范到达曹爽阵营后,曾对曹爽提出了如下建议。

《资治通鉴》:范至,劝爽兄弟以天子诣许昌,发四方兵以自辅。爽疑未决,范谓羲曰:"此事昭然,卿用读书何为邪!于今日卿等门户,求贫贱复可得乎!且匹夫质一人,尚欲望活;卿与天子相随,令于天下,谁敢不应也!"俱不言。范又谓羲曰:"卿别营近在阙南,洛阳典农治在城外,呼召如意。今诣许昌,不过中宿,许昌别库,足相被假;所忧当在谷食,而大司农印章在我身。"

桓范建议的是曹爽带领天下去许昌,因为许昌也有武库,有兵器,可以武装身边的军队,暂时保住身边的安全!之后以天子的名义,命令天下军队起兵勤王,再加上他有大司农印,可以征发粮草,保证供养,这样的话有兵有粮,则大事可成。不得不承认,桓范的这个建议,是非常有效的!当时的曹魏,司马家被打压得非常厉害,根本没有足够的军队支持,周边全都是忠于曹家的军事力量,完全可以有所作为。

有人说司马懿之前经略雍凉,有不少的铁杆支持者,而且荆州也有不少司马懿的下属,他们若帮助司马懿,则司马懿的军事力量并不差。这种说法其实是毫无道理的,因为这个时候的曹家,地位还是非常稳固的,魏国内部还是非常稳定的,曹家经营魏国几十年,大家都还是比较认可曹家的这块牌子,并不会认可司马懿,你司马懿是谁啊?只不过是曹家一臣子,现在人家皇帝发话了,你司马懿一边待着去!正常情况下,此时的天下众人,还是会听从大将军曹爽的命令,皇帝曹芳的命令!所以说,从军事力量对比来看,司马懿根本不可能是曹爽的对手!

事实上,当时的司马懿虽有威望,但并无实权,他的职位只是太傅,而这是一个虚职!当时的洛阳,司马懿虽然短暂控制,但也有不少的人是在持观望态度的,因为大家也拿不准司马懿到底能不能赢。司马懿最有优势的一点就是有太后支持,可是太后和皇帝,谁更具法理性呢?你认为天下人是听皇帝的命令,还是听太后的命令呢?本文认为,众人自然还是会听皇帝命令的,只要曹爽不投降,敢于反抗,用不了多久,司马懿那边自己就会崩,会有眼明手快的人,快速的将司马懿抓不起来!

结语

高平陵之变,本身就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对于司马懿来说,这件事情几乎是不可能成功的!在古代王朝中,很难看到有皇帝、兵权、粮食这三大要素在手还被翻盘的情况,司马懿这是个特例,而原因则是曹爽实在是太蠢了,怎么能相信司马懿的洛水誓言呢?若是曹爽不投降,敢于反抗,那司马懿必败!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资治通鉴》)

由网友 大言身寸 提供的答案:

只要曹爽不投降,司马懿没有任何胜算。

其一,皇帝在手,即正统在手,而且祭祖的大多是曹氏宗亲,这意味着司马懿完全站在曹氏的反面;

其二,大将军天然有行政权和军权,是皇帝下的第一人;

其三,大司农(相当于户部尚书)恒范出城了,可以调拨天下物资;

其四,司马懿没有掌握任何军权,只控制洛阳城,没有皇帝和大将军的印信号令不了天下,毕竟曹魏建国数十年,相关制度已有一定之规了。

由网友 张生全精彩历史 提供的答案:

司马懿趁曹爽兄弟陪皇帝曹芳出外祭拜曹叡陵墓的机会,发动高平陵政变。控制了京城。然后派人前去要求曹爽投降,把皇帝曹芳送回来。

当时大司农桓范从京城逃脱出去,前往曹爽处,为曹爽出谋划策。桓范认为,不应该投降,而是应该奋起反抗,而且奋起反抗也是能够成功的。

(桓范剧照)

桓范当时讲了四点成功的理由:一是手中有天子,挟天子以令诸侯。所有的命令都可以说是天子的命令,天下人谁敢不听。二是虽然城中军队已经被司马懿控制,但是中领军别营还在城南,洛阳典农也在城外。中领军别营是曹爽的直属部队,典农是屯田的军队,这两部分军队都可以由曹爽控制。三是许昌有充足的武器库,两天就可以到许昌,用这武器库的武器,足以装备军队。四是桓范作为大司农,手中有大司农印,可以调集天下的粮草。有这四个条件,和立足未稳的司马懿打一仗,完全可以打败司马懿,重新夺取权力。

可是曹爽从半夜想到天亮,得出的结论是:拱手投降!气得桓范哭骂道,曹真英雄一生,怎么生了你们这么一窝猪,连累得我家也将遭受灭族!

桓范确实应该生气。本来,他和曹爽的关系也不是很密切,也没想过一定要帮助曹爽。当司马懿发动政变后,派人去让他归顺。当时他就准备归顺的,谁知道他儿子却说,天子在曹爽手里,咱们还是去投奔曹爽吧。桓范这才决定去投奔曹爽的。

由此可见,桓范之所以决定去投奔曹爽,是因为他认为曹爽有必胜的把握。目的也并非是帮曹爽,而是为自己的将来考虑。谁知道曹爽却决定拱手投降,自己一家老小也就这么白白地死掉了,你说他心中的后悔与愤怒有多大!

(曹爽剧照)

那么,明明曹爽有必胜把握的,为什么偏偏会选择投降而送死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看的。

一、曹爽顾念家眷。

这个道理,是太尉蒋济讲的。当时桓范前往投奔曹爽的时候,司马懿叹息说,糟了,曹爽的智囊去了。蒋济说:"范则智矣;然驽马恋栈豆,爽必不能用也。"意思是,桓范确实有智慧,但是,曹爽顾念自己的家眷,肯定不会用桓范的计策。

蒋济说得确实很有道理,曹爽三兄弟虽然随曹芳去祭陵了,但是,他们的家眷都在城中。如果曹爽反抗,司马懿必然把他们的家眷杀得干干净净。所以,为了保住家眷的命,曹爽不想对抗。

二、曹爽错判司马懿。

曹爽在决定投降前,说:"亦不失作富家翁。"也就是说,他认为自己投降后,无非就是把权力还给司马懿,司马懿不会下手杀自己。自己最多就是没权了,但是好吃好喝,还是可以的。

曹爽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判断,理由有这么几点:其一,曹爽之前只是夺了司马懿的权,没有杀过司马懿的人。他和司马懿不存在"血债",司马懿最多也就是把权重新夺回去,不会对他"血还"。其二,司马懿之前从未残杀过人,而且一直表现出很低调很逆来顺受的样子,因此,他不可能动刀杀人。其三,自己毕竟是皇家贵胄,司马懿不敢轻易对皇族开刀。

(司马懿剧照)

三、曹爽没有取胜信心。

虽然桓范给曹爽讲了四点理由,但是曹爽依然对战胜司马懿没有信心。

曹爽之所以没信心,也有三点理由:一是司马懿能征善战,在打仗上自己绝对不是他的对手。曹丕曹叡的时候,魏国的军队就基本上是司马懿在带领。司马懿有丰富的作战经验。而自己刚带兵和蜀国打了一仗,却打得大败。因此,无论是能力,还是在军队中的威信,自己都不如司马懿。二是曹爽不相信桓范让他带的兵能打仗。司马懿带的毕竟是主力部队,而无论是中领军别营,还是洛阳典农,都是一些杂牌军。靠这样的杂牌军,不会是司马懿的对手。三是曹芳虽然是皇帝,但年龄尚幼,威望不高。"挟天子"命令不了"诸侯",而司马懿那边,有太后支持。相对来说,更具有号召力。

正是因为曹爽没信心,所以他不想冒险,因此才决定投降。显然他完全判断错了,司马懿绝对不会留下后患,曹爽及身边的人,最终都遭遇了司马懿灭族的严厉处罚。

(参考资料:《三国志》《晋书》《资治通鉴》)

由网友 西岭散人 提供的答案:

胜算极大,完全可以剿灭谋逆作乱的司马懿父子。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主要靠的是其手上3000亲兵。尽管洛阳九门尽在司马懿父子手中,但曹爽手上有魏帝曹芳这张王牌,打倒司马懿很容易。


高平陵事变,是司马懿的生死一搏,胜则曹魏政权尽归司马家之手,败则司马懿父子全家族灭。胜败一念之间,是何因促使司马懿在没有万全把握的情况下冒这个险发动高平陵事变,我分析有一下原因:一,司马懿从魏文帝曹丕病逝后就是辅政大臣,但分权太厉害,司马懿几乎处于极为尴尬的地位。魏文帝去世,以镇军大将军陈群、中军大将军曹真、征东大将军曹休、抚军大将军司马懿受遗命共同辅佐后来的明帝曹睿,由此可见曹丕并非完全信任司马懿,他的父亲曹操在世的时候就当他面说过一句话"司马懿有狼顾之相",司马懿虽然才智出众,但也不得不防。二:魏明帝曹叡于景初三年(239年)病逝后,遗命由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共同辅佐年仅6岁的齐王曹芳继位,实际上也是做了两手准备,那就是分权,防止司马懿做大。果然不久之后,曹爽极力排斥司马懿,明为晋升其为太傅实则剥夺其军权。司马懿被架空之后,曹爽与何宴、邓飏、李胜等人把持朝政,司马懿过的就更加郁郁不乐了。


在高平陵事变发生之后,最最清醒的人要属有"智囊"之称的大司农桓范,他当时坚决反对曹爽向司马懿投降,早在曹爽兄弟陪魏帝曹芳出城谒祖的时候桓范就力劝曹爽"吾等兄弟总揽兵权、禁军听候指挥,诸君执马同行,若城门尽闭,何为?"可惜,可惜曹爽兄弟没有听进去,执意要陪魏帝出郊祭祖,曹氏兄弟没有留下一个人留守洛阳以不变应万变,最终让司马懿有机可乘。


但即便在50里之外的高平陵,曹爽兄弟当得知司马懿在洛阳发动高平陵事变的时候,却慌不择路求生怕死乱成一团。事情本不应该如此,在当时严峻情况下主动权依然在他们这里。曹爽是魏国宗室,他是大司马曹真之子、只要振臂一呼,其号召力完全不亚于当年四世三公的河北袁绍发起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曹爽是顾命大臣,魏帝曹芳又在他手上牢牢控制中,再来一次"挟天子以令诸侯"完全有可能,可悲的是,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富贵荣华、身家性命,曹爽没有这么做。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类似于后来的明朝燕王朱棣的"倾君侧",他意在曹爽,却至指曹芳。曹爽志在架空司马家,而司马懿却要夷灭其三族。一盘好棋打的稀烂,难怪"智囊"桓范会痛哭流涕对着曹爽兄弟说一句:"曹子丹一向以多智自信。可他现在这三个儿子,简直是蠢猪!"曹爽与司马懿不是一个级别的对手。这个问题我还是一句话,如果有可能,如果像题主提的那样,曹爽兄弟当断则断,区区洛阳城,何惧哉。天底下所有的优势都在曹氏兄弟这里,任你司马懿父子困守洛阳城,名不正言不顺、谋逆作乱必败无疑。


曹爽兄弟既被夷灭三族,后人只剩唏嘘感慨:一代枭雄曹子丹(曹真)何以生了这几个庸碌无能的儿子,魏帝曹芳在手,完全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打倒司马懿父子,稳赢的事情却最终酿成大祸,断送曹魏江山,曹爽兄弟其责难逃也。

由网友 史晓生 提供的答案:

这么说吧,但凡曹爽不投降,随便做点什么,都够司马懿那老小子喝一壶的。

高平陵之变中,司马懿是最大的赢家,而输家,自然是曹爽,由于他听信了司马懿的一番鬼话,不仅乖乖交出了兵权,同时还在事后被诛了三族。

实际上,曹爽有此结局,实属活该,甚至可以说是自找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要知道,早在高平陵之变发生前,就有一个人给他提过醒儿,到了高平陵之变发生后,同样还是这个人,力劝他不要交出兵权去投降。

甚至,这个人就连如何反击司马懿,都帮曹爽安排的明明白白。

但奈何,愚蠢如曹爽,硬是放着光明大道不走,偏偏非要走到绝命路上来,并不顾旁人阻止,硬是相信了司马懿的鬼话,最终落了个身死族灭的结局。

所以,曹爽着实是活该如此。

那么,这个曾力劝曹爽,并帮助曹爽制定反击司马懿计划的人是谁呢?没错,他正是时任大司农,且是曹爽身边智囊的桓范。

桓范是如何规劝曹爽的呢?这还得从曹爽专权开始说起。

正始八年(公元247年),曹爽采取谋士何晏等人提供的计划,将郭太后(即郭女王)迁至永宁宫,这么一来,就意味着郭太后无法插手曹魏朝政。

而没有了郭太后的影响,本就是托孤大臣的曹爽,更加肆无忌惮。

不仅禁军归他掌管,同时对于朝政,曹爽也是说一不二,另外,在满朝文武中,多有曹爽培植的党羽。

总之就是,当时的曹爽,活脱脱是一个权臣。

那么,当时的司马懿在干什么呢?答案是当时的司马懿,几乎快要被曹爽给架空了,为此,他不得不采取韬光养晦的方式,以避曹爽的锋芒。

而曹爽架空司马懿的过程,说起来可谓是颇为高明。

原本在最开始,也就是魏帝曹芳刚继位之初,司马懿和曹爽均为托孤大臣,而司马懿的资历显然比曹爽要老的多,因此,曹爽对于司马懿的态度,还是相当尊敬的。

但是,经过曹爽班子内部的多番讨论,均认为,不能让司马懿占据更多的权力,所以,一场针对司马懿的"架空计划"由此展开。

而这个计划的核心要点,就是"捧"。

如何捧呢?首先,曹爽向天子进言,尊司马懿为大司马,这样,司马懿的官位,就高于了曹爽(当时曹爽官位为侍中),显得十分尊崇司马懿。

而上书之后没多久,曹爽又派心腹在朝堂上散布论调,说这个大司马的职位,实在是太不吉利了,以前好几任大司马均死在了任上(指曹仁、曹休、曹真),所以,像司马懿这么劳苦功高的老臣,担任这个不吉利的职位实在不合适。

于是,借助这个名义,司马懿再次被提高了一个规格,即升任太傅之职。

(曹爽)乃言于天子,徙帝(指司马懿)为大司马。朝议以为前后大司马累薨于位,乃以帝为太傅。---《晋书·宣帝纪》

而太傅这个职位,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在很多朝代中,均属于不担任具体职务、不参与具体政事的虚职。

这么一来,司马懿就被"高规格"的挤出了权力中心"尚书台"。

当然,在排挤司马懿的同时,曹爽也不忘给他一个"甜枣",比如给了司马懿"入殿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等特权,同时还封了司马师为散骑常侍,令对司马家族的子弟也多有加封。

还有,曹爽还允许司马家族中凡是婚丧嫁娶等事务,均有国家掏钱的福利。

总之就是,曹爽就是通过对司马懿的一系列的政策安抚,加上相关的善后政策,堵住了司马懿的嘴,最让让其无可奈何的吃了个哑巴亏。

而吃了哑巴亏之后,司马懿不仅没有反击,反而告诫家中子弟,务必要低调行事,并且在此之后,他在朝堂上愈加谦卑,到了郭太后被迁至永宁宫时,司马懿一看曹爽风头正劲,干脆在家装病,自此不问政事。

这么一来,曹爽自然就没有了对手,因此也就愈发肆无忌惮起来,期间他曾派人前去打探过司马懿的病情,但奈何司马懿的演技过高,成功的骗过了曹爽,所以,曹爽对司马懿算是彻底放下了戒心,一边专权擅政,一边就等着司马懿归天。

但在当时,还是有明白人看出来其中不对劲的。

这人就是桓范,当时曹爽与掌管禁军的几个弟弟作威作福,不仅饮食、车马和衣服都与皇帝类似,另外,还带走了魏帝的几个才人至自己家中为妻妾。

更要命的是,曹爽还经常和几个兄弟一块出城游玩。

对于这一点,身为谋士的桓范就提醒曹爽,不要和兄弟们一起出城,不然的话,万一城中有人关闭城门闹起变故,到时候后果不堪设想。

爽兄弟数俱出游,司农沛国桓范谓曰:"总万机,典禁兵,不宜并出。若有闭城门,谁徐内入者?"---《三国志》

结果,曹爽不仅不听,反而十分生气的说,如今的我手握大权,谁还敢这么去做?换而言之就是,曹爽认为没有人会威胁到他。

但实际上,司马懿正在暗中紧锣密鼓的策划着如何扳倒曹爽。

所以说,桓范当时的建议可谓是金玉良言,但奈何狂妄自大的曹爽不听,因此,这才一步步走上了绝路。

而桓范除了这次提醒曹爽之外,之后还有数次。

正始十年(公元249年)正月,曹爽带着自己的几个兄弟,陪着魏帝曹芳前往高平陵拜祭,而就在他出城之后不久,处心积虑的司马懿,在洛阳城发动了兵变。

司马懿先是入宫面见郭太后,并弹劾曹爽兄弟败乱国典、擅权营私。同时申请,以太后名义,贬黜曹爽。

由于郭太后历来就与曹爽不和,因此,司马懿很顺利的就拿到了郭太后的懿旨。

之后,司马懿派人占据洛水浮桥,并关闭洛阳城门,同时安排自己的几个心腹,接替曹爽的职位,总之就是迅速控制了洛阳城内的局势。

这便是"高平陵之变"。

而就在司马懿发动兵变之际,大司农桓范趁乱,好不容易跑出了洛阳城,并忙不迭的前去找到曹爽。

两人见面之久,桓范对曹爽提出了一个能扭转局势的建议。

范南见爽,劝爽兄弟以天子诣许昌,徵四方以自辅。---《三国志》

什么意思呢?其实很好理解,就是桓范当时建议,让曹爽兄弟,带着皇帝前往许昌,并在那里以天子的名义,发出诏令,要求全国的其他军事力量前来支援,这样,就能够有足够的实力与司马懿对抗。

毫不夸张的说,桓范这个建议,是当时最稳妥,也最切合事宜的建议,毕竟司马懿只是控制了洛阳城,但洛阳城可不代表全国。

更重要的是,曹爽手里还有天子这张牌,这就比司马懿有优势的多。

所以,曹爽只要听桓范的话,前往许都,那么到时候以天子名义下诏,要求全国集中力量前来勤王,就算得不到所有人的支持,但再差也是有人愿意来的。

而一旦天子明诏发出去,那么首先司马懿就处在了被动位置,曹爽完全可以给他扣上一个"谋反"之罪,到那个时候,司马懿就会成为众矢之的。

但可惜的是,对于桓范的建议,曹爽表示十分迟疑。

眼看曹爽迟疑,顿时把桓范气的够呛,无奈之下,他又劝曹爽的弟弟曹羲,先组织起来部分军队对抗,同时赶紧去占据许昌,起码有了安身立命之处,不至于被动挨打。

并且桓范还表示,自己是大司农,完全可以解决期间所耗用的粮草。

但对于这个建议,曹羲表示沉默,而曹爽继续迟疑,总之就是,曹家兄弟,没有一个人愿意听桓范的。

与此同时,司马懿也没闲着,他深知一旦曹爽发狠反戈一击,或者利用天子名义做文章的话,那么到时候自己就会十分被动,因此,他开始想办法劝曹爽放弃抵抗。

那么,司马懿是如何劝曹爽的呢?

首先,他对曹爽派来打探消息的许允、陈泰二人,厉声呵斥,数落曹爽的罪过,让他们回去转告曹爽,早点认罪伏法。

这么一来,司马懿就占据了声势上的主动权。

其次,司马懿又安排曹爽的亲信尹大目,去面见曹爽,并带去了司马懿的话,什么话呢?就是司马懿指着洛水发誓,朝廷只是要追究曹爽的过失,顶多也就免掉其官职,不会危害其性命。

最后,司马懿又让蒋济写信给曹爽,再次声明,只问罪不要命,并且还信誓旦旦的保证,不仅会让曹爽兄弟几人性命无忧,同时还能让他们永葆富贵。

三个招数一出,曹爽心动了。

当时的曹爽,左思右想,认为司马懿肯定不会加害自己,所以就有心交出兵权投降当一个富家翁,而在这个时候,桓范再一次规劝了曹爽。

他和主薄杨综等人,足足劝了曹爽一夜,核心内容就是让曹爽无论如何不要交出兵权,但奈何到了次日,曹爽还是下定决心放弃抵抗。

眼看劝解无效,桓范当场大哭说,当年的曹子丹(指曹真,曹爽之父)如此优秀神武的人,怎么会生出你们(指曹爽兄弟)这几个蠢猪一般的儿子?

范哭曰:"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犊耳!何图今日坐汝等族灭矣!"---《三国志》

而就在曹爽准备将印绶交出的时候,就连主薄杨综都说,你这样手握大权,且已经挟持天子之人,就这么交出兵权,难道真的准备要被砍头吗?

杨综的话,说的更为直白,但可惜,曹爽依旧置若罔闻。

最终的结果,就是曹爽在司马懿的哄骗下,乖乖的交出了兵权,本以为自己可以性命无忧,且还能当一个富家翁,但没想到,司马懿那老小子背信弃义,没过多久就给曹爽扣上了"意图谋反"之罪,最终,曹爽三族被诛。

曹爽的结局,真的是应了那句话,叫"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却偏要闯",桓范一次又一次的规劝,他愣是一句都没听进去,所以,说他这是自找的,一点都不夸张。

而回到问题本身,即当时如果曹爽听了桓范的建议,没有投降,而是以天子名义下诏,号令全国勤王的话,有没有胜算呢?

个人认为,如果曹爽真的这么做,那胜算还是比较大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当时司马懿手里能打的牌面,并不是很多,他最大的倚仗,就是那三千死士。

靠着这三千死士,加上郭太后的诏书,以及司马懿本身的老资历,所以他才能趁着京城空虚的节点,迅速拿下了京城。

但除此之外,司马懿还有什么?

既没有大量的军事部队,又没有足够的后勤补给,就连官方的认可,都得打一个折扣,毕竟太后再大,总大不过皇帝吧?而皇帝,那可是在曹爽的手里。

所以,当时曹爽还是有很大机会击败司马懿的。

就先不说他以天子名义号召全国勤王,单说他当时带着天子,也就是曹芳,回师洛阳,就会让司马懿不好处理。

为什么呢?如果曹爽回师,那司马懿必然要迎战,但曹芳是天子,你说,这些死士,面对天子会怎么办?

这个时候,曹爽完全可以让曹芳站在两军阵前,历数司马懿之罪,比如不忠不孝,犯上谋逆等,反正随便找点罪名,呵斥司马懿一番。

同时,再由曹芳之口,发布讨伐司马懿的诏令,并承诺,只要拨乱反正,那一律不追究责任,同时还重点提出,只要取得司马懿首级者,重赏。

到那个时候,就算那三千死士不为所动,但城里的禁军呢?要知道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因此,最终极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就是,司马懿以及其家族被灭,曹爽继续当他的权臣。

除此之外,就是听桓范的,前往许都,并号召天下勤王。

这个办法可行性更高,到时候一旦兵力集结完毕,那么曹爽就可以带着这些勤王的军队返回洛阳,然后把洛阳城围成铁桶一般,而在这种情况下,后勤供应不足的司马懿,必然会头疼不已,最终溃败。

就算司马懿的粮草能坚持一段时间,那也没事,沿用上述鼓动禁军反戈一击的办法,照样能要了司马懿的命。

另外还有不围困洛阳,而是在许都宣布勤王,令天下各方势力攻打司马懿,并许以重利,这样一来,曹爽就可以坐山观虎斗,同样也能让司马懿扛不住。

也就是说,无论曹爽采取哪种方式,都有机会翻盘和击败司马懿。

但可惜的是,他不听桓范之言,也没有选择任何一条生路,单单就相信了司马懿指着洛水发出的誓言,一门心思的非要交出兵权,去当富家翁。

他哪里知道,司马懿那老小子,发起誓来跟鬼话一样,反手就是背信弃义,所以,曹爽最终满门族灭,而曹魏大权也自此落入司马氏手中,也是必然的结果。

归根结底,高平陵之变司马懿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不是他太厉害,而实在是曹爽太蠢了。

由网友 小约翰 提供的答案:

应该说胜算还是很大的。

桓范逃出洛阳之后,对曹爽说的一席话很有代表性:现在皇帝在我们手里,军队、粮草也触手可得。大司农印信在我手里,可以调集天下粮草。只要我们护送皇帝到许昌,以圣旨召集军队勤王,司马懿岂有不死之理?

桓范的计划,的确有很强的可行性。因为当时的司马懿,说实话真没有什么力量。之所以能够发动兵变,靠的就是自己养的几千死士。洛阳的驻军在太尉蒋济的劝说下没有反抗,但是他们对司马懿显然是没什么忠诚度的。

司马懿靠的,也就是一个时间差,在曹爽犹豫的那一段时间中击垮他的心理防线。如果曹爽犹豫个十天半个月,司马懿形势就大大不利了。

但是桓范的计划,真的就一点瑕疵都没有吗?

显然不是。

桓范的计划,是当年何进故事的重演。

大家不要忘记,东汉是怎么垮的?

黄巾大起义,没有动摇东汉的根本。东汉乱政的直接原因是——皇帝年幼,何进跟十常侍火并,何进力量不足,召董卓入京勤王,结果请神容易送神难,董卓来了就不想走,开启了东汉大乱的时代。

而高平陵之变的形势,与当年的形势如出一辙——皇帝年幼,曹爽与司马懿火并,曹爽力量不足,召天下诸侯入京勤王,结果……

可以肯定的是,曹爽的确可以召开诸侯干死司马懿,但是干死司马懿之后,天下也不可能是他曹爽的了。

在曹真死后,一群草包的曹家就没有能够统治大军的将领了。高平陵之变时,曹魏的三大军事集团:雍凉、荆州、淮南集团,都掌握在外姓人手里。

雍凉是司马懿的根据地,不支持司马懿就不错了。淮南素来不爽司马家族,后来司马家掌权之后还反了三次。荆州刺史是曹爽新任命的心腹,但根基不深,荆州集团的态度很难说。

可以肯定的是,就算这些人夹枪带棍的来勤王,灭了司马懿之后,曹爽怎么奖赏他们?这些大将本来就已经位极人臣,带着几万大军跑这么一趟,总不能加个官赏点钱就打发了吧?

而且你曹爽昏庸无能,本来就没啥功劳,全国的门阀都看你不顺眼,现在闹出这么大的乱子,你又不是皇帝,你这个位子是不是要让出来?

私以为,这才是曹爽最终投降的真正原因。按照司马懿答应的,他还可以长享富贵。但是如果各路诸侯进京,他能不能继续活命就很难说了。

如果桓范的计划执行不好,搞不好又是一次天下大乱。

桓范的计划很有可能导致曹魏内战。

司马懿之所以赢得这么顺利,跟洛阳的世家大族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司马懿在当时不代表他自己,而是整个门阀集团的代理人。如果曹爽真的铁了心的跟洛阳火拼,那么他就是在跟所有门阀决战。

前面说司马懿的实力只有几千死士,那是在曹爽犹豫的时间。如果把时间延长的几个月,那么洛阳门阀们能调动的力量显然不止几千人。

或者再畅想一下,如果支持司马懿的雍凉集团与支持曹爽的淮南集团爆发一场内战,那将是怎样的图景?

别忘了,那是三国时代而不是西晋,东吴和蜀汉都有一口气呢,连孙权都还没死。大敌当前搞内斗,搞不好落得个玉石俱焚的下场。

所以说,曹爽如果真的去许昌调动天下诸侯勤王,的确有胜算,有可能灭掉司马懿。但是很可能是要捎带上曹魏的整个江山社稷,顺便还终结了他本人的政治生命,很有可能把自己的小命也搭进去。

所以,懦弱的曹爽怂了,他选择了放弃。不过这种选择也并不能算是明智,如果当时的情况换做他爹曹真,司马懿早就被灭的连影子都没了。不过话说回来,如果真是一个像曹真一样的人掌权,司马懿又怎么敢反呢?

由网友 渔樵之人W 提供的答案:

谢谢邀请!公元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皇帝曹芳去高平陵为曹叡扫墓之机,制造高平陵之变,如果曹爽不投降,以皇帝的号令天下勤王,胜算70——80%还是有的,为什么?

司马懿控制京城后,立刻逼迫曹爽投降,交出军权。曹爽的智囊桓范,深知曹爽的性格,生怕曹爽上当,赶紧走出京城,劝说曹爽不要投降;如果和司马懿决战,是有胜算的把握的。桓范有三个理由,一是皇帝还在身边,可以到许都,以皇帝的号令召集天下的军队前来勤王。二是司马懿控制的是京城,曹爽的部队还在城外,还是可以调用的。三是桓范还有调集天下粮草权利,后勤保障还是可以的。就凭这三个条件,是完全可以和司马懿决战的,这样不仅保住个人的安危,更重要的是保住了国家!

桓范的分析是正确的,如果按桓范说的去做,取胜还是有希望的,这样司马懿一但失败,还成了历史的罪人。可是曹爽不采纳桓范的意见,最终选择了投降,给世人留下遗憾!曹爽为什么这样做?主要是没有认清司马懿的真实面目。他想家人全在城中,弄不好,司马懿会杀害全家老小;司马懿统兵多年,能征善战,部队里有许多将领是司马懿的人;皇帝曹芳年幼,发号施令也不怎么得力,若不能取胜,自己和家人的性命也难保;司马懿要的是兵权,兵权给了他,就没事了,他还能怎样,我自己还能享受荣华富贵,干脆投降吧!。

曹爽这样考虑确实简单了,司马懿要的哪仅仅是兵权,他要的是整个天下!曹爽一投降,不仅身死,还被灭三族,可悲啊!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也是经过深思熟虑,才孤注一掷的,为了子孙后代的天下,苦心经营了几十年,到如今还未能夺取曹氏天下,眼看曹爽掌握了兵权,把持朝政,这样下去,有生之年,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如果把军权夺到手,趁皇帝年幼,取而代之就容易了。司马懿这样做,心里也是很害怕的,城中支持他的只是一个糊涂的太后,作用也不是怎么大的,眼看曹爽的智囊桓范出城,也担心得要命,害怕桓范劝曹爽不投降,和他决战,取胜就要付出代价了,一但不成功,后患无穷,还要承担犯上作乱的罪名,经营几十年就白搭了,全家老小也就完了。由于司马懿老谋深算,一切都在他的意料之中,他料定曹爽不会反抗,事实也如他所愿。高平陵之变后,曹髦、曹奂也没有几天,就被司马氏族取代。曹家王朝灭亡,曹爽有罪,实乃遗憾!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13949.html